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梨花壓海棠
① 有誰知道一樹梨花壓海棠的由來
簡單的說,梨花象徵白發丈夫,海棠指的是紅顏少婦,典自宋代蘇東坡嘲笑好友詞人張先版
「一樹梨花壓海棠」典自宋代權蘇東坡嘲笑好友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的調侃之作
。據說張先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東坡就調侃道: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梨花指的是白發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紅顏少婦,一個「壓」道盡無數未說之語!
清朝劉廷璣在《在園雜志》里寫道,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視部屬,「過宿遷民家」,見
到「茅舍土階,花木參差,徑頗幽僻」,尤其發現「小園梨花最盛,紛紜如雪,其下海棠一
株,紅艷絕倫」,此情此景,令他「不禁為之失笑」地想起了一首關於老人納妾的絕句:
「二八佳人七九郎,蕭蕭白發伴紅妝。
扶鳩笑入鴛幃里,一樹梨花壓海棠。」
這與蘇軾意思相同。
原來,「一樹梨花壓海棠」是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說法。
② 梨花壓海棠是什麼意思
「梨花」指「復白頭制老人」,「海棠」是「紅顏少婦」。梨花壓海棠是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說法。
「一樹梨花壓海棠」典自宋代蘇東坡嘲笑好友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的調侃之作。原來,「一樹梨花壓海棠」是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說法。梨花是白色的,海棠是紅色。
③ 「一樹梨花壓海棠」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典故
春天要到了,很多人出去外面踏青,看到萬物復甦,滿眼春花的時候,不禁都會吟起這句詩:一樹梨花壓海棠。有時候如果不懂得詩詞的含義,用錯場合也是會鬧出笑話的。
看來張先是很享受自己的這番功績,真是沒想到這位80歲的老翁才是真正的風流才子啊,哈哈。
後來張先與這位小妾一共生活了8年,小妾為他生了2兒2女,後來因為張先去世之後,小妾悲傷過度,不久之後,也鬱郁而終了。
④ 關於「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出處和典故
「一樹梨花壓海棠」典出自宋代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和蘇東坡之間的一次文人間的調侃。原因是張先在80歲時娶了18歲的女子為妾,一次聚會上,作為好朋友的蘇軾做了一首詩來開玩笑調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鮮紅嬌嫩,暗指一個白發老者娶一少女為妻,是「老牛吃嫩草」的一種委婉雅緻的說法。其中「壓」字用得巧妙曖昧,別有韻味。怎奈 「雨打梨花深閉門」,梨通「離」,註定了只是驛路梨花。
(4)為什麼梨花壓海棠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一樹梨花壓海棠」是廣見於明代迄今筆記小說的民間段子,目前發現的最早版本出自明代蔣一葵的《堯山堂外紀》。
之後如《北華月刊》、《寄廬茶座》、《拾慧篇》等書都收錄有類似的段子,故事主人公和詩句各有不同,但都沒說作者是蘇軾,只說是民間「某翁」「浙江定海徐某」或者「滬上詩翁陳某」等所作。
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蘇軾寫「一樹梨花壓海棠」調侃張先的說法。此說法系把民間故事與歷史事實混為一談。
蘇軾的確曾因張先納妾而相互和詩,蘇軾寫的是《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張先的詩沒流傳下來,宋代葉夢得《石林詩話》里收錄了兩殘句:愁似鰥魚知夜永,懶同蝴蝶為春忙。
⑤ 一樹梨花壓海棠是什麼意思
一樹梨花壓海棠的詞義是:「老牛吃嫩草」的委婉說法。
《一樹梨花壓海棠》是民間故事裡的一句詩,化用自元稹詩《白衣裳》的最後一句「一朵梨花壓象床」,用來調侃老年丈夫娶年輕妻子。
該詩有多種版本,其中流傳最廣的如下: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梨花指的是白發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紅顏少婦。
清朝劉廷璣在《在園雜志》里寫道,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視部屬,「過宿遷民家」,見到「茅舍土階,花木參差,徑頗幽僻」,尤其發現「小園梨花最盛,紛紜如雪,其下海棠一株,紅艷絕倫」,此情此景,令他「不禁為之失笑」地想起了一首關於老人納妾的絕句:
「二八佳人七九郎,蕭蕭白發伴紅妝。扶鳩笑入鴛幃里,一樹梨花壓海棠。」
(5)為什麼梨花壓海棠擴展閱讀:
網上有人把「一樹梨花壓海棠」當作是蘇軾調侃張先納妾的作品,這種說法是錯的。
「一樹梨花壓海棠」是廣見於明代迄今筆記小說的民間段子,目前發現的最早版本出自明代蔣一葵的《堯山堂外紀》 。
之後如《北華月刊》、《寄廬茶座》、《拾慧篇》等書都收錄有類似的段子,故事主人公和詩句各有不同,但都沒說作者是蘇軾,只說是民間「某翁」「浙江定海徐某」或者「滬上詩翁陳某」等所作。
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蘇軾寫「一樹梨花壓海棠」調侃張先的說法。此說法系把民間故事與歷史事實混為一談。
蘇軾的確曾因張先納妾而相互和詩,蘇軾寫的是《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張先的詩沒流傳下來,宋代葉夢得《石林詩話》里收錄了兩殘句:愁似鰥魚知夜永,懶同蝴蝶為春忙。
因為都是寫詩調侃老年丈夫娶妻,所以在流傳過程中,典雅的原詩被更通俗、更直白的民間段子所取代,以至於造成很多人誤以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