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龜山蘭花
① 孔子對蘭花有什麼定義
孔子將蘭花的地位捧得很高,這其中也有他拿蘭花自喻的原因在裡面。當年孔子在外周遊十多年之久,四處游說傳播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卻始終沒有得到任用。在從衛國返回魯國的途中,感慨之餘的孔子偶然見到蘭花獨茂,於是觸景生情,感慨萬端: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
孔子的這樣一句感慨,從此為後世定下了蘭花貴為「王者之香」的基調。後代幾乎所有涉及到蘭花的文章、著作都會提到它。
此句的本意是,蘭花是應當為王者提供香氣的花,也就是蘭花應是只有國君才能欣賞的高級花卉。但這句話實際上也是未遇到伯樂的孔子一句對自身境遇的慨嘆。
孔子把蘭花比作賢臣,實際上也是自喻,說自己周遊列國,卻生不逢時,得不到重用,只能混跡於人群之中,就像獨茂的蘭與眾草為伍一樣,屈尊與鄙夫為伍。
雖然孔子這樣的言論似乎有些失禮,不像是溫文儒雅的思想家會說出來的話,但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天才都是寂寞的。得不到重用的天才尤會按捺不住發牢騷,這也是他們頗有人情味的一點。
孔子覺得自己是賢臣,是君子,而蘭花也像賢臣一樣,因此自己就是蘭花。蘭花品行高潔,卓爾不群,連與其久居其室都能滿身香氣,正如君子的道德可以感化教育周圍的人一樣。
孔子在蘭的自然屬性與儒家人格特徵之間找到了呼應與契合,並藉助於蘭的文化意象,使儒家的人格特徵得以直觀、清晰地表達,同時,蘭的文化內涵也由此產生了。
蘭的幽香清遠適合君子德行的高貴雅潔,不媚流俗,同時也體現了儒學重社會功用的特點。再加上孔子盛贊蘭花的那句「不以無人而不芳」,這種悠然豁達的思想境界又將蘭花的君子形象推上了一個新制高點。
蘭花的葉態綽約多姿,色澤終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潔,並以獨有的天姿神韻,最早介入古典貴族生活的各個側面,最早載入歷史典籍,並且進入了儒者的審美視野。
古人愛蘭的高潔典雅,或許還與它那段奇特而神秘的際遇有關。懷才不遇的孔子見隱谷中的蘭與眾草為伍,頓起身世之感,從此確立了蘭與儒家人格的內在聯系,而這種花與人之間同位一體的思維模式,則來自古人的圖騰崇拜。
但真正奠定蘭花為「君子花」基調的依然是孔子。他的一句「蘭當為王者香」成為了先秦時代儒家的共識。
就這樣,儒學將不為外物所動的蘭花提升到了人的品行和毅力層次。抱有操守和氣節,在儒家文化里是很重要的一個層面,因為古人的生活環境並不是一直都太平,人的品行和道德會在很多時候受到考驗。這時,有沒有蘭花一樣的儒雅品行和堅韌操守,就是判斷一個人是否為「君子」的重要標志。
② 孔子的一段關於蘭花的話是什麼
孔子十分喜歡蘭花,由於他特別重視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託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國魏人王肅所收集編纂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佳話。
「孔子日:『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日:『何謂也?』子日:『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孔子家語。六本》卷四)文中的商,即孔子的學生子夏,賜即子貢,都是孔子有名的門徒。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子夏喜愛同比自已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質比不上自已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見喪失。原因何在呢?於是孔子舉了一系列比喻,說明交友和環境對人品性的影響作用,最後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和「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兩個對比例子,得出結倫「君子必慎其所處」。從此「芝蘭之室」就成為良好環境的代名詞,成為一個頌蘭美蘭的成語。
《孔子家語》中還節錄了孔子另一段話:「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話。當時楚昭王聘孔子,孔子應聘而出於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日: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於是派兵包圍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絕食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弦歌不衰。」這時子路說:「我聽說,做好事的老天報之以福,作惡的老天報之以禍。現在你老師積德懷義,而且身體力行很長時間,為什麼要困窮到這樣啊?」於是孔子就列舉了歷史上伯夷叔齊、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賢德之人最後遭到不幸的事,說明「夫遇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又舉了芝蘭「不以無人而不芳」作為生動的比喻來論證「君子不為窮困而改節」這一觀點。
③ 孔子的《幽蘭操》的意思
意思是:蘭花開時,在遠處仍能聞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人們不去採摘蘭花佩戴在身上,對蘭花本身有什麼損傷呢?正是因為美好的東西具有感染力啊!今日的變故,並非我的過錯。
我常年行走四方,看到隆冬嚴寒時,薺麥卻正開始茂盛地生長,一派生機盎然,既然薺麥能無畏寒冬,那麼不利的環境對我又有什麼影響呢?薺麥在寒冬生長茂盛的特性,是它所特有的;君子在世間所遇到的困難,也是他所可以克服的。一個君子是能處於不利的環境而保持他的志向和德行操守的啊。
拓展資料:
古詩《幽蘭操》,是精擅琴藝的孔聖人自感生未逢時的絕世作品。唐代著名詩人韓愈曾作同名作品,以唱和孔子。而影片《孔子》主題曲的歌詞正是改編自韓愈這首名垂千古的詩作。
《幽蘭操》只有短短的六十四個字,卻韻味十足,汲取了史詩與英雄傳說的浩渺氣質,帶著蘭花冷漠的美艷,但又說著人生的變動和永恆。
古琴曲《幽蘭操》又稱《猗蘭操》。「猗」字在古漢語中有四種解釋:一是嘆詞,表示贊美,如《詩經·周頌·潛》「猗與漆沮」(漆、沮是河流名);二是句末語氣詞,如《詩經·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猗!」;三是通「倚」字,依靠,如《詩經·衛風·淇奧》「猗重較兮」(重較是古代卿士乘坐的車子);四是柔順的樣子,如《史記·司馬相如傳》「猗柅從風」(猗柅又寫作「旖旎」)。 「操」,指琴曲名及演奏方法,如《箕子操》、《龜山操》。
④ 孔子學琴曲目
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孔子創作了多首琴曲,包括《猗蘭操》(又名《幽蘭操》)、《將歸操》(又名《陬操》)、《龜山操》、《獲麟操》以及《孔子厄》等。這些琴曲不僅體現了孔子的音樂才華,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情感世界。
《猗蘭操》這首琴曲,據傳是孔子為表達自己高潔的志向而作。它描繪了蘭花的美麗與堅韌,寓意著孔子追求高尚品德的精神。而《將歸操》則反映了孔子即將回到家鄉時的心情,表達了他對故土的深深眷戀。
《龜山操》這首琴曲,可能源自孔子在龜山上的經歷,可能寓意著他對未來的思考和憂慮。《獲麟操》則與孔子發現一隻麒麟有關,這首曲子或許表達了他對盛世的期待和對現實的感慨。
《孔子厄》這首曲子,可能是孔子遭遇困厄時所作,展現了他在艱難時刻的內心世界。這些琴曲不僅展現了孔子的音樂才華,也反映了他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體驗。
這些琴曲在後世被廣泛傳頌,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們不僅僅是音樂作品,更是孔子思想和精神的載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⑤ 求曾經的一部動畫片,孔子,上面的那朵蘭花人形態的圖片。誰有百度搜到的都是蘭花!!求
動畫片名字就叫《孔子》,講的是從孔子小時候到老年的所有故事和經歷,還有一隻貔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