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海棠無香
❶ "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無骨。」是什麼意思這是古人的話,海棠沒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中,十二歲時便初讀《紅樓夢》,然而,她很快發現後四十回的情節變得面目可憎,索然無味。她認為後四十回的續作者是高鶚,並將其形容為「附骨之疽」,表達了對此的深深厭惡。這一觀點在當代紅學家中得到了廣泛認同,尤其是周汝昌先生,他在多篇文章中多次提及張愛玲對《紅樓夢》的深刻理解和透徹領悟,只遺憾彼此相知太淺。
張愛玲在書中提到自己的三大遺憾: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無骨,三恨《紅樓夢》未完。她認為《紅樓夢》的未完成如同海棠沒有香氣、鰣魚沒有骨頭一樣難以接受。海棠在《紅樓夢》中被曹雪芹描繪得栩栩如生,林黛玉的詠白海棠更是千古名句:「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如果沒有香氣,這樣的詩句又從何而來呢?至於張愛玲為何將鰣魚無骨與之相提並論,或許只是因為她個人的喜好和聯想。
張愛玲對《紅樓夢》的熱愛和考據,體現了她對文學藝術的深刻洞察和獨特見解。她的觀點不僅影響了後世對《紅樓夢》的研究和解讀,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和解讀空間。
❷ 請問三大恨事,海棠無香,鰣魚多刺,紅樓未完。是什麼意思
「海棠無香,鰣魚多刺,紅樓未完」意思是:海棠花雖美麗卻沒有香味,鰣魚回味道鮮美卻骨頭太多,不好下咽答;紅樓夢小說寫的好,卻沒有寫完。很有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意思,表示時間很少有完美的事物。
這是張愛玲在《紅樓夢魘》里的著名話頭:
「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我只抱怨『怎麼後來不好看了?』……很久以後才聽見說後四十回是有一個高鶚續的。怪不得……」
(2)恨海棠無香擴展閱讀
海棠無香,鰣魚多刺,紅樓未完。出自張愛玲的《紅樓夢魘》。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❸ 張愛玲說:「人生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
「恨海棠無香」「恨鰣魚多刺」,前人已有所嘆。出自宋代惠洪所著《冷專齋夜話》。屬
海棠並非無香,五代詞人和凝就曾在《臨江仙》中寫道:「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樓霧縠空濛。」以此來寫海棠的香,所以彭淵材說「海棠無香」,只是用來說明自己的遺憾心情罷了。
鰣魚是「長江三絕」之一,有名的美味。烹制時不必不去鱗,鮮美肥嫩,令人回味不已。蘇東坡曾評價說「此中風味勝蒓鱸」。美中不足的,便是鰣魚多刺,讓人又愛又恨。
所以,古人所說「恨海棠無香」「恨鰣魚多刺」,都是在說美中不足之事,表達心中的遺憾之情。
(3)恨海棠無香擴展閱讀:
張愛玲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❹ 人生四大憾事海棠無香還有什麼
分別為:
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出處:
出自張愛玲《紅樓夢魘》,原文為:「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大抵最遺憾之事,往往與最美好之事緊密相連。就如《紅樓夢》里所言:那紅塵中確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持,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原文為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生悲,人非物換。鰣魚和海棠以及紅樓夢在張愛玲心裡必是極愛的,但偏偏有沒用不足。
(4)恨海棠無香擴展閱讀:
張愛玲對《紅樓夢》是極盡喜歡的,她自己寫過一本專門表達自己對紅樓夢看法的《紅樓夢魘》,洋洋灑灑數十萬字。張愛玲再說人生三大憾事的時候,在紅樓夢未完一句後面,還寫了自己對於高鶚續本(如今學術界已不再認為後四十是高鶚所著)的看法。
她說:更怒者高鶚之流又狗尾續貂,無視雪芹之血淚。言詞之中可見張愛玲對《紅樓夢》後四十續作的不滿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