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海棠瓶
❶ 傳統工藝景泰藍因何著名
景泰藍又叫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復燒結,磨光鍍金。可以說,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這項工藝始於明代景泰年間,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為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顏色的名稱,景泰帝是宣德皇帝的兒子,據說宣德皇帝非常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帝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只是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闢蹊徑,以圖出奇制勝,於是有了景泰藍的創制。因為景泰帝事先對顏色的籌謀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極端鍾愛,所有御用陳飾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之多不可屈數,凡瓷料所能制器無不盡有,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
達之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仍然燒制,可是都因循成規,虛應故事,在質量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之器媲美。萬曆以後,雖然偶有燒制,但不像以前設官置廠視為例務,所以以後出品極少。終明代一世,都沒能復興。
清乾隆年間,景泰藍產品的花色、品種增多,除大量製作祭器外,還制有圍屏、屏風、桌椅、綉墩、枕頭、鼻煙壺等用具和陳設品。由於製作技術的提高與發備上的逐漸完善,不但能製作極小的精緻器物,還能製作一丈多高的大佛塔。
清末和民國時期,景泰藍工藝品在國際市場漸負盛名,在1904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兩次獲獎。
新中國建立後,景泰藍行業逐漸擴大,技藝精湛的工人和設計人員由建國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5000多人,產值提高了好幾百倍,品種規格達1000多種。近年來又恢復了爐、鼎、壺、立體獸、蠟台的生產,還恢復了過去認為最難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等傳統產品。用景泰藍形式仿製的部分出上文物,如「金銀錯豆」、「鳳頭扁壺」也都獲得了可喜的成功。一些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龍鳳、獅子、纏枝蓮等圖案,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實主義題材的「鋼花瓶」、「詠梅盤」、「禮花盆」、「首都八景」等產品不斷涌現,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
今天,景泰藍工藝品暢銷世界,成為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❷ 遼代文物特點
遼朝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其統治者採取"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二元政治,文化上也體現出兼收並蓄的特徵,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本民族特色,又具唐、宋等漢文化和西方文化因素。體現在物質文化即文物方面,如陶瓷器、金銀器、玉器、皮木器等,顯示出文化的多重因素。遼代陶瓷主要以傳世品和考古發掘出土品為主,多見單色釉(白釉、黃釉、綠釉等)、三彩、白瓷、醬釉瓷、白地黑花等。器物造型既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如碗、盤、碟、罐、注壺等,又具民族特徵,如雞冠壺、鳳首瓶、雞腿壇、海棠式長盤等。窯址多分布在內蒙巴林左旗遼上京、遼寧省遼陽冮官屯、北京等地。
❸ 宋汝窯和現代仿汝窯有什麼區別
1、釉面:汝窯(汝瓷)真品的釉面光澤和開片,是經歷過時間的洗禮釉面溫潤如玉的光澤和細密、古樸、自然的開片是仿品所達不到的。仿品汝窯瓷器,以現代技術手段空值釉面開片,同時仿汝窯瓷器因時間短,釉面的開片將會持續一個長久的過程。
2、陶土成分:對宋代汝窯瓷器的窯址眾說紛紜,更何況宋代汝窯瓷器的陶土及配方了,因陶土和釉料出產地也已不同,其中的成分和含量與真品所用是不同的。現代人即使有了與宋代真品燒造時的胎土和釉料的配比,工拉胚的技藝也未必能夠達到古代工匠的熟練程度和皇室嚴格的要求,現代仿品多是灌漿手段。
(3)玉器海棠瓶擴展閱讀:
汝窯的特點如下:
胎色
汝窯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
釉色
汝窯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徵。
支釘
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採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
器型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
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
❹ 玉文化的發展
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玉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它同樣是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以玉器為主要內容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中國玉文化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這里提出一些關於玉文化產生原因的看法,以便與鑒賞者交流。 與舊石器時期的玉器相比,我國新石器時代玉石器經過了打磨和穿孔,這樣既保留了原有的實用價值,又具有美觀的效果。如果說,揀取自然的石塊,進行石打石的處理,說明古人類已經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工具,那麼,磨光和穿孔則意味著中華古代先民不僅已經能夠製造高一級的工具,而且在思維當中產生了帶有觀念形態的內容。盡管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還是一種極其簡單的工藝,可祖先們竟為之實實在在奮鬥了幾十萬年之久。從史學的觀點看,這構成了劃時代的標志。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祖先們把那些色澤晶瑩的「美石」,經過耐心細致的打磨,製成帶有一定意義的形狀,
並鑽上一個小孔,甚至還穿上自己捻的小繩,將它套在頸項上或掛在胸前,這是一幅多麼美妙動人的情景,它說明古人在進行美的追求,標志著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託。玉石具有無比的美麗,無比的堅硬,無比的價值,它與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的觀念自然而然地聯系在一起了。古代護身符一類的東西正是循著這一自然過程而產生的。在此後的社會發展進程中,更產生了許許多多和玉緊密關聯的神話和傳說,這都表明在古時候人們的思維想像當中,一塊美玉,它對天地四方、對列祖列宗、對電閃雷鳴、對萬物生靈都有說不盡的聯系和影響力量,這確是一個很重要的飛躍。大量古代的文字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證明著這樣一個史實:一塊玉、一件件小小的飾物、一點最原始的審美意識和一種最早的信念和虔誠,都不斷地被賦於了新的含義,發生著新的作用,並終於孕育了中國特有的玉文化。 中國原始社會曾有一個被稱為玉圖騰的階段,表現為中華民族的先民曾經用帶有某種含義的玉雕製品作為民族的標志,歷史文獻也的確有許多這方面的記載。例如《拾遺記》卷一《少昊》記載,少昊的母親皇娥在少女的時候,白天乘木筏在蒼茫的大海上漫遊,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
濱的窮桑之地,那裡出產一種叫孤桑的大樹,高達千尋,吃了此樹果實會長生不老。在那裡,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與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戲於海上,他們用桂樹的樹干作旗桿,將董茅草結於桿上作旗幟,用玉石雕刻成鳩鳥的形態,裝飾在旗桿頂上,即「刻玉為鳩,置於表端」。後來皇娥生下了少昊,稱號叫「窮桑氏」,也叫「鳳鳥氏」。而且屬少昊的各族有元鳥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鳩氏、鳴鳩氏、鶻鳩氏,這是以玉鳥為圖騰的最好體現。
玉石是當時人類用得最多、最廣泛的物質,被推為天地之精,既美觀又實用。因此,上古之時,先民將玉雕琢成鳥獸等各種圖案,作為圖騰崇拜,而且圍繞圖騰標志,還產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動,如包括原始音樂,原始歌舞在內的巫術禮儀活動等,反映了玉圖騰是遠古文化和意識形態——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種形式。 我國關於古代英雄的神話故事很多。這些人戰功赫赫,智慧超人,為推動中國原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許多神話故事在敘述這些偉大人物時,也將玉融合了進去,例如,傳說炎帝
時曾「有石磷之玉,號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其實這是一種磷光效應,但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和炎帝神農的聖德聯系在一起,似乎天地為賢人的聖德所感,以致於玉石都顯了靈;傳說中是軒轅黃帝最早統一了中國,並建立了典章制度的,國人至今仍以作為炎黃子孫而自豪。《拾遺記·軒轅黃帝》中記載他曾「詔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圭玉於蘭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雜寶為屑,以沈榆之膠和之為泥以塗地,分別尊卑華戎之位也。」這說明黃帝時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唐堯是聖德之主,傳說他得到了一塊雕刻著「天地之形」的玉版,說明唐堯聖世,功績卓著,與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識有關;夏禹治水,奏萬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傳授玉簡的結果。所有這些描述將玉的神格化作用與世系英雄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強烈地表現了古人對玉的狂熱宗教情緒。 中國國家的產生與玉文化國家的產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現象,取決於許多因素。但通過對玉的研究明顯看出,玉在中國國家產生的過程中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起過極大的推動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玉促進文明社會
玉促進了文明社會的產生,從而為國家產生打下了基礎:歷史知識告訴我們,在國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會的產生。文明社會所包含的現象和內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應用、專門治人的勞心者階層的形成、手工業工匠和作坊的產生、宗教和巫師的出現、工藝美術、裝飾繪畫及其它藝術品的大量創作和運用等。在這許許多多的文明現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產物相比,有過獨占鰲頭、特別引人注目的地位。
玉意識演化成國家意識
玉的一些原始意識逐步演化成了國家意識:同任何國家產生一樣,中國的國家歷史也經歷過由血緣氏族組織向地域組織演進、由氏族社會向古代都市演進的歷程。從村落社會到村群社會再到國家政治的過程,這是國家產生的一般軌跡,這其中國家意識的產生和形成是關鍵。玉圖騰作為一個氏族和部落的象徵,代表了當時人們已有了氏族、組織和地域組織的意識,而且這種意識必然要進一步發展擴大,青銅器的使用,推動了這種發展進程。當玉器的產生和對其的追求進一步發展時,人們賦予了玉器更為豐富的觀念形態和內容,這些觀念和內容不再是一個氏族或一個村落所獨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線,成為相當大范圍內人們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時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廣泛出土於中國的各個地域,於是便產生了國家建立之初的意識現象,這些現象在《山海經》和《尚書》中有很多描述。
玉器代表的政治等級
古玉器的政治價值表現在古玉器是社會等級制的物化,是古代人們道德和文化觀念的載體。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戰國就有「六瑞」的使用規定,6種不同地位的官員使用6種不同的玉器,即所謂「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壁、男執蒲壁」;從秦朝開始,皇帝採用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到清朝;唐代明確規定了官員用玉的制度,如玉帶制度。
玉推動社會發展
玉本身的性質推動了私有制社會的發展歷程:玉由於難得和稀有,成為當時人們為數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權力、地位、財富的象徵,為了得到這些東西,便開始了掠奪和佔有
,誰掠奪和佔有的越多,誰的地位就越高。這種過程逐步演化,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關系,於是就產生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
玉推動了古代國家上層建築的發展:國家的產生需要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包括政治理論、思想文化意識、軍隊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層建築的方方面面,玉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玉制的禮樂器、工具、儀仗器,以及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內容。
總之,玉與中國古代國家的產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主要原因在於它本身固有的強烈的兩重性,即既是實用品,又是藝術品。當作為工具、器物和財富使用時,它屬於經濟范疇;當它作為藝術品為人們所欣賞時,就能使人聯想、遐想以至於幻想。於是乎關於玉的多種神奇觀念,包括符合人類善良願望的觀念、迎合統治階級奢望的觀念以及與此有關的各項習俗和規定,都統統產生出來了。玉器的產生要遠早於其它材料的工藝品,它最易為上層建築吸收和運用,客觀上只有它具有較早地登上政治舞台的條件。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其產出數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廣,運用形式之高,社會理論之豐富,確實無他物可及。因而,當古代社會各種文明最終匯成古代地域內的統一意識形態(即國家意識)時,曾經大量融進了玉文化這個內容,並在中華民族祖先形成國家的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驚天地泣鬼神的寶玉——和氏璧
2008年央視四套《走遍中國·走進南陽》之《探尋和氏璧》的播出,將中國玉文化最高最聖潔的「和氏璧」與我國四大名玉之一的獨山玉聯系在一起,使其戴上了富麗堂皇的桂冠,獨山玉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和氏璧可能是河南南陽獨山玉首先,發現和氏璧的卞和是楚國人,所尋寶物和氏璧當在楚國,獨山玉早在7000年前就已被先民們開發利用了,卞和發現獨山玉之和氏璧當在情理之中;第二,當時疆界森嚴,卞和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出楚國尋寶,目前所知,當時楚國的疆域除了獨山玉之外,尚無知名的寶玉被開發利用。所以卞和得獨山玉可能性最大;第三,卞和將發現的玉獻給先後獻給兩位楚王而未被「玉人」認出,說明和氏璧外表有「璞」(玉皮)在作怪。獨山玉主要礦物是斜長石,極易風化成高嶺石而成「璞」。第四,前輩所言和氏璧「正而視之色碧,側面視之色白」,在獨山玉也有表現。獨山玉往往是由色帶產出,正面看(縱面)若是綠色,側面看(橫面)則可出現綠色、白色等,且綠、白色是獨山玉中之上品玉質,「正綠、側白」問題則迎刃而解;另外,卞和一定是個識玉高手,說明他是一個經常與玉打交道的采玉或琢玉之人,而南陽市特別是鎮平縣自古以來就是加工玉器的中心之一,卞和識玉也就理所當然了。
玉文化與政治理論
玉在中國古代國家政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具體還體現在古代關於玉的一些概念和學說上,實際上就是當時國家政治理論的內容。歸納起來有下列四方面內容:
(1)萬物主宰說:這一學說認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間帝王,能夠溝通神與人的關系,表達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間福禍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並沒有一點,和帝王的「王」共用一個字。《說文解字》段註解釋帝王的「王」字時,認為王者即「天下歸往也。」董仲舒也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說文解字》段註解釋玉的字型為「三玉之連貫也」,即三橫一豎象徵一根絲線貫穿著三塊美玉。另「皇」字則是「白」和「玉」的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絕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參通」與王之連貫,兩者關系奧妙,意味深刻。許多經典著作中有眾多的描述,證明「三玉之連」實際上就代表「天地人參通」。《周禮·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本質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過它,便能溝通天、地、人間的願望和意識。
(2)天地之精說:這一學說是用天地之精化生萬物的思想來解釋玉的起源,用陰陽對立的觀點來說明玉的本質和作用,從而把玉推崇為事物之尊者,賦予其神奇的魅力。這一學說的論點廣見於各種古代文獻中,例如《周禮正義》引鄭注曰:「貨,天地所化生,謂之玉也。金玉並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謂之貨。」,此外《白虎通義·考黜篇》、《財貨源統》和《玉紀》等均有相同論述。
(3)道德楷模說:這一學說的內容是將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質與當時社會中對於善惡、是非、榮辱、美醜等觀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擬人的解釋,作為評價,判斷人們行為的標准,這種說法也廣見於各種古代文獻記載中。典型的有《說文解字》釋玉為:「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此字為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挈(潔)之方也。」
(4)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壽說:這一說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認為將玉製品供人佩飾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禦邪氣的侵襲,掃除鬼祟的禍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這種說法在古文文獻中記載也很多。例《拾遺記·高辛》載:「丹丘之地有夜叉駒跋之鬼,能以赤馬瑙為瓶盂及樂器,皆精妙輕麗,中國人有用者,則魅不能逢之」。同時相信玉有使人長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過食玉和服用玉類可以實現永遠年輕的目的。這一觀念宣揚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約要推道家的學術和法術了。東晉葛洪著《抱朴子》,其中《仙葯》一卷說:「玉亦仙葯,但難得耳。」又說:「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等等。 早唐時期
玉對中國的文學、歷史著作影響極大,許多著作都以玉作為重要的內容加以論述,如前面提到的《山海經》、《拾遺記》等。這里再以傳說、戲曲和《紅樓夢》為例來對玉與中國古代文學著作的關系作一簡要論述。
傳說中玉皇大帝所居的凌霄寶殿和西王母娘娘所住的昆侖玉山,都是寶石構成的輝煌之所,瓊樓瑤池,玉樹瓊花,而奔月嫦娥居住的廣寒宮則是冷冷清清,惟有玉兔與之為伴。
東漢科學家張衡(今河南南陽人)在著名的《南都賦》中記載「於顯樂都,陪京之南,居漢之陽(南陽)。……其寶利珍怪,則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銅錫鉛鍇,赤堊流黃,綠碧紫英……,」「以速遠朋,嘉賓是將揖讓而升,宴於藺堂,珍羞琅玕,充溢園方,琢雕狎獵,金銀琳琅……」,對獨山玉作了淋漓盡致的描述。
《詩經·秦風》中有「何以贈之,環瑰玉佩」。
屈原也在《九歌》中感慨:「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瑤,石之次玉者。瓊,玉枝也。說的就是己修飾清潔,以瑤玉為席,美玉為瑱,何不痛快暢飲。
《左傳·襄公十五年》中則用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表現出宋國正卿子罕的君子風尚。文章記述的是春秋時,有人送給子罕一塊寶玉,並說:「這是經過玉工鑒定過的,絕對是寶玉,我今天特意獻給您。」而子罕卻正氣凜然地說: 「此玉雖是寶,但我以不貪為寶。」遂堅辭不受。
唐代王翰的《涼州詞》中寫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這里提到的「夜光杯」就是用和闐白玉雕琢而成的杯壁極薄的酒杯,這種玉在月色下可發出晶瑩的光芒,與杯中的葡萄美酒相映成趣,美輪美奐,令詩人酒興大發。
唐代詩人李商隱也有「藍田日暖玉生煙」的詩句。
愛情這個永恆的話題也與玉聯系起來,演繹了多少令人神往的愛情故事。
「弄玉吹簫」的愛情故事一直為世人所稱頌。春秋時候,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名叫弄玉,善於吹笙,居住的地方有個樓台叫鳳台。有一天,弄玉在鳳台上吹笙,忽然有人唱和,晚上夢見一個美男子騎彩鳳自天而降,立於鳳台之上,告訴弄玉:「吾乃太華山之主,上帝命我與你結婚,在中秋那天相見。」說罷,解腰間玉簫,倚欄吹之,彩鳳亦附和鳴叫起舞。弄玉醒來後,派人到華山尋找。在中秋之夜,一男子名叫簫史為穆公吹簫,「才品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奏至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息於林際,百鳥和鳴,經時方散。」穆公大悅,遂賜簫史與弄玉成婚。半年之後某天夜裡,弄玉夫婦在鳳台吹簫,忽然有「紫鳳集於台之左,赤龍盤於台之右」兩人便乘龍乘鳳,自鳳台翔雲而去。今有「乘龍快婿」,便是由此而來。
元明時期
元末明初的一曲膾炙人口的雜劇《玉梳記》,亦作《對玉梳》,全稱《荊楚臣重對
玉梳記》,寫的是揚州秀才荊楚臣愛戀「松江府上廳行首」顧玉香的愛情故事。顧、荊二人相愛兩年,情投意合,但此時荊楚臣的金錢用盡,遭鴇母羞辱,並被逐出。顧玉香鼓勵荊楚臣赴京應試,考取功名,臨別時,玉香將珍愛玉梳「掂做兩半」,二人各持一半作為信物。荊楚臣走後,玉香相思憂煩,「茶飯少進,脂粉懶施」,「朝忘餐食無味,夜廢寢眼難合」,閉門拒客。後來玉香逃出妓院,趕往京都去尋找荊楚臣,途中遭富商柳茂英攔截,持刀相逼。正好趕上楚臣狀元及第,正赴任路過,便將玉香救出並與之相認。顧、荊二人團聚,將玉梳「令銀匠用金鑲就」永存留念。
明代劇作家高濂的《玉簪記》也向人們講述了一段關於玉簪的愛情喜劇。南宋書生潘必正在臨安應試落第,到金陵女貞觀探訪身為觀主的姑母。大家閨秀陳妙常因避靖康之難,投至觀中為女道士。在琴聲和詩才的相互感發下,潘、陳二人互通情愫,成其好事。觀主察覺,遂逼侄兒再赴科考,並親自送其登舟起行。陳妙常急忙雇舟追趕戀人,兩人在江上互贈玉簪和鴛鴦扇為信物。後潘必正考中得官,與陳妙常結為夫妻。
明代著名戲曲作家湯顯祖所作的《紫釵記》更是用女主人公所佩戴的紫玉金釵向人們講述了一個曲折而美好的愛情故事。隴西才子李益,游學長安,與霍王府小姐霍小玉,在元宵節上偶遇,小玉不小心將紫玉釵丟失,李益正好撿到。兩人互生情愫,便成了親。婚後李益參加殿試,中了狀元,但因得罪了當朝權貴盧太尉,被派到玉門關外隨軍,不得還朝。李益在關外立功,卻被盧太尉軟禁,仍不能與小玉相見,盧太尉派人送信給小玉,騙說李益已經入贅盧府。小玉接到假信,十分傷心,怨恨李益薄情,但又不十分相信,便耗盡家財尋訪李益蹤跡,最後變賣了信物紫玉釵,恰被盧府買去。盧太尉知此釵乃李、霍定情之物,便用紫玉釵騙李益說,小玉已另嫁他人,兩人由是產生誤會。俠士黃衫客聽說了此事,便救出李益,使之與小玉相見。李益把紫玉釵給小玉戴上,兩人冰釋嫌疑。黃衫客又把盧太尉專權李益和小玉受屈一事參奏主上,最後得以奸人得懲,好事成雙,李益被封為集賢殿學士和鸞台侍郎,霍小玉為太原郡夫人。
相比較之下,《荊釵記》的故事就更加曲折而令人可嘆了。說得是貧士王十朋以荊釵為聘禮,與錢玉蓮結為夫婦。不想王十朋考中狀元後,因不願背叛結發妻子,拒絕丞相招婿,得罪權貴,禍端陡起,落走他鄉。妻子錢玉蓮則被逼投江,幸遇好人相救。數年後,兩人都以為對方身亡,在到道觀相逢不敢相認,最終以荊釵為憑,才得以團聚。
玉文化與紅樓夢
在中國歷史上,《紅樓夢》是一部著名的與玉關系密切的著作。作者曹雪芹舉家食粥,十年辛苦,淚盡而逝,方哭成《紅樓夢》。此書原名《石頭記》,即從一小小的石頭「通靈寶玉」的出土寫起,到此石頭的失蹤而結束,全面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並預示了封建社會必然走向滅亡的客觀規律。因此,無論是紅學的愛好者,還是古玉文化的愛好者,都有必要從這一角度深入進行一番研究,以進一步深刻理解《紅樓夢》這一宏篇巨著的價值和寫作的藝術手法。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結合個人理解,對玉與《紅樓夢》的關系提出幾點看法,以便引出廣大鑒賞者更多的精闢見解。
1、《紅樓夢》借「通靈寶玉」對傳統玉觀念和學說進行了無情嘲諷和否定。
通讀《紅樓夢》,聯繫到中國傳統玉文化理論。我們可清楚地看到,書中「通靈寶玉」的誕生和最終的結局是對封建社會中玉是天地主宰和天地之精學說的無情嘲諷和否定。我們從下列幾方面得到驗證:
(1)書中的「通靈寶玉」原是媧皇煉制而成,可謂是是天地之精華,但雖經鍛煉,而無力補天,繼被僧道刻上神奇印記,使之墮落凡胎,遂由小兒銜之而帶入紅塵。說明玉並非像歷代統治階級渲染的玉是天地之主宰。
(2)宣揚「人玉一體」。書中大凡講到寶玉的地方,似乎都可理解為賈寶玉本人。而若干關於賈寶玉的情節,又似乎是在講那塊「通靈」的歷史。這直截了當地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那一套玉石理論實際就是宣揚統治階級本身。
(3)「通靈」的經歷和頑石歷劫,不僅象徵賈寶玉的思想性格和反抗歷程,並且還映照著賈府的盛衰,意味著封建統治的中落。
(4)「借玉非今」。作者自雲曾經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說此《石頭記》也。這一個「借」字,證明那「通靈」並非作者杜撰,而是世上原本有之,不過權且借來一用罷了。但書中借來的「通靈」卻和傳統的玉理論大不相同了。玉歷來被譽為能辟邪除祟,永保吉祥之物,而書中的「通靈」卻喻示著覆滅和消亡;作者描寫賈寶玉銜玉而誕生,顯然是違反客觀規律的,進一步說明「通靈」所預示的覆滅又是由於違反客觀規律所至。
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說教來塑造人物形象,又用讖緯的手法來預示情節,借一塊通靈寶玉,讓吉祥的玉石來象徵主人公的溫柔富貴。但到最後,卻又用完全相反的結局來說明其純屬無稽,它既不能保住賈府世襲的榮華,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玉文化中關於玉石起源的理論,創作了一個從頑石到寶玉再到頑石的夢幻,使之貫穿於全書的情節之中,實際上是對傳統玉論的徹底批判和無情嘲諷。
2、「通靈」的褒貶是封建社會思想政治斗爭的體現
《紅樓夢》中的各色人等,對一塊「仙壽恆昌」的寶玉視之如命者有之,嫉如寇讎者亦有之,趨炎附勢者有之,鄙夷唾棄者亦有之。例如賈府最高統治者賈母曾直接宣稱「通靈寶玉是賈寶玉的命根子。」當寶玉丟失時,立即懸賞出一萬兩銀子的賞格以尋求寶玉。實際上,賈母不僅把「通靈寶玉」視作是賈寶玉的命根子,也視此作為賈府和整個封建社會的命根子。
北靜王路祭秦可卿,指名要見寶玉,聲言「久欲一見為快」,直至見了,連稱名不虛傳。後來還特意仿造了一件贗品供賈寶玉玩耍,這無疑是代表了一班王公大臣對玉的崇拜心理。
持褒玉態度的人們,主要是屬於統治階級內部的人物,屬於社會的中
上階層,這些人的命運和封建王朝的命運連在一起。
而持貶玉態度的人也大有人在,連賈寶玉本人也包括在內,他曾罵到:「什麼罕物?人的高下不識,還說靈不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我已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等等。
鴛鴦抗婚,哭訴於老太君之前,竟有一句驚天動地之詞:「我這一輩子,別說是寶玉,就是『寶金』『寶銀』『寶天王』『寶皇帝』,橫豎不嫁人就完了。」這都對吉祥權威的寶玉進行了鞭笞,以對封建社會進行反抗和斗爭。
3、從作品中能感受到曹學芹對玉本身的喜愛。
這一部恢宏的巨著本身寫的就是一塊「玉」,曹雪芹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描寫了一塊通靈寶玉。這塊玉大如雀卵,可大可小,燦若明霞,瑩潤如酥,五色花紋纏護,這正是玉典型的特徵。把玉的形、色、質、美表現的淋漓盡致。金玉緣主人公叫賈寶玉,通靈寶玉佩在身上,莫失莫忘,不離不棄,是賈寶玉的命根子。而另一位女主人公叫林黛玉,又是玉,一個是良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就是林黛玉和賈寶玉。還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妙玉,又是一塊玉。曹雪芹在判詞中寫「玉帶林中掛,金釵雪裡埋」,「玉帶林中掛」倒過來念,就是林黛玉,寫妙玉「可憐金玉質,終陷泥草中,」把妙玉比為金玉質。在小說中,與寶玉同輩的賈府的男人中,都是以玉字偏旁的字命名的,如賈璉、賈珍、賈環、賈瑞、賈琮、賈琉等等。
小說描寫賈府時說到:「賈不假,白玉為堂金做馬」。其他描寫玉的詩句有「珠玉自應傳盛世,神仙可幸下瑤台」,在「世外仙源」中有「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的句子,在「有鳳來儀」中有「秀玉初誠實,堪宜待鳳凰」的句子,林黛玉題帕詩中有「拋珠滾玉只偷衫,鎮日無心鎮日閑」的句子,還有「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的句子,探春有「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骨易消魂」的句子,賈寶玉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為魂」的句子,薛寶釵有「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的句子,史湘雲有「神仙昨日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的句子。在海棠詩社中,用玉的風骨、玉的精神、玉的美麗來比喻白海棠。同時也顯示每個人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4、以中國傳統玉文化的研究為起點,結合作者對通靈寶玉的誕生與歷劫的描述的研究,是進行紅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有效的途徑。由於《紅樓夢》博大精深,歷史、文學、政治價值巨大,國際上成立了許多紅學研究的學術組織,但這些組織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學、歷史、政治和社會科學的學者,較少有玉學專家來參與這項研究。筆者認為這可能正是紅學取得新的進展的途徑。 「玉」字始於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鍾鼎文中。漢字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詞更是無計其數,漢字中的珍寶等都與玉有關,後世流傳的「寶」字,是「玉」和「家」的合字,這是以「玉」被私有而顯示出玉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價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等,有關玉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鴻門宴》、《弄玉吹簫》、《女媧補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愛的兒女以玉來起名,如賈寶玉、林黛玉,還有多少年讀不厭一部感人至深的《紅樓夢》,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託在這塊玩石美玉里了,對玉的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深深的根。
古人雲:玉入其國則為國之重器,玉入其家則為傳世之寶。岫岩玉,產於中國遼寧省岫岩,岫岩縣是一個山清水秀、物產豐富、藏家聚氣的風水寶地。經過千萬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萬年的日月山川之精華,從而蘊育產生了聞名於世的國寶珍品---岫岩玉。 岫玉是產於地靈充足的地脈之下,在千萬年的形成過程中吸收了天地之精華、自然之靈氣,所以除了本身具有的可收藏價值之外,更有著風水上的重大價值。
玉是一種天然礦產,礦物是中葯中的一類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里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玉文化。近幾年來岫玉通過能工巧匠的精心設計,製成的工藝品、保健品及各種玉桑拿板材、建築板材等玉產品,不但國內市場極為認可和暢銷,而且已打入韓國、美國、日本、波蘭等國際市場。
❺ 葉國珍的獲得榮譽
葉國珍教授,1951年12月8日生,福建莆田人。是聞名國內外的著名古陶瓷科學與藝術研究學者。現任浙江蕭山宋代名瓷研究所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官窯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古陶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硅酸鹽學副理事長、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常委、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副理事長、中國長三角(浙江)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杭州蕭山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科技人員、浙江省政協特邀委員、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杭州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才、「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杭州市第二屆傑出人才 。
1971年進入浙江美術學院學習陶瓷藝術創作, 1986年畢業於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工程系。
1979年,葉國珍的科研項目《瓷器變色釉的研究》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從此改寫了自古以來陶瓷高溫燒成釉色不能變化的現象,生產了陶瓷新品種——變色陶瓷。
1980年,作品《雪花釉母子羊》榮獲浙江省輕紡工業新產品及裝潢設計獎。
1981年,科研項目《仿南宋官窯粉青釉色的研究》榮獲浙江省優秀科學技術成果獎。
1981年,科研項目《官窯瓷器和變色釉瓷器》榮獲輕工業科技成果獎。
1982年,作品《新彩壽星十杯壺》榮獲浙江省輕紡工業四新產品優秀設計獎。
1983年,科研項目《免燒彩瓷微孔釉的研究》榮獲浙江省科技成果四等獎。
1986年,國家決定在官窯遺址建造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在蕭山建立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葉國珍任研究所所長。
1989年,由葉國珍擔任所長的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開始批量生產官窯瓷器。同年,在北京國際博覽會和精品博覽會上,葉國珍研製的官窯瓷器分獲金獎和銀獎。
1990年,作品《尖晶石型Fe-Cr發色高級翠青釉瓷》榮獲全國輕工業優秀新產品三等獎。
1990年,葉國珍榮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
1991年,葉國珍作為《用杭州紫金土仿製南宋官窯瓷》科研項目的第二發明人榮獲國家發明二等獎。那年獲一等獎的是火箭大集體數萬人搞的項目。
1991年,科研項目《高級翠青釉瓷及尖晶石型Fe-Cr發色技術》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1992年,葉國珍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2年,國家人事部授予葉國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5年,科研項目《中國瓷器的研究》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6年,科研項目《中國瓷器工藝起源的研究》榮獲中國輕工業科技一等獎。
1996年,葉國珍創辦了浙江蕭山宋代名瓷研究所,繼續研究南宋官窯瓷。
1999年,科研項目《中國青釉定位定型開片裂紋瓷及其製造技術》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此後,憑著對古陶瓷藝術的摯愛和對科學技術的執著追求,葉國珍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00年,科研項目《宋代在泉青瓷工藝恢復和產品開發》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年,作品《拓雕葵口龍盤》榮獲首屆中國杭州西湖藝術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金獎。
2001年,科研項目《宋代在泉青瓷工藝恢復和產品開發》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2年,作品《十八款系列》榮獲首屆中國五大名窯大師作品金獎。
2002年,作品《茶具》榮獲首屆中國茶與茶文化展特等獎。
2003年,科研項目《納米氧化鋁改性官哥窯青瓷及其抗胎裂研究》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年,作品《琮瓶》、《茶具》、《貫耳瓶》、《夔龍》榮獲2004杭州市優秀旅遊商品優勝獎。
2005年,科研項目《南宋官窯工藝恢復與產品開發研究》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又一舉恢復了失傳800年的天目釉瓷。
2007年,科研項目《天目釉瓷及高溫生成Fe晶相在釉表層呈色技術研究》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8年,葉國珍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
2008年,作品《海棠瓶》、《石榴壺》榮獲2008年度杭州市優秀旅遊紀念品金獎。
2009年,葉國珍榮獲杭州市第二屆傑出人才稱號。
2009年,作品《冰川玉尊》榮獲首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2009年,作品《冰川玉尊》榮獲第三屆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獎。
2009年,作品《宮廷茶具》、《故宮旺牛》榮獲2009年度杭州市優秀旅遊紀念品金獎。
2009年,作品《故宮旺牛》榮獲2009杭州市優秀旅遊商品優勝獎。
2009年,葉國珍的「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榮獲首屆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金獎。
2009年,作品《仿南宋官窯夔耳雙環三弦尊》榮獲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銀獎。
2010年,作品《平口梅瓶》榮獲第二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
2010年,作品《圓洗》榮獲第二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展銅獎。 葉國珍教授的作品和其他陶瓷藝術家作品區別就在於他充分利用自己在恢復南宋官窯時對南宋官窯藝術文化的深入研究。這使他能夠很好地把南宋官窯瓷材料應用同設計南宋官窯瓷造型完全地結合起來,製作出盡善盡美的青瓷藝術品。所以有人說他的作品是現代南宋官窯的經典之作,因而被譽為中國碎瓷王。作為當代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的葉國珍先生,他研製的南宋官窯青瓷作品充分體現出厚重的南宋官窯歷史內涵和獨特的南宋官窯青瓷藝術形式,收藏家評價他的作品是南宋官窯品質和青瓷藝術精華相結合的結晶品。
❻ 五大名瓷之一官窯
官窯是中國古時五大瓷窯(柴、 汝 、官、 哥 、 定 )之一。 後宋代的五大名瓷之一,在除去柴窯而加入鈞窯,諸如: 官窯出戰戟、這種瓷器和汝瓷、哥瓷、宋鈞瓷、定瓷合稱中國五大名瓷。
官窯是北宋大觀、政和年間, 官府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開設的瓷窯場,後世廣意上官窯意指由 中國歷代政府營建,為其燒造瓷器的窯場,所生產的陶瓷供宮廷所用。
「官瓷」是一個特定的特謂, 專指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梁所設的官窯所造瓷器, 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 粉青紫口鐵足是其特色。
南宋渡江後,江北名窯均毀於戰火,景德年前,賜江西昌南鎮名「景德鎮」, 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設浮梁瓷局,除皇家專造外,還將戰爭中俘獲的所有陶瓷業工匠均發配到昌南居。
後經過近千年的發展,這個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嶺土資源的昌南古鎮, 正式成為中國官窯的集中地,千年窯火一直延續至今天,營造出一脈獨具特色的昌南盛世。
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窯之外,亦有遼代官窯、明代官窯等。 官窯產品必須符合皇家的審美觀,客觀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藝術發展,清乾隆之後,官窯產品也就逐漸沒落了。
官窯起自唐,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 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 「千中選十,百中選一」 ,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
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 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 「景德年制」,「樞府』 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 「景德窯』,「樞府窯」 等。
廣義
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 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
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 (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 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
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 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沉入地底,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對於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
時至今日,關於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仍有不同說法,一般有三種說法: 一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三說為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 ,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
從元世祖忽必烈設置「浮梁磁局」,到清朝覆亡, 景德鎮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 官窯制度在這里延續了632年, 江西景德鎮也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
景德鎮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絕流入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 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地下瓷都」。
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 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 胎體顯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瑩潤溫雅, 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於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底有文釘燒痕,有「紫口鐵足」的特徵。
南宋時先後設立了「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 南宋官窯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 釉面乳濁,多開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 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採用刮釉墊燒時,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鐵色,故有「 紫口鐵足 」之稱。
明代採取「官辦民燒」的形式 ,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也稱景德鎮御窯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
瓷器燒制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 ,不論在燒制工藝,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如 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鬥彩、嘉萬五彩 等瓷中翹楚。
.
永樂帝在位時, 景德鎮瓷器生產蓬勃發展,這一時期是我國瓷器燒制承上啟下,內外交流的重要階段,上承宋元,下啟康乾,能工巧匠們除了繼承前輩的精巧工藝 ,仿製元代的典型器物外,還大膽進行創新改良。
燒製成永樂甜白,青花,釉里紅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溫釉上彩瓷器, 打破了以往瓷器多為單調色彩的傳統,使之更賞心悅目,為後來的成化鬥彩,嘉萬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燒制奠定了基礎。
清代是中國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受等級封建統治制度和制瓷歷史傳統影響, 清代的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 的款識在題寫上也有一定的慣例,同時又 新開創了金彩、墨彩、琺琅彩等題寫工藝,而且各種堂名款、花押款、吉語款也更為多樣。
狹義
嚴格地來講 狹義的「官窯瓷」 又分為兩種, 御窯瓷和官窯瓷 。兩種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辦,所以對民間而言,統稱為官窯瓷。但就管理而言,則有非常大的區別。
御窯瓷 , 是指專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紋飾上均有嚴格的禮儀規定 ,等級森嚴,均與《車服制》嚴格對應,錯用或擅用均為重罪。
1、 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黃瓷」,就是皇家專用色彩,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 紋樣方面,皇帝所用為五爪金龍,親王則只能用四爪行龍,且稱為蟒(清代僅有「一詔二封」的恭親王奕?一人享受過賜用正黃和五爪金龍的待遇),凡此種種,得以成系統流傳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2、 王府瓷:型制設彩依例專燒,供包括親王在內的其他皇室成員使用。 文物中著名的「樂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範之作。
3、 一品宮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多作帝王賞賜之用。早期的宮瓷題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補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鶴等。
民窯瓷用龍多將爪藏於雲水之中而不現,可以說是一種皇家禮制與民俗的相互妥協。
官窯瓷,主要是龐大的官僚君體使用,型制要求相對較低,多限於花鳥蟲魚神話等「禮制」之外的題材, 有時皇家會作為「趣味」把玩器采購,但多為官員、富商使用。這一類瓷器,一般由內務府采辦,在景德鎮設有專門的督陶官,長年燒造。
鑒別
產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胎質較松,呈紫灰色。 薄胎薄釉青瓷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外底留有 3至4個或更多支釘痕。
薄胎薄釉青瓷採用墊餅墊燒,釉多開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淡黃和青灰色,紋飾少見,有紫口鐵足現象。 器形有碗、盤、洗和各式瓶、爐等,仿古銅、玉器造型較多見。
現指官窯
官窯,毛公洞第一(今江蘇揚州一帶)。 南宋官窯瓷器沿襲北宋風格, 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苟。 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
釉面多層反復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 另外」肉腐留骨「(露胎處象死人骨頭,俗稱」骨董「)也是那時所造。 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其實,歷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後世再無此稱呼。
拍賣鑒賞
宋 北宋官窯深腹碗.
RMB 166,842,000
北宋官窯傳世極少,十分珍稀名貴。 現除上海博物館有四片瓷片, 台灣鴻禧美術館有一片瓷片, 中國文物考古部門在北宋官窯的窯址曾發掘出土幾件殘器和瓷片外, 全世界迄今沒有一件完整器,本次參拍的官窯深腹碗,橢圓洗是海外私人收藏的傳世精品。 由於北宋官窯是從汝官窯進化而來,故更顯珍貴,文物價值、歷史價值、收藏價值等遠遠超過汝窯,可以肯定該官窯深腹碗和橢圓洗(前一件)的市場價值無法估量。
南宋 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
RMB 91,901,160
官窯其色,青潤明亮,勻凈素雅,方存之間,映出一片雨過晴天,釉見開片,如一縷金線,曼舞游絲,織出那不世之經典。 時有龍泉其窯,已著力學之,後世仿燒之風,更是延續至今。至明一朝,時人多作文章,對其大加贊賞。宣德、成化兩朝,景德鎮御窯多有仿造,唯形制略小。 入清以後,雍正曾取宮中珍藏,送至景德鎮,命御窯匠師按此燒造,如本品形制者,或亦見於其中。
乾隆帝,尤好古珍,下投其所好,進大批宋官入朝,上見而以為真,擇其精者,御題詩文。此類之品,久惑世人,直至近年,方得分辨。 1989年,台北故宮作展,錄官窯一百四十三件,其中瓶尊等三十件,然或僅四件實為南宋官窯真品。
南宋 修內司官窯海棠瓶
RMB 80,408,000
修內司官窯,也稱南宋官窯,燒造時間非常短,在已發掘的杭州烏龜山郊壇官窯窯址中發現很多瓷片與窯具 , 胎質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質輕薄、釉層較厚、釉色有粉青、蜜臘黃等色,器型常有盤、碗、碟等 ,還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復古的影響,作為宮廷陳設用品;郊壇官窯遺址出土遺物較為豐富,其特徵與歷代文獻記述相符合。
南宋官窯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譜的顏色分,是極淺的藍綠色,但也有以灰色綠色、黃綠色色調為主的。 具有良好的乳濁性和釉層豐厚的多次釉,在質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而修內司官窯的存世量更是鳳毛麟角。 此件海棠瓶器身分量極輕,符合官窯薄胎厚釉典型特徵,而釉色開片亦達到官窯器的極致,紫口鐵足的工藝更是南宋官窯典型特徵。雖然經過歲月的磨礪,但其釉面依然保持強烈的玉質感,如玉如翠!
宋 北宋官窯橢圓洗
RMB 74,152,000
北宋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下旨在汝州張公巷建造的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窯胎體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北宋官窯的典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