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的典故
A. 和蘭花有關的字和典故有什麼
大雪素的故事
話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鶴慶人到石鼓做生意,那年他做的生意是將鶴慶人釀造的乾酒,用馬幫沿著茶馬古道馱運到石鼓。他請了一位聰明能幹,而又忠厚老實的鶴慶馬鍋頭,他倆趕著五匹馬正行進在鶴慶通往麗江石鼓的盤山羊腸小道。那時植被沒有被破壞,一路上各種樹木長得遮天蔽日,又是晚秋季節,橫斷山間的樹木更顯得蔥蘢陰郁,有時走上個把小時都見不到天日,盡管正是中午的光天化日,一路上卻顯得有些陰森恐怖。
正走著,有一個窩嘴黑騾子的馱子歪了,馬鍋頭奔過去,便順手拔了一把路邊的草,墊在歪朝一邊的馬馱子下面,用來平衡馱子。
馬幫正在山野間行進著,突然從老君山黝黑的山間,沖下來一夥響馬。馬鍋頭馬上意識到遇到山大王張結巴了,連馬也不要了,拉上生意人掉轉頭就往麗江方向跑,結果不用說,馬鍋頭和生意人的命倒撿回來了,結果是把老本都貼進去了。
兩人跑回麗江,便已經是身無分文了,沒辦法只好討飯回到鶴慶的化龍村。第三天,正當兩人沮喪萬分的時候,那匹窩嘴黑騾子,突然出現在馬鍋頭家的院子里,那馱子好好地馱在背上。更神奇的是,那用來墊馱子的草,還好好地墊在馬鞍下面。
馬鍋頭興奮得立刻就到隔壁喊生意人,看到這匹馬,兩個人當時的想法都差不多,是那一把神草救了這匹窩嘴黑騾子的命,那生意人便把那一簇草好好地種在一個趙屯人燒制的土盆里,更讓人驚奇的是這兜蘭草到了春節,便開出了雪白花,淡香四溢,真是宜人爽氣。見那雪白可人,他們便把這花稱之為:大雪素。
更讓人欣慰的是,過了兩年那馬鍋頭利用這匹窩嘴黑騾子,又掙回了十多匹馬。這生意人用剩下的那一馱子酒做本錢,在石鼓開了一個很大很大的鶴慶乾酒店。
兩人為了感謝救他們的那株蘭草,就一直精心種植著,後來這株大雪素就成了鶴慶化龍素的始祖,一直種植到現在。
汗血寶馬的故事
據說鶴慶一家人在蘭花正熱的時節,跟風也養了幾盆豆瓣蘭、朵朵香、兔耳蘭、水綠蘭……就丟在水井旁邊。因為後來蘭花不值錢了,也沒有再意它們的生死。這樣就順其自然地讓它們自生自長,那些蘭草也就成了無娘兒。家裡人誰突然心血來潮,或者想起的時候,便順手澆點井水,多數時候都很沒有人願意照顧它們,為什麼?因為它們不值錢。
那麼,就讓它們自已決定生死,自己奮斗吧!就看它們的造化如何了!!
這樣過不了幾天,有幾盆蘭草就堅持不住了,命歸黃泉。只有五苗弱不經風的小草,看起來像豆瓣蘭又不像,反正它們是在不斷經受打擊中,勇敢地活下來的蘭苗。在一年春節前,那五苗花居然長了兩個血紅色的花蕾,帶著春節的喜氣,和人間一道迎接春的來臨。
更為神奇的是,在正月初一這一天,那花蕾綻放開了。這一綻放,家裡稍有點蘭花知識的老父親,突然狂叫起來:「咱們家發了。」
大家便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一株蘭花上。仔細一看,那朵綻放的蘭花真的與眾不同哎!三個肉質肥大翠綠的豆瓣花瓣,像美女獻寶似地捧著三片蝶化程度很深的兩個捧瓣和舌瓣,像捧著珍世稀寶似地向前延伸。那蝶化了的舌瓣和捧瓣,斑點艷麗奪目,真像一顆稀世瑪瑙。
大家再一細看,那抽芯嫩葉上,還有鮮血似的斑紋,不知誰驚呼了一句:「真像汗血寶馬!」後來又不知什麼原因,這株花真的就叫汗血寶馬了。
B. 關於蘭花的小故事
蘭花的傳說
楚懷王年間,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職罷官。他回到了家鄉歸州,即今湖北省秭歸縣,住在牛肝馬肺峽
的南岸,於仙女山下的九畹溪邊,辦起一所學堂,親自教授弟子。傳說《離騷》中「余既滋蘭之九畹兮」 的詩句,就是出自於此。
話說某一天,仙女山的蘭花娘娘出遊,打這里路過,發現清癯的屈原正在講課,於是自空中降下雲頭,立在窗外一側靜聽。屈原揮舞雙手,慷慨激昂地陳述振興楚國的道理,那種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令蘭花娘娘也為之感動。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蘭花,臨走時,遂特意施展法術,將其栽種在窗下的三株蘭花點化成精。蘭花品格高尚,開著淡綠或淺黃的花朵;屈原誨人不倦,舍己忘我地傳道授業。一次課間,他抱病講到國家奸臣當道、百姓受難的情形,由於過分激動,義憤填膺,一口鮮血從嘴裡噴射出來,恰巧濺落在窗外的蘭花根部。弟子們見老師嘔心瀝血地教書育人,心疼得淚流滿面!
那三株蘭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養,一夜之間竟發成了一大蓬,學生們數了數,足有幾十株。屈原聞著撲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轉了許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齊動手將蘭花分株移栽到學堂四周的空地上。道來奇怪,那蘭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發蔸抽芽,第三天則伸枝展葉,第四天就綻蕾開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發出大蓬大蓬的新蔸來。屈原率領學生們在溪邊、山上忙著移栽,蘭花因此得以鋪展蔓延。山裡老農欣喜地說:「我們這里十二畝稱一畹,屈大夫栽種的蘭花,怕有三畹了!我們這山鄉呀,真該改名叫芝蘭鄉了。」 隨後,蘭花從三畹發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擴展、過度到了九畹。從此,仙女山下的這條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邊的蘭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條西陵峽,香飄全歸州,直至香了半個楚天!
終於,乘著一葉扁舟,載了滿溪花香,屈原還是出山了。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蘭鄉里葳蕤的蘭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陣陣暗香…… 鄉親們預感到將有什麼不祥的事情發生,心裡惴惴不安。幾天之後果然傳來噩耗,就在蘭花凋謝的那天,屈大夫已經含冤投身汨羅江自盡。人們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蘭花娘娘也哭腫了眼睛。屈大夫的學堂遂被改建成為芝蘭廟,廣植蘭草,後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紀念。
這里還有一個傳說,是關於蘭花眾多的名貴品種中的一種梅花瓣型的宋梅。
清朝乾隆年間,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宋家店,有個以經營茶葉、棉布為業的商人叫宋錦旋。由於他經營得法,十幾年下來,便成了當地聞名的富戶。
宋錦旋由於出身寒苦,故很能體諒貧苦的鄉鄰,經常會接濟他們,而平日自己卻是粗茶淡飯,仍然過著清苦日子,但他也有一種嗜好,那就是愛蘭、采蘭、養蘭,常常為了得到一盆好蘭而不惜花費重金。他家住山區,春天裡,每當經營餘暇的舊子,他就上山找蘭花。但盡管他每年都上山尋覓,卻始終沒能找到一株好蘭花。
有一年初春的一個夜晚,宋錦旋獨自躺在床上,想著明早要上山覓蘭花去,但想到好花難得,正苦苦尋思該去何處去找,不覺頭腦發蒙,睡意上來。朦朦朧朧中,他忽然看到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婆婆,領著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站在他面前,要將女孩托給宋家當奴婢。宋錦旋細細打量,見女孩長得清秀俊美。經交談才知女孩是個無依無靠的孤兒,老婆婆是她的鄰居,出於好心,想幫這女孩找條生路。聽說宋錦旋心腸好,才特地帶她來投奔宋家的。宋錦旋當即點頭答應收養這女孩為義女。接著,老婆婆就作揖告別了。瞬間一聲春雷轟隆作響,把宋錦旋驚醒,他才知道剛才只是一場春夢。
第二天,宋錦旋仍舊上山采蘭。他尋遍一座山又翻過一座山,直到太陽西斜,仍未遇上一株好蘭。他只好拖著兩條疲憊的腿緩緩下山。不小心時他被一塊石頭絆倒,摔了個仰面朝天。他慢慢坐起來,忽然眼前一亮,在夕陽中,身旁有一小叢蘭草在微風中輕輕抖動,再仔細一看:那半弧形的葉子剛柔相濟,散發出清幽的香味,確實與眾不同,中間還長著個花蕊哩。他小心挖出,回家忙栽在盆里。
不到半個月,蘭蕊抽長開花了,花朵高過蘭葉,花瓣圓潤頭帶尖鋒,劉海舌,十分裊娜,還發出陣陣清幽香味,確是蘭中珍品。宋錦旋如獲至寶,早晨看,中午看,晚上在燈下還細細看,人就像如痴如醉般地愉快。突然,他心頭一閃,想起半個月前的那個夢,啊,他明白了:這蘭花的花形葉形,如砒楚楚動人,不就是夢中所見的那個女孩嗎?如此看來,那老婆婆就是送蘭花的仙子了。宋錦旋從此更精心地培育著這蘭花,並不斷地讓它繁衍生息,又給它取名為「宋梅」。
C. 與「花」有關的典故,如:百花深處、鏡花緣......之類的。不是成語,是典故。
蘭:黃庭堅《書幽芳亭》:"土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女之色蓋一國,則曰國色;蘭之香蓋一國,則曰國香。"以"古"形容香,不僅指此種香馨時間久長,而且質地純良,古樸雅潔。元代薩都刺《蘭皋曲》七言古詩中說:"幽蘭日日吹古香,美人不來溪水長。"蘭等待著美人,只有美人才配得上享受這陣陣的幽蘭古香。許多植物,特別是花卉都有馥香,然沒有蘭的馨芳,故人們稱蘭為香之祖。清代汪灝等著《廣群芳譜》卷四十四:"蘭幽香清遠,馥郁襲衣,彌旬不歇,常開於春初。雖冰霜之後,高深自如,故江南以蘭為香祖。"《清異錄》亦載:"蘭雖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襲人,彌旬不歇,故江南以蘭為香祖。"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猗蘭操序》:"琴操曰:《猗蘭操》孔子所作。孔子……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 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 乃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托辭於香蘭雲。"當然,古代的奇花異草,最大的享受者,是帝王後妃,是達官貴人,是豪門世紳,"王者香",可以理解為是供帝王欣賞的蘭花,但孔子所謂的"半當為王者香",似乎是香者之王的意思,示幽貞雅淡,芬芳襲人,然調高和寡,獨茂壑谷。:《廣群芳譜》雲:"蘭無偶,稱為第一香。"再沒有別的芬香能與蘭香並駕齊驅,因此它是獨占鰲頭,為第一香,又稱"天下第一香"。
蘭花典故--燕夢蘭
燕夢蘭
春秋時,鄭文公的姬妾燕姞有一天夢一位天使送給她蘭花,並對她說:"我叫伯鯈,是你的祖先.送你這蘭,作你的兒子.蘭花有國香之稱,佩戴它,人家一定會喜歡你的."不久,鄭文公見了燕姞,贈給她蘭花,兩人十分恩愛.過了一些日子,燕姞懷孕,生下一子,取名為蘭,就是後來的鄭穆公.後因稱蘭花為"國香",並以"夢蘭"比喻懷孕.
菊之高潔,在於它傲霜獨立。而名為花之魂魄,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和園藝家多用極富表現力的辭藻給各種菊花賦予形象貼切和意韻超凡的名字。 或以花色命名,白色菊有:「銀絲串珠」、「空谷清泉」、「珠簾飛瀑」、 「月涌江流」;黃色菊則有:「飛黃騰達」、「黃鶯出谷」、「泥金獅子」、 「沉香托桂」;綠色菊有:「綠陽春」、「綠柳垂蔭」、「春水綠波」;白 色微綠的稱「玉蟹冰盤」,紅色中加白的叫:「楓葉蘆花」;紅白綠三色的 名「三色牡丹」、「綠衣紅裳」等等。或借詩詞典故表示菊花的顏色,如紅 色的「紅葉題詩」、黃色的「黃石公」、粉色的「人面桃花」,每個菊名之 後伴有一段精彩動人的故事。或以花瓣來辨其形:「驚風芙蓉」、「飛龍舞 爪」、「松林掛雪」、「香羅帶」、「老翁發」、「金鈴歌」等等。還有以 花的造型來命名的:「柔情萬縷」、「長風萬里」、「金線垂珠」、「墨荷」、 「十丈珠簾」、「一坯雪」、「彩雲爪」等,一語道破花的萬種風情。也有 以歷史人物和故事命名的, 如「出師表」 、「龍城飛將」、「龍圖閣」、 「木蘭換裝」、「嫦娥奔月」、「白西廂」、「湘妃鼓瑟」等等,每一個名 字的背後都蘊含一串動人故事,啟發人們的想像。尚有一種依據色、瓣、朵 綜合而成「韻」而命名的,如「醉荷」,取其似荷非荷,極似微醉之人,飄 灑而無羈;又如「醉舞楊妃」,取其色粉紅,瓣肥厚,極似歷史故事中的楊 貴妃帶醉曼舞。僅從名字看來,就已令人遐思不已,領悟其美了。
兩個關於菊花的典故,說的都是被後人稱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
明代馮夢龍編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蘇軾任職湖州期滿後赴京等候新的任命。一天蘇軾到當朝丞相王安石那裡拜會,恰好他不在。蘇軾在王安石的書桌上看到了王安石一首還未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想不通王安石怎麼會吟出這有悖情理的詩句來,據他看來:「黃花即菊花。此花開於深秋,其性屬火,敢於秋霜鏖戰,最能耐久,隨你老來焦乾枯爛,並不落瓣。說個『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是錯誤了?」於是,就在後續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聽。」隨後不待晤面就一走了之。王安石回家後見到蘇軾的題句,心裡也暗笑蘇軾對事物觀察的不仔細、全面,《離騷》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何謂菊花無落英?因為王安石所詠之菊乃一特殊品種,此菊花產於黃州。因此玉安石次日上朝,攛掇皇上把蘇軾貶到黃州。朝廷任命蘇東坡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只以為王安石記恨更改他的題詩。
果不其然,在蘇東坡赴黃州上任後的那年重陽節之後幾天,連日大風,蘇東坡與來訪的好友陳季常一道去後花園賞菊花,沒想到只見菊花棚下滿地遍灑黃燦燦的菊花,枝上全無一朵。這一情景使蘇東坡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陳季常見而生疑。蘇東坡便坦誠他說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見此花只是焦乾枯爛,並不落瓣。去歲在王荊公府中,見他《詠菊》詩二句,道:『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小弟只道此老錯誤了,續詩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卻不知黃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遷小弟到黃州,原來使我看菊花也。」此時此地蘇軾方明白被貶黃州的意義。
還有一個典故,出自《西清詩話》,說的是王安石和歐陽修討論菊花詩的事。王安石寫了一首《殘菊》詩:「黃昏風雨瞑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歐陽修讀了之後,笑曰:「百花盡落,獨菊枝上枯耳。」又戲曰:「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看。」王安石回說:「是豈不知《楚辭》『餐秋菊之落英』,歐陽幾不學之過也。」他們爭論的重點是菊花落與不落。
其實菊花落與不落。只是品種的不同,雖然大多數菊花品種是不落的,但也有少量品種的菊花是落的,只不過比較稀罕罷了。王安石對菊花的觀察很仔細,給我們留下了要仔細觀察生活,描寫才能栩栩如生貼切的啟示。
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 神仙」、「花貴妃」、「花尊貴」之稱,幫在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另外海棠花又稱斷腸花,思鄉草。有象徵遊子思鄉,表達離愁別緒的意思。又因為其嫵媚動人,雨後清香猶存,花艷難以描繪,又來比喻美人
2:南宋陸游詩雲:「雖艷無俗姿,太皇真富貴。」形容海棠艷美高雅。陸游另一首詩中:「猩紅鸚綠極天巧,疊萼重跗眩朝日。」形容海棠花鮮艷的紅花綠葉及花朵繁茂與朝日爭輝的形象。
3: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來。曲故流傳後.蘇東坡據此寫了一首《海棠》
梅花飄落幾點紅,柔情恰似海水深。
錢溏海水未春潮,傲雪紅梅花開早。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補充:「宋代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無妻無子,種梅養鶴以自娛,人稱其「梅妻鶴子」。」
林逋以傑出的詠梅詩詞聞名於世。他隱居孤山,躬耕農桑並大量植梅,寫出了不少詠梅佳句,其中《山園小梅》傳出後膾炙人口,在詩詞界引起了轟動: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D. 蘭花的傳統文化與典故
(一)蘭花的美與最初的意象
最初的蘭花,本身並不具備今天所認為各種意象。人們喜愛蘭花,源自蘭花的自然美。所以,更多的是對蘭花這種質地美的賞析。這時的蘭花,並未在形成系統的蘭花文化,只是結合與時代結合,成為一種生活的象徵,或者叫陪襯。
據史料記載,國人植蘭,可以追溯到上古之世,諸如《越絕書》所載「勾踐種蘭渚山」、屈原《離騷》自述「余既滋蘭之九畹號,又樹蕙之百畝」,都是證明。這說明,那時的人們,更側重與蘭花帶來的外在美,側重於蘭花造就的外部環境及帶給人們的美好感受。
也可以說,在這一時期,人們立足於蘭花的質地美,認為大片蘭花所創造的環境是美好安定生活得象徵。這時的人們願意植蘭於寓所附近,以營造一種美好的環境。這時的蘭花,也被認為是最純潔最美好的象徵,但終究不是蘭花意象和文化的主流。
(二)、蘭花意象的發展與其文化底蘊
我們知道,一個時代的文化與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每一種文化的產生或者形成都是與時代結合的產物,都有歷史的縮影。而談到蘭花文化,就不得不談到儒家文化,談到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談到唐宋元明清時期。可以說,這些都是蘭文化的過度與飛躍時期。蘭花的意象因之豐富,得以更好傳承與發展,並與傳統文化一起形成了健全的體系。
作為儒家文化代表的孔子,有「蘭當為王者香」、「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等語。孔子在蘭的自然屬性與儒家的人格特徵之間找到了呼應與契合,並藉助於蘭的文化意象使孺家的人格特徵得以直觀地、清晰地表達,同時,蘭的文化內涵亦由此產生,並逐漸豐富起來。 在先秦儒學著作中,有多處將蘭作為君子的人格象徵。如:《孔子家語•在厄》:「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貧困而改節。」這些都為此後蘭花意象的豐富打下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蘭花意象和文化著重體現於其詩詞歌賦。當然,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這些詩詞歌賦背後的深層文化實質。文化界已有公認,魏晉南北朝詩歌中的蘭意象的意義意象無疑是中國古典詩學和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古代文化和詩論中,具有廣泛的文化意義和深刻的審美內涵。
E. 金代禪師說「不是為生氣而種蘭花」,請問這個典故的出處是哪本故書。
禪宗史上,有位知名的晉迨禪師。他有一個愛好,就是養植蘭花。在他住持的禪院里,人們到處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蘭花,品種繁多。香客遊人來到寺院聽法禮佛,看到滿架的蘭花暗香四溢,清幽甘暢,都不由得贊嘆不已。也由此,人們將喜愛蘭花的晉迨禪師叫作「蘭花和尚」。
某日,晉迨禪師應邀去寺院外講經說法。行前,他將一位弟子叫到跟前,對弟子說,我去講法,天黑才回來,你要替我好好照看這些蘭花,記住給它們澆水。
弟子知道禪師鍾愛蘭花,因而在他走後看護得很仔細,在給蘭花澆水時更是分外小心。真是怕處有鬼,越是小心就越是出差錯。他一個不留意,腳下一絆,竟將一個蘭花架子撞倒,整架的蘭花轟然一聲倒地,瓦盆破碎,花葉零落。看著一地的殘花爛泥,小沙彌嚇壞了,不知如何是好。晉迨禪師的其他弟子看到了,過來幫他收拾,並對這位弟子說,等天黑師父回來,你就照實認錯吧,師父是不會責難你的。
晚上,晉迨禪師回到了寺院,弟子向師父報告了白天發生的事情,他想師父知道心愛之物被毀,一定會生氣惱怒的,因此他請求師父懲罰自己。晉迨禪師聽後只是平靜地笑笑說,你既然不是故意的,又知道了東西被毀不是一件好事情,以後自會用心做事,我還怪你什麼?我的確喜歡蘭花,視蘭花為朋友。但我種植蘭花的目的是為了香花供佛,美化寺院和大眾心境,不是為了生氣煩惱的啊。世事無常,轉瞬即逝,沒有什麼東西是不滅不壞的,我怎會執著於心愛的東西而不知割捨?這可不是咱們的禪門家風呵!
弟子聽了禪師的一番教導,霍然有悟,更加勤於修持,終於也在佛學上有所成就。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世上的任何東西,無論我們認為美好或是醜陋,喜歡還是不喜歡,都是有生有滅,不會永存的。所以不應拘泥於事物的外相,而應隨緣安心。這不但是一個禪者應有的風度,即便是普通的人,也應知道順應事物的變化,不讓外在事物改變內心世界的平靜。
F. 求蘭花與佛教的聯系,典故
古人常以花為友,謂之:梅為清友,菊為靜友,蘭為禪友。佛門將寺廟稱為蘭若,而佛家又將蘭花稱為禪花。蘭花為佛教的六供奉之一,代表著佛教中因果的因,在大乘佛教中花代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叫六度之花。修行者見花當思修今世好的因,來世才有好的果。蘭文化與佛文化的結合始於唐朝,從唐朝起,蘭花開始盆栽。唐朝畫僧貫休和尚在蘭溪種蘭寫蘭,由此寺廟多辟有蘭園,直到如今各大叢林中大都種有蘭花。歷來藝蘭家中也不乏僧侶。至今仍傳世的蕙蘭名種『金贍梅』,就是清乾隆時由文思院翠峰和尚選育出的品種。創於唐元貞年間的廣東汕頭靈山寺,其鎮寺之寶就是靈山寺壁蘭,一直傳世至今。現代佛教活動中有蘭花參與或蘭花活動中也有佛教參與,其中第十五屆中國(樂山)蘭花博覽會上舉辦方就辦了一場以佛教音樂為主題的音樂晚會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而舟山的蘭花的蘭博會曾取名為「怫蘭·慧馨」 普陀山蘭文化博覽會。將蘭花和佛教較好地結合起來,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蘭花文化與中國的傳統宗教儒釋道都有很大的淵源,是由於蘭花的品質中的幾大特點與這些宗教在精神上有很大的相通之處,與佛教則是其清靜、禪定和出世。蘭花生於空谷幽林,環境清靜,無街市的喧鬧,所以賞蘭要靜心明性,不為外物所染,保持禪定。蘭花「不以無人而不芳」是一種淡泊,其特點在於「定」與佛教中的「戒、定、慧」中的「定」是同一含義。蘭花的傳統銘品的欣賞要點在於瓣型的正,花色的素,戒花瓣的無型和花色的雜亂,與佛教之中的戒也有很大相似之處。僧人修得身心空靈之時品蘭花的清遠幽香,飄逸的蘭影對於修禪必有很大益處,就是我們世俗之人從養蘭賞之中也能養成蘭花的遺世獨立,安於淡泊,樂於恬靜的品格,脫離世俗煩惱,獲得清靜無為的快樂。佛教中的「一花一世界一蘭一君子」、「見蘭悟禪」之說是很有道理的。
普陀山戒忍方丈曾概括地說蘭花和佛教的關系:「蘭是禪花,非有禪緣,不結蘭緣。蘭是靈物,能卜凶吉。室濁則蘭萎,屋凶則蘭枯。蘭有佛性,不論貴賤,平和同仁」。九華山亦是佛教名山和蘭花產地,保護蘭花或開發蘭花應從佛教文化的角度出發,不能只是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大量採挖,那麼不久將來蘭花這一物種將從九華山區消失。
G. 和蘭花有關的字和典故有什麼
孔子詠蘭
孔子十分喜歡蘭花,由於他特別重視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託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國魏人王肅所收集編纂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佳話。
「孔子日:『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日:『何謂也?』子日:『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孔子家語》中還節錄了孔子另一段話:「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
屈原佩蘭
無論在《離騷》、《九歌》、《九章》許多詩篇中,都寫到自已如何滋蘭、培蘭、紉蘭、搴蘭、刈蘭。他對蘭寄以無限的希望:「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整吾將刈。」他以蘭為友,將蘭作為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他將蘭作為佩物,表示自已芳草自潔的情操:「扈江離與薜芷佇,紉秋蘭以為佩。」他又擔心蘭在秋風寒露中枯萎而從俗,變節而不芳:「時繽紛以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莆化而為茅。」以上僅是《離騷》中所舉到的幾個蘭的例子,可見屈原是何等愛蘭、頌蘭,寄情於蘭,托蘭以諷,蘭在這里不是簡單的比喻或觸物起興,而是一種象徵,一種寄寓,一種精神與品格的化身。
H. 請提供一些「中國四季名花」:「蘭、荷、菊、梅」的典故與傳說
蘭之典故
明武宗正德瀏覽江南,沿途搜擄民間美女和各種珍寶,所到之處,百姓無不怨聲載道,恨之入骨。那時候,蘭溪兩岸的蘭蔭山上出產名貴蘭花。正德皇帝慕名來到蘭溪,心想選幾株絕品,帶回皇宮里去。正德皇帝要上蘭蔭山選蘭花的消息,被蘭蔭寺里的主持知道了。他心中很著急。為啥呢?只因蘭蔭山上有一株罕見的梅蘭。花如臘梅,異香四溢。這株梅蘭,很可能被皇帝選走。真是急中生智,蘭蔭寺的主持老和尚很快地想出一個好主意。他將那株梅蘭從土中挖出,把它移栽在一隻小香爐里,又用一條很長的繩子縛住那隻小香爐,然後端到山上一口很深的古井旁,手提繩子,緩緩地將小香爐垂放到井底。主持和尚剛剛將梅蘭隱藏好,正德皇帝已經在一班侍臣的前呼後擁之下進了山門。他們在蘭蔭寺里歇了一會兒之後,正德皇帝便命眾侍臣上山去選蘭花。可是,山上的蘭花繁多,幽香撲鼻,弄得那些選花的侍臣眼忙手亂,誰都辨不清那一株是好是次。他們挑來選去,不得不單憑各人的眼光選定幾株,以便回蘭蔭寺去向皇上交差。正德皇帝把眾侍臣選來的各種蘭花一一過目,都覺不太中意。正在這時,突然有一股濃郁的香味從山上飄進蘭蔭寺來。正德皇帝翹起鼻子深深地吸了吸香氣,立即令眾侍臣快快跟隨這股香味,去把蘭花尋來。於是眾侍臣又離開蘭蔭寺,趕緊去追香尋花。那麼,這股奇異的花香究竟是何處傳來的呢?原來,隱藏在井底的那株梅蘭,異香噴薄,溢出井口,向四面飄散。那班侍臣便順著這股異香,一個個伸頸吸鼻,如同貓兒尋腥一般,一齊走向古井。有個侍臣往井裡一看,見井中有截繩子露在外面,便毛手毛腳地將它往上一拽。只聽井中「嘩啦」一聲,緊接著,一隻縛在繩端的小香爐,被拽出井口,裡面連泥巴也沒有,似乎香氣都是從小香爐發出來似的。於是他們帶著那隻小香爐,一齊回到蘭蔭寺,把一切經過向皇上奏明。皇上端起那隻小香爐,翻過來,覆過去,細細地端詳了一番,也沒發現什麼奇特之處。他想了一想,便宣召主持老和尚,盤問這只小香爐的底細。主持靈機一動,答道:「用這小香爐取井中泉水一喝,便可使人的雙目明亮。」正德皇帝信以為真,立即命內侍去那井中提回一香爐的井水,他自己先喝,再叫從侍臣輪流喝。由於泉水格外清涼,初喝一口,果然使人有明目的感覺。眾人喝完泉水,叫好不絕。但是,正德皇帝對於蘭蔭山上那口古井能噴溢異香,心中大為驚疑,便命內侍取來文房四寶,准備題寫「蘭蔭深處有奇香」七字。誰知當他寫下「蘭蔭深處」四個字時,突然感到頭昏目眩,腹中疼痛。你道為何?原來剛才喝了井水,冷熱相沖,感染風寒。眾侍臣也一個個捧腹彎腰,叫苦不迭。正德見此情景,心中大為不悅。一氣之下,將手中那支毛筆一甩,只寫了半句就不再往下寫了,草草落了款。故而蘭蔭山石壁上刻有:「御題,蘭蔭深處,正德十四年五月十六日」。這題字至今一直還留存著。正德皇帝十分掃興,悶悶不樂地帶領眾侍臣走了。這里蘭蔭寺的主持滿笑容,念起了「阿彌陀佛」。他慶幸那株珍貴的梅蘭未被皇帝搜去。於是,他召集蘭蔭寺所有的大`小和尚,共同商議打撈梅蘭之事。可是,事與願違。他們也不知花了幾天幾夜的工夫,把一切打撈的辦法都用盡了,那株珍貴的梅蘭卻不見了蹤影。
據光緒十三年修的《蘭溪縣志》上記載:「蘭蔭山多蘭蕙。今蘭蔭山不見蘭蕙,而春時登躡,往往有香氣惹人,咸以為異。」這大概就是指失傳的「梅蘭」了。
荷花之典故
荷花相傳是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當初玉姬看見人間雙雙對對,男耕女織,十分羨慕,因此,動了凡心,在河神女兒的陪伴下偷出天宮,來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麗的風光更使玉姬流連往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戲,到天亮也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知道後用蓮花寶座把玉姬打入湖中,並讓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
從此,天宮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間多了一種玉肌水靈的鮮花。
佛經中還有一則「蓮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隻鹿生了一個美麗的女子,仙人將她撫養成人。她走過的地方,會有蓮花長出來。這便是「步步蓮花」一詞的由來,人們現在用它來比喻經歷的輝煌。
佛經中還有一則「蓮花夫人」的美妙故事。有一隻鹿生了一個美麗的女子,仙人將她撫養成人。她走過的地方,會有蓮花長出來。這便是「步步蓮花」一詞的由來,人們現在用它來比喻經歷的輝煌。
菊花之典故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
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
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里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民間故事:菊花仙子
2007-07-24 22:12
很早以前,大運河邊住著一個叫阿牛的農民。阿牛家裡很窮, 他七歲就沒了父親,靠母親紡織度日。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爛 了。
阿牛長到13歲,他對母親說:「媽媽,你眼睛不 好,今後不要再日夜紡紗織布,我已經長大,我能養活 你!」於是他就去張財主家做小長工,母子倆苦度光陰。 兩年後,母親的眼病越來越嚴重,不久竟雙目失明了。 阿牛想,母親的眼睛是為我而盲,無論如何也要醫 好她的眼睛。 他一邊給財主做工,一邊起早摸黑開荒種菜,靠賣菜換些錢給母親求醫買葯。也不知吃了多少 葯, 母親的眼病仍不見好轉。
一天夜裡,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漂亮的姑娘來幫他種菜,並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十里,有個天花.盪,盪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這花要 九月初九 重陽節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重陽節那天,阿牛帶了干糧,去天花.盪尋找白菊花。原來這是一個長滿野草的荒.盪,人稱天荒盪。他在那裡找了很久,只有黃菊花,就是不見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盪中一個小土墩旁的草叢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這株白菊花長得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餘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菊花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綻開,又香又好看。於是他每天採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後,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白菊花能治眼病的消息很快傳了出去,村上人紛紛前來觀看這株不尋常的野菊花。這一消息也傳到了張財主那裡。張財主將阿牛叫去,命他立即將那株白菊移栽到張家花園里。阿牛當然不肯。張財主便派了幾個手下人趕到阿牛家強搶那株白菊花,因雙方爭奪,結果菊花被折斷,他們才揚長而去。阿牛見這株為母親治好眼疾的白菊橫遭[強搶],十分傷心,坐在被折斷的白菊旁哭到天黑,直至深夜仍不肯離開。半夜之後,他朦朧的淚眼前猛然一亮,上次夢見的那位漂亮姑娘突然來到他的身邊。姑娘勸他說:「阿牛,你的孝心已經有了好報,不要傷心,回去睡吧!」阿牛說:「這株菊花救過我的親人,它被折死,叫我怎麼活?」姑娘說:「這菊花梗子雖然斷了,但根還在,她沒有死,你只要將根挖出來,移植到另一個地方,就會長出白菊花。」阿牛問道:「姑娘,你是何人,請告知,我要好好謝你。」姑娘說:「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來助你,無需報答,你只要按照一首《種菊謠》去做,白菊花定會種活。」接著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綉球。」念完就不見了。
阿牛回到屋裡仔細推敲菊花仙子的《種菊謠》,終於悟出了其中意思:種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這樣九月就能開出綉球狀的菊花。阿牛根據菊花仙子的指點去做了,後來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條。他又剪下這些枝條去扦插,再按《種菊謠》說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陽節便開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後來阿牛將種菊的技能教給了村上的窮百姓,這一帶種白菊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因為阿牛是 九月初九 找到這株白菊花的,所以後來人們就將九月九稱作菊花節,並形成了賞菊花、吃菊花茶、飲菊花酒等風俗。
梅花之典故
梅花妝:《金陵志》記載:「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可說是用梅花圖案美容的開端,而壽陽公主正是主掌梅花的花神。
梅花三弄:《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二十三》均有記載:王徽之(王羲之之子)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今南京),所乘之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王徽之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貴胄,但他也久聞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車上船,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而「三弄」指的是樂曲主題在不同的段落重復三次出現。正因為兩位名人在南京的不期而遇,才誕生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據說,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秦淮河的槳聲燈影里傳來陣陣笛聲,為當時一佳景,於是誕生了「停艇聽笛」、「邀笛步」等景觀。
青梅竹馬: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長干行》描寫一位女子思夫心切,詩的開頭回憶他們從小在一起親昵的嬉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此長干里即在南京秦淮河附近。
故事傳說
相傳隋代趙師雄游浮羅山時,夜裡夢見與一位裝束樸素的女子一起飲酒,這位女子芳香襲人,又有一位綠衣童子,在一旁歡歌笑舞。天將發亮時,趙師雄醒來,卻發現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樹下,樹上有翠鳥在歡唱。運來夢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樹,綠衣童子就是翠鳥,這時,月亮已經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橫斜,趙師雄獨自一人惆悵不已,後用為梅花的典故。
《梅譜》說,紹興,吳興一帶有一種梅,名苔梅:「苔須垂於枝間,或長數寸,風至,綠絲絲飄飄可玩。」
《武林舊事》載,苔梅有兩種:一種苔蘚特厚,花特別多;一種苔如細絲,長尺余。
古人喜愛梅花, 盛贊梅花。感情與花魂凝誠了許多優美動人的典故,為千古傳誦。
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卧於含章殿的畫檐之下,沐浴著明媚的陽光。春風吹拂,梅花飄落在她的額上,與粉黛混雜成五彩之花,拂之不去。皇後見之,甚為喜愛,要女兒索性將梅花 留在額上。此後,婦人化妝,額上就有了人見人愛的「梅花妝」。
福建莆田出過一位美女,名叫江采萍。唐朝開元初年,選入後宮侍候玄宗,很受寵愛。她特別喜愛梅花,居所周圍全都種上梅花。玄宗乾脆賜她姓梅,戲稱梅妃。後來楊貴妃入侍,梅妃失寵,被逼遷居上陽宮,寫下「信飄落之梅花,隔長門而不見」 的怨嘆之句。
隋朝初年,有位才子名叫趙師雄,因厭惡黑暗世道,隱居於廣東羅浮山。一日黃昏,才子信步行至松林酒肆飲酒,見一淡妝素服的美女笑臉相迎。交談間,只覺芳香襲人。於是取酒共飲,才子醉寢。醒來時知道是睡在一棵大梅樹下面。樹上有綠色羽毛的小鳥啁啾著顧視著自己。星橫月落的夜色令才子思緒悵然,只覺得滿樹含情的梅花如同那位美女一樣漂亮楚人。
I. 舒城小蘭花的文化典故
安徽省舒城縣位於大別山末梢,出產小蘭花茶品質優異、蘭花香氣撲鼻,關於它的來歷,也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大別山區的齊雲山腳下有一座大庄園,園主叫李佔山。李佔山想強占使女蘭花,蘭花寧死不從,在姐妹們的幫助下逃了出來,翻山越嶺,來到蝙蝠洞旁。蝙蝠洞外的絕壁石縫中長著一棵茶樹,常年有蝙蝠糞為肥,長得格外枝繁葉茂,清明時節就抽出了新芽。小蘭花摘下嫩芽葉,帶到山下一個孤老太太家裡,借鍋子炒干後拎到街上去賣。一個窮漢看見茶好,給了蘭花五百錢買下茶葉,來到茶館,將茶泡了來喝後,覺得果然是好茶,茶客們都紛紛要買,窮漢把茶葉分給了大家。消息傳出,有人說,齊雲山的蝙蝠仙姑顯靈了,賣茶姑娘就是蝙蝠仙姑。李佔山得知這個消息後,派家丁四齣探察。過了幾天,蘭花又炒了一袋茶上街去賣,不料被李佔山的管家看見,報告李佔山說賣茶人就是蘭花。蝙蝠洞的茶樹終於被發現了,蘭花姑娘也被家丁推下了懸崖。結果茶樹被李佔山霸佔,採下茶葉炒制後獻給縣官,縣官獻給知府,知府敬獻皇上,皇上品茶後,龍顏大悅,御筆親書齊山雲霧四字。李佔山獻茶有功,封為齊雲山七品制茶監官。可是第二年春,那棵茶樹枯死了,李佔山無茶進貢,只得以假冒真,結果犯了欺君之罪,被殺了頭。後來在蘭花墜岩的石縫中,長出了一片茶林,當地百姓採下茶葉,精製加工後品質依然如故,大家為紀念蘭花姑娘,便將此名茶取名蘭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