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香國里
Ⅰ 海棠香國的郭沫若與海棠香國
郭沫若對有馨來香的嘉州自海棠也情有獨鍾。他在1939年回到故鄉重遊樂山草堂寺(今草堂高級中學校址)時,寫有《重遊樂山草堂寺》詩一首,「何處海棠香訊在,草堂寺內幾徘徊」。可以看出,在當時,嘉州海棠已經日漸稀少。
1928年郭沫若寫《我的童年》時,一開頭就說樂山:「在鄉土志上是號稱為『海棠香國』的地方。」頗有幾分自豪。「海棠香國荔枝灣,蘇子當年寓此間。」這是郭沫若對家鄉樂山的歌詠。
Ⅱ 那個遙遠的西南小城,就是我的家鄉
文/雨天
1.海棠香國
那個遙遠的西南小城,就是我的家鄉_重慶榮昌。它位於重慶的西部。有一個雅稱「海棠香國」。
據史料記載,「海棠香國」一詞最早出自南宋著名地理學家王象之《輿地紀勝》里的《靜南志》。《靜南志》里有這樣的記載:「昌居萬山間,地獨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頗敬重之,號『海棠香國』」。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九中有一個典故,說的是宋朝彭淵材富可敵國,平生無所恨,所恨者僅五事,其四便是「恨海棠無香」。後來他得知四川昌州海棠獨香,喜不自禁:「海棠無香,唯昌州海棠獨香,非佳郡乎?」
「昌州海棠獨香」的記載見於唐代《百花譜》。《百花譜》記載:海棠為花中神仙,色艷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士人珍為佳果。」
「海棠香國」文化在現在的永川,大足,榮昌三個區得到共識,成為渝西文化的代表。
春天,正是家鄉的海棠花,開得正艷的時節。
在瀨溪河和榮峰河畔,在縣城的主幹道以及公園,區市政園林部門大量種植了海棠樹,有貼梗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垂絲海棠等10萬株左右。
海棠大道兩旁的貼梗海棠開得格外鮮艷,紅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吸引著蜜蜂在花間嬉戲,在春風的吹拂下,紅紅的海棠花搖曳著嬌嫩的身姿,就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樣默默不語、逗人喜歡。
明代《群芳譜》中,稱貼梗海棠花朵鮮潤豐腴,絢爛耀目,是庭園中主要春季花木之一。
金代詩人元好問有《賦未開海棠》詩:「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經過一個冬季,海棠芳菲的季節到來了。滿樹的紅顏,開在春日的季節,那麼的熱情、浪漫和灑脫。
2.昌州故里
《靜南志》「昌居萬山間,地獨宜海棠。」里提到的「昌」就是昌州。
在唐宋時期,昌州轄永川、大足、昌元(今榮昌)、靜南四縣,後靜南撤縣並入永川、大足、榮昌。
考古發現,唐昌州府州治衙門,在榮昌區盤龍鎮,故號稱「昌州故里。」
明洪武七年,因昌元縣系置榮州、昌州之地,而更名為榮昌縣,寓「繁榮昌盛」之意。
榮昌區政府所在地昌元鎮,名稱就來源於唐宋時期的「昌元」,一直沿用至今。
榮昌區瀨溪河畔、海棠公園旁,名為「昌州故里」的一大片唐宋風貌古建築群,依山傍水、拔地而起。
白日里,瀨溪河兩岸綠樹成蔭。
一棵棵海棠迎著春光傲然怒放。林蔭道上一排排休閑傘,傘下是露天茶館,有友人輕松的暢談;也有家人間的親密交談;那種悠閑自在羨煞了多少的外地遊客和來榮洽談業務的客商。吸引了他們也加入到喝茶聊天觀河景的人群中。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瀨溪河兩岸呈現出一片「華燈璀璨映水,流光異彩紛呈」的景象。
未來的幾年,榮昌將沿著瀨溪河打造一個連接城區至萬靈古鎮,總長達十公里的榮昌版的「清明上河圖」。
3.家鄉的美食
榮昌人習慣稱自己是「好吃狗」,就是「吃貨」的意思。
早上,一碗小面麻辣鮮香,不論你是穿著周正的西裝,還是普通的衣著,大家都聚在一起。面館環境看起來可能不是那麼的光鮮漂亮,但大家認的是面條的味道。
面館里的座位永遠是不夠的,老闆會准備許多的塑料方凳,有高有低。如果老闆忙的沒有時間,客人自己會搬出方凳放在面館的門口。
早上吃小面的時間,就會看到這樣的一副場景:面館里客人坐的滿滿的,門口的凳子上也坐滿了,人坐在小凳上,面條碗放在高凳上。都低著頭呼、呼、呼的吃得香。還有那站著的,那是來的太晚,也不會在意有沒有坐的地方,只管朝著店裡喊一聲:「老闆,來二兩小面。」
在榮昌,還有一種特色麵食「鋪蓋面」,在重慶市區和各區縣,聲名遠播。店主將事先揉好的面,揪下一小塊,麻利而熟練的拉成一張薄薄的面片,拋入沸水中煮上一兩分鍾撈起,一碗面也就四五塊面片,沖上熬制的骨頭湯,舀一勺悶的軟軟的白豌豆,再舀幾勺炸醬,撒幾顆蔥花。面滑爽細膩,有咬勁。喝一口湯鮮美無比。
臨近中午,肚子開始咕咕叫,那就到鹵鵝店,買一個鵝翅膀或鵝腳,香香嘴,解解饞。
中午時分,好吃的東西就更多了。熱的有回鍋肉、魚香肉絲、水煮肉片、水煮魚、宮保雞丁、旱蒸牛肉、魚香茄子等,涼的有蒜泥白肉、白切雞、榮昌鹵鵝、鹵豬臉、豬耳、豬嘴、豬心、豬肚、豬腸,一應俱全。
記住,這些都是家常菜。
不要擔心肉類太多,我們區有著名的世界八大名豬、中國三大名豬之一「榮昌豬」。源源不斷、供不應求。
如果你想吃蔬菜,那更不在話下。榮昌區地處丘陵地帶,地勢起伏平緩,水系發達,適宜蔬菜生長,蔬菜和榮昌豬的供應都是常年不斷。
到了重慶的地界,不吃火鍋那就等於沒有到重慶。
重慶火鍋,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邊、朝天門碼頭的船工和纖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
重慶人調侃自己:北方人吃餃子,重慶人說拿來燙火鍋;蒙古人吃羊肉,重慶人說拿來燙火鍋;海濱的人吃海鮮,重慶人說拿來燙火鍋。什麼食材在重慶都是可以燙火鍋的。
這是重慶人的一絕。
榮昌的「好吃狗」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的,黃涼粉,紅苕水粉、豬油泡粑、艾粑、豬兒粑是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的小吃。
榮昌鹵鵝已有百年歷史,是重慶地區的美食一絕。榮昌人有句順口溜:「鹵鵝,鹵鵝盯一眼就走不脫」。鹵鵝肉、鹵鵝翅、鹵鵝肝、鹵鵝腳,金黃發亮、五香味濃,再配上特製的佐料,鮮香美味令人垂涎。是男人的下酒菜,女人的零嘴和下飯菜。
你如果來榮昌,在街上看見榮昌人邊走邊啃鹵鵝翅膀或是鹵鵝腳,千萬不要大驚小怪,那是他們的零嘴時間。
天氣轉涼,羊肉湯就成了榮昌人的最愛。榮昌羊肉湯湯汁乳白,咸鮮味正,香味濃郁,肉質細嫩,無腥膻味。是秋冬季進補的上佳飲食。
有名店專做全羊宴,蒸炒煎燜燉,十八般武藝,最後給你送上滿滿的一桌。客人點擊最多的是粉蒸羊肉,還有螞蟻上樹、炒羊肝、爆炒羊肚、孜然羊排、紅燒帶皮羊肉、返沙胡豆等,最愛的還是羊肉湯鍋,白白的羊湯,在湯里煮羊雜、羊肉、羊肉水餃和各種蔬菜。
寫到這里,我餓了,也有了回榮昌的沖動。
我愛榮昌,我愛我的家鄉。
註:本文中有關歷史部分的知識在網路摘取,感謝原作者。
Ⅲ 海棠花是哪裡的市花
1989年4月28日,樂山市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決議通過了海棠花為樂山市市花。
樂山海棠受到歷代文人名士的推崇和喜愛,他們爭相詠贊,寫下了大量優美的詩篇,成了樂山特有的珍貴文化遺產。
當代文豪郭沫若是樂山人,他在《我的童年》里自豪地說,樂山是號稱「海棠香國」的地方。
他還為家鄉題寫了「海棠香國」四個大字,現已被刻成石碑置放在樂山海棠園中。
海棠園位於凌雲山峰祖師洞外,在集鳳樓前的斜坡上因遍植一坡海棠樹,蔚然成景,故名海棠園。
樂山人自古以來就喜歡海棠,「海棠香園」已成為樂山人的驕傲。這也是樂山選海棠為市花的原因之一。
Ⅳ 海棠香國的樂山的海棠情結
樂山人心目中的「海棠情結」散發馨香的海棠今已不復存在,「海棠情結」在樂山人的心中卻根深蒂固,至今樂山尚有種植海棠欣賞海棠的習俗。
《樂山報》在1980年創刊時,其文藝副刊即以「海棠」命名,希冀嘉州海棠能以另一種生命形式,「深深地植根於嘉州膏腴的土地中,沐浴著社會主義的雨露陽光,四時競秀,縷縷噴馨,用她絢麗的色彩和沁脾的異香,輝映時代的風貌,陶冶人民的情操。」在樂山人民的呵護下,這個刊名一直沿用至今。
為開掘「海棠香國」的歷史文化,樂山報海棠副刊在創刊不久就開展了有關嘉州海棠的討論,引起了樂山市民的廣泛關注,有識者熱切參與。兩年後的《樂山市志資料》在全文輯載其討論文章時,還在各文的標題下加了副題。計有:李又林《海棠香國覓海棠——嘉州海棠是綠葉球根狀海棠》(樂山報1980年9月19日第4版),孟汀《也談「海棠香國」的海棠——兼與李又林同志商榷》(樂山報1980年10月24日第4版),毛西旁《嘉州海棠是貼梗海棠——與李又林、孟汀二同志商榷》(樂山報1980年11月7日第4版),孟汀《嘉州海棠是垂絲海棠——與毛西旁同志商榷》(樂山報1980年11月28日第4版),李又林《願為海棠譜新曲——為「嘉州海棠」與孟汀、毛西旁二同志商榷》(樂山報1981年1月16日第4版)。這個討論因故暫停的情況下,又在其他出版物繼繼續續地延繼著。文章引經據典,各抒己見,一時成為街頭巷尾茶房酒店的熱門話題。
嘉州海棠被法定為「市花」,是經過樂山市民長時間醞釀、廣泛地討論後一致選出後,市人民代表在大會上一致通過的。
舊時樂山府衙內懸有兩道匾額:「漢嘉古治」「海棠香國」,這正是對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高度概括。
「海棠香國」凝聚著樂山人對這塊熱土的摯愛,吸引著天下人對這方土地的關注。尋跡開發「海棠香國」對於建設文化強市有著積極的作用。讓歷史文化名城大放異彩,讓「海棠香國」從歷史的記憶中「走」出來成為這座城市的精神指引,成為新時代的一張城市名片,已迫在眉睫。
Ⅳ 海棠香國的歷史典故
民國《樂山縣志抄》也明確記載:「舊府署,海棠山麓。其樵樓在府署頭門東南樓,額二:外曰『漢嘉古治』,內曰『海棠香國』。」因此,清代詩人詩歌中便常常把「海棠香國」拿來吟詠,如鄒學山《從郡守游凌雲寺》道:「漏天彷彿垂三島,香國依稀現十洲。」劉濖《嘉定舟中雜詠》道:「身坐海棠香國里,勝游何必羨江南。」
Ⅵ 昌州是哪個省 昌州是哪裡的
1、昌州在直轄市重慶市的永川區內。昌州還有海棠香國的別稱,因為在昌州它們的海棠是有香味的,關於這點唐朝的《百花譜》中就有記載。
2、昌州位於隸屬於直轄市重慶市的永川區,它在重慶市的西南部分,也是長江上游地區。
3、昌州的名氣早在唐代就已經有了,它最具名氣的就是它們的海棠花。我們都知道海棠花是沒有香味的,但是昌州的海棠花卻不同,是有香味的,因此它也有「海棠香國」的別稱。
4、《百花譜》中就對昌州的海棠花有過記載:「海棠為花中神仙,色甚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土人珍為佳果。」
Ⅶ 樂山為什麼古稱海棠香國
樂山古稱嘉州,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部,距成都一百六十餘公里,面積二萬平方公里,人口六百二十萬,轄區、縣十七個。樂山建治的歷史可上溯兩千多年。西漢稱南安,北周至隋唐又名嘉州,宋以後叫嘉定,因城南有至樂山,清初更名樂山。((樂山古代盛產色香俱佳的海棠,又有「海棠香國」之稱)). 樂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地靈人傑的文化之鄉,眉山「三蘇」和當代文豪郭沫若,均為樂山地區人,同時,樂山又是一個旅遊景點眾多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其著名景點有「小西湖」、五通橋、「寺出飛鳥外,青峰載朱樓」的凌雲寺、烏尤寺;建築奇特的船形古鎮羅城,以及夾江千佛岩,青神牛岩寺,眉山三蘇祠、仁壽黑龍灘等,千山萬景,盡收來,風情萬種,姿態萬千,近年來新發現的沉睡千年的巨型睡佛,又是令人眼界大開,驚奇慨嘆。 氣候溫和,風光綺麗,經濟繁榮,物產豐富,是山青水秀的著名風景旅遊勝地。「雄秀天下」的峨眉山和世界馳名的石刻彌勒佛造像--樂山大佛,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旅遊者。 地貌復雜,氣候多樣的樂山,在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里分布著不同的生物群落,生物資源極其豐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
Ⅷ 昌州(重慶市轄古地名)詳細資料大全
「昌」指昌州,古昌州轄永川、大足、昌元(今榮昌縣)、靜南四縣。被稱為海棠香國,最早出自南宋著名地理學家王象之《輿地紀勝》里的《靜南志》:昌居萬山間,地獨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頗敬重之,號海棠香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 :昌州
-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東南部,重慶市西南部,長江上游北岸
- 方言 :西南官話
- 著名景點 :桂山秋月、竹溪夜雨、鐵嶺夏蓮等昌州八景
- 享譽 :海棠香國
- 設立時間 :乾元二年正月(758年)
歷史沿革
唐乾元二年正月(758年),始設昌州,下轄昌元、靜南、大足三縣,「昌」指昌州,古昌州轄永川、大足、昌元(今榮昌區)、靜南四縣。唐昌州治所首設昌元(榮昌區南部),後因瀘水蠻反叛遷靜南(今天榮昌區北部),。 昌州 公元885年(唐光啟元年),昌州由靜南縣遷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縣。北宋初,昌州撤靜南縣,其地並入大足、昌元、永川等縣。 公元1001年(宋真宗咸平四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昌州歸梓州路。 公元1283年(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昌州廢,永川、昌元、大足等縣轄地並合州。 史載:海棠香國一詞最早出自南宋著名地理學家王象之《輿地紀勝》里的《靜南志》:昌居萬山間,地獨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頗敬重之,號海棠香國。自然環境
地理位置
位物臘扮於四川盆地東南部,重慶市西南部,長江上游北岸。旅遊景區
昌州八景,今又稱作永川八景,是位於中國重慶永川市境內的八個著名景點,包括桂山秋月、竹溪夜雨、鐵嶺夏蓮、八角攢青、石松百尺、聖水雙清、龍洞朝霞、梳妝台(另一說法,沒有梳台,加上三河匯碧),此八景自古即為游覽當地的文人所記述,而永川市舊名昌州,故稱作昌州八景。 大足昌州古城,海棠香國距東關轉盤,往銅梁方向約1.1公里處。距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寶頂山約12公里,北山石刻2公里局州,處於北環東路、佛都大道、大銅路之間,北側緊鄰近200畝的「海棠森林公園」,地塊內瀨溪河自西向東穿越而過,水面寬30米以上(河道最寬處達42米),河流沿線長約1.2公里。項目總佔地面積963畝,總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 大足昌州古城昌州概貌
昌州。唐 乾元二年正月(758年),始設昌州,下轄昌元、靜南、大足三縣,大致在重慶的永川,大足,榮昌和四川隆昌一帶,此地曾遍植罩灶海棠,古人常恨海棠無香,但昌州一帶海棠卻是有香的。說以這一代稱海棠香國,永川,大足,榮昌都以棠城自稱。昌州靜南縣(和昌元縣合並成今天的重慶市榮昌區) 是其原產地,後廣泛栽種於四川的昌州嘉州等地.現在據說明後已經滅絕.不過如果是以前廣泛栽種,或許在其發源地無法找到在移栽地的山中會有所發現。昌州治所首設昌元(榮昌區南部),後因瀘水蠻反叛遷靜南(今天榮昌區北部),公元885年(唐光啟元年),昌州由靜南縣遷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縣。宋時在大足城也廣植香海棠,並建有香霏閣。據史料所記,元末明玉珍據蜀,其子明升曾用香霏閣前的香海棠來焙花茶,所以,大足也無愧號「海棠香國」。不過這是後來的事,而不是出產香海棠的源頭,故地。因此,真正的「海棠香國」之故地,當為古之靜南,今之榮昌也。」 大足石刻 昌州 古昌州海棠獨香,在唐代已經盛名遠播。其記載最早見於唐朝的《百花譜》:「海棠為花中神仙,色甚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土人珍為佳果。」說的是昌州海棠不但獨具異香,還有美味「佳果」。《百花譜》作者賈耽(729-805),是唐代政治家,居相位十三年,政績卓著。他更是地理學家、地圖制圖學家,著述彼豐,其功績令人稱頌。這個1200多年前昌州海棠「獨香實」的記載雖然沒有用「海棠香國」這個詞,但它確立了昌州香海棠的「最早歷史地位」。可以推定,在賈耽著書以前,昌州早已「二千里地佳山水,無數海棠官道旁」。宰相著書立說,為昌州香海棠作了極好的宣傳。因此,到了宋代,還有鍾愛海棠的人「恨海棠無香」。這里有個有趣的典故:受范仲淹器重的才子彭乘在《墨客揮犀》中收錄了其堂弟彭淵材的一個「笑話」:「彭淵材聞李丹辭昌州,議者吐飯,往詢棄之之故。李驚問之,彭曰:『昌州海棠獨香。』聞者傳笑。」彭淵材是北宋音樂家。博通群書,尤工樂律,曾獻書於朝廷,而征為協律郎。他曾說,平生無所恨,所恨者僅五事: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桔帶酸、三恨蒓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後來得知昌州海棠獨香,他一生憾事少了一件,喜不自禁,對昌州充滿無限嚮往之情。值得回味的是彭淵材《海棠》詩:「雨過溫泉浴妃子,露濃湯餅試何郎。」詩人用楊貴妃出浴之艷麗,喻其嬌美動人;用美男子何晏食湯餅汗出,面色更潔白,喻其色白靚麗。用兩個典故兼比海棠姿色,栩栩生。這種同時用美女、俊男「喻花」手法很少有,足見昌州香海棠之可愛。《海棠百韻》詩雲:「峨蜀地千里,海棠花獨妍。萬株佳麗國,二月艷陽天。」佳麗國即「美女國」、「海棠香國」,昌州海棠香國已經成為人間仙境。 「海棠香國」給人無限遐想,與湖南省因自古盛產湘蓮被稱為「芙蓉國」有異曲同工之妙。「海棠香國」一詞最早從何而來呢? 「海棠香國」較早出自宋人沈立的《海棠記》:「大足治中,舊有香霏閣,號曰海棠香國。」可見,「海棠香國」這一美譽較早屬於昌州,而非嘉州(樂山)。樂山號「海棠香國」最早見於明萬曆39年(1611年)編成的《嘉定州志》:「州治枕海棠山,接高標之脈。甘棠樓,知州鍾振題『海棠香國』於此。」比大足晚了五百多年。 重慶大足龍崗山北塔腳下,高聳的石崖上,刻著四個斗大的字:「海棠香國」。當地傳說是唐代昌州府官張顏所題,不過筆者未見文字記載。還有山門楹聯雲:「海棠香國,海嘯山呼……最是淵材風雅處,勸人典郡意悠悠。」詩中「淵材」,即宋代學者彭淵材。典出宋人釋惠洪(1071-1128年)的《昌州海棠獨香》,作者釋惠洪即彭淵材之侄。 葉子奇著《草木子》又雲:「海棠惟昌州者香,故號昌為海棠香國。州治前有香霏閣。」按:葉子奇約公元1327-1390年在世,元末明初大學者。後來明人郎鍈(1487-1566年)撰《七修類稿》卷四十四《事物類·香海棠》還對葉 *** 過引用。 再後來,明末清初的張岱(1597-約1689年),在其《夜航船》中也有「海棠香國」條雲:「昔有調昌州守者,求易便地。彭淵聞而止之,曰:『昌,佳郡守也!』守問故,曰:『海棠患,患無香,獨昌地產者香,故號海棠香國,非佳郡乎?』」 前面說的沈立《海棠記》所載「海棠香國」是不是最早的呢?應該不是。南宋歷史地理學家王象之載:「《靜南志》《昌元縣序》:昌居萬山間,地獨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頗敬重之,號『海棠香國』」。靜南縣屬古昌州,唐代758年設立,792年撤銷,從其縣志可以推定,在公元792年前,昌州已經美名為「海棠香國」,這又比嘉州號「海棠香國」早約800年之久。 以上證據足以表明,「海棠香國」這一美譽最早屬於昌州地區,古昌州大致就是現在重慶永川區、大足縣、榮昌區、雙橋區。古昌州海棠獨香,在唐代已經盛名遠播。其記載最早於見唐朝的《百花譜》 「海棠為花中神仙,色甚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士人珍為佳果。」說的是昌州海棠不但獨具異香,還有美味「佳果」。 何止是古昌州和嘉州美稱「海棠香國」,涼山州甘洛縣海棠鎮也有此雅號。據何萬敏先生《古城:歷史的散箋》說:「海棠是進入涼山的第一重鎮,古代第一關隘,彝語稱『嘎達鋪』,唐《蠻書》稱『達士驛』。明代時,因都司署後園中有株巨大而奇艷的海棠花樹,稱此地為『海棠香國』,鎮名由此而得。」(載《中國西部》2005年第11期)史料記載
昌州,昌化。中。元和戶一千一百九。鄉七。 本漢資中縣之東境,墊江縣之西境,江陽縣之北境。皇朝乾元元年,左拾遺李鼎祚奏以山川闊遠,請割滬、普、渝、合、資、榮等六州,界置昌州,尋為狂賊張朝等所焚,州遂罷廢。大歷十年,本道使崔寧又奏復置,以鎮押夷獠。其城南憑赤水,北倚長?,極為險固。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北至上都取普州、遂州路二千五百四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四百里。 正南至滬州取合江縣路三百八十里。正北微西至普州三百八十里。西北至資州三百里。東北至合州三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元和〕貢:筒布。 管縣四:靜南,昌元,永川,大足。 靜南縣,中。郭下。乾元元年與州同置。 銅鼓山,在縣北八十里。 赤水溪,經縣南,去縣九十步。 始龍溪,在縣東,南流屈曲五十里合赤水溪流也。 昌元縣,中。東至州一百二十里。乾元元年與州同置。東接瀨皮溪,西臨耶水。 葛仙山,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瀨波溪,在縣南五十步。 永川縣,下。西至州九十里。大歷十一年置。東西北三面並枕侯溪水,南面接延陵英山。 大鐵山,在縣東南八十里。 大足縣,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乾元元年與州同置。東臨赤水,西枕榮山。 牛斗山,在縣東南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