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遠荷花池
Ⅰ 織金河:黔山風物最清流
織金河鳳凰生態公園全景 李罡攝/光明圖片
秀麗東湖 陳德彬攝/光明圖片
寶楨湖 陳德彬攝/光明圖片
古城之夜 陳德彬攝/光明圖片
【聚焦城市治理 在水一方·織金】
貴州省畢節市的織金縣正式建城354年,論 歷史 ,放在中原算作新城,但到了貴州卻是地道的古城。康熙五年(1666年),清政府析水西宣慰司下轄的隴胯、的都、朵里、阿架四則溪(則溪,彝語:有倉庫的地方)設平遠府,後改為州,1914年改稱織金縣。這座小城,起筆不凡,僅在「改土歸流」後的第一個五年就建起了廟宇、橋梁、祠堂20多座,絕大多數保留至今,2006年這些建築以「織金古建築群」的名稱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起織金的魅力,最獨特的就是織金的水。在莽莽烏蒙群山中,少有像織金這樣平坦的沖積壩子,烏江支流六沖河和三岔河在此匯流,當地百姓習慣將縣城周邊的河段統稱為織金河。河不深,水不大,卻顯示出人傑地靈的氣質。織金設府僅154年,就出了晚晴名臣丁寶楨,之後又不斷有名人涌現。織金也漸成貴州人眼中的一塊寶地,堪稱黔山佳處。
織金水源豐富,除了眾多溪流還有數不清的大小湖泊陂池、井泉潭塘。城東郊有荷花池,城南郊有金魚池,城西郊有西湖,城北郊有八步碧雲湖;織金河從城南郊鳳凰山而來,穿城北去,兩岸不到百步,便處處泉眼,因此也被稱為貴州的「泉城」。
織金河上古橋多,史書記載的橋梁就有36座,月華橋、日升橋、回龍橋、太平橋、童生橋、興隆橋和仲機橋等7座橋梁被列為國保文物。古橋上的石欄桿,古拙質朴,不尚雕飾。彎腰一試,恰是放置背簍的高度,不由讓人感嘆古人以人為本的造橋理念。
織金河的一汪清流也曾瀕臨消失。20世紀80年代末,煤炭資源豐富的織金縣,小煤窯橫行,私挖濫采,污染嚴重。織金河流域內很多河段喪失了生態功能。2017年開始,織金縣下大力氣治理水環境,採取PPP模式,投資38.6億元,治理河段37.2公里,沿織金河建設了鳳凰生態公園、冒沙井公園、古泉聽音公園、寶楨湖公園及各主題公園節點間的河道沿線景觀。
每逢節假日,離城2公里的鳳凰生態公園就成了織金人必選的去處。6月18日,星期六,市民王金生夫婦帶著兩個孩子徜徉在鳳凰湖畔。「我們一家子都越來越愛織金河了!」王金生一手拉著孩子,一手指著清澈廣闊的河面,「這一帶以前像個垃圾場,上游淌下來的黑水氣味熏人。那時候怎麼能想到這里現在成了孩子最愛來的地方?」他笑著說。旁邊的妻子自豪地補充道:「我去過大城市的生態公園,不如我們這里的美。」此言不虛,近150公頃的園區內有山有水,有湖有河,大樹參天,綠草如茵。遊客中心、休閑廣場、兒童樂園、主題雕塑、創意空間、文旅商家,一應俱全。再看織金河下游的寶楨湖,是一座「可觀、可居、可游」的濱水城市公園。公園由南湖和北湖兩個部分組成,南起向陽橋、北至官塘橋,園內運用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將亭、台、樓、閣、軒、榭、橋等融入丁寶楨的生平事跡,如:啟蒙光陰、寒窗進士、毀家招募、舉薦錢塤、資建平遠、力主辦學、開辟鹽道、平遠軼事,既再現 歷史 人文,又營造優美意境。
「江山也要文人捧!」名流輩出的織金,山水自然少不了風雅。「東寺晚鍾,西山早雪,回龍涌瀑,鳳嶺朝宗,穿洞流雲,三潭滾月,雙流激浪,墨峰聳秀」,這聞之嚮往的「織金八景」也曾因織金河被污染而黯然失色。如今得益於水環境治理的成果,在東山寺下,三潭回龍之間建起了再現古代織金風物的平遠古鎮。走進古鎮猶如置身盆景之中,山似螺黛,泉潭相繼,清流不絕。景區內分布著回龍潭、瓦窯龍潭、黃泥龍潭、豬粑粑龍潭等眾多水源,汩汩如泄玉,潺潺繞林間。遠處水榭傳來絲竹之聲,原來是織金縣老年大學的學員們在排練自創的樂曲。拉胡琴的鄧先生,65歲了,在織金河邊長大,見證了變遷,他說:「如今的織金河,水有以前那麼清,景卻比以前美,我們趕上了最好的風景。」
Ⅱ 荷花的介紹
荷花又名蓮花,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
它生於碧波之中,花開於炎夏之時。
葉似碧玉盤,莖似綠翠柱,花局叢仔如出水芙蓉,清香遠溢。
花後又托出一盤珍珠般的、營養豐富蓮子,地下埋著甜脆的藕莖。
真是全身是寶,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經濟效益。
荷花古時是宮庭花園或私人庭園的珍貴花卉,近代園林布置中,被廣泛選作為水景園的主題植物。
無論是綠化水面,還是美化庭園,均能產生較強的風景效果。
並且還有凈化水質、減少污染、改善環境等功能。
荷花生於沼澤、湖泊、池塘。
花、葉多姿,莖中通外直,婷婷玉立於水中,迎驕陽而不懼,出污泥而不染,給人以清凈高雅之感,古往今來,被用以贊美人的高尚品德。
荷花原產亞熱帶地區和大洋洲,我國除 *** 、青海外,全國都有分布。
荷花鄭伍的葉大,圓形,直徑可達70厘米,具14-21條輻射狀葉脈。
葉面深綠色,粗糙,在放大鏡下可見葉面滿布短小鈍刺,刺間有一層蠟質白粉,這是荷葉的自我保護裝置。
當雨水落在葉面上時,立即凝聚成大小的水珠,可隨風滾動而不致透濕葉片。
荷花在長期自然演變和人工培育過程中,形成許多品種,目前已達200個以上,通常分為食用和觀賞兩類:
食用類
1、藕蓮
植株高大,根莖粗壯,生勢強健,不開花或少開花,以食用根狀莖為主。
2、子蓮
根狀莖不發達,細而質劣,分枝多,花以單瓣為主,開花多,結實率高,蓮子大,以食用蓮子為主。
觀賞類
稱為花蓮,根狀莖細而軟,品質差,莖和葉均較小,但開花多,花型復雜,花色鮮艷,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根據重瓣性、花色及株型等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單瓣型
花大,花瓣約16-20枚。
2、復瓣型
部分雄蕊花瓣化,花瓣較多,約21-59枚。
3、重瓣型
全部雄蕊花瓣化,花瓣增多,約60-190枚,花瓣較短而圓,花徑略小,一般不結實。
4、佛座型
花瓣增加極多,常200枚以上,不結實。
5、重台型
雌蕊的心皮亦花瓣化,突出花之上成重台狀。
6、多花型
又稱千瓣蓮,桐汪是荷花的珍品。
一個花蕾內包含兩個以上的花心,是由變態的花托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軸心發育而成。
花開放時外瓣層層謝落,內層碎瓣(即雄蕊變態的小花瓣)不斷增生,並旋轉成兩個花心或多個茶心。
外觀雙花心者。
"並蒂蓮",三花心者稱"品字蓮",四花心者稱"四面蓮"或"田字蓮",多花心的稱"五子蓮"或"綉球蓮",均不結實。
另有一種並蒂現象,即荷花的花芽在分化過程中,受到某種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而分成兩個分生中心,進而發育成兩個雙胞胎的花蕾,於是在一支花莖上並開兩朵花,結一對蓮蓬。
這是偶然現象,並非品種特徵,但民間視為吉祥信物,稱為"瑞蓮"。
7、碗蓮
凡植於口徑26厘米的缸內,株高約33厘米,立葉直徑不超過24厘米,花徑12厘米以內的小型品種稱為碗蓮。
荷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佛教認為荷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淤泥污染,又非常清香,故認為蓮花是報身佛所居之"凈土",所以佛教中的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均坐於蓮花之上。
但佛教中所指的"蓮花",還包含了同科睡蓮屬的睡蓮,它與荷花的主要區別是葉浮於水面而不挺出水上,葉為卵形,基部開裂呈箭形,子房與花托合生。
~荷花節日~
荷花花大色麗,清香遠溢。
自古以來是深得人們喜愛的我國傳統名花之一。
江南民間舊俗以農歷6月24日作為荷花生日,人們結伴往種植荷景點觀荷,稱"荷花節日"。
~荷花分布~
荷花作為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之一,地理分布甚廣,除中國外,日本、蘇聯、伊朗、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及澳大利亞均有公布。
而在我國,南起海南島,北至黑龍江省的富錦,車臨上海至台灣省,西至天山北麓,除 *** 自治區和青海省外,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荷花分布。
~荷花文化~
在80年代山東濟南市,河南許昌市,廣東肇慶市別選定荷花為市花。
而新成立的門特別行政區亦選取荷花作為區花。
在祖國大地上繁衍生息的荷花,古時就以善美的姿態,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以荷花為題材的詩詞,最早見於《詩經》彼澤之陂,有蒲與荷",三千年前民間已用荷花喻女性之美,並與蒲草並提,象徵男女之間的愛情。
而荷花之美亦被歷代文人推崇備至。
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的散文愛蓮說短短一幅文章就將荷花的純真聖潔品格渲染的淋漓盡致,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的名句被廣為傳誦,荷花被譽為君子之花。
~荷花品種~
荷花之所以成為中國名花之一,一個重要原因是前人為我們培育了豐富多彩,觀賞價值的品種,到了90年代後期,我國荷花品種已達300多個,其數量之多,品種之優,領先國際,其中不少品種乃稀世之寶。
<一>荷的起源
"荷"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
在人類出現以前,大約一億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澤覆蓋。
當時,氣候惡劣,災害頻繁沒有動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數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生長在這個貧瘠的地球上。
其中,有一種今天我們稱為"荷花"的水生植物,經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驗,在我國的阿穆爾河(今黑龍江)、黃河、長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澤湖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
大約過了九千年,原始人類開始出現。
人類為了生存,採集野果充飢,不久便發現這種"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
漸漸地,"荷花"這一人類生存的糧食來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的心中,成為人類生存的象徵。
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隨著農耕文化的出現,人類對荷花開始了進一步的了解。
當時的人類為了生活上對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澤地帶,而這些地帶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區域。
從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鄭州市北部大河村發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遺址,發現室內檯面上有炭化糧食和兩粒蓮子,經測定,距今有五千年的歷史。
人類在不斷的生產勞動中,對朝夕相處的荷花的生長習性、生存環境等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為中國古老的糊花文化的產生發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礎。
<二>荷文化的形成---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荷花文化
自公元前11世紀起,中國從漫長的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封建制時代---西周。
荷花也在這時期里從湖畔沼澤的野生狀態走進了人們的田間池塘。
《周書》載有"藪澤已竭,既蓮掘藕。
"可見,當時的野生荷花已經開始作為食用蔬菜了。
到了春秋時期,人們將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別定了專名。
我國最早的字典,漢初時的《爾雅》就記有:"荷,芙蕖,其莖茄,其葉,其本密,其畫菡,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
"對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荷花以它的實用性走進了人們的勞動生活,同時,也憑借它艷麗的色彩,幽雅的風姿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
我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就有關於荷花的描"山有扶蘇,隰與荷花。
""彼澤之陂,有蒲有荷"。
荷花作為觀賞植物引種至園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他的離宮(即現在的蘇州靈岩山)為寵妃西施賞荷而修築的"玩花池"。
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珍品"蓮鶴方壺"(通高118厘米,故宮博物管藏)則從美術方面,反映了荷花對時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這件工藝珍品取材於真實的自然界,荷花花紋概括形象,龍和螭躍躍欲動。
可見,荷花被伸化的龍、螭及仙鶴一樣,成為人們心目中崇高聖潔的象徵。
<三>荷文化的發展---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的荷花文化
秦漢之前,諸侯割據,戰爭頻繁,勞動人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結束了混戰局面。
在這個統一大帝國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逐步滲透到農業、經濟、醫學、宗教、藝術等各個領域。
漢朝是中國農業空前發展的一個時期,也是對荷花的栽培發展發生了重要的作用。
漢以前,我國的荷化品種均是單瓣型的紅蓮。
到了魏晉,出現了重瓣荷花。
南北朝時期又發展有千瓣(並蒂)荷花。
西漢開始,中國的官私營商業迅速發展,豐富了各地區的商品種類,對荷花的傳播分布有著重要意義。
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產---蓮藕均通過這些中心商市進入北方,從根本上擴大了荷花的分布區域,使北方人民進一步認識荷花,了解荷花,從而極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藝。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有"種藕法":"春初掘藕根節,頭著魚池泥中種之,當年即有蓮花。
";又有"種蓮子法":"八月九日取蓮子堅黑者,於瓦上磨蓮頭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長二寸,使蓮頭平重磨去尖銳,泥干擲於池中重頭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時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堅厚,倉卒不能也。
"可見,當時南北兩岸的中原地區荷花的栽培技術已是相當高超了。
我國的醫學從秦漢起開始了新的發展。
漢朝神農在嘗遍百草後,總結出一套治病良方,即《本草經》,又稱《神農本草經》,其中就有蓮藕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
東漢譙縣華佗,是我國醫學史上著名的神醫,他在手術前,先給病人飲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覺,刳割腹背後縫合傷口,最後塗敷以藕皮等製成的膏葯,四五天後便可癒合。
荷花遂成為我國醫葯寶庫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西漢時期,樂府歌辭逐漸盛行,由此產生了眾多優美的采蓮曲謠。
其中有《采蓮曲》(又稱《采蓮女》、《湖邊采蓮婦》)等,歌舞者衣紅羅,系暈裙,乘蓮船,執蓮花,載歌載舞,洋溢著濃烈的生活氣息,是我國廣大人民最喜愛的民間傳統歌舞之一。
<四>荷文化的興盛---隋唐至明清時期的荷花文化
隋唐以後,荷花的栽培技藝進一步提高,有關荷花的詩詞、繪畫、雕塑、工藝等荷文化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在飲食文化中,荷花已進一步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的名貴補品。
同時荷花憑借它的色彩艷麗、風姿綽約進入了私家園林。
如長安城外東南隅有秦漢時宜春苑,隋朝建都長安後,更名為芙蓉園;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的麴院風荷。
尤其是經過貞觀之治後,荷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成為工藝美術家創造的靈感來源。
如隋唐時期的瓷器、銅鏡等的裝飾多採用蓮花花紋;金銀器上,尤其是盤邊緣,多飾以富麗的蓮瓣紋,整個風格華麗而真實。
宋代的染紡業較唐代有更高的發展。
著名女畫家兼工緙絲的朱克柔創作的荷花緙絲圖案,"古淡清雅"、為一時之絕作。
明清的木版年畫多採用"連(蓮)貴子"、"連(蓮)年有餘(魚)"等荷花吉祥圖案,來表達人們的思想願望。
在我國的藝術繪畫史中,荷花的藝術精品更是豐富多彩。
最著名的是南宋畫院吳炳的《出水芙蓉》,生動細膩的刻畫了荷花清新脫俗的優雅氣質。
還有明末畫家張子政"芙蓉鴛鴦圖"。
<五>荷文化的光大---近代荷花文化
自鴉片戰爭以後,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勞動人民當家做主,荷花也成為美化人們生活、陶冶情操的珍貴花卉,被譽為十大名花之一。
孫中山先生,周恩來總理等多次提倡大力發展荷文化,並把友誼的種子傳播到友好的鄰邦。
1918年,孫中山先生東渡日本,帶去了九顆遼東半島普來店出土的蓮子,經過精心培育,古蓮子栽植成功。
1963年,大賀將一百顆大賀蓮種子,送給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
1979年4月,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日本,參觀鑒 *** 持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時,森本孝順長老將中日兩國專家培育的唐招提寺蓮、孫文蓮、中日友誼蓮的蓮藕捧交給鄧穎超副委員長。
1980年4月,為慶賀"日本國家鑒真和尚像中國展"來揚州大明寺展出,武漢研究所便將繁殖的唐招提寺蓮、孫文蓮、中日友誼蓮的蓮藕送往大明寺,安放在緊連鑒真紀念堂的平遠樓前。
<六>荷花之名
1.以其外形特徵命名。
荷花:李時珍《本草綱目》解釋說:"蓮莖上負荷葉,葉上負荷花,故名。
"芙蓉:亦稱"夫蓉"。
漢辭典《爾雅》解釋道:"芙蓉之含敷蒲也。
"另《說文解字》雲:"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蓉。
"李時珍也說,芙蓉就是"敷布容艷之意",難怪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把他的妻子卓文君比作是出水的芙蓉。
2.以其生長習性命名。
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澤芝:由於荷花是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將其歸為水草類,取名多為"水"字起頭。
三國文學家曹植在他的《芙蓉賦》中稱贊到"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把荷花比喻為水中的靈芝。
3.以荷花聖潔高雅的氣質命名。
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宮仙子、玉環等。
據《北夢瑣言》記載:唐代元和年間(806---820年)蘇昌遠居吳中(今蘇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臉女郎,贈給他一枚玉環,不久,他發現自己庭院的水池中有荷花盛開,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樣的玉環,但"折之乃絕",後人由此又稱荷花為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