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精神人物
① 歷史人物中哪一位具有荷花精神並簡要說明。
周敦頤(1017~1073)中國宋代(北宋)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晚年定居廬山蓮花峰下,以家鄉營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書堂,故人稱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謚號。他與邵雍,張載,程顥,程頤並稱為「北宋五子」。以母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悅服,事不經先生之手,吏不敢決」。晚年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城。曾游覽廬山,為廬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賦詩中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湓江,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於此,並將原在故里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於廬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頤卒,亦附葬於母親墓旁。以後子孫世居江州,後裔綿延。
周敦頤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骨。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並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的門下,後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註解。張栻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寧宗賜敦頤謚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周敦頤性情朴實,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他從小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礪」。平生不慕錢財,愛談名理,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他雖在各地作官,但俸祿甚微,即使這樣,來到九江時,他還把自己的積蓄給了故里宗族。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於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餘丈,中間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九江的煙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頤修建的,因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後不斷興廢,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境,改名「煙水亭」。清順治十七年,巡道崔掄奇復修煙水亭建立五賢閣,奉周敦頤為五賢之一。九江市區現在還有濂溪路、濂溪居委會等。
周敦頤著有《周子全書》行世。濂溪書院是他講學的講壇,他的學說對以後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周敦頤是把世界本原當做哲學問題進行系統討論的肇始者。
他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由於大量廣泛地閱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後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創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
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他是當時宏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
在周敦頤二十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主薄的職位。
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後來終於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回·易說》。它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系。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宋明理學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的儒學為主幹,還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華,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哲學思想。
周敦頤就是北宋理學的創始人。《宋元公案》中對於周敦頤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清大儒輩出,聖學大昌。"
這里所稱的元公,就是周敦頤,元公原是他的謚號。這段話明確肯定了周敦頤作為北宋理學開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遊山玩水,彈琴吟詩。
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程顥、程頤兩兄弟。
程頤在後來回憶說,他年少時就是因為聽周敦頤講道,因而厭倦了科舉仕途。立志要學習和探索儒家的如何為聖王的道。
周敦頤死後,隨著程顥、程頤對他的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他的名聲也逐漸顯揚。南宋時許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的地位,認為他"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帝王們也因而將他尊為人倫師表。
而周敦頤生前的確也以他的實際行動,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風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
② 誰具荷花精神,談談你對他的理解,歷史人物或現實社會中的人
周敦抄頤,北宋理學襲家,(1017年―1073年),字茂叔,號濂溪,漢族,北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宋代兩大理學家程顥、程頤均出自他的門下。南宋學者胡宏、朱熹對他評價很高。周敦頤在他的散文名篇《愛蓮說》中,借蓮花以自喻,贊美堅貞不渝的理想和潔身自愛的品格,並暗諷那些追求名利的世俗之輩。周敦頤是湖南本土的歷史文化名人,也是湖湘文化興起的標志性人物。周敦頤的思想是湖湘文化的思想基礎之一;周敦頤的「做官須先『立誠』成『聖』人」的為官論影響了湖湘人的價值取向;他身上表現出來的剛直與善思多辯是湖湘人的典型性格代表;周敦頤大力辦學、興學促進了湖湘教育的興盛與發展。
③ 生活中有荷花精神的人
這個社會真需要這種人。
但是,說實話,不多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本來當下的社會就是個大染缸,能夠在凡塵中修心,不隨波逐流的,真可謂難得的志士。
④ 歷史上有哪些有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精神的人
陶淵明辭棄官職,居住在一個寧靜的村莊,因此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獨立人格;
周敦頤拒絕官場腐敗,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潔身自好;
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佳話。
⑤ 在現實生活中哪些人具有荷葉的這種精神試舉兩例
教師、教練,都具有荷葉的這種精神。
教師是荷葉,學生就是荷花;教練是荷葉,運動員就是荷花。學生學有所成,運動員在賽場斬獲獎牌就是荷花綻放光彩的時刻。
考查知識點:口語交際。
思路分析與延伸:
分析答案中應包含的要點(即:分析材料中傳達出的信息)
1、表達清晰事件:現實中具有荷葉的這種精神的人。
2、具體思路:教師和教練。
3、延伸寓意:荷葉不計得失,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
(5)荷花精神人物擴展閱讀:
無私奉獻例子: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
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
2、諾貝爾
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⑥ 具有荷花品質的人有哪些,並簡要列出事例
屈原,名平,楚國人,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里。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聯齊抗秦。他的主張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詆毀。楚懷王聽信讒言,便疏遠了屈原、後頃襄王繼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於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節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陶淵明陶淵明曾擔任江州祭酒、彭澤令等小官職。彭澤縣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後一任官職。這在蕭統的《陶淵明傳》中敘述得最為詳細。《傳》中說他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去當彭澤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種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說:「我常常酒醉,就心滿意足了!」他的妻子堅持要種大米。於是,將二頃五十畝田種糯米,五十畝田種大米。
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自喻為蓮、具有蓮的品質
⑦ 你身邊有這樣具有荷花精神的人嗎試著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下。
具有荷花精神的人:
我的老師就是像荷花一樣的人。老師兢兢業業教學,在這個浮躁的大環境下,依舊兩袖清風,不收任何同學的禮,放學後總是把學習不好的留下來單獨補課,也不收錢,這是非常優秀的品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正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這樣的內心不被外物牽絆,從而能活出真我,這便是清廉的人。
(7)荷花精神人物擴展閱讀:
荷花精神:
1、清廉:在古代詩歌里,荷花一直是象徵堅韌不屈,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句子,意思就是說荷花從淤泥里生長起來卻沒有淤泥的污穢,從清水裡長出來卻一點也不妖艷,這就象徵著清官,贊頌他們兩袖清風,為民服務。
2、友情深厚:中國一直有以花贈友的習俗,梅花多是送給傲骨清風的君子,芍葯花多是給知己的,而荷花,可以送給感情比較深厚的朋友,它可以象徵著人們之間濃厚的友情。
3、聖潔:荷花是佛門佛祖與菩薩的坐台,對於信佛教的人來說,這代表著聖潔,並且他們極力宣傳荷花從淤泥里生長出來,身上卻沒有一點污濁的這種清白、高尚的精神,並以這種精神為人生信條。所以,荷花它還象徵著聖潔。
⑧ 生活中哪些人具有荷葉這樣的精神
文人。
中國文化中的荷花意象,就是中國文人由現實到理想的精神歷險中一根十分可愛的救命稻草,只有在面對荷花時,他們的靈魂才能被洗滌,才能有皈依感。
因此,文人心中和筆下的荷花,是聖潔的。荷花之美是值得敬畏和尊重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矣。」讓人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月光下的荷塘,如一襲「籠著輕紗的夢」,那樣曼妙、空靈而遙遠,彷彿能觸手可及,又彷彿遠在天邊,就像《詩經·蒹葭》中那位風華絕代的佳人,永遠地在水一方,永遠地令人嚮往與追求。
(8)荷花精神人物擴展閱讀
荷花中國文化的一個經典意象。千百年來,詩家詠荷,畫家寫荷,荷之高潔、清雅、飄逸的韻致便成為文人墨客反復詠唱和揮灑的詩意存在。
穿行在中國詩畫的藝術長廊,心靈總能與風姿翩然的荷不期而遇。或明媚艷麗,或冷艷秀潤,或清雅出塵,或殘荷枯蓬,都美得讓人心驚,美得讓人靈魂顫栗。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亭亭如蓋的蓮葉托出連天接地的綠雲,蓬勃著無限的生命活力,而碧葉之上,一片花海,紅日映照下,更顯得明媚燦爛,氣度輝煌,呈現出「十里芰荷香」的盛大氣象。在這里,荷花的生命力得到了盡情的張揚,荷花的美得到了最恣肆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