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西府海棠圖例

西府海棠圖例

發布時間: 2024-05-02 14:46:05

『壹』 花程式和胎座類型

1、花程式:

用字母、符號和數字表明花各部分的組成、排列、位置以及相互關系的公式。

每一種花的花程式都不同。

2、胎座:

胚珠著生部位,亦作胎胚座,一般俗稱作植物胎盤,是植物果實的一部分,位於可食部發達的果實的內皮。

不同植物的胎座位於不同的部位,按其所在位置可分為「胎座型」。

3、胎座分類:

(1)邊緣胎座:

邊緣胎座:單心皮,子房1室,胚珠生於腹縫線上,如豆科植物。邊緣胎座是由單心皮的邊緣癒合形成的。

(2)側膜胎座:

側膜胎座:兩個以上的心皮所構成的1室子房或假數室子房,胚珠著生於心皮的邊緣,如黃瓜、紫花地丁、冬瓜。側膜胎座的形成可能源於多個張開心皮的邊緣彼此聯合。

(3)中軸胎座:

中軸胎座:多心皮合生,子房多室,心皮的腹縫線向內捲入在中央融合形成中央軸,胚珠著生於每一心皮的內角上,如桔梗、百合、西紅柿、柑橘等。中軸胎座的形成可能源於多個邊緣癒合心皮的在靠近中央的位置彼此聯合。

(4)特立中央胎座:

特立中央胎座:多心皮合生,子房1室,中軸由子房腔的底部升起,但不達於子房頂,胚珠著生於此軸上,如石竹科、報春花科植物。特立中央胎座是由於具中軸胎座的子房室間隔膜消失演化形成的。

(5)基生胎座:

基生胎座:胚珠著生於子房底部,菊科如向日葵。

(6)頂生胎座:

頂生胎座:胚珠著生於子房頂部而懸垂室中,如桑、胡蘿卜。基生胎座與頂生胎座可能源於特立中央胎座的大部分消失,也可能源於側膜胎座的大部分簡化。

(1)西府海棠圖例擴展閱讀:

花性別、對稱情況、花各部分從外部到內部依次介紹K、C、A、G,並在字母右下方寫明數字以表示花各部分數目。舉例說明如下:

(1)蘋果花: * K(5) C5 A∞G(5:5:2)

表示兩性花,輻射對稱;萼片5 枚,合生;花瓣5 枚,分離;雄蕊多數,分離;復雌蕊,子房下位,由5 枚心皮聯合形成5 室子房,每室2 個胚珠。

(2)紫荊:↑ K(5) C l+2+2A(9)+lG 1:1: ∞

表示兩性花;兩側對稱;萼片5 枚,合生;花瓣5 枚,分離,排成三輪;雄蕊10 枚,9 枚聯合,l 枚分離成二體雄蕊;子房上位,單雌蕊,一室,每室胚珠數不定。

(3)桑花:♂ * P4 A4;♀ * P4 G(2:1:l)

表示為單性花。雄花:花被片4 枚,分離;雄蕊4 枚,也是分離的;雌花:花被片4 枚,子房上位,2 心皮,一室,1 個胚珠。花程式只能表明花各部排列組成位置的彼此關系,不能完全表達出結構的許多特徵,因此,為了更全面地表示花的結構還必須應用花圖式。

『貳』 急求關於風雲人物的一些事情....

拿破倫的生平
拿破崙 · 波拿巴,法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1769年出生於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 1779年,在法國布里埃納軍校學習軍事。1784年,升入巴黎軍官學校,畢業後被任命為瓦朗斯炮兵團少尉軍官,時年僅16歲。 1789年,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拿破崙同情革命,一時成為雅各賓派的擁護者。他三次回到故鄉科西嘉島,積極開展爭取科西嘉島自治和自由的活動。由於受到當地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的排擠,被迫舉家遷至法國本土。 1793年7月,拿破崙帶兵一舉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深受雅各賓派奧古斯都.羅伯斯庇爾的賞識,1794年1月14日,被任命為少將、炮兵旅長。熱月政變發生後,雅各賓派共有103人遇害,拿破崙亦受牽連,於8月5日被捕。後經審訊,無罪釋放,但被免去少將、炮兵旅長職銜。拿破崙一時困居巴黎。 1795年10月4日,巴黎發生保王黨人的武裝叛亂。督政官巴拉斯請來拿破崙幫助平息叛亂。拿破崙用大炮一舉擊垮了叛亂者,挽救了危局。督政府晉升拿破崙為陸軍中將、巴黎衛戍司令。一夜之間,窮困潦倒的拿破崙成為軍界和政界無人不曉得大人物。 1796年3月2日,年僅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軍司令官,從此開始了獨立作戰的生涯。3月9日,拿破崙與巴黎著名的交際花約瑟芬.博阿爾內匆匆舉行了婚禮。兩天後,他告別新婚妻子,趕赴義大利軍團上任。他統率數萬大軍直驅義大利,與處於優勢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軍奧軍和撒丁軍連續作戰,取得了一系列的輝煌勝利。從義大利凱旋巴黎時,他暗下決心,要做一統天下的社稷首領。 崛起的拿破崙使督政府感到了威脅,督政官員們決定把他調到遠離巴黎的地方去。 1798年4月12日,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埃及軍(東方軍)司令官。5月18日,拿破崙揮師東下,遠征埃及。他希望藉助新的勝利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1799年8月22日,拿破崙看到國內局勢急轉直下,人民怨聲載道,認為時機已到,立即率親信離開埃及,返回巴黎。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成功,成為第一執政。 1800年6月14日,拿破崙在馬倫哥大敗奧地利軍,迫使第二次反法同盟解體。拿破崙利用歐洲大陸短暫的和平,勵精圖治,發展國力,一時間法國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 1802年5月,經全民投票通過,拿破崙成為「終身執政」,集行政、司法、立法大權於一身,向帝制過渡鋪平了道路。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黃袍加身,宣告自己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稱號為「拿破崙一世」。 1805年8月9日,奧、英、俄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東進應戰,取得了烏爾姆、奧斯特里茨等大戰的勝利,俄皇、奧帝狼狽而逃。拿破崙乘勝在南德、中德、西德各諸侯國組成「萊茵同盟」,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1806年秋,英、俄、普等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日,普魯士率先對法宣戰。14日一天當中,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打了兩個漂亮仗,普軍幾乎全軍覆沒。10月27日,法軍進占柏林,海涅曾誇張的說:「拿破崙一口氣,吹去了普魯士。」接著,法國東擊俄軍。 1807年6月14日,拿破崙在弗里德蘭大敗俄軍,俄皇被迫求和。 為了窒息英倫三島,嚴格實行「大陸封鎖」政策,1807年10月,拿破崙發動了征服伊比利亞半島戰爭。法軍入侵激起島上人民的強烈反抗,法軍很快陷進了民眾戰爭的泥潭難以自拔。拿破崙不得不吞下自己種下的苦果。 1809年初,因對付普、奧等國的第五次反法同盟,拿破崙不等西班牙戰事結束,就匆匆率兵一部回國,東征奧地利。拿破崙憑著他那鋼鐵般的意志,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再一次割地求和。 1810年3月,娶奧國公主瑪麗亞.路易莎為妻。拿破崙帝國達到極盛時期。 可是,這個歐洲梟雄最得意的時刻也是其霸業發生決定性逆轉的時刻。 1812年,拿破崙集兵50萬遠征俄羅斯。他長驅直入,直搗莫斯科城。然而,俄國的嚴寒氣候和當地軍民的抗法斗爭終於使法軍大敗而歸。 1813年,歐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拿破崙率軍40萬余聯軍作戰,不料在萊比錫戰役中一敗塗地,各附庸國及諸小邦乘機起來擺脫法國控制,拿破崙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1814年,聯軍向法國本土進軍。3月30日,巴黎淪陷。4月6日,拿破崙被迫退位,並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 然而,這個失敗者再次創造了歷史上罕見的奇跡,他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 1815年3月20日,他不費一槍一彈進佔了巴黎,重新登上皇帝寶座,建立了歷史上所稱的「百日王朝」。 歐洲各君主國重新又調集重兵,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軍。 1815年6月,法軍在滑鐵盧戰役中覆沒,拿破崙第二次退位。10月,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 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病逝,終年52歲。 四天以後,島上的人為這位征服者舉行了葬禮。在禮炮的轟鳴中,棺木徐徐下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在這幽靜的峽谷深處,幾棵垂柳掩映著一條流水,秋海棠、海芋和美人蕉競相開放。拿破崙,這位一度叱吒風雲、有功也有過的蓋世英雄,便長眠在這些綠葉鮮花之下。 19年後,法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力浦派軍艦到聖赫勒拿島接回了拿破崙的遺骨。 1840年12月15日,巴黎人民滿腔熱情地舉行了隆重的接靈儀式。數不盡的人群冒著嚴寒、迎著風雪,護送著靈柩前往塞納河畔的榮軍院。從此,拿破崙的遺願得到了實現,他以一個老兵的身份安息在塞納河畔,安息在他熱愛的法國人民中間。

帥帥 發表於 2005-12-2 12:17:00 閱讀全文(67) | 回復(0) | 引用通告(0)

[拿破崙日誌]拿破崙時代軍隊編組情況
(一)陸軍編組和步,騎,炮兵情況 拿破崙時代歐洲軍隊以營為基本的戰術單位.每營六至八連,約五百至一千人;二至三營為一團;二團為一旅;二旅為一師.師為戰略單位,含有諸兵種合成性質,配步兵八至十營(人數為五千至九千五百),炮兵二連(十二門炮).1800年時,拿破崙以軍團為戰略單位,含步兵二至三師,輕騎兵一師(三至四團),炮三十六至四十門. 主要的兵種為步兵,騎兵,炮兵. 步兵在習慣上有輕,重步兵之分.在各個國家裡,由於人員的身高,體力和氣質不同,以及馬匹的特長不同,由重步兵和重騎兵中區分出輕步兵和輕騎兵.這種區分是必要的,在基本任務上稍有不同.重步兵用以進行大規模的堅決的攻擊和成密集隊形作戰;輕步兵適於散兵戰,進行機動,擔任警戒和前衛等.步兵的主要武器是前膛槍和一部分來復槍.主要是燧發槍,後來改進為擊發槍①.命中精度差,裝彈困難,又慢,影響射擊速度,每分鍾約射五發.其對單兵的有效射程為百米,對集團目標在二百米內有效,在三百五十米外則不易命中.步兵已普遍採用刺刀,長矛在十八世紀前期已廢止.步兵裝填彈葯慢,前進速度也不能快,往往來用"鵝步"②.後裝槍是以後發明的,直到1838年為止,法軍都沒有使用過後裝步槍.拿破崙有一次在德意志步兵營中觀看燧發槍時曾感慨地說:"這的確是能發到兵土手中的最倒霉的武器了." 一個團編三營時,第一,二營為基幹營,第三營為後備營.如第三營迅速參戰,則由各營抽調一部臨時編組第四營為後備. 當時有近衛軍建制,被稱為軍隊精華.這是挑選身軀最高大,最魁梧的入組成的,但往往徒有其名,在俄國和英國就是如此.法國拿破崙的近衛軍則不以身材為標准,而是選拔骨幹組成,確實為精華,不過,因為吸收了軍隊中的優秀分子而削弱了軍隊的其它部分.法國除了皇家近衛軍外,在各部隊營中還有類似的精銳部隊,如擲彈兵連,輕騎兵連等.這也使營的戰術動作復雜化.其他各國也有類似情況. 騎兵也有重騎兵和輕騎兵之別.在整個中世紀,騎兵是一切軍隊中的主要兵種."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時期,軍隊中一般都有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的人員是騎兵.十八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1756-1763年)和"拿破崙戰爭"時期,騎兵仍佔有重要地位. 重騎兵主要是指胸甲騎兵.騎手有胸甲,很重,法國胸甲重二十二磅.重騎兵前身為埃及,波斯,希臘,羅馬的重裝騎士,中世紀的騎憲兵.重騎兵在實戰中運動笨拙,戰鬥力不強,胸甲也不能抵禦近距離(一百至一百五十米)射來的槍彈,所以歐洲軍隊一度廢棄之.後米拿破崙迷戀帝制的傳統威儀,在法國恢復胸甲騎兵.不久,歐洲其他國家的軍隊也仿效了. 龍騎兵是一種步騎兩用,介於輕重之間的騎兵.有些國家編入重騎兵,有些國家則納入輕騎兵.因其軍旗上繪有龍形圖案,故稱龍騎兵.輕龍騎兵還可以徒步作戰. 輕騎兵則有槍騎兵,馬槍兵,驃騎兵,獵騎兵等區別.槍騎兵使用長矛,馬刀,後裝備手槍,馬槍;有的配鎧甲,編入重騎兵.馬槍兵裝備最好的武器,配有馬槍,是精銳.驃騎兵較輕捷,最早出現於匈牙利和波蘭,由貴族組成,以後遍行於歐洲軍隊.獵騎兵出現於十八世紀下半期,由守林人,獵人,矯裰醒「穩嗽弊槌?長於散開隊形作戰,以及擔任警戒,偵察,追擊等. 恩格斯認為:騎兵的這種區分是"令人吃驚的蠢事".將輕裝和重裝馬匹的差別,作為劃分各類騎兵——胸甲騎兵,龍騎兵,槍騎兵,馬槍兵,驃騎兵,獵騎兵——的依據,意義不大,而且過於復雜.同時,由於講排場重形式,胸甲騎兵,龍騎兵,槍騎兵的實戰作用都不大. 騎兵的基本作戰單位是連,通常配馬一百四十匹.三至四連為一騎兵團,團以上有騎兵師和騎兵軍團,所轄團的數目不很固定.拿破崙在步兵師中,也編入一定數量的輕騎兵. 拿破崙時代的炮兵,有飛躍的發展,正式成為兵種. 火炮在十四世紀時已出現.十五世紀時,戰場上已出現炮兵,但往往為軍隊所僱用而不列為軍人.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炮兵在大部分國家列為軍隊正式編隊,但仍未成為獨立的兵種.菲特烈大帝雖然意識到炮兵的作用,認為炮兵應有迅速運動的必要,使用了馬拖的野戰炮,但是,他始終不承認炮兵是一個"兵種",而看作是個輔助部隊地位應次於步兵和騎兵.法國軍事理論家吉貝特伯爵也有類似的看法. 火炮在技術上的進步和改革,顯示了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因而日益受到重視.火葯性能改善,伽利略和牛頓等的科學研究成就,使炮兵學理論漸趨完善.炮架,炮身,炮彈的改進,使普魯士出現"騾馬炮隊",炮可以隨著騾馬翻山越嶺,有了一定的機動性.在1759年又建立了騎炮兵,支援騎兵作戰,為各國採用.法國十分重視炮兵學理論的研究.被稱為法國"炮兵之父"的瓊·巴普蒂斯特·格利包佛爾於1776年任法國炮兵總監時,改革了炮兵,發展了較完整的炮兵系統,其中包括專門訓練的炮兵部隊和學校,用於野戰,攻城,海防和要塞守備的專用炮兵武器;並且改進了炮架,炮結構和編制,採用標准型制,炮架零件可以互用,重炮可以分解,各種運炮工具只需七種車輪和三種車軸就夠了.因此,輕型炮(四,六磅核彈炮和六英寸追擊炮)普遍裝備陸軍,要塞炮採用迴旋式輪子,可在半圓形的軌道上滑動,調整方向,並且開始以炮的口徑而不以彈丸重量來計算火炮的大小.拿破崙在這個基礎上,又改進和發展了法國炮兵,使之進一步標准化和輕便靈活,並增強運動性,編制也更為合理.拿破崙第一次使炮兵成為一個獨立的兵種. 英國炮兵一直落後於其他國家.炮車用單馬縱列挽曳,馭手持長鞭隨車步行.馬和馭手都是雇來的,也沒建立騎炮兵.直到1800年改革炮兵,才和各國採取相同的措施. 軍隊人數和擁有炮數的比例,各國並不一樣.拿破崙認為每千人有二門炮就可以了,這一比例後來成了常規.此外,每門炮攜彈量約為二百發,其中四分之一左右為霰彈.徒步炮兵連一般配炮八門,騎炮連配六門. 火炮的種類,性能,口徑甚多,詳見附表. 隨著火飽的改進,築城學也有了變革.法國工程師佛邦改良了土耳其和荷蘭軍隊的築城方法.石建的,高聳的城牆構成的"俯瞰式"堡壘,不再能有效地抵住炮火,它們被"削平的"或稱為"佛邦式"的堡壘所替代.義大利人又有新型的"圍廓",後來又有改進,這種堡壘流行到十九世紀初.其主要特徵是外形通常為一正多角形,從每個角上伸出一個堡壘,故又稱"多面堡",以便能夠有效地交叉火力.還有一層低厚的石建的胸牆,外面有一條寬闊的壕溝,上面被一條傾斜的外堤掩蔽,並蓋上厚厚一層泥土,炮彈打在上面,力量也減弱了. (二)海軍的發展 海軍方面的情況這時也有一定的發展. 歐洲國家由於殖民海外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海上武裝力量一直比較發達.西班牙和英國海軍都盛極一時,此時尤以英國為最,稱霸海上. 英國戰艦有備炮百門,九十八門的三層甲板船,還有四層甲板的戰艦.1803年時,英國擁有第一線戰艦三十艘,支援的有八十六艘"五十門炮船"和巡洋艦,加上預備艦隊等,共有七十七艘戰艦和四十九艘"五十門炮船",巡洋艦若干艘.1808年時,總噸位為八十萬噸.1814年時,共有戰艦二百四十艘,巡洋艦三百十七艘和其他艇船六百十一艘. 法國在1803年時,擁有戰斗艦二十三艘,巡洋艦二十五艘,中型巡洋艦十七艘,還有艦船一百六十七艘,正在建造的戰艦有四十五艘.按照法國計劃,准備建立聯合艦隊對付英國,預計法國擁有戰艦一百三十艘,西班牙六十艘,荷蘭二十艘,熱那亞十五艘.實際上,連年征戰,計劃並未完成,到1815年時,法國有戰艦一百零三艘,巡洋艦五十五艘.這些戰艦中,有載一百三十一門火炮的四層甲板和載一百十二門,一百門,八十門,七十四門(為數較多),六十四門炮的三層甲板等各種型號. 艦船多為木結構,使用風帆.艦炮主要為卡倫炮(系1779年發明,最初由蘇格蘭卡倫鐵業公司製造,因以為名).這是一種短炮身,大口徑炮,在近距離發射球形實心彈,可對敵艦木質部分造成嚴重破壞.這時美國人富爾敦已開始研究,試制蒸汽艦船,但未到實用階段. 從海軍力量講,英國占壓倒優勢;從艦船結構講,法國和西班牙超過英國,軍艦較大,外形也較美觀. ①燧發槍是以彈簧作用使燧石打擊出火花,引燃火葯,推出彈丸.1805年起採用擊錘起爆葯雷汞,引燃火葯. ②前膛槍使用鐵探條裝填彈丸,射擊時必須停下來,同時要保持橫隊的整齊,所以步伐很慢,被稱之為"鵝步". 附表 拿破崙時代的火炮性能 種類 口徑 炮長 初速 有效射程 彈量 射速 炮車重 全備 炮車重 全備 彈葯車重 挽馬數 每門需 彈葯車數 毫米 口徑倍數 米/秒 米 公斤 發/分 公斤 公斤 公斤 六磅炮 84 18 416 實彈600 4 1 290 1050 1500 4 1 霰彈400 8 1 八磅炮 108 18 410 實彈800 8 1 580 1050 1900 4 2 霰彈600 8 1 十二磅炮 121 18 410 實彈900 12 1.5 880 2100 1800 6 3 霰彈900 12 1.5 150毫米臼炮 165 4.5 170 實彈600 1 330 1450 1600 4 3

帥帥 發表於 2005-12-2 12:16:00 閱讀全文(16) | 回復(0) | 引用通告(0)

[拿破崙日誌]拿破倫戰爭時代的軍隊裝備和戰術
步兵(一):概述 步兵是拿破崙時期軍隊的主體。相較於其他兵種,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傷亡,但又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步兵通常分為三類: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發槍兵Fusilier);擲彈兵(Grenadier);輕步兵(light infantry)。擲彈兵會由最為「英勇」「健壯」的士兵組成。(個人認為,「擲彈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稱而已,並不會真的「擲彈」 )。輕步兵則由「身材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組成。各國對輕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國叫獵兵(chasseurs)英國的叫輕步兵或來復槍兵(rifleman)。(其他幾種語言我不懂,大概也都是獵兵的意思)前兩類步兵通常排成較緊密的隊形,從而發揚火力。輕步兵則會形成「散兵線」(skirmishing),己方進攻時,用來動搖敵人防禦陣線;己方防禦時,用以打亂敵人進攻節奏。 當時的步兵大多數裝備的都是大口徑滑膛槍,各國滑膛槍的原理構造都沒有太大差別。1740年英國推出的標准步槍(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長46英寸(117cm),口徑0.75英寸(19mm)。七年戰爭之後,身管縮短到42英寸(107cm),口徑不變。與法國的戰爭爆發後,英國由於缺少穩定的原料供應來源,轉而責承東印度公司製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槍(India Pattern)。到1797年,這種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槍已經成為英軍的制式裝備。巨大的產量不僅滿足了英軍的需要,更裝備到反法同盟各國。1802年,英國軍火部門又推出了新款步槍,但是只有少量裝備部隊。盡管准確性不佳,英國滑膛槍系仍然大受部隊的歡迎,被士兵們稱作「褐貝絲」(Brown Bess)。 法軍主要裝備的「1777款」滑膛槍身管長44英寸(112cm),口徑0.69英寸(17.5mm)。全槍長59.5英寸(151cm),比英國槍略輕(重約10磅=4.54kg)。強化了扳機,採用黃銅材質的擊發槽(priming pan),槍管用扣環固定以便於更換。法國革命期間,對1777款滑膛槍只進行了輕微的改動(成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槍還有多種變型,用來裝備騎兵。這些變型在長度和裝飾上區別於步兵型,但是口徑和擊發部分均保持不變。 其他參戰國的滑膛槍包括:普魯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槍(1805),普魯士新款(1809),但是實際上1806年普魯士戰敗後,基本上依靠英國援助和繳獲過日子。奧軍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對擊發裝置作了些許改進。俄國滑膛槍裝備較為混亂,先後裝備了不下12種滑膛槍。其中當數圖拉兵工廠的1810款性能最好。 命中率低是當時滑膛槍的主要缺點。由於擊發時間過長,在扣動扳機到點燃裝葯這段時間里,槍口的晃動無法避免。這種晃動加上只有前面一顆準星(沒有後準星)嚴重影響了射擊的准確性。黑火葯燃燒後會在槍管內留下殘留物,在激烈的戰斗中這種殘留是沒時間清除的。為了不妨礙射擊,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較小的彈丸。各國滑膛槍彈丸和槍管之間的縫隙(游隙)大概處於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范圍內。游隙保證了射擊的順暢,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普軍曾經對普法兩國的滑膛槍做了一項試驗。對一個10英尺寬6英尺高的目標(3.05×1.83m)普軍1782型射擊100發,在100步長(pace=0.76m;76m)的距離上可以命中60發;200步時40發;300步時只有25發,法國的1777型滑膛槍的成績也沒好到哪去。考慮到戰場環境,(前面提到的)煙霧,恐懼,噪音等因素對士兵心裡的影響,命中率要比這種理想試驗還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碼(91.4m)的距離上對一個進攻中的步兵縱隊(column)進行兩次齊射,理論上可以命中500到600發。可是根據各國軍隊的經驗,戰場上能命中150發就已經是最佳成績了。當時滑膛槍理論上的有效射程為300步長(228m),實際上在這個距離射擊完全是在浪費彈葯。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問題。激烈的戰斗中,整個裝填開火的過程會出現許多問題。例如,擊發槽內的火葯沒有引然主裝葯;火石用舊卻忘記更換;槍口殘留物淤積過多,等等。據統計,長時間的交戰中,不能擊發的幾率竟高達20%。 經常有網友對拿破崙時期的戰斗形式感到疑惑,覺得列隊進攻目標太大。其實,看了上面的介紹我想大家的疑問應該得到部分解答了。當時的步兵射速大概為每分鍾2到3發,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單獨一支滑膛槍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橫隊或者縱隊,集中火力,才能有較好的殺傷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隊形可以及時應付騎兵的沖擊。(關於這點會在後面談到,這里就不細說了。) 拿破崙時代,各國士兵通常在彈葯袋裡攜帶50到60次射擊所需的彈葯。一次戰斗平均消耗20發左右。英軍在西班牙Vittoria戰斗中消耗較大,平均每人打了60發,全軍共消耗彈葯350萬發。可是命中率卻出奇的低,每450發才造成1名敵軍傷亡。幸運的是,當時惠靈頓的補給狀況很好,消耗的彈葯很快得到了補充。在馬倫哥,法軍上尉Coignet的營用光了所有的彈葯,千鈞一發之際,及時趕到的彈葯充足的近衛軍救了他們。 缺乏訓練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數軍隊里,滑膛槍射擊訓練簡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線由於兵力相對分散,提高射擊精度就相當重要。盡管如此,革命期間較為強調散兵線戰術的法軍仍然很少進行針對訓練,輕步兵們只能到實戰中去提高自己。據法軍士兵的回憶,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以後才有射擊訓練。1800年,貝爾第埃簽發命令:法軍新兵必須接受裝填、操槍、瞄準、射擊等訓練,要保證上戰場前實彈射擊過幾次(a few rounds)。但是,事實上並沒有足夠的彈葯和時間來保證充足的訓練。英軍在這方面作得較好,但也只有30發實彈+50次無彈丸射擊。 到此講的都是滑膛槍,而當時有膛線的更為准確的來復槍其實已經在各國軍隊中出現。法軍對來復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試驗,但到1807年拿破崙命令禁用來復槍,而其他國家都有小規模的輕步兵或獵兵裝備來復槍。來復槍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線的作戰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點是裝填時間較長、容易阻塞。再考慮到製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訓練所需的時間,來復槍就明顯不如滑膛槍適於裝備大兵團了。所以,連較為接受來復槍的英軍也僅有兩個輕步兵團裝備來復槍——60和95步兵團。 無論滑膛槍還是來復槍,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開采火石通常是在潮濕的天氣里進行,乾燥後,由熟練工人粉碎、整形。英國出產質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給歐洲大陸上的盟友們。法國的香檳省和皮卡第地區也出產火石。薩克森是歐洲大陸上的另一火石產地。相比之下,普魯士就缺乏火石資源,在沒得到英國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體是什麼?)由於火石的重要性,士兵們基本上都有一塊備用,每個營部還都保有相當數量的儲備。戰斗前,火石是必檢的項目之一。奧斯特利茨會戰的前夜,拿破崙親自提醒近衛軍:「換一塊新火石,明天會有大用場的。」 另一項必檢的項目是彈葯。一個硬紙包里裝有大概150格令(約為10克)黑火葯和一顆鉛彈,在兵工廠製成後,以每箱1000包出場,配給部隊。連里的軍官負責每天早晨檢查士兵的彈葯情況。 步兵(二):基本隊形 當時火器的種種局限使得當時的軍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隊形來提高滑膛槍的射擊效果。法國革命初期,由於缺乏訓練、紀律渙散的志願兵為數眾多,防禦時尚能形成傳統的三列橫隊,進攻時則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隊形作戰,指揮官們只好增加散兵線的規模,有時甚至整營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時期的歐洲大陸各國,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卻還都保持著18世紀流行的線性橫隊。這些國家沒有改革是因為法國的「散兵」戰術對他們的隊形不能構成威脅。奧軍將領認為:「散兵的零星射擊根本無法動搖一個訓練有素的步兵陣列」。隨著法軍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隊形的作用也逐漸受到重視,通常會有一個營縱隊跟在散兵線後面給予支持,這種戰術當時收效很好。拿破崙上台後,歐洲各國軍隊也都引入了散兵線戰術,法國的散兵線的干擾效果大打折扣,動搖敵方陣線的任務更多的由炮兵來完成。因此,散兵線被適當削弱了,攻擊縱隊則被大大強化,拿破崙後期的戰役甚至動用整師的兵力形成攻擊縱隊沖擊敵方防禦陣地(滑鐵盧就用過)。相比較,其他國家的三列線性隊形就有點單薄了。1806年,奧軍採用了類似法軍的攻擊縱隊。1807年的普軍、1810年的俄軍也相繼進行了類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橫隊的是英國(攻防通用),英國的條例規定的是三列橫隊,可是惠靈頓等英國將領常常採用的是兩列橫隊。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保持較寬正面,更好地發揮火力。 「營」是當時軍隊的基本戰術單位,由於手頭缺乏其他國家的資料,只好以法、英兩國的情況為例了。早期法軍一個營建制內有8個連,1808年依照拿破崙的訓令,改為6個連,但是全營的人數並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連的規模增大而已。無論是6個連還是8個連,均包括一個擲彈兵連和一個獵兵連,其餘為燧發槍連。按照訓令,法軍一個營應該有800人左右,不過多數部隊達不到這個人數。通常法軍一個營約有600~700人。滑鐵盧戰役時,法軍平均每營560人左右。下圖是一個6連營的行進、攻擊縱隊(8個連的類似),後面兩個是擲彈兵和獵兵連。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線,獵兵連會被抽走,後面僅留一個連。擲彈連並不總在後面,當士氣較低時,較精銳的擲彈連在後面押陣,穩定軍心,防止前面的部隊崩潰。當士氣較高時,擲彈連通常在縱隊的右前方引導攻擊。連保持三列橫隊,列與列之間間隔約1米。連與連之間的間隔約為8~10米,整個縱隊的縱深為25米左右,行進時可能拉得更開一些。軍官和軍士的位置已在圖上標出。(用Photoshop加的中文,那個「營參謀」大概相當於營副,但是法軍將其歸為參謀軍官。最後一個也是軍士,但不知怎麼譯。大家幫忙看看!)有時,缺獵兵連的營縱隊會採用一個連為正面,五個連依次排開,不過這種縱隊並不多見。 英軍一個營由10個連組成,包括一個擲彈連和一個獵兵連,軍官士兵共計640人左右。下圖為英軍營防禦進攻通用隊形——兩列橫隊。正面寬約200米。軍官的圖例與法軍基本一致,黑色圓點為鼓手。英軍的行軍隊形也是縱隊,每連兩列,10個連前後依次排開。 騎兵的存在對步兵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雖然展開的步兵隊列可以應付正面的騎兵沖擊,但是薄弱的側翼和後部卻極易受到攻擊。步兵對付騎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陣」——四面向外的「刺刀叢」。形成方陣涉及一系列復雜的部隊調動,因此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在情況復雜的戰場上,步兵可能會因為沒有及時形成方陣而遭受重大的損失。英軍在西班牙與法軍作戰期間,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來的大雨遮蔽了視線,雨停後才發現側翼有兩個法軍輕騎兵團正准備攻擊。匆忙間,有三個營沒來得及形成方陣。結果,短短的五分鍾內,這三個營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80名軍官和1568名士兵中傷亡了1248人。 方陣雖然能有效的對付騎兵,但是也有明顯的缺點。首先,營的正面被大大縮小了,無法發揮原有的火力。如果敵方的騎兵與步兵協同得當,就會利用暫時的步兵火力優勢大量殺傷方陣里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陣隊形正是炮兵的極佳射擊對象。

熱點內容
乾縣七夕節 發布:2025-01-19 12:51:03 瀏覽:527
牡丹婚介網 發布:2025-01-19 12:38:17 瀏覽:782
進門大盆栽 發布:2025-01-19 12:31:22 瀏覽:104
連根盆景 發布:2025-01-19 12:26:25 瀏覽:625
兒童國畫花卉 發布:2025-01-19 12:11:08 瀏覽:264
盆栽桔子樹的修剪圖片 發布:2025-01-19 12:06:58 瀏覽:709
黃牡丹煙價格表和圖片 發布:2025-01-19 11:45:29 瀏覽:564
白常春杜鵑花 發布:2025-01-19 11:37:26 瀏覽:503
夢見室內綠植長高 發布:2025-01-19 11:36:53 瀏覽:469
釣魚用那種丁香油 發布:2025-01-19 11:34:33 瀏覽: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