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姚關蘭花

姚關蘭花

發布時間: 2024-03-28 13:19:12

蘭花有多少種品種

名字
拉丁語學名:Cymbidium
英文名字: boat orchids
別名: 蘭草 (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別名)
蘭花的花語:淡泊、高雅
蘭花的品種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有4萬多個蘭花的品種,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春蘭、蕙蘭、蝴蝶蘭等。其實,它們各自有各自的花語,蘭花總的花語就是淡泊、高雅。
生物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
目: 天門冬目 Asparagales/ 蘭目 Orchidales
科: 蘭科 Orchidaceae
屬: 蘭屬 Cymbidium [編輯本段]原產地簡述
由於地生蘭大部分品種原產中國,因此地生蘭又稱中國蘭,並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中國蘭花主要為春蘭、蕙蘭、建蘭、寒蘭、墨蘭五大類,有上千種園藝品種。 蕙蘭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蘭科共750屬35 000餘種,而蘭屬70餘種。我國常見栽培種有:
四季名花春蘭(C.goeringii):
又稱草蘭、山蘭、朵朵香。一莖1朵~2朵花,芳香。花期2月~3月。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傳統名貴品種有宋梅、龍字等。變種有線葉春蘭(C.georingii var.serratum),葉較細,花深綠色,無香氣或淡香。
國寶蕙蘭(C.faberi):
又稱九子蘭、夏蘭。一莖多花,常6朵~12朵,芳香。花期3月~5月。分布地區與春蘭相似。傳統名種有上海梅、解佩梅、金嶴素等。
生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質肥大,無根毛,有共生菌。具有假鱗莖,俗稱蘆頭,外包有葉鞘,常多個假鱗莖連在一起,成排同時存在。葉線形或劍形,革質,直立或下垂,花單生或成總狀花序,花梗上著生多數苞片。花兩性,具芳香。花冠由3枚萼片與3枚花瓣及蕊柱組成。萼片中間1枚稱主瓣。下2枚為副瓣,副瓣伸展情況稱戶。上2枚花瓣直立,肉質較厚,先端向內捲曲,俗稱捧。下面1枚為唇瓣,較大,俗稱蘭蓀。成熟後為褐色,種子細小呈粉末狀。
春蘭、蕙蘭按其主瓣、副瓣、捧及唇的形狀、質地等的不同變化分為梅瓣、水仙瓣、荷瓣、蝴蝶瓣、奇種與素心等。梅瓣為萼片短圓,肉質較厚,稍向內曲,基部狹窄,捧瓣肉質肥厚先端內曲成兜,唇瓣短而硬,花初開時微向上,名種有宋梅、西神梅等品種。水仙瓣為萼片稍長於梅瓣,先端漸尖,捧瓣質地厚,先端也成兜,唇瓣微垂或反卷,名種有汪字、翠一品等。茶瓣為萼片寬大,質厚,基部窄,先端寬而突尖,捧瓣不成兜,唇瓣較潤,微反卷,名種有大富貴、翠蓋花等。蝴蝶瓣為向下的兩枚萼片的內側,質地變厚,成波狀縐,並有紅色塊斑,有時整個萼片或花瓣數量突然增多(如綠雲,花冠常在8枚左右),或花朵形狀有特殊變化。素心為花被、花莖、苞片同一顏色,純綠、黃綠等,沒有雜色的斑綠、黃綠等,沒有雜色的斑紋,名貴品種有張荷素、老文團素等。
蘭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乾燥,喜肥沃、富含大量腐殖質、排水良好、微酸性的沙質壤土,宜空氣流通的環境。 [編輯本段]種類介紹蘭花是珍貴的觀賞植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有七百多個屬、二萬多個種,每年還發現和培養出不少新品種。
蘭草:由於地生蘭大部分品種原產中國,因此地生蘭又稱中國蘭,並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
中國蘭花主要為春蘭、蕙蘭、建蘭、寒蘭、墨蘭五大類。中國文化先師孔子曾說:「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他還將夫蘭(夫蘭:蕙蘭和白芷稱為一對,合名:蕙芷 )稱之為「王者之香」這句話流傳至今,足以證明中國蘭和傘形科白芷在歷史文化上所佔的地位。
春蘭:
春蘭又名草蘭、山蘭。春蘭分布較廣,資源豐富。花期為一年的2~3月,時間可持續1個月左右。花朵香味濃郁純正。名貴品種有各種顏色的荷、梅、水仙、蝶等瓣型。從瓣型上來講,以江浙名品最具典型。
蕙蘭:
蕙蘭根粗而長,,葉狹帶形,質較粗糙、堅硬,蒼綠色,葉緣鋸齒明顯,中脈顯著。花朵濃香遠溢而持久,花色有黃。白、綠、淡紅及復色,多為彩花,也有素花及蝶花。
建蘭:
也叫四季蘭,包括夏季開花的夏蘭、秋蘭等。四季蘭健壯挺拔,葉綠花繁,香濃花美,不畏暑,不畏寒,生命力強,易栽培。不同品種花期各異,5~12月均可見花。
寒蘭:
寒蘭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廣東以及西南的雲、貴、川等地。寒蘭的葉片較四季蘭細長,尤以葉基更細,葉姿幽雅瀟灑,碧綠清秀,有大、中、細葉和鑲邊等品種。花色豐富,有黃、綠、紫紅、深紫等色,一般有雜色脈紋與斑點,也有潔凈無瑕的素花。萼片與捧瓣都較狹細,別具風格,清秀可愛,香氣襲人。
墨蘭:
墨蘭,又稱報歲蘭、拜歲蘭、豐歲蘭等,原產於我國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台灣、海南等。我國南方各地特別是廣東、雲南的養蘭人最喜栽培與觀賞。
春劍:
春劍常稱為正宗川蘭,雖雲、貴、川均有名品,但以川蘭名品最名貴。花色有紅、黃、白、綠、紫、黑及復色,艷麗耀目,容貌窈窕,風韻高雅,香濃味純,常為養蘭人推崇首選。
品種鑒別:
品種鑒別是對蘭花綜合素質的鑒定,是最能展示藝蘭功力的一門學問。因此,歷代藝蘭大家都對此格外慎重,從不妄下結論,始終奉行「三看」原則。一看葉形「觀花一時,賞葉終年」。
在無花季節,人們對名品蘭花鑒別的主要依據是看葉形,包括葉芽、株形等。蘭芽出土時的色澤對蘭花品種的鑒賞有一定參考作用,芽期需仔細觀察。一般而言.凡新芽為白色、白綠色、綠色的,春蘭一般為素心品種,蕙蘭大多為素心或綠蕙;芽尖有白色米粒狀「白峰」的,有可能出細花。蘭花傳統名品大都相對穩定,其葉形也有一定的規律性,蘭藝家經長期實踐,對葉形特徵明顯的品種一般能憑眼看就能鑒別出是何品種,如直立葉的汪字、泰素、老極品,環垂葉的宋梅、大一品,肥環葉的大富貴、扭曲葉的綠雲等。但蘭花由於種養環境不同,並非年年歲歲葉相同,於是蘭藝家們在觀葉的同時往往還要結合看花苞來鑒定品種。二看花苞蘭花傳統名品不但葉形有其特性,花苞也富有特色。因此,人們在鑒別時既要看葉形,又要看花苞。關於花苞的鑒定,前人總結出了蘭蕙頭形的「九形八式」和蕙花小排鈴的「五門八式」。這些寶貴的經驗,對於我們鑒別品種大有裨益,值得我們很好的消化吸收。
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人們在蘭藝實踐中發現,即使同一盆蘭花,有時其花苞的顏色在不同年份,甚至同一年份也不相同。對此我有體會。經多年觀察,我栽培的大富貴、元字等名品蘭蕙其花苞在不同的年份有時會有差異,有的年份花苞色澤深些、有的年份色澤淺些。據無錫陳耀明先生講,他種養的集圓有時抽出的花葶為「深赤紅色」,有時抽出的花葶為「綠中見紫」,有一年他的一大盆集圓拔出五個花葶,有三個是紅的,兩個綠中見紫。
可見,單純從花苞的色澤、形狀來鑒別品種有其局限性,還必須看其開品。三看開品對蘭蕙品種的鑒別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看其開品,這也是引種品種要見花引種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只要開品到位,見花就能鑒別出是何品種。但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同一品種的蘭蕙往往因種法不同開出的花品有時也各不相同,如宋梅能開出四五種花形,綠雲、西神亦能開出幾種不同的花形,但我們不能因其開品有異就斷定它們是不同的品種。故一代蘭藝大家吳恩元言:「因種法有好歹,致開品有高下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品種鑒別真學問。對蘭花品種的鑒別應辯證的看、綜合的看,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妄下結論。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看葉形、看花苞、看開品。 [編輯本段]栽培技術分開的蘭叢,不要拆得太零星,每叢至少有3—5苗,最好是一年生植株、二年生植株和三年生植株保留在同一叢中。
(1)墊盆。盆底用—塊瓦片蓋住排水孔,再用磚塊,瓦片或貝殼逐步填充,其中大隙縫填充以泥粒或豆石,一般約為盆內高度的1/2—1/3。上余的凈高約10—15厘米,留作培養土層。其具體高度應根據蘭花的種類及蘭根的長短和盆的高矮而定。鋪墊物不要填得太密太實,應保留一點孔隙。實踐證明,有的新根能在鋪墊層的孔隙中生長良好。
(2)栽植。在鋪墊層上,先填上2—3厘米的培養土,用手稍壓實,即可將蘭花正立擺布其上,根據植株與花盆大小,可以幾個單株、2叢、3叢或更多叢種在一個盆里。3叢宜栽成鼎足之勢。4叢可栽成四方形,五叢宜列成梅花形。蘭根要自然舒展,葉片要四方披拂。要緩緩地將蘭根放入盆內,使蘭根自然舒展,盡量不與盆內壁碰擦。
蘭株入盆後,就逐步固定蘭株姿勢。—盆栽一叢的,應使老假鱗莖偏居一側,使新芽有發展的餘地。 一盆栽數叢的,每叢的老假鱗莖應相對地集於盆之中間,使新根新芽向外發展各有足夠的空間。
(3)填土。栽植時,一手扶葉,一手添加營養土,執住蘭株基部稍往上提,以舒展根系,同時搖動蘭盆。讓培養土深入根際;繼續添土,並搖動蘭盆,調整蘭株的位置和高度。用手沿盆邊按壓,但切勿過重而傷根,繼續添土並擠壓,直至盆面土壤高出盆口2—3厘米,略呈饅頭形。培養土應將全都蘭根蓋住,掩至假鱗莖基部,
填土的深淺,傳統認為:春蘭宜淺,惠蘭宜深,但一般以不埋及假鱗莖上的葉基為度。新發蘭花在山野里生長時,植株上留下了土表上下的明顯標志,可以此標志為准。花盆的大小也要和植株的大小、多少相稱,既不要盆大而株小又少,也不宜盆小而株大又多。一般植株的數量,以預計2—3年後剛好長滿盆為原則。植株大小與盆的高度相稱。既利於生長,又符合觀賞要求。
(4)鋪面。栽植完畢後,可在盆土表面鋪上一層小石粒或青苔,最好是林下優質苔蘚,既美觀、又可調節水分,還可保護葉面不被泥水污染,新芽也不致感染泥土中病菌而爛心;此外,還可減緩雨水對盆土的沖刷,保持盆土疏鬆。
(5)澆水。栽植完成後,即澆第一遍水,必須讓盆土濕透,水滴宜小,沖力忌大。若置於水盆中浸水、切不可浸泡太久。盆土一經浸濕,立即將蘭盆搬出,然後移置於蔭蔽之處養護。 [編輯本段]世界國蘭家族蘭花是世界名花,國蘭家族中有一萬五千多個品種,亞洲中國蘭是蕙蘭,大洋洲、非洲多為鳳蘭,新加坡萬帶蘭,芬蘭鈴蘭,南斯拉夫鈴蘭, 塞席爾--鳳尾蘭,辛巴威--嘉蘭,南美洲國家的定為國蘭:巴西卡特蘭,哥斯大黎加卡特蘭。厄瓜多、瓜地馬拉都是麗卡特蘭,哥倫比亞卡特蘭,厄瓜多白蘭花。
中國蘭蕙蘭通常是指蘭屬Cymbidium植物中的一部分地生種。假鱗莖較小,葉線形,根肉質;花莖直立,有花1至10餘 蕙蘭朵,花小而芳香,通常淡綠色有紫紅色斑點。種類不同葉和花形態及花期變化較大。產秦嶺以南及西南地區。栽培歷史悠久,最少在千年以上,為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自古以來人們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屈的象徵。形成有濃郁中華民族特色的蘭文化。用分株、播種或組織培養繁殖。腐殖土盆栽,要求透氣排水好;喜半陰和濕潤的環境,墨蘭建蘭和寒蘭越冬溫度10℃左右,另外幾種5℃左右。
當今所稱的中國蘭,古代稱之為「蕙」。正如北宋黃庭堅(1045~1105年)在《幽芳亭》中對蘭花所作的描述:「一干一華而香有餘者蘭,一干五七華而香不足者蕙」。 [編輯本段]中國人觀賞與培植蘭花我們中國人觀賞與培植蘭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蘭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時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國文化先師孔子曾說:「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蘭,香草也。――《說文》
衡蘭芷若。――《漢書

Ⅱ 隆陽的五:歷史文化

保山歷史文化極為悠遠深厚。早在距今800萬年至400萬年間的混沌歲月,這方水土就已是尚在進化中的人類祖先賴以生存的一個家園,而至遲在七八干年前的人類童蒙時期,保山的先民就作為後來崛起的中華民族的一個原始支系在這里生息和奮斗,並創造了璀璨奪目且獨具區域特色的史前人類文明「塘子溝文化」—迄今所見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化石和「蒲縹人」化石的發現充分表明:保山既是人類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打開典籍,保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三世紀的周郝王時—這里是一度興盛的哀牢古國的發祥之地和立國之基,其開國之君便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話之一的九隆神話中沙壹「觸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龍的傳人」九隆。在哀牢古國存續的數百年歷史歲月里,保山先民不僅卓有成效地開發了「三江」流域「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熱土,還創造了輝煌奪目、獨步一方的青銅文明。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開疆拓土,在今保山壩東北的金雞鄉設縣置吏,並遷中原文化望族呂氏後裔「實之」。這是中原王朝在瀾滄江以西立足揚威的最初據點,也是業已精熟的漢文化消解、吸納直至最終反客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發端。「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蘭滄,為他人。」這首有典可考的雲南歷史上最早的詩歌,便是兩種文化碰撞出的最初的精神火花。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內屬,歷史名郡—永昌郡宣告成立,中原文化再度大舉西漸。至三國初期,諸葛亮南征,「攻心為上」,當然得雙管齊下:既要「揚武」,又須「揚文」。漢文化更是「隨軍南下」。而這時節的保山也已頗有些「修齊治平」的人才。
當然,這還是古代保山主流文化的「發蒙」期,其成熟期或日黃金時期當出現在明代。
明成化至正統年間(15世紀末葉),保山出了個「布衣奇人」楊元,他滿腹詩書,甘守清貧,開館辦學,倍養出了一批拔尖人才。接著,名滿天下的新都狀元楊慎謫戍保山,滄怒之間更是魁星高照,文氣大熾。此後,保山「決科登仕者代不乏人」,並有大量著述相繼問世。出其類而拔其萃的既有「韻著千秋」的張氏父子,也有身歷三部尚書人稱「永半朝」的王宏祚……尤其是與楊升庵惺惺相惜的詩人張含,其大量詩文「上獵漢魏,下汲李杜」,極大地豐富了地方文庫,於滇省亦堪稱大家。到了近代多事之秋,激烈震盪的政治風雲為保山造就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著名人物:回民起義領袖杜文秀、辛亥革命永昌起義組織者楊振鴻、愛國僑領梁金山……真是龍騰虎躍,盛極一時。
源遠流長的哀牢—永昌一保山文化,經歷了數千年時光洗磨,而今已成為邊地珠鏈般璀璨奪目的永恆風景,並以其突出的豐富性、多樣性特徵,為行將拉開大幕的保山民族文化大區建設釀制了無比豐厚的人文底蘊。
一、歷史文化聚寶盆
「襟滄江而帶怒水」的保山是中國版圖上開發極早、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邊疆地區。戰國中期,這里就建立了統一興盛的奴隸制國家---哀牢國,公元69年,哀牢國內附歸漢,東漢在保山設永昌郡,時為東漢第二大郡,其後的保山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山踞「八關九隘」之威勢,扼「三宣六慰」之咽喉,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保山市毗鄰緬甸,國境線長167.78千米,南方絲綢古道、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都從這里通過,是國家級邊貿口岸和中國西部重要的國際大通道,同時還是中國面向南亞和西進中東的重要橋頭堡。
保山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哀牢歸漢、永昌建郡、鄧子龍戎邊、滇西抗戰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這里曾留下永曆帝、徐霞客、徐悲鴻、馬可波羅等人的足跡;這里曾養育了「九隆傳人」柳貌、蜀漢名將呂凱、「永半朝」王宏祚、回民領袖杜文秀等著名人物。
久遠歷史刻下的歲月鉻印,便利交通串起的多彩風情,重大事件留下的厚重沉澱,傑出人物撒下的智慧結晶……使保山成了一個文化的聚寶盆。在這里,從哀牢文化、永昌文化、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抗戰文化到邊地文化、異域文化、僑鄉文化、蘭花文化、翡翠文化……都得到了多元的融合和貫通,從而形成了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保山文化。
二、境內南方絲綢古道
古道,古稱「蜀身毒道(蜀:四種;身毒:今印度),蜀、楚、粵商賈在西南地活動.中乏走身毒之徒」。據史料記載:「蜀身毒道」不僅早於南方海上的「絲路」而且比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後所出現的南北「絲綢之路」還要早兩個多世紀。「開通中印經濟交通,始於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以前」.它的具體路線是:l、北起成都,南經宜賓、昭通、昆明到達大理的洱海地區,史稱「五尺道」;2、從成都西南行往西昌,過金沙江到達大理的洱海地區,史稱「靈關道」。兩條道路在洱海地區會合後,西行過瀾滄江到保山。從保山西去緬甸,又可分為三條道路:一條是從保山西過怒江經龍陵、芒市出緬甸;另一條是從保山過怒江經騰沖出緬甸;再一條是從保山南面,經姚關、鎮康出緬甸。這三條道路中出緬甸的商旅最為頻繁。三條道路均經緬甸到達印度。史書稱大理以西為「永昌道」全長約二千公里。
南方絲路永昌道西越蘭津渡霽虹橋後,經平坡、水寨、天井鋪、牛角關、官坡、板橋進入今保山城區,然後分南北兩路出境。北路走瓦房、西亞、登灰坡梁子過北齋公房抵騰沖界頭,或經青崗壩、楊柳、怒江雙虹橋、白花嶺過南齋公房抵騰沖曲石。過芒寬境內南、北齋公房的古驛道均為馬邦通道。
南齋公房古道從古道之巔南齋公房到雙虹橋,一路有:一碗水、門樓樹、斷命崖、懶板凳、鬼器箐、大范場、老地塘望鄉台、黃竹河、崗房、大風包、舊街、大塘子(魚塘杜)、大尖山、大坪子、雙虹橋等隘I:1與驛站。其中大范場、崗房、舊街、大塘子、雙虹橋街為驛站,專為方便來往客人的。
往日繁華喧囂的古道成了一部永恆的無言的歷史。如今游覽古道,踏著爬滿翠綠苔蘚的石板,摩娑腳板的是不知飄零了幾千年的落葉,苔蘚與落葉掩蓋了古道昔日的傳說。偶爾能看到石板上嵌人的半圓形馬蹄印或問能拾到的銹跡斑斑的馬掌,似乎還能觸摸到古道厚重歷史的一頁。
古道由於山高箐深,土木草石形態各異,常使人浮想翩翩。古道上的門樓樹(又叫大門樓)是兩棵巨大的古樹,兩樹之間僅容一人走過。老樹蒼虯的枝稈上,長滿了一百多種寄生植物,五顏六色,奇形怪狀。寄生植物被風一吹,在裊裊的薄霧中若隱若現,使人聯想翩至。
失去繁華喧囂的古道就給人一種「古道西風瘦馬」的凄涼。幸而有偉岸的大樹,零散的野花,鳥類的清啼給古道舔幾分生氣。游古道,集探險、獵奇、訪幽、搜勝、健身於一體.使你在歷史的氛圍中去品昧古道昔日的風采。
三、滇西抗戰大史詩
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期,在我國西南邊地的保山、德宏和怒江、臨滄等地,爆發了一場以保衛滇緬國際通道,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為目的的抗日愛國戰爭,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滇西抗戰。這場血戰,以日本軍隊對我國西南後方出海通道——緬甸和 滇西的進攻為肇端,前後延續約3年時間。
戰爭進程大致分三個階段:從1942年2月至5月上旬為日本軍隊進攻時期。這期間,日軍從東南亞一路北上,攻入緬甸,中國政府為保衛滇緬國際通道和西南後方安全,派遣10萬遠征軍出國抗日。但因盟國各方的指揮協調失當,緬英軍隊不戰而逃,致使日軍先得利,切斷我遠征後路,我10萬將士有心殺敵,無力回天,聲 勢浩大的援緬行動以失敗告終,緬甸全境和我滇西德宏、龍陵、騰沖等大片國土相繼淪入敵手;從 1942年5月中旬至1944年5月上旬為敵我相持階段。這期間,我國滇西守軍為扼制日軍進犯攻勢,及時炸毀滇緬公路惠通橋,阻敵於怒江之西,同時派部隊深入騰沖、龍陵等地,組織淪陷區人民掀起聲勢浩大的敵後游擊戰爭,極大地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 從1944年5月中旬至1945年1月下旬為中美盟軍大反攻時期。這期間中國政府為打破日軍封鎖,重開滇緬國際運輸線,重組的衛立煌上將為首的20萬中國遠征軍,利用國際反法西戰爭發生轉 、折的有利時機,在美國盟軍和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適時強渡怒江,向盤據滇西的數萬 、日寇發起全面反攻,經過8個多月的浴血奮戰,斃敵21000多人,最終於1945年1月20日將侵略 都趕出國門,取得了滇西抗戰的最後勝利。
滇西抗戰是我國八年抗戰中最早向日寇發起的戰略性反攻,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抗日戰場從失敗走向勝的轉折性戰役之一。這場戰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軍對我國實施 東西突擊,最終稱霸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夢想。在這場事關中華民族存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敗大局的戰略決戰中,中國遠征軍、美國盟軍、愛國華僑和滇西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英勇奮戰,以傷亡二十多萬軍民的代價,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大史詩。

Ⅲ 隆陽的一:歷史沿革

隆陽區原為保山市(縣級),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因地(區)改市而更名為隆陽區,歷史上是雲南西部邊陲重鎮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通往印度、緬甸、伊朗等國的南方絲綢之路必經地。
據民國考古學者李郅《九隆山記》記載:「保山縣西之九隆山,歷史上得名最古,有名勝古跡。西至沙河,東臨郡治,橫廣四公里。」
九隆山包括九個山峰,從太保山起順南數,第一峰寶蓋山及下部之太保山,第二峰蓮花山,第三峰黃龍山,第四峰十八坎,第五峰梨花塢,第六峰硯池過峽,第七峰蘭花坡,第八峰九嶺崗,第九峰龜山。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們亦稱之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壩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東,為陽面,人們稱它為「隆陽」。《九隆山記》載:「昔人稱永昌府城為隆陽郡,謂其在九隆山之陽也。」另據民國《保山縣志稿》大事記,古跡、名勝載:「春滿隆陽——永昌古郡數萬人家,城中樹木最為繁多,春時群花盡放,憑高望之,滿城花花世界,如錦如雲,極為佳麗。」被列為保山內八景之第一佳景。
隆陽的設治,始自西漢武帝時期,初屬益州郡。東漢以後置永昌郡、永昌節度、永昌府。原「保山縣」作為政區名,是明朝中葉以後之事,明宏治五年,永昌舉人文澍進京考中壬子科進士,皇上封他為太子太保,並把城邑西邊寶蓋山下部的松山嘉封給他。後來文澍便在松山居住,從此,松山就被人們叫做太保山。《明地理志》載:「嘉靖三年三月,改永昌,金齒二千戶為保山縣,」因縣城設置在太保山腳,故縣城便以太保山得名——保山縣。清朝、民國時期繼續沿用,新中國成立之後,仍沿用了30多年。其轄境則隨時代不同而有差別,其治所的城址,也隨歷史的演變而變化。
據《後漢書·西南夷哀牢傳》載:哀牢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於哀牢山上,嘗捕魚水中,觸木若有感因妊,十月產子十人,後沉木化為龍,出水謂沙壹日:若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舐之,遂其抵以為主。後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婦,復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九隆感木而生之說,雖事出虛玄、語涉怪誕,不足為信,但不能說並無九隆之人。《西漢書西南夷傳》李賢《注》引《哀牢傳》說:「九隆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而數,至於禁高,乃可記知,禁高死,子吸代;子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扈栗即東漢光武時內屬之哀牢王,以二十五年為一代計算,禁高應生於漢景之世(公元前1 56—141後)。禁高以前,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數。至少也應中隔五代以上,疑九隆之世應在東周赧王之時,即公元前三百多年,哀牢部族已有稱王者。其部族社會、經濟、文化發達較早。因此,保山(隆陽)可考的歷史可從戰國時開始。史稱以
永昌為樞紐的「蜀身毒道」,早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以前,已是通往印度的交通線了。
《漢書·地理志》稱:益州郡。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間,設崔唐、不韋縣。裔唐、不韋在瀾滄江以西,《永昌郡傳》說:永昌郡東北八十里瀘侖津,即瀾滄江,渡江而後至裔唐、不韋縣境。裔唐在雲龍縣漕漳,不韋縣在保山平原。嵩唐設置到西晉時已廢,而不韋縣設置一直延至唐初。
崔豹《古今注》說: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39年),哀牢王柳貌相率內屬,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屬六縣,建永昌郡。轄高唐、不韋、比蘇(今雲龍)、葉榆(今大理)、邪龍(今彌渡巍山)、雲南(今祥雲)、哀牢(今德宏、騰沖、龍陵)、博南(今永平)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為全國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開始,永昌設郡為這一地區沿革之大事。
三國時,永昌郡屬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大姓雍口等叛蜀,諸葛亮不得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叛後,置南七郡,將永昌郡之雲南、邪龍、葉榆三縣分出,合建寧郡之四縣立雲南郡。永昌公領五縣。
兩晉南北朝時期,因中原設置少變,永昌仍稱郡。至晉以後,永昌郡只「有名無民、日空荒不立」等於廢置。這時南詔部土長趁機崛起,哀牢王自今騰龍移居永昌,後又遷至蒙化,與葉榆部族融合為西南夷民族。
唐初,南詔民族漸強,南詔得唐助。封皮羅閣為雲南王,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詔破施浪詔,余眾走永昌,皮羅閣追擊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時永昌人戶稀少,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閣羅鳳強秒二十萬戶於永昌,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異牟尋又口劍川、野共川、異棟蠻於永昌,見樊綽《雲南志》,永昌成為南詔西境重鎮,設永昌節度。
樊綽《雲南志》載:永昌城在點蒼山西六日程,龍尾城西第七驛有橋(即瀾滄江橋)即永昌。又言:高黎貢山,在永昌西,下臨怒江,則瀾滄江以西,怒江以東,為永昌地。而永昌節度城,在今保山平原。
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鄭氏纂南昭建長和國,後又歷趙氏天興國,楊氏義寧國,凡三十五年,皆領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國(時值兩宋時期),改永昌節度為永昌府。永昌設府自此開始。
元初平滇。置大元帥鎮大理。分設十九萬戶府,萬戶以下,設千戶、百戶以統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中書省,改萬戶、千戶為路、府、州、縣。永昌千戶改州,後又為府,領永平縣。
行省所屬路、府、州、縣為政治組織,另有軍事組織,設宣慰、宣撫、安撫等官,初設宣慰司於大理,又設金齒兩路宣撫司於建寧(今干崖、鎮康)。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將大理金齒宣慰司為都元帥府,設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齒東西兩路、都元帥坐鎮永昌,至元末未廢,為一方重鎮。
明朝廢行省制,設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分管軍、民、司法,謂「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府隸布政司、金齒衛屬都司。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革府。改設金齒軍民指揮司,兼理民事,領千戶十二、安撫司一(潞江)、縣一(永平)、長官司二(施甸、鳳溪)。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金騰兵備道(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領導,督察軍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設永昌。《明史地理志》說:「嘉靖元年十月,罷軍民司,復設永昌軍民府。」又說:保山本金齒干戶所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守御千戶所,俱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改二所為保山縣,其轄不及金騰軍備道,只領州一(騰沖)、縣二(保山、永平)、安撫司一(潞江)、長官司二(施甸、鳳溪),保山之名稱自此始。
天啟《滇志·沿革大事考》說:「明萬曆十三年(公元1 585年)添設金騰參將、姚關守備。」《明合典》說:「永昌參將,萬曆十一年添設,駐永昌、龍騰、蒙化(今巍山)等處。按:是時衛軍已積弱,不堪戰陣,募民為軍,設參將領之,後邊隅軍務,即歸參將治理。
清初,沿用明制,設永昌軍民府,其轄區包括明時兵擺道所屬諸土司在內,且所屬州縣建置略有變化。即廢鳳溪、施甸長官司並入保山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軍民』』二字,稱永昌府,管轄區域為領州一、縣二及周邊各土司。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又分設龍陵廳,「龍陵」之稱自此始。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改騰越州為直隸廳。是時永昌府領-二廳(騰沖、龍陵)、縣二(保山、永平),及周邊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鎮康、灣甸)、宣撫司五(南甸、干崖、盞達、隴川、遮放)、安撫司三(潞江、芒市、勐卯)、長官司二(戶撒、拉撒),共計十三個單位。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仍設永昌府,而省保山縣。民國二年又裁府復設保山縣,府一級設置從此結束。
民國時期,保山縣之轄境亦有變遷,民國初,分杉陽歸永平。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以卯興、魯掌、登埂三土司歸瀘水設治局。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劃保山之東南境之福東、福西、均謠、三約地及都魯窪甲、大田壩鐵廠、銅廠、思拉寬、鍋廠河、竹魯窪等處,歸新設之昌寧縣。保山縣原有境界、人戶先後劃歸鄰縣,約六分之一。
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騰、龍陷於日寇,裁原設於騰龍邊區的行監督署,另設第六行政專員公署,先暫設辦事處於昆明,後將保山劃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設於保山。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公署又設於騰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1950年元月5日,接管舊政權,成立保山縣人民政府。保山專員公署駐保山,管轄保山縣、騰沖縣、龍陵縣、昌寧縣、雙江縣、鎮康縣、潞西七縣;耿馬、瀘水二設治局;瑞麗、隴川、蓮山、盈江、梁河五個民族行政委員會,共十四個單位,保山轄十個區。1956年,撤銷保山專區,成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縣屬州府所轄。1963年,恢復保山專區(德宏州與保山專區分治),同時將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關、酒房等五個區析置施甸縣,保山專區仍轄五縣。1967年,成立保山縣軍事管治委員會,各公社均成立軍事管治領導小組,屬地區軍管會管轄。
1968年,成立保山縣革命委員會,各公社成立革委會,屬保山地區革命委員會管轄。1979年,改保山縣革命委員會,為保山縣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屬保山地區行政公署所轄。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改保山縣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隨著機構改革和體制調整,將二十六個公社、一鎮,劃為十八個區和一個城關辦事處。1987年,又將十八個區與城關辦事處、金雞村等設置成二十個。2001年6月,保山撤地區設市後,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為保山市隆陽區人民政府,下面仍轄二十個鄉鎮。
2005年11月28日,為進一步深化隆陽區鄉鎮機構改革,促進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快速和健康發展需要,隆陽區委、區政府經研究決定調整區內部分鄉鎮行政區劃建置:1、撤銷永昌鎮,以保岫東西路為界設立蘭城、永昌兩個街道辦事處。漢庄鎮的漢營、沙河2個村委會建制劃歸蘭城街道辦事處;河圖鎮的紅廟、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紅花7個村委會建制劃歸永昌辦事處。2、撤銷汶上彝族苗族鄉和瓦房彝族鄉,設立瓦房彝族苗族鄉。新設立的瓦房彝族苗族鄉管轄原瓦房彝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和原汶上彝族苗族鄉管轄的巴戛、干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原瓦房彝族鄉政府駐地。原汶上彝族苗族鄉管轄的汶上、小河、搭板橋、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岩腳、秧草、安邦10個村委會建制劃歸瓦馬彝族白族鄉管轄。3、撤銷道街鄉和潞江傣族鄉,設立潞江鎮。新設立的潞江鎮管轄原潞江傣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和原道街鄉管轄的江東、道街、澡塘、登高、石頭寨、三達地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地由壩灣村遷至小平田集鎮。原道街鄉管轄的大田、榿木林、紅岩腳、核桃、秉塞5個村委會建制劃歸蒲縹鎮管轄。4、撤銷老營鄉和瓦窯白族彝族鄉,設立瓦窯鎮。新設立的瓦窯鎮管轄原瓦窯白族彝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范圍和原老營鄉管轄的老營、阿石寨、六合、舊寨、磨房、大蒿、小浪壩、大浪壩、克恭、阿依寨1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原瓦窯白族彝族鄉政府駐地。5、將原老營鄉管轄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個村委會和金雞鄉管轄的羅寨村委會及河圖鎮管轄的長嶺崗、柳上2個村委會建制劃歸板橋鎮管轄。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全區共設1 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
隆陽區的建置沿革名稱,無論是哪個時期,在滇西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都熠熠生輝。如:益州郡、永昌郡、永昌節度、永昌府等,「永昌」叫響了上千年。後來因甘肅省也有個永昌縣,因全國縣以上地名不能雷同,兩家當中必讓一家,保山這邊只好屈讓予甘肅那邊罷了。

熱點內容
荷花漂不漂亮 發布:2025-01-20 11:54:31 瀏覽:25
邯鄲市盆景展 發布:2025-01-20 11:54:31 瀏覽:699
南齋花卉 發布:2025-01-20 11:54:22 瀏覽:344
老爺山七夕 發布:2025-01-20 11:48:48 瀏覽:612
三年級假如我是一朵雲 發布:2025-01-20 11:48:43 瀏覽:580
鬱金香獎學金學校名單 發布:2025-01-20 11:43:58 瀏覽:885
魔芋盆景 發布:2025-01-20 11:39:01 瀏覽:591
花開荷花 發布:2025-01-20 11:38:59 瀏覽:674
牡丹花說明書 發布:2025-01-20 11:37:33 瀏覽:434
竹子丁香 發布:2025-01-20 11:32:48 瀏覽: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