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木蘭花令
❶ 怎麼賞析蘇軾的《木蘭花令(次韻歐公西湖韻)》啊!
木蘭花令 次歐公西湖韻 霜余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上片寫自己泛舟潁河時觸景生情。作者於當年八月下旬到達潁州,時已深秋,故稱「霜余」。深秋是枯木季節,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節那種宏闊的氣勢,這是寫實。第二句「空聽潺潺清穎咽」的「清穎」寫的也是實情。「咽」字寫出了水淺聲低的情景。水漲水落,水流有聲,這本是自然現象,但詞人卻說水聲潺潺是潁河幽咽悲切,這是由於他當時沉浸懷念恩師歐陽修的思緒中。此句移情於景,使潁河人格化了。 接下來一句「佳人猶唱醉翁詞,」「醉翁詞」是指歐陽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潁州到晚年退休居穎時所作的詞,如組詞《採桑子》等,當時以其疏雋雅麗的獨特風格盛傳於世。而數十年之後,歌女們仍傳唱,足見「潁人思公」。這不光是思其文采風流,更重要的是思其為政「寬簡而不擾民」。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而被貶到滁州、揚州、潁州等地,但他能興利除弊,務農節用,曾奏免黃河夫役萬人,用以疏浚潁州境內河道和西湖,使「焦陂下與長淮通」,西湖遂「擅東潁之佳名」。因此人民一直懷念他,傳唱他的詞和立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說明。蘇軾推算,他這次來潁州,上距歐公知潁州已四十三年了,歲月流逝,真如電光一閃而過,因此下一句說「四十三年如電抹」。 詞的下片寫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過片言人生如「草頭秋露」,明澈圓潤,流轉似珠,卻倏忽而逝。下面的「三五盈盈還二八」是借用謝靈運《怨曉月賦》「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瑩圓滿,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輪就要缺一分了,可見生命短促,人生無常。最後兩句「與余同是識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結合自己與歐陽修的交情,以及歐陽修與潁州西湖的淵源,抒發對思師的緬懷之情,寫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句意承露消月缺而下,言自歐公守潁以後四十三年,不特歐公早逝,即使當年識翁之人,存者亦已無多,眼前者,只有自己,以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寫自己「識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師生之誼、政見之相投、詩酒之歡會,尤其是對歐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欽服種種情事。而西湖明月之「識翁」,則是由於歐公居潁時常夜遊西湖,波底明月對他特別熟悉。 這首詞,委婉深沉,清麗凄惻,情深意長,空靈飄逸,語出凄婉,幽深的秋景與心境渾然一體。結尾寫波底之月,以景結情,傳達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涼傷感。全詞一派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嘆惋,因景而生懷人之情,悲嘆人生無常,令人感慨萬千,悵然若失。它像一支充溢淡淡憂傷的的歌曲,裊裊地流進了讀者的心田。
❷ 木蘭花令 梧桐葉上三更雨的譯文
出自宋代蘇軾《木蘭花令·梧桐葉上三更雨》,譯文如下:
三更時分,雨打梧桐。那淅淅瀝瀝的雨聲將我從好夢中驚醒,我懷著無限惆悵想再找夢境,在夢中與親人重逢,只可惜再也找不到了。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涼知道秋天已經來到,更是聽到寒蛩不停地叫著,似乎在催促婦人快紡布。
還記得夢中來時的路是那麼清晰地出現在眼前。我似乎還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長輩面前一定有詢問你的人,是為了訴說離別之後的心緒。
原文:
木蘭花令·梧桐葉上三更雨
宋代:蘇軾
梧桐葉上三更雨。驚破夢魂無覓處。夜涼枕簟已知秋,更聽寒蛩促機杼。
夢中歷歷來時路。猶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問君人,為道別來心與緒。
(2)蘇軾木蘭花令擴展閱讀:
上片,寫夜半驚魂,向子由袒露如秋涼之離情苦。上半夜,作者可能睡著了,他沒有說。詞是從「梧桐葉上三更雨」寫起的。他巧妙地點化運用了唐代溫庭筠《更漏子》詞來抒發其貶怨離情的。詞是這樣寫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無獨有偶。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場秋雨,驚破了東坡的夢魂。溫說:「不道離情正苦」,作者說:「驚破夢魂無覓處」。除了「離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都無處覓,「窮達」成幻影。「夜涼枕覃已知秋,更聽寒蟄促機抒。」
名寫秋涼,實寫人涼。進一步從感覺上和聽覺上渲染了他此時此地的凄涼心境。秋夜本來含有涼意,睡在竹床上更覺冰涼,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來了,人世間的寒秋到來了。然而,此時作者又產生了泰然心態,聽到了一種特別親切和諧的聲音:「更聽寒蛋促機杼。」
東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處境蒼涼。在此窘況下,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竟然如寒蟄那樣催促著農婦早起織布。這是東坡愛民的可愛的品格。
下片,為路途上的美好回憶。在上半夜人睡時,「夢中歷歷來時路」。走這條遙遠而漫長的路,要歷經河北、河南、江蘇,然後進人江西。一路風塵,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到達虔州,還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飲享受。宴會雖小,可雄風不減當年。
「江亭醉歌舞」,「尊前」又遇知己人。「別來」不尋常,人人必有「心與緒」。三句不離行,仍是和友人話兄弟情、未竟業。最後一語,與上片最後一語照應,如出一轍,實為作者出世思想的進一步升華。時至暮年,作者仍壯心不已,誠為可貴。
全詞,點化運用前人詞句,巧妙傳達了思弟之離情苦。寓情於景,於物有情;如夜涼知秋,如寒蛩促機;朴中見真,實中見情。然而,仍不免有「驚魂未定」,「豈謂天幸,得存此生」的餘悸潛於詞中。
❸ 木蘭花令的詞牌格律
對照例詞:【宋】蘇軾《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上片)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下片)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❹ 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是什麼意思
意思: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熱。
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故將別語惱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落花已逐回風去。花本無心鶯自訴。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
譯文: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熱。我們真像是千載相逢而別於旦夕之間的人。是我故意拿分別的話語來刺激您,想要看一看您的淚流滿面的樣子呀!
落花已追隨回風而去,它本是無心逐風的,春鶯懂得其中的真情啊。明天我就要踏上「歸路」,走出錢塘西途了;從此之後,也就看不見春鶯哀啼花落的地方了。
(4)蘇軾木蘭花令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元祐六年(1091年)辛未春三月,東坡守杭任滿,奉召還朝,友人馬中玉時任兩浙路提刑,正在杭州,賦《木蘭花令》詞贈行,蘇軾乃賦此詞作答。
二、賞析
「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詞人首先表示了自己對摯友馬中玉的尊敬和惜別之意。
下片著重轉向了對自己內心的描寫。詞人把自己離杭赴京的處境比作了「落花」,說它的凋落花瓣已經被回風吹逐而去了。其實,落花本是無心逐風的,只是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詞章以物觀我,逸筆韻遠,發人深思。
末二句詞的感情直瀉而下,有如山洪奔騰無可挽阻。這詞情正與馬中玉贈行詞之「從今寧忍看西湖,抬眼盡成腸斷處」遙相呼應,讀之令人潸然淚下。
這是一首作答詞,全詞賦陳鋪敘,又寄託感發;意內言外,而回盪反復。給人以真摯自然,悲從中起的藝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