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的朝代
㈠ 蘭花栽植的昌盛時期是什麼時候
明清為蘭花栽培的昌盛時期,不少書籍談到蘭花的分布狀況。明王世懋《閩部疏》提到福建蘭花,以建命名,而福興四郡栽培建蘭尤盛,民家無大小皆傳種之,但栽培的建蘭,絕不同於山間野生種。明文震亨《長物志》提到,蘭出江蘇宜興陽羨山中者,名興蘭,蘭出杭州者,稱杭蘭。清冒襄在《蘭言》中提及他在江西會昌官署,見有蘭數十盆,繞廊而蒔之,會昌屬於虔州(今贛州),此地所產蘭花稱為虔蘭,又名贛蘭,花肥葉茂,冠於江右。該書另提及蜀地所產蘭花稱為蜀蘭,楚地所產蘭花為鄂蘭。吳其_《植物名實圖考》等書提到雲南所產蘭花稱為滇蘭,種與品種多達70餘個。清林溥《古州雜記》載有,廣西邊境,蕙蘭叢生坡谷,春時遍開,芳香襲人,苗人採摘盈把入市,婦女椎_簪一二箭以為飾。汪灝《廣群芳譜》引《四川志》提到慶符縣南石門山,一名蘭山,其林中多蘭。《廣陽雜記》載有湖南衡山山峽之中,遍地皆野蘭,葉不及福建所產,但花綠色如碧玉,香遠過之。另據《浙江續通志稿》引各種方誌記載,嘉興蘭出秦駐山,其種極貴;武義菊妃山多蘭;蘭溪,一名_(音「斛」)水,兩岸多蘭,香溪,即蘭溪之下流,蘭香至此益清,故名,又蘭溪縣之蘭陰山多蘭蕙;餘姚蘭墅洲產蘭;又寧波、紹興、嵊縣、天台、仙居、溫州等地皆為蘭花的著名產地。
㈡ 關於蘭花的古詩 ,還要寫哪個作者出處和朝代一
1.《家語》(春秋)孔子
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
氣若蘭兮長不回改,心若蘭兮終不移。
2.《飲酒·答十七》(晉)陶淵明
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3.《種蘭》(南北朝)袁淑
種蘭忌當門,懷璧莫向楚。
楚少別玉人,門當植蘭所。
4.《幽蘭五首》(選壹)(南北朝)鮑照
傾輝引暮色,孤景留思顏。
梅歇春欲罷,期渡往不還。
5.《詠蘭》(南北朝)蕭詧
折莖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開花不競節,含秀委微霜。
㈢ 青花瓷有多少年歷史
流行了1300多年,從最早發現的唐代青花開始,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而每個朝代的青花瓷又有它們各自的特點。
青花瓷從元代開始逐漸的發展起來,收藏青花的人也都知道元青花產自大名鼎鼎的景德鎮,不論是從用料或是製作工藝上都有了質的飛躍。
元青花胎色略發灰發黃,胎質比較疏鬆。白色的底釉也不是純白,有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很強。元青花使用的青料不僅有國產料,也有進口料。國產青料燒出來是青藍偏灰黑,進口青料燒出來就好些,青翠濃艷。這時候的青花主要是日用器皿、供器、鎮墓器,底部大多是砂底,火石紅。
(3)蘭花的朝代擴展閱讀
元青花的紋飾構圖很豐滿,層次多但是不亂,筆法是一筆點,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紋飾的題材有歷史人物、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詩文等等,非常豐富。
其中龍紋最有特點,龍的頭比較小,脖子比較細,身軀很長,基本是三爪或者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形象矯健、兇猛。
龍紋旁邊的輔助紋飾大多是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等,其中蓮瓣紋形狀像大括弧,蓮瓣中畫著道家雜寶;如意雲紋里邊則是畫著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蕉葉中的梗是實心的;海水紋則是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㈣ 桂花、桃花、梅花、荷花、竹子、杏花、梨花、松柏、柳樹、菊花、蘭花在哪個朝代開始種植
你網路看下就知道了
㈤ 花中四君子是指哪四種花
花中四君子,是中國古人,對花兒的品行進行擬人花的評比,選出的最像君子的四種花。花中四君子,是古詩文中常提到的梅、竹、蘭、菊這四種花。
1、蘭
一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於幽僻之處,空谷幽香,與世無爭,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徵。
2、菊
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凌霜自行,不趨炎勢,而且具有傲霜鬥雪的特徵;它艷於百花凋後,不與群芳爭列,故歷來被用來象徵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3、梅
笑傲嚴寒,破蕊怒放, 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卓爾不群,超凡脫俗。
4、竹
經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傲, 篩風弄月,瀟灑一生。
(5)蘭花的朝代擴展閱讀:
關於花中四君子的詩句:
梅:
梅花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那牆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麼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蘭:
佳人
【作者】杜甫【朝代】唐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譯文
有一個美艷絕代的佳人,隱居在僻靜的深山野谷。
她說:「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與草木依附。
竹:
竹石
【作者】鄭燮【朝代】清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譯文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鬆,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菊:
菊花
【作者】元稹【朝代】唐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看起來好似詩人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㈥ 梅蘭竹菊的古詩各一首
梅花 / 梅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譯文對照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菊花
元稹〔唐代〕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㈦ 哪個朝代陶瓷蘭花紋飾比較盛行
哪個朝代陶瓷蘭花紋飾比較盛行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釉下彩的一種。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也有學者稱唐青花並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各時期青花瓷的特點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 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於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後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後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綉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於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6、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時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發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弧雲、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7、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緻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致使發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其中爐的青花發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發色多顯灰藍。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致的作風。畫面布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8、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托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銹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介面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10、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11、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12、宣統(1909—1911)時開始出現化學青料。
㈧ 描寫「蘭花」的詩句有哪些作者是誰都是什麼朝代
描寫「蘭花」的詩句有
1.《秋夕詩》
年代:南北朝作者:鮑照
慮涕擁心用。
夜默發思機。
幽閨溢涼吹。
閑庭滿清暉。
紫蘭花已歇。
青梧葉方稀。
江上凄海戾。
漢曲驚朔霏。
發斑悟壯晚。
物謝知歲微。
臨宵嗟獨對。
撫賞怨情違。
躊躇空明月。
惆悵徒深帷。
2.《古詩十九首》
年代:漢作者:漢無名氏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
菟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里遠結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過時而不採,將隨秋草萎。
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
3.《自金陵溯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
年代:唐作者:李白
滄江溯流歸,白璧見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陰雪。
幽人停宵征,賈客忘早發。進帆天門山,回首牛渚沒。
川長信風來,日出宿霧歇。故人在咫尺,新賞成胡越。
寄君青蘭花,惠好庶不絕。
4.《風流子·韶華驚晼晚》
年代:宋作者:蔡伸
韶華驚晼晚,青春老、倦客惜年芳。庭樾蔭濃,半藏鶯語,畹蘭花減,時有蜂忙。粉牆低,嫩嵐滋翠葆,零露濕殘妝。風暖晝長,柳綿吹盡,澹煙微雨,梅子初黃。洛浦音容遠,書空漫惆悵,往事悲涼。無奈錦鱗杳杳,不渡橫塘。念蝴蝶夢回,子規聲里,半窗斜月,一枕餘香。擬待自寬,除非鐵做心腸。
5.《病起》
年代:唐作者:賈島
高丘歸未得,空自責遲回。身事豈能遂,蘭花又已開。
病令新作少,雨阻故人來。燈下南華卷,袪愁當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