盱眙荷花塘
『壹』 美文摘抄
洪澤湖大堤
洪澤湖(Hung-tse Lake )亦作Hung-tse Hu或Hongze Hu。中國第四大淡水湖。 洪澤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618—907年)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後,黃河南徙經湖泊風景照片(20張)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遊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明清以來湖水全憑洪澤湖大堤作為屏障,形成「懸湖」。現洪澤湖湖泊風景照片2(11張)正常水位12.5米,面積2,069平方公里,最深5.5米。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積擴大到3,500平方公里。近年加固了洪澤湖大堤,防洪標准提高到16米。湖水主要經由三河泄入高郵湖,再經邵伯湖入里運河,到三江營入長江,是為入江水道。舊時排水不暢,大堤失修,水患嚴重。1949年以後新建規模宏大的三河閘,整修入江水道,加固洪澤湖大堤。1952年在高良澗以東修建蘇北灌溉總渠,長168公里,用以灌溉里下河平原,兼作排洪之用。湖水還可出二河閘經楊庄水利樞紐由中山河(或稱新淮河)入海。1958—1960年又增闢淮沭河,由楊庄水利樞紐引洪澤湖水北上,到沭陽入新沂河。2003年開通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閘下游,緊貼蘇北灌溉總渠北岸入海。目前洪澤湖水共有這5條出路,已兼具泄洪、灌溉、航運、養殖之利。湖區沿岸每年都出現結冰現象,岸冰厚0.03~0.05米。1969年1月31日強寒潮侵襲時全湖封凍,12天後才解凍,為幾十年來所未見。
生態特徵
洪澤湖屬中—富營養型,洪澤湖主要污染物是有機物、氨、酚、總汞;年均水溫16.3℃,最高水溫在9月,為28℃,最低水溫在1月,為3℃。洪澤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 洪澤湖區點陣圖
只有當北方強冷空氣過境時,湖面才出現封凍,全湖性封凍一般發生在寒冷的1—2月;湖內的魚類從種類組成以鯉科為主,約佔全湖種類的50%以上。若以生態類型區分三類:A湖泊定居型魚類如鯉、鯽、鯿、魴、鮊、刀鱭、銀魚、烏鱧、鱖、黃顙魚等,它們終生定居於洪澤湖,其種群多、數量大,成為漁業產量中的主要魚類,B索餌洄遊型魚類,如草魚、青魚、鰱、鱅、鱤魚等。
形態描述
洪澤湖四周高,中間低的盆地,其幾何形態極不規則,東北—西南向的攔拱人工石壩,距湖心15公里,其餘為天然湖岸,岸線彎曲,岸坡平緩,全湖水域由成子湖灣、溧河湖灣、淮河湖灣三大湖灣組成;當水位12.5米時,水面面積為1597平方公里,容積30.4億立方米,湖泊長度65公里,平均寬度24.4公里,平均水深1.9米,底質為碎屑沉積物;匯入洪澤湖的較大河流有淮河、漴潼河、濉河、徐洪河、懷洪新河等。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現在湖面分屬淮安、宿遷兩市六個區縣, 洪澤湖大閘蟹
發育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原是泄水不暢的窪地,後瀦水成許多小湖。在我國秦漢隋唐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 洪澤湖古稱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煬帝下江南,其時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難。當龍舟經過破釜塘時,突然天降大雨,水漲船高,舟行順暢。煬帝大喜,自以為洪福齊天,恩澤浩盪,於是便把破釜塘改名為洪澤浦。唐代開始名洪澤湖。 洪澤湖為一「懸湖」,湖底高出東部蘇中平原4~8米。洪澤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國自古以來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澤湖地區。因而洪澤湖的歷史也就是一部人類與洪水的抗爭史,並因此留下諸多美麗的傳說。洪澤湖的千年古堤就是歷代為治水而建,與都江堰齊名,全長67.25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岩的條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彎之說。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亘在湖邊的水上長城。古堤目前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洪澤湖的整個形狀很像一隻昂首展翅欲飛的天鵝。由於洪澤湖發育在沖積平原的窪地上,故湖底淺平,岸坡低緩,湖底高出東部蘇中平原4~8米,成為一個「懸湖」。在治淮以前,洪澤湖汪洋一片,既無固定湖岸,又無一定形狀。參照對淮河的治理,對洪澤湖也進行了整治。現在湖區的東部大堤寬 洪澤湖
50米,全長67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岩的條石砌成。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亘在湖邊的水上長城。這條長堤不僅保護著下游地區的萬頃良田和千百座村鎮,而且攔蓄的豐富水源為航運、發電、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注洪澤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蘇北灌溉總渠是洪澤湖分泄入長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洪澤湖水生資源豐富,湖內有魚類近百種,以鯉、鯽、鱅、青、草、鰱等為主;洪澤湖的螃蟹也是遠近馳名的。此外,洪澤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蘆葦幾乎遍布全湖,繁茂處連船隻也難以航行。蓮藕、芡實、菱角在歷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雞頭、菱角半年糧」的說法。 洪澤湖國家級濕地
2006年4月5日,泗洪縣洪澤湖濕地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9年11月,泗洪縣洪澤湖濕地公園創建國家4A級景區通過國家驗收。 2010年11月8日,我國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五湖」與「五 岳」 在岳陽市隆重舉行的「五湖牽手五嶽」旅遊同盟大會並聯合發布《洞庭湖宣言》,誓言開創中國最美山水旅遊的新模式。 「五湖」「五嶽」歷來被稱為中華大地最佳的旅遊勝地,游五湖,洞庭波瀾壯闊、巢 湖氣吞吳楚、鄱陽漁舟唱晚、洪澤古堰風韻、太湖雋秀天下;登五嶽,看盡泰山之雄、華山之險、衡山之秀、恆山之幽、嵩山之峻。由湖南省旅遊局、岳陽市政府、 中國旅遊報社共同主辦的「五湖牽手五嶽旅遊同盟大會」,將以全新的整合模式向世界推出這些旅遊度假目的地,頂級的自然資源與多樣的文化形式將得到整合,突 顯中華民族特色。「五湖牽手五嶽」 是在全國范圍內對區域旅遊合作模式的大膽探索,將開啟旅遊區域合作的新篇章, 「五湖」和「五嶽」從此可以攜手共進,合作發展;「五湖牽手五嶽」,更將促進「五湖、五嶽」周邊省市經濟的科學發展,促使其採取更加低碳、更加生態、更加 和諧、更加開放的發展方式。
編輯本段洪澤勝景
歷史悠久的洪澤湖,給人們留下很多寶貴景點,可供當今的旅遊者一飽眼福,現存的主要景點有:
萬頃碧波
洪澤湖風光
萬頃碧波。甘泉般的湖水,養育著千百萬人民。湖內既有魚鱉蝦蟹,又有雞鴨鵝鳥,還有各種各樣的水生植物。遼闊的湖面,時而波濤滾滾,大浪排天;時而風平浪靜,湖水如鏡。極目遠眺,白帆點點,機聲隆隆,南來北往的運輸船隊,川流不息,左右穿梭的漁船,魚肥倉滿,爭相輝映,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
百里長堤
百里長堤。有著1800年歷史的防洪屏障,宏偉的土堤,壯觀的石牆,青翠的綠柳,遠遠望去宛如一條移游欲飛的巨型青龍。那茂密的林蔭,新鮮的空氣,清脆的鳥鳴,和煦的湖風,人行其中,尤如步入仙境,心曠神怡,流連往返。
港塢帆牆
港塢帆牆。洪澤湖汛期水深、風疾、浪大,直接威脅著過往湖中漁船民的安危。湖東岸原有蔣壩、高良澗兩座避風港。隨著水運的發展,1966年加固洪澤湖大堤時,增建九龍灣、夏家橋、周橋三座避風港,1994年又在洪澤湖心建一座避風港,另加三座船閘,現在共有9處可供漁民避風之用。這些避風港,四周皆用石工砌成,安全系數較大。船泊其中,在船頭仰視,儼如數十仞之城牆;港塢外,浪花飛雪騰湖面,百里狂濤撼大千。出航時,千篙撥得煙霞亂,萬里航行捷足先。仔細觀看,品味無窮,別有一番景象。
奠淮犀牛
奠淮犀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河督張鵬翮、采庫司張弼安安排鑄造,作為鎮水之物,安放在洪澤湖大堤險要地段。牛身略小於真牛,腹部有鑄詞,距今有300餘年。原有9具,尚存5具,分別存放在三河閘、高良澗高堰等地的湖堤上。對景生情,令人感慨。
泄洪大閘
泄洪大閘。位於洪澤湖東岸的三河閘、二河閘、高良澗進水閘,均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造的,承擔洪澤湖泄洪重任。閘身雄偉壯觀,作用非凡無比。蓄水時,固得天池掛碧空,煙波浩渺有無中;泄洪時,滔滔巨浪歸江海,滾滾狂濤走巨龍。
老君遺蹤
老君遺蹤。位於洪澤湖南岸,淮河入湖處的老子山,古稱丹山,相傳老子(李耳)曾在此煉丹,故而得名。山上現有煉丹台、青牛蹄跡和鳳凰墩等名勝古跡。遊人登山時,知其古老,仍能體會到「石上青牛留足跡,爐中紅火照仙顏,洞存石鏤去崖處,鳳起山崗霄漢間」的依稀情景。
龜山晚眺
龜山晚眺。龜山,位於老子山南側,山形如龜,為歷代用兵之地,古稱龜山鎮。 為秦漢以來歷史名鎮,留有夏禹治水之遺跡。清末仍有寺廟12座,和建築宏偉的洪澤都司署。清代為清河縣南陲重鎮。它扼立於淮河入湖口處,是淮運分流的天然魚嘴,孤峰峙立,砥柱中流。登山縱目,千里長淮,八方煙雨,盡收眼底。山上有很多古跡,如安淮寺、水母井、古銀杏樹、淮瀆碑、名人石刻等。
明陵石刻
明陵石刻。明祖陵,位於洪澤湖南岸,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陵墓,始建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用了28年時間才完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大水沉沒。1966年,洪澤湖水位枯竭,祖陵的正殿、神路相繼露出,石刻雕群經維修後,恢復原來栩栩如生面貌。
臨淮觀日
臨淮鎮洪澤湖風光
臨淮觀日。臨淮頭,地處泗洪縣城東南,為洪澤湖北岸之半島,三面臨水,古時為臨淮郡志,三國時,東吳大夫魯肅出生於此。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洪澤湖管理局、洪澤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現為水產養殖基地。四面圩堤環抱,像一顆璀璨明珠飄浮在碧波萬頃的湖面上。每當黎明之際,站在防洪大堤上,極目東眺,一輪紅日從碧波如鏡的湖面上冉冉升起,那燦爛朝霞,閃耀金波,捧出即將出浴的金娃,搖晃於水盆之中,此情此景,較之泰山觀日有過之而無不及。
墓園春曉
墓園春曉。位於洪澤湖西岸的半城鎮,設有雪楓墓園,園內安葬著新四軍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彭雪楓將軍遺體。墓園大門兩側為時任蘇皖邊區人民政府主席李一氓題寫的對聯, 彭雪楓墓園紀念塔
墓東側建一座由鄧子恢題寫的淮北蘇皖解放區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環塔有石碑13塊,銘刻著抗日烈士英名4079人。園內還有紀念館,陳列著烈士遺物和革命文物。洪湖之濱,半城之陽,地居高崗,迎湖遏浪,墓隱丹楓,塔聳碧雲,花草松柏,四季常青,每當「清明」祭掃,人群絡繹不絕,已成為教育後代的革命基地。
洪澤湖鎮水鐵牛
洪澤湖鎮水鐵牛 清康熙年間,洪澤湖大堤建成時,曾鑄九牛二虎一隻雞用以鎮水。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的哲學思想,立「九牛二虎一隻雞」於大堤之上,以此鎮水。如今已是虎歸森林,鳥飛遠去,只有憨厚的鐵牛與洪澤湖朝夕相伴,可惜僅存五條(一說僅剩兩條)。其中兩條在蔣壩三河閘管理處,兩條在公園和高良澗進水閘,一條在淮陰高埝。鐵牛系生鐵鑄成,除牛角均已殘缺以及部分銘文銹蝕外,余則保存較為完好。鐵牛身長1.70米,寬0.57米,高0.68米,有厚0.07米的一塊鐵板與牛身鑄為一體,共重約2250公斤(一說重4000公斤)。牛身肩肋處鑄有陽文楷書銘文,銘文曰:「惟金克木蛟龍藏,惟土製水龜蛇降,鑄犀作鎮奠淮揚,永除錯墊報吾皇」。從銘文得知,鐵牛是用來鎮水的。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洪澤湖大堤多次潰決,僅從公元1575年--1855年280年間,就決口140餘次。當時清王朝除廣集民工修築外,決定鑄造鐵牛,以期鎮水,去除洪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大司馬張遂寧等於端陽節午時在高良澗開始鑄造,原計劃9條,後材料有餘,遂鑄成16條,鑄成後的鐵牛分置在洪澤湖大堤各險工要段。最受人們青睞的洪澤湖一景,在洪澤公園內。
編輯本段洪澤形成
洪澤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因素。 其一,地殼斷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澤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於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澗、泥墩湖、萬家湖等。 其二,黃河奪淮是形成洪澤湖雛形的客觀因素。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決陽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與泗水合,南流入淮,此為黃河改道之始。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黃河奪淮長達近700年之久。由於黃河居高臨下,倒灌入淮,黃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將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窪地連成一片,匯聚成湖。 其三,大築高家堰(洪澤湖大堤)是洪澤湖完全形成的人為因素,也是決定性因素。因此,洪澤湖被稱為人工湖。
編輯本段主要河道
上游進入洪澤湖的主要河道有:淮河、懷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團結河、張福河等。 下游出湖的主要河道有: 淮河流域
一、淮河入江水道,全長156公里,上起洪澤湖三河閘,經高郵湖、邵伯湖至揚州市三江營入長江,設計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1954年8月6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0700立方米每秒。 二、蘇北灌溉總渠,全長168公里,西起洪澤湖高良澗進水閘,流經淮安(今楚州)城南與里運河平交,至射陽縣六垛扁擔港入黃海,設計行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1975年7月19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020立方米每秒。 三、淮沭新河,全長196公里,南起洪澤湖二河閘,經淮陰、沭陽進入新沂河入黃海,設計行洪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11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320立方米每秒。 四、淮河入海水道,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全長163.5公里,西起洪澤湖二河閘,經清浦、淮安、阜寧、濱海4縣(區),至扁擔港入黃海。近期設計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遠期設計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5日投入使用,7月14日實際最高排洪流量1820立方米每秒。
編輯本段洪澤傳說
九牛二虎一隻雞
人們常用「九牛二虎」來喻力大,清朝政府在加固洪澤湖大堤時,便鑄造了「九牛二虎一隻雞」,放在大堤水勢要沖,以祈鎮水。 據說鐵牛當初鑄造之時,肚內本是金心銀膽,夜間還常常跑到田裡偷吃老百姓的莊稼,當人們出來打時,一棍打了它的雙角。此後又不知道哪個貪財之徒,偷摘了鐵牛的金心銀膽,遂使鐵牛不能行動,就失去了鎮水的作用。現存的鐵牛大小如真牛,均作昂首屈膝狀,似哞哞欲叫,憨態可掬,橫卧在厚約10厘米的聯體鐵座上,鑄工精細,造型生動,重約2500公斤。鐵牛肩胛上刻有楷書陽文:「維金克木蛟龍藏,維土製水龜蛇降,鑄犀著證奠淮揚,永除錯墊報吾皇。康熙辛已午日鑄。」 滄海桑田,「九牛二虎一隻雞」也已雞飛虎跑,只剩下五頭鐵牛零落在堤上沐風淋雨了。今天,這鐵牛則成了最受人們青睞的洪澤湖一景。
劉基造堤
劉基幫助朱元璋消滅元朝,建立了大明朝,國泰民安,但水災很重,洪水時常淹沒莊稼,朱皇帝下旨要劉基興修水利。 劉基接旨後,就到洪澤湖一帶,從老子山到清江,一路勘察地形。經他察看所知,這一帶地形高窪不平,所建堆堰沒有按水平去修建,所以上水頭一來水,下水頭就決口。 劉基找到決口的原因,他向老百姓收買了很多米糠,運到上游,在老子山處放下水。他把米糧慢慢地撒在水面上,讓米糧在河兩邊所貼在位置,找到了水平線,再根據米糧的位置向上建堆埝,這就是現在的彎彎曲曲的洪澤湖大堤。 劉基用這種方法建堆堰以後,就再沒有倒口子,直到現在堆堰還是好好的,人們都把這條堅實牢固、水沖不垮的大堤叫「鋼堆」。 綵船帶姑娘 「嫁出門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可大年初一剛過,洪澤湖區漁民便會把船裝扮得花枝招展的,把姑娘帶回家中,共話家常,盛情款待。 本世紀初, 淮河流域飄來無數漁人, 散居在洪澤湖沿岸。那年二月二,一位漁人駕著花船開進洪澤湖上的小龜灘,將自家的閨女接到船上,一路歡笑朝淮河上游開去,帶回娘家,十分風光。當地漁人感到好奇,那女人說:「這是俺家習俗唄。」說罷,女人津津有味道上一段歌謠:娘家綵船帶姑娘,婆家送去賢惠娘;迎來送往話心腸,雙親雙家誇紅娘。從此綵船帶姑娘的習俗,就像一出別具風情的小戲,在洪澤湖地區,一年又一年演了下來。
乾隆皇帝找父親
乾隆母親進宮後,其父到今洪澤縣龜山做和尚。乾隆下江南經過龜山,賜每個和尚一件袈裟,個個跪下謝恩,唯有一個不下跪,自稱「八×和尚」不拜主,乾隆回京聽太後解釋後,方知「八×」即「父」字,父不拜兒。乾隆二次到龜山時,其父已走了。無法,後來下旨在龜山大修廟宇,並將廟的正門叫「午朝門」,因為皇帝來過這里。
老子與老子山
傳說老子是彭祖的後代,生於淮水之濱。他的母親因吃了水中漂來的一隻李子而懷胎,孕育八十一年,生下一子白發蒼蒼,故取名李老子。還因耳上有三個漏,又名老聃,道號猶龍。周王朝為了開發西域,宣揚周禮,派老子西方游說,漫遊中他因吃了西王母的仙草而修煉成仙。一天他騎著青牛從天廷飄落到海中一塊礁石上,後海水退了,這礁石成了一座小山。他在這里修道煉丹為漁民治病,人們尊稱他為太上老君,並把這座山叫老子山。 老子山,位於洪澤湖南岸,為淮河入湖口岸,三面環水,一山分南北中連接貫通,以秀麗的湖光山色而聞名遐邇。老子山自古商業興盛,文化發達,南北商賈常雲集於此。此山名勝古跡甚多,有老子煉丹台、青牛跡(老子坐騎青牛蹄印)、鳳凰墩、釣魚台、法花寺、猶龍書院等十景,可惜都毀於戰亂,現僅存 仙人洞、鳳凰墩遺跡。老子山境內有大小灘頭數十處,連同水面30餘萬畝,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湖中盛產多種淡水魚、蝦、蟹、鱉、河蚌以及菱、藕、蓮子、欠實、蘆葦、菱草等。鎮西南湖面有近萬畝的連片荷花塘,荷花塘盛開時,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實為湖上絕景佳處,有《老子山記》為證。
洪澤湖裡的魚為什麼鮮美
孫悟空大鬧天宮後,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李老君無法,只得避開孫悟空,架起雲頭直往西去,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煉丹。老君站在雲頭看到下面有一座青山,山腳下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草。老君降落到地上一看,正是洪澤湖南岸的老山,正好又有一個山洞。李老君就在這老山采葯草煉丹丸,孫悟空急得到處找李老君要仙丹,就是找不到。後來他架起雲頭直往西下,一看到洪澤湖南岸有一座大山,他就降落下來,在山南坡看到一個仙人洞,就進去了。到裡面一看李老君正在忙著煉神丹。李老君看到孫悟空,連忙把神丸裝到葫蘆里,架起雲頭就往天上跑去。孫悟空緊緊追上,伸手就來搶葫蘆。眼看仙丹就要被孫悟空奪走,李老君一氣之下舉起大鐵棒打破葫蘆。孫悟空連抓帶搶得到幾粒神丹,其餘的仙丹都落到洪澤湖裡去了。魚、蝦、蟹都爭著來吃仙丹。從那以後,洪澤湖裡的魚類,肉鮮味美,可口好吃,直到現在仍然遠近聞名。
漁民刷鍋不下水
從前,洪澤湖有家漁民老夫婦,很窮,只有一條破劃子和一隻破鍋。一天,老兩口過洪澤湖,想到集市上買點口糧,再買口小鍋。小船靠岸到集市上買東西時,但見店裡和雜貨攤的人都不答話。老頭很生氣,眼看天已傍晚,一急之下,便到糧行里抓了一把小穀米,又在雜貨店裡拿了一口小鍋,轉身就往船上走,賣東西的人並不追趕向他要錢,漁夫很是奇怪。上船以後,只見四周茫茫一片全是水。老兩口這才明白這是泗州城。第二天早晨,漁夫發現帶回來的小穀米變成了鮮魚。老兩口喜出望外隨即將魚抬到市上賣了,又買回此米,高高興興回到船上准備燒飯後,揭開鍋蓋一看,鍋里飯菜都有,老兩口靠這口鍋生活好長時間。 一天,老漁婦將鍋放到水裡想刷個干凈,可是,鍋一入水就不見了。因此,洪澤湖的漁民刷鍋不再把鍋放到湖裡刷了。這種風俗習慣流傳至今。
編輯本段交通信息
寧淮高速,寧連一級公路,京滬高速,寧徐高速,鹽淮徐宿高速。距離淮安市區40分鍾車程,距離南京1.5小時車程,距離上海4小時車程。 宿遷長途客運站每日有多次班車開往泗洪,5:30-18:00,每隔20分鍾一班,發往南京、義烏、杭州等地的車也路過泗洪,交通十分便利。
『貳』 洪澤湖的主要特點
洪澤湖的主要特點:
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市境內,地理位置在北緯33º06′—33º40′,東經118º10′—118º52′之間,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代始名洪澤湖。
1128年以後,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遊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
(2)盱眙荷花塘擴展閱讀:
洪澤湖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有將近200種鳥類。境內千頃荷花塘、萬畝蘆葦盪,風景如畫,美不勝收,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鳥兒來這里棲息繁衍。
濕地的湖濱多有水杉、池杉及湖桑等陸生植物分布,大鴇、白鸛、黑鸛、灰鷺、白鷺等候鳥最喜在水杉樹冠建巢築家,萬畝的水面,是鳥兒的天堂,它們自由自在地飛翔。
行走於濕地的林間,各種鳥類爭相鳴唱,飛舞跳躍,有的站在枝頭沖你高歌,有的隱藏於葉間,低吟淺唱,有的則在水邊昂首咿啞。
高聳的枝杈間,可見大大小小的鳥巢,遠遠近近,高低錯落。巢內的雛鳥張大黃黃的嘴巴,抖動著未完全長出的羽翼唧唧待哺,鳥兒的父母不斷飛出飛進,為孩子們奔忙。
臨湖而立,清風吹來,耳畔啾啾鳥鳴不絕於耳。鳥兒在湖面飛來飛去,時而俯沖,時而翻騰,有時緩翔,有時急飛,偶爾腳尖會沾到湖面,不經意間便攪亂了湖水,漾起的漣漪劃破水中的霞光,急促清脆的鳥鳴便銜出了一輪夕陽,暈染出一幅寫意潑墨濕地山水。
濕地內建有生態博物館,有著生活在這里的各類鳥兒的標本,在燈光的映射下,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鳥兒有的單腿支身立於湖邊上,有的將頭埋入翅膀中稍作休息,有的振翅高飛於藍天中,形態不一,五彩繽紛,憨態可掬。展廳內還播放著好聽的鳥鳴聲,讓人感覺鳥兒的標本有了生命似的。
鳥兒飛翔,滿湖翠影,萬點荷紅,陣陣清香。茫茫無際的洪澤湖濕地,因為有了鳥兒,富有了生機,因為有了鳥鳴,便增添了自然的靈性。那陣陣的鳥鳴,將回響在我的記憶里,鳥悅濕地,情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