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彩工筆荷花
㈠ 什麼是中國字畫
中國畫也好,國畫也好,那是只近現代人,對國畫的統稱罷了!其實在古代,文專人墨客是以具體屬畫種或題材為名稱的,例「山水、花鳥、寫意、工筆等」更有詳細點的加上了作者、作品名稱、作品篇幅等。例如「張擇端工筆長卷清明上河圖」如果要一概而論的話,文人稱之為「丹青」。
因為古代還沒有油畫,到了近代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油畫,也被我們偉大的老祖宗稱為「西洋畫」。在博寶寶珍商城裡見過特別稀有的收藏。
㈡ 請問工筆畫的顏色怎麼調
米黃:土黃+白
乳白色:白色+橘黃
工筆畫其他調色方法:
草綠:約35%花青 65%藤黃調配而成,工筆畫最常用的色彩之一,一般葉子的最後罩色多用該顏色。
翠綠:約35%酞青藍 65%藤黃調配而成,工筆畫常用色之一,白色花頭的暗部,重彩葉子的表色甚至現代工筆的背景都可以用此色。
汁綠:約15%花青 80%藤黃 5%朱磦調配而成,工筆畫常用色之一,嫩葉、托葉、反葉底色、白色花頭暗部分染、白色鳥類暗部分染等。
青綠:約30%花青 60%藤黃 10%酞青藍調配而來,畫葉前可先以此色打底色。綠色花頭的最暗處也經常用到此色提染。遠景正中罩色。
墨綠:約30%花青 60%藤黃 10%墨調配而成,反葉的分染、仿古畫風的正中罩色、加入大量水以後也可以作為遠景葉子的表層色。
四綠:石綠的一種,用國畫色中的常用色三綠加入白粉即可得到四綠色,主要用來提染反葉亮面,一些淺綠花頭常用四綠 白粉做底色。
黃綠:約30%三綠 70%藤黃調配而成,非常嬌嫩的色彩。常用來作為小型白色花頭的分染色,新開的荷花蓮蓬也常用此色分染。
灰綠:約10%墨 90%三綠調配而來,一種色彩純度較低的綠色,可用來直接作為反葉底色,烘染背景時也常用此色。
朱紅:約65%曙紅 35%朱磦調配而成,正紅色、紅日、朱紅色花頭常用色。最好先平塗朱磦底色,然後用曙紅分染,最後罩一層薄曙紅。
墨紅:約15%墨 85%曙紅調配而成,用來作為暗紅花頭底色,粉紅花頭的最暗部提染,嫩葉尖部的提染,紫紅花頭的分染等。
(2)淡彩工筆荷花擴展閱讀
調色技巧
1、由於顏色常帶有各種不同的色頭,如果配正綠時,一般採用帶綠頭的黃與帶黃頭的藍;配紫紅時,應採用帶紅頭的藍與帶藍頭的紅;配橙色時,應採用帶黃頭的紅與帶紅頭的黃。
2、要注意在調配顏色過程中,還要添加的哪些輔助材料,如催干劑、固化劑、稀釋劑等的顏色,以免影響色澤。
3、在調配灰色、綠色等復色漆時,由於多種顏料的配製,顏料的密度、吸油量不同,很可能發生「浮色」「發花」等現象,這時可酌情加入微量的表面活性劑或流平劑、防浮色劑來解決。如常加入0.1%的硅油來防治,國外公司生產的各種表面活性劑,需分清用在何種溶劑體系,加入量一般在0.1%~1%。
㈢ 唐、宋、元、明、清時候的著名畫家
唐代畫家:
韓滉(723~787)
中國唐代畫家。字太沖 。長安(今陝 西西安)人。曾任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晉國公。博雅多才,工書法,善鼓琴。繪畫師法陸探微,擅畫人物、農村風俗及馬、牛、羊、驢等,作品多反映唐代的文人生活及農村的生活習俗。今有《五牛圖》傳世
張萱,
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藝術活動主要集中在唐開元、天寶年間(713-755),張萱供奉於內廷,在集賢院中任畫直,司宮廷畫家之職。以善繪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並提。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於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
周昉,
中國唐代畫家。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詳。出身貴族。周昉見於記錄的最早活動時間是唐代宗大歷(766~779)年間任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長史。最後見於記載的活動時間是德宗貞元(785~804)奉詔畫章敬寺壁畫。
顧閎中(約公元910--980年)
活躍於南唐時期,是後主南唐畫院翰林待詔。善畫,獨見於人物,「是目識心記」的高手。畫風沿承唐代仕女傳統,並創立五代清秀娟美形象的造型特徵他的作品傳世只有《韓熙載夜宴圖》,但卻以「孤幅壓五代」的氣派存留於世。閃耀著永不熄滅的藝術之光。
吳道子(約686~760前後)
中國唐代畫家。後改名道玄,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人。少孤,生活貧寒。早年為民間畫工,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神龍年間(705~707)事逍遙公韋嗣立,為小吏。景龍年間(707~710)任兗州瑕丘(今山東省滋陽縣)縣尉,不久堅辭而去。以後,他浪跡東都洛陽,曾學書於張旭、賀知章,後專工畫,並在寺觀從事壁畫製作。開元年間(713~741)他被唐玄宗召入禁中為宮廷作畫,先後任供奉、內教博士,官至寧王友。他奉詔繪制了一些歷史畫或政治性肖像畫(如《金橋圖》),同時常在長安、洛陽作壁畫,觀者如堵,名聲廣播。天寶年間(742~756),他奉詔游蜀歸來,在大同殿畫出嘉陵江三百餘里旖旎風光。玄宗因之稱羨道: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758年以後,其事跡不詳。
閻立本
閻立本:(601-673)唐代雍州萬年人。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為右丞相。擅長書畫,最精形似。曾畫《步輦圖》等,作畫所取題材相當廣泛,如宗教人物、車馬、山水,尤其善畫人物肖像。代表作《歷代帝王圖》是古典繪畫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所畫宮女,曲眉豐頰,神采如生。用墨而有骨;設色奇特而有法。描法富於變化,有粗有細,有松有緊,用筆也較顧愷之細密精緻,富有表現力。
宋代畫家
張擇端
宋代著名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誠)人。曾在北宋皇家翰林圖畫院任職。自幼好讀書,又攻繪畫。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郭、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梓州(今四川鹽亭)人。他是一位著名畫家,是當時日益興起的「文人畫」風潮的代表。他好畫水、石、松、竹,尤長於墨竹,主張畫竹者頭腦里要先形成一個完整、生動的竹的形象,然後揮筆圖寫,一氣呵成,漢語成語中的「胸有成竹」一語便是蘇軾對他這一繪畫理論的概括。他創造了以濃墨畫葉面,以淡墨畫葉背的竹葉畫法,在後世影響較大。其傳世畫作有《墨竹圖》,現藏台灣台北市故宮博物院。文同是蘇軾的從表兄,兩人關系很親密,經常一起討論切磋詩文書畫的技藝。在繪畫方面,蘇軾還是文同的學生。蘇軾藝術理論上的一些重要見解,不少受到了來自文同繪畫成就的啟發。
范寬
陝西華原(今耀縣)人。生卒年月不詳。北宋畫家。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寬和,人呼范寬。生活於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畫初學李成,繼法荊浩,後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因移居終南山、太華山,對景造意,不取繁飾自成一家,與李成為北方畫派之代表。范寬的作品以關陝一帶真山真水為描寫對象。他強調師法自然的同時,突出獨創,而不是拘於師承某家。他常往來於終南山、太華山一帶,對關陝景色有深刻的感受和描繪。記載中說他長於表現四季景色、行旅和「風月陰霽難狀之景」、「皆寫秦隴峻拔之勢,大圖闊幅,山勢逼人」。畫法上的特點是「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愛用「點子皴」法。與關仝、李成形成為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圖》、《寒林雪景》等圖。
黃庭堅(1045~1105)
中國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穀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以修實錄不實,遭到貶謫。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是江西詩派的開山祖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在創作上,黃庭堅奉行「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冷齋夜話》載黃庭堅「奪胎換骨」之法,被江西詩派效法,在宋代影響頗大。所謂取古人陳言點石成金,就是根據前人的詩意,加以變化形容,推陳出新,「以腐朽為神奇」。但「奪胎換骨」說不見於山谷的著作中,未必是他詩歌創作的重要主張,他有「文章最忌隨人後」、「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名言,他矢志在詩歌上「獨立門戶」,終於以其獨特的詩歌風貌卓然自立。其存詩一千五、六百首,內容豐富,風格奇拗,如表現百姓疾苦、關心時政的代表詩作有《流民嘆》、《次韻寅庵》、《次韻游景叔聞洮河捷報》、《次韻子由績溪病起》等。另如寫景、寄識、遣懷、贈答、題畫等抒情詩,集中體現了黃詩的獨特個性。古體詩《題竹石牧牛》、《次韻子瞻寄眉山王宣義》, 命意新穎,筆力奇崛。七言律絕詩《登快閣》灑脫坦盪,《寄黃幾復》情思纏綿,《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摹寫江南勝景,《清明》寄託世事人生的感慨等,詩風思致幽遠,情趣深濃,確為佳作。其獨樹一幟的詩之個性,還體現在其詩立意深曲,章法細密,起結無端,出人意表,精煉句法,點石化金,下語奇警上。如「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魚游悟世網,鳥語入禪味」等。黃庭堅發展了韓愈、杜甫偶一為之的拗句、拗律,以音調反常,句法變更強化詩的拗峭挺拔 ,如「酒船漁網歸來是 ,花落故溪深一篙」,「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尚可,牛斗殘我竹」,真可謂「奇健之氣,拂拂意表」。山谷這些避熟就生,翻新出奇的詩法,矯正了晚唐、西昆的熟滑麗靡,形成瘦硬峭�、老朴沉雄的詩之主調。方東樹稱之為「英筆奇氣,傑句高境,自成一家」。但因過分追求奇拗,也難免有晦澀生硬之弊。
巨然
中國五代南唐、北宋畫家,僧人。原姓名不詳,生卒年不詳,鍾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說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後,隨後主李煜來到開封,居開寶寺。擅山水,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所畫峰巒 ,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並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為董源畫風之嫡傳,並稱董巨,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有《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傳世。
郭熙
中國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生卒年不詳,活躍於宋神宗時期。河陽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擅山水,初自學,後師法李成,頗受啟發,筆法大進。以繪畫供奉宮廷,頗得宋神宗趙頊賞識,被授以書院藝學,後升遷待詔。負責考試畫工,鑒定宮中藏畫等。畫山水注重深入體察生活,能真實、細致、微妙地表現出不同地區、季節、氣候的特點,得「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創造出極其豐富優美動人的意境,另外他還長於影塑,在牆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別具情趣。郭熙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古木遙山圖》等傳世。其中《早春圖》成功地表現出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魛醒的細致季節變化。在繪畫理論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樹,其理論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書中。子郭思,亦善畫,長於鞍馬,山水。
姜夔(約1155~約1221)
中國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字堯章,人稱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終身布衣。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遊。姜夔多才多藝,擅長書法,精通音律。工詩,詞尤有名。有詞中之聖之稱,與辛棄疾、吳文英分鼎南宋詞壇。其詞內容豐富,有詠嘆時事,感念舊游,描寫旅況,眷懷戀人,詠物寄情等,如〔揚州慢〕「淮左名都」、〔探春慢〕「衰草愁煙」、〔長亭怨慢〕「漸吹盡 」以及傳世名作〔暗香〕、〔疏影〕兩首詠梅詞。姜詞風神瀟灑,格調高曠,素淡幽遠,簡潔醇雅,以清冷剛健的筆力開創了風雅詞派,即格律派 ,對史達祖、吳文英亦有影響。他有17首詞自注工尺旁譜,是研究宋代詞樂的珍貴資料。琴曲《古怨》註明指法,可彈奏,是詞和樂的合集。
李公麟(1040~1106)
中國北宋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舒城)人。曾任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御史台檢法、朝奉郎。後因病辭官,隱居桐城龍眠山莊。李公麟博學多才,富文辭,有建安風格;工書法,得晉宋人韻致;家富收藏書畫古器,精於鑒賞,為修養全面的文人畫家。擅道釋、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等,亦精於臨摹。其畫初學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後廣泛師法歷代名家。他師古能化,以為己有。他將過去的線描粉本(草稿),加以發展提高,使其成為獨立的具有高度概括力與表現力的藝術形式——白描。他重視對客觀物象的觀察與體驗,所畫人物能成功地表現其不同地區、民族、階層的特點,且各具神態形貌,性格突出。畫道釋人物,將觀音、維摩詰描繪成人間少女和現實中的文人士大夫,使宗教繪畫進一步世俗化。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維摩詰像》(傳)、《免胄圖》(傳)等傳世。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等。常熟大義人。本姓陸,名堅,因幼時父母雙亡,被寓居常熟小山之永嘉黃氏收為養子,遂改姓名。自幼聰穎,後精書法繪畫,善散曲。曾做過浙西廉訪使徐琰及中書省平章政事張閭書吏,一度被誣入獄。旋入"全真教",往來於杭州、松江、蘇州等地賣卜。晚年徜徉虞山及富春間致力於山水畫寫生,創淺絳設色之法,自成一家,畫作為世所推崇。後人將其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位列其首。著有畫論《寫山水訣》等。
元代畫家:
王蒙(?~1385)
中國元代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外孫,曾任小官,元末棄官避亂隱居黃鶴山,明初任泰安知州,因胡惟庸案入獄,後死於獄中。工詩文、書法,尤善畫,精山水。早年師法趙孟頫,後又與黃公望、倪瓚往來,對董源、巨然用功尤深,並能師法造化,形成個人風貌。以隸書行草筆法入畫,所畫山水善用枯筆干墨,畫山石創牛毛皴,兼用解索皴和小斧劈皴;構圖繁密飽滿,山石多至十餘層,樹木不下幾十種,但繁而不塞,多而不亂,層次豐富,空間感強,成功地表現了江南山水的濕潤感。意境蓊鬱深秀,畫面深厚華滋。有《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夏日山居圖》、《夏山高隱圖》、《葛稚川移居圖》等傳世。
吳鎮(1280~1354)
中國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沙彌等。浙江嘉興人。博通經史,旁涉佛道,一生不仕,以詩文書畫自娛。長於草書,師法懷素、楊凝式,《秋江漁隱圖》宛轉遒麗,自成一家。擅山水、墨竹。山水師法董源、巨然而有變化,作品多畫漁父和隱逸題材 ,畫山石用長披麻皴,水墨渲染,濃墨點苔,墨色濃淡濕潤,富有變化,意境幽邃,風格沉雄郁茂。墨竹取法文同、高克恭,濃墨禿筆,勁利沉著,氣勢渾厚豪邁,風格獨特。吳鎮的山水畫對明清繪畫有很大影響,被畫史列為元四家。有《雙檜平遠圖》、《漁父圖》、《秋江漁隱圖》、《竹譜》冊等傳世。其詩文被後人輯為《梅道人遺墨》、《梅花庵稿》。
倪瓚(1301~1374)
中國元代畫家,詩人。原名珽,字元鎮,號雲林,別號幻霞生、荊蠻民等。常州無錫梅里只陀村(今江蘇無錫梅里鎮)人。出身江南富豪,信奉道教,元末為避戰亂,散盡家資,遁隱五湖三泖間,寄興書畫。他性情孤僻狷介,有潔癖,世人稱之為倪迂。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墨竹蕭爽清麗。論畫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工書法,擅楷書,古淡秀雅,得魏晉人風致。有《水竹居圖》、《容膝齋圖》、《漁庄秋霽圖》、《虞山林壑圖》、《幽澗寒松圖》、《秋亭嘉樹圖》、《怪石叢篁圖》、《竹枝圖》等傳世。
王繹(約1333~?)
中國元代畫家。字思善,號痴絕生。祖籍睦州(今浙江建德),後居杭州。多才藝,善畫,尤工肖像,師法顧逵。所畫人物肖像 ,形神兼備,能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著《寫像秘訣》,分彩繪法、寫真古訣、收放用九宮格法等篇,總結個人創作經驗,主張畫肖像時應在對象的叫嘯談笑間,察形觀色,默記於心,後閉目追憶,被畫對象的相貌性情才能表現無遺。有《楊竹西小像》(倪瓚補松石背景)傳世。
王冕(1287~1359)
£
中國元代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梅花屋主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身農家,幼時曾牧牛,勞動之餘讀書習畫,年輕時曾熱衷功名,屢次名落孫山,遂絕意仕途,浪跡江湖,游歷大江南北。擅竹石、篆刻,尤工墨梅,師法仲仁和尚、揚無咎,加以發展,其梅枝幹遒勁,花或疏或密,蕊萼錯落分布,花《南枝早春圖》朵或圈或點,皆以水墨為之,得梅花之韻致風骨。有《墨梅圖》、《南枝早春圖》傳世,著《梅譜》,闡述畫梅理論。亦善詩,多表現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揭露權貴的腐化與驕奢,以及追求清高,不逐時俗等。著《竹齋詩集》4卷,附1卷。
唐棣(1296~1364)
中國元代畫家 。字子華,晚號遁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曾以畫供奉宮廷,任嘉興路照磨、休寧縣尹、吳江州知州等職。擅山水,隨趙孟�學畫,並師法李成、郭熙,有所變化。作品以農夫、漁夫等活動場景為題材,有生活氣息。所畫窠石霜林,峰巒起伏,筆墨蒼勁簡潔,細潤清淡,畫中人物描繪細致,形態生動。有《霜浦歸漁圖》、《雪崗捕魚圖》、《浮嵐暖翠圖》、《林蔭聚飲圖》等傳世。
曹知白(1272~1355)
中國元代畫家。字又玄,號雲西,人稱貞素先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崑山教諭,後辭官隱居,讀經書,好道教。為江南富族,庄園寬敞豪華而清幽,喜交結文人名士,家富收藏。擅山水,師法李成、郭熙,山石勾皴柔細,少渲染,筆墨早年秀潤,晚年蒼秀簡逸,風格清疏簡淡。有《寒林圖》、《疏林幽岫圖》、《群峰雪霽圖》等傳世。
明代畫家:
藍瑛(1585~ )
中國明代畫家。字田叔,號蜨叟,晚號石頭陀,又自號東郭老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他以畫為生。擅山水,初師黃公望,後又師法郭熙、李唐、馬遠、夏圭、沈周以及米芾等,功力深厚。曾游歷大江南北。其畫或作淺絳,筆墨爽勁疏宕,氣勢博大,畫風蒼秀;或為青綠,作沒骨法,以石色寫山石樹木,而不勾勒,色彩濃麗奪目。亦能畫花卉,兼工帶寫,頗富生趣。藍瑛在明末影響很大,師承者甚眾,為武林派之創始人,亦有人稱其為浙派殿軍。有《秋山紅樹圖》、《江皋話古圖》、《白雲紅樹圖》等傳世。子藍孟、藍深亦善畫。
戴進(1388~1462)
中國明代畫家。浙派創始人。字文進,號靜庵、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畫工家庭,少年時當過金銀首飾學徒,後改學繪畫,刻苦用功,畫藝大進,宣德年間供奉宮廷,因畫藝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後浪跡江湖,賣畫為生。擅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宋元,用筆勁挺方硬,水墨淋漓酣暢,發展了馬遠、夏圭傳統。人物畫師法唐宋傳統,兼長工筆、寫意。工筆用鐵線描和蘭葉描,寫意從馬遠變化而來,筆墨簡括。花鳥畫工筆、寫意、沒骨兼長。戴進的繪畫在當時影響極大,追隨者甚眾,人稱浙派,成為明代前期畫壇主流。有《春山積翠圖》、《風雨歸舟圖》、《三顧茅廬圖》、《達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圖》、《歸田祝壽圖》、《葵石蛺蝶圖》、《三鷺圖》等傳世。子戴泉、女戴氏、婿王世祥等皆善畫,能傳其法。
陳洪綬(1599~1652)
中國明代畫家。字章侯,號老蓮。諸暨(今浙江諸暨
)人。性情孤傲倔強,崇禎時為監生,召為內廷供奉,不就;明亡後,清兵入浙東,出家為僧,號悔遲、老遲。善詩,工書法,長於繪畫。擅人物、山水、花鳥、竹石等,以工筆人物著稱。其人物初師藍瑛、李公麟,而又能變化發展。所畫人物軀干偉岸,衣紋線條細勁清圓,晚年則形象誇張,或變態怪異,性格突出。花鳥等描繪精細,設色清麗,富有裝飾味。亦能畫水墨寫意花卉,酣暢淋漓。還長於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能表現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氣質。其畫手法簡練,色彩沉著含蓄,格調高古,享譽明末畫壇,與北方的崔子忠並稱南陳北崔。有《荷花鴛鴦圖》、《升庵簪花圖》、《嬰戲圖》及《九歌圖》、《水滸葉子》、《西廂記》、《博古葉子》等木刻插圖傳世。著有《寶綸堂集》、《避亂草》、《筮儀象解》等。
文徵明(1470~1559)
中國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初名璧,後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攻詩文、書畫,師事吳寬、李應禎、沈周,中年後以歲貢生薦吏部考試,授翰林院待詔,4年後辭歸故里,以詩文書畫自娛。擅畫山水、人物、花卉、蘭竹,尤以山水著稱。其山水師法沈周、董源、趙孟�、王蒙、吳鎮,多畫吳中山水,主要表現文人生活題材。作品早年以工細為主,中年後粗細兼具,但細筆是其主要面貌。其畫景緻平和恬靜,構圖層疊而上,筆墨清秀含蓄,蒼勁秀潤,天真生拙,富有書卷氣,反映了文人的審美情趣。人物師法李公麟,筆致細秀,風格清雅高古。花鳥蘭竹,筆墨勁健而秀逸。其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尤精行、楷,取法晉唐宋諸名家,筆致遒勁,書風清俊秀逸。與祝允明、王寵合稱吳中三家。文徵明繪畫作品有《煙江疊嶂圖》、《湘君湘夫人圖》、《林榭煎茶圖》、《惠山茶會圖》、《江南春圖》、《古木寒泉圖》 、《真賞齋圖》、《溪橋策杖圖》、《古木疏篁圖》、《春深高樹圖》等傳世,書法有墨跡《上吳愈尺牘》、《真賞齋銘並序》、《南窗記》、《詩稿五種》冊、《西苑詩》等傳世。
唐寅(1470~1523)
中國明代畫家,文學家。字子畏、伯虎 ,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商販家庭,少時讀書發憤,青年時中應天府解元,後赴京會試,因舞弊案受牽連入獄,出獄後又投寧王朱宸濠幕下,但發現朱有謀反之意,即脫身返回蘇州。從此絕意仕途,潛心書畫,形跡放縱,性情狂放不羈。擅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早年隨周臣學畫,後師法李唐、劉松年,加以變化,畫中山重嶺復,以小斧劈皴為之,雄偉險峻,而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線條清細,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准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秀逸。除繪畫外,唐寅亦工書法,取法趙孟�,書風奇峭俊秀。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沈周(1427~1509)
中國明代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一生未仕,為人寬厚,工詩文、書法、繪畫,享譽極高。出身書香門第,曾祖與王蒙友善,父、伯皆為文人畫家,他自幼學畫,擅山水、花鳥、人物,以山水最有名。山水早年得杜瓊、劉珏親授,主要師法王蒙,所作多盈尺小幅,筆法細密。中年後轉師黃公望及宋代諸家,作品也始拓為大幅,用筆勁健,頗具骨力。晚年又醉心吳鎮,筆墨粗簡,蒼勁渾厚,秀潤雄逸,意境清幽淡遠,同時講求詩書畫的有機結合,豐富和發展了文人畫的筆情墨趣。作品多畫江南山水,注重師法造化。其花鳥,形象寫實,筆墨簡括厚潤,畫風質朴。沈周的繪畫在明清時影響很大,創繪畫中的吳門派,並被後世列為明四家之一。有《廬山高圖》、《仿董巨山水》、《東庄圖》冊、《滄洲趣圖》等傳世。著《客座新聞》(已佚)、《石田集》等。
仇英
中國明代畫家 。江蘇太倉人。一說生於弘治七年(1494),卒於嘉靖四十年(1561)或嘉靖三十一年臘月前;一說生於成化十八年(1482),卒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居蘇州。出身低微,初為漆工,後改學畫,初從師周臣,結交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文人畫家,對其提高文藝修養和畫藝起了很大的作用。他還曾在收藏家項元汴家作畫,遍觀項氏所藏歷代法書名畫,並加以臨摹,潛心鑽研,終成一代名家。仇英擅人物、山水、走獸、界畫,亦精於臨摹,均技藝精湛。其山水師法趙伯駒、趙伯驌,作青綠山水,山石勾勒,皴染細密,色彩濃麗明雅,境界宏大繁復。人物畫分細、粗兩種面貌,前者取法唐宋,線條流暢、圓勁、細秀,造型准確,色彩清艷而具文雅之致;後者師承馬遠、杜堇、吳偉,筆法勁健,造型簡潔,畫風豪放灑脫。仇英以畫工身分步入畫《吹簫引鳳圖》壇,經過刻苦鑽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其畫既有職業畫家技藝精湛, 造型准確的長處,又具文人畫家的清逸秀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後人將他與沈周、文徵明、唐寅合稱明四家,被視為吳門派的代表人物。有《桃源仙境圖》、《劍閣圖》、《蓮溪漁隱圖》、《摹蕭照中興瑞應圖》、《人物故事圖》、《秋原獵騎圖》、《右軍書扇圖》、《柳下眠琴圖》、《吹簫引鳳圖》等傳世。
㈣ 中國畫分為幾大類
山水
欣賞中國山水畫,先要了解國畫製作者的胸襟意象。畫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儲於心,再形於手,所以不以「肖形」為佳,而以「通意」為主。一樹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畫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計較透視比例等顯示的問題。
動物
動物種類繁多,大小不一,獅、虎、貓、犬可稱為走獸,各種魚類可稱為游魚,蟬、蝶、蜻蜓稱為草蟲,各種雀鳥稱為翎毛。動物可以歸到花鳥畫。
人物
可分為古今兩類:古裝人物,或者是歷代英雄名士為一類;現代服裝,或者模特兒寫生為一類。由於人物要有動作、表情,所以人物畫是比較深奧的製作。 根據製作技巧、筆法,國畫可以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
工筆
用細致的筆法製作,工筆畫著重線條美,一絲不苟,是工筆畫的特色。
寫意
心靈感受、筆隨意走 ,視為意筆,寫意畫不重視線條,重視意象,與工筆的精細背道而馳。生動往往勝於前者。
根據畫面內容又可以分為傳統繪畫和現代繪畫。
傳統
中國畫畫齡以千年計,形成了一套筆法、構圖法 、皴法等固定的模式,所以具有此種風格的國畫稱為傳統繪畫。
國畫分類依據
中國畫的「畫分三科」,人物、花鳥、山水,表面上是以題材分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一種觀念和思想。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這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是藝術之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國畫分類概況
古代國畫分科之說法 畫分十門。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鳥獸、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葯草、小景雜畫等。元代有「畫家十三科」,但內容相當龐雜,作為分類標准不適宜。 當代國畫分類之說法 當代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其題材和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花
國畫(7張)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
國畫代表種類
人物畫
(1)人物畫的歷史進程: 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我國的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周時期,已經有壁畫。東晉時的顧愷之專尚畫人物畫,在我國繪畫是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主張。唐代閆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斡等等。都為人物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唐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就更多了,歷代都有。 隋強人物畫'信念'
中國的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採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2)人物畫的畫法和表現方法: 要畫好人物畫,除了繼承傳統外,還必須了解和研究人體的基本形體、比例、解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方能准確的塑造和表現人物的形和神。 畫人物有幾種表現方法,各有所長,如:白描法,勾填法,潑墨法,勾染法。
山水畫
(1)山水畫的歷史進程: 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或彩墨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形成南北宗兩大派系,達到高峰。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尚從事山水畫的創作。盡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夠用過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使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於紙上,其脈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2)山水畫的組成: 山水畫的組成包括:山、水、石、樹、房、屋、樓台、舟車、橋梁、風、雨、陰、晴,雪、日、雲、霧及春、夏、秋、冬氣候特徵等。
(3)山水畫主要代表: ◆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 ◆ 淺絳山水 蔡彥才淺絳山水畫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鬆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 金碧山水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後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後宮廷畫家比較工緻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以張銓、江宏偉、賈廣鍵、趙蓓欣、喻慧等為代表的現代中青年畫家為現代院體畫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工筆畫
在唐代已盛行起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繪畫的材料改進。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因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 萬偉民工筆畫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
漫畫
水墨漫畫,即構思上具有漫畫的特點,題材廣泛,或諷刺或贊美,但表現手法上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畫技巧,兼具其雅緻。較之一般的漫畫,水墨漫畫更具有觀賞價值。它的出現 擴展了漫畫的表現、觀賞領域與品種。中國的水墨漫畫也涌現了很多優秀作者,如豐子愷、華君武、黃永玉、韓羽、方成、王成喜、朱宣咸、梅湘涵、畢克官、徐鵬飛、蔣文兵、何韋、常鐵鈞、徐進、白善誠、等人,同時也涌現了許多優秀作品。
花鳥畫
(1)花鳥畫的歷史進程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花鳥作為中國藝術的表現對象,一直是以圖案紋飾的方式出現在陶器、銅器之上。那時候的花草、禽鳥和一些動物具有神秘的意義,有著復雜的社會意蘊。人們圖繪它並不是在藝術范圍內的表現,而是通過它們傳達社會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藝術的形式只是服從於內容的需要。 人類早期對花鳥的關注,是孕育花鳥畫的溫床。史書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不少獨立的花鳥畫作品,其中有顧愷之的《鳧雁水鳥圖》、史道碩的《鵝圖》、陸探微的《半鵝圖》、顧景秀的《蟬雀圖》、袁倩的《蒼梧圖》、丁光的《蟬雀圖》、蕭繹的《鹿圖》,如此等等可以說明這一時期的花鳥畫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雖然現在看不到這些原作,但是通過其他人物畫的背景可以了解到當時的花鳥畫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飛鳥等。 這一時期的花鳥畫較多的是畫一些禽鳥和動物,因為它們往往和神話有一定的聯系,有的甚至是神話中的主角。如為王母搗葯的玉兔,太陽中的金烏,月宮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個方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一般說花鳥畫在唐代獨立成科,屬於花鳥范疇的鞍馬在這一時期已經有了較高的藝術成就,現在所能見到的韓乾的《照夜白》、韓滉的《五牛圖》以及傳為戴嵩的《半牛圖》等,都表明了這一題材所具有的較高的藝術水準。 而記載中曹霸、陳閎的鞍馬,馮紹正的畫鷹,薛稷的畫鶴,韋偃的畫龍,邊鸞、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鳥,孫位的畫松竹,不僅表現了強大的陣容,而且各自都有傑作。如薛稷畫鶴,杜甫有詩贊曰:「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畫色久欲盡,蒼然猶出塵。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長人。」 潘天壽國畫
(2)花鳥畫的畫法 花鳥畫的畫法大致可分為二類:工筆花鳥;寫意花鳥。昆蟲亦有工、寫之分。表現的方法有:白描(又稱雙勾)、勾勒、勾填、沒骨、潑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樣,有悠久的歷史。花鳥畫的學習步驟不外乎臨摹、寫生、創作。表現的主題有:竹、蘭、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鳥有:雞、鵝、鴨、仙鶴、杜鵑、翠鳥、喜鵲、鷹;昆蟲有:鸚鵡、蝴蝶、豐、蜻蜓、蟬,雜蟲有:蟈蟈、蟋蟀、螞蟻、蝸牛、蜘蛛等。 新文人畫 新文人畫,即「中國新文人畫」指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藝術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
㈤ 國畫的來歷
中國畫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
中國畫主要分為人物、花鳥、山水這幾大類。表面上,中國畫是以題材分為這幾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一種觀念和思想。
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中國畫之所以分為人物、花鳥、山水這幾大類,其實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是藝術之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5)淡彩工筆荷花擴展閱讀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
中國畫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㈥ 工筆花鳥的作畫步驟
1、用中墨勾出眼眶、嘴、翅部、尾羽和腳爪,其他部位用淡墨勾勒。
2、用中墨分染嘴、眼先、喉部和臉後部的黑色斑塊,以及翅部覆羽、飛羽和尾羽。淡墨分染頭部、背部、腰部及上尾筒。在背部用重赭墨分染斑點。
3、用淡赭色分染眼睛、頭部和翅拐處,赭褐色分染背、翅、尾和胸部。
4、用白粉提染面頰、胸腹部和上尾筒。嘴角處分染淡黃色,腳先用濃白粉立粉,干後用赭黃色平塗。用焦墨點出瞳孔,留出高光,用白粉提出。最後用重赭墨按結構進行分組絲毛。
中國工筆花鳥畫的藝術特色精於形象而意味橫生,這是一幅優秀的中國工筆花鳥畫最基本的要點。因此,這就要求中國工筆花鳥畫畫家,能有「度物象而取其真」,有「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的塑造能力。無論是鼎盛時期的兩宋工筆花鳥畫,還是後來的工筆花鳥畫歷史,都是把真切具體的形態描寫與意境表現放在重要的地位。不論紈扇
主要表現手法
白描法:白描法是工筆畫手法的一種。純粹以墨線來塑造對象,自然對線條的要求十分嚴格,其筆法自古有十八法。花鳥畫白描要求線條遒勁生動、墨色明潔滋潤。在造型上要求結構嚴謹,對線條的疏密、畫面空白也要十分精意。
白描烘暈法:白描烘暈法一般用於白色花朵與淺色調畫面。在白描的基礎上,用花青、赭石或淡墨在物象周圍烘暈。注意這種暈法從濃到淡要逐漸變化,要掌握水分,不要留下水漬與筆觸,有烘雲托月之感。
工筆重彩法:工筆重彩法主要是以色彩為表現手段。它在墨線勾好的基礎上,運用「三礬九染」的渲染方法,以多種顏料多層次積染而產生渾厚華滋的畫面效果。它的藝術特色是華麗典雅,有富麗堂皇的效果。
工筆淡彩法:工筆淡彩法著染基本上選用顏料屬植物質,如花青、藤黃、洋紅、胭脂等等,不用石青、石綠、硃砂等礦物質顏料(但在實際創作中也有局部使用的情況)。它的基本特徵是色調秀麗淡雅,清新明朗,比較強調線條本身的藝術魅力,給人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藝術品味。
點染法:點染法實際上是工筆渲染法與沒骨法的結合。此種方法用筆變化豐富靈活,既能達到工筆細膩效果,又能避免反復加染易刻板的毛病。這種方法具有筆法豐富、色彩自然的優點,用於表現水邊植物較好。勾勒法:這是從寫生提煉得來的線條,用清墨勾出形象的輪廓,然後著色,畫完後再用重色或用重墨線重復原有輪廓。這線不單是代表輪廓,還要表
達出花葉翎毛等質感,使得形象更加生動明快。唐、五代和宋代多用這種技法,後來的民間畫家仍用這種方法。< p="">沖水、沖色法:沖水、沖色法是在墨線白描的基礎上進行,其長處在於變化生動,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表現像棉花、莢蓉花花脈比較明顯的花卉時效果尤佳。棉花、芙蓉可在花瓣尖用紅色向瓣根下染,汁綠則從瓣根向瓣尖染,趁色尚未乾時用白粉勾花脈,讓白粉與原有底色自然滲化,待花干後再稍加修改。這時,花脈時隱(白粉融人底色之中)時現(白粉仍保持),變化豐富自然。畫葉子也—樣,用綠、深綠畫好葉子,後用石綠、石膏按畫面需要沖入原底色中,使其自然滲化,特別是畫小草及小菊花之類題材時用此方法效果更好。
填勾法:填勾法又叫「雙勾廓填」。從寫生提煉得來的線條,用重墨雙勾出形象的不同質感,並在此基礎上填色。這雙勾法和前面所說的「勒」法完全一致,不過「勒」法使用的線條不一定是墨,可以用比較重的顏色。雙勾是先用重墨勾出,然後再填色,這是它們的區別。這方法要注意的是色不侵墨,要保持墨線的流暢生動感。此法從唐、五代、兩宋直到元一直被普遍使用。兼工帶寫法:兼工帶寫法是指融合
工筆畫法與寫意畫法的優點,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沒骨法:沒骨法(圖二)就是花卉不用雙勾,也不用勾勒作骨幹,分別用五彩來表達濃淡,輕重、厚薄。據說此法創始於北宋時的徐崇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