滆湖荷花灣
❶ 文化 知識
太湖目錄[隱藏]
【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
太湖簡介
生態特徵
形態描述
太湖大橋
特色活動
旅遊景點
【台灣省金門太湖】太湖景點介紹
縣情概覽
行政區劃
鄉鎮簡介
歷史文化
地理資源
太湖名人
名優特產 【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
太湖簡介
生態特徵
形態描述
太湖大橋
特色活動
旅遊景點
【台灣省金門太湖】 太湖景點介紹
縣情概覽行政區劃鄉鎮簡介歷史文化地理資源太湖名人名優特產
太湖衛星影像
[編輯本段]【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
太湖,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她是中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優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聞名中外,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年皆吸引著大量中外遊人來此觀光游覽。
[編輯本段]太湖簡介
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在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古稱震澤、具區、笠澤。湖區屬於江蘇省。由長江、錢塘江下游泥沙封淤古海灣而成。正常水位3公尺時湖面積2,2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4公尺,蓄水27.2億立方公尺。主要水源有二∶一為來自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在湖州市以下分為70多條漊港注入;另一來自江蘇宜溧山地北麓的荊溪,分由太浦、百瀆等60多條港瀆入湖。太湖水由北東兩面70多條河港下泄長江,以婁江(下游稱瀏河)、吳淞江(下游稱蘇州河)、黃浦江為主。黃浦江為最大泄水河道,約占總出太湖黿頭渚水量的80%。其餘諸河港流量較小,每因海潮頂托或江水上漲而倒流。
[1]整個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個,連同進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組成一個密如蛛網的水系。對航運、灌溉和調節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江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組成部分,它自鎮江諫壁口引長江水南流,穿過太湖水系眾多的河流和湖盪,吞吐江湖,調節水量,成為這個水網的重要幹流。湖中現存島嶼40多個,以洞庭西山最大。東岸、北岸有洞庭東山、靈岩山、惠山、馬跡山等低丘,山水相連,風景秀麗,為著名游覽區。沿湖丘陵和湖中島山盛產茶葉、桑蠶以及亞熱帶果品楊梅、枇杷、柑橘等。太湖平原舊河網大都河道淺窄多曲、排灌系統紊亂,洪漬仍是潛在威脅。現已進行統一規畫,禁止盲目圍墾,並整修河道,增加排洪能力,提高引灌效益。
[編輯本段]生態特徵
太湖富營養化明顯,磷、氮營養過剩,20世紀80年代未主要污染物總磷、總氮屬嚴重超標,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超標;年最高水溫出現在7、8月,年最低水溫出現在12月下旬~2月上旬,歷年最高水溫達38℃,最低水溫0℃,水溫年變幅介於29.5—38.0℃之間,歷年平均變幅34℃左右,歷年平均水溫為17.1℃,太湖歷年平均水溫較陸上氣溫高1.3℃且二者月平均值年過程相應、最高、最低值分別出現在7、8月份和1月份,歷年各月平均水溫均高於氣溫;太湖現有魚類106種,隸屬15目24科,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共有54種。
[編輯本段]形態描述
為太湖流域第一大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又是長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形態如向西突出的新月。湖岸形態,南岸為典型的圓弧形岸線,東北岸曲折多灣,湖岬、湖盪相間分布,以湖岸計算的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太湖中現有51個島嶼,總面積89.7平方公里。因此太湖實際水面面積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線匯流排405公里。平均水深1.89米,從湖底地形可見湖盆的地勢是由東向西傾斜,湖盆形態呈淺碟形。
太湖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
太湖是平原水網區的大型淺水湖泊,湖區號稱有48島、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輝,其有不帶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稱。無錫山水、蘇州園林、洞庭東山和西山、宜興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區的著名旅遊勝地。
太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河網調蓄量大,水位比較穩定,利於灌溉和航運。太湖流域總面積36500平方公里,人口3400萬,以不到全國0.4%的國土面積創造著約佔全國1/8的國民生產總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國之首,鄉鎮工業發達,糧食產量佔全國的3%,淡水魚業產值也佔有較高比重。太湖平原氣候溫和濕潤,水網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三大桑蠶基地之一,素以「魚米之鄉」而聞名。
太湖位於富饒的上海、南京、杭州三角區域中心,是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灣而成的湖泊。周圍則群星捧月一般分布著淀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縱橫交織的江、河、溪、瀆,把太湖與周圍的大小湖盪串連起來,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江南水鄉。
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但它的實際面積受到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在形成以後多有變化。今天的太湖,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接宜興,東鄰蘇州,太湖水域面積約為3159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氣候溫和,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太湖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素有「太湖八百里,魚蝦捉不盡」的說法。
1982年,太湖以江蘇太湖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編輯本段]太湖大橋
1994年10月25日,我國內湖第一長橋——太湖大橋今天正式通車。
太湖大橋東起蘇州吳中區胥口漁洋山,西至西洞庭山,途經長沙、葉山兩島,由3座特大橋組成,全長4308米,181孔,橋面寬12米。橋體簡捷明快,輕巧新穎,富有時代感,與太湖山水相得益彰,如一條飛舞的銀鏈,飄落在太湖群島之間,蜿蜒起伏。
這項浩大的工程,是江蘇省蘇州市原縣級市吳縣自籌資金1億多元,經過近千名建設大軍兩年奮戰完成的。大橋的建成,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太湖西山諸島的交通,實現了當地人民世世代代架橋的夙願,而且將為開發和利用太湖自然資源和發揮地理優勢,加快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的建設,盡快建成環太湖旅遊經濟區,發揮積極作用。
[編輯本段]特色活動
太湖旅遊度假區節慶活動
極限運動項目:已成功地舉辦了首屆、第二屆全國極限運動大賽,亞洲極限運動精英賽、第三屆全國極限運動大賽、全國摩托車錦標賽等幾項重大賽事。活動內容有難度、速度攀岩、U型台及街市障礙輪滑、滑板、小輪車、皮艇球、水上摩托、摩托艇、沙灘排球、滑水等項目。
9月舉辦隆重的太湖捕撈節,利用太湖現有的眾多遊船,讓遊客出湖捕魚,自娛自樂。
"三寶"為主要特色的太湖美食節及湖鮮一條街"湖鮮節"。
"卡丁車"(室外)競賽。
還有各式各有的本地風土人情!
[編輯本段]旅遊景點
蘇州園林 無錫影視城 靈山大佛 永慧寺 統一嘉園 玄陽洞 碧雲洞 禹王廟 白馬廟 羅漢寺 西山風景區
三元文化遺址 龍頭渚自然公園 太湖仙島 萬佛塔 五女墓 小王山摩崖石刻 聖恩寺 蠡園 太湖黿頭渚
[編輯本段]【台灣省金門太湖】
金門太湖是台灣省金門縣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泊,於1967年建築完工,該湖佔地面積達36公頃,蓄水14公頃,不但是民用水源供應區,也是農民水利灌溉之處。湖心中建有三座小島,湖畔築有涼亭,景觀非常的幽雅,湖邊四種植各式花木,利用環湖公路更可飽覽湖光山色,彷如世外桃源,因而成為戰地遊客最多的勝景。
太湖景點介紹
鄧尉山
鄧尉山又名光福。香雪海。梅海,是太湖風景區的一大景緻。鄧尉山也是斜插進太湖的一個半島,原屬江蘇吳縣,現蘇州高新區。相傳東漢光武帝時,司徒鄧禹隱居於此,他官至太尉,故名鄧慰山。鄧尉山的梅花似海、似雪,人稱「香雪海」。有詩贊曰:「入山無處不花枝,遠近高低路不知。貪愛下風香氣息,離花三尺立多時。」梅海邊上有古剎,名司徒廟。廟中生長著四棵大柏,相傳為鄧禹所栽。這四棵古柏姿態各異,被分別譽為「清」、「奇」、 「古」、「怪」,則一大奇觀。
鑫湖
無錫西南郊的蠡湖,又名五星湖是太湖的一個內湖,因傳說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助勾踐滅吳後,曾偕同西施泛舟於此而得名。蠡湖的東北岸,是以水飾景的江南名園——蠡園。蠡園三面臨水,亭、廊、堤均傍水而築,纖巧精緻。20世紀初,這里建有「梅埠香雪」、「曲淵觀魚」、「東瀛佳色」、「楓台顧曲」等八景,以後又建了曲岸枕水的千步長廊,堆砌了盤旋迂迴的洞壑假山,使園林的景色更顯秀麗的特色。
洞庭東西兩山
洞庭東山因在太湖東面而得名。東山的主峰大尖頂是七十二峰之一,山中主要古跡有紫金庵的宋代泥塑羅漢像、元代軒轅宮、明代磚刻門樓以及近代的雕花大樓等。宋塑羅漢像比例適度,容貌各異,造型正確,姿態生動,相傳是南宋雕塑名家雷潮夫婦所作,制塑技藝精湛,令人贊賞。軒轅宮面闊三間,進深九檁,雄踞山垣,面臨太湖,氣勢確是磅礴。
[編輯本段]縣情概覽
太湖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東與天柱山相望,南與廬山呼應,居長江中下游旅遊熱線之上。合九鐵路、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行車至合肥、武漢、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2小時。全縣轄15個鄉鎮,56萬人口,總面積2031平方公里。
太湖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代民風淳厚,文風蔚然,素有「一門四進士,十里兩狀元」之稱。這里是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朴初的家鄉,著名詩人朱湘、女社會活動家劉王立明、京劇「葉派」創始人葉春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作家石楠、林學專家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們成就斐然,聲名遠播,為家鄉添光增色。如今,狀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學子,遍及四海。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龍山夜雨、馬路西風、法華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緻自古以來聞名遐邇。漢代建的海會寺、三國築的上格城、晉代修的佛圖寺、唐代建的西風禪寺、清代狀元趙文楷墓等文化古跡保存完好。國家級佛教活動場所、中國佛教禪宗的發祥地獅子山二祖禪堂正在修建。當年劉伯承、鄧小平在劉畈主持召開高幹會議舊址胡氏新祠,極具瞻仰意義。趙河湯灣溫泉,水溫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噸,水質清澈,可飲可浴可醫。位於全縣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面積250平方公里,10萬畝水面碧波盪漾,氣勢磅礴。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四周山巒疊嶂,果木蔥籠,是旅遊觀光、療養休閑的勝地。
太湖資源豐富,特產眾多。這里是全國商品糧、商品牛和瘦肉型豬基地縣和安徽省茶葉、板栗、柑桔重點生產縣,「天華谷尖」茶為部優產品並獲國家綠色食品標識,「方竹」粉絲、天華尖封缸酒是省名牌產品,電機、日用細瓷、水松紙、羊毛衫、板栗罐頭、李杜茶干、辣紅素等特色產品享譽全國,出口海外。境內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鐵砂等20多種礦產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綜合縣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太湖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區南緣,介於北緯30°09』至30°46』和東經115°45』至116°30』之間。東鄰潛山、懷寧,南連望江,西南接宿松,西界湖北蘄春、英山,北毗岳西。東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總面積2031平方公里。
全縣轄15個鄉鎮,174個行政村,2004年年末總人口為558187人,其中農業人口504412人。
[編輯本段]鄉鎮簡介
晉熙鎮:面積165平方千米,轄34個村、4個居委會,人口7.52萬。
徐橋鎮:始建於清咸豐初年。面積103平方千米,轄2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9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2萬。
小池鎮:位於大別山南麓,古稱小池驛。面積126平方千米,轄31個行政村,42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16萬。
牛鎮鎮:位於太湖縣城西北24千米。面積163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26個村委會,290個村民小組。2004年,原天橋鄉整建制和原黃鎮鎮嚴姜村劃入。
彌陀鎮:面積153平方千米,鎮區建成面積達3平方千米。轄3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3.86萬。
百里鎮:位於太湖縣西北部,東鄰牛鎮鎮,西接北中鎮,南與彌陀鎮相靠,北與岳西縣治溪、店前二鎮毗連。古時是太湖縣通往湖北英山縣的主要驛站,沿長河而下,至太湖100華里而得名"百里"。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6278戶,24894人。轄2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91個自然村莊,278個村民小組。
寺前鎮:位於太湖縣西北部。面積172平方千米,3萬餘人,轄32個行政村、365個村民小組。
新倉鎮:位於太湖縣東南部,由原花園鄉、新倉鎮合並而成。西臨縣城,東與懷寧,南與望江三縣交界。面積168平方千米,人口7.3萬,轄38個行政村。
北中鎮:位於太湖縣西北部。面積182平方千米,38113人,轄42個行政村,473個村民小組。
天華鎮:面積188平方千米,8426戶,3.27萬人,轄39個行政村,357個村民小組。
城西鄉:西與宿松相鄰,面積87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245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2.62萬人。
湯泉鄉:面積124.24平方千米,4610戶,1.8萬人,轄20個行政村,216個村民組。
江塘鄉:位於太湖縣西南部,東鄰新倉鎮,南毗徐橋鎮,西與宿松縣高嶺、河塌兩鄉接壤,北靠城西鄉,面積101平方千米,8382戶,37000人,轄23個行政村,310個村民小組。
大石鄉:位於太湖縣西南部,面積103平方千米,總人口3.4萬人,轄22個行政村、一個漁業隊。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文明古縣
太湖縣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縣,在西漢時為湖陵邑地,屬廬江郡。東漢時省湖陵,入皖縣。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立太湖左縣,屬晉熙郡。上古以右為尊,卑者為「左」。南朝宋、齊時,稱南方蠻族為「蠻左」,蠻地之縣為「左縣」。太湖左縣,即由來於此。南朝齊建元二年(480),立龍安郡,領太湖左縣和東陳縣(縣治在今小池鎮後河村)。南朝陳太建五年(573)廢龍安郡及東陳縣,獨存太湖左縣。隋開皇三年(583),廢郡置州,晉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縣改名晉熙縣。開皇十八年,晉熙縣復名太湖縣,去「左」字,屬同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縣地置青城、荊陽二縣,三年後廢青城並入荊陽,再一年又廢荊陽為太湖,屬舒州,縣名沿用至今。南宋及明、清,太湖屬安慶府。民國時期,屬安徽省安慶道、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安慶專區。1949年3月,太湖解放,初屬皖北行政公署安慶專區,後屬安徽省安慶專區,現隸屬安慶市。
太湖縣治,據《皇明一統志》載,原「居萬山,有大湖、小湖」,即今大湖河、小湖河一帶,已為花亭湖淹沒區。《太平寰宇記》載:「元嘉未年,以縣居山 移就平原,去舊縣三十八里」,縣治從此遷到「四面河水回環,群山拱揖」的陸地——今晉熙鎮老城所在地。
狀元之鄉
太湖山川,毓秀鍾靈,被譽為狀元之鄉,文化之邦。在歷代科舉考試中,中狀元3人,文武進士82人,文武舉人342人。元朝元統年間,黃信一殿試第一(狀元);清嘉慶元年(1796)和道光九年(1829),趙文楷和李振鈞兩掇大魁,被欽點狀元;嘉慶七年,縣一榜得三進士(李振翥、王廷元、李長蓁),被傳為佳話;民國初年,出任安徽省長的呂調元,也系前清科舉出身。一時真可謂人文鵲起,科甲蟬聯。明清時還有不少人,如蔡呈圖、李之讓、馬人龍、王大樞、魯之裕、石龐等,著作甚豐,影響深遠。
民國時期,留學歐、美、日本的有20餘人,其中有後來成為著名社會活動家的劉王立明和著名詩人朱湘等。建國後,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詩人和書法家趙朴初以及著名的林業學專家馬大浦,著名京劇演員和戲曲教育家葉春善,卓有貢獻的宋文學史研究專家孔凡禮,後起之秀有著名作家石楠和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等。分布在國內外的太湖籍專家、學者數百人。此外,有不少青年學生在全國高考和各類學科競賽中名列前茅,有不少的教育、文化、科技工作者在教學、創作、演出、科研以及其他工作中做出了顯著成績,獲得了各種獎勵。
太湖民風純朴而文風昌盛,對教育十分重視,每年高考中,本科達線率一直在安徽省、安慶市名列前茅。
禪宗之源
該縣是中國佛教禪宗文化的發祥地。西晉時期就有西域高僧佛圖澄來此建寺造塔;公元561年,禪宗二祖慧可,為避滅佛之災,從少林寺來到花亭湖畔的司空山、獅子山一帶,開壇講道、弘揚佛法,演化出中國禪宗「一花五葉」,史書記載的獅子山二祖面壁參禪的大葫蘆石洞,至今仍保存完好;景區內重點寺廟有數十處,如佛圖寺、二祖禪堂、西風禪寺、海會寺自古以來都非常有名。九華山雙溪寺肉身菩薩——大興和尚和著名的宗教領袖、原全國佛教協會會長、海內外尊稱為「活佛」的趙朴初先生都生長在花亭湖畔。
紅色熱土
太湖縣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建國後的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數以千計的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巍巍龍山為之驕傲,涓涓長河為之長吟。
1928年,中共太湖支部在甘家沙灣成立,這是縣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從此,太湖人民為推翻三座大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930年,中共太湖縣委成立,組織太宿望邊界農民在縣境內大石嶺舉行過一次武裝暴動。1931年,中共北中區委和北中區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開展反土豪、分田地等斗爭。1932年,中共河口區委和3個鄉的蘇維埃政權相繼建立。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和第二十五軍先後兩次攻克太湖城,第二十八軍在政治委員高敬亭的率領下,在太湖涼亭坳(今屬岳西)重建,並先後召開3次重要會議,進行了5次重大戰斗。
抗日戰爭時期,太湖雖為山鄉僻壤,然而日軍並未放過太湖,兩次入侵,多次轟炸,使太湖人民深受罹其苦。1938年,國民黨部隊在縣東山頭對日軍清水師團進行過一次較為激烈的堵擊,雖傷亡慘重,但仍未使縣城免於滄陷。為領導民眾開發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4月,中共太湖中心縣委(又稱皖中工委)成立,12月中共太湖縣委成立。此後在山區成立蘄太英工委、中共蘄宿太工委和中共蘄太英浠邊縣委,並建立抗日民主「三三制」縣級政權——蘄太英浠邊軍民聯合辦事處。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皖西一地委、專署和軍分區等領導機關均設在太湖,推動了太湖的革命斗爭;特別是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在劉畈胡氏宗祠召開晉冀魯豫野戰軍三縱隊旅長及皖西工委委員以上幹部會議後,太湖革命斗爭形勢如火如荼,縣、區、鄉革命政權相繼建立,革命截止裝日益增強,解放區不斷擴大,至1949年2月24日(農歷),太湖人民終於迎來了徹底解放。
[編輯本段]地理資源
[地理位置]
太湖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區南緣,介於北緯30°09』至30°46』和東經115°45』至116°30』之間。東鄰潛山、懷寧,南連望江,西南接宿松,西界湖北蘄春、英山,北毗岳西。東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總面積203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太湖縣屬皖西南丘陵低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城西北面為重巒迭嶂的大別山余脈,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將軍山、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華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將軍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兩省的天然屏障;東南部除香茗聳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為丘陵平畈交錯之地。縣境內主要河流為長河,發源於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縣境,納羊角河、同義河、薜義河、白沙河、安樂河、南陽河、黑岩河、青石河、小湖河、大湖河、寺前河、羅溪河諸水,入花涼亭水庫,下龍山,傍縣城,穿新倉,進潛山,匯皖河,再入長江。長河縱貫全縣,境內總長81公里。全縣山地1242.41平方公里,佔61.18%;丘陵490.27平方公里佔24.14%;平原77.37平方公里,佔3.83%;水面222.25平方公里,佔10.85%。
[氣候條件]
全縣氣候四季分明,具有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徵。冬季受西北內陸氣流控制,氣溫較低;夏季受東南海洋氣流影響,炎熱潮濕。年平均氣溫16.4℃。1月份平均氣溫3.7℃,7月份平均氣溫28.4℃。極端最高氣溫40℃(1967年8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12.7℃(1969年2月6日)。年平均日照1937.7小時,無霜期249天,年平均降雨量1368.4毫米。
[自然資源]
太湖縣西北是山區,東南是丘陵;縣之中部有人工湖—花涼亭水庫(又名花亭湖),縣之南面有天然湖—泊湖。無論山地、丘陵、湖泊,都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據森林資源調查統計,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58.33萬畝,有林地面積118.94萬畝,其中用材林115.01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52.99萬立方米,有林地林木蓄積量43.08萬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積量43.79萬立方米。杉木、馬尾松、毛竹、香樟、楓香、青風櫟、烏桕、側柏、油茶、油桐等,不僅遍地可見,而且栽培歷史悠久。太湖縣是全省茶葉、生漆、板栗的重點生產縣。葯用植物有百合、香附子、茯苓、白術、蔓荊子等,蔓荊子產量居全省之冠,遠銷幾個省。動物方面,除豬、牛、羊、雞、鴨、鵝等家畜家禽之外,還有野豬、野兔、狐、狼、水獺、野山羊、野雞、野鴨等野生動物。太湖是全國商品牛和瘦肉型豬的生產基地之一。
縣山區山高嶺峻,澗深溪多,水力資源豐富。境內有大小河流108條,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2.8萬千瓦,小水電可開發量5.6萬千瓦。
已初步探明,縣內的礦產資源有:石英石、瓷土、高嶺土、紫砂頁岩、石灰石、大理石、蛭石、銅、鐵、煤等,其中以石英石、高嶺土、紫砂頁岩儲量最大。石英石儲量2000萬噸,含硅量達99.98%,儲量和品位均居全省首位;高嶺土、紫砂頁岩儲量為3000萬噸。
縣旅遊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古代,因其特有的山奇水秀,招來不少的騷人墨客,象李白、解縉、王守仁等都曾留下贊美太湖山水的詩篇。「龍山夜雨,馬路西風,法華方竹,玄妙古松」,是太湖古代的四景,雖然物換星移,舊跡難覓,卻令人十分神往。建國後,太湖山水以嶄新的姿容出現在人們面前。大別山中第一湖——花亭湖,宛如一塊巨大的碧玉鑲嵌在崇山峻嶺之中,湖面寬廣,島嶼屹立,岸線蜿蜒,山峰層迭;湖周有西風禪寺、佛圖寺摩崖石刻、湯灣溫泉、月亮灣、獅子崖、龍山、四面尖、趙朴初文化公園等景點,真可謂集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於一湖,如今不僅有蓄洪、灌溉、發電、航運、養殖之利,也是難得的旅遊、療養和文學創作、地質研究的勝地。
[編輯本段]太湖名人
趙朴初 趙榮聲 趙挺 甘信元 孟憲勤 甘蓮笙 周幸芳 馬大浦 王啟富 韋昌頤 馬祚德 王甸平 大興和尚 趙金海 朱益堂 王新華 聶民樵 余泮文 陳荷花 陳家贄 張擎 朱詩衛 葉盛蘭 楊占梅 陳發庭 王宜斌 王魯明 喻成和 祝向榮 杜濟舟
金九陔 劉王立明 葉盛章 楊格遠 殷翠和 方濟寬 何鎮中 趙曉宜 蔣振華 石祖留
錢鍾書
[編輯本段]名優特產
天華谷尖茶 花亭湖鱅魚 紅光栗 白尾銀魚 三元雜交豬 山裡貨 方竹粉絲 苦蕎麥糊 李杜茶干 佳美色素 花亭湖大米 絨毛蟹 薄殼青蝦 茶籽油 彌陀生條 花亭湖蜜桔 封缸甜酒 日用瓷器 太湖電機 太湖鍋爐,太湖珍珠,太湖珍珠粉 太湖三白
❷ 納木湖,太湖,鄱陽湖,微山湖,艾比湖 這幾個湖的景色特點及主要物產
納木湖
距拉薩往返近600公里,風景絕佳,目前在建自然保護區,可以真實的感受雪域高原,體會草原,雪山,湖泊,牧民,牛羊。。。西藏的意境。一般從拉薩包越野車前往較方便,也有到當雄後包卡車或國產吉普前往,但較辛苦,費用節約不了多少。去納木錯,不可不去扎西半島,此島為岩溶性地貌,溶洞,石林,裡面還有古代洞穴岩畫,偶爾還有人在修行。繞島一周,需時1個半小時,體力好,爬上山頂,風景絕佳。去納木錯,一般安排兩天行程,第一天,從拉薩出發,經過當雄草原,直接趕到湖邊扎西島,第二天,從納木錯返回,方便的話可再去羊八井洗個地熱溫泉浴。也有客人安排三天行程的。
注意:
1.納木錯海拔高4700米,剛到西藏還未適應好,千萬別去,可以把此景點安排晚些去,如果實在要去准備好 氧氣,葯品等。
2.納木錯晚上較冷,提前准備好保暖衣物,扎西島上只有一簡陋飯店和旅館,條件差,床位少,旺季時經常沒床,請事先准備食品或帳篷、睡袋等裝備。
3.羊八井 門票30-40元
比如骷髏牆
位於那曲比如縣境內,是用人頭顱骨堆成的圍牆。若有興趣,可搭車前往。
太湖
太湖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這里山清水秀,極富江南水鄉風味。浩瀚如海的太湖,散布這48個島嶼,這些島嶼連同沿途的山峰和半島,號稱72峰,它們是由浙江天目山綿延而來,或止於湖畔,或紛紛入湖,形成了山水環抱形式,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的天然圖畫。位於湖的南部面積有62.5公里的洞庭西山是太湖最大的也是最美的島,和洞庭東山隔水遙對。太湖72峰,西山佔41座。聳立於到中央的主峰縹緲峰,又叫杳眇峰,海拔 336米,山中除寺宇和避暑建築外,主要以自然美取勝,秋月、梅雪之類的景物最具特色,另外西山上的怪石嶙峋,洞穴頗多,玲瓏剔透的太湖石,將全島點綴得頗為別致。太湖東面的洞庭東山,其主峰的大尖頂是72峰之一,山中主要古跡有紫金庵的宋代泥塑像,元代軒轅宮,明代磚刻門樓以及近代的雕花大樓等。太湖的名勝古跡精華集中在太湖北岸。最著名的有黿頭渚、蠡湖。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吳縣市無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縣」。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吳縣佔3/4,湖中72峰,吳縣市擁有58峰,國務院規劃的13個太湖風景名勝區中,東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瀆,石湖六大景區在吳縣市境內,景區內有石公山,林屋洞,啟園, 天池山等著名景點,秀山麗水,舉目入畫。
吳縣市文物古跡眾多,擁有縣級以上文保單位89處,其中省級24處,國家級1 處。有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司徒廟「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聖寺的唐塑絕藝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羅漢等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吳縣,是旅遊者的購物天堂,既有枇杷,楊梅,橘子,梅子,銀魚,白蝦, 梅鯽魚,蒓菜,大閘蟹,碧螺春等土特產品,又有蘇綉,革絲,雕刻,澄泥硯等 吳文化化工藝品,物產豐富,工藝獨特。
懷抱蘇州古城的吳縣市,區位優勢明顯。境內京杭大運河綜觀南北,滬寧鐵路,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於上海,杭州,無錫,常州等城市緊靠相連,再加上豐富的旅遊資源,吳縣市近年來建設了包括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太湖大橋,東山、賓館,光福機場等在內的一大批娛樂和基礎配套服務設施,開發了梅花節,金秋采桂游,四季鮮果游,水鄉古鎮游等特色旅遊產品,形成了吃,住,行,娛, 購,游的配套服務體系。
太湖風光旖旎,吳中人慧景麗,這里是您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最佳選擇。
鄱陽湖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東北部50km。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在正常的水位情況下,鄱陽湖面積有 3914 平方公里,容積達 300 億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 20 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廬山區等六個縣(區),它是贛北的一顆明珠。
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由於帶有大量水蒸氣的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在我國的湖泊中,鄱陽湖具有最大的淡水水產養殖的水域,是長江中一些珍貴魚類漫遊、產卵與育肥的場所。水域中有魚類 122 種、浮游植物 50 種。鄱陽湖還有 200 萬畝草洲,水草豐美,每年 10 月至翌年 3 月,有數十萬只珍禽候鳥來這里越冬。1983 年 6 月,江西省政府在永修縣吳城鎮建立了鄱陽湖候鳥自然保護區;1988 年 5 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個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鶴群體所在地,白鶴種群約佔全球的 98% 以上,也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鴻雁群體所在地,鴻雁數量達 3 萬只以上。保護區棲息著 54 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有 13 種鳥類被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列為世界瀕危鳥類。豐富珍貴的鳥類資源為我國贏得了聲譽。世界自然基金會會長——英國菲利普親王、丹麥亨利克親王及國內外專家、學者都專程來到這里考察,眾多的國內外旅遊者紛紛慕名前來游覽,稱這里是「珍禽王國」、「中國第二長城」。
鄱陽湖的動植物
每年都有許多遊客和外國人冬季到保護區觀鳥,觀鳥的季節為11月至翌年3月。湖區著名的景點有落星墩、湖濱沙灘、火焰山、老爺廟等。
a.紫陽堤,是由花崗石砌成的堤壩,為宋朝朱熹任南知軍時修建,因朱熹號「紫陽」,當地人民為紀念他而取名「紫陽堤」。
b.落星墩,位於星子縣城南兩公里的湖中,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載:「落星石,周回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星子縣便因此而得名,五代時,落星墩被封為寶石山,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王安石、黃庭堅、朱熹游此皆有題詠,王安石詩中所形容的「萬里長江一酒杯」更是千古傳名。駐足落星寺,遠眺廬山秀色,近看鄱湖美景,金鱗競躍,白鷺翻飛,田園詩人陶淵明當年「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的歸田情景,彷彿依稀可見。
c.湖濱沙灘,由落星墩乘快艇向東南行八分鍾,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垠的「十里金灘」。這里坡平沙細,陽光充足,是非常好的陽光浴、沙浴、湖浴場所,湖濱沙灘將以自然、純朴的豐姿,使廣大的內地遊客盡情享受沙灘而不必去沿海。沙灘旅遊,將一掃您旅途勞頓,感嘆大自然豐厚的賞賜。
d.火焰山,位於旅遊碼頭東北八公里的湖中,由砂礫岩組成的石群千姿百態,形狀各異且呈赤色,所以當地百姓皆稱此景為 「火焰山」,置身其中,不禁令人贊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特,盡享神秘、幽靜似仙境般的美妙。
e.老爺廟,又名「顯應宮」。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太祖與偽漢戰於鄱陽。初失利,走湖濱,遇老人艤舟近岸,太祖得濟,賜以金環,返顧之則黿也。是夕,宿祠中,題詩於壁。」之後,明太祖御封之為「元將軍廟」。老爺廟門前的水域有「中國百慕大」之稱,水流湍急,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更使老爺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f.鄱陽湖候鳥保護區,由旅遊碼頭乘船向南四十公里,便是候鳥觀賞區。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頂目,正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旅遊者的青睞。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水落灘出,面積廣大的草洲與湖池成為各類越冬鳥類最為理想的棲息之地。據國際鶴類基金會考察,越冬候鳥達150多種,近11萬只。其中白鶴 1350隻,當候鳥群飛來時,遮天蔽日,蔚為壯觀,因此,鄱陽湖候鳥區被列為「世界A級候鳥保護區」。
水上旅遊線路及價格
紫陽堤·落星墩 紫陽堤·落星墩·湖濱沙灘·老爺廟 紫陽堤·落星墩·火焰山 25元/人 40元/人 35元/人
水上娛樂中心(即旅遊碼頭)至各風景點距離
周瑜點將台 觀音橋 愛蓮池 白鹿書院 秀 峰 廬 山
0.5公里 6公里 0.5公里 10公里 6公里 50公里
落星墩 老爺廟 火焰山 鞋 山 湖濱沙灘 候鳥區
2公里 15公里 8公里 38公里 12公里 40公里
鄱陽湖正在成為珍稀野生動物的天堂
鄱陽湖位於長江中下游,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白鶴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近些年來,由於長江水質污染加重,生態環境惡化,白鰭豚、江豚等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也遭到了破壞,它們的數量驟減。現在這些珍稀動物在長江流域已經很難見到,在鄱陽湖等少數幾個地方偶而會出現。
在鄱陽湖,過去白鰭豚很常見,現在也難覓芳蹤;而江豚的數量還保持相當的規模。據鄱陽湖管理局的周局長介紹,最近兩年只發現一到兩頭次白鰭豚在江中活動,但發現了江豚300多頭次。白鰭豚等野生動物數目減少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江豚、白鰭豚自然繁殖能力比較低,生長周期比較長,發展能力比較弱;二是進入70、80年代以後,由於捕撈強度加大,漁類資源有所減少;三是人工的挖砂、爆破、長江航運的影響;四是環境等各方面的污染也對些動物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為了保護這些珍稀的動物,當地政府在鄱陽湖地區設立了江豚等動物的保護區,保護區內每年都進行幾個月的休漁,以便使這些動物能夠得到充足的食物。當地政府還致力於喚起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現在鄱陽湖地區漁民們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意識正在增強。
鄱陽湖不僅僅為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等提供了廣闊而安全的生存空間,它作為世界上重要的濕地之一,每年都吸引鶴類、鸛類、天鵝等大量珍稀候鳥來這里越冬。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世界白鶴最重要的冬季棲息地之一。每年到江西潘陽湖來越冬的白鶴大概有2900隻,佔全世界白鶴總數的98%.
據介紹,為了給這些珍稀候鳥提供一個良好的棲息場所,早在1988年中國政府就在鄱陽湖設立了候鳥保護區。通過多年來的宣傳和管理,珍稀候鳥被捕殺、走私的現象明顯地減少。與此同時,保護區內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漁民也就告別了靠捕漁為生的傳統生活方式,這樣就使人與鳥爭魚的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可以為鳥類提供更多的食物來源。
微山湖
微山湖位於東經116。34』,北緯34。27』。最大面積約1266平方公里,佔全省淡水域面積的45%,是山東省最大的湖泊,亦是我國著名的大型淡水湖泊,其單位面積漁產量居大型湖泊(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首位。全湖南北長126公里,東西寬5—25公里,中部最窄處稱為湖腰。1960 年在湖腰建成了攔湖大壩,壩上興建節制閘和船閘,將湖一分為二,壩北為上級湖,面積 602平方公里,壩南為下級湖,面積664平方公里。上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6.50米,興利水位34.20米,死水位33.00 米;下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5.00米,興利水位32.5米,死水位1000平方公里)首位。全湖南北長126公里,東西寬5—25公里,中部最窄處稱為湖腰。1960年在湖腰建成了攔湖大壩,壩上興建節制閘和船閘,將湖一分為二,壩北為上級湖,面積602平方公里,壩南為下級湖,面積664平方公里。上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6.50米,興利水位34.20米,死水位33.00 米;下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5.00米,興利水位32.5米,死水位31.5米。全湖防洪庫容47.31億立方米;興利水位庫容17.02億立方米;興利調節庫容11.28億立方米;平均水深約1.5米,屬淺水大型淡水湖泊。湖濱東依山巒,西接平原,南連蘇北富庶之地,北靠孔孟聖賢之鄉,流域面積達 31700平方公里。京杭運河縱貫全湖南北,把南北江河水系交匯勾通。
微山湖屬於淮河流域泗河水系。湖西地處黃河與故黃河之間的黃泛平原,地勢平緩,比降約五千百分之一至二萬分之一,河道寬淺,洪水量大峰低,分別經洙趙新河、老萬福河、東魚河、復興河等由西向東流入微山湖;北部由梁濟運河接納濟北及鄆城、梁山和東平湖新湖區一帶的來水;湖東近湖區為泰沂山脈第四紀沖積地丘陵平原,遠湖區為蒙山岐脈山丘區,河道短,洪水峰高流急,分別經泗河、泉河、洮府河、白馬河、城河、郭河、十字河、薛城河大沙河等由東向西流入微山湖。微山湖承受東、西、北三面,魯、蘇、豫、皖四省三十二個縣、市、區的來水,流域面積31700平方公里,入湖主要河流有47條,其中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河道有泗河、梁濟運河、白馬河、洙趙新河、老萬福河、復興河、城郭河、東魚河、洮府河、新薛河、新萬福河共11條,出湖口有山東省微山縣境內的韓庄閘和伊家河閘以及江蘇境內的藺家壩閘。
關於微山湖的成因,眾說不一。根據現有地質資料和地貌形態的分析,新生代以來受大地構造控制,魯西地區長期處於強烈下降過程,形成凹陷,成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毗鄰魯中山丘區,其相接處具有水流滯積形成湖泊的地質條件。從湖區地質構造和沉積物類型分析,微山湖從北至南座落在新生代後期的第四紀堆積上,但湖的沉積物很少很薄,說明了泥沙大量沉積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而湖在第四紀堆積上形成的時間並不長。從有記載的黃河、泗河等河川逕流的演變過程分析,黃河決口是逐漸形成湖泊的重要原因,加之運河的變遷和開發,加速了南上湖的形成。從夏代至秦朝曾多次在現南四湖內設國建城邑,《史書》記載,夏代的「仍國」曾設在南四湖東岸的仲家淺村;周代封的「邿國」建立魯橋鎮西6公里處。《水經注》記載,泗水會洮水於高平西,西有茅鄉城,茅城邑東南四十里處有魯國屬郎亭、郎城、郎台,在今留庄鄉西北,戰國時期設湖陵縣,在今張樓鄉程子廟村昭陽湖內。此由說明南四湖是後來逐漸演變而成的。
據歷史記載,泗水原在今微山湖西岸,由兗州流經微山縣魯橋、南陽,在魚台縣谷亭東流過,又南去沛縣城東,過徐州,從淮陰入淮河向東入海,流水通暢,是淮河下游的一條主要支流。
公元前132年(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第一次奪泗入淮,黃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大溜向東南直奔巨野澤,奪泗水故道轉注淮水入海。黃河水在濟濮之間泛濫二十三年,直至公元109年(武帝元封二年),帝遣使郭昌等卒數萬,堵塞了瓠子決口。此時黃河奪泗並非全河入之,直至宋初之前,雖又有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第二次遷徒,對泗水的影響仍不嚴重。但是,黃河水流的運動卻使魯西平原出現了一些窪地沉積相區。據《隋史·薛胄傳》戴:「兗州城東沂(把小沂河)、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濫大澤中」,可見在濟寧以南,古泗水東岸的兗州以下,在時隋朝已經形成沼澤湖泊。
自1077年(北宋神宗熙寧十年)始,黃河改道,決口逐漸繁起來,黃河水流對加速微山湖演變所起的作用也相應增加。公元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黃河決口於河南陽武,入梁山泊分流南北。南漢由南清河入淮,歷經墳上、加祥、濟寧,在今微山縣魯橋鎮西南與泗水匯合,至江蘇清江市入淮。公元1495(明弘治八年)劉大夏築黃陵崗,在修太行堤,北流的黃水就全部南來,自開封至徐州奪汴,再至淮陰奪泗,淮陰至海口南蘭考銅瓦廂決口北遷,奪大清河由山東利津入海,形成現在的黃河,前後經歷六百六十多年。黃河如此奪泗奪淮,一方面大量泥沙淤積,形成現在的黃河床,使泗水南流入淮之路受阻,洪水長期滯積;另一方面,由於黃水與東部河流的共同作用,使該區從北至南出現了大小、形狀、底高程均不同的南四湖雛形,從鑽孔的地質資料及沉積物分析,湖在第四紀堆積上形成的時間不長。
隨著歷代政治中心北移,元、明、清相繼建都北京,為「漕運江淮這漂,供京師之需」,於是放棄了隋代建成的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航道,從元代開始,溝通南北運河,於公元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和公元1293年(至元三十年)相繼開挖了會通河和通惠河。此時,濟寧至徐州之間利用泗水天然河道為運河。為了保持航運水深,在泗水河道上建閘,河東山水在東岸停蓄,開始形成了昭陽湖和獨山湖。明代,黃河不斷泛濫,黃強泗弱,泗水出路受阻,使昭陽、獨山不斷擴大,在微山附近出現了赤山、微山、呂孟、張庄等相連的小湖。明代嘉靖年間,開挖了南陽新河,使運道脫離泗水由昭陽湖西移到湖東,東部沙河等山水引入獨山湖,薛河水引入呂孟湖。公元1640年(明萬曆32年),大開洄河(今韓庄運河),運河再次東移,奠定了京杭大運河的基礎。至此,赤山、微山、呂孟、張庄四湖湖面迅速擴大,合為微山湖。隨著運河的開發,為蓄湖東山水濟運,昭陽等湖成為運河水櫃,這此,南陽、獨山、昭陽、微山等湖相連,初步形成了今日的南四湖。
所以,微山湖的成因既受大地構造控制,即魯西平原長期下降形成了凹陷的地質條件,也受魯中山區自然地貌的阻攔及泗河等東部山水的影響,更由於黃可長期泛濫奪泗奪淮故道淤積,泗河失去出路,水流滯積,加之運河的開發,和人們的生產活動,使濟寧至徐州間長達二百四十華里長的地帶,逐漸演變成河流堰塞型淺水湖泊 ——微山湖。隨著微山湖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將會有更多的專家和帝者來繼續探討和完善微山湖的成因 和演變過程。
微山湖流區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3. 7℃,年平均日照2530小時左右,無霜期209天至224天。年平均降水量湖西約700毫米,湖東750—850毫米,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多為氣旋雨或台風雨,極易造成洪澇災害。秋、冬、春一般少雨雪。形成春旱夏澇晚秋又旱的特點。降雨的年際變化也很大,豐水年與枯水年相差懸殊,流域平均降雨量相差2倍,又常常出現連旱連澇。未經治理前,湖西平原水系紊亂,排水不暢;湖東河流源短流急,洪水來勢兇猛,又加沿湖一帶地勢低窪,每逢汛期,洪水滾坡漫流,湖河水位猛漲,積澇成災。旱時湖水枯竭,土地龜裂,飛蝗三大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許多縣志都有著「洪水漂流,盧舍為墟」,「赤地千里,餓殍載道」的記載。
建國後,為了根除各種自然災害,開始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湖東興建中小型水庫共250座;湖西平原採取洪澇分治、高低水分排的措施,對水系進行較大的調整,開挖了東魚河、洙趙新河、梁濟運河三條防洪排澇骨幹河道,治理新老萬福河、惠河等中型河道十餘條,入湖的骨幹河疲乏白馬河、洙水河、蔡河、洙趙新河、洮府河、老萬福河等已接近達到三至五年一遇除澇,十至二十年一遇防洪的標准;湖畔興建了湖西大堤和硝東間斷的66分里堤防;湖腰興建了長達六千多米的二級壩節制閘水利樞紐工程,湖出口興建了韓庄節制閘樞紐工程;湖內挖深槽總長52.87公里,用以打開排水通疲乏,開辟貫通南北的航道;湖內開始有計劃蓄水,濱湖地區採取圈圩封閉、建站提排等措施。
經過多年的治理和建設,微山湖已由一個自然災害嚴重的湖泊,變為具有一定防洪除澇能力和蓄水興利、養殖魚禽、通航旅遊多種功能,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的湖泊。
□社會經濟概況
微山湖流域在行政區劃上包括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省三十二個市、縣、區。山東省濟寧市所轄的十一個縣、區9721平方公里均在微山湖流域范圍內,佔全部流域面積31700平方公里的30.7%。本次調查范圍除微山湖外,還包括濟寧市轄的微山縣、魚台縣、市郊區、金鄉縣、嘉祥縣、鄒縣六縣區,在面高程 37米以下的濱湖有關地帶,共36處鄉鎮,總計3017.4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1.04%。其中耕地面積為1159.3平方公里(173.9萬畝);人口123.8萬人(其中漁民5.59萬人,湖民5.14萬人),勞辦47.4萬人個。
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為了徹底改變湖區落後面貌,根治洪澇災害,政務院於1953年批准建立了微山縣,統管微山湖;進行了大規模水利建設;在大搞以興修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的基礎上,1964年以濱湖區實行了稻改。到1983年共建排灌站685處,裝機1521台,打機井9267眼,配套 4859眼,裝機5518台,建大型水閘7座,基本上做到了遇旱能灌,遇澇能排,實現農業穩產,1966年種稻面積曾達到120萬畝。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1983年農業動力機械發展到25751台,337181瓦,每瓦負擔耕地5.2畝;有漁船24650隻,大、中、小型漁具12類、41種、22737件;能航船隻455艘,載重24579噸。生產條件的改變,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湖區經濟的發展。1983年糧食作物面積 123萬畝,耕畝單產560.9公斤,總產69萬噸,比濱湖稻改前的1964年總產增長了4.56倍,單產提高4.7倍。棉花播種面積122.6萬畝,單產57.9公斤,總產7.098噸。調查范圍內農業總產值6.02億元,比建國初期最好的1956年增長7.7倍,年遞增率為8.4%,其中農業產值 3963.5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64.2%、1.8%、6.3%、21.1%、6.58% ,人均佔有糧食586公斤,口糧400公斤,收主439.5元,賣給國家糧食101公斤。
微山湖1950~1959年平均漁產量22511.9噸,1955年漁產量達到26600噸,水生經濟植物面積52萬畝,1957年發生了一次八十年一遇的洪水後,漁業、水生經濟植物均明顯下降,1960~1969年漁業年平均產量降到10296.6噸,1972年~1975年曾間斷地向大湖投放魚種、蟹苗,收到一定效果,1970~1979年漁業平均年產量達到17040.4噸,1980年以後繼續好轉,1980~1983年漁業產量達到18208.5 噸,至今仍未恢復歷史最高水平。為了增殖漁業資源,國家投資在南上湖畔興建了三處國營淡水養殖場,佔地總面積2950畝,同時在沿湖建設了商品魚基地95 處,水面積17188畝。濟寧市和市郊區、微山縣、魚台縣相繼成立了水產供銷公司,並在湖區設立了水產品收購站8處,為了改善漁民的居住條件,幫助24個漁業大隊建立了漁民新村,上陸定居漁民已達1.7萬人,漁民生產和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
沿湖煤炭電力資源豐富,各礦井年產煤量約達1200萬噸,湖區電力工業也是國家重點建設地區,已建濟寧電廠裝機30萬千瓦,規劃裝機90萬千瓦,在建的鄒縣魯面電廠計劃85年發電裝機30萬千瓦,規劃裝機360萬千瓦,擬開工的還有嘉祥電廠,湖東新建兗石鐵路,規模宏大的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設計任務書正在審批;縱貫南四湖的京杭運河及5萬噸級的碼頭的規劃設計已由交通部批准正待興建,目前航運船隻南通寧、滬、杭等處,京杭運河擴建後,將成為南北水上客貨運輸大動脈。建國三十多年來,南四湖經過初步開發治理,已經成為山東省最大的淡水漁業基地,盛產水稻、小麥的商品糧基地,並正在成為以京杭運河和津浦鐵路為骨乾的交通運輸集散基地和以電力、煤炭為主的國家重點能源工業基地。
艾比湖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准噶爾盆地西南部的斷陷湖。又稱布爾哈齊湖。湖形呈橢圓狀,准噶爾盆地的匯水中心。有博爾塔拉河、精河、奎屯河、四棵樹河和拉巴河匯入。歷史上,艾比湖水面面積最大時達1200多平方千米,年入湖水量達12億立方米,由於上游地區開荒截流,入湖河流只有博爾塔拉河和精河兩條,其他三條河在未進湖前就斷流了,年入湖水量只有5億立方米。艾比湖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水面年蒸發量高達1300毫米,湖面海拔降到189米 ,湖面積縮小到1070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不到2米,含鹽量達87克/升,湖水苦咸,有鹽湖之稱。
❸ 五湖四海是指哪五湖哪四海,分別在哪裡呢
五湖:是指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
四海:是指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洞庭湖,全國第二大淡水湖泊,位於湖南北部,號稱「八百里洞庭」。遠眺洞庭,但見湘江滔滔,濱湖風光秀麗,周圍有許多國家級的風景區,如:岳陽樓、君山、杜甫墓、屈子祠等名勝古跡。
鄱陽湖,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湖的西北是著名的避暑勝地廬山。鄱陽湖歷來是文人墨客的「世外桃源」,依山傍水,怡然自得。
太湖,位於江蘇省南部,湖中島嶼眾多,擁有「淡水珍珠」美稱。湖面周圍青山環繞,樹木茂密,流水潺潺,湖內碧波盪漾,藻花點綴其間。
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有「八百里湖天」之美稱。湖光山色迤邐秀美,河網濕地遍布,水產資源豐富。其中代表性有4A景點紫微洞,以及5A景區三河古鎮。
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位於江蘇省西部,享有「日出斗金」之譽。湖水潺潺而過,夏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渤海,三面環陸,是我國的內海,海岸線環繞在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遙相對峙,岸線所圍的形態好似一個葫蘆。
黃海,是太平洋的邊緣海,位於中國與朝鮮半島之間。奔騰流入的河川把數不盡的泥沙注入黃海,與藍色透明的海水混在一起,使它成為世界上接受泥沙量最多的陸緣海,呈微黃色,黃海因此得名。
東海,色澤絢麗,風光秀美,海水從太平洋奔騰而入,沿著琉球群島的西北側蜿蜒而上。
南海,通過巴士海峽、蘇祿海和馬六甲海峽等,與太平洋和印度洋相連,這里有中國最美海島中——西沙群島。
(3)滆湖荷花灣擴展閱讀
「五湖」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意思是說(揚州、會稽山一帶)大的湖泊是具區(太湖的別稱),那裡的河流是三江(東江、淞江、婁江),那裡可供灌溉的水是五湖(具區、洮滆、彭蠡、青草、洞庭,包括太湖方圓500里之地)。
「四海」一詞見於《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泛指全國各地,含有四面八方之意。
這是因為古代先民認為中國四周皆被大海包圍,故將國內叫做「海內」,將國外叫做「海外」。這「四海」指的是東南西北四方之海,因此又有「四海為家」之說。
五湖四海指全國各地,有時也指世界各地,現有時也比喻廣泛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