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草蘭花
❶ 蘭花稿草一般會開什麼花
縞草指的是蘭花的線藝,各品種的蘭花都有可能出現這種藝,也就是說帶這種藝的蘭花有可能會開出各種花來,這個不是一定的,花與藝沒有固定的關聯關系。
❷ 蘭花邊草還會再進化嗎
只要是生物,在自然需要的條件下都會進化的!
❸ 我們一起去尋訪那山坳里的蘭花草,這句話的含義是
我們一起去尋訪那山坳里的蘭花草。
其實含義是找尋那大山深處的琅琅書聲和令人敬佩的山裡的老師,找尋一次靈魂的洗滌,心靈的收獲。
李國文的《我從山中來》,先記錄其資料如下:
李國文,原籍江蘇省鹽城縣,1930年8月24日生於上海。1947年入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攻讀理論編劇專業,1949年到北京,1950年至1953年間先後任天津鐵路文工團和入朝文工團創作組長。1954年到中國鐵路總工會任文藝編輯。發表了《車到分水嶺》、《空谷幽蘭》等有影響的短篇小說。1978年調到鐵路文工團任創作員。發表在1980年3月號《月蝕》,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冬天裡的春天》於1982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1982年加入作家協會,出版短篇小說集《第一杯苦酒》。《危樓紀事》獲1984 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6年調到作家協會,擔任《小說選刊》主編。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專業作家。
《我從山中來》
我有位朋友,將他一本書的稿費,托湖南省的一家出版社,轉到他渴望支持的遠在湘西山坳里的一座希望小學。他不願意張揚這件事,因為一本書的收入終究有限,但由於他心誠的緣故,出版社也慷慨解囊,這樣,玉成(敬辭,成全)了他的這個美好願望,給那座小學送去一筆可觀的經費,也帶去一份文化人關注的情意。
我一直不知道他在做這件事情,他也不是特意對我保密,只是覺得這點微薄的心意,是再平常不過的了。後來,等他從山裡回來,送了我一小袋當地出產的野茶,我才曉得他應那裡師生的邀請,已經不遠千里地走訪了一程。湘西我去過的,那是修枝柳線的時候,到過古丈,永順,大庸。但他走得更偏僻,是連汽車都不通的深山裡。他,不但看到了那座小學,看到了那些孩子,還和同學們一起趟過湍急的河灘,走過青石的村路,按他的話說,又回到學童時代,按照鈴聲,走進課堂,坐在教室的後排,聽鄉村教師講語文課上的唐詩。他說:你想想,望著窗外的高山,聽老師念杜牧的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那是一種多麼貼切,多麼深刻的體會啊!
這時,他端起剛沏的茶水,很珍惜地飲了一口,並且問我,你是不是聞到了一股蘭花的香味?要不是他啟發,我也真是沒有發覺這種比茉莉花清新,比珠蘭淡雅的芳香呢!他告訴我,野茶生在山間坡上,蘭草就夾在茶林之中,村民們採摘茶葉的時候,自然而然地薰上蘭花的香氣。他贊不絕口地說,這是天然自成的芬芳啊,是一種讓人心靈得到凈化的佳品啊!
我從他那被山野陽光曬黑的臉上,看到了他此行的收獲,他從山坳里的希望小學來,不僅帶回蘭花馨香的野茶,還帶回做成一件事的欣喜,帶回他對那些教師的敬意和對那些孩子的懷念,更重要的是,也就是他自己的感悟,希望工程固然是為了那大山深處的琅琅書聲,但也是對每個把心投入希望工程的人的一次靈魂的洗滌。
他說:物質的給與,是一種快樂,但心靈的收獲,則是更大的快樂。當一個人把他的心和遙遠地方的那希望兩字聯在一起的時候,豈不是自己也生發出更熱烈的希望了嗎?
我望著茶水裊裊的氤氳,也望著我這位朋友。於是我想起一首早先流行的歌曲,那歌詞如果沒有記錯,應該是胡適的詩句。「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我覺得我也被觸動了,那旋律,那希望,像一股暖流,流過心田。我和這朋友約好,下次,我們一起去尋訪那山坳里的蘭花草。
整體感知:
這是一篇敘事散文。通篇寫「他」應邀去訪一座山村希望小學的事,情節不求完整但很集中,「他」的一言一行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敘述出來的,而「我」的所感也以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貫穿在事件的記敘之中。可見,本文運用了記敘、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為線索組織全文。從全文來看,這篇敘事散文的重點,並非運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借蘭花、野草贊頌勞動人民淳樸的品質。文章四、五段中主旨隱含在其中,作者通過對把心投入希望工程的「他」從山中來心靈得到凈化的敘寫,理出「他」從山中來帶回的最大「感悟」和「我」得到的啟示,把握出了「只有把心投入到希望工程中去,才能生發出熱烈的希望」的主旨,文章題目的設計也能圍繞主旨,富有感染力。通篇寫「他」,作者卻巧妙地引用胡適的·詩句「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的前一句作題,題中的「我」,不僅指作者自己,還指所有關心希望工程的人們。
(原詩)希望
胡適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時過;
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