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養蘭花
① 蘭花的故事
蘭花的傳說
楚懷王年間,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職罷官。他回到了家鄉歸州,即今湖北省秭歸縣,住在牛肝馬肺峽
的南岸,於仙女山下的九畹溪邊,辦起一所學堂,親自教授弟子。傳說《離騷》中「余既滋蘭之九畹兮」 的詩句,就是出自於此。
話說某一天,仙女山的蘭花娘娘出遊,打這里路過,發現清癯的屈原正在講課,於是自空中降下雲頭,立在窗外一側靜聽。屈原揮舞雙手,慷慨激昂地陳述振興楚國的道理,那種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令蘭花娘娘也為之感動。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蘭花,臨走時,遂特意施展法術,將其栽種在窗下的三株蘭花點化成精。蘭花品格高尚,開著淡綠或淺黃的花朵;屈原誨人不倦,舍己忘我地傳道授業。一次課間,他抱病講到國家奸臣當道、百姓受難的情形,由於過分激動,義憤填膺,一口鮮血從嘴裡噴射出來,恰巧濺落在窗外的蘭花根部。弟子們見老師嘔心瀝血地教書育人,心疼得淚流滿面!
那三株蘭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養,一夜之間竟發成了一大蓬,學生們數了數,足有幾十株。屈原聞著撲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轉了許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齊動手將蘭花分株移栽到學堂四周的空地上。道來奇怪,那蘭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發蔸抽芽,第三天則伸枝展葉,第四天就綻蕾開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發出大蓬大蓬的新蔸來。屈原率領學生們在溪邊、山上忙著移栽,蘭花因此得以鋪展蔓延。山裡老農欣喜地說:「我們這里十二畝稱一畹,屈大夫栽種的蘭花,怕有三畹了!我們這山鄉呀,真該改名叫芝蘭鄉了。」 隨後,蘭花從三畹發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擴展、過度到了九畹。從此,仙女山下的這條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邊的蘭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條西陵峽,香飄全歸州,直至香了半個楚天!
終於,乘著一葉扁舟,載了滿溪花香,屈原還是出山了。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蘭鄉里葳蕤的蘭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陣陣暗香…… 鄉親們預感到將有什麼不祥的事情發生,心裡惴惴不安。幾天之後果然傳來噩耗,就在蘭花凋謝的那天,屈大夫已經含冤投身汨羅江自盡。人們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蘭花娘娘也哭腫了眼睛。屈大夫的學堂遂被改建成為芝蘭廟,廣植蘭草,後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紀念。
這里還有一個傳說,是關於蘭花眾多的名貴品種中的一種梅花瓣型的宋梅。
清朝乾隆年間,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宋家店,有個以經營茶葉、棉布為業的商人叫宋錦旋。由於他經營得法,十幾年下來,便成了當地聞名的富戶。
宋錦旋由於出身寒苦,故很能體諒貧苦的鄉鄰,經常會接濟他們,而平日自己卻是粗茶淡飯,仍然過著清苦日子,但他也有一種嗜好,那就是愛蘭、采蘭、養蘭,常常為了得到一盆好蘭而不惜花費重金。他家住山區,春天裡,每當經營餘暇的舊子,他就上山找蘭花。但盡管他每年都上山尋覓,卻始終沒能找到一株好蘭花。
有一年初春的一個夜晚,宋錦旋獨自躺在床上,想著明早要上山覓蘭花去,但想到好花難得,正苦苦尋思該去何處去找,不覺頭腦發蒙,睡意上來。朦朦朧朧中,他忽然看到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婆婆,領著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站在他面前,要將女孩托給宋家當奴婢。宋錦旋細細打量,見女孩長得清秀俊美。經交談才知女孩是個無依無靠的孤兒,老婆婆是她的鄰居,出於好心,想幫這女孩找條生路。聽說宋錦旋心腸好,才特地帶她來投奔宋家的。宋錦旋當即點頭答應收養這女孩為義女。接著,老婆婆就作揖告別了。瞬間一聲春雷轟隆作響,把宋錦旋驚醒,他才知道剛才只是一場春夢。
第二天,宋錦旋仍舊上山采蘭。他尋遍一座山又翻過一座山,直到太陽西斜,仍未遇上一株好蘭。他只好拖著兩條疲憊的腿緩緩下山。不小心時他被一塊石頭絆倒,摔了個仰面朝天。他慢慢坐起來,忽然眼前一亮,在夕陽中,身旁有一小叢蘭草在微風中輕輕抖動,再仔細一看:那半弧形的葉子剛柔相濟,散發出清幽的香味,確實與眾不同,中間還長著個花蕊哩。他小心挖出,回家忙栽在盆里。
不到半個月,蘭蕊抽長開花了,花朵高過蘭葉,花瓣圓潤頭帶尖鋒,劉海舌,十分裊娜,還發出陣陣清幽香味,確是蘭中珍品。宋錦旋如獲至寶,早晨看,中午看,晚上在燈下還細細看,人就像如痴如醉般地愉快。突然,他心頭一閃,想起半個月前的那個夢,啊,他明白了:這蘭花的花形葉形,如砒楚楚動人,不就是夢中所見的那個女孩嗎?如此看來,那老婆婆就是送蘭花的仙子了。宋錦旋從此更精心地培育著這蘭花,並不斷地讓它繁衍生息,又給它取名為「宋梅」。
蘭花的傳說
從前,在大別山一個深幽谷里住著婆媳兩個人。婆婆總是誣賴童養媳蘭姑娘好吃懶做,動不動就不給她吃喝,還罰她乾重活。
一天早上,蘭姑娘在門外石碓上舂米,家中鍋台上的一塊糍粑被貓拖走了。惡婆一口咬定是蘭姑娘偷吃了,逼她招認。逼供不出,就把蘭姑娘毒打一頓,又罰她一天之內要舂出九斗米,蘭姑娘只得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不停地踩動那沉重的石碓。
太陽落山了。一整天滴水都沒沾牙的蘭姑娘又飢又渴,累倒在石碓旁,順手抓起一把生米放到嘴裡嚼著。
惡婆一聽石碓不響,跑出來一看,氣得雙腳直跳:"你這該死的賤骨頭,偷吃糍粑,又偷吃白米"!拿來起木棒打得蘭姑娘暈倒在地。惡婆並不解恨,還說蘭姑娘是裝死嚇人。
她又扯下蘭姑娘裹腳帶,將她死死的捆在石碓的扶樁上,然後撬開蘭姑娘的嘴巴,拽出舌頭,拔出簪子,狠命地在蘭姑娘的舌頭上亂戳一氣,直戳得血肉模糊......
可憐的蘭姑娘,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死去了。
也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在蘭姑娘死去的幽谷中,長出了一棵小花,淡妝素雅,玉枝綠葉,無聲無息地吐放著清香。人們都說這花是蘭姑娘的化身,捲曲的花蕊象舌頭,花蕊上綴滿的紅斑點是斑斑的血痕。這就是關於蘭花的傳說。
話說某一天,仙女山的蘭花娘娘出遊,打這里路過,發現清癯的屈原正在講課,於是自空中降下雲頭,立在窗外一側靜聽。屈原揮舞雙手,慷慨激昂地陳述振興楚國的道理,那種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令蘭花娘娘也為之感動。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蘭花,臨走時,遂特意施展法術,將其栽種在窗下的三株蘭花點化成精。
蘭花品格高尚,開著淡綠或淺黃的花朵;屈原誨人不倦,舍己忘我地傳道授業。一次課間,他抱病講到國家奸臣當道、百姓受難的情形,由於過分激動,義憤填膺,一口鮮血從嘴裡噴射出來,恰巧濺落在窗外的蘭花根部。弟子們見老師嘔心瀝血地教書育人,心疼得淚流滿面!那三株蘭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養,一夜之間竟發成了一大蓬,學生們數了數,足有幾十株。屈原聞著撲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轉了許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齊動手將蘭花分株移栽到學堂四周的空地上。說來奇怪,那蘭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發蔸抽芽,第三天則伸枝展葉,第四天就綻蕾開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發出大蓬大蓬的新蔸來。屈原率領學生們在溪邊、山上忙著移栽,蘭花因此得以鋪展蔓延。山裡老農欣喜地說:「我們這里十二畝稱一畹,屈大夫栽種的蘭花,怕有三畹了!我們這山鄉呀,真該改名叫芝蘭鄉了。」
隨後,蘭花從三畹發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擴展、過度到了九畹。從此,仙女山下的這條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邊的蘭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條西陵峽,香飄全歸州,直至香了半個楚天!
終於,乘著一葉扁舟,載了滿溪花香,屈原還是出山了。
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蘭鄉里葳蕤的蘭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陣陣暗香……
鄉親們預感到將有什麼不祥的事情發生,心裡惴惴不安。幾天之後果然傳來噩耗,就在蘭花凋謝的那天,屈大夫已經含冤投身汨羅江自盡。人們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蘭花娘娘也哭腫了眼睛。
屈大夫的學堂遂被改建成為芝蘭廟,廣植蘭草,後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紀念。
② 蘭花的故事
明朝正德(1506—1522)皇帝南巡時,聽說浙江蘭溪的蘭蔭山上出產名貴蘭花,便來到蘭溪,想選幾株珍品帶回宮。蘭蔭山上蘭蔭寺的主持和尚有一株罕見的梅瓣蘭花,此花神韻雋永,色彩清麗,異香四溢。主持得知皇帝要上山尋蘭後,為了這株蘭花不被皇帝選走,便叫弟子將它從土中挖起,栽在一個小香爐里。接著用一條長繩子綁住小香爐,垂放到山上一口深井底處。主持認為此蘭萬無一失了。
皇帝己上山進了寺院,主持忙向前迎駕。皇帝在寺中歇了一會後便命眾侍臣去選挖蘭花。他們挖了幾株回來,但是都不合皇帝的心意。此時,一股蘭花的幽香飄來,皇帝命侍臣去找散發幽香的蘭花。眾侍臣順著幽香,找到了藏有梅蘭的古井邊。見有一截繩子露在井外,一個侍臣順手將繩子往上拉,拽出了那隻小香爐。香氣就是從小香爐里發出來的,但是小香爐里的蘭花不見了,侍臣們帶了小香爐回去復命。皇帝對小香爐翻來覆去地細細端詳,除有幽香外,看不出有什麼別的奇特之處。便宣來主持,盤問這只香爐的底細。主持和尚搪塞道:用這只小香爐取井中泉水喝,可使人雙目明亮。皇帝聽後立即命內侍去井中提回一香爐的泉水,率先喝了,又叫眾侍臣喝。泉水清涼,初喝一口,人果然有清心明目的感覺。
由於這口古井散發出異香,喝上一口井中泉水,人便清心明目,皇帝高興地說道:「怪也!怪也!」並命內侍取來文房四寶,准備題寫「蘭蔭深處有異香」七字,誰知剛寫下「蘭蔭深處」四字,突然感覺頭昏目眩,腹部疼痛。眾侍臣也個個捧腹彎腰,叫苦不迭。
原來大家上山時一個個大汗淋漓,沒多久又喝了井水,冷熱相沖,因而腹部疼痛。皇帝無心再寫,只得草草落款,匆匆下山。至今蘭蔭山石壁上還留有石刻:御題,蘭蔭深處,正德十四年五月十六日。
皇帝走後,主持慶幸那株珍貴的梅蘭未被搜去,便同弟子去井裡打撈,可那梅蘭已無影無蹤,不知去向了。
③ 求蘭花與佛教的聯系,典故
古人常以花為友,謂之:梅為清友,菊為靜友,蘭為禪友。佛門將寺廟稱為蘭若,而佛家又將蘭花稱為禪花。蘭花為佛教的六供奉之一,代表著佛教中因果的因,在大乘佛教中花代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叫六度之花。修行者見花當思修今世好的因,來世才有好的果。蘭文化與佛文化的結合始於唐朝,從唐朝起,蘭花開始盆栽。唐朝畫僧貫休和尚在蘭溪種蘭寫蘭,由此寺廟多辟有蘭園,直到如今各大叢林中大都種有蘭花。歷來藝蘭家中也不乏僧侶。至今仍傳世的蕙蘭名種『金贍梅』,就是清乾隆時由文思院翠峰和尚選育出的品種。創於唐元貞年間的廣東汕頭靈山寺,其鎮寺之寶就是靈山寺壁蘭,一直傳世至今。現代佛教活動中有蘭花參與或蘭花活動中也有佛教參與,其中第十五屆中國(樂山)蘭花博覽會上舉辦方就辦了一場以佛教音樂為主題的音樂晚會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而舟山的蘭花的蘭博會曾取名為「怫蘭·慧馨」 普陀山蘭文化博覽會。將蘭花和佛教較好地結合起來,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蘭花文化與中國的傳統宗教儒釋道都有很大的淵源,是由於蘭花的品質中的幾大特點與這些宗教在精神上有很大的相通之處,與佛教則是其清靜、禪定和出世。蘭花生於空谷幽林,環境清靜,無街市的喧鬧,所以賞蘭要靜心明性,不為外物所染,保持禪定。蘭花「不以無人而不芳」是一種淡泊,其特點在於「定」與佛教中的「戒、定、慧」中的「定」是同一含義。蘭花的傳統銘品的欣賞要點在於瓣型的正,花色的素,戒花瓣的無型和花色的雜亂,與佛教之中的戒也有很大相似之處。僧人修得身心空靈之時品蘭花的清遠幽香,飄逸的蘭影對於修禪必有很大益處,就是我們世俗之人從養蘭賞之中也能養成蘭花的遺世獨立,安於淡泊,樂於恬靜的品格,脫離世俗煩惱,獲得清靜無為的快樂。佛教中的「一花一世界一蘭一君子」、「見蘭悟禪」之說是很有道理的。
普陀山戒忍方丈曾概括地說蘭花和佛教的關系:「蘭是禪花,非有禪緣,不結蘭緣。蘭是靈物,能卜凶吉。室濁則蘭萎,屋凶則蘭枯。蘭有佛性,不論貴賤,平和同仁」。九華山亦是佛教名山和蘭花產地,保護蘭花或開發蘭花應從佛教文化的角度出發,不能只是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大量採挖,那麼不久將來蘭花這一物種將從九華山區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