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真菌根
A. 蘭花真的有蘭菌嗎且他們是共生嗎
蘭菌就是蘭科植物根內的內生真菌與蘭根共生成的復合體從而現成菌內根,真菌吸收植料的有容機物,產生葡萄糖、核糖和其他營養物,維持自身營養,真菌自溶後,將碳水化合物及其他次生代謝物供給蘭科植物;另一方面,蘭科植物也估計真菌氨基酸,硫胺素等,形成共生的生活關系.菌根真菌能促進蘭花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潘瑞熾 葉慶生<<國蘭生理>>)
B. 蘭花根的形態特徵是什麼樣子的
蘭花的根多為圓柱狀,常呈線形,無主根與側根之分,粗大而肥壯,大多呈灰白色。根的前端有明顯的根冠,其作用是保護根尖生長點。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和儲存水分與養料。
在杓蘭亞簇(Cypripedilinae)絕大多數地生種類的根上生有大量的根毛。附生蘭的氣生根是由中心的維管束和周圍疏鬆的海綿組織構成,皮層的受光部分可以變成綠色而進行光合作用,這一層海綿狀的組織稱為根被。
蘭花根的內部結構為典型的單子葉植物類型。其皮層細胞較為發達,在根組織內或根際周圍通常共生著根菌,也稱作蘭菌、菌根,它屬於真菌類,這些菌絲體侵入蘭花根的內部後,逐漸被蘭花分解、吸收,供作蘭花的養分。這種現象對於根系生長在空中的附生蘭尤為重要,因為根在空中無法直接吸收養分,只有靠這些根菌固定空氣中的氮後,再消化吸收根菌所含的養分,就象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幫助固定空氣中的氮,能促進豆科植物生長一樣。尤其是蘭花的種子,僅有發育不完全的胚而無胚乳,無法自行發芽生長(組織培養除外),在自然條件下,蘭花種子的萌發需要這些根菌侵入,並把所含養分供給胚以後,才能萌發生長。
生長在地下的根稱地生根,生長在空氣中的根稱氣生根。無論地生根還是氣生根,其內部構造基本相同,分外層、中層和內層。最外層是根被組織,它源於表皮組織,根被組織的細胞為長筒形,多角,由中心向外輻射狀排列。根被細胞成熟時,原生質解體,細胞發生加厚的條紋。根被組織的功能是保護皮層,吸收水分,減少和保護皮層內部水分的散失。蘭根的中層為皮層組成,細胞比較發達,約有20層多角形細胞組成,厚度約為根被組織的3倍,占根的大部分。最外面與根被相連的一層組織為外皮層,由單層細胞組成,輻射狀排列,整齊,體積大於一般的根被細胞,其內是皮層,皮層細胞是活的細胞,有的含有針狀結晶體,有的含葉綠體,有的含共生的根菌。
蘭根的內層為中心柱,即蘭根腐爛後留存的線狀的「筋」。中心柱最外層與皮層相連的為內皮層,內皮細胞上凱氏帶很發達。緊貼內皮層的一層是維管束鞘。內皮層與維管束鞘都有兩種不同構造的細胞,在韌皮部外周的為厚壁細胞,在木質部外周的則為薄壁細胞。後者是輸導組織,主要運輸水分和養分;前者主要是加強根的強度。
蘭根有多數的維管束,其木質部和韌皮部都是分開呈輻射狀排列,在它們的周圍有纖維組織,成為管柱,中心為薄膜細胞的髓部。
多數附生蘭除地下根之外,還有許多氣生根,其功能除吸收、固定和保護外,有葉綠素的部分還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
C. 栽培蘭花常見病害的診斷與防治 蘭花常見病害與防治知識
1、蘭花真菌性病害:蘭花真菌病害主要跟溫度和濕度有關,通常氣溫在20-30度容易出現,它屬於菌核類疾病,高溫高濕環境特別容易產生,具有傳染性,蘭花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有:炭疽病,白絹病,立枯病,莖腐病。真菌性病害發生的原因是植料沒有高度腐熟,處於高溫高濕條件下,在花盆中產生第二次發酵,使得一些菌核裂變,產生菌絲體,比如白絹病。而且會產生多餘的菌群,一些有害的孢子會依附在蘭根,蘆頭,蘭葉上,通過氣孔,蟲咬的傷口危害蘭株,形成以上疾病。
2、蘭花細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大家比較熟悉且最典型的當屬軟腐病,該病主要是新芽出土,開嘴和展葉期多發,這時候蘭花抗病能力比較弱,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細菌性黑斑病,細菌借澆水或操作不當時,從葉片傷口或氣孔侵入,高溫時發病比較嚴重。細菌性病害發生的原因是用水不潔,植料沒有充分消毒,通風不良,機械性損傷,生理性病害,屬滋生性病菌,主要是要有一個好的環境,通風透氣是關鍵。
3、蘭花病毒病:蘭花的病毒病主要是一種過濾性,隱性病原體,多不在當代發生,而是在下一代的新生蘭株中產生,有時症狀不明顯,主要寄生在蘭株體內,增殖擴散,屬於潛伏侵染,發覺非常困難。這種疾病一般很少發生,一旦發生,危害嚴重,下山蘭中沒有聽說。傳統品種引種交換,一定要選信用好,靠得住的蘭家。病毒病屬於自身攜帶式病菌。
4、多菌靈:多菌靈屬內吸式葯物,廣譜殺菌葯,通過噴施,澆灌,讓蘭株吸收葯效,達到治療的效果,有殘留,經常用會產生抗體,與百菌清交替使用可解決抗葯性問題。
5、百菌清:百菌清屬懸浮性葯劑,主要殺滅表面細菌,給蘭花噴施比較管用,用葯後大多不產生抗體。
6、農用鏈黴素,是目前農作物生產當中,比較可靠的一種廣譜殺菌葯,花卉中殺菌也比較常用,屬於內外皆修,噴灌都行,屬抗生素類,需間隔使用,使用六小時後需用清水回水,去除殘留。本人比較喜歡用農用鏈黴素預防,大多從本地種子公司購買,比較可靠。
7、甲基托布津,屬低毒,廣譜殺菌劑,內吸式,對葉蟎,線蟲有抑製作用。
8、蘭花常見蟲害:殺蟲劑,阿維菌素,主要殺蟎,殺卵。吡蟲啉,煙鹼類高消殺蟲劑,比如蚧殼蟲,蚜蟲,小黑飛,薊馬等。
9、觸殺劑:菊酯類的乳油;內吸殺蟲劑:氧化樂果;神經毒:呋喃丹;呼吸毒劑:氰氫酸;生物毒劑:礦物油。通過閱讀說明,聯合使用,交替使用,不會產生抗體。危害蘭株的病菌蟲,十分復雜,雖不可能全部杜絕,但積極防治是根本。
D. 蘭花根部發黑怎麼辦
蘭花根部發黑,腐爛要立即換盆,腐爛部位剪去。
傷口要防菌內——換盆或容分株時,根部有傷口,要先用殺菌劑塗抹傷口,防止病菌侵入。
盆子勿太大——小株栽大盆,植料用量多,容易導致通氣不良,澆水也不易控制。若澆水吸水太多,植料不易乾燥,細菌侵入引起爛根。
E. 蘭花根部腐爛怎麼治
1、控制日照
換盆之後一段時間,不能烈日暴曬,要置於蔽日、空氣流通的地方,但應注意風不宜太大以免受影響。改善環境,保證適宜的濕度,如果一直爛根,生長狀態不佳,大部分是因為環境過於乾燥,尤其是夏季濕度不足造成的,所以一定要注意通風、光照與濕度的控制。
2、合理澆水
在栽培管理中,要嚴格調節用水,盆土要以半濕見干為佳,既不能盆土見白乾燥,又不能明顯太濕。如遇雨天,應遷至遮雨之處,盡量掌握好盆土濕度,以保證其正常開根。
3、停止施肥
蘭花為肉質根,根中存儲了大量的水分,沒有辦法吸收高濃度的肥料,尤其是在根部有傷口時,根部會遭受肥害,造成爛根。所以在施肥時,要薄肥勤施。另外在使用發酵的有機肥或長效肥時,不要過於貼近根部,以免爛根。
4、及早換盆
換小盆體,盆體大,易積水。發現蘭花爛根,便要重新換土上盆上植料,植料要注意質量和排吸水性能,以火燒土或乾燥的土、炭等植料為好,也可在根蘆部適當摻蓋些粗砂,效果較好。
5、注重栽植
除了保證盆土通水之外,蘆頭下部到接近根部外的植料要密實,蘆頭要適當栽深一些,既起到保護作用,又防蘆頭晃動或浮離土面。爛根和萎縮發黃的葉要剪除,以減少養份損耗,使蘆頭的營養得到貯存,以維持根系發育。
拓展資料:
蘭花(學名:Cymbidiumssp.):附生或地生草本,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顏色有白、純白、白綠、黃綠、淡黃、淡黃褐、黃、紅、青、紫。蘭花根部腐爛之因:
1、環境不適
光照不足:蘭花的品種不同,所需要的光照時間也不同,但基本上都要保證4小時以上。光照不足或光線昏暗,蘭株的光合作用較弱,並且盆土不易干,水分會長時間停留,影響根部的生長。
不通風或太通風:不通風,養護環境過於悶熱,澆水不容易干,植株的蒸騰作用也減弱;通風過大,花盆中的水很快就會被吹乾,若不及時補水,根部儲藏的水分會慢慢耗盡,逐漸變干。
濕度不夠:蘭花喜歡相對濕潤的環境,根部也需要相對穩定的溫度和濕度,若太熱或者太干,都會導致蘭花爛根。
2、澆水時間和方法不對
澆水的時間和方法會隨著盆土的干濕情況、四季溫度發生變化,選擇不同的澆水方法,可以保證盆土不至於太干或太濕。
所以夏天最好晚上澆水,到第二天水會滴光,盆土也不會太濕。其次澆水要觀察植株的生長狀況,若生長不好,及時改變澆水方法及澆水量。另外溫度過低(10℃以下)或溫度太高(30℃以上),不要澆水,否則蘭株會因凍傷或蒸傷爾爛根。
3、施肥不當
蘭花為肉質根,根中存儲了大量的水分,沒有辦法吸收高濃度的肥料,尤其是在根部有傷口時,根部會遭受肥害,造成爛根。所以在施肥時,要薄肥勤施。另外在使用發酵的有機肥或長效肥時,不要過於貼近根部,以免爛根。
F. 蘭花根部的益生菌來自哪裡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它的植株根系本身特別是根系即帶有各種共生菌,蘭花的生長離不開它的共生菌群 。您的採納是對我最大的支持!祝您好運!謝謝!
G. 我的蘭花根部長了像白色線一樣的東西,接著根部也爛了,整株發黃慢慢就枯了,請問這是什麼病,怎麼治療
蘭花白絹病,白絹病又稱白絲病、菌核病。發病始自蘭株近地莖部,初呈黃色至淡褐色的流水病斑,後變褐至黑褐色腐爛,並在根際土壤表面及莖基部蔓延,破壞莖部並感染幼葉和根部,葉鞘、根群產生白色菌絲;被害部位呈水漬狀,腐爛變軟,發黑,直至葉片枯萎,病菌擴散至假鱗莖,菌核由白色變為赤褐色至茶褐色壞死,嚴重時整株葉叢枯死。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真菌。4至5月開始侵染,6至8月發病高峰期,病害發生迅速,導致被害蘭株爛枯死亡。
白絹病
防治措施
1.改變養蘭的基質酸鹼度
此病在基質偏酸(pH值小於5.3)時易發病。所以在基質中拌入1/10體積比的草木灰,或澆施0.3%石灰水將pH值調高,使之達到6.5左右,可減少白絲絹病的發生,效果明顯。
2.土壤消毒
基質土壤用0.2%五氯硝基苯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消毒,也可用五氯硝基苯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粉劑800倍液噴灑根際和土壤,或用五氯硝基苯粉50克拌半干濕細沙土4至5公斤,撒在病株根莖處,可抑制病情蔓延傳播。
3.撒新鮮草木灰預防
南方5至6月多雨季節,土壤濕度較大,易在盆面發生白絹病,應迅速搬出蘭場「隔離」,並將基質扒開,將染有菌絲的基質取出,將病根剪除,噴施高猛酸鉀溶液1000倍液消毒,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噴施根系、傷口,並撒新鮮草木灰在蘭根周圍,然後覆上基質護根,2至3天後才澆水,如基質濕可推遲5至 7天後再澆,防治效果良好。
4.改善通風條件
當病害發生時,用醫用氯黴素針劑2000倍水溶液,淋施病株,每日一次,連澆3次。一旦發病應剪去病葉,改善通風條件,將全株蘭浸於10%的硫酸銅溶液中消毒。對附近蘭株,也要全面噴施,淋濕基部、盆面,每日一噴,連施2次,可控制病情,防治效果良好。
5.氯黴素噴灑
新芽長出土面後,每周用0.05%氯黴素噴施一次,連噴2至3 次,如盆土乾燥時,可用此葯澆施,以預防細菌感染。也可澆噴阿斯匹林1500倍液,可增強蘭株免疫力,阻止病菌侵入、擴散。
6.其他噴葯
新芽伸長期和展葉期,可選用醫用青黴素、鏈黴素、氯黴素或青黴素混合稀釋成2000倍液,淋灑病株,並全面噴葯,每3至4天一次,連噴2次,防治效果良好。
發病後噴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7至10天噴一次,連噴2至3次,防治效果良好。也可在陰雨或降雨前後噴葯防治,可採用50%速克靈粉劑500倍,或50%農利靈(乙烯菌核利)粉劑500倍液,殺毒礬500至600倍液,5%井岡黴素水劑300倍液,噴施株莖、葉片、盆面,防治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