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口筆筒
❶ 書法用具都有哪些
筆、墨、紙、硯、毛氈、鎮紙、筆架、筆洗、臂擱、筆簾、筆掛、筆筒等。
1、墨
墨,中國傳統文房用具之一,文房四寶之一,是書寫、繪畫的黑色顏料,後亦包括朱墨和各種彩色墨。
墨的主要原料是煤煙、松煙、膠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質型態的存在。通過硯用水研磨可以產生用於毛筆書寫的墨汁,在水中以膠體的溶液存在。
墨的水分及膠的成分不同,會影響到墨的黏度。在不同場合使用的墨,其黏度有所不同。另外,初製成的墨的水分亦較多。
另有存放時間較長的墨,其緻密度較高,並經過長年累月的乾燥,使墨色的立體感更高。這種墨在日本被稱為「古墨」。
2、鎮紙
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因故也稱作鎮尺、壓尺。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
鎮紙的起源是由於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順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
3、筆洗
筆洗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緻精美而廣受青睞,傳世的筆洗中,有很多是藝術珍品。
筆洗有很多種質地,包括瓷、玉、瑪瑙、琺琅、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屬於名貴材質。各種筆洗中,最常見的是瓷筆洗。
4、臂擱
臂擱是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別是抄寫小字體時。因此,臂擱也稱腕枕。
5、毛氈
不論是傳統書法中傳承下來的宣紙,還是現代練習者通用的毛邊紙,都易透,所以要有個墊子以防冗餘的墨汁污染桌面然後再反過來污染紙。主要用羊毛製成,要有一定吸水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書法工具
❷ 廣東裝修設計中石材直角拼接「海棠口」是什麼意思
海棠口也稱海棠角,是指在建築裝飾或傢具製作中工藝中,一種使陽角鈍化的處理辦法。是裝飾裝修中的板材、石材的搭接角。做工程裝飾的桐虛石材、牆磚的收口的倒角做法。海棠角是2個直角拼花,構造成1個帶斜邊的造型。用六方形的各角均作海棠角。
5*5海棠角,是常見的陽角,多用於現代和中式的設計。在倒底面留5毫米拋光。無論站在哪個位置都看不到其中的拼縫。
5*5拉槽見光角,一側板面拉5*5見光槽與平板合起來。如果用在牆面轉角部位,從側面看就有一條槽,還有板材需要保持一致的厚度來維持縫隙的大小。多用於設計現代及中式風格。
(2)海棠口筆筒擴展閱讀:
生產海棠角線條有兩種材質,一種是鋁合金,另一種是PVC。兩種材質看,價格方面,前者的造價要遠高於後者(2倍以上)。
根據石材厚度和裝飾部位來確定!一般來說海棠角介於3-6mm之間,便於施工而且美觀。質量方面,很多人會覺得鋁合金材質的質量要好,使用壽命要更長久,從材質本身來衡量,鋁合金確實要耐用很多。
但是用在外牆仿石塗料護角條工藝中,鋁合局彎燃金材質會存在很多質量隱患,因為其溫變性鬧局以及伸縮性和塗層差異過大。
❸ 康熙清花磁都有什麼款
1、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2 、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台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台」或「台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3 、 康熙中期青花由於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鬆,偶有開片,還有一種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4 、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5 、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廣東青料描畫,呈色灰藍,個別發色欠佳,濃重灰暗及藍黑,與順治青花特點很相似。
6 、 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由於水沉法改進為煅燒法,呈色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區別,時代特徵十分明顯。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翠毛藍」、「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器物畫面濃淡深淺,光線強弱分明,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於工匠們熟練地運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識地造成多種深淺層次不同的色調,甚至在一筆一劃中也能分出深淺不同的筆韻,如青花山水人物圖,花鳥圖等,無論遠山近水,層巒疊嶂,均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手法,猶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觀賞性,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灰藍,有的泛暈散,也有描青花,所佔比重不大,多繪在杯、盤、碟等小件器皿上。
8 、 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的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葯,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釉青花、黃釉青,灑藍開光青花、藍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醬釉內青花、青花紅彩、青花釉里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雖燒造數量不是很多,但別具情趣。
9 、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發色也很流行,所佔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重鮮艷帶暈散的藝術效果。其次還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藍中泛紫。這時期最擅長仿宣德青花瓷,由於採用的是國產鈷料,含鐵量低,穩定性好,所繪花卉呈有黑色結晶斑點,是採用人工重塗積點方法,有意點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質感不夠,釉面同樣泛青,個別也有桔皮紋,用手撫摸釉面,比較光滑,凹凸不平感覺不明顯,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帶有波浪狀,總體來看,仿製水平還是很高的。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為豐富的一個時期,形式更是變化多樣,層出不窮,一種器型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式樣,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銅器式樣祭器、外銷瓷等。外銷瓷在當時對外貿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兩個品種,基本都是民窯器,用色偏濃重,造型高大,紋飾也適應於國外市場的需求,規整繁縟,並有許多創新式樣。
11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產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這與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術列趨成熟有密切關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爐、萬壽字大瓶、大盤口瓶,鳳尾尊、花盆、大魚缸、綉墩、大蓋罐等,整體特點是古樸穩重,頗具陽剛之氣的力度。盡管體積較大,有的高達 80 厘米,極少變形,器身介面不明顯,反映了成型與修胎工藝的精進。器物外部輪廓線和轉折處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風格硬朗,挺拔向上,渾厚朴實、有力,粗獷豪放,富有陽剛氣勢,製作很清楚規范,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講究整體效果,不刻板,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方形器,如方盤、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較而言,燒制方形器要比圓形器難得多,充分表現當時工匠們造型設計的高超水平與制瓷技術的進步。
12 、 康熙青花瓷器種類繁多,根據一些常見器物現擇要分類介紹如下:
瓶類:是康熙青花造型最為豐富的,多用為陳設觀賞。有長頸瓶,早期瓶高頸粗,晚期瓶矮頸短。梅瓶小唇口,短頸,體豐滿,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無款,有平肩、溜肩兩種,形體大的胎輕,個別釉面有開片,體小的胎重。筒瓶,又稱象腿瓶,外形與崇禎、順治基本相同,但沒有順治的高。棒槌瓶,創新式樣,因形似我國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窯產品,有圓棒槌和方棒槌兩種,前者數量多,後者少,線條處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 46 厘米左右。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壽圓棒槌瓶,洗口,長直腹,高達 77.6 厘米,形體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又如康熙青花漁家樂方棒槌瓶,都是這類器的精品。葫蘆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線條美,底部有露胎和書款兩種,前者仿明代特徵。錐把瓶、玉壺春瓶與明代相比頸部縮短,腹部肥大。膽瓶、天球瓶、蒜頭瓶、荸薺扁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為康熙朝新創器型。此外,還有八方瓶,綬帶耳扁腹葫蘆瓶等。
13 、尊類:搖鈴尊,又稱紙槌瓶,為康熙官窯的創新式樣,平底內凹,均有款,所見多為青花及釉里紅兩個品種;鳳尾尊為當時的流行式樣,因其口、足外撇形似鳳尾,故名。它是從花觚演變而來的,線條優美,舒展流暢。多是康熙中、晚期產品,無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圖鳳尾尊高 73.5 厘米,及青花雉雞牡丹圖鳳尾尊均屬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樂器琵琶,故名。雙陸尊、石榴尊、馬蹄尊、筒式尊、獸面銜環尊、觀音尊、雙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至底外撇。
14 、罐類:將軍罐,始見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續順治式樣,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窯均有,但民窯所佔數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畫仕女嬰戲、洞石花鳥兩種圖案,往往底部無釉露胎,胎體厚重,足邊有火石紅,官窯產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繪團壽紋,底部圈足滿釉書有本朝 6 字款。蓮子罐、瓜罐、冰梅罐、竹節蓋罐,罐身繪翠竹紋,除青花外,還有白釉綠彩。鼓式蓋罐、獅鈕蓋罐、粥罐,為康熙朝創新式樣,多是民窯產品,尺寸不是很大,形體矮而圓,底部無釉露胎,肩部有對稱雙圓孔,穿有銅環,便於提用。罐蓋分圓頂和平頂兩種,前者多置寶珠形鈕,後者無鈕。
15 、 花觚類: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產,基本是民窯產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 45 厘米左右,份量適中。早期簡單呈筒形,平底內凹。中期形體特徵鮮明,開始發生變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層台底,足內常見書寫仿明代成化、嘉靖年 6 年字款,其雙圈畫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畫雙圈,有的不寫款,多數是口徑大於足徑。
16 、 壺類:執壺、賁把壺;又稱「藏草壺」,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銀制賁把壺形制燒造而成。茶壺,飲茶器具,燒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樣式,善於隨形變換,有竹節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寶式、「福」字形、「祿」字形、「壽」字形等。壺體與壺流、壺柄比例適度,和諧統一,端莊大方。茶壺常見畫松竹梅和博古圖。博古即是用各咱工藝品組合成的圖案。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紋茶壺,構思巧妙,蓋鈕、流柄塑成梅枝、竹節及松樹,在用青花繪松、竹、梅紋,將繪畫與雕塑融為一體,精美雅緻。鼻煙壺,做為盛放鼻煙的器皿,開始在當時廣為流行,但式樣單一,呈筒形,又稱炮竹形。小唇口,外繪纏枝蓮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獨釣圖,前者多無款,後者多寫成化年制 4 字仿款。
17 、 筆筒類:文房用具之一,數量很多,器壁多較厚。較明末清初有了明顯的變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圓筒形,數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節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現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漿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種。最常見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臍微向內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臍內的外圍有施釉和無釉兩種,後者居多。其次是台階底,圈足和平底無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個條形小足。官窯筆筒多書長篇詩文,詩尾常用釉里紅篆書「康熙傳古」方章。民窯釉面泛青,多畫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鳥圖。個別帶有紀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筆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筆筒等,這類帶紀年的民窯筆筒,總體特別是胎厚重,底無釉,口沿與近底處往往有暗刻雙弦紋或卷草紋,而這種暗花邊飾在明末崇禎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如筆筒、蓮子罐和筒式瓶中經常看到。
18 、花盆類:養花器具。形體龐大,胎體堅硬,沉穩敦厚。常見有圓形、圓筒形、橢圓形、海棠形、四方形、長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莊、古樸,製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康熙皇帝祝壽而燒制的。做為御用養花器具,因而器上身出現許多象徵長壽的吉祥圖案如「松鶴延年」、「壽山福海」、「鶴鹿同春」、雲龍、雲鳳、雲蝠靈芝、八仙圖等,也有繪山水人物圖、百子圖,口部多折沿,底心有圓孔,沿下青花寫有「大清康熙年制」 6 字楷書橫款。
19 、盤類: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燒造。有些差別不是很大,有高足盤、花口盤、方盤、折沿盤、撇口盤、菊瓣盤等。圈足略高,比較而言,民窯釉面泛青,胎要重於官窯青花,足寬厚。盤底一般平整滿釉,少見明代的塌底現象。外銷瓷有別於國內用瓷,多為折沿,淺壁。胎極輕,很精緻,質量高,青花艷麗,紋飾既有傳統的花鳥紋,也有西方國家的花卉和樓閣等,帶有異國情調。而從文獻上來看,銷往歐洲的居多,許多國家的博物館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銷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寫有「玉」字款。
20 、碗類:有高足碗、蓋碗、盒 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為康熙朝創新式樣,除青花外還有鬥彩,里外常畫鳳竹紋,採用的是過枝手法,這種由外到里的過枝畫法,為當時所首創,後期雍正、乾隆廣泛使用。足內寫「御賜純一堂」雙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畫面都不是很繁密,裝飾得體。官窯以龍、鳳為主,常見有雲蝠、朵雲、松鼠葡萄、牡丹花、八寶、八卦紋等。
21 、盒類:上下結合緊密,蓋面扁平,圈低矮、平切。盒底常見有「清玩」 2 字,外壁往往畫人物,書「大清康熙年制」雙行 6 字款的常常通體畫纏枝牡丹。另有圓盒、四節圓盒、小印泥盒、串鈴盒、棋子盒等。
22 、杯類: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鈴鐺杯,鈴鐺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觀極令鈴鐺而得名,又稱仰鍾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風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兩種。官窯胎薄多敞口,民窯胎厚多撇口;套杯,多為 3 個 1 套大中小合成一體,外壁常繪詩句人物,後期雍、乾二朝數量明顯增多有 8 個、 10 個。乾隆以後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詩句杯,為康熙朝官窯青花名品之一。屬精美之器,景德鎮曾成批地燒造。除青花外還有五彩,宮中有大量傳品,這種花卉杯製作上技術要求高,燒造難度大。胎薄如紙,輕巧瑩透,青花淡雅,晶瑩光潤,已經達到了只見釉而不見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來形容它可謂恰如其分。杯身分別於一面繪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面書五言或七言泳花詩句,詩句後面均有一方篆書「賞」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後也有少量燒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極少見到青花。
23 、 仿古銅器的式樣有:爐、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僅造型仿,紋飾也畫古銅紋,如饕餮紋、獸面紋等。
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根據文獻記載,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極任江西巡撫時期燒制的。從傳世品看,仿明代青花,以宣德朝最多,且最為成功,不僅按照宮中宣德青花為藍本進行精心仿製,有的還將宣德紋飾畫在本朝風格的器物上。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仿宣德青花的作品,多出自郎窯,不僅造型、尺寸相同,紋飾、款識也十分逼真,若不仔細觀察對比分析,很難區分,達到了「與真無二」、「比視宣成欲亂真」的程度。清人劉廷璣的《在園雜志》稱贊郎窯「近復郎窯為貴,紫垣中丞公開府西江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成、宣,釉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辯別。」說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
24 、 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圖案布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鮮明的時代性,能夠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反映當時思想與生活習俗的圖案大量出現,繪瓷匠人水平決不低於官窯畫師,突破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自由地發揮民間大眾化特點的藝術風格。而官窯青花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紋飾對稱、平衡、整齊,主題,醒目、突出,仍代表著當時繪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25 、 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改變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塗,而是採用瀉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鑒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手法,濃重、淡雅層分分明。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即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的色調。所謂「分水皴」就是用筆梢蘸濃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繪,技術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種,最多能分了八九種色階。山石的描畫,多採用斧劈南宋畫院派的風格。運筆時勾、染、皴、擦、點各種繪畫手法並用,這全靠畫工手筆功夫來完成,構圖講究多樣化,強調畫面活潑有趣味,視野開闊,無論畫面大小,都有一種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說,康熙青花將中國繪畫的技法,經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使我國瓷器裝飾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有的畫面結合刻、劃及鏤空堆貼等工藝。同時還廣泛借鑒其它姐妹藝術的有益經驗來豐富自身的裝飾,尤其是青銅器、漆器和織綉等。
26 、 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師法自然和社會,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動物、人物故事、神話故事、吉祥紋以及長篇詩句等。也有一些是來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畫內容,康熙青花千變萬化的裝飾圖案,也為其後雍、乾青花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7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多種多樣,在清代一朝是最為豐富多樣。早期青花一般不書帝王年號款,偶見以宮廷或御花園中的齋堂落款,不帶雙圈,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十年)、「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十一年)、「康熙癸丑中和堂制」(康熙十二年)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開始大量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楷書,主要是青花雙罪狀「大清康熙年制」 6 字款, 3 行 6 字。晚期青花既有 3 行 6 字,也有雙行 6 字,後者往往不畫雙圈,「清」字右下的「月」字下現一橫常豎寫,還有少量的「大清年制」4字楷書款。這種4字款在顏色釉中也常看到,如黃釉碗和青釉瓷器蓋碗等。康熙款總的風格是一般色澤稍淺淡,字體清晰,瘦長,端莊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寫法有「一撇三臣二筆已」之說,下半部的四點有直點和順點兩種,前者居多。字與字之間拉開距離比較大,上下不是很緊湊,頂天立地,時代特徵鮮明。
28 、仿明款識有「大明年制」、「永樂年制」、「大明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慶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從數量上看有一半是寫仿成化款,既有4字,也有6字,多是楷書,其次是寫仿宣德款和嘉靖款。
29 、民窯青花的款識比官窯要復雜,區別很多,多數不書寫年號款,這和當時禁書年號的規定有關系。往往寫堂名款,雙稱齋堂款,即所居的「齋」、「堂」、「室」、「軒」,還有吉言贊頌款和花押圖記款。多數是寫在底足,畫有雙圈,沒有雙圈線的極為少見,少量是在碗心,常見:「碧雲堂制」、「興裕堂制」、「兆慶堂制」、「惟善堂制」、「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杏林軒制珍玩」、「叢菊齋制」、「拙存齋」、「白雲堂依古制」、「應德軒博古制」、「全慶堂仿古制」、「芝蘭齋制」、「天寶堂制」、「宿雲齋」、「三元堂制」、「筆花齋制」、「世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贊頌款有:「在川知樂」、「永慶奇珍」、「奇石寶鼎之珍」、「友昆連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傳臚首唱」、「益友鼎玉雅制」、「風流宰相家」、「青玉寶鼎之珍」、「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軒之珍」等。個別器物只是在圈足內畫雙圈,圈內無字,有些繪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靈芝、爵杯、香爐、荷花等圖案標記。盤、碗的足內常寫「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繪筆、銀錠、如意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繪雜寶、方勝等。
30 、 康熙青花寫干支年款的很多,絕大多數書於器身文尾,按年代順序排列有:「丙午」款(五年)青花三友碗,青花山水筆筒,「丁未」款(六年)青花山水紋碗,「辛亥」款(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盤、青花八仙爐,「癸丑」款(十二年)青花山水筆筒,「已未」款(十八年)青花人物詩句套杯,「甲子」款(二十三年)青花人物三足爐,「丁卯」款(二十六年)青花詩句筆筒,「已巳」款(二十八年)青花雲龍爐,「庚午」款(二十九年)青花漁家樂圖方棒槌瓶,「壬申」款(三十一年)青花騰王閣序筆筒,「丁丑」款(三十六年)青花山水人物筆筒,「戊寅」款(三十七年)青花羅漢紋筒多瓶,「乙未」款(五十四年)青花人物紋鳳尾尊等,這些帶有明確紀年的器物,對我們鑒定同類型器的年代確認,深入系統的研究提供了准確的依據。
❹ 廣東裝修設計中石材直角拼接「海棠口」是什麼意思
一、海棠口:
1、是指在建築裝飾或傢具製作中工藝中,一種使陽角鈍化的處理辦法。
2、海棠角是2個直角拼花,構造成1個帶斜邊的造型。用六方形的各角均作海棠角。
二、海棠角基本內容:
1、棠角就是做工程裝飾的石材、牆磚,木作的收口的倒角海棠狀做法
2、是指在建築裝飾或傢具製作中工藝中,一種使陽角鈍化的處理辦法。
3、目前大部分人把直角當做海棠角,那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4、海棠角工藝源自於中國古建築之花飾。
(4)海棠口筆筒擴展閱讀:
海棠角線條,屬於陽角條的一種,比普通的陽角條,增加一個90度的凹角,搭配仿石塗料施工,用在牆面的護角上,不但對牆角起到保護作用,同時可以自然的體現出干掛石材陽角的拼縫效果。
對於搭配仿石塗料的海棠角線條,最終有兩種處理辦法,一種是海棠角採用勾縫漆進行描刷,另一種就是海棠角凹槽使用硅膠填充,完全類似干掛石材拼接的硅膠縫效果。
生產海棠角線條有兩種材質,一種是鋁合金,另一種是PVC,從材質本身來衡量,鋁合金確實要耐用很多。
但是用在外牆仿石塗料護角條工藝中,鋁合金材質會存在很多質量隱患,因為其溫變性以及伸縮性和塗層差異過大。
❺ 廣東裝修設計中石材直角拼接「海棠口」是什麼意思
一、海棠口:
1、是指在建築裝飾或傢具製作中工藝中,一種使陽角鈍化的處理辦法。
2、海棠角是2個直角拼花,構造成1個帶斜邊的造型。用六方形的各角均作海棠角。
二、海棠角基本內容:
1、棠角就是做工程裝飾的石材、牆磚,木作的收口的倒角海棠狀做法
2、是指在建築裝飾或傢具製作中工藝中,一種使陽角鈍化的處理辦法。
3、目前大部分人把直角當做海棠角,那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4、海棠角工藝源自於中國古建築之花飾。
(5)海棠口筆筒擴展閱讀:
海棠角線條,屬於陽角條的一種,比普通的陽角條,增加一個90度的凹角,搭配仿石塗料施工,用在牆面的護角上,不但對牆角起到保護作用,同時可以自然的體現出干掛石材陽角的拼縫效果。
對於搭配仿石塗料的海棠角線條,最終有兩種處理辦法,一種是海棠角採用勾縫漆進行描刷,另一種就是海棠角凹槽使用硅膠填充,完全類似干掛石材拼接的硅膠縫效果。
生產海棠角線條有兩種材質,一種是鋁合金,另一種是PVC,從材質本身來衡量,鋁合金確實要耐用很多。
但是用在外牆仿石塗料護角條工藝中,鋁合金材質會存在很多質量隱患,因為其溫變性以及伸縮性和塗層差異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