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海棠潘金蓮

海棠潘金蓮

發布時間: 2024-10-19 20:50:14

⑴ 你所知道的歷史上最好的愛情是誰和誰

張自忠和李敏慧

秦邦憲和劉群先

何孟雄和繆伯英

李富春和蔡暢

周文雍和陳鐵軍

彭述之和陳碧蘭

陳覺和趙雲霄

彭詠梧和江竹筠

周恩來和鄧穎超

李達和王會悟

陳潭秋和徐全直

趙世炎和夏之栩

陸沉和庄有義

歷史 上最好的愛情是誰和誰 ?我認為,應首推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 ,他倆雖然是 才子配佳人 ,但因門不當戶不對,兩人私奔後被老丈人折磨到推死。司馬相如進京求得功名後,又心生變意,雖致信一封與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卓文君一看,全部是數字,知道司馬相如的意思是 我們的「數」已到盡頭 ,分手吧。

卓文君無限悲痛,提筆回信:「一別之後,二地相思,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子不可轉,九連環從中折斷, 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九九重陽登高處, 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秉燭燒香問蒼天, 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噫!郎呀郎! 也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司馬相如收到信後,回想起當初的遭遇,後悔不迭、羞愧難當。立馬安排人員將卓文君接到京城。 從此,夫妻二人朝夕相處、相敬如賓,直到白頭終老。

周總理爺爺與鄧穎超奶奶的愛情故事。

歷史 上的愛情故事非常多,也有很多愛情故事傳說,如梁山伯與祝英台,孔雀東南飛等等,但是畢竟中國古代的封建禮數嚴格,對女性不平等,所以大多數愛情都是悲劇的結局。

進入近代後,中國知識分子的愛情逐漸開放,周總理與鄧穎超同志的愛情可謂是一個時代楷模。

周總理與鄧穎超同志相識於「五四」運動,當時從日本留學歸國的周總理風度翩翩、意氣風發,在天津學生界已很有名氣;而鄧穎超同志是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學生,並且是「女界愛國同志會」的講演隊長,就是在一次演講中,周總理第一次認識到了鄧穎超。

此次相識鄧穎超給周總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年後有一次在西花廳,鄧奶奶問周總理為什麼會追求自己,周總理說到:「還記得當年在天津開大會嗎?你第一個登台發言,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兩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兩人相識後不久周總理就赴法勤工儉學,鄧奶奶則到北京師大附小當了教員,兩人鴻雁往來,直到1923年,鄧突然收到周總理從法國寄來的一張明信片,在這張印有李卜克內棚橡西和盧森堡畫像的明信片上,周總理寫道:「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像他們兩個人一樣,一同上斷吵和轎頭台。」

1925年,周總理與鄧奶奶在廣東結婚。當時周總理正好擔任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得知此事後,大家紛紛嚷著要他們請客,於是他們請了兩桌,其中包括張治中、何應欽、鄧演達、陳賡、李富春與蔡暢等人。酒席間張治中將軍要鄧奶奶介紹戀愛經過,因為鄧奶奶個子矮,他們還讓鄧奶奶站在板凳上講述,鄧奶奶就站在板凳上把她和周總理相識、相愛的經過從頭到尾講了一遍,還把周總理寫在明信片上的一首詩背了出來。」

1925年結婚後不久,鄧奶奶發現自己懷孕了,她當時是何香凝的秘書,她為了一心一意要把工作做好,所以自己跑到街上買了一些中成葯,把孩子偷偷打掉,結果一個人痛得在床上直打滾。周總理後來知道此事後,發了很大的火,對鄧奶奶說:「你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孩子不是你一個人的,是我們兩個人的後代,你應該跟我商量,這是我們兩個的大事,你為什麼不跟我商量?」這是鄧奶奶是第一次看到周總理發那麼大的火。沒多久,鄧又懷上了第二個孩子,預產期在1927年3月,之前周總理已赴上海工作, 3月21日鄧穎超同志生產,但因為胎兒過大又是難產,生了三天三夜升肆也沒生下來。最後醫生動用了產鉗把孩子夾了出來,嬰兒的頭顱受了傷,剛生下來就夭折了。此後,鄧奶奶同志再沒有懷上過孩子,但鄧奶奶的內心仍有做母親的渴望。

此後不久鄧奶奶就到上海同周總理會面,好景不長,相聚甚短,不久周總理便根據黨的決定去了武漢。雖然6月間鄧奶奶也奉命調武漢工作,他們又得以短暫聚首,但6月間周總理又根據黨中央的決定去領導、指揮南昌起義。周總理僅在要離開武漢之時,才簡單地告訴鄧奶奶他將去九江,其他什麼都沒有講。鄧奶奶也什麼都沒有問,他們自覺嚴格遵守黨的保密紀律,即便在死別生離之際也是如此。

在革命戰爭的歲月里,別離,對周總理與鄧奶奶象是家常事,在上海、在蘇區,都是如此,即便是長征途中,他們也分別編在各自的隊伍里。有幾回毛主席和周總理走過幹部休養連,周圍的同志看到了叫喚:「毛主席和胡公來了!」(「胡公」是大家對胡須既長且黑的周總理的美稱)周總理走到鄧身邊,只能談上三言兩語又走了。處於當時的境地,周總理和鄧奶奶互相能看上幾眼就心滿意足了。

在長征的日子裡,周總理常常整夜不睡,到毛爾蓋後,糧食缺乏,周總理同大家一起吃野菜,身體終於支持不住了,一連幾天發高燒,不能進食,肝部腫大。鄧奶奶也趕到了總理身邊,仔細端詳著自己的愛人,只見他昏迷不醒,皮膚蠟黃,躺在木板床上,鄧奶奶禁不住潸然淚下。此後三天三夜,鄧奶奶一直守護在周總理身邊,本來蒼白的臉更見瘦削,眼窩深深陷了進去。周總理在醫生的搶救和自己頑強的生命力下,三天後終於清醒過來,睜開眼睛,這才發現憔悴的鄧奶奶在他身邊,周總理滿含深情地看她,憐惜地嘆了口氣。

1954年,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周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了在瑞士舉行的日內瓦會議。這時國內家中的庭院里,嬌艷的海棠花正值盛開,海棠是周總理最喜歡的花。鄧奶奶趕緊壓了一枝,連同原來醫好的一片紅葉,一同裝在信封里寄去,信里還寫道:"紅葉一片,寄上想念",表示了真摯的思念之情。周總理則託人帶回了壓制好的日內瓦出名的芍葯花與玫瑰花,作為回很親人的禮物。

1969年,越南共和國主席胡志明逝世,周總理率代表團前往弔唁。當時的越南正處於戰火之中,鄧奶奶在家中一直非常擔心周總理。周總理回來後,剛進門鄧奶奶就走上前跟他說:「我在電視上看到你和好多越南的女孩子擁抱,你得抱抱我,親親我!」周總理就非常自然地把她摟入懷里,在她臉上留下一個甜蜜的吻。

1976年周總理病危時對鄧奶奶說:「我肚子里有很多很多話沒給你講。」鄧奶奶看看他說:「我也有很多話沒給你講。」兩人只是心有靈犀地深情對視著。最後,還是鄧奶奶說:「只好都帶走嘛!」周總理沉默無言。16年後,鄧奶奶也追隨周總理而去,骨灰如願地放在了周總理曾用過的骨灰盒裡,並且被拋灑到了同一個地方。

周總理與鄧奶奶的愛情是不是 歷史 上最好的愛情,我說不了,但是他們的愛情正如鄧奶奶曾經說過的那樣「是深長的,是永恆的」。

周恩來和鄧穎超

我所知道的 歷史 上最好的愛情就是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

相逢於韶華正好時,你愛的人恰好也愛你,不早不晚,先生找到了愛情,收獲了今生最大的幸福。

楊絳是幸福的。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錢鍾書一眼,這一眼就是萬年。一生只愛這一次,一次就是這個人。 難怪連楊絳的家人都慨嘆:阿季的腳下拴著月老的紅絲呢? 的確幸福得讓人羨慕,就連女兒錢瑗的到來都那麼合夫妻二人的心意,真的是錦上添花。 拒絕曖昧,沒有緋聞。楊絳和錢鍾書的世界裡除了創作,只容彼此。單純、直接得活成了世人羨慕的神仙眷侶。 感情濃醇,志趣相投,相互理解,彼此成就。 這是我神往一生的最好的愛情,也是最美的愛情。 你中有我,我中生你,我們又是我們自己!

武大郎和潘金蓮原本是一對恩愛夫妻並非小說上的那麼入目不堪。武大郎在史上的相關資料是一位非常英俊的少年郎,而且身高達到一米八幾。 歷史 上的潘金蓮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大家閨秀。

歷史 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是一對恩愛夫妻。

經過諸多的 歷史 學者和相關的專家研究考證。武大郎並非是賣燒餅的,武大郎在明朝初期作過陽谷縣的知縣。而潘金蓮是富家的小姐,她家住在清河縣黃金庄人士。潘金蓮和武大郎兩人所居住的地點僅相差一點五公里。原本武大郎在潘金蓮家中只是一位任職的陪讀生而已。

武大郎在潘金蓮家中勤奮刻苦的學習和工作,讓潘金蓮家中的長輩對武大郎的行為和作風很是看好,所以潘家的長輩們覺得武大郎是有一個有責任感又有上進心的大男孩,就把家中的潘金蓮許配給了武大郎,武大郎也非常努力刻苦地學習並考取了功名。然後兩人雙雙對對,過上了恩愛美滿的生活。

結語:

其實 歷史 上的潘金蓮和小說上的潘金蓮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聯系。而《水滸傳》中的文學創作主要來源於武大郎的一個拜把兄弟對於武大郎的誤會,然後將誤會擴大化以訛傳訛成為了坊間的一種笑談,最後被寫進了小說裡面,也讓後世的很多人誤以為水滸傳中的文學形象是真實的。其實《水滸傳》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只是坊間傳聞的藝術再加工。

我認為最好的愛情,是來自三千年前,商王武丁和王後婦好的愛情。

婦好原本是商朝周邊一個部落的公主,在一次聚會上和商王武丁相遇,就是這一面之緣,她成了王的女人,他們婚後的生活非常幸福,柔情蜜意,如膠似漆。如果僅僅是這樣,這也不過是個俗套的故事。

婦好不想僅僅做王的紅顏。

武丁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君主,連年征戰自然是少不了的。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了大規模的入侵,派出去的將領一個一個都以失敗告終,武丁決心親自出征,婦好卻極力反對,並央求夫君讓自己代為征戰,武丁十分不樂意愛妻出征,然而在卜卦的指引下,不得不同意這一請求,結果婦好大勝而歸。這一戰震驚朝野,驍勇的婦好被任命為最高軍事統帥,所有將領都聽她指揮。從此後,她率領將士南征北戰,先後擊敗了北土方、南夷國、南巴方、鬼方等等20多個部族,讓他們乖乖歸順,為商朝的穩定與壯大立下了赫赫戰功,也贏得了戰神的美名。

他們經常並肩作戰,一起面見部落首領,他還任命她為主祭司與占卜官,讓她擁有自己的封地和軍隊。她把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條,抓生產,抓經濟,不僅自己成了女富豪,還定期向丈夫納稅。這樣一個女人,沒有把結婚作為不再前進的理由,而是藉助婚姻完成了軍事家、政治家、女富翁的蛻變,在家柔順,在外英武,放到現代,肯怕也沒有幾個女人能做到。於是,在武丁的心中,她不僅是他的王後,更是他傾心的愛人,她生病,她生育,她出征,都牽動著他的心,甲骨文上記載,這樣的時候,他總是不停地佔卜問卦,擔心她的安危。

什麼是愛情?

蔡壘磊在《愛情的邏輯》里說,最好的 愛情 ,是有「利」可圖

首先得對對方有好感。這種好感可能是外貌上、氣質上的一見鍾情,可能是性格上的吸引,也可能是某個讓你心動的瞬間……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為一個點,那就是你不反對跟眼前的人至少就這個好感部分有進一步的接觸。再挖得深一點,為什麼你不反對就這個好感部分有進一步的接觸?答案是 「必定有利可圖」 ——或許是荷爾蒙帶來的沖動,或許是物質上的收益,或許是能有面子,又或許是單純心裡感到舒服——凡吸引,必有利。

愛情始於「利益」,這才是愛情的本質,這種利益是廣義上的利益,不僅是金錢,就像做慈善也是獲得了受人尊敬或遵從內心道德感的心理利益一樣,它還有情緒上的價值。然而,這還是愛情的初級階段,就像武丁和婦好的一見鍾情,僅僅是關系能獲得發展的前提,一段關系要牢不可破,得始終讓對方有「利」可圖。

多數人的愛 情感 覺會隨著相處時間的拉長而逐漸減弱,這是因為利益漸漸消失了,無論是性慾減退還是審美疲勞,又或者是物質上「你的成了我的,我的成了你的」,兩個人在一起時,如果對對方的「企圖」慢慢減少,愛情的感覺就必然會慢慢減弱。

保持雙方的企圖非常重要,就像武丁和婦好一樣,婦好能征戰,能外交,能主祭,能管理封地,這些既是創造自我價值,也是替商王朝,也就是武丁帶來利益,與此同時,武丁能給婦好職位、封地,讓她更好地發展自我。 最終,他們因為互相成就而擁有了共同利益,那就是商王朝的繁榮富強,這個利益將他們捆綁在一起,密不可分,感情自然也就堅不可摧。這就是「雙贏」,一段關系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必然能走得很遠。

也因此,婦好走後,武丁痛徹心扉,非要把她的墓室修在自己的辦公室下面,能得到這樣的愛情,夫復何求?

感謝您閱讀,我是 @沂溪風 ,您的關注和點贊評論是我最大的動力!

我國古代差不多都將儒家思想作正統思想,男女之間的交往頗受限制。所謂的「青梅竹馬」也止於童稚時代的七歲以前,此後「男女七歲不同席」。婚姻則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有違背,千夫所指。

但是,另一方面,對於愛情人們又充滿嚮往。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西廂記》(講張生和崔鶯鶯)等等愛情主題的傳說和戲劇流傳市井鄉村,就是證明。

或者可以說,正如德國作家歌德在其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詩所吟唱:

「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妙齡女郎哪個不善懷春?/這是人世間的至潔致純,/為什麼此中有慘痛飛迸?……」

歌德的詩是對是書主題的總結,也是對天下愛情悲劇的惋嘆。在中國,愛情有更多的「慘痛飛迸」。但是仍有許多愛情之花在暗地裡屏放,雖然悲劇也接蹱而至。

在青史留下記載,雖然著墨不多,卻足夠震撼人心的愛情故事,當是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的故事——霸王別姬。

話說公元前203年,發生在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楚漢之爭,劉邦幾乎以絕對優勢掌控了局面。項羽屯兵垓下,劉邦的軍事指揮韓信布下十面埋伏,讓土兵高喊:「人人都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圍垓下,要斬霸王頭。」項羽心生惱火,帶著兵馬左拼右拼,仍不能撕破包圍圈,只好退回帳營。妃子虞姬安慰他:「勝敗乃兵家之常事,何必煩惱?」項羽不由擁著虞姬的雙肩:「你跟我在軍中這么多年,沒享過福,唉!」虞姬打斷他的話:「大王別說這些,喝幾杯,休息吧。」項羽喝了幾杯酒,休息了,虞姬卻聽見帳外陣陣楚歌,忙叫醒項羽同聽。原來是漢兵唱楚歌,目的是牽動項羽手下楚國士兵的鄉愁。不少士兵聽得熱淚盈眶,悄悄開小差離開了營地。

看來不拚命突圍,將有更多的士兵走掉,更沒有與劉邦相爭的資本,自己多年奮斗來的基業也會毀於一旦,但突圍,卻不能保護虞姬。

項羽用最傷心的調子唱起歌來:

「力撥山河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可奈何?」(林漢達先生譯文:「力氣撥得起一座山,氣魄壓倒了天下好漢,時運不利烏騅不走,可嘆哪,可嘆!烏騅不走由他去,虞姬呀虞姬,你可怎麼辦?」)

左右將士都哭得抬不起頭,虞姬更哭成淚人,項羽不願離開虞姬。虞姬指指項羽身後說:「大王快走吧,看,那是誰?」項羽回頭看,虞姬很快撥出佩劍,自刎而死。

處理了虞姬後事,項羽帶八百兵士殺退漢兵,他本可以坐船渡過烏江,回江東,重振旗鼓,但想自己當年帶八千子弟離開江東打天下,如今卻非但沒打下天下,形單影只落敗而歸,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於是,自刎烏江邊上。

項羽同虞姬,他們的魂魄又歸一體。

項羽同虞姬的愛情,是最悲壯的愛情,卻不是最好的愛情。最好的愛情,只不過是相濡以沫過一生。

我所知道 歷史 上最好的愛情是鄧穎超和周恩來。

遙念海棠花

在朋友圈裡,看到了祝姐姐的微信動態,她發了一組九張海棠 艷麗無比的圖片,還在旁邊提醒: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稱,蘇軾「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寫盡對海棠花的喜愛。

很欣喜地想起那句「春天到了,百花 競放,西花廳的海棠花又盛開了",特別想重讀鄧穎超同志為紀念周恩來總理而寫的有關美麗海棠花的優美散文《從西花廳海棠花憶起》,就趕緊上網猛搜。

盛開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廳里的海棠花曾經是周恩來總理最喜愛的花,鄧穎超同志深情傾吐「你喜歡海棠花,我也喜歡海棠花」,重情回憶他們並肩欣賞共同喜愛的花棠花,讓我忍不住潸然淚下,他們的愛豈只是身形上的相依相伴,根本就是精神靈魂上的相親相愛!彷彿看到了「它結的果實味美,又甜又酸,開白花的結紅海棠,開紅花的結黃海棠,果實累累,掛滿枝頭,真像花果山……」

談愛很容易,說愛也很簡單,可惜游刃有餘地相處、當金當寶地珍惜愛太難。怎樣愛?最重要的還是得要學會准確的表達。怎樣才能心有靈犀地心領神會?真的也是一門學問,鄧穎超同志在周恩來總理因參加日內瓦會議未能親見家裡盛放的海棠花,很用心地剪下、極用情地寄往的那一枝,多麼深切的表達!真摯的愛,跨越了千山萬水……

我知道的 歷史 上最好的愛情(不扯近代),是 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後。

兩人從相識、相知到相互扶持, 一路走來共同養育了七個孩子 ,平凡中透露出來的是讓人羨慕的愛情。

公元前613年, 年僅13歲的長孫皇後就嫁給了當時16歲的李世民。 兩人之間是標準的古代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兩人自幼訂婚,也稱得上青梅竹馬。

這兩人之間的愛情,我無論是寫出來還是說出來,總是感覺太過平淡,獨自思考時,又覺得這才是愛情該有的樣子。

只能通過一些沖擊力比較強的事情,來說一下兩人之間的感情。

武德九年,唐朝發生了一件大事。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兩人為了皇位,矛盾越來越深。

在太子李建成的步步緊逼之下,李世民決定帶著秦王府八百勇士埋伏在玄武門,發動兵變。

長孫皇後這位從來都是站在李世民身後,默默付出的女人,第一次走到了李世民身邊。 她從容的鼓勵將士,看不出一點緊張或者迫切,就是平平淡淡。

但是其中透露出的卻是與丈夫生死與共,不離不棄的決心!

李世民當皇帝之後,曾有一次病重,很長時間都是在床上躺著。

長孫皇後不僅每天悉心照顧,不離左右。 還時刻帶著一份毒葯在自己身上,這是她給自己准備的。若是李世民有什麼不測,她就准備服毒跟隨。

貞觀八年,李世民和長孫皇後一起在九成宮避暑,當時長孫皇後身體已經不太好。一天半夜,柴紹突然扣門覲見告急。

李世民頂盔帶甲而出,做好要戰斗的准備。當時和李世民同寢的長孫皇後, 不顧身體不聽勸阻,毅然站在李世民身邊,亦是要共同面對。

李世民對長孫皇後的感情,雖沒有驚心動魄,卻表現的也很直接。

1、李世民登基後,對長孫皇後的家族是愛屋及烏,無論是對長孫皇後的舅舅高士廉,還是哥哥長孫無忌,都是信任有加,一用再用。

並且還把最喜歡的女兒,嫁給了長孫無忌的兒子長孫沖。

長孫皇後同父異母的哥哥長孫安業,曾在貞觀初年參與謀反,在長孫皇後的求情下,不僅免除了死罪,甚至最後還官拜兵部尚書。

2、貞觀十年,長孫皇後病重,已經到了葯石無法壓制的地步。

李世民這位英明的帝王,為了救妻子,竟然把希望寄託在了佛家, 下令修復天下名勝古寺392座為皇後祈福。

3、長孫皇後去世後,李世民不僅親自為她寫了碑文, 還開創性的讓人在元宮外棧道上修建了宅舍,讓宮人居住其中,如同伺候活人一樣伺候去世的長孫。

4、長孫皇後入葬昭陵後,李世民對她的思念也沒有停止,甚至為了緩解思憶之苦, 讓人在宮中建起了樓台,終日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

古代有「夫不祭妻」的規矩,李世民不顧別人看法,以一位帝王的身份祭奠長孫皇後,這番表現可見感情深厚。

別的朝代都是母憑子貴,可是到了長孫皇後這,卻是子以母貴。 長孫皇後的兒女,尤其是李承乾、李泰、李治,均非常受李世民的喜愛,甚至李承乾造反都沒被殺。

最後選擇李治繼承皇位,還是因為李治性格軟弱,不會殺掉被貶的李承乾和李泰兩人。

長孫皇後去世後,李世民對長孫皇後表達思念的方式還有很多,包括造像、譜曲等等, 最重要是自貞觀十年長孫皇後去世之後,李世民再沒有立皇後。

這些都是兩人感情升華之後才有的爆發,能握住一位皇帝的心其實並不容易,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長孫皇後這個人,或者回憶一下你了解的長孫皇後。那些她平時的表現,才更能體現感情,只是沒有這種來的有沖擊力。

我認為這就是最好的愛情,對長孫皇後來說,能一起面對危險,不離不棄,你需要的我都知道。對李世民來說,時間越久思念越濃,你在乎的就是我所在意的。

⑵ 白玉霜:「評劇皇後」的多舛人生

在舊社會,藝人的地位很低,女藝人尤甚,在台上她們袖舞當空,顧盼神飛,台下卻要寄人籬下,委曲求全。很多女藝人為了尋求庇護,不得不向權勢低頭,淪為達官貴人的玩物。享有「評劇皇後」美譽的白玉霜,雖然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獨立,卻仍然逃不脫這丑惡的規則。在世道摧殘之下,年僅35歲的白玉霜便香消玉殞,不但讓新興的評劇藝術憑添一段無奈的遺憾,其人生的坎坷多舛,也印證了舊社會藝人的悲慘命運。

——《白玉霜:評劇皇後的多舛人生》

白玉霜——評劇表演藝術家

藝術特色 :白玉霜是評劇史上的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女演員,她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在艱苦的條件下,大膽革新,創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把過去口語化的唱腔,發展成為歌唱性、抒情性的音樂,傳神真摯的白派藝術純螞咐。她的唱腔平穩中蘊含著激情和力量,給人一種深沉悲愴的感受。白玉霜被贊譽為「評劇皇後」,也有報紙稱她為「評劇坤角泰斗」。

代表劇目 :《秦香蓮》、《秦雪梅弔孝》、《桃花庵》等。


挑起大梁

白玉霜唱紅後,她母親就拉班成立了玉順評劇團,挑大軸的自然是白玉霜。1928年白玉霜利用舊有劇團組建成華北戲社,活動於京、津一帶達數年之久。

驅逐出境

白玉霜戲唱紅了,人出名了,麻煩也接踵而至。1934年北平市長袁良請白玉霜吃飯,白玉霜則婉言謝絕了,市長覺的沒物含面子,便借口白玉霜的戲內容不健康,有傷風化,而把她驅逐出境。

「評劇皇後」

白玉霜便來到上海,這一時期她的藝術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與鈺靈芝、愛蓮君合演《花為媒》、《空谷蘭》、《桃花庵》、《馬震華哀史》、《珍珠衫》,與京劇演員趙如泉合演京評兩腔的《潘金蓮》及電影《海棠紅》等劇,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視,白玉霜也聲譽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藝術不僅折服了上海的觀眾,也使文藝界對她刮目相看。《時事新報》上刊登了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洪深、田漢的文章,贊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後,也有報紙稱她為評劇坤角泰斗。

「電影明星」

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電影《海棠紅》轟動了大江南北,不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擴大了評劇的影響。

日臻成熟

1937年後長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輕的評劇日臻成熟。

藝術特色

在評劇歷史上,同時擁有「電影明星」和「評劇皇後」頭銜的大概只有白玉霜一個,說她是電影明星可能有些牽強,但評劇皇後之說卻是名副其實,她所創立的「白派」藝術已成為評劇表演的重要流派之一。

白玉霜唱腔低回婉轉,音色純正,鼻音共鳴好,中底音寬厚圓潤,富於抒情性。同時創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並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觀眾,而是通過表演來打動觀眾,細膩地傳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形成評劇的「白派」表演藝術。

代表劇目:《秦香蓮》、《秦雪梅弔孝》、《桃花庵》、《空谷蘭》、《珍珠衫》、《李香蓮賣畫》、《花魁從良》、《馬寡婦開店》、《雙蝴蝶》、《玉堂春》、《瀟湘夜雨》、《老媽開磅》、《豆汁記》、《趙芸娘》、《花為媒》、《馬震華哀史》等,她還與京劇演員趙如泉合演過京評兩腔的《潘金蓮》及電影《海棠紅》等。

白玉霜珍貴劇照

當時京戲因為進過宮廷被稱為大戲,而評劇則被人稱為"蹦蹦戲",人們還常管看評戲叫"看玩藝兒去"。為了振興評劇藝術,白玉霜首先引進了導演制度。以前評劇界對導演不大重視,唱念做打全憑演員自己揣摩,白玉霜借鑒京劇的經驗,配置做純了自己的導演人員,甚至曾經聘請過一位富連成畢業的人員來當導演。

那時評劇的台詞很"水",基本沒有固定的台詞兒,演員在戲台上可隨意發揮。白玉霜對此堅決反對。她要求排戲一定要有準詞兒,演員背詞要一絲不差。為了給別人做個表率,她帶頭讀劇本、背台詞兒,不懂就問。白玉霜不僅台詞背得准確,而且連演戲得彩的地方都是固定的,上次唱這出戲在哪個地方得到觀眾叫好,這次還是那幾處地方。她演《秦香蓮》,唱到"手拉兒女進衙門"時,因為感情真摯、氣口也好,每到此處一定得彩。她演《紅娘》,唱到"倒叫我小紅娘無計奈何",也准有彩。演《玉堂春》,唱到"蘇三此去好有一比"時,也是掌聲不絕。

白玉霜主演《玉堂春》

白玉霜主演《玉堂春》

為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白玉霜打破門戶之見,博採百家之長。她喜歡看電影,中外影片全看,為的是從中學習電影演員的表演方法。每逢名演員們演戲,尤其是京劇四大名旦演戲,她一有時間就和團里的主要演員們同去看戲"偷藝",並靈活運用到演出中。她在演評劇時,加入一些快書、大鼓、墜子、河北梆子等形式、內容,深受觀眾喜愛。

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當時劇本里有好多"粉"詞,這也是其難登大雅之堂的關鍵地方。為此,白玉霜不斷刪改原有劇本里的黃色、庸俗東西,從而使評劇的格調高雅、健康起來。

白玉霜便裝照

真正使年輕的評劇藝術走向成熟,還是在白玉霜來到上海演出之後。一九三四年,白玉霜帶領華北劇社來到上海,白玉霜先是與到底鈺靈芝、愛蓮君合作,演出《花為媒》、《空谷蘭》、《桃花庵》、《馬震華》、《珍珠衫》等。後又與京劇名角趙如泉合演京、評兩腔的《潘金蓮》。

白玉霜與趙如泉會串潘金蓮紀念合影

白玉霜的扮相漂亮,表演火辣、細膩、真切、傳神。她改革了傳統的評劇唱法,講究共鳴和韻味,利用她寬厚甜潤的好嗓子,把過去口語化的唱腔,發展成為歌唱性、抒情性的音樂。平穩的唱腔中蘊含著激情和力量,給人一種深沉悲愴的感受,成功地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白派唱腔。同時在伴奏器樂中加進二胡,在化妝、服裝上也有許多創新,因而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白玉霜的演唱不僅折服了上海的觀眾,也使文藝界對她刮目相看。《時事新報》上刊登了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洪深、田漢的文章,贊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後。一九三六年,明星公司還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電影《海棠紅》,不僅轟動了大江南北,也擴大了評劇的知名度。

白玉霜主演的電影《海棠紅》

提起評劇《海棠紅》,大家就能想到白玉霜,要了解和學習評劇「白派」藝術,《海棠紅》則是怎麼都繞不過去的一部優秀作品。《海棠紅》是白玉霜從藝生涯的巔峰之作,也是評劇史上第一出拍成電影的劇目。這出《海棠 紅》使白玉霜達到了登峰造極地步,評劇白派藝術得到廣泛傳播,推動了評劇的進步與發展。


多舛人生路

現實中的「蘇三起解」

為了招攬觀眾,當時的評戲多在劇本和表演中加一些「花」的內容,如《槍斃小老媽》、《馬寡婦開店》等就有不少葷戲,這在當時的地方戲中是個比較普遍的現象,白玉霜自然也不能免俗,但此舉卻招來了風騷、淫盪之名。其實這倒有點冤枉她,白玉霜也常想改革太「粉」的唱詞。她把庸俗的「粉詞兒」刪改了,並且改得還頗有水平,但是社會風氣不支持她的改進,所以不久在舞台上她又恢復了舊唱詞。

白玉霜——《珍珠衫》

即便如此,社會上的一些所謂「正人君子」卻仍然對她百般刁難,最轟動的是1934年被北平市長袁良驅逐出京一事。那時白玉霜正在演出《貧女淚》,忽然來了幾名背槍的警察,說是市長不讓白玉霜在北平演戲了,因為她的戲演得「有傷風化」,不容分說就把白玉霜等人押上火車,趕出京城。她在戲里經常飾演女犯人,不料在現實生活中又真正體驗了一回。

"恨"戲不過白玉霜

搭過白玉霜戲班的評劇演員都知道,白玉霜最"恨"戲不過——就是"恨"演戲不認真。以致有人說"要進白家班演戲可不容易,先得把頭削尖了"。有時有的演員誤了場,白玉霜就按規定"罰香",讓這個人向祖師爺牌位點香認錯。

白玉霜、安冠英——《杜十娘》

真情不過夢一場

白玉霜的母親卞氏見她越唱越紅,就害怕她結婚嫁人,常常說:「你可別結婚,一個唱戲的嫁了人,就沒有人來捧場了。」她把女兒當成了搖錢樹。但白玉霜也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她也渴望一份真情,也需要愛情的滋潤,為了這份真情,她就像戲里的杜十娘一樣,與心愛的男人李長生一起離開了劇團,跑到李長生的老家過起了無拘無束、無憂無慮的世外桃源生活。半年後,白玉霜被卞氏找回,重返評劇舞台。這六個月的時光大概是白玉霜一生中最愉快的日子了。為了生存,白玉霜曾經和許多男人打過交道,但真正讓她動情的卻只有李長生一個,從此以後白玉霜再未談及婚嫁。

白玉霜與小白玉霜

1927年的夏天,一個叫孫六的人販子領著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子兒進了天橋胡同里李卞氏人稱李大奶奶的家門。這個小女孩叫小德子,山東人,就是後來的李再雯——小白玉霜。她進了李家大門以後,起先由李卞氏的婆婆帶著,後來,李卞氏讓她管白玉霜叫娘,算是白玉霜的閨女。她是偷偷跟白玉霜學的戲,十四歲正式登台。她陪著白玉霜唱戲,處處學著娘的樣子,再加上娘兒倆的眉眼長得還真有點像,不知內情的人還真以為她是白玉霜的親閨女呢!

白玉霜與小白玉霜合照

她成名還是在1937年2月10日,陰歷大年二十九的晚上,白玉霜私奔之後,戲班子一下在大上海晾了台,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戲班子有人出主意,讓在掛牌的白玉霜仨字前頭加上小字,借著白玉霜的仙氣推出個小白玉霜來挑大樑。沒想到小白玉霜這次「鑽鍋」(舊戲班裡把臨時學戲趕場應急的叫鑽鍋)還真成功了,小白玉霜的藝名就從此叫出來了。

小白玉霜——《秦香蓮》

《回憶母親白玉霜》——李再雯(小白玉霜)

白玉霜是1942年陰歷六月二十九日死在天津的,患子宮癌,兩次入北平德國醫院烤電,終於不治。臨死前不久,她還在上演《閨房勸婿》,是因禁演《紡棉花》而修改的一出戲。演戲下來,因癌破污水一直流到腿上。據和她同台演出的李義芬、花小仙夫婦說,來戲院演出時都是由別人攙她下車,愁眉苦臉地上裝;但是一到出台,她又是精神抖擻,該是唱、該是笑、該是哭,她又深入劇中人的化境了。我見報回家奔喪,只有同行同團的演員們給她送殯。在戲曲舞台上勞累了20多年的白玉霜就這樣與觀眾、同行和我們家人永別了。姥姥於1960年才病故。她活著的時候,總和家裡人惋惜地說:假如玉霜活到解放後,她該多麼歡喜……

生命如曇花一現

搭過白玉霜戲班的評劇演員都知道,白玉霜最「恨」戲,就是這種對戲的「恨」,使她丟掉了人間的真情——親情、友情、愛情,甘願受養母的欺凌,甘願放棄自己的愛情,也不要丟棄舞台。

成名之後,她活得艱辛孤獨,為了與養女「小白玉霜」爭挑大台,她不惜結束掉短暫的與心愛的人李長生的「田園式的隱居」生活,重返舞台,後來在得知自己得了子宮癌之後,她又以頑強的毅力,抓緊一切時間,排演新戲。當人們知道她的生命所剩的時間不多的時候,勸她休息,她說,她是唱戲的,死也要死在舞台上。

白玉霜

最後白玉霜真的死在了舞台上,那天同台女演員隨白玉霜跑圓場,忽然,她發現白玉霜的戲衣紅了,台毯紅了,白玉霜已經用鮮血在台上畫了一個歪歪扭扭的大圓圈。一聲驚叫還未出口,白玉霜猝然倒在台上,再也沒有站起來。


永遠的「評劇皇後」

評劇《評劇皇後》

該劇由中國評劇院創排,首演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編劇郭啟宏,由著名話劇導演金犁擔任導演,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劉萍、馬泰、劉淑萍主演,劉萍因此戲斬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北京市新劇目調演優秀表演獎及中北京市青年調演特別獎並贏得「白派第三代傳人」的美譽。

這出戲描寫了有著「評劇皇後」美譽的著名演員、白派創始人白玉霜坎坷的人生道路。 白玉霜是平津一帶有名的落子坤角。到上海後,她以獨特的唱腔,潑辣的表演以及散發著泥土氣息的劇目,贏得了觀眾。在進步文化人的鼓勵和支持下主演新戲《海棠紅》,一舉轟動,遂成「評劇皇後」。 然而,奉承與謾罵、虛假與輕狂也接踵而來。白玉霜猛然發現自己的難堪處境,為爭得做人的權利,她毅然與戲班內打鐃鈸的李長生私奔。但是,白玉霜無法息影賦閑,她既不屈從於惡勢力,又難耐藝術上的寂寞,未幾,復出津門,重施粉墨。 白玉霜一直處在唱戲與做人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終於在盛壯之年懷著一個凄涼的夢離開了人世。


本帖為「戲曲寶」微信公眾號獨家,更多精彩請關注「戲曲寶」官方微信哦~

熱點內容
玫瑰花燒賣 發布:2024-11-24 06:02:52 瀏覽:993
鮮花動作 發布:2024-11-24 05:58:42 瀏覽:741
花卉龍蛇尾 發布:2024-11-24 05:45:36 瀏覽:479
由牡丹採摘 發布:2024-11-24 05:40:01 瀏覽:936
一朵天下紙尿褲l 發布:2024-11-24 05:39:54 瀏覽:651
南麻鮮花 發布:2024-11-24 05:39:08 瀏覽:312
我最喜歡梔子花作文 發布:2024-11-24 05:26:57 瀏覽:973
情人節草莓巧克力 發布:2024-11-24 05:25:31 瀏覽:96
冰粉放鮮花 發布:2024-11-24 05:23:59 瀏覽:677
茶花女故事簡介 發布:2024-11-24 05:11:37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