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四種美德

荷花四種美德

發布時間: 2025-02-09 08:19:47

荷花象徵著什麼

荷花的復寓意為真、善、美製,通常用於形容善良美好的姑娘、純潔的愛情和高尚的情感。象徵出污泥而不染的的人品,象徵著與朋友之間深厚的友情,還象徵著聖潔。荷花是的傳統名花,葉面大氣,莖干筆直,花朵清秀艷麗,在人們的心裡,荷花就寓意著真、善、美。寓意著純潔美麗的女子,也寓意著「牽花恰並蒂,折藕愛連絲」這樣藕斷絲連又純真美好的愛情,古時候,人們也會對著荷花許願,祈求可以賜給他們一段美好的姻緣。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研究數據》

Ⅱ 關於蓮文化有哪些

蓮,又稱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華等,溪客、玉環是其雅稱,未開的花蕾稱菡萏,已開的花朵稱鞭蕖,睡蓮科,屬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莖稱藕,能食用,葉入葯,蓮子為上乘補品,花可供觀賞。乃我國十大名花之一。

天竺[古印度]盛長蓮,有青,黃,紅,白四種.佛教中所說的蓮花多指代白蓮,名為芬陀利花.佛教依蓮花比喻佛法,故有妙法蓮華經.
一、佛教崇拜蓮花之由來
當人們走進寺廟,抬頭看見佛祖釋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說法印,結跏趺坐在蓮花台上,佛經說,這是釋迦佛祖修道成佛後向信徒們講經說佛的姿態。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也結跏趺坐在蓮台上,雙手仰掌足上,掌中托著一個蓮台,似乎在指引眾生往通西方佛國凈土;以大慈大悲聞名的觀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隻凈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彷彿在表露觀音懷著的一顆純潔的菩薩心,全力導引信徒脫離塵世,到達荷花盛開的佛國凈土。
在翻讀佛經書籍時,人們又常常會見到佛經把佛國稱為「蓮界」,把寺廟稱為「蓮舍」,把和尚的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至於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蓮子串成。佛經說,用蓮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樣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綜上所述,蓮花已與佛教結下了親密的因緣,成了佛國的象徵與聖花。
佛教為什麼如此崇拜荷花?簡要地說有兩方面原由:
第一,與荷花特性相關。
荷花,是一種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雖不像牡丹那樣雍容華貴,也沒有菊花那樣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與迎著酷夏驕陽而盛開的特性贏得了佛教至高無上的崇拜。
佛教認為「六塵」,因世間充滿「六塵」,故把人世間稱為「六塵」。由於「六塵」的污染與干攏,人世間又充滿著慾望與競爭,使人們難以班門平靜,難得潔凈。這種情況與「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的佛國凈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進入佛國,必須遠離塵世,遁入清凈的空門,專心修佛,消除污染與干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別屬性與人世間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己不受塵世的污染的願望相一致,保持潔凈,以便順利進入凈土佛國。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習俗的影響。
早在佛教誕生以前的印度,每當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燒,在這酷暑的日子裡,正是荷花盛開的季節,夏夜,或清晨,在盛開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賞荷,綠水蔭秀,粉紅淡紫相間,芬芳四溢,使人賞心悅目,清風徐來,荷香隨風從萬綠叢中散發出來,令人的心肺像洗滌過似地頓覺涼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勝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學中,常常以蓮花比喻美麗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詩《羅摩衍那》說:「悉多有位女朗長得儀容秀美,渾身卻像塗上污泥的蓮藕,閃光的美容從不顯露。」另外,在古典文學中形容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蓮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經中,還將釋迦牟尼的誕生與荷花聯系起來。佛經中說:釋迦降生之前,皇宮御苑中曾出現了八種瑞相,百鳥群集,鳴聲相和悅耳,四季花卉一同盛開,尤為奇異的是,在宮內的大池塘中突然長出一朵大如車輪的白蓮花,白蓮長出之時恰是釋迦降生人間,釋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閃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還坐著一位盤腳交*,足心向上的小菩薩。
佛經《百緣經》說釋迦牟尼就是蓮花王子,還流傳著一則動人的故事:
從前,在恆河上游有個國家,國王名叫波羅奈,又稱蓮王,治國有方,人民安居樂業。有一年病疫流行,求醫葯者甚眾,國王見狀大發慈悲,集中宮廷御醫四處奔走,為百姓治病。御醫們說,要治癒這種流行病,只有京城東北河中赤魚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無此魚。王子聽後,便投入河中化為赤魚,獻身為百姓治病。百姓紛紛前來割切赤魚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魚「割處隨而復生」,赤魚是割不盡的,如是持續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國內的百姓全部治癒。佛經說,這位蓮花王子就是後來的佛祖釋迦牟尼。
在《雜寶藏經》中還載有蓮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時,雪山之麓住著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他經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隻雌鹿來此石岩上舐了幾下,不久便懷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稱鹿女。後來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後,便取來撫養。鹿女長大後,所經的路上,均出現了蓮花,故又稱蓮花女。一次國王烏提延打獵路過看見地上有蓮花七重,便四處打聽鹿女,將她領回宮中,納為王妃。鹿女到王宮不久便懷孕 ,一胎生了五百個兒子,個個面目端正清秀,長大之後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為國家的保護者。國王欣喜萬分,封鹿女為第二夫人,時人又稱蓮花夫人。 是「步步蓮花」一詞的由來,人們現在用它來比喻經歷的輝煌。
在印度的佛經中,荷花的分類也與佛教相聯,與今天的科學分類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中荷花的含義是廣泛的包括不同屬的睡蓮等等。
以荷花顏色分之,佛經上有白、青、紅、紫、黃等五色,稱為「五種天華」。其中白、青兩色最受青睞。
白蓮花,梵文音譯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數百,考試又名「百葉華」。此花生長於佛國阿耨達池中,人世間難以見到,故又稱「希(稀)有之華(花)」,佛祖釋迦稱她為「人中好華」。
青蓮花,梵文音譯為優缽羅,因色青故名。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經中稱之不「蓮眼」,也即觀音菩薩的眼睛。
這五種蓮花,為五大虛空藏菩薩所坐,佛經上說:
東方福智虛空藏,坐青蓮花,乘銀牛;
南方能滿虛空藏,坐赤蓮花,乘金象;
西方施顧虛空藏,坐白蓮花,乘琉璃馬;
北方無垢虛空藏,坐紫蓮花,乘獅子;
中央解脫虛空藏,坐黃金蓮花,乘水晶龜;
還有以蓮瓣多寡分之,佛經上說有人華、天華和菩薩華三種。人華者,蓮瓣僅十餘而已,天華者蓮瓣達數百,而菩薩華者,蓮瓣多達千數,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蓮花,佛國蓮華的象徵。
二、蓮花之美——「四德」與「十善」
隨著佛教的傳播與凈土蓮宗的建立與發展,對蓮花的崇拜形式,內容日益豐富多彩,佛教把蓮花的自然屬性與佛教的教義、規則、戒律相類比美化,逐漸形成了對蓮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歸納成「四德」與「十優」。
佛經《涅盤經》說佛有四德,即常、樂、我、凈。所謂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離,具有「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的固定德性。所謂樂德,是指佛陀樂於遠離人世間生死逼迫之苦,樂於寂滅於涅盤凈土佛國。所謂我德,是指佛陀雖在人世間,但早已忘記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備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謂凈德,,是指佛陀遠離人世間的垢污而無染,猶如清凈的大圓鏡,了無纖翳。
佛陀有四德,佛經也給蓮花總結為「四義」,與「四德」相應。據《華嚴經》載,「大蓮華者,梁攝論中有四義:
一如蓮華,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污。
二如蓮華,自性開發,比真如自性開悟,眾生諾證,則自性開發。
三如蓮華,為群蜂所采,比真如為眾聖所用。
四如蓮華,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比如四德,謂常、樂、我、凈。」
《三藏法數》還把蓮華的優點與菩薩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細致的概括。
蓮花喻菩薩十種善法:
1.離諸染污。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諸境於一切法,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而不為生死過失所染,比喻蓮花出於水而不為污泥所染也。(五濁者,即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
2.不與惡俱。菩薩修行,唯欲滅一切惡,生一切善,於身口意,守護清凈,不與纖毫之惡 共俱,比喻蓮華,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滿。菩薩修行,放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故經雲:戒香芬馥,廣布充滿,比喻蓮華開敷,妙香廣布,遐邇皆聞也。
4.本體清凈。菩薩因持戒故,身心清凈雖處五濁之中,而能無染無著,比喻蓮華生時雖處污泥濁水,而自然潔凈無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樂貌。怡,喜悅也,菩薩心常禪悅,則面無顰蹙,諸相圓滿,見者悉皆歡喜,比喻蓮華開時,令諸見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悅也。
6.柔軟不澀。柔軟則隨順,不澀則無滯,謂菩薩修慈善之行,復於閉法無所滯礙,充於內而形於外,故體常清凈,柔軟細紗而不粗澀,比喻蓮華,體性柔軟而復潤澤也。
7.見者皆吉。菩薩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見者咸獲吉祥,比喻蓮華,芬馥美妙,人或眼見及夢見者皆吉祥也。
8.開敷具足。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嚴具足,比喻蓮華開敷而其華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凈。菩薩修因既圓,妙果成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有情見聞之者,鹹得六根清凈,比喻蓮華成熟,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示得清凈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薩初生之時,諸天人等咸樂護持,以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比喻蓮華初生之時,雖未見花,凡諸人眾,咸生已有蓮華之想也。

Ⅲ 荷花的象徵意義

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清白、高尚而謙虛(高風亮節),表示堅貞、純潔、無邪、清正的品質。低調中顯現出了高雅。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蓮花在道教象徵著修行者,於五濁惡世而不染卓,歷練成就。

(3)荷花四種美德擴展閱讀:

荷花也叫蓮花,列入我國的十大名花,其名稱繁多,被稱為「活化石」。荷花不僅是我國古老而著名的食用植物,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尤為古時江南人偏愛,遂將每年農歷六月廿十四日定為荷花的生日。

荷花:有去濕消暑、活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暑熱煩溫、咯血等,可治小兒中暑,外用浸塗可治天泡瘡。

蓮子:以湖南的「湘蓮子」最為著名,具養心安神之效,用於虛煩,驚悸,失眠;炒蓮子固澀作用增強,長於健脾止瀉,補腎固澀。用於脾虛腹瀉和腎虛遺精,帶下。

蓮子心:蓮子心是蓮子中央的青綠色胚芽,味苦,有清熱、固精、安神、強心的功效醫學|教育網整理,可治療高燒引起的煩躁不安、神志不清和夢遺滑精等症,也用於治療高血壓、心悸和失眠。

荷葉:清香升散;具有消暑利濕、健脾升陽、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暑熱煩渴,頭痛眩暈,水腫,食少腹脹,瀉痢,白帶,脫肛,各種出血症,崩漏,產後惡露不凈,損傷瘀血。我國自古就把荷葉奉為瘦身的良葯,因為荷花的根(藕)和葉有單純利尿、通便的作用。

藕節:味澀收斂,既能收斂止血,又兼能化瘀,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點,可用於各種出血之證,對吐血、咯血等上部出血病證尤為多用。

此外,蓮衣能補脾陰;蓮房消瘀、止血、去濕;蓮須能清心、益腎、澀精、止血、解暑除煩,生津止渴;荷梗能清熱解暑、通氣行水、瀉火清心。

Ⅳ 關於蓮的名字的知識,與佛教的關系,古詩詞,成語,俗語

1.蓮花與佛教的不解之緣 蓮花,又稱荷花。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一起。據說,釋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薩,下凡降生到迦毗羅衛國凈飯王處。凈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像天仙一樣美麗,性情溫和賢淑,與國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憶新婚之夜,她朦朧中看到遠處有一個人騎著一頭白象向她走來並且逐漸變小,從她的右肋處鑽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預感到菩薩化作一頭白象入胎。日後,身懷有孕的摩耶夫人臉上,微微泛著紅暈,那色彩鮮艷的綠色領口花邊像一片蓮葉,她的臉兒像一朵綻開的蓮花。後來摩耶夫人在娑羅樹下降生佛祖時,百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開,尤其是沼澤內突然開放出大得像車蓋一樣的蓮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並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就是一步一蓮花,共18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坐姿也成「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世上,梅花貞潔,傲霜鬥雪;蘭花幽香,清麗典雅;竹高有節,青翠碧綠;菊花孤傲,千姿百態,而我佛祖卻獨自鍾情於蓮花。這是由於古印度很早就有愛蓮的風氣。人們苦於國土氣候炎熱,對春夏之際開放的蓮花,尤其感覺愜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從初創時起,就注意順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蓮花就常在佛經之中屢屢引喻。如佛經上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而凈土的蓮花千瓣以上。《楞嚴經》雲:「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蓮上……」。《維摩經·佛國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寂行」。《諸經要解》說:「故十方諸佛,同生於淤泥之濁,三身證覺,俱坐於蓮台之上」。可見,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說明它生於淤泥,綻開於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層內涵。同時蓮花在炎熱夏季的水中盛開,炎熱表示煩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說,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所以蓮花是從煩惱中解脫而生於佛國凈土的聖人化身。佛祖就是出於淤泥間挺然而出,證得正覺,得大自在。雖然超脫凡俗卻不離世間法。蓮與佛教所主張的出世人格,有著天衣無縫般的契合。佛教認為,人間煩惱多於恆河沙數,迷失自我如同陳淤積垢。有志者應該努力修行,凈化自我,不受污染,超凡脫俗,追求到達清凈無礙的境界。蓮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來象徵佛教的這種理想。況且,蓮花本身也確實有吸引人的地方即蓮貴善美。它昂首挺展,日艷且鮮;潔身自處,傲然獨立;其根如玉,不著諸色;其莖虛空,不見五蘊;其葉如碧,清自中生;其絲如縷,綿延不斷;其花莊重,香馥長遠;不枝不蔓,無掛無礙;更喜蓮子,苦心如佛;諄諄教人,往生凈土。

唐朝詩人李商隱贊譽荷花曾寫下著名的詩句: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煞人!

另外,按照佛教的說法:三界的眾生,以淫慾而托生;凈土的聖人,以蓮花而化身,並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現。既然蓮花代表佛祖清凈的法身,庄嚴的報身,於是便成了佛教藝術的重要題材,也是佛寺中經常見到的吉祥物。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畫畫有蓮花。中國敦煌、雲崗、龍門石窟,都有很多以蓮花為內容的藝術構想。象龍門石窟的賓陽洞雕有蓮花裝飾圖案以及蓮花洞窟頂上的蓮花獨具特色。就是在一般的大小寺廟里,佛、菩薩的雕塑也離不開蓮花,不是高踞蓮花座上,就是手持蓮花,注目凝思。就連世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以蓮為伴,觀音的許多形象都將蓮花作為陪襯:白衣觀音,左手持蓮花,右手作與願印;卧蓮觀音,卧於池中蓮花之上;施樂觀音,右手支頰,左手在膝頭捻蓮花;一葉觀音,乘蓮花漂行於水面;威德觀音,坐於岩畔,左手持蓮花;多羅尊觀音,手持青蓮花;不二觀音,坐於蓮葉之上;持蓮觀音,坐在蓮葉上,雙手持蓮花……所以我們所見的佛像和佛經中,介紹凈土佛國的聖賢都以蓮花為座,或坐、或站,都在蓮花台之上,以代表其清凈庄嚴。可見,蓮是佛國凈土的象徵。

2.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0754
"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功名利祿全撇下,讓百世傳頌神的逍遙,我輩只須獨占世間瀟灑……"這是大陸電視劇《對神榜廠插曲中的歌詞。《封神榜》不是表現佛家思想的作品,但此一插曲的歌詞卻深得佛家精神的意趣。佛家看穿世間一切,絕少流連,但佛家對世間之物亦有所摯愛,而最愛莫過於蓮花。佛祖坐的是蓮花,手持的是蓮花,口頭常講的是蓮花,佛經中更有以蓮花命名者,如《妙法蓮花經》。佛門中有人道破了佛家對蓮花情有獨鍾的天機,此妙真知性,本然清凈,豈容外物之所污染?故佛以蓮花為喻。蓮花生於淤泥中,而不被淤泥之所污染;此真如妙性,在眾生煩惱心中,而不被煩惱之所濁亂。(道衍《道余錄》)
佛家之所以獨鍾蓮花,是因為視蓮花為真如的象徵。真如亦稱如來,指佛性。蓮花生於污泥之中,但光艷燦爛,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真如在人心中,卻不被人心的煩惱所濁亂。這裡面所包含的佛門意旨,是佛教大乘派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
"小乘佛教以無余涅磐召喚眾生,竭力宣揚永絕生死輪回之樂,但迷戀生命畢竟是人之常情,因此要人相信灰身滅跡,生命永絕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死後境界有無上妙樂,實在是戛戛乎難哉。任何一種人生的覺悟,任何一種生命的超越,都不能背離人性傾向和現實要求太遠,否則境界再高也難免被世人遺棄而成為絕響。追求生命的超越,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安身立命,並從中獲得心靈的撫慰,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因此,當佛家意識到了小乘佛教的生命超越取向太過出世離俗,難以喚醒廣大眾生的覺悟和追隨熱情之後,便有了大乘佛教將涅磐境界從死後世界向現實世界的轉移。大乘佛教認為,涅磐的種子或基因佛性就存在於世人的心性中:"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來即在眾生縣內";"泥洹不火,佛有真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的佛性被無明所遮蔽,只要能在認識上法除無明,排除各種駁雜污染的思慮和煩惱,就能使真如顯現,成就涅磐。這里,大乘佛教肯定了涅磐的此岸性,並且把涅磐基因種植在大眾心性中,從而使佛家的超越取向更具群眾基礎。
那麼,現實地成就涅磐有何妙處呢?這就是擁有常、樂、我、凈四種勝境。如《大方等無想經》所說:"--切眾生皆有佛性,其性無盡。……今諸眾生明見佛性,得見如來常樂我凈。"大乘佛教反對小乘佛教否定常樂我凈為人生基本要求的看法,強調涅磐境界具有常樂我凈四種美好屬性,主張追求和找到人生真正的常樂我凈。獲得了常樂我凈,就是獲得了涅磐:而獲得了涅磐,就能在任何一種人生環境中,在任何形式變化內,始終保持常樂我凈。佛家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大千世界,苦海無邊,經塵滾滾等基本社會和人生價值判斷之內,轉而肯定人生有常樂我凈存在,肯定涅磐境界的此岸性,是在社會發展大趨勢下對人心人性需要的一大順應,是在否定中見肯定,因而蘊含著常樂我凈品格的此岸涅磐對人有著現實的吸引力,對於開啟人心的覺悟和幫助人安身立命有著更實際的影響與指導意義。試想,在充滿逼迫性和喧囂翻騰的現實世界和人生中,我們如果能領略常樂我凈之旨趣,從痛苦煩惱中超脫出來,即使做不成阿羅漢,成不了佛,呂不也是人生一大難得的幸福?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常樂我凈的意旨,以領略其對我們的人生意義。
(1)常:常是與無常相對立的概念。一方面,佛家以世界萬物為變化不居的無常存在,勸導人們不可執著於對身外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佛家又認為作為宇宙萬物本體和實相的真如是真實恆常的存在,是唯一值得人去領悟和追求的人生價值。如《唯識論》在解釋莫如之意時說:"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不難理解,佛家大力貶低現實世界中所有令人意動欲躁的事物,根本的目的是為了要人回過頭來追尋佛家所開辟的涅磐境界,因而涅磐境界就必須是恆常的存在,只有常才能真,才值得人犧牲一切去追求。而從證得了涅磐境界後的實際效果看,且不說杜絕了生死輪回那種虛玄的常,就是在實際生活中,涅磐之人洗凈了內心的一切雜念污染,心定神靜,意念寂然,自能篤定莫如本性,不為外界變化和誘huo所動,不為思慮煩惱所擾,恆守一種生命和人生的本然常態。所以,涅磐之常、人生之常的求取關鍵還是在於超越生命意志,讓躁動的意欲止息,達於內心的空靈澄明,消除身心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雖時時刻刻有萬幹事件撞擊於心而皆能虛懷納之而不系於心,使佛性真心如出水蓮花不為俗念和煩惱所蔽,如此則心境的恆常自能握定行為的安然。反之,如果俗念仍存,心未空靈,則絕不可能獲得涅磐之常。這里講一則蘇東坡的故事。蘇東坡是中國宋代著名的大文學家,他從小受的是儒家那套濟世立業的教育,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由於遭受政敵排擠,官場失意,因而對佛門三寶頗感興趣,並自我感覺在看輕俗務和政治人事的紛爭上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佛門境界。一天,他自以為在研讀佛書上又有心得,便作了一首贊佛偈:"聖者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在佛家語言中是借指利衰、譏贊、毀譽、苦樂這八者,八風吹不動的意思就是說面對現實人生不為環境變遷所動心,不為種種物質和精神的刺激而改變本色。蘇東坡作這首偈表面上是贊佛,但實際上是在自我表白因而偈作好後,感覺很得意,便派書僮過江送給佛印禪師欣賞。不料,禪師閱後,在其偈尾批上。狗屁!狗屁!。將原稿退還。蘇東坡一見之下,怒氣沖天,馬上帶著書僮過江,要找佛印禪師論理。當他走到禪房門前時,門早已關閉,但見門上貼著一張紙條,上寫"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見後,啼笑皆非,深感慚愧,知道自己心態距空靈寂靜、篤常難動的佛門境界還差得很遠。
在變化無常的現實世界中,以涅磐之常召引芸芸眾生,不能不說佛家通過自己的人生覺悟替渴望安身立命的芸芸眾生找到了一處人生勝境。生活在當代社會中的人們,常常為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而不知所措",為時代價值的此興彼衰而感到茫然,並由此而心性失常,行為失常,增添了不少煩惱和痛苦。因此,在紛亂多變的社會生活中,人們雖不一定要將生命超越的目標直指涅磐,但如果能從佛家智慧的啟迪中開悟心靈,陶冶性情;以求得一份處變不驚的平常心,則也是大有裨益的。就拿當代文化人來說,許多文化人之所以在商品化大潮的轟鳴中倍覺焦慮,就是因為在社會的無常變遷過程中缺少對世界和人生真象的把握;企圖驅策自己的心去追趕變動無常的現實,甚至不惜丟棄固有的志向和愛好,舍長知短地撲通下海,從而使自己滑失在起落不定的無常人生中,丟掉了文化人本來應有的價值。所以,如果文化人領悟了佛門真諦,使內心保持澹然平和,則自能做到"八風吹不動",以淡然的心性來對待社會的變化和各種誘huo,反而能夠堅守文化人的人生使命,篤定自己真正的價值、人格和事業。
(2)樂:佛家的涅磐之樂是與涅磐之常緊密聯系的,人生無常,故而痛苦,進入不常的境界:則定然苦去樂至。但涅磐之樂不同於人生中通常意義上講的樂,不是慾望滿足或願望實現後所產生的心理歡快或愉悅,而是人在領悟了生命真諦,經歷了人生覺悟後,內心所達到的一種無念慮、無差異、無執著、無絆累、清凈自如,圓融無礙的精神境界。如唐朝斷際禪師在《傳心法要》中所說:"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很靜,明妙安樂而已。深自語入,直入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
對於此種涅磐之樂,其實不難體會,這是一種心理的圓滿自足,無紛無擾的快樂。我們這些凡俗之人之所以時常感到煩惱和痛苦,不能留住間或擁有的歡樂,關鍵在於我們內心有慾火焚燒,有思慮躁動,有欲此欲彼的沖突,有患得患失的障礙。而一旦有人心靈臻於湛然,超越於一般的是非恩怨,功過成敗之外,不為慾念所漬染,不為迷亂變幻的世俗事物所誘huo和煩心,則自然能夠享受到安然自足,無露無慮,通達祥和,篤常無礙的精神妙樂。筆者有一位研究理論經濟的張姓朋友,此君雖不是佛門中人,但心性寂靜。是筆者所僅見的能夠在商品化、世俗化大潮中篤定心性,專注於本行,以學術研究為樂的學者。筆者單位的閱覽室,這幾年可謂門口羅雀,無論研究何種領域的人,都到外面的世界中與市場經濟結合去了。張君雖研究的是經濟,卻不去湊那份熱鬧,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守在閱覽室,人稱其為閱覽室的"常委"。在物慾世界的誘huo下,筆者的許多同事紛紛耐不住寂寞,心性動搖,看輕看淡了本行事業的價值,以學術研究為苦,相互閑聊起來,皆是心躁氣浮,或發財心切,或對時下學子的不良處境滿腹牢騷。而張君則不然,他自認學術生涯是他的最佳人生選擇和價值所在,閱讀和寫作有一種無可比擬的快感與樂趣,平時唯恐時間不足,不能讀更多的書,寫更多的文章,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追逐社會中的熱鬧。因此,無論同事中下海的呼聲是多麼的高漲,無論社會上的其他事業和行道是如何的時髦如何的被捧入雲霄,他皆能獨坐自足,不為所動,並由此而享受到一份彌足珍貴的不受外界干擾,在學海中靜心邀游,潛心體悟,無礙思索的學者之樂。為此筆者常自嘆心性太躁,雜念太多,難與此君同樂。但筆者在此還是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夠學張君風范,熱愛本職工作,不輕易動搖自己的人生志向和事業選擇,也許這樣在充滿障礙的人生中方更能自由通達,身心圓融。
(3)我:涅磐境界中的我不是諸法無我意義上的人我、法我,而是指佛性我。所謂"泥恆不火,佛有真我",就是指佛性我的真實恆在。佛家認為,人身上存在佛性,佛性是世界的本質,也是人性的真如。佛性是真實的恆常存在,因此,人一旦了悟了佛理,真如顯現,就能由人我升入佛性我的境界,常葆自我的本真。其實,佛家的涅磐之我有點類似於西方宗教中的靈魂,肉體死了,靈魂仍在,思慮滅寂,人我消失,佛我呈現。但佛性我比人的靈魂自我更具普遍性,是宇宙靈魂的縮影。
佛家在涅磐境界中引進佛性我,目的自然是在於使人蛻去變化無常的為因緣和合所決定的偶然的我、貪欲的我,提升為本然的我、善的我,從而獲得生命的超越。沒有我的涅磐畢竟不易讓人激起嚮往的熱情。誠然,當代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必刻意去追求一個形而上的我,但佛家以涅磐寂滅來保存我,則無疑對大眾的現實人生是有啟發和指導意義的。人們在現代社會中所產生的價值失落感、自我失落感、異化感等等,實質上都是人的生命意志受到阻礙所產生的心理危機體驗。在生命意志驅使下,人們渴望實現自我、表現自我、維護自我,但在眾多慾念的雜擾下,人們往往弄不清自我的真正價值、真正含意和真正需要,從而將自我丟失在忽此忽彼的人生奔忙中。同時,人們也常常企圖以有限的身心去涵容、去征服整個世界和整個人生中誘人的事物,卻總是因為力不從心而感到自我的渺小和沉落。因此,如果我們在這里把追求涅磐境界俗解為不要念念不忘自我、自我價值、自我實現之類意欲勃騰的想法,穩定自己的心性,以淡泊的態度,平常的心性來面對社會和人生,以有常應無常,則或許能夠在復雜紛壇,變化繁復,充滿異化的世界中維持一種真實的自我。
(4)凈:凈指無欲染,無煩惱,是佛家涅磐境界最顯著的特徵。佛家既然以大幹世界為紅塵滾滾的污濁丑惡之域,則懸為理想目標的涅磐自然應是清凈湛然的明澈美善之境。所以佛家在向世人描繪涅磐境界時說它"皆永滅盡,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是一種"清凈無戲論體",潔凈得無"法言說。佛家認為,"世俗之人雖然也有佛性,但為生欲雜念所蒙蔽,所以心靈是不清凈的,布滿了塵垢,也充滿了煩惱。而一,旦趨於涅磐,清凈佛性顯現,內心澄明,周遍無雜,則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遭遇何種事件,皆能坦然置之,無牽無掛,不留斑點。佛門中有一個故事講:一天,坦山和尚與一位同門僧人一道外出,在過一條河時,見一年輕女子躊躇於河邊,不敢下水。坦山和尚便過去抱著那女子過河。過河後女子遠去,同門僧人譴責坦山和尚說,佛門戒色,你怎麼能去摟抱那女子呢?坦山回答說,你還抱著那女子呀?我可是早把她放下了。這個故事表明,坦山和尚與那位同門僧人相比,在對佛家意旨的領悟和修為上,實在是高出許多。那僧人雖心中念念不忘格守佛門清規戒律,但內心其實仍有障礙,並未臻於清凈無礙之境,因此心中老是存著坦山抱女子的鏡頭,這無異於他自己的心在抱著那女子。而坦山和尚內心則已達到湛然澄明,空靈寂靜的增界,所以雖然有抱女子的行為;卻末入於心,與沒抱一般。可見,涅磐的清凈其實是體現人思慮寂滅的一種品質,也是體現人對外界刺激抗拒能力的一種品質。
佛家的涅磐清凈對人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在社會生活中,清凈本身就是人們所看重的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目標。以我們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為例,外出上下班,莫不飽受大街小巷車水馬龍、人流擁擠、五音雜燴、喧囂鬧騰之苦。龜縮家中,宿舍樓,大雜院也不清凈,電視聲、收錄機聲、卡拉OK聲終日不斷,到處都在打樁蓋樓,敲牆釘窗,裝修房屋,噪音刺耳,令人無可逃避。但這還只是生理刺激意義上的不凈。生意場上的競爭,官場上的角逐,情場上的較量,更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使人忙碌心煩。有一位朋友曾告訴筆者,與他在辦公室對面而坐的某處長,天天對他耳提面命,諄諄教誨,聒噪不休,讓他煩得要命,躲又躲不開。確實,大千世界,紅塵滾滾,到處都充滿喧囂,到處都遭受污染,人們欲求清凈安寧,卻哪裡是容人躲藏憩息的清凈之地?唯有像佛家要求的那樣平息意念騷亂,做到內心清凈,氣定神閑,泊然無想,方能將外界的侵擾拒之心外,處鬧騰之市而不為所煩,居污淖之地而不為所染,使生命挺立如同蓮花,潔凈安然,層層開出,瓣瓣綻放。

Ⅳ 蓮的植物花語

蓮花----清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出自宋·周敦頤的《愛蓮說》)表示堅貞純潔。
「身處污泥未染泥,白莖埋地沒人知。生機紅綠清澄里,不待風來香滿池。」(陳志歲《詠荷》)荷,即蓮。在詩人筆下,荷花不僅表示堅貞、純潔,還是謙遜、恬謐,自守晏清形象的象徵。
另一個說法:蓮花的花語是信仰。還表示堅貞純潔;無邪、得不到的愛;君子。
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 天竺(古印度)盛產蓮,有青、黃、紅、白四種。佛教中所說的蓮花多指代白蓮,名為芬陀利花。佛教依蓮花比喻佛法,故有妙法《蓮華經》。
因蓮是佛教文化其中的元素,故蓮也常用於佛教藝術作品中,其中中國銅領域第一人的朱炳仁先生的當代熔銅藝術的代表性作品就是蓮,有寫意的寫實的,將蓮的表現豐富多樣,而獨具藝術特色。
當人們走進寺廟,看見佛祖釋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說法印,結跏趺坐在蓮花台上,佛經說,這是釋迦佛祖修道成佛後向信徒們講經說佛的姿態。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也結跏趺坐在蓮台上,雙手仰掌足上,掌中托著一個蓮台,似乎在指引眾生通往西方佛國凈土;以大慈大悲聞名的觀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隻凈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彷彿在表露觀音懷著的一顆純潔的菩薩心,全力導引信徒脫離塵世,到達荷花盛開的佛國凈土。
在翻讀佛經書籍時,人們又常常會見到佛經把佛國稱為「蓮界」,把寺廟稱為「蓮舍」,把和尚的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至於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蓮子串成。佛經說,用蓮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樣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綜上所述,蓮花已與佛教結下了親密的因緣,成了佛國的象徵與聖花。
佛教為什麼如此崇拜荷花?簡要地說有兩方面原由:
第一,與荷花特性相關。
荷花,是一種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雖不像牡丹那樣雍容華貴,也沒有菊花那樣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與迎著酷夏驕陽而盛開的特性贏得了佛教至高無上的崇拜。
佛教認為「六塵」,因世間充滿「六塵」,故把人世間稱為「六塵」。由於「六塵」的污染與干擾,人世間又充滿著慾望與競爭,使人們難以班門平靜,難得潔凈。這種情況與「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的佛國凈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進入佛國,必須遠離塵世,遁入清凈的空門,專心修佛,消除污染與干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別屬性與人世間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己不受塵世的污染的願望相一致,保持潔凈,以便順利進入凈土佛國。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習俗的影響。
早在佛教誕生以前的印度,每當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燒,在這酷暑的日子裡,正是荷花盛開的季節,夏夜,或清晨,在盛開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賞荷,綠水蔭秀,粉紅淡紫相間,芬芳四溢,使人賞心悅目,清風徐來,荷香隨風從萬綠叢中散發出來,令人的心肺像洗滌過似地頓覺涼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勝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學中,常常以蓮花比喻美麗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詩《羅摩衍那》說:「悉多有位女郎長得儀容秀美,渾身卻像塗上污泥的蓮藕,閃光的美容從不顯露。」另外,在古典文學中形容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蓮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經中,還將釋迦牟尼的誕生與荷花聯系起來。佛經中說:釋迦降生之前,皇宮御苑中曾出現了八種瑞相,百鳥群集,鳴聲相和悅耳,四季花卉一同盛開,尤為奇異的是,在宮內的大池塘中突然長出一朵大如車輪的白蓮花,白蓮長出之時恰是釋迦降生人間,釋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閃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還坐著一位盤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
佛經《百緣經》說釋迦牟尼就是蓮花王子,還流傳著一則動人的故事:
從前,在恆河上游有個國家,國王名叫波羅奈,又稱蓮王,治國有方,人民安居樂業。有一年病疫流行,求醫葯者甚眾,國王見狀大發慈悲,集中宮廷御醫四處奔走,為百姓治病。御醫們說,要治癒這種流行病,只有京城東北河中赤魚的血肉,食之能愈,便投入河中化為赤魚,獻身為百姓治病。百姓紛紛前來割切赤魚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魚「割處隨而復生」,赤魚是割不盡的,如是持續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國內的百姓全部治癒。佛經說,這位蓮花王子就是後來的佛祖釋迦牟尼。
在《雜寶藏經》中還載有蓮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時,雪山之麓住著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他經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隻雌鹿來此石岩上舐了幾下,不久便懷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稱鹿女。後來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後,便取來撫養。鹿女長大後,所經的路上,均出現了蓮花,故又稱蓮花女。一次國王烏提延打獵路過看見地上有蓮花七重,便四處打聽鹿女,將她領回宮中,納為王妃。鹿女到王宮不久便懷孕 ,一胎生了五百個兒子,個個面目端正清秀,長大之後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為國家的保護者。國王欣喜萬分,封鹿女為第二夫人,時人又稱蓮花夫人。是「步步蓮花」一詞的由來,人們現 在用它來比喻經歷的輝煌。
以荷花顏色分之,佛經上有白、青、紅、紫、黃等五色,稱為「五種天華」。其中白、青兩色最受青睞。
白蓮花,梵文音譯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數百,又名「百葉華」。此花生長於佛國阿耨達池中,人世間難以見到,故又稱「希(稀)有之華(花)」,佛祖釋迦稱她為「人中好華」。
青蓮花,梵文音譯為優缽羅,因色青故名。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經中稱之不「蓮眼」,也即觀音菩薩的眼睛。
這五種蓮花,為五大虛空藏菩薩所坐,佛經上說:
東方福智虛空藏,坐青蓮花,乘銀牛。
南方能滿虛空藏,坐赤蓮花,乘金象。
西方施顧虛空藏,坐白蓮花,乘琉璃馬。
北方無垢虛空藏,坐紫蓮花,乘獅子。
中央解脫虛空藏,坐黃金蓮花,乘水晶龜。
還有以蓮瓣多寡分之,佛經上說有人華、天華和菩薩華三種。人華者,蓮瓣僅十餘而已,天華者蓮瓣達數百,而菩薩華者,蓮瓣多達千數,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蓮花,佛國蓮華的象徵。 蓮所獨具的成長方式,令其躍於萬花之上,成為一種崇高的生命感悟。蓮在開花的同時,其果實已具備,這種花果同具的獨特性以及其緊密關系,為我們揭示了一條寓意深遠的人生哲理,一切生命當中所造的因,必有其結果等待著我們,這也暗含了人們心底對蓮花這份至情崇高的愛敬與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再者,蓮花逸群出塵,潔身自處,雖置身淤泥之地,卻能身不染污,不拖泥不帶水,妙潔自在。以蓮明志,在顛沛流離的人生逆境,毅然堅守內心一份篤定的馥郁柔芳。喧囂的紅塵世界裡,多少孜孜求學、始終堅持追隨真理的人們,忍受著拼搏的孤獨,清者自清於酷烈之境,恰似污泥地中蓮花朵朵,努力地完成自身的成長、綻放與結果,此番人生精勤誠懇的付出,未來終將綻開「火焰化紅蓮」的勝景。
「四德」與「十善」
隨著佛教的傳播與凈土蓮宗的建立與發展,對蓮花的崇拜形式,內容日益豐富多彩,佛教把蓮花的自然屬性與佛教的教義、規則、戒律相類比美化,逐漸形成了對蓮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歸納成「四德」與「十優」。
佛經《涅盤經》說佛有四德,即常、樂、我、凈。所謂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離,具有「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的固定德性。所謂樂德,是指佛陀樂於遠離人世間生死逼迫之苦,樂於寂滅於涅盤凈土佛國。所謂我德,是指佛陀雖在人世間,但早已忘記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備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謂凈德,是指佛陀遠離人世間的垢污而無染,猶如清凈的大圓鏡,了無纖翳。
佛陀有四德,佛經也給蓮花總結為「四義」,與「四德」相應。據《華嚴經》載,「大蓮華者,梁攝論中有四義:
一如蓮華,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污。
二如蓮華,自性開發,比真如自性開悟,眾生諾證,則自性開發之。
三如蓮華,為群蜂所采,比真如為眾聖所用也。
四如蓮華,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比如四德,謂常、樂、我、凈。」
《三藏法數》還把蓮華的優點與菩薩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細致的概括。
蓮花喻菩薩十種善法:
1.離諸染污。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諸境於一切法,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而不為生死過失所染,比喻蓮花出於水而不為污泥所染也。(五濁者,即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
2.不與惡俱。菩薩修行,唯欲滅一切惡,生一切善,於身口意,守護清凈,不與纖毫之惡 共俱,比喻蓮華,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滿。菩薩修行,放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故經雲:戒香芬馥,廣布充滿,比喻蓮華開敷,妙香廣布,遐邇皆聞也。
4.本體清凈。菩薩因持戒故,身心清凈雖處五濁之中,而能無染無著,比喻蓮華生時雖處污泥濁水,而自然潔凈無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樂貌。怡,喜悅也,菩薩心常禪悅,則面無顰蹙,諸相圓滿,見者悉皆歡喜,比喻蓮華開時,令諸見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悅也。
6.柔軟不澀。柔軟則隨順,不澀則無滯,謂菩薩修慈善之行,復於閉法
無所滯礙,充於內而形於外,故體常清凈,柔軟細紗而不粗澀,比喻蓮華,體性柔軟而復潤澤也。
7.見者皆吉。菩薩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見者咸獲吉祥,比喻蓮華,芬馥美妙,人或眼見及夢見者皆吉祥也。
8.開敷具足。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嚴具足,比喻蓮華開敷而其華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凈。菩薩修因既圓,妙果成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有情見聞之者,鹹得六根清凈,比喻蓮華成熟,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示得清凈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薩初生之時,諸天人等咸樂護持,以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比喻蓮華初生之時,雖未見花,凡諸人眾,咸生已有蓮華之想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以上的類比,內容雖無針對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確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潔凈之特性與佛陀的精神使蓮華得到了升華。隨著佛教的流傳,蓮的形象也在亞洲各國成了神靈、聖潔、復活的象徵。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婆羅浮屠佛壇上、在緬甸的蒲甘古城中、在柬埔寨吳哥窟的大廟中,在斯里蘭卡的鍾形塔里、在中國西藏的符籙上,到處可以見到蓮的圖畫。
相信太陽神的日本人往往把蓮與死亡以及幽靈聯系在一起。但是,與蓮聯系最密的還是中國,除了作為佛教象徵外,在文學領域內以它為題的詩詞歌賦也不計其數,而且也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
美術作品:朱宣咸中國畫《映日紅》。

Ⅵ 關於蓮花的知識,誰知道呀

蓮 Nelumbo nucifera 睡蓮科,蓮屬,宿根水生植物。又稱荷花、荷、水芙蓉等。多年生長在水中。草本植物,具橫走根狀莖,即我們日常吃的蓮藕。葉圓形,高出水面,有長葉柄,具刺,成盾狀著生。花單生在花梗頂端,直徑10~20厘米;萼片5,早落;花瓣多數為紅色、粉紅色或白色;多數為雄蕊;心皮多,離生,嵌生在海綿質的花托穴內。堅果橢圓形或卵形,俗稱蓮子,長1.5~2.5厘米。我國南北各省廣為栽培。蓮全身是寶,藕、葉、葉柄、蓮蕊、蓮房(花托)入葯,能清熱止血;蓮心(種子的胚)有清心火、強心降壓功效;蓮子(堅果)有補脾止瀉、養心益腎功效。蓮藕可作蔬菜食用或提取澱粉(藕粉)。荷花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蓮原指其果實,俗稱蓮蓬;後花、實都泛稱為蓮。其地下莖的肥大部分稱藕。中國南北各地廣泛種植,武漢、杭州等地的品種尤多。 蓮喜相對穩定的靜水,忌漲落懸殊和風浪較大的流水,水深一般不宜超過1.5米。生長季莖葉最適溫度為25~30℃。要求日照充足,不宜長期在室內栽培。土質以富含有機質的粘壤土為宜。蓮子壽命特別長,千年古蓮子仍能萌發新株。蓮以分株繁殖較常用,也可播種繁殖。均宜在春季轉暖後進行。蓮的主要病害有腐爛病、葉斑病等,蟲害有蚜蟲、金龜子等。 砌池植蓮,並依水建立橋、榭,構成觀荷景區,是中國式園林的傳統手法,各地名勝風景,均廣泛應用。也適用於點綴庭園水面,凈化水體,或作盆栽。藕和蓮子營養豐富,生食、熟食均宜。藕可加工成藕粉、蜜餞等。蓮子有安神作用,常作湯羹或蜜餞,為中國民間滋補佳品。荷花花瓣、嫩葉可佐食。蓮各部分均可入葯。 天竺[古印度]盛長蓮,有青,黃,紅,白四種.佛教中所說的蓮花多指代白蓮,名為芬陀利花.佛教依蓮花比喻佛法,故有妙法蓮華經. 一、佛教崇拜蓮花之由來 當人們走進寺廟,抬頭看見佛祖釋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說法印,結跏趺坐在蓮花台上,佛經說,這是釋迦佛祖修道成佛後向信徒們講經說佛的姿態。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也結跏趺坐在蓮台上,雙手仰掌足上,掌中托著一個蓮台,似乎在指引眾生往通西方佛國凈土;以大慈大悲聞名的觀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隻凈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彷彿在表露觀音懷著的一顆純潔的菩薩心,全力導引信徒脫離塵世,到達荷花盛開的佛國凈土。 在翻讀佛經書籍時,人們又常常會見到佛經把佛國稱為「蓮界」,把寺廟稱為「蓮舍」,把和尚的袈裟稱為「蓮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蓮華合掌」,至於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蓮子串成。佛經說,用蓮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樣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綜上所述,蓮華已與佛教結下了親密的因緣,成了佛國的象徵與聖花。 佛教為什麼如此崇拜荷花?簡要地說有兩方面原由: 第一,與荷花特性相關。 荷花,是一種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雖不像牡丹那樣雍容華貴,也沒有菊花那樣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與迎著酷夏驕陽而盛開的特性贏得了佛教至高無上的崇拜。 佛教認為「六塵」,因世間充滿「六塵」,故把人世間稱為「六塵」。由於「六塵」的污染與干攏,人世間又充滿著慾望與競爭,使人們難以班門平靜,難得潔凈。這種情況與「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的佛國凈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進入佛國,必須遠離塵世,遁入清凈的空門,專心修佛,消除污染與干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別屬性與人世間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己不受塵世的污染的願望相一致,保持潔凈,以便順利進入凈土佛國。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習俗的影響。 早在佛教誕生以前的印度,每當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燒,在這酷暑的日子裡,正是荷花盛開的季節,夏夜,或清晨,在盛開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賞荷,綠水蔭秀,粉紅淡紫相間,芬芳四溢,使人賞心悅目,清風徐來,荷香隨風從萬綠叢中散發出來,令人的心肺像洗滌過似地頓覺涼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勝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學中,常常以蓮花比喻美麗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詩《羅摩衍那》說:「悉多有位女朗長得儀容秀美,渾身卻像塗上污泥的蓮藕,閃光的美容從不顯露。」另外,在古典文學中形容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蓮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經中,還將釋迦牟尼的誕生與荷花聯系起來。佛經中說:釋迦降生之前,皇宮御苑中曾出現了八種瑞相,百鳥群集,鳴聲相和悅耳,四季花卉一同盛開,尤為奇異的是,在宮內的大池塘中突然長出一朵大如車輪的白蓮花,白蓮長出之時恰是釋迦降生人間,釋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閃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還坐著一位盤腳交*,足心向上的小菩薩。 佛經《百緣經》說釋迦牟尼就是蓮花王子,還流傳著一則動人的故事: 從前,在恆河上游有個國家,國王名叫波羅奈,又稱蓮王,治國有方,人民安居樂業。有一年病疫流行,求醫葯者甚眾,國王見狀大發慈悲,集中宮廷御醫四處奔走,為百姓治病。御醫們說,要治癒這種流行病,只有京城東北河中赤魚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無此魚。王子聽後,便投入河中化為赤魚,獻身為百姓治病。百姓紛紛前來割切赤魚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魚「割處隨而復生」,赤魚是割不盡的,如是持續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國內的百姓全部治癒。佛經說,這位蓮花王子就是後來的佛祖釋迦牟尼。 在《雜寶藏經》中還載有蓮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時,雪山之麓住著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他經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隻雌鹿來此石岩上舐了幾下,不久便懷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稱鹿女。後來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後,便取來撫養。鹿女長大後,所經的路上,均出現了蓮花,故又稱蓮花女。一次國王烏提延打獵路過看見地上有蓮花七重,便四處打聽鹿女,將她領回宮中,納為王妃。到王宮不久便懷孕 ,一胎生了五百兒子。個個面目端正清秀,長大之後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為國家的保護者。國五欣喜萬分,封鹿女為第二夫人,時人又稱蓮花夫人。 在印度的佛經中,荷花的分類也與佛教相聯,與今天的科學分類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中荷花的含義是廣泛的包括不同屬的睡蓮等等。 以荷花顏色分之,佛經上有白、青、紅、紫、黃等五色,稱為「五種天華」。其中白、青兩色最受青睞。 白蓮花,梵文音譯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數百,考試又名「百葉華」。此花生長於佛國阿耨達池中,人世間難以見到,故又稱「希(稀)有之華(花)」,佛祖釋迦稱她為「人中好華」。 青蓮花,梵文音譯為優缽羅,因色青故名。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經中稱之不「蓮眼」,也即觀音菩薩的眼睛。 這五種蓮花,為五大虛空藏菩薩所坐,佛經上說: 東方福智虛空藏,坐青蓮花,乘銀牛; 南方能滿虛空藏,坐赤蓮花,乘金象; 西方施顧虛空藏,坐白蓮花,乘琉璃馬; 北方無垢虛空藏,坐紫蓮花,乘獅子; 中央解脫虛空藏,坐黃金蓮花,乘水晶龜; 還有以蓮瓣多寡分之,佛經上說有人華、天華和菩薩華三種。人華者,蓮瓣僅十餘而已,天華者蓮瓣達數百,而菩薩華者,蓮瓣多達千數,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蓮花,佛國蓮華的象徵。 二、蓮花之美——「四德」與「十善」 隨著佛教的傳播與凈土蓮宗的建立與發展,對蓮花的崇拜形式,內容日益豐富多彩,佛教把蓮花的自然屬性與佛教的教義、規則、戒律相類比美化,逐漸形成了對蓮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歸納成「四德」與「十優」。 佛經《涅盤經》說佛有四德,即常、樂、我、凈。所謂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離,具有「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的固定德性。所謂樂德,是指佛陀樂於遠離人世間生死逼迫之苦,樂於寂滅於涅盤凈土佛國。所謂我德,是指佛陀雖在人世間,但早已忘記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備有「八自在」的「真我」。所謂凈德,,是指佛陀遠離人世間的垢污而無染,猶如清凈的大圓鏡,了無纖翳。 佛陀有四德,佛經也給蓮花總結為「四義」,與「四德」相應。據《華嚴經》載,「大蓮華者,梁攝論中有四義: 一如蓮華,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污。 二如蓮華,自性開發,比真如自性開悟,眾生諾證,則自性開發。 三如蓮華,為群蜂所采,比真如為眾聖所用。 四如蓮華,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比如四德,謂常、樂、我、凈。」 《三藏法數》還把蓮華的優點與菩薩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細致的概括。 蓮華喻菩薩十種善法: 1.離諸染污。菩薩修行,能以智慧觀諸境於一切法,不生貪愛,雖處五濁生死流中,而不為生死過失所染,比喻蓮花出於水而不為污泥所染也。(五濁者,即劫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命濁) 2.不與惡俱。菩薩修行,唯欲滅一切惡,生一切善,於身口意,守護清凈,不與纖毫之惡 共俱,比喻蓮華,雖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滿。菩薩修行,放諸戒律堅持無犯,以戒能滅身口之惡,猶香能除糞穢之氣。故經雲:戒香芬馥,廣布充滿,比喻蓮華開敷,妙香廣布,遐邇皆聞也。 4.本體清凈。菩薩因持戒故,身心清凈雖處五濁之中,而能無染無著,比喻蓮華生時雖處污泥濁水,而自然潔凈無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樂貌。怡,喜悅也,菩薩心常禪悅,則面無顰蹙,諸相圓滿,見者悉皆歡喜,比喻蓮華開時,令諸見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悅也。 6.柔軟不澀。柔軟則隨順,不澀則無滯,謂菩薩修慈善之行,復於閉法無所滯礙,充於內而形於外,故體常清凈,柔軟細紗而不粗澀,比喻蓮華,體性柔軟而復潤澤也。 7.見者皆吉。菩薩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見者咸獲吉祥,比喻蓮華,芬馥美妙,人或眼見及夢見者皆吉祥也。 8.開敷具足。菩薩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嚴具足,比喻蓮華開敷而其華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凈。菩薩修因既圓,妙果成熟,而慧光發現,能使一切有情見聞之者,鹹得六根清凈,比喻蓮華成熟,若眼睹其色,鼻聞其香,則諸根示得清凈也。(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薩初生之時,諸天人等咸樂護持,以其必能修習善行,證菩提果,比喻蓮華初生之時,雖未見花,凡諸人眾,咸生已有蓮華之想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以上的類比,內容雖無針對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確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潔凈之特性與佛陀的精神使蓮華得到了升華

Ⅶ 荷花的象徵是什麼 荷花的象徵意義

荷花象徵清白。

荷花花朵艷麗,清香遠溢,碧葉翠蓋,十分高雅。周敦頤之名篇《愛蓮說》內稱其「容出污泥而不染」,贊美荷花的高貴品格,將其視為清白、高潔的象徵。

Ⅷ 鴨沼荷香文言文翻譯

鴨沼荷香文言文翻譯如下:

池中種著荷花,紅色和白色的各一半。花開時荷花的清香向遠方飄散,在有風的清晨有月的晚上,感覺特別優美。同鄉的詩人夏天在這個亭子設立詩社,我也得到機會,跟隨在各位君子之後入了詩社,每次詩會我都早早就到。

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一定邀請眾英才,替荷花慶祝生日。能寫詩的女子也允許加入詩社,只是不親自到場罷了。我認定荷花是花中的君子,具有四種美德:香氣清馨,韻味幽遠,品性高潔,花色純粹。

鴨沼荷香是一種漢語詩歌的題材,其文言文翻譯可以為「湖泊中的荷花散發出濃郁的香味」。這個詩歌題材通常被用來描述夏季湖泊或池塘中荷花盛開的景象。

荷葉矩圓狀橢圓形至倒卵形,長5至10厘米,寬3至5厘米,由外向內漸小,有時變成雄蕊,先端圓鈍或微尖,雄蕊多數;雌蕊離生,埋藏於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內,花托表面具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粉後逐漸膨大稱為蓮蓬,每一孔洞內生一小堅果(蓮子);

花葯條形,花絲細長,著生在花托之下;花柱極短,柱頭頂生;花托(蓮房)直徑5至10厘米。

堅果橢圓形或卵形,長1.8至2.5厘米,果皮革質,堅硬,熟時黑褐色;種子(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2至1.7厘米,種皮紅色或白色。花期6至9月,每日晨開暮閉。果期8至10月。荷花栽培品種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為藕蓮、子蓮和花蓮三大系統。

熱點內容
帶條紋的綠植 發布:2025-04-25 01:20:01 瀏覽:478
綠植材料成分 發布:2025-04-25 01:09:11 瀏覽:605
櫻花笑魔武器 發布:2025-04-25 01:08:32 瀏覽:468
梅花名句 發布:2025-04-25 00:54:18 瀏覽:617
花寡婦和丁香 發布:2025-04-25 00:51:54 瀏覽:108
大樹樁茶花 發布:2025-04-25 00:51:02 瀏覽:921
2017年068期梅花詩 發布:2025-04-25 00:46:05 瀏覽:547
重慶花店辦公司 發布:2025-04-25 00:40:14 瀏覽:263
北島寫梅花 發布:2025-04-25 00:35:17 瀏覽:678
杭州聯華超市蓮花店 發布:2025-04-25 00:35:13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