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批評荷花

批評荷花

發布時間: 2024-10-07 12:22:24

Ⅰ 為何全椒人批評人不當的笑會說「嘴齜得跟荷花一樣」

第一:傳統是解釋,荷花在以前沒有那麼多外來花木的情況下,可能是全椒本土花花卉中花冠最大的了,所以意思是嘴張得大。進一步意思是嘴大不靠譜。第二:現在的解釋,菊花指什麼?村長肯定知道的。菊花指下,荷花指上。菊花取其花瓣如皺紋,荷花取其花瓣如牙。回答完畢。 查看更多答案>>

Ⅱ 有木有批評荷花的詩句

沒發現,贊美它出泥不染的太多了,它太清高了,清高到我實想不出也從來沒有發現還是批評荷花的詩句。
不過你可以網路 荷花 貶意 看看有沒有、。
只有一句還是微微的損一些:映日荷花別樣紅。結果還是別樣的紅呢,只不過有點過氣了的感覺。

Ⅲ 秋末冬初去公園,看到殘敗的荷花池和殘敗的菊花,想到了詩句什麼

殘敗的荷花可以用《踏莎行·楊柳回塘》形容

踏莎行·楊柳回塘

【宋】賀鑄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雲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踏莎行·楊柳回塘》是北宋詞人賀鑄的詞作。這首詞是詠荷花,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詞的上闋描畫了一個詳和而恬靜的池塘。而荷花卻生長在池塘僻靜處,只能寂寞地凋落。就象一位美女,無人欣賞,無人愛慕,飽含零落的凄苦。詞人通過美人的自嗟自嘆,也暗露了自己年華的虛度。下闋仍借美人之口言志:即使凄風冷雨,我仍然不在百花爭艷的春天開放,寧願盛開在炎炎的夏日。荷花、美人、君子,形成了完美和諧的統一。

白話譯文

楊柳圍繞著曲折的池塘,偏僻的水渠旁,又厚又密的浮萍,擋住了采蓮的姑娘。沒有蜜蜂和蝴蝶,來傾慕我幽幽的芳香。荷花漸漸地衰老,結一顆芳心苦澀。

潮水帶著夕陽,涌進荷塘,行雲夾著雨點,無情地打在荷花上。隨風搖曳的她呀,像是向騷人訴說哀腸:當年不肯在春天開放,如今卻在無端地在秋風中受盡凄涼。

文學賞析

此詞全篇詠寫荷花,借物言情,暗中以荷花自況。詩人詠物,很少止於描寫物態,多半有所寄託。因為在生活中,有許多事物可以類比,情感可以相通,人們可以利用聯想,由此及彼,發抒文外之意。所以從《詩經》、《楚辭》以來,就有比興的表現方式。詞也不在例外。

此詞起兩句寫荷花所在之地。「回塘」,位於迂迴曲折之處的池塘。「別浦」,不當行路要沖之處的水口。(小水流入大水的地方叫做浦。另外的所在謂之別,如別墅、別業、別館)回塘、別浦,在這里事實上是一個地方。就儲水之地而言,則謂之塘;就進水之地而言,則謂之浦。荷花在回塘、別浦,就暗示了她處於不容易被人發現,因而也不容易為人愛慕的環境之中。「楊柳」、「鴛鴦」,用來陪襯荷花。楊柳在岸上,荷花在水中,一綠一紅,著色鮮艷。鴛鴦是水中飛禽,荷花是水中植物,本來常在一處,一向被合用來作裝飾圖案,或繪入圖畫。用鴛鴦來陪襯荷花之美麗,非常自然。

第三句由荷花的美麗轉入她不幸的命運。古代詩人常以花開當折,比喻女子年長當嫁,男子學成當仕,故無名氏所歌《金縷衣》雲:「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而荷花長在水中,一般都由女子乘坐蓮舟前往採摘,如王昌齡《采蓮曲》所寫:「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但若是水中浮萍太密,蓮舟的行駛就困難了。這當然只是一種設想,而這種設想,則是從王維《皇甫岳雲溪雜題·萍池》「春池深且廣,會待輕舟回。靡靡綠萍合,垂楊掃復開」來,而反用其意。以荷花之不見采由於蓮舟之不來,蓮舟之不來由於綠萍之斷路,來比喻自己之不見用由於被人汲引之難,被人汲引之難由於仕途之有礙。托喻非常委婉。

第四句再作一個比譬。荷花既生長於回塘、別浦,蓮舟又被綠萍遮斷,不能前來採摘,那麼能飛的蜂與蝶該是可以來的吧。然而不幸的是,這些蜂和蝶,又不知幽香之可愛慕,斷然不來。這是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之斷然不來,比在上位者對自己的全不欣賞。

歇拍承上兩譬作結。蓮舟不來,蜂蝶不慕,則美而且香的荷花,終於只有自開自落而已。「紅衣脫盡」,是指花瓣飄零;「芳心苦」,是指蓮心有苦味。在荷花方面說,是設想其盛時虛過,旋即凋敗;在自己方面說,則是雖然有德有才,卻不為人知重,以致志不得行,才不得展,終於只有老死牖下而已,都是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的。將花比人,處處雙關,而毫無牽強之跡。

過片推開一層,於情中布景。「返照」二句,所寫仍是回塘、別浦之景色。落日的余輝,返照在盪漾的水波之上,迎接著由浦口流入的潮水。天空的流雲,則帶著一陣或幾點微雨,灑向荷塘。這兩句不僅本身寫得生動,而且還暗示了荷花在塘、浦之間,自開自落,為時已久,屢經朝暮,飽歷陰晴,而始終無人知道,無人採摘,用以比喻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也遭遇過多少世事滄桑、人情冷暖。這樣寫景,就同時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乃至性格。

「依依」一句,顯然是從李白《淥水曲》「荷花嬌欲語,愁殺盪舟人」變化而來。但指明「語」的對象為騷人,則比李詩的含義為豐富、深刻。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正因為屈原曾設想採集荷花(芙蓉也是荷花,見王逸《注》)製作衣裳,以象徵自己的芳潔,所以詞中才也設想荷花於蓮舟不來,蜂蝶不慕,自開自落的情況之下,要將滿腔心事,告訴騷人。但此事究屬想像,故用一「似」字,與李詩用「欲」字同,顯得虛而又活,幻而又真。王逸《〈離騷經〉章句序》中曾指出:「《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宓妃、佚女,以譬賢臣。」從這以後,香草、美女、賢士就成為三位一體了。在這首詞中,作者以荷花(香草)自比,非常明顯,而結尾兩句,又因以「嫁」作比,涉及女性,就同樣也將這三者連串了起來。

「當年」兩句,以文言,是想像中荷花對騷人所傾吐的言語;以意言,則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為一了。「當年不肯嫁春風」,是反用張先的《一叢花令》「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一看即知,而荷花之開,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確切。春天本是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時候,詩人既以花之開於春季,比作嫁給春風,則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風」,就含有她具有一種不願意和其它的花一樣地爭妍取憐那樣一種高潔的、孤芳自賞的性格的意思在內。這是寫荷花的身分,同時也就是在寫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當年不嫁,雖然是由於自己不肯,而紅衣盡脫,芳心獨苦,豈不是反而沒由來地被秋風耽誤了嗎?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於自己性格與社會風習的矛盾沖突,以致始終仕路崎嶇,沉淪下僚的感嘆。南唐中主《浣溪沙》雲:「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均《離騷》句。)這位著名的文學批評家是敏感地察覺到了這個偏安小國的君主為自己不可知的前途而發出的嘆息的。晏幾道的《蝶戀花》詠荷花一首,可能是為小蓮而作。其上、下片結句「照影弄妝嬌欲語,西風豈是繁華主」和「朝落暮開空自許,竟無人解知心苦」,與這首詞「無端卻被秋風誤」和「紅衣脫盡芳心苦」的用筆用意,大致相近,可以參照。

由於古代詩人習慣於以男女之情比君臣之義、出處之節,以美女之不肯輕易嫁人比賢士之不肯隨便出仕,所以也往往以美女之因擇夫過嚴而遲遲不能結婚以致耽誤了青春年少的悲哀,比賢士之因擇主、擇官過嚴而遲遲不能任職以致耽誤了建立功業的機會的痛苦。曹植《美女篇》:「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杜甫《秦州見敕目薛、畢遷官》:「喚人看腰?,不嫁惜娉婷。」陳師道《長歌行》:「春風永巷閉娉婷,長使青樓誤得名。不惜卷簾通一顧,怕君著眼未分明。」「當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後生。說與旁人須早計,隨宜梳洗莫傾城。」雖立意措詞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婚媾之事,比出處之節。這首詞則通體以荷花為比,更為含蓄。

作者在詞中隱然將荷花比作一位幽潔貞靜、身世飄零的女子,藉以抒發才士淪落不遇的感慨。《宋史》「雖要權傾一時,少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人以為近俠。竟以尚氣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這些記載,對於理解此詞的深意頗有幫助。

Ⅳ 荷花有什麼特點文學家用它象徵什麼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藉助語言來塑造形象。千百年來,古今文人對荷花十分推崇和厚愛,並寫下了無數詠荷的名篇佳作,為荷花樹立了美好的文學形象。若細細品讀這些名作,作者大多給荷花以人格化,採用比興、借喻、襯托等藝術手法,來刻畫荷花那美艷獨絕的姿色;或吟荷薰人慾醉的清香;或賦荷葉無私奉獻的情操;或借荷花表達吉祥如意的祝願;或將荷花比作愛情堅貞的象徵;但更多的還是贊美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正如霍松林先生所說,這些詠荷名作「形神俱佳,物我渾融,啟人心智。」為此,筆者就荷花的文學形象,以敘一二,誠望文化界、荷花界師長與同行,不吝賜教。翠蓋佳人天姿麗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這首千古絕唱,既朴實客觀地描寫了荷花的自然之美。我們知道,自然美是一種人化了的自然,是人類通過物質或精神力量改造過的自然,人可親近,人可欣賞,是與人類生活密切相聯的自然,亦是自然美的特徵之一。人類只有初步征服了自然,才能開始欣賞自然之美,並在生活中發展這種美。如「花」字,由「草」頭、「人」旁和「七」(即化)所合成,即包含了人化之意。其實,現在人們所觀賞的各種色彩艷麗、形態各異的荷花品種,無一不是通過勞動生產,經過多少年代的辛勤培育所獲得。然而,藝術美又是自然美的集中反映。一部美的文學作品,就是作者通過周密的構思,憑著生活中的靈感,艱辛地創作,把自然美升華到藝術美。從園林美學的角度,荷花的美有兩種。一種是群體美、意境美。如宋代楊萬里《晚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幅千頃碧綠的荷葉連天邊,嬌姿的紅荷映襯艷陽的畫面,美不勝收,蔚然壯觀。又如明代徐渭《荷九首》詩其一:「鏡湖八百里何長,中有荷花分外香;蝴蝶正愁飛不過,鴛鴦拍水自雙雙。」這又是一幅荷浪翻卷,荷花吐嬌、荷香襲衣的萬畝景圖,尤其是圖中「蝴蝶和鴛鴦」兩組特寫鏡頭,充滿了美好的生活情趣;另一種是個體美、姿色美。如南朝·梁沈約《詠芙蓉詩》曰:「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紫葉是捲曲尚未展開的荷葉,而朱房指含苞未放的紅色蓓蕾。在作者筆下,搖動的紫葉與凝露的紅蕾互相映襯,格外艷麗奪目,儀態嫵媚動人;唐代皮日休《詠白蓮》詩曰:「吳王台下開多少,遙似西施上素妝。」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在吳王台上,身著素羅,翩翩起舞,她那裊娜的身姿何等美麗動人,詩人把朵朵晶瑩高潔的白蓮比作西施,是何等的貼切;宋代王沂孫《水龍吟·白蓮》詞:「翠雲遙擁環妃,夜深按徹裳舞。」姿態秀美的白蓮,像楊貴妃在燭燈前踏著旋律,向唐王呈獻裳姿;詩人將白蓮比貴妃,不僅描摹了白蓮的形態,更透出了蓮之神韻;還有近代朱自清《荷唐月色》一文描述:「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等等。作者都巧妙地運用借喻或比擬的手法,把荷花比作美人,使得荷花的自然美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由此,荷花被示為美的象徵。荷香染衣薰人慾醉西方美學家夏夫茲博里說過:「凡是美的都是和諧的和比例合度的,凡是既美而又真的也就在結果上是愉快的和善的。」荷花的美正是這樣,它既有和諧的顏色,又有比例合度的形態,人們用眼睛都可看得見;而荷香則不然,它只能隨風飄動,以鼻聞之,才令人心曠神怡。這就是荷花潛有的一種內在自然美。因而文人們對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在自然美,則採用了各種虛擬且誇張的手法,詠詩贊頌。如南朝·陳祖孫登《賦得涉江采芙蓉》詩吟:「人來間花影,衣渡得荷香。」瞧!人面與荷花相映,衣裳也染上了荷花的清香,真是妙極了;唐代溫庭筠《蓮花》詩吟:「應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看來,蓮蕊上的濃香是洛神步行於水波之上,由羅襪揚起的塵土而留下的,可見作者構思非常,出神入化,別具一格;唐代李嶠《荷》詩吟:「風采香氣遠,日落蓋陰移。」清風與荷香是一對孿生姐妹,風送香來,香隨風遠,互生互輔,意趣盎然。這情景使讀者彷彿也體驗到那種徐徐薰風,陣陣荷香,沁人肺腑的感受;唐代崔櫓《蓮花》其一:「輕霧曉和香積飯,片紅時墮化人船。」(據《維摩詰經·香積品》載,古時有一眾香國,佛家稱為積香。因此國的香氣最多,故用眾香缽盛滿香飯給化菩薩。)詩人巧用典故,借喻荷香,真是別出心裁;宋代林景熙《荷葉》詩吟:「乘露醉飢渾欲洗,無風清氣自相吹。」荷花荷葉,清香襲人;即使風平浪靜時,荷葉也靜靜地散發出菲芳,你也會感到有股清香氣息迎面撲來,令人慾醉。一般荷香是隨風浮動的,而作者則匠心獨運,選擇無風時刻來寫荷香,不僅具有荷香的神理,而且含有一定的深意。說明荷香不必藉助於風吹,也仍然濃香四溢。這正是荷花內在自然美的表現。因此,歷代文人對荷香常以「香遠益清」「荷香染衣」「薰風」「遠香」等詞語來美稱。而風景園林里的建築如「遠香堂」「薰風閣」「瑞香亭」等以荷命名,是贊頌荷香的有力佐證,更富有文學藝術感染力。倘若你來到這遠香堂前,即使沒有荷香,也意味著陣陣清香襲來,為荷香樹立了一個無形的文學形象。 甘願扶持無私奉獻印度詩人泰戈爾說:「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讓我做葉的事業吧!葉是謙遜的……」。可不是,荷葉正是以它碧綠的本色襯托荷花的紅艷,讓荷花獲得「凌波獨葉紅」的盛譽;則以自己通過光合作用所得的養料供給蓮藕,使藕兒享有「根是泥中玉」的美稱。而自己卻默默無聞,與世無爭,把榮譽讓給荷花,又把享受送給蓮藕。甚至自己連最後剩下的殘體,留給了泥土,變成肥料,繁衍下一代。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大詩人屈原的《離騷》曰:「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九歌·少司命》詩吟:「荷衣兮蕙帶,攸而來兮忽而逝。」荷衣指隱士之服,後則象徵著人的志行高潔。如北周宇文毓《貽韋居士》詩詠:「香動秋蘭佩,風飄蓮葉衣。」而南朝·陳江總《游攝山棲霞寺》詩曰:「荷衣步林泉,麥氣涼昏曉。」這都褻揚了荷葉高尚貞潔的情操。紅花雖好,還須綠葉扶持。唐代李商隱的《贈荷花》詩,卻有力地印證了荷葉甘願扶持荷花紅艷的關系。「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盤葉作塵;惟有綠荷紅菡萏,舒捲開合任天真;此花此葉相映,翠減紅衰愁煞人。」看來,到了翠減紅衰,令人愁絕時,荷葉仍映襯著荷花,真乃君子之風度也!吉事有祥良好祝願在中國民間文學文庫里,不難發現與荷花有關的寓言、成語或吉祥語,表現荷花是一種吉祥的象徵(《周易·系辭下》曰:「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吉祥一詞就源於此。)。我國民間常以荷花為主體,與某些吉祥物搭配組合,因物喻義,物吉圖祥,表達人們對生活充滿信心及良好祝願。如「本固枝榮」,是以荷花的地下莖、花、葉,具有繁殖快生長茂盛的特點,示喻家族世代綿延,家道昌盛之意;而「連年有餘」、「連生貴子」、「連登太師」、「一路連科」、「路路清廉」、「因何得偶」等,則以連、何與荷、偶與藕之諧音,寓意生活富裕,或官運亨通,或婚姻美滿等。除此,蓮花常成為某些事或物的代名詞,亦寓意著某種吉祥之意。據《南史·齊廢帝東昏侯記》載:「鑿金為蓮華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華也』。」後以步步蓮花形容美女步態輕盈;亦喻人的生活漸入佳境。如宋代孔平仲《觀舞》詠:「雲鬟應節低,蓮步隨歌轉。」而宋代劉辰翁《寶鼎現·紅妝春騎》曰:「望不盡樓台歌舞,習習香塵蓮步底。」又唐代裴廷《東觀奏記》(卷上):「上將命令狐綯為相,夜半,幸含春亭台對,盡蠟燭一炬,方許歸學士院,乃賜金蓮花燭送之。」後以「金蓮花燭」美稱翰林學士。如宋代舒雅《答內翰學士》詩雲:「金蓮燭下裁詩句,麟角峰前寄隱淪。」而《南史·庚杲之傳》載:「(王儉)乃用杲之為衛將軍長史。安陸侯蕭緬與儉書曰:『盛府元僚,實難其選。庾景行泛綠水,依芙蓉,何其麗也!』時人以人儉府為蓮花池,故緬書美之。」後以「蓮花府」為幕府之美稱。如唐代韓偓《贈別王待御赴上都》詩吟:「西向洛陽歸鄠杜,回頭結念蓮花府。」另《初學記》(卷廿二)曰:「秦客薛燭善相劍,越王取魚腸等示之,薛曰:『非寶劍也。』取純鉤示,薛又曰:『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芙蓉始生於湖,觀其文台列星之行,觀其光如水溢於塘。此純鉤也『。「後以」蓮花「為寶劍的代稱。如唐代李嶠《劍》詠:「鍔上蓮花動,匣中霜雪明。」還有清代沈復《浮生六記·閨房記樂》曰:「玉怒余以目,擲花於地,以蓮鉤拔入池中。」古稱女子的腳步為「蓮步」,故謂女子的纏足為「蓮鉤」。並蒂同心美滿姻緣有人說,人生是花,而愛便是花的密。在愛的長河裡,並蒂蓮給男女婚姻愛情,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如晉樂府《青陽度》詠:「下有並根藕,上生並蒂蓮。」唐代王勃《采蓮曲》詩吟:「牽花憐並蒂,折藕愛連絲。」宋代李清照《瑞鷓鴣》詞:「誰教並蒂連枝摘,醉後明皇倚太真。」明代蔣山卿《采蓮曲》雲:「搴花憐並蒂,拾予同愛心。」作者都採用了擬人的藝術手法,把並蒂蓮比作一對相親相愛的情侶,生動地突出了並蒂蓮的形象。原來,荷花在生長過程中,因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時常見到一莖雙花的並蒂蓮現象。然而,古代文人則抓住了這一自然特徵,詠詩賦詞,大肆渲染,並視其為吉祥物,常被冠以「嘉蓮」、「瑞蓮」之美稱。於是,民間許多有關荷花和並蒂蓮的神話傳說,也就應運而生。神話是中國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嚮往,並富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而花神故事的特點,就是花神與人間少男少女戀愛,對青春的歌頌,對愛情的嚮往。因此,在古代小說或筆記中,有關「荷仙」「蓮妖」的神話傳說,,就不勝枚舉。如北宋孫光憲《北夢瑣言》中「荷花仙子」;明代馮夢龍《情史》中「並蒂蓮」;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荷花三娘子」;和邦額《夜潭隨錄》中「藕花」;朱梅叔《埋憂集》中:「荷花公主」;宣鼎《夜雨秋續錄》中「蓮塘春社」楊鳳輝《南皋筆記》中「蓮卿」;近代王韜《淞隱漫錄》中「蓮貞仙子」等,其中「藕花」,就是歌頌藕花仙子的高潔而執著的愛情,又惋惜她在污濁的塵世中太脆弱。她既受到了風霜嚴寒的摧殘、狹隘環境的困厄,又常常受到凡夫俗子的干擾和迫害,最後遭到毀滅,釀成悲劇。這些荷仙蓮妖的故事,正是我國人民愛美的心理和民俗文化與民間宗教文化的反映。它是神秘文化的瑰寶,古典文化的奇葩。潔身自好君子之花古今文人愛荷賞荷,都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他們對荷花之所以熱衷於吟詩賦詞的贊頌,正是因為荷花那潔身自好的形象,則顯示了人的生活美、精神美和性格美。故此,文人們常以荷的高尚情操和品格而自勉。「開花濁水中,抱性一何潔」;「從來不著水,清凈本因心」等,這些都是作者詠荷言志的佳作,有的喻示自已節操不渝的情懷;有的卻寄託一種清凈無為、與世無爭的思想。有關荷花「出泥不染」「潔身自好」的文學形象,應源於早期的佛教文學。佛教認為,大徹大悟、高潔善美的佛是從污濁丑惡的人世間,經過修行後而超凡入聖的,這就是如同高潔艷美的荷花是從污濁水中長出來一樣。故佛經《大智度論》曰:「譬如蓮花出自淤泥,色雖鮮好,出處不凈」。於是佛教與荷花便結下了不解之緣:荷花亦被尊為佛門聖花。由於佛教的傳入,中國的道家、儒家很快接受了佛教思想,並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共同發展。在道教文學故事中記有:關令尹喜降生時「其家陸地生蓮花」,這與佛教文學中釋迦牟尼降生時「地涌金蓮華」,竟同出一轍。可見,道教也視荷花從塵世污泥之中,捧到光明清凈的九天之上。而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也將荷花與仁義道德緊相連,認為荷花是花中最美的聖潔者。自宋以後,理學成為儒家思想的正宗。而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借荷花大講其理,寫下了被後世贊不絕口的名作《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正是道出了荷花的真諦,也是荷魂之所在,使得荷花的文學形象有了進一步的升華。從此,荷花被標為廉潔清正,不同流合污的道德規范之化身。荷之精神另闢新意歷來,荷花以「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被世人所贊楊。然而,當代大詩人郭沫若卻一反其意,駁斥宋理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批評其只孤立地贊美荷花,而忘卻它是從藕根中生長起來的。強調荷花之脫盡污泥而顯示自己的清高,卻鄙棄滿身污泥的藕根。認為周氏的認識有片面性,只取其一點,不計其餘。所以,郭沫若在1958年寫下《荷花》一詩:「宋朝的周濂溪曾做文稱贊,/他說我們是『出污泥而不染』,/這其實是攻其一點不計其餘,/只嫌泥污,別的功用完全不管。/藕,我們的根,滿身都是污泥,/蓮藕與蓮花難道不是一體?/誰要鄙視污泥而標榜清高,/那是典型的腐朽思想而已。」這是一首以第一人稱口吻,借荷花的形象傳詩人理智的托寓詩。以詩言理,表達了荷花與藕根各有獨立表現而又不可分割的辯證觀點,以及只有藕根淤於污泥,才有荷花的清香與高潔,這二者是互相依存的統一體。由此,指那種脫離胼手胝足的勞動群眾,而自以為超凡脫俗的人,其思想腐朽,是不足取的。因而,此詩道出了具有時代特點的高尚思想情操。這里必須指出的是,郭沫若的《荷花》詩,並不是否定周敦頤「出淤泥不染」之說,只是陳述荷花與藕根的辯證關系,借題發揮而已。其實,早在1942年郭沫若寫的《題畫蓮》詠:「亭亭玉立曉風前,一片清香透碧天。盡是污泥不能染,昂首渾欲學飛仙。」其意與《愛蓮說》一脈相承,且超過其內涵。但是,我們並不能以郭氏的《荷花》詩去否定他的《題畫蓮》和周文《愛蓮說》,其原因正在於作者當時寫詩的立意和時代背景不同。很明顯,《荷花》詩是讓人知道,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勉勵同工農群眾相結合之更高的精神境界,也是作者賦予荷魂之新意。荷魂,荷之精神也!荷花既然有精神,就會給人生活力量和勇氣,從中受到有益的啟迪。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可不,當今世界,無論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對公務員的廉政建設更是有緊無松。不妨這樣試想,在加強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中,我們提倡以荷花的高潔而自勉,做一個合格的文明人,無疑是件有益的事。

Ⅳ 你自己寫一種植物二十字左右

關於描寫植物的句子

1、只見十餘株又高又大的楓樹,滿樹楓葉已是一片紅,宛如一堆堆淋不滅的火焰。

2、這千樹萬樹的紅葉,愈到秋深,愈加紅艷,再加上藍藍的天空中,幾朵雪白的雲朵相映照,遠遠看去,就像有大火在滾動。

3、這棵大榕樹的氣根從兩丈多高的樹幹上垂下來,扎到地下,三五十根粗細不等,簡直成了一架巨大的豎琴。

4、文竹的每根細莖上長的不是一片一片的葉子,而是許許多多纖細的小刺,就像一根根絨乎乎的兔毛,只不過它是蒼翠碧綠的。

5、那石岩的縫隙間,生長著參天的古柏,雄偉蒼勁,巍峨挺拔,它們使高山有了靈氣,使一切的生命在它們的面前顯得蒼白遜色。

6、那石榴個個都長得裂開了縫,露出像牙齒似的石榴籽,頂端幾片葉子全攏在一起,像蝴蝶結似的,使它更加美麗。深秋時節,這樹上的石榴全部裂開了嘴兒,好像是一朵朵盛開的鮮花

熱點內容
紫百合花圖片 發布:2024-10-07 14:23:45 瀏覽:87
像茉莉花似的茶是什麼 發布:2024-10-07 13:37:26 瀏覽:143
如何種西蘭花 發布:2024-10-07 13:27:00 瀏覽:954
康乃馨會臭 發布:2024-10-07 13:25:53 瀏覽:597
貓折荷花 發布:2024-10-07 13:08:54 瀏覽:86
海棠灣開發公司 發布:2024-10-07 13:02:48 瀏覽:407
廊坊市花語城 發布:2024-10-07 13:01:52 瀏覽:580
雲南鮮花餅圖片 發布:2024-10-07 12:54:43 瀏覽:607
批評荷花 發布:2024-10-07 12:22:24 瀏覽:993
鮮梔子花怎麼製作香水 發布:2024-10-07 12:09:51 瀏覽: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