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蘭花冤案

蘭花冤案

發布時間: 2024-12-06 07:09:41

蘭花劫劇情介紹

該劇以民國時期的法租界為故事背景,關鍵敘述早些年走散的三姊妹間的情仇愛與恨,以刻畫人的本性昏暗和真誠的一面作比照。


富家小姐炎沛湖(蘇玉華飾)披婚紗前被測殺害養父母坐牢,恰巧相逢從小走散出任忠恕之道官的親妹妹蘇菲衛生巾(唐寧飾),連同與大夥兒姐江歐麗(田蕊妮飾)拾起姐妹情,雅與菲更齊心合力為湖沖洗掉罪行四處奔走。

遺憾不如人意,雅與男朋友言亮(陳錦鴻飾)產下孩子後獲知自身得了絕症,鋌而走險替湖頂包坐牢,菲只能獨立查證,卻豁然發覺雅之不治之症匯報原來是湖的蓄謀,菲無法接納親姊的行為。

菲為免雅白受冤案,竟明知故犯幫雅合謀逃獄,湖為葯到病除對雅斬盡殺絕,卻連累摯愛老公張至凱(黃智賢飾)妻離子散悔疚萬分,湖三姊妹命途危亡此後懸系牢門里外。

Ⅱ 蘭花劫電視劇全集25集劇情

富家小姐炎沛湖(蘇玉華)披婚紗前被測殺害養父母坐牢,恰巧相逢從小走散出任忠恕之道官的親妹妹蘇菲衛生巾(唐寧),連同與大夥兒姐江歐麗(田蕊妮)拾起姐妹情,雅與菲更齊心合力為湖沖洗掉罪行四處奔走。

遺憾不如人意,雅與男朋友言亮(陳錦鴻)產下孩子後知道自身得了絕症,挺而走險替湖頂包坐牢,菲只能獨力查證,卻豁然發覺雅之不治之症匯報原來是湖的蓄謀,菲難以接受親姊的行為。

菲為免靈致受冤案,竟明知故犯幫雅合謀逃跑,湖為除根對雅斬盡殺絕,卻連累摯愛老公張至凱(黃智賢)妻離子散悔疚萬分,湖三姐妹命途安全此後懸系牢門里外。

1927年,城中心知名富豪張應情孩子張至凱的女友炎沛湖被指殺害養父母炎熊念慈被判死刑。在旁聽席的江歐麗傷心流淚。湖在監獄中獲優惠待遇,惹起其他女犯不滿意。

凱前去探視,並堅稱堅信湖是可憐,斷不會放棄她。凱和母前去馬來西亞看望生病爸爸,雅追至,才獲知慈壓根無意為湖起訴。雅和言亮碰面,亮借款給雅為湖請律師打官司。

湖回想起和凱完婚當日,慈因出現意外折斷腳骨,而不得已撤銷婚宴。就職護理人員的雅正巧到場,將慈送進醫院。醫院中,湖要雅千萬別搔擾她,並把雅的壽禮退還。凱登報與湖撤銷婚契,湖興奮至奪走獄官亞福的白報紙而被打傷。

Ⅲ 薛性的起源

一、姓氏源流
薛(Xuē)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子禺陽第十二世孫奚仲之後,以國名為氏。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分別得十二個姓,其中一支叫禺陽的,被封於任地(約今山東省濟寧),得任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載,黃帝之子禺陽封於任,其十二世孫奚仲為夏車正,禹封其於薛國(今山東省薛城),後世子孫以國為氏。曾一度遷邳(今山東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孫仲虺,在商湯時任左相,復居薛。其裔孫成,徙國於摯,更號摯國。商末,周伯季歷娶摯國之女太任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滅商後,又封成的後裔為薛侯。春秋後期,薛國再次遷到下邳(今江蘇省邳縣西南)。薛國歷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戰國時為齊國所滅,公子登到楚國為官,因以國名為氏。
2、出自媯姓,為虞舜後裔孟嘗君(田文)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吳錄》所載,孟嘗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父齊相田嬰被齊緡王封於薛(即任姓薛國舊地),田嬰死後,田文襲封,仍以薛為食邑。至秦滅六國,失封,子孫分散。西漢初,田文之孫田國、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縣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為薛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來: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的復姓叱干氏改單姓薛。
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馮氏之後裔。唐時有薛懷義,本姓馮。
③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遼西有薛姓。
④ 今滿、蒙、土家、朝鮮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黃帝的任姓,黃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別得十二個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陽,因被封在任(今山東濟寧市)而得任姓。任姓傳到十二世孫奚仲,奚仲在夏禹時任車正,為車的創造者,居住在薛,稱為薛侯。其後人祖已的七世孫曰成,舉國遷於摯,改號為摯國。商末時,周伯季歷娶摯國女大任為妻,生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復封為薛侯。春秋時,齊桓公稱霸諸侯,惟有薛侯不從,被黜為伯爵。春秋後期,薛公子登在楚國做官,薛人遷往下邳(今江蘇邳州),楚懷王賜沛地為其食邑。薛國歷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戰國時亡國,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薛姓。他們尊奚仲為薛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上文已述,薛姓發祥於今山東薛城,後又遷江蘇邳州。有資料表明,戰國時薛姓已播遷於湖北、湖南、江蘇、河南、河北省境內,如薛公子登的曾孫薛倪曾為楚令尹,薛倪之孫薛鑒,為劉邦獻策滅黥布,薛鑒五世孫薛廣德為漢御史大夫,廣德之孫薛願,因仕宦淮陽太守而落籍當地。薛願嫡孫薛漢之八世孫薛蘭為曹操所殺,其子薛永從劉備入蜀,為蜀郡太守並落籍當地,永之子薛齊在蜀亡後降魏,拜光祿大夫,遷家於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世號「蜀薛」。薛齊為河東郡的開基始祖。薛齊的長房長孫恢號「北祖」,長房次孫雕號「南祖」,長房三孫興號「西祖」。三國時,吳國竹邑人薛綜的三個兒子(瑩、孫、兼)皆為太子太傅,謂之吳國三傅,魏國薛夏為天水人,說明已有薛姓徙居今甘肅。晉永嘉之亂,河東人薛推隨中原士族南渡,數傳至薛賀,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徙居福建晉安,是為入閩薛姓始祖。唐初,河南固始人薛使,隨其岳父陳政率軍入閩,從此定居漳州,數傳至薛一平,為漳浦東山開基祖。北宋初年,歙縣薛彥博遷居宜章南關(今湖南宜章縣),是為湘、粵薛姓始祖。其六世孫薛前儒在元時移居廣東樂昌九峰,是為樂昌九峰薛姓世祖。明初,薛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河南、陝西、山東、北京等地。明清兩代,薛姓渡海到台灣者,閩籍較眾。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如今,薛姓已廣布全國,其分布以江蘇、山西、陝西、河北、福建等省為多,這幾個地區的薛姓佔到全國漢族薛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三、歷史名人
薛 舉: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人,隋大業三年(公元617年)曾與其子仁果舉兵,自稱西秦霸王,據隴西之地,率眾三十萬,不久稱帝,遷都天水。後其子繼位,兵敗降唐。薛道衡:河東汾陰人,隋代著名詩人,累官至司隸大夫。其詩詞藻華艷,邊塞詩較為雄健。明人輯有《薛司隸集》。
薛 稷:蒲州汾陰人,唐朝大臣、書畫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善畫人物、鳥獸,畫鶴尤為生動,時稱一絕,他的書法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並稱「唐初四大家」。
薛 濤:字洪度(770-832),一作宏度,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唐代女詩人,姿容美艷,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父早亡,淪為歌妓。善歌舞、工詩詞,曾創制深紅小箋寫詩,人稱薛濤箋。明人輯有《薛濤詩》。
薛 雪:字生白,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清代醫學家,其醫術與同郡葉天士齊名,各有心得,不相上下。他的主要著作有《醫經原旨》6卷等。《濕熱論》是他對濕熱病探索研究的力作,具有真知灼見,全書不逾萬言,但對於濕熱病「感之輕重淺深,治之表裡先後,條分縷析,深切詳明」。他的《濕熱論》與葉桂的《溫熱論》,可以說是闡發濕熱、溫熱病的姊妹篇。
薛 岳:中國國民黨軍軍將領。字伯陵。廣東樂昌人。早年就讀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8年,任粵軍連、營長。1921年,任孫中山總統府警衛團營長。1923年,調回粵軍,先後任團長、師參謀長。北伐戰爭期間,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1師代理師長。1927年12月,率部參加鎮壓廣州起義,旋任第四軍副軍長。1930年蔣閻馮大戰中,隨張發奎支持馮、閻反蔣,失敗後避居九龍。1933年後,歷任第五軍軍長、第六路軍總指揮等職。1934年1月,率部進犯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任第二路軍「前敵」總指揮,所部自湘尾追長征中的紅軍至黔、滇、蜀等省。抗日戰爭時期,任第一兵團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等職,曾率部重創日軍。1946年後,歷任徐州「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政府參軍長、廣東省政府主席兼海南防衛總司令等職。1950年,所部在海南島與人民解放軍作戰失敗後,逃往台灣省。
薛道衡:隋代詩人。字玄卿(540-609),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人。歷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煬帝時,出為番州刺史,改任司隸大夫。後為煬帝所殺。薛道衡少孤,好學。13歲時,作《國僑贊》,頗有思致,見者奇之。北齊武平年間,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陳使者傅縡。贈詩五十韻,道衡和之,南北稱美,當時著名文人魏收說:「傅縡所謂以蚓投魚耳。」他和盧思道齊名,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其詩雖未擺脫六朝文學浮艷綺靡的余風,有些作品,卻具有一種剛健清新的氣息。如與楊素唱和的《從軍行》,就是較好的邊塞詩。代表作《昔昔鹽》描寫思婦孤獨寂寞的心情,其中「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一聯,最為膾炙人口,甚至傳說是其引起隋煬帝嫉妒而被殺害的原因。小詩《人日思歸》含思委婉,也是歷來傳誦的名作。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8篇。事跡見《隋書》、《北史》本傳。
薛大鼎:汾陰人,唐代良吏,曾擔任滄州刺史,開通無棣渠直達大海,被譽為鐺腳刺史。永徽中升任行荊大都督長史。
薛仁貴: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唐朝名將,驍勇善戰,善於騎射,他東征「白衣馳敵陣」,大敗高麗;西征「三箭定江山」,鎮住突厥。對鞏固唐王朝的邊疆有很大貢獻。
薛居正:北宋史學家。字子平(912-981),浚儀(今河南省開封)人,五代後唐進士,後周時官至兵部侍郎,入宋位至司空,曾監修國史。開寶六年(973年)與盧多遜、扈蒙等撰修《舊五代史》畢,晉平章事。著有《文惠集》等。
薛紹彭:長安人,宋代書法家,工行草書,筆致精潤遒麗,頗得晉唐人法度。與米芾齊名,世稱「米薛」。
薛王宣:山西省河津人,明代著名學者、理學家,官拜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參豫機要。著有《讀書錄》、《從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素素:明代女畫家,名薛五,又字潤娘,一作潤卿,又字素卿,號雪素、素君,吳(江蘇省蘇州)人,萬曆(1573-1619)間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名妓,生卒年不詳。姿容艷雅,詩、書、琴、棋、簫俱精妙,而馳馬走索、射彈等尤為絕技,以「女俠」自命。為李征蠻所嬖,畫像傳入蠻峒,傾動蠻中。善書,嘗書《黃庭經》小楷,殊工。長於畫人物,兼白描大士,李日華題其所繪《花里觀音圖》有「慧女春風手,百花指端吐」之句。善山水,尤工蘭竹,下筆迅掃,韻復高勝,無不入神。中年長齋綉佛,數嫁皆不終。傳世作品有《吹簫仕女圖》軸,絹本,水墨,自題:「玉簫堪弄處,人在鳳凰樓。薛氏素君戲筆。」鈐「沈薛氏」、「第五之名」二白文印,現藏南京博物院;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作《蘭石新篁圖》扇頁圖錄於《名家藏扇集》;同年作《蘭石圖》軸藏上海博物館;二十九年(1601年)與馬守真合寫《蘭花圖》卷著錄於《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著有《南遊草》詩集。從藝活動約在萬曆年間。
薛允升:清末律學家。字克猷,號雲階,陝西省西安人。清咸豐六年(1856年)進士,居官41年中,除出任外官和禮、工、兵部侍郎總計不過10餘年外,其餘30年均在刑部任職,官至刑部尚書。為官清廉,在晚清政治黑暗、衙風腐敗的情況下,他主持刑部,有嚴格的衙規,對受賄賣法者從不寬容。執法如山,不媚權貴,甚至敢於冒犯慈禧太後。善於剖析疑難案件,任職期間平反了大量冤案,拯救無辜,為人稱頌。著有《讀例存疑》、《唐明律合編》。
薛福成:江蘇省無錫人,清外交家、改良主義者,曾作《籌洋芻議》,主張維新變法。歷任浙江寧紹台道、湖南按察使、駐英、法、比、意四國公使。稱贊西方君主立憲,主張發展中國工商業,著有《庸全集十種》。
薛時雨:字慰農,一字澍生,晚號桑根老農。安徽全椒人。咸豐三年(1853年)進士。參李鴻章軍幕,授杭州知府。兼督糧道,代行布政、按察兩司事。著有《藤香館集》,附詞二種:《西湖櫓唱》、《江舟唉乃》。罷官後,主講崇文書院,從游者甚眾。光緒七年(1881年),任全椒觀察使,其時薛時雨主持重修醉翁亭,使其恢復原貌。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東郡:秦初所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相當於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東晉時移治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地域縮小至今山西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新蔡郡是晉時所設置,治所在今河南新蔡縣,轄地有今河南新蔡、息縣、淮濱及安徽臨泉等縣地。
新蔡郡:即今河南省新蔡。蔡國自蔡遷此,故名。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治所在今河南省新蔡)。北齊改廣寧郡。
沛 郡:為漢高帝時設立,其范圍約為今安徽省淮河以北、西淝河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蘇豐、沛等地。
高平郡:晉時以山陽郡改置,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巨野南),相當於今山東金鄉、巨野、鄒縣等地。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省微山縣西北),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2、堂號
忠諫堂:漢朝時候,沛人薛廣德為御史大夫,敢於直諫。元帝要做樓船供自己玩樂,廣德脫帽子諫阻,如果元帝不聽,他打算光著頭向皇帝車輪上碰。結果皇帝採納了他的諫議。
此外,薛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崇禮堂」、「慎德堂」、「三鳳堂」、「河東堂」、「新蔡堂」、「沛國堂」、「高平堂」等。

五、宗族特徵
1、薛姓的故事廣為流傳,使薛姓在老百姓心中成為一個婦孺皆知的姓氏。諸如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乃至薛家媳婦樊梨花移山倒海的神通等等。
2、薛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遼寧錦縣薛姓一支字行為:「繼致順積美,大中其允從。」又如河南新蔡牛灣薛姓的輩份序列為:「孝靈兆慶,守善光宗,恩培世蔭,一道統風。」

====================================================================

【薛姓宗祠通用對聯】

〖薛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鼎鐺重望;
竹邑名公。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良吏薛大鼎,字重臣,汾陰人。嘗為滄州刺史,浚無棣渠通海,商賈流行,民食其利,被譽 為鐺腳刺史。永徽中遷行荊大都督長史卒謚恭。下聯典指三國吳太子少傅薛綜,字敬文,竹邑人。善辭令,擅詩賦雜論,凡數萬言。

三鳳媲美;
五雋齊名。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汾陰人薛無敬,少年時與叔父薛收及族兄薛德音齊名,當時號稱「河東三鳳」。武德年間官天策府記室參軍,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時,任他為舍人。下聯典指東晉竹邑人薛兼,字令長,清廉樸素,器宇軒昂,少年時與紀瞻、閔鴻、顧榮、賀循齊名,號稱「五雋」。入洛陽,任比陽相,後官太子少傅,明帝時,加散騎常侍。

仲虺世澤;
三鳳家聲。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仲虺為黃帝時奚仲之後,商湯時為左相,奚仲居於薛,子孫以為氏。下聯典指唐代薛元敬、薛收、薛德音,並稱「河東三鳳」。

大義首創;
天爵自高。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薛孝通,平蕭寶夤,首創大義,封藍田縣子。下聯典指後魏·薛聰太,為治書侍御史,文帝欲進其位,聰太固辭。文帝曰:「卿天爵自高,非人爵所能榮也。」

-----------------------------------------------------------------

〖薛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翔河東之鳳;
尊關西之師。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天策府記室參軍薛收,字伯褒,河東汾陰人。十二歲能寫文章,與兩個侄子薛德音、薛元敬並稱「河東三鳳」。歷官秦王府主簿、天策府記室參軍,隨秦王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有功,封汾陽縣男。曾上書諫阻秦王攻獵。武德中卒。年三十三歲。王哭之慟。下聯典指隋代名官薛道衡,字玄卿,薛收的父親,河東汾陰人。先後在北齊、北周做官。入隋,官至司隸大夫,司台灣省。後被煬帝殺害。其詩詞不達意藻華艷,少數邊塞詩較為雄健。專精好學,素著才名,有詩文集七十卷。

三箭定天下;
一箋傳古今。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名將薛仁貴(614-683),名禮,絳州龍門人。農民出身,善騎射。太宗時,應募一從軍,屢立戰功,升為右領軍中郎將。後又率軍大敗九姓突劂於天山,軍中有「將軍三箭定天下」的贊歌。後參與進攻高麗的戰爭,留任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下聯典指唐代女詩人薛濤,字洪度,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父薛鄭官蜀早亡,母孀居貧困,遂淪為歌妓。善歌舞,工詩詞,名士韋皋、元鎮、白居易、杜牧等,均曾與之唱和。居浣花溪,創制深紅小箋寫詩,酬獻名人,人稱薛濤箋。今其地有薛濤井,相傳乃薛濤制箋汲水處。所作情調感傷。明人輯有《薛濤詩》。

懸車宗廣德;
講學紹文清。
——薛時雨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杭州知府薛時雨自題聯。薛時雨(1818-1885),字慰農,又字澍生,號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清咸豐進士,做過嘉興、嘉善知縣和杭州知府。後主講杭州崇文書院、江寧尊經書院和惜陰書院。著有《藤香館詩刪》等,楹聯多收於《藤香館小品》、《掃葉山房叢鈔》中。

黑潭千載潔;
玉泉一堆香。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雲南昆明黑龍潭畔明代學者薛爾望祠聯。薛爾望不願稱臣於清,率妻兒七人,投黑龍潭而死。

-----------------------------------------------------------------

〖薛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六代江山縱臨洮;
一門鸑鷟起人文。
——薛時雨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進士薛時雨自題聯。薛時雨,字慰農,全椒人。知嘉興,有政績。參李鴻章軍幕,授杭州知府。罷官後,主講崇文書院,從游者甚眾。

花箋名碗香千里;
雲影波光活一縷。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成都市薛濤井聯。薛濤井位於望江樓公園建築群內,「薛濤井」三字系康熙三年成都知府冀應熊手書,乾隆六十年翰林院編修周厚轅手書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及己作《薛濤井》詩各一首,刻於石牌旁。望江樓公園座落在成都錦江河畔的一片茂林修竹中,面積170畝,園內岸柳石欄、 波光樓影、翠竹夾道、亭閣相映,是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的古跡和游覽勝地。園內的崇麗閣、濯錦樓、吟詩樓枕江而立,五雲仙館、泉香榭、枇杷門巷、清婉室、浣箋亭等紀念性建築群,布局精巧,匾聯碑刻頗多。薛濤一生愛竹,為紀念薛濤,後人在園內遍種各類佳竹,薈萃了國內外150餘種竹子。人們把這幽深如海、 清趣無窮的園林,譽為「竹的公園」。

魏宮人神針妙技;
蜀秘書錦箋樂詩。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薛靈芸,下聯典指唐·薛濤。

-----------------------------------------------------------------

〖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理學名臣,敬軒重望;
龍門良將,仁貴英風。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名人薛宣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名將薛仁貴(614-683),名禮,絳州龍門人。農民出身,善騎射。

論道有靈異,文武雙全成名早;
生白具奇才,詩書並美信譽高。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散曲家薛論道,定興(今屬河北)人。少年時一隻腳殘廢,八歲能文,喜談軍事,後從軍三十餘年,官至指揮僉事。下聯典指清代醫學家、詩書畫家薛雪,字生白,號一瓢,蘇州人。以醫名。詩書畫亦精妙。嘗自題雲:「我自濡毫寫楚詞,如何人喚作蘭枝。風時雨露君看遍,一筆何嘗是畫師。」有《醫經原旨》等著述。

生意此時多,正光轉綠萍、氣催黃鳥;
詩懷何處寄,是人歸雁後、思發花前。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薛氏宗祠聯。全聯典指隋代詩人薛道衡,字玄卿。河東汾陽(今山西省萬榮)人。歷仕北齊、北周,入隋官至司隸大夫。後為煬帝所殺。少孤,好學。北齊武平年間即有詩名。和盧思道齊名,在隋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其詩雖未擺脫六朝余風,有些作品卻剛健清新,如邊塞詩《從軍行》。代表作《昔昔鹽》描寫思婦的孤獨寂寞,其中「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一聯,最為膾炙人口。小詩《人日思歸》含思委婉,也很著名。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8篇。

吾先人由西蜀來茲,啟十七世門楣,只耕讀相傳,敢遠引皇族奚仲;
予小子自古杭罷郡,承五百年堂構,欲本支勿替,常勉為善士居州。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全椒縣復興鎮薛氏宗祠聯
薛姓家譜介紹
家乘譜牒,即記錄氏族世系的書,簡言之即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牒、家乘、世譜,一般多指用來記載宗族世系事跡的歷史典籍或圖表,舉凡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人口興衰、人物掌故、風土人情都可以入譜,可以說是宗族的發展史。由於家族不同,反映在譜中的內容也各有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家譜的續修、重修,家譜的形制越來越完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於是便相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譜文化。
薛姓宗族雖然歷史悠久、譜系綿長,但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譜始於何時,今已無從考證。不過從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跡來看,當不晚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與當時盛行的門閥譜系之學有關。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譜為唐代人林寶的《元和姓纂》,是書於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記載頗詳。其論得姓受氏,多源於《世本》、《風俗通義》、《三輔決錄》及《姓苑》。這些書後世頗多失傳,賴《元和姓纂》之徵引,後世學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歐陽修等人撰《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時,參考了《元和姓纂》,其《薛姓世系表》較為系統地記述了薛姓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媯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目前存世的家譜多為修譜盛行時期的明清兩代家譜。這些家譜大多有固定的體例和格式,包括譜名、譜序、凡例、譜論、遺像、恩榮錄、先世考、族規家法、禮堂、五服圖、世系、傳記、族產、契據文約、墳塋、字輩譜、續後譜、領譜字型大小等內容,其中譜名、譜序、遺像、先世考、世系、傳記等都是常見的內容,也是各種家譜的中心。

Ⅳ 冤牽的近義詞

冤牽的相關詞: 冤牽、冤譴、冤頭、冤魂、冤讎、冤酷、冤家、冤死、冤害、冤屈
冤牽的意思:《撐起那片天》是2011年上映的中國電影,由熊邦雄導演。李夢男,紅花,苗強主演。《撐起那片天》講述七十年代的三河村,一場換婚大禮正在進行。嚴大平娶回了新娘張菊香,妹妹嚴蘭花嫁給了張菊香的哥哥黑巴。由於沒有感情基礎,嚴大平與張菊香的生活總是磕磕絆絆。李顯貴與嚴蘭花曾是一對戀人。因為這場換婚,發小李顯貴從此與嚴大平形與路人。三山九沖十八坳,使三河村變成「晴天旱包子、下雨水袋子」。惡劣的生存環境,使許多人都嚮往著有一天離開三河村。
冤牽的拼音:[ yuān qiān ]
近義詞的意思:
1、冤情:冤情,讀音為yuānqíng,漢語詞語,意思是指冤枉的情狀。
2、冤死:冤死,漢語詞語,指冤屈而死,出自《漢書·刑法志》。
3、冤孽:冤讎罪孽。
4、冤氣:冤氣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uānqì,意思是因受冤枉而產生的冤枉氣。
5、冤案:沒有罪而被當作有罪判決或受處罰的案件。
6、冤酷:yuānkùㄧㄨㄢㄎㄨˋ冤酷(1).殘酷無道。《韓詩外傳》卷五:「紂之為主,戮無辜,勞民力,冤酷之令,加於百姓。」(2).無罪而加刑戮。《三國志·魏志·鄧艾傳》:「昔秦民憐白起之無罪,吳人傷子胥之冤酷,皆為立祠。」(3).指屈打成招的冤案。《南史·梁紀上》:「六月丙子,詔分遣使巡察州部,視人冤酷。」《周書·文帝紀上》:「若得一雪冤酷,萬死無恨。
7、冤魂:基本解釋【詞目】:冤魂【拼音】:yuānhún【詞義】:通常指冤屈而死的人的鬼魂(迷信);也指不幸死去的人
8、冤屈:冤屈,漢語詞彙。拼音:yuānqū。釋義:冤獄;冤案。
9、牽頭:牽頭,指領頭,帶頭;多方合作共事時,由一方負責聯系和組織各方協同工作。也指代不正當男女關系的牽線人。
10、冤頭:冤頭,讀作yuāntóu,漢語詞語,是指仇人。
11、冤釁:讎隙。
12、冤讎:1.[rancour]∶指由於受人侵害或侮辱而產生的怨恨。2.[enmity]∶敵意,尤指相互間的仇恨或敵對
13、冤害:1.冤枉傷害。《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只為一般有個人家,信了書符召將,險些兒冤害了人的性命。」
14、冤牽:《撐起那片天》是2011年上映的中國電影,由熊邦雄導演。李夢男,紅花,苗強主演。《撐起那片天》講述七十年代的三河村,一場換婚大禮正在進行。嚴大平娶回了新娘張菊香,妹妹嚴蘭花嫁給了張菊香的哥哥黑巴。由於沒有感情基礎,嚴大平與張菊香的生活總是磕磕絆絆。李顯貴與嚴蘭花曾是一對戀人。因為這場換婚,發小李顯貴從此與嚴大平形與路人。三山九沖十八坳,使三河村變成「晴天旱包子、下雨水袋子」。惡劣的生存環境,使許多人都嚮往著有一天離開三河村。
15、冤家:冤家,一般指仇人,或者死對頭的意思;也指對情人的昵稱,如: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望得人眼欲穿,想得人心越窄,多管是冤家不自在。」

Ⅳ 陳煥鏞的工作經歷

陳煥鏞在進入哈佛大學學習時,就已立下了保護、開發祖國植物資源,改變我國植物學研究落後面貌的志願。他目睹一些國家的探險家、傳教士和植物學家大量搜集我國珍貴植物出口,使我國植物資源不斷外流。而在國內卻缺乏完備的植物園和標本館。這些現實使陳煥鏞深感痛心。
1919年學成歸國後,他很清楚地知道在我國當時的情況下,作為一個植物分類學工作者,必須用自己的科研工作實踐去促使這種落後狀態的改變,因此,他畢生不遺餘力地緊緊抓住搜集植物標本、搜購圖書資料和培育人才這三個重點,逐步開展科研工作。他先後擔任過金陵大學、國立東南大學和中山大學教授,一面從事教學工作,一面致力於植物的調查採集和分類學研究,在國立東南大學任教期間,與鄒秉文及秉志、胡先驌、錢崇澍、鍾心煊、陳嶸等六位自海外學成歸國的知名學者結為深交,共同培育學子,並分別開創我國最早的現代植物學和動物學科研事業。
陳煥鏞是我國植物調查採集的創始人之一。早在1919年他就接受美國哈佛大學的委派,赴海南五指山區採集,成為登上祖國南部島嶼採集標本的第一位植物學家。當時海南島山區是瘴氣(惡性瘧疾)彌漫之地,從未有植物學家到過。他在島上工作歷時十個月,發現不少新植物,採集了大量珍貴標本,海南島豐富的植物資源從此引起各方面的重視。有一次在採集時偶然不慎從樹上墜下,跌傷手腕,繼又染惡性瘧疾,但他仍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帶傷病工作。這種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在他一生中屢見不鮮。這次採集後,他對海南植物特別注意,曾多次派遣隊伍前往採集,為日後編纂《海南植物志》奠定了基礎。
1922年夏,陳煥鏞和錢崇澍在南京籌得500元經費,和秦仁昌三人組織了湖北西部植物調查隊,由宜昌出發,經興山、神農架東側至巴東,採得近千號標本,這是中國植物學家自己組織的第一次略具規模的調查隊,採集所得最完善的一全套標本存放在上海招商局倉庫,不料於1924年失火被焚,至為可惜。1927年陳煥鏞又繼續往粵北、廣州、鼎湖山、香港、廣西、貴州等地採集標本,同時還與英、美、德、法等多個國家的學者和標本館聯系,建立標本交換關系,交換得3萬多份外國標本。至此他已積累了相當數量的標本,遂於1928年在廣州中山大學內建立起我國南方第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植物標本館。開始建立,規模雖小,他即提出要盡力使之與世界著名的植物標本館相媲美。為此,他親自訂立一套嚴格的科學管理方法。標本館的每號標本有三套卡片,按不同需要分別排列存放;館藏標本若被國內外書刊發表的文章引證,即用特定的標簽貼在該標本上,在標本封套內還附上該種植物的原始記載、重要專著等文獻資料,這樣不但能使標本的定名比較准確,也為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時能使館藏標本有條不紊。當需要查找一張標本,在幾種不同的情況如採集人、編號、植物名、標本號碼或採集地點之中,僅知道其中一二,即可迅速地找到所要的標本。這看來似乎簡單,但在數十萬份標本之中,憑借不完全的條件,能找到所需要的那一張,如果沒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方法,那是辦不到的。對標本的這種管理方法,也為今日採用電子計算機管理打下了基礎。陳煥鏞親手創建的這個標本館,現已發展成為擁有70多萬號標本的華南植物研究所標本館,在研究中國植物區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陳煥鏞是一位腳踏實地,艱苦創業,事業心極強,具遠見卓識的科學領導人。1927年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聘他為教授,到廣州中山大學設立講座,由中山大學加聘為理學院教授。翌年改在農學院任教,校方接受了他關於設立植物研究室的建議。他立即進行籌建並主持研究室工作。當時政局動盪,治安不靖,交通梗阻,加之經費支絀,給建室帶來極大困難。但他仍竭力設法使採集工作不致中斷,研究室建設迅速進行,至1929年擴充為植物研究所。1930年該所不僅從事植物分布調查和植物分類研究,還擔負起促進廣東農林經濟事業發展的使命,故改名為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建所伊始,經費不足,他除盡力向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爭取撥給每年大洋一千元的補助費以外,又將基金會付給他每年四千元毫洋的薪金全部捐獻給研究所作設備費,為工作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在他領導下全所人員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標本和圖書資料逐漸增多,科學儀器亦漸補充豐富,組織機構日臻完善,建立了標本室、圖書室、標本園和實驗室,科研隊伍日益壯大,研究工作蒸蒸日上。
1934年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在廣州訪問中山大學,並參觀了陳煥鏞主持的農林植物研究所,極贊賞其科研和建設工作,於1935年敦請陳煥鏞到梧州籌建廣西大學經濟植物研究所。自此他常往返廣州、梧州兩地,主持兩所工作。數年內先後派出採集隊到十萬大山、龍州、那坡、百色、隆林、大瑤山採集了大量標本,為編寫《中國植物志》和《廣西植物志》打下了基礎。
1930年他創辦以孫中山(孫逸仙)為刊名的研究所學術刊物——中山專刊(Sunyatsenia),紀念這位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該刊為英文版本,自1930年創刊至1948年止共出版七卷六期,刊載以植物分類學為主的植物學專業論文。這是一本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研究中國植物的重要刊物,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1946—1948年間由於經費不足,中山專刊面臨停刊的威脅,陳煥鏞說服在香港開辦聚珍印書館的叔父資助,使專刊能繼續如期出版。研究所借中山專刊與國外交換得到大量植物學書刊,其中有部分卷冊為國內迄今為止僅有的珍貴版本。有計劃的書刊收集和積累,使研究所逐步發展成為我國植物學科研事業的重要基地之一。
陳煥鏞對經濟植物尤其木本植物的研究十分重視,在科研和教學中,他向來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基礎與應用兼顧。早在金陵大學和國立東南大學教學時,他有感於當時的樹木學教科書題材多為歐美樹種,因此他編寫了一本《中國經濟樹木》(Chinese Economic Trees英文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出版)為教材,介紹國產的用材和經濟樹種,為我國最早一本有科學名稱的樹木學。他先後建立的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和廣西大學經濟植物研究所,從研究所的命名至科研工作內容都體現了他聯系實際,重視應用研究的思想觀點。在建立研究所的同時,必開辟苗圃設立樹木園和植物園;在野外採集植物蠟葉標本的同時,也採集木材標本、液浸的花、果標本和種子、苗子。每當發現有經濟價值的植物,如名貴材用樹種蜆木、觀光木,葯用植物羅漢果、杜仲等,都要引種到標本園作進一步的觀察,並進行生態學、生物學習性、木材力學以及栽培、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和調查,為推廣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我國園林藝術歷史悠久,稱著於世,但主要是觀賞性質的,作為科學研究有意識地栽培各類植物,利用人工栽培、馴化、保護和發展活的植物,這一領域在20年代尚寥寥無幾。陳煥鏞一向重視培植活標本,早在南京教學期間,他就在郊外建了個小園林,培植了從美國帶回的棉花良種,又幫助在雲南的蔡希陶,從國外引種煙草良種,以後在兩廣興建植物所的同時,都附設苗圃或標本園,逐漸發展成為樹木園和植物園。建園初期,植物園的具體工作由追隨他工作近30年的何椿年負責,1962年又把他在金陵大學的學生、國內著名的園林植物學家陳封懷調來做園主任,經全園職工30多年的精心培育,這個位於祖國南大門、廣州市東郊的華南植物園已逐步建成為從事熱帶、亞熱帶植物引種馴化和植物研究的基地。該園具熱帶、亞熱帶特色,其中棕櫚植物、孑遺植物、蕨類植物、蘭花、竹、木蘭、姜和中草葯等類植物尤為豐富,植物種類不下四千餘種,在植物學知識普及和科學研究上日益發揮重要的作用。
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提高祖國學術地位
在農林植物研究所建設過程中,陳煥鏞把標本和書刊的交換作為重點工作,幾年內向國內外發出交換標本37,000餘號,先後和美國哈佛大學、紐約植物園,英國邱皇家植物園、愛丁堡植物園,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德國柏林博物館,奧國維也納博物館,新加坡植物園,爪哇植物園和新加坡科學院等15個機構建立了聯系,通過標本交換得到一萬余號標本,遍及印度、日本、南北美洲、歐洲、巴爾干半島、非洲、紐西蘭、婆羅洲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大大地豐富和充實了研究所的世界植物標本。此外,他用《中山專刊》交換到一批外國的植物學重要書刊,如英國愛丁堡植物園期刊、邱植物園叢刊及霍氏植物圖譜等。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既促進了研究所的發展,也提高了它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
陳煥鏞不但是我國植物分類學的先驅和權威,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很高的聲望。1930年他應邀參加在印尼雅加達召開的第四屆太平洋科學會議,同年8月,他作為中國5人代表團的團長,出席在英國劍橋大學召開的第五屆國際植物學會議,並代表中國植物學家向大會致賀詞。他的講話措詞淵源於古典歐洲文學,語句精練雅潔,講畢全場不斷鼓掌。會議中他發表的專題報告為《中國近十年來植物學科學發展概況》,內容述及我國植物學的發展以及從事教學與科研的中國學者的奮斗開拓精神,博得與會者莫大的興趣與重視,因而大會將中國植物研究列為重要議題之一。他的發言為我國在國際植物命名法規審查委員會中爭得兩票選舉權,會上他和胡先驌兩位學者首次被選為該委員會的代表,為我國加入國際植物學會及成為命名法規委員會成員國創立了開端。
1935年陳煥鏞又應邀出席在荷蘭召開的第六屆國際植物學會,被選為該會分類組執行委員會和植物命名法規小組副主席。1936年英國愛丁堡植物園蘇格蘭植物學會特聘他和胡先驌為該會名譽會員。
1951年陳煥鏞受中國科學院的委託,任中國4人代表團團長,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南亞栽培植物起源與分布」學術討論會。會上他發表演講,從中國古農學和遺傳學的觀點談到水稻的起源。他的見解及精闢的詞語使與會者無不嘆服中國的古文化和科學成就,演講也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深入農民群眾、尊重老農創造的群眾觀點。陳煥鏞在國內外學術界得到高度評價和推崇,是與他的治學嚴謹和學術上的成就分不開的。
1958年中國科學院派他出訪蘇聯,到列寧格勒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機構考察並作學術訪問。在他訪蘇期間短暫的一個月工作中,鑒定了大批采自亞洲各地的植物標本,得到蘇聯同行的高度評價。
歷盡艱辛,保護國家珍貴標本
陳煥鏞畢生從事植物學研究工作,所以十分珍惜祖國的植物資源和植物標本。抗日戰爭期間,他為了保護研究所珍藏的標本、圖書不致落入日本侵略軍手中,歷盡艱險;抗戰勝利後又蒙冤受屈,事情經過頗為曲折,不易為人所理解。現根據當時中山大學有關史料記載簡介於下:
在抗戰開始後,廣州時遭日機轟炸,為防避農林植物研究所的標本、圖書和儀器一旦被毀於炮火,經中山大學批准,該所於1938年把全部重要標本、圖書和儀器搬運至香港,儲存在九龍碼頭圍道陳家寓所三層樓房內,並在此設立該所駐港辦事處。同年10月廣州告急,當時陳煥鏞仍留在廣州,准備對該所標本園的植物作最後的營救,直到廣州淪陷時才匆忙奔赴沙面英租界,但他還念念不忘標本園的植物,數日後獲知標本園已遭日軍蹂躪,而陳煥鏞本人匿居沙面亦不安全,經多方設法與梁培基同行離穗到港,繼續主持研究所工作。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陳煥鏞積累20餘年得之不易的標本、圖書面臨被掠奪的厄運,他日夕心焦如焚。就在這一籌莫展的困境中,適逢廣東教育廳廳長林汝珩於1942年3月到香港,他提出將農林植物研究所遷回廣州,願協助運返標本、圖書,並將前留廣州的研究所公物一並交還。這時陳煥鏞與全所職員共商後認為:「與其慕清高之行為而資敵以珍藏,曷若利用權宜之措施以保存其實物,名城棄守,光復可期;文物雲亡,難謀歸趙,為山九仞,豈虧一簣之功;來日大難,當抱與物共存亡之念,赴湯蹈火,生死不辭,毀譽功罪,非所敢顧。」經反復考慮,終於同意林汝珩的計劃,但聲明研究所乃純粹科學機構,拒絕涉及政壇,幾經波折在1942年4月底將存港標本運回廣州,安置在康樂廣東大學(原嶺南大學)校園內,農林植物研究所易名為廣東植物研究所,他仍任所長,兼廣東大學特約教授。為保護這批珍貴的標本、圖書,他不顧個人危難,多次奔波於穗港之間,使人民財產得以完好保存至今。抗戰勝利後,陳煥鏞以「如釋重負」的愉快心情與員工清點公物,報請中山大學派人接收。對此在1945年12月31日中山大學農學院長鄧植儀給校長王星拱的報告中提到:「查所稱各節與及經過之記載,確屬實情。該員忍辱負重,歷盡艱危,完成本校原許之特殊任務—保存該所全部文物。」豈料1946年竟有人假藉此事誣告陳煥鏞為「文化漢奸」。當時教育界、法律界知名人士如許崇清、金曾澄、沈鵬飛、鄧植儀等出於正義感,聯名上書陳述事實並願擔保,至1947年法院當局以「不予起訴」了結此冤案。另外,中山大學遷到昆明時以陳煥鏞沒有隨校搬遷為由曾把他解聘,後來王星拱弄清情況後,也恢復了陳煥鏞原來的職務。

熱點內容
鮮花手作 發布:2025-01-08 05:03:42 瀏覽:11
鋁合金配件鋁藝花 發布:2025-01-08 05:01:22 瀏覽:703
山茶花包淋雨 發布:2025-01-08 04:58:34 瀏覽:502
進攻的情人節 發布:2025-01-08 04:52:43 瀏覽:392
櫻花鋸片批發 發布:2025-01-08 04:41:39 瀏覽:484
蘭花花色素 發布:2025-01-08 04:37:50 瀏覽:761
蘭花有一條根 發布:2025-01-08 04:11:22 瀏覽:801
3月14日情人節 發布:2025-01-08 04:10:03 瀏覽:57
紅玉簪花卉 發布:2025-01-08 04:04:56 瀏覽:743
梅花手錶數字 發布:2025-01-08 04:04:55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