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體蘭花掌
『壹』 求助:形體課教案
腳、手的基本形態及基本位置
1. 中國舞
A.腳形:
a.勾腳:腳尖向上,姆指帶動全腳盡力向上勾。(圖4)
b.綳腳:姆指帶動腳尖盡力向下壓,腳背綳直。(圖5)
c. 腳:腳背綳緊,腳腕向里拐,腳尖向里翻。(圖6)
d.勾綳腳(勾腳尖):腳背用力向下綳,腳趾向上勾回。(圖7)
4 5 6 7
B.腳位:
a.正步:兩腳靠緊,腳尖向正前1點,身體及頭都向1點,重心在兩腳上。(圖8)
b.八字步:兩腳跟靠緊,兩腳尖分別為2點,8點,重心在兩腳上,眼看1點。(圖9)
c.大八字步:在八字步的基礎上,兩腳跟相距橫的一腳半遠,重心在兩腳中間。(圖10)
d.丁字步:左腳在前,腳尖對8點,腳跟緊貼右腳窩處,右腳尖對2點,如一「丁」字。重心在兩腳上,眼看1、8點之間,稱左丁字步(圖11)。右丁字步與此對稱。在訓練中,站丁字步向旁做動作時,前腳尖對正旁的(3或7點)稱橫丁字步。
8 9 10 11
e.弓箭步:是丁字步的一種變形和發展。它是將丁字步的前腿向旁(2點或8點)伸出,屈膝,小腿垂直地面,與大腿成稍大於90o的純角。後腿綳直,腳尖對正前(1點)。重心在兩腿中間。要求兩肩和腿在一平面上,盡量開胯,臀部向前頂。(圖12)前弓箭步:身對正前(1點),左腳向1點邁出一步成弓箭步,右腿綳直,其它要求同上。(圖13)
f.踏步:身對2點,在左丁字步位置上,左腿直立為重心,右腿向6點撤步後踏,右腳前腳掌踏地,膝稍彎,兩膝內側相靠,眼看1、8點之間,向上提胯,重心微向前(圖14)
g.大踏步:也稱大掖步。在踏步的位置上,左腿屈膝半蹲為重心,右腿綳直向6點綳腳伸出,腳尖點地,兩大腿根相靠,擰身向1點。(圖15)
12 13 14 15
h.虛步:也稱點步,分前點,後點步。前點步:以右腳為例,在右丁字步位置上,右腳向正前方。綳腳擦出到最大限度,腳趾尖點地,身體重心在左腳上。(圖16)
i.後點步:動作要求基本同前點步。在右丁字步位置上,左腳向斜後方,綳腳擦地到最大限度,腳趾尖點地,身體重心在右腳上。(圖17)
j.一字步:兩腳腳跟相靠腳尖向兩旁分開,分別對3、7點,如「一」字。兩腿伸直,靠緊,身體重心在兩腳上,全腳抓地,膝蓋對兩腳尖,臀部向前頂(圖18)
k.大一字步:在一字步的基礎上,兩腳腳跟之間的距離為一腳遠,身體重心在兩腳之間。(圖19)
16 17 18 19
C.手形:
a.掌:
蘭花掌:這是女性常用的手型。四指伸直,略微分開,中指用力往下壓,拇指向中指靠攏,保持約一指的空隙,不要緊貼,食指伸開微微向上翹起。(圖20)
虎口掌:這是男性常用的手型。四指伸直,略微分開,虎口張開,大拇指內側,向手心靠攏,使掌心形成一個自然溝,手臂的力量要貫穿至五個指尖。(圖21)
20 21
b.拳:
實拳:四指(食指與小指)並攏,緊握,拇指彎曲,緊貼食指與中指的第二關節。(圖22)
虛拳:五指虛握(半握拳)。拇指貼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圖23)
贊揚拳:四指並攏握拳,拇指伸直,微向上翹。(圖24)
22 23 24
c.指:
單指:食指伸直,另三指自然彎曲,大姆指與中指尖相貼。(圖25)
雙指(劍指):食指與中指並攏伸直,其它三指向掌心自然彎曲,姆指按在無名指上。(圖26)
25 26
D.手位:
a.叉腰位:分正手叉腰和背手叉腰。正手叉腰:虎口打開向上,手心叉於腰處,大指向後,其它四指並攏向前(圖27)背手叉腰:雙手蘭花掌,手背叉於腰處。(圖28)
b.山膀位:手臂平抬於身旁,臂高度與肩平,開度與胸平,小臂微向里屈,整個手臂成弧線,手心對斜下方。(圖29)
c.托掌位:手臂保持弧形舉在頭前上方,掌心向上托於額前上方,食指對眉稍。(圖30)
27 28 29 30
d.按掌位:手按於胸前大臂與小臂彎曲成弧線,掌心對斜前下方,按掌的位置在胸窩處,手與胸的距離約一掌左右,從肩到手形成一個斜坡式弧線。(圖31)
e.提襟位:手握虛拳,提於胯旁,如提衣襟狀。手臂保持弧形,肘尖微向上端及向前頂,手腕略壓,拳眼與胯相平與胯距離一拳遠。(圖32)
f.揚掌位:右臂舉至頭側斜上方,伸直,手心向8點。(圖33)
31 32 33
2.芭蕾舞:
A.腳形:綳腳
B.腳位:
a.一位:兩腳跟相靠,腳尖向兩旁分開180o對准兩肩成一字形。兩腿靠緊,從大腿根部外開,膝蓋與腳尖在一個平行線上。重心平均放在兩腳的五個腳趾上,不能偏向足弓處。足弓要空。臀肌和腹肌收緊,胸部自然挺起,眼平視。(圖34)
b.二位:保持一位形態,兩腳跟之間距離一橫腳,重心在中間。(圖35)
c.三位:一腳跟放另一腳足心處,保持外開形態。(圖36)
34 35 36
d.四位:仍然外開,一腳放在另一腳前,中間一豎腳間隔。前腳跟對後腳尖,前腳尖對准後腳跟,兩腳是平行線,重心在兩腳中間。(圖37)
e.五位:保持四位腳的形態,兩腳靠攏,中間沒有距離,重心在中間。(圖38)
C.手形:
掌形:三、四、五指靠攏並緊,二指微向上翹起,大指向掌心收。整個手指向掌心內微屈成弧形。(圖39)。
37 38 39
D.手位:
a.一位:兩臂弧形垂於體前,手心向上,手指相對,兩手指尖相距一拳遠,(圖40)
b.二位:兩臂在一位的姿態上向前抬起至胃相齊的高度。(圖41)
c.三位:兩臂在二位的姿態上,繼續向上抬,舉至頭前上方,掌心向下。(圖42)
d.四位:一手在三位位置,一手在二位位置。(圖43)。
40 41 42 43
e.五位:一手在三位位置,一手在七位位置。(圖44)
f.六位:一手在二位位置,一手在七位位置。(圖45)
g.七位:兩臂弧形,向兩側平伸,肘低於肩,腕低於肘,手心向前。(圖46)
以上是芭蕾舞的七個手位,一、二、三、七位是基本位置,四、五、六是從基本位置變化成的不對稱手位。
44 45 46
『貳』 古典舞中的「擰」
關於古典舞中的「擰」
古典舞是指在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下面是我為大家搜索整理的關於古典舞中的「擰」,希望您喜歡!
「擰」作為中國古典舞動作的基本訓練元素,它是指下肢固定,上身向左或右作水平旋扭動作。在人體解剖學中,「擰」是由腹部的腹外斜肌與腹內斜肌,背部的橫突肌與骼肋肌為主要原肌進行動力性的剋制工作而凸現的一種在脊椎上最大限度的旋轉;是一種可以訓練人體腹背肌能力並豐富上肢軀乾的運動。在舞蹈藝術中的「擰」除了具有解剖學所陳述的效應以外,它所包含的內容和形式更為豐富多樣。對於中國古典舞而言,「擰」被視為其動作基本訓練元素之一,這主要體現在中國古典舞的舞姿形態及動勢連接的過程之中。而「擰」被視為其動作審美規范之一,究其根源可以說它是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的寫照與縮影,在本舞種風格特性的體現上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中國古典舞的「擰」可分為單一擰、復合擰。所謂單一擰,可稱之為「橫擰」,也就是靜態上的擰,中國古典舞有許多舞姿造型都是由「擰」的動律構成的,例如,中國古典舞最具典型性,最基本的站式「子午相」就是通過橫擰,以腰、頸兩軸支配頭、胸、腹三面同一方向的依次體旋錯位,形成了「靜態旋擰」的動勢規律。這就是人體在直立的狀態下通過「橫擰」和「神態」使身體方向和頭部方向相配合而成的一種有特定古典韻味的舞姿造型。由於單一的橫擰動律本身就具有一種盤旋向上的動勢,所以容易使動作形成一種挺拔感。談及復合擰,它是在單一橫擰的基礎上與其他元素相結合。如旁提擰,仰擰,前傾擰,等等。這些復合的元素都是以橫擰為基礎的,他們也是構成古典舞民族舞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擰」的身之所感
中國古典舞具有自身的民族風格特徵,它的形態中沉積著我們民族「圓流周轉」的運動時空觀,針對「擰」的訓練,我們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動作要求,還要強調擰的動勢,即「形已止,神未止」動勢仍不斷延續的要求,同時要將中國古典舞運動方式中「逆向起動」的發生和「圓弧軌跡」的運行貫穿到教與學中,這樣才能體現古典舞的精髓所在,使得學生不僅可以學到「擰」這一動律元素,還能在訓練中逐漸掌握中國古典舞的運動規律,體會中國古典舞形態中沉積的歷史文化精神。
中國古典舞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體系。對於中國民族舞劇,舞蹈演員的訓練皆有我們自己的民族技巧和特有的「身段」作為訓練的主要構成因素。這里所包含的訓練內容無論在理論教材的整理中,還是在實際的教學方面均已經顯現了較高的專業水平。我們訓練的最終目標,不僅要求學生能夠達到的基本能力的解決,更加追求技術技巧與身體表現力相融合的體現,即從技術型向藝術型的轉變。中國古典舞的訓練以追求全面發展的,同時挖掘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優勢為目的,而「擰」這一元素貫穿了中國古典舞訓練的始終,因此在訓練中要格外加以強調。
尤其是在大學里,不論是把上訓練還是把下的控制、旋轉、跳躍等訓練,很多都是以訓練性、表現性和風格性相結合的形式出現的,它往往以擰傾、迴旋、含仰等舞姿為主幹,通過重心的轉換及上身動律和手臂動作的配合形成了身體上下、陰陽交錯的留與走,收與放的動勢特點。在這里,擰動律是始終貫穿其中的.有許多具有民族風格的技術技巧,也都要在擰的基礎上完成。如大掖步轉,它是在大掖步舞姿的基礎上完成的一個民族舞姿轉,大掖步本身就是典型的橫擰類舞姿,因此,大掖步轉就是通過橫擰發力,形成「走上身,留下身」的動勢,同時配合上肢的動作來完成。再如大射燕跳,也是在騰空瞬間上身快速橫擰,爆發起范兒完成的。它們也都是構成具有中國古典韻味的舞姿及技術技巧的重要部分。這些都是在舞姿結構上體現以擰為核心的.單元素或多元素的造型特點。
2、民族審美的「擰」
中國古典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絹」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中國古典舞所具有的獨特審美規范在中國古典舞教材中,從身體基本形態開始,就能突出我們民族的審美特徵,那就是建立在基礎上的擰傾圓曲,交叉盤旋的曲線美特徵,這一審美特徵要在整個教材的縱線發展中來加以貫穿。中國古典舞有獨特的韻律形體語言及審美特徵。中國「以和為貴」的傳統理念,在舞蹈中也有所呈現。「擰」是中國古典舞特有的民族風格與審美標志,要掌握正確、規范的「擰」的體態及造型的完美,我們在回到立身「橫擰」的姿態它要求拔腰、推背、松肋、力的作用在後背。如果沒有後背的推力、就會導致凸肋、體態僵硬。可見中國古典舞有許多造型和技術技巧都是由上、下身關系處於相反的狀態,形在一種留下身、走上身或留上身走下身的運動規律,尤為明顯的是留下身、走上身這種動勢體態,如果沒有正確的後背推力的橫擰先行,則無法達到擰的審美標志。由此可見,在中國古典舞中,從頭到尾都貫穿著身韻訓練中的一些元素,身韻在總結了戲曲、武術等傳統藝術的動作規律之基礎上,確定了以「腰」為核心,強調中段訓練的重要性。在「擰」的元素中,更好地掌握單一橫擰元素的方法要領,和簡單的復合元素,掌握腰部動律的技能和平圓、八字圓的運動路線,其中,體現中國古典舞身韻「擰、傾、圓、曲」之美最為綜合的動作,
總而言之,中國古典舞舞姿以其擰、傾、圓、曲的體態特徵,沉積著「龍族文化」的意象。中國古典舞中「擰」不僅體現在動作上的形式美,而且還形成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色和藝術風格,它的表層外化形式與內涵審美原則相統一,為中國古典舞的體能訓練拓寬了前景。由此可見,擰在中國古典舞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們要用科學的態度去分析它,完善它,發展它,使中國古典舞更有光彩,更有生命力。
「擰」作為動作基本訓練元素之一,它與中國古典舞的舞姿形態及動勢的連接有著密切關系,在具體教學訓練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歷史和實踐告知人們,一個訓練體系在形成過程中,必須廣收博採。必須貫徹多元素吸收的原則。這也是形成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的必由之路。中國古典舞在吸收戲曲舞蹈里中國式獨特的表現生活和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感情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包括「以腰為軸」的運動力源論、「從反面做起」的運動起勢論以及圓、曲、含腆、縮展、緩急、剛柔、松緊、虛實、開合等的運動辯證法。
「擰」被視為中國古典舞動作審美規范之一,究其根源可以說它是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的寫照與縮影,在本舞種風格特性的體現上具有相當的效應。當前,面對中國舞蹈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隨時代發展對歷史進行新闡釋的雙重挑戰,中國古典舞教育事業,教學思想和理論都將繼續大踏步地向前發展。這是中國古典舞人以海納百川的胸襟,進一步向歷史學習,向傳統文化學習,向姊妹藝術學習,是中國古典舞人立足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母體中,在具有包容性的學術理念中,將肢體動作、風格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創造結合一體,推動和促進中國古典舞事業的發展。本文從「擰」這一縮影中探究,以求積攢所學所感,身為一名中國古典舞人,承載著一份責任與使命感,堅信在悠久歷史文明的支撐下,在古典舞前輩們的指引下,我們會將中國古典舞事業繼續發揚光大。
拓展閱讀:
古典舞簡介
中國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創立於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戲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為了演故事服務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戲也還是戲,其舞對角色行當的從屬性也是十分鮮明的。
古典舞的基本手位:
(1)蘭花掌:大拇指與中指指節微貼,使虎口自然與手掌合攏,形成以中指為主要用力點,帶動其餘3指指尖上翹的形態。
(2)蘭花指:大拇指與中指鬆弛地相搭連,形成O狀,同時,食指伸出上翹,其餘兩指鬆弛地與中指並攏,形成秀麗的指形,是為蘭花指。
(3)拳形:拇指與食指相搭貼,食指與其餘三指依次相握,形成拳形。
(4)按掌:以蘭花掌,將手臂放置於胸腹之間的位置,成圓弧形、沉肘,是為按掌。
(5)托掌:以蘭花掌之形,將手臂向上撐直成圓弧形置於額頭前上方,是為托掌。防止動作成型時折腕。
(6)提襟:女以拳形,手臂成圓弧形,置於身體的側斜前方,其位置大體與身體的胯部持平,是為提襟。
(7)山膀:以蘭花掌形將手臂成圓弧形抬至身旁,位置略低於肩部,是為山膀。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腳位 :
(1)正步位:雙腳並攏,腳尖正對前面,身體微微向前。
(2)小八字步:在正步位的基礎上,腳尖微微分開。
(3)丁字步:腳步成丁字位站姿,腳尖分別在8點與2點方向,前後跟緊貼後腳窩。
(4)踏步:後腳腳尖踏步在後,後膝蓋靠在前膝蓋窩。
(5)點步:重心在後,前腳點步在後腳斜前方。
(6)大掖步:前腳彎曲,後腳伸直腳背點地。
中國古典舞基本手位:
(1)單山膀:(以右手為列,下同從略),小踏步,身體面向一點,目視八點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右手順胯向下經體側撩掌至頭的前上方,然後蓋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開,至上臂與肩同平為止,身體面向兩點,頭轉向八點;
(2)雙手膀:丁子步或小踏步,身體面向一點,目視八點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眼隨右手拉成單山膀,然後眼隨左手拉成雙山膀,眼亮相於兩點上方;
(3)順風旗: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時,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於八位血上方;
(4)雙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雙手經體側撩至頭上,蓋掌於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隨右手亮相於八點下方;
(5)托按掌: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是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體面向兩點眼亮相於八點斜上方;
(6)山膀按掌:動作同脫掌,只是最後姿態為右山膀左按掌;
(7)斜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雙手經體分前撩至順風旗位手心向上,高臂為揚掌位;
(8)沖掌:丁字步,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雙手由下向右雙晃手一周右胯側,右手端掌與左手掌掌心相對,然後右肘後提左掌向八點下方推出,眼隨左手方向亮相;
(9)提襟:丁字步,雙手叉腰准備。動作時,右臂下崔,手握拳提於右胯旁,同時左肩微向前眼看右手。然後左臂下崔,手握拳於左胯旁,同時右肩微向前,上身略向左擰,手腕略向里轉,虎口在身前斜對胯,甩頭向八位亮相。
(10)雲手:雙手交叉胸前時要保持圓臂,要含胸提氣。雙手配合的感覺要象在胸前揉撫一個圓球一樣,完成雲手的過程身體也要在過程中隨之提、仰、含、沉、眼睛要先跟隨上面的手,後隨下面的手,要有渾厚的內涵氣質。節奏處理基本上同「雲肩轉腰」一樣,先做連綿不斷的慢速,然後在慢中給以「點」的處理,強調輕重緩急的節奏變化。
;『叄』 雙山膀的做法
雙山膀:先雙手叉腰,然後左手做單山膀動作,接著,右手、左手一起做撩掌和切掌至胸前,這時軀乾和頭都微向左側,成雙山膀姿勢。
古典舞注重眼神與身段的表演,講究曲、圓、扭、擰等形體表演線條。
7、雲手:先站好丁字步,擺好雙膀,然後,左手擺至胸前平屈,手心向上。同時右手至胸前稍屈肘、手心向下,與左掌心相對成交叉狀。
眼看右手,接著兩手臂同時經斜上方繞至頭前,相繼翻掌於頭兩側,掌心向下。
再經右側繞至左側,左臂於左側山膀,右掌心向下。右臂經胸前,服視右手,拉成山膀,目平視前方,兩手交叉在胸前劃圓。
『肆』 京劇里都有哪些動作
京劇里的動作包括手、眼、身、步這四種基本藝術手段,也稱為基本功,而它們的動作各有不同,以下一一列舉。
一、手。京劇里的手式達三十五種之多,主要是「指、掌、腕、肘、臂」的應用。注重手指、手掌、手腕、拳、膀臂的練習。
手指的動作與造型有單指、雙指、劍指、蘭花指、氣指、怒指、心指、彈指、贊指、貶意指、朝天指、托月指等。指與手式的語匯有用以揭示人物性格,表達情節的有,指天、地;指你、我、他;用指示意來呀、去吧、害羞、唱茶、飲酒、吃飯、哭、笑、怒、這兒疼、那兒酸等等。手掌的動作與造型有瓦楞掌、虎爪掌、蘭花掌、荷葉掌、撩掌、按掌、端掌、立掌、砍掌、緩掌、撒掌等等。各個行當的要求各有不同。
同樣的,還有膀子、腕、臂等表現手法。總之,手的功法非常重要,更需要深入研究和繼承發揚。
二、眼。要做到「手要能語,目要能言」必然聯繫到「眉攢怎樣凝神、眼怎樣聚神、眼皮怎樣睜、眉尾怎樣挑、眼要靈活、活而不散」等技巧問題。
如在表演中我們經常看到的眼神有:轉眼、笑眼、媚眼、怒眼、呆眼、淚眼、驚眼、對眼、倦眼、斜視、鄙視、醉眼、凶眼等等。「身段八要」第三要的要求是「眼先引——做各種狀態用眼睛先做引導」。
三、身。是指表現人物的各種身段姿態。「身」的主要類別是:頭、肩、背、胯、腰。身的功法集中在人的軀幹部分,各部分的協調訓練很有些難度,舞台上所作的身段、舞蹈、技巧美不美、順不順必須在協調性上下一番功夫。
如腰部運用是「身」法的核心。演員在舞台上,穿不同的行頭,演不同的角色,做各種舞姿是靈活多變的,動作中心點是腰,腰連接著脊背和下腹,腰部用力不正,將破壞動作整體美感,還會使演員落下毛病。腰在舞姿中的基本要求是「立中含勁」。腰部協調訓練達到「立(挺拔)中蘊含著內勁」,上下身才有了杠桿,各種舞蹈動作中才會有支柱。
四、步。指舞台上的各種步法。指腰部以下,包括「腰、腿、膝、髁、腳脖子、腳掌子、足腳尖、腳後跟」等部位。
男生步法:單慢步、連步、圓場步、搓步、跨步、趟步、矮子步、滑步、栽步、絆步、醉步、跪步、老頭步等等。每種步伐都有各自的規范要求,還要根據角色、情節的需要,練好各種步伐。
女生步法:雲步、寸步、壓步、碎步、跪步、旗鞋步、老旦步等等。不同行當對各自的腳步都有不同要求,花旦和青衣的快步慢步相差很大,不講究是不行的。
總的來說,京劇的動作千變萬化,已經細化到每一個部位。「要想台上走,先要心裡有」。要有人物的性別、性格、職業、年齡、社會地位、環境、情感和此時此地的心態。演員難就難在這里,既要有嚴格的規范,要有復雜的人物分析,還要把內心體驗化作外部的形體動作,使角色刻畫得完美。
『伍』 中國古典舞手位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手位如下:
1、基本雲手
雙手交叉胸前時要保持圓臂,要含胸提氣。雙手配合的感覺要象在胸前揉撫一個圓球一樣,完成雲手的過程身體也要在過程中隨之提、仰、含、沉、眼睛要先跟隨上面的手,後隨下面的手,要有渾厚的內涵氣質。
節奏處理基本上同「雲肩轉腰」一樣,先做連綿不斷的慢速,然後在慢中給以「點」的處理,強調輕重緩急的節奏變化。
2、沖靠雲手
在基本雲手的基礎上,加以上身沖靠為動律帶動雲手的同時加上腳的前後移動重心整個過程要完成兩次上身的沖靠,兩次腳步的前後移重心。手腕在揉球過程中是連續的盤腕。
3、大開大合雲手
強調「橫擰開合」的技術要領。要盡量挺拔上身並橫擰,二位手臂要向後打開一些,
上下身較勁產生一種「擰麻花」的形態。左臂要盡量後掰,之後從頭前饒過,接著變「走上身,留下身」動律轉體過來。
(5)形體蘭花掌擴展閱讀
古典舞的基本要素
1、形
形是指形體外部的動作。它表現為形形色色的體態,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動作間的連接。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為「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徵,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傳達媒介。
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
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灣」、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擰麻花」,中國民間舞「膠州秧歌」的「輾、擰、轉、韌」。
「海洋秧歌」的「攔、探、擰、波浪」和「花鼓燈」的「斜塔」,武術中的「龍形猿步」、「八卦」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掌握體態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要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
『陸』 古典舞基本動作是什麼
中國古典舞七個基本動作如下:
1、蘭花掌
動作:大拇指與中指指節微貼,使虎口自然與手掌合攏,形成以中指為主要用力點,帶動其餘3指指尖上翹的形態。
2、虎口掌
動作:虎口撐開,四指自然而鬆弛地並攏,用力意識集中在指尖,形成指尖微向上翹,手掌成渦形的形態。
3、蘭花指
動作:大拇指與中指鬆弛地相搭連,形成O狀,同時,食指伸出上翹,其餘兩指鬆弛地與中指並攏,形成秀麗的指形,是為蘭花指。
4、劍指
動作:食指與中指並攏且挺直,力貫指根、指尖,並以折腕之力使指上翹,其餘三指,以拇指與無名指虛搭緊挨為形,是為劍指。
5、按掌
以女蘭花掌、男虎口掌之形,將手臂放置於胸腹之間的位置,成圓弧形、沉肘,是為按掌。
6、托掌
男、女各以虎口掌和蘭花掌之形,將手臂向上撐直成圓弧形置於額頭前上方,是為托掌。防止動作成型時折腕。
7、提襟
男、女以各自的拳形,手臂成圓弧形,置於身體的側斜前方,其位置大體與身體的胯部持平,是為提襟。
(6)形體蘭花掌擴展閱讀:
中國古典舞基本動作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這種特色更多體現在身法和韻律上。同時在各類舞蹈動作的組合中又包含著許多步法。基本訓練中腰功與腿功的動作和各類技巧動作都是與身法、步法互相依存、融會貫通的。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
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往往和有規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況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身韻即要培養舞蹈者在動作時,力度的運用不是平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