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海棠式盆托

海棠式盆托

發布時間: 2023-09-06 19:34:31

Ⅰ 北宋五大名窯

一、鈞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於唐代,盛於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鈞窯瓷器特點:宋代五大名窯中,汝、官、哥三種瓷器都是青瓷,鈞窯雖然也屬於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為主的瓷器。鈞窯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紅,還有窯變。專家指出,「鈞紅」的燒製成功則開創了一個新境界。

鈞窯瓷器主要器形:器型有罐、雙系壺、花口瓶、葫蘆式瓶、三足盤、腰鼓等,而以壺、罐為常見。北宋後期,專為宮廷燒制供養植奇花異草用的各式花盆與盆托。

鈞窯瓷器傳世作品: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宮藏有宋代鈞窯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二、汝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鹼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汝窯瓷器特點:在宋瓷五大名窯中,汝窯瓷器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 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 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徵。

汝窯瓷器主要器形:汝窯瓷器造型有盤、碗、瓶、洗、尊、盞托、水仙盆等。

汝窯瓷器傳世作品: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宋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宋汝窯天青釉碗、宋汝窯天青釉圓洗 等。

三、定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定窯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制白瓷,五代有較大發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定窯瓷器特點:

1.在宋瓷五大名窯中,定窯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裝飾有刻花、劃花與印花三種。

2.定窯產品有刻、劃、印的花紋,這是與唐代邢窯的白瓷明顯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窯白瓷多是素瓷,沒有花飾。

3.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復燒方法,而出現中部無釉的缺點。

四、官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宋代官窯由官府直接營建,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官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才開始燒造,具體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設新窯,一個「置窯於修內司」,後又在「郊壇下別立新窯」。據分析,「修內司官窯」在杭州鳳凰山腳下,而「郊壇官窯」則位於杭州的烏龜山一帶。為了做出區分,北宋官窯被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稱為「新官」。其中,「舊官」厚重,「新官」輕薄。

官窯瓷器特點:在宋代五大名窯中,北宋與南宋顯著不同,北宋官窯胎體顯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南宋官窯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釉面乳濁,多開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

官窯瓷器主要器形:宋代官窯器型多仿古,除碗、盤、碟、洗等日用器皿外,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用禮器。

官窯瓷器傳世作品:南宋官窯簋式爐、南宋官窯觚、南宋官窯鼎式爐、南宋官窯八卦熏爐蓋、南宋官窯花口壺等。

五、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哥窯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哥窯瓷器特點:在宋瓷五大名窯中,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在宋瓷五大名窯中,與官窯一樣,有「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哥窯瓷器主要器形:哥窯瓷器器形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

哥窯瓷器傳世作品:北京故宮藏有哥窯青釉貫耳瓶、哥窯青釉魚耳爐、哥窯青釉海棠式花盆等

據說宋代五大官窯的藏品留世極少,即便有也在著名頂級博物館內深藏,個人藏品極少,故價值連成為頂級博物館鎮館之寶。

Ⅱ 鑒賞和收藏一件鈞瓷,需要注意哪些

鈞窯瓷在北宋時就生產,到宋徽宗、崇寧年間(1102?1106年)繼汝窯之後在河南禹縣(當時稱鈞州,故名)。以當時的八卦洞窯和鈞台窯為最有名。燒製品為最好,是燒制皇室用瓷。

這種窯的瓷先燒素胎,北京翰海春拍藏品徵集。一八零。五六零五。三二三七。高經理。出窯後施釉進行二次燒制,以銅摻入釉料,使其產生泛紅色的釉面。

在高溫下產生窯變現象千變萬化,有玫瑰色、有天藍色、天藍葡萄紫、有自然流淌出的蚯蚓走泥紋、底上有蟹甲綠和記大小規格的數字,如:一、二、三、四。這些數字恰似數字款。鈞窯器造型古樸典雅、釉面自然。

釣瓷在歷史上幾乎沒間斷過,但是人們追求的是宋代的鈞瓷,但是很少,而元鈞和清代鈞窯是有區別的,如果分代是可以分的。如:宋鈞釉好、胎好,元鈞粗糙,清鈞過細,但釉面及瓷器的神韻是不夠的。

在宋早期到目前的歷史長河中。鈞瓷的出現量、仿製量都有所增加。要能認出宋代好的鈞瓷器件也不是很簡單的事。這要有斷代能力才能分辨出來是宋代的還是元代的、明代的。要了解鈞瓷的特點,才會知道鈞瓷時代特徵,也要學習鑒別技術。

鈞窯在歷代燒造的過程中,也分官鈞、民鈞。

官鈞穩重,器有下墜感,胎質堅硬,扣之聲音如鐵,多次施釉顯得肥膩,有流淌的曲線感,手能撫摸到,常有蚯蚓走泥紋,有流動感,有的有紫紅色的窯變飄渺如真,底有蟹甲綠斑,有護胎釉,有數字如款號的大小,數小的大,數大的小。

宋鈞窯月白釉海棠式盆托-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民鈞和元鈞走泥紋呆板,胎質粗糙釉不均。金鈞粗而發黃露胎多。元鈞幾乎僅有大半截釉。元器重而大,喜堆貼紋飾,釉流淌嚴重。元以後仿品雖精,但紋飾呆板,失真不活。斷代主要原因靠胎、釉、紋飾,如:宋不加裝紋飾,元半截釉,金元胎黃褐,顯粗糙。

金-元鈞窯天?葡萄紫海棠式盆托

元代鈞釉盞托

鈞窯紅斑是釉中含銅所出現的,紅斑和其他釉色交接處有一過渡的是宋代的。元代的過渡差一些。有蚯蚓走泥紋,有蟹甲綠,足有滿釉的少,胎質有泥質成為宋產。砂質的為元代的。應該說,鈞瓷和景德鎮瓷用的高嶺土瓷胎是有區別的,和其他窯口用料也不一樣。

宋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宋鈞窯玫瑰紫釉尊-北京故宮

鈞窯五色:天青、粉青、月白、海裳紅、玫瑰紅,如果再加上交叉色那就多了。鈞瓷號稱千年不變色,證明釉好,但白色部位不太亮,胎釉常常帶有棕眼。

金-元鈞窯天青紫斑釉盤-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元代均窯罐

明代鈞窯鼓釘三足洗

清雍正仿鈞窯變釉弦紋扁肚瓶-北京故宮

評判一件鈞瓷整體的質量還要同時兼顧方方面面,其鑒賞主題具體表現在型、質、色、紋(畫)、韻這五方面。

即觀其型、認其工、看其色、辯其紋、品其韻,鑒賞鈞瓷應從這五個方面綜合考量:

1、型:鈞瓷造型要求簡潔、端莊、大氣,做工精細、規整。

具體說,型,就是鈞瓷的設計造型,是陶藝家的雕塑,體現一個藝術家的水平,體現一個藝術大師的審美眼光、修養、修為、學識和創作風格,這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

宋均窯膽瓶―大英博物館藏

俗話說「型為本,釉為魂」講的就是造型是鈞瓷第一要素這個道理。也有人比喻說,鈞釉是一襲華美的布料,看它穿在怎麼樣的鈞瓷模特身上,同樣強調了造型的重要性。

宋鈞窯玫瑰紫海棠口盆托-大英博物館藏

2、工:胎質要求堅實、緻密、厚重,釉質要求細膩、溫潤、渾厚、活潑。

工,就是匠人注漿、拉坯、修坯、粘接、打款等工藝環節的制瓷水平。

一是做得認真不認真,精細不精細。

二是工藝復雜程度決定了工匠做工的工藝含量,工藝的含量多少直接決定了作品價值的高低。

往往是,一件造型異類、工藝復雜的作品耗時耗力耗工,它的價值自然要高於一般作品。

宋鈞窯鼓釘三足洗底部

宋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底局部

元代鈞窯天藍紫斑如意枕底部

元鈞窯天青釉墩式碗底

明鈞窯月白釉雙耳三足爐底

清雍正仿鈞釉天球瓶底部

3、色:釉色首先要求純正、稀少,有個性,或艷美或含蓄,或淡雅或拙樸,或純凈或五彩滲化亂中有序。

釉,就是鈞瓷窯變的釉色。鈞瓷與青花瓷等瓷器不一樣,是唯一靠窯變著色的釉色裝飾的瓷種。「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色彩變化多端。

「三分做七分燒」「生在成型,死在燒成」說的都是窯變釉色的不容易掌控。

「過手七十二,貨賣一張皮」,不管你的窯爐如何設計;也不管你所用的柴、煤、氣或其他燃料,釉子配方、制瓷工藝的如何特殊,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層好的讓人驚艷的釉色,為了鈞瓷的儀表這「一張皮」。

而這一張皮決定了此鈞瓷值不值錢,所以說,釉色要奇。

宋鈞窯月白釉出戟尊-北京故宮

金-元鈞窯月白出戟尊

明十五世紀鈞窯丁香紫瓷尊高24 cm,口徑19.5 cm

清乾隆仿鈞窯變釉獸耳尊

民國仿鈞窯如意花盆

4、紋(畫):紋路精美、奇巧,窯變自然、豐富,形象逼真,畫面合理,形、神皆備。

宋鈞局部

元鈞局部

明鈞

清代鈞釉局部

5、韻:窯變道法自然,意境悠遠,有神韻、風韻、氣韻、情趣,令人神往,讓人暇想,或富含哲理,能給人智慧,給人啟示。

現簡單介紹幾種值得收藏的窯變效果,僅供參考:

1、窯變自然、奇特,象形,象物,如景,似畫,並要神形皆備,不留人為痕跡,少有雜紋干擾,形象突出,畫面合理,自然奇缺,不可復制,此乃鈞中極品。

2、釉變色彩純正、潔凈、高貴、淡雅。釉質細膩、溫潤、渾厚、活潑,可與宋鈞媲美,此乃鈞瓷愛好者的一致追求。

3、釉變豐富,多姿多彩,紋路精美,視覺沖擊力強,亂中有序,花而不俗,產出不多。

4、釉變質朴古拙,斑駁奇妙,詭秘含蓄,其觀賞主題並不符合形式美學的規律,賞的只是一種趣。有種與眾不同的「怪」和「異」,令人「匪夷所思」,令人肅然起敬,產出極少。

5、釉色純凈,釉質渾厚瑩潤,玉質感非常強,似玉非玉勝似玉。釉色釉質俱佳者產出極少,人見人愛。

6、釉色純正,過渡自然,有一定特色,高雅不俗,燒成難度較大。

Ⅲ 中國五大名窯的代表作是什麼

代表作:

1、汝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汝窯天青釉弦紋樽、汝窯天青釉圓洗、汝窯天青釉碗等。而台北故宮則藏有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與汝窯粉青蓮花式溫碗等。

(3)海棠式盆托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1、汝窯

汝窯天青釉弦紋樽,此樽仿漢代銅樽造型,器形規整,仿古逼真,釉色瑩潤光潔,濃淡對比自然。瓷樽始於宋,汝窯、定窯、龍泉窯均有燒造,是陳設用品。所見傳世宋代汝窯天青釉弦紋樽只有兩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以外,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亦收藏一件。

2、汝窯

汝窯燒制的汝瓷因為其絕妙的色澤、獨特藝術價值,深得帝王歡心,有「宋瓷之冠」的美譽,位居五大名窯之首。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後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

3、哥窯

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

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金絲」、「鐵線」。

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盡管以後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制上皆未能臻此絕藝。

4、鈞窯

鈞窯釉色大體上分藍、紅兩類、具體的可呈現月白、天青、天藍、蔥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紅等。其中,藍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天青,較深的稱為天藍,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都具有瑩光一般的藍色光澤。

鈞瓷釉色有一種瑩光一般幽雅藍色乳光,其色調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兩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燒制色釉「窯變」為其特色。

5、定窯

定窯器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

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Ⅳ 宋代五大名窯是什麽

定窯是繼邢窯之後的著名的白瓷窯場,燒瓷地點在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西燕山
村。曲陽縣宋屬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來是義武節度使的駐地,是一個地區的政治中心
,所以稱其為定窯。

定窯始於唐朝晚期,終燒於元。定窯在宋代主要燒制白瓷,也兼燒綠釉、黑釉、褐釉
。首創覆燒法。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視為陶瓷
藝術中的珍品。

定窯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裝飾有刻花、劃
花與印花三種。

定窯產品的第二個特點即有刻、劃、印的花紋,這是與唐代邢窯的白瓷明顯不同的地
方。唐代邢窯白瓷多是素瓷,沒有花飾。

鈞窯建於北宋初年,窯址在今河南禹縣八卦洞與鈞台一帶,金代屬鈞州,因鈞台或鈞
州,故名。始燒於唐代,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以燒制乳濁釉青瓷為主,兼燒
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鈞窯瓷器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種乳濁釉,釉內
還含有少量的銅,不同於耀州窯,也不同於汝窯,燒出的釉色帶紅,有如藍天中的晚霞。
青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雖然色澤深淺不一,但多近於藍色,是一種藍色乳光釉。是青
瓷工藝的一個創造和突破。
鈞窯器皿的釉色比較豐富,五彩繽紛,艷麗絕倫。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蔥翠
青以及天藍,米色,月白,窯變等等。其中,以紅,紫最為名貴,稱為「鈞紅」,「鈞紫
」。
宋代鈞窯創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製成功銅紅釉,為我國陶瓷工
藝,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鈞窯作品特徵和鑒定要領是:

(1)宋代產品
<1> 胎色較深,呈淺灰色或褐紫色;胎質堅硬。
<2> 釉為乳濁釉,釉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紅等品種。器物上單獨的紫斑
幾乎不見,絕大部分都是青藍釉和紅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
<3> 圓器內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線,是宋鈞的特徵之一。
<4> 器外底普通刷一層芝麻?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瓷�裕�轡�尉�卣髦�弧?br><5> 器物多為盆、盤、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燒制奩、洗、尊等陳設慈。盆、洗及
尊等宮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字。

(2)金代鈞瓷突出的器形有龍首八角把杯、膽瓶及折沿盤等,無"蚯蚓走泥紋"及外
底刷芝麻?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瓷�蘊卣鰨�魃磧肫韉子隕�嗤��魑鍔系淖仙�蠖轡�ザ賴淖習摺?/P>

(3)元代鈞瓷胎體厚實,器型高大,釉面有針孔,堆花裝飾多見.

(4)明、清仿鈞釉有宜興窯(宜鈞)、石灣窯(廣鈞)、景德鎮窯(爐鈞)。區別
點是:除器物造型不同外。宜鈞為陶胎,胎有紫色與白色兩種。廣鈞亦為陶胎,
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層鐵銹色底釉,故釉面顏色較深且有兔毛紋狀。爐
鈞是景德鎮在清雍正年間仿鈞窯燒的一種低溫釉,先以高溫燒成瓷胎,掛釉後在低
溫爐中第二次燒成,故稱爐鈞;胎色潔白,釉較薄,光澤性強,缺乏宋鈞高溫那種
厚重奔放感。
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
最顯著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
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
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金絲」、「
鐵線」。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
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
一絕,盡管以後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制上皆未能臻此絕藝。1992年,香港佳士得
拍賣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雖然當時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價仍高
達1000萬元以上。
官窯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官窯泛指歷代由朝廷督辦、專門燒制御用瓷的瓷
窯;狹義的官窯則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據說宋大觀、政和年間,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建窯燒瓷,供宮廷使用
,這就是所謂「官窯」。為了與南宋的官窯相區別,有時又稱為北宋官窯。北宋官窯的產
品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內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細小裂
紋,還有帶鱔血狀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窯隨著北宋朝滅亡而終結,高宗南渡後在杭州另立新窯,這是汴京官窯的
繼續,因稱南宋官窯。
南宋時候,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有兩處官窯。一在鳳凰山下的後苑修內司,世稱修
內司官窯;另一處在郊壇下,稱為郊壇下官窯。《格古要論》說:「官窯器,宋修內司燒
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好者與汝窯相類。
文獻記載,北宋後期在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設置過官窯。但至今未找到窯址。南宋官
窯在浙江杭州,其中的一座郊壇下官窯已經過科學發掘,發現了窯爐、窯具及瓷器碎片。
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盤、碗、碟、洗、爐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及玉器的造型。官窯瓷器胎
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體較薄,施釉較厚。釉色是官窯瓷器技術和藝術上的最高追求,它
創造出青釉的高檔品種粉青、月白、米黃等釉色,這些釉色色澤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層
厚而勻凈。由於胎體中含鐵量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層較薄的部位泛出鐵紅色
,古代文獻稱為「紫口鐵足」。南宋官窯瓷器還有一個特徵,就是釉面上分布著長短、深
淺不一的裂紋,叫作「開片」。它原本是一種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脹系數大,瓷器
燒成冷卻的時候,收縮幅度大的胎體就會把玻璃質的釉層拉碎,釉面出現開片。而藝術素
養高的宋代工匠們巧妙地利用了這種缺陷,人為地把它變成一種釉面裝飾,讓自然延伸、
交錯的冰裂紋與溫潤的青釉搭配和諧,相得益彰,給單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美感。

汝宮窯的特點是胎質細膩,俗稱「香灰胎」。釉色天青,開有細小紋片,通體
施釉,底部有用細釘支燒的痕跡。
傳世的汝窯器常見器型有碗、盤、洗、瓶、尊等日用品。盤有大小深淺之區分,
以卷足者為多,也有的卧足。洗有敞口和直口兩種,前者圈足外卷,後者口與底垂
直,至近底處則為內斂平底,其中有橢圓形的四足洗,這類洗在其它窯尚未見過。
汝窯製品素身多,極少以花紋作裝飾。造型端莊,釉色晶瑩似玉。
汝宮窯的燒制時間短,一直都作為貢品,所以民間流傳甚少,南宋時已屬「難得」
之物,視為珍品。清雍正前後有仿汝器出現,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
造型也不及宋時古雅大方。
汝官瓷燒造於1086年到1106年間。它以瑪淄為釉,溫潤古樸,精美細致。現其釉色,如雨
過天青,拂其釉面,平滑細膩,如同美玉。細細觀察,釉面呈蟬翼般細小開片,迎光可以
看到其中時隱時現、如晨星閃爍的光點。在釉與胎的結合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目
的美感。由於工藝考究,色澤獨特,上品皆被皇室壟斷。今汝官瓷傳世珍品僅有60餘件,
非常珍稀。李善禪大師生前認為「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這決不是矜誇。
上海博物館有一件汝瓷珍藏,這是上海人的驕傲。幾年前,香港收藏家徐展堂先生曾以15
4萬美元巨資購得一件直徑僅為8厘米的汝瓷小碟,應看作是愛國之舉。

[鈞瓷]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鈞窯鼓釘三足洗

鈞窯鼓釘三足洗,高9.4cm,口徑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稱鼓式洗。器身上下飾鼓釘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頭足。洗內施天藍色釉,外為玫瑰紫色釉。底刷黃褐色薄釉,繞底一周有支燒痕,並刻有「一」字標記。河南禹縣鈞台窯址曾發現刻有「一」至「十」數目字的鈞瓷標本,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鈞窯瓷器相同,此類數目是同類製品從大到小的編號。
此件洗屬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無損。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紋為鈞窯器之特徵,是為傳世官鈞窯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台靜憩軒用」為清代官款。

玫瑰紫釉尊

玫瑰紫釉尊,高18.4cm,口徑20.1cm,足徑12cm。
尊仿青銅器式樣,口沿外撇,直頸,鼓腹,圈足。器內外通體施銅紅窯變釉。口沿下至頸部以天藍釉為主,暈散數道玫瑰紫紅釉。腹部則主要施玫瑰紫紅釉。器內兼施玫瑰紫與天藍色釉。底刻「六」字款並有五孔。
此尊造型端莊規整,釉色如晚霞般柔和典雅。在藍紫融匯、交織變化的釉色中,呈現蚯蚓走泥紋,使器物更增自然天成之美感。此尊應為宮中植花用的花盆,是宋代傳世鈞窯瓷器中的精品。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高15.8cm,口徑22.8cm,足徑11.5cm。
花盆六瓣葵花式,折沿,口沿邊起棱,深腹,圈足。盆內外施釉,口沿以內呈灰藍色,外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處釉薄呈醬色。
底呈深淺不同的醬色,有5個圓形滲水孔,刻有標識器物大小的數字「七」,並有清代造辦處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宮」、「竹石假山用」八字款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高14.7cm,口徑23.3-18.6cm,足距8cm。
花盆托通體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闊下斂,平底,四雲頭足,盆底有5個圓孔。底面刻有「重華宮」、「金昭玉翠用」八字楷書及「四」字。盆內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層厚潤,上有「蚯蚓走泥紋」。
此花盆托胎體厚重堅硬,造型美觀實用,是典型的宮廷用器。其釉面瑩潤勻凈,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絢美艷麗,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宮廷用器。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汝窯蓮花式溫碗

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後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採用。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
汝窯曾為宮中用器,因采覆燒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宮中命汝州燒造青瓷」之舉,汝窯之入選,支燒滿釉應是原因之一。支燒另一用處為防止器底塌陷,汝窯所用支釘細小,所留釘痕狀似芝麻,器底五支釘痕即是,也就是俗稱的「芝麻釘」。釉面細碎紋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蓮花溫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汝窯盤

汝窯盤,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
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開細碎紋片。底有5個支燒釘痕,並刻有「壽成殿皇後閣」六字。
此器製作工細,釉質純凈,開冰裂紋片,是宋代汝窯瓷器中的上品。其題字表明此器為當時供奉宮廷的器物。

汝窯碗

汝窯碗,高6.7cm,口徑17.1cm,足徑7.7cm。
碗撇口,豐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凈,開細小紋片。製作規整,足內有五個支釘燒痕及乾隆御題詩一首:
秘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
卻思歷久因茲朴,豈必爭華效彼繁。
口自中規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樽。
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後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題」,並鈐「古香」、「太朴」二印。
汝窯青瓷胎質細膩呈香灰色,釉色如湖水映出的藍天。這件汝窯碗胎質細膩,釉汁勻潤,是一件精美的稀世珍品。

汝窯三足洗

汝窯三足洗,高3.6cm,口徑18.3cm,足距16.7cm。
洗直口,平底,下承以三彎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滿開細碎紋片。底部滿釉,有5個細小支釘痕。清乾隆帝頗看重此洗,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的匠師鐫刻在器物外底部: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誇切事談。
後署「乾隆戊戌夏御題」。
此器造型簡潔,製作規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

汝窯三足樽

汝窯三足樽,高12.9cm,口徑18cm,底徑17.8cm。
此樽仿漢代銅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徑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紋兩道,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個小支釘痕。里外滿施淡天青釉,釉面開細碎紋片,瑩潤光潔。

[官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官窯葵瓣洗

官窯葵瓣洗,高4.8cm,口徑18.7cm,足徑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體施粉青釉,釉面開片,片紋交織如網。足底邊無釉,露鐵黑色胎。
宋代官窯瓷器與汝、哥、鈞窯瓷器一樣,特別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層系採取先素燒坯體、然後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層厚度往往大於坯體的厚度。燒成過程中,選用優質木材作燃料,以保證窯內的溫度和氣氛。官窯瓷器多為素麵,既無精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描繪,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紋為飾,在釉面自然優美的片紋點綴下頗顯高貴典雅。
此洗造型優美,釉層瑩潤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紋縱橫交錯,大片紋間又閃現條條小冰裂紋,構成優雅和諧的藝術整體。

官窯圓洗

官窯圓洗,高6.5cm,口徑22.6cm,足徑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此洗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凈瑩澈。釉面上,金絲般的片紋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和諧。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其上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這件官窯圓洗是宮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藝及裝飾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紋突出。同時,藉助於燒成後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層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層遮蓋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鐵足」,使器物愈顯古樸莊重。

官窯弦紋瓶

官窯弦紋瓶,高33.6cm,口徑9.9cm,足徑14.2cm。
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扁孔可穿帶。頸至腹部有凸起弦紋7道。瓶通體以青釉為飾,釉層肥厚,呈粉青色,釉汁瑩潤,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質美。
此瓶體仿漢代銅壺式樣,簡潔雅緻,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白釉刻花折腰碗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徑16.8cm,足徑9.4cm。
碗敞口,淺式,斜腹,近底處內折。通體白釉,口部鑲銅。碗內、外壁及里心劃刻蓮花、蓮葉紋。
此碗白釉純凈,所飾蓮花線條自然流暢。碗之內、外壁均有刻劃紋者較為罕見,此碗是定窯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高5.4cm,口徑30.4cm,足徑13.6cm。
盤侈口,淺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紋2道。盤以印花為飾,以回紋將盤內壁與內底界開,內底飾蓮花、荷葉紋各5組,內壁飾纏枝牡丹2周,兩層牡丹上下相錯,排列有序。盤內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燒無釉而鑲銅口,外壁可見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產生的淚痕。近足處有多處露胎,是為定窯瓷器的典型特徵。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白瓷為主,細潤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閃黃。裝飾以印花、刻花、劃花與剔花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為世人所稱道。這件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器型大而規整,印花繁縟,層次分明,線條流暢,紋飾清晰,充分顯示出定窯印花品種的製作水平之高,是清宮舊藏的定窯器之珍品。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高22cm,口徑5.5cm,足徑6.4cm。
瓶平口外折,頸細長,圓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龍穿花紋飾。
此瓶造型優美,胎體潔白,螭龍紋刻劃得矯健生動,刀工遒勁有力,線條自然清晰,為定窯的上乘佳作。

刻花梅瓶

刻花梅瓶,高37.1cm,口徑4.7cm,足徑7.8cm。
瓶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俗稱「梅瓶」。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凈,白中閃黃。肩部刻菊瓣紋一周,腹部刻纏枝蓮紋,下部刻上仰蕉葉紋,刻花清晰婉轉,深淺不一,蓮花簡潔典雅,線條流暢,顯示出定窯刻花技術的嫻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窯梅瓶的標準式樣。

孩兒枕

孩兒枕,高18.3cm,長30cm,寬11.8cm。
枕作孩兒伏卧於榻上狀,以孩兒背作枕面。孩兒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綉球,兩足交叉上蹺,身穿長衣坎肩,長衣下部印團花紋。榻邊模印花紋,四面開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龍,相對的一面光素,其餘兩面凸起如意頭紋。枕身釉作牙黃色。底素胎,有兩孔。
枕是睡覺時墊首用具。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使用玉枕、瓷枕,這是由於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瓷枕始創於隋代,盛行於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兒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態活潑、悠然,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珍貴製品。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哥窯八方碗

哥窯八方碗,高4.2cm,口徑7.8cm,足徑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滿施釉,外壁施釉較厚,開片較大,為冰裂紋;內壁施釉薄,開片細小而密集,形成一種無規則的蜘蛛網線,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現出紫色,足邊無釉,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
此碗造型新穎雅緻,折角棱線分明,線條宛轉自然,為宋哥窯器物中的珍品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高14.9cm,口徑4.6-3.7cm,足徑4.8-6.4cm。
��瓶仿青銅器式樣,為八方形,口微外撇,頸部凸起兩道弦紋,兩側各有一筒狀圓形直耳,中空,俗稱「貫耳」。腹下部豐滿,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無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瑩潤,通體開細碎魚子紋,紋片自然美觀,別具一格,為典型的哥窯產品。

哥窯葵花洗

哥窯葵花洗,高3.5cm,口徑12cm,足徑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內凸起,底有6個支釘燒痕。通體施灰色釉,釉汁厚潤,釉面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間,大片的紋線呈鐵黑色,小片的紋線呈金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
此洗造型玲瓏小巧,典雅可愛,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精細之作。

哥窯弦紋瓶

哥窯弦紋瓶,高20.1cm,口徑6.4cm,足徑9.7cm。
瓶廣口,細長頸,扁圓腹,圈足,頸及肩部凸起弦紋四道,器里外及底心滿釉,通體開金絲鐵線紋片,底足露胎處為醬色。
釉面開片原因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冷卻時形成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哥窯釉質凝厚,釉色沉穩,其胎體中含鐵量較高,燒成時口沿處釉下垂,形成醬口。
弦紋瓶是典型的哥窯產品,造型端莊秀美,金絲鐵線紋片和肩頸凸起的四道弦紋使單一色釉增添了起伏變化,更具韻律感。哥窯傳世品不多,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

哥窯魚耳爐

哥窯魚耳爐,高9 cm,口徑11.8cm,足徑9.6cm。
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S」形輪廓線上收下凸,勾勒出端莊飽滿的體態,兩側對稱置魚耳,下承圈足。爐的外觀古樸典雅,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織如網的「金絲鐵線」,使素凈的釉面富於韻律美。外底有6個圓形支燒釘痕。
魚耳爐因兩側置魚形耳且可用來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時雖有仿品傳世,但均貌似神離,無法企及原作之風韻。此件屬於清宮舊藏品,乾隆皇帝頗為賞識,曾擬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鐫刻於器外底,詩雲:
伊誰換夕薰,香訝至今聞。
制自崇魚耳,色猶纈鱔紋。
本來無火氣,卻似有雲氳。
辨見八還畢,鼻根何處分。
後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題」。

哥窯膽式瓶

哥窯膽式瓶,高14.2cm,口徑2.2cm,足徑5.4cm。
瓶小口,長頸,頸下漸闊,最長徑在近足部,圈足上寬下窄。通體施米色釉,開黑色、米色紋片,俗稱金絲鐵線,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紋。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為宋代所僅見,釉色潤澤,紋片典型。此類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哥窯碗

哥窯碗,高7.5cm,口徑19.8cm,足徑5.6cm。
碗敞口,弧壁,淺圈足。里外滿飾青釉,釉厚潤如脂。釉面布滿細碎的開片紋,深淺不一,如網如織,深紋片呈黑色,淺紋片呈黃色,俗稱「金絲鐵線」紋。
參考資料:http://publishblog.blogchina.com/blog/tb.b?diaryID=3302473

熱點內容
花店創業分享 發布:2025-02-02 09:45:22 瀏覽:802
西蘭花炒豆芽 發布:2025-02-02 09:39:00 瀏覽:474
紅掌怎麼插花 發布:2025-02-02 09:34:03 瀏覽:509
一枝玫瑰花的包裝方法 發布:2025-02-02 09:29:19 瀏覽:174
泥炭盆栽 發布:2025-02-02 09:28:30 瀏覽:624
紫羅蘭媽咪 發布:2025-02-02 09:18:16 瀏覽:392
七夕搞笑鑽石 發布:2025-02-02 08:44:44 瀏覽:798
舒亦花卉 發布:2025-02-02 08:35:02 瀏覽:923
花語為暗戀的花 發布:2025-02-02 08:33:02 瀏覽:24
全網花店 發布:2025-02-02 08:23:54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