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南京綠植牆

南京綠植牆

發布時間: 2021-01-03 19:43:09

A.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周圍的像牆一樣的綠色植物是什麼植物.叫什麼

你說的是真的嗎我讀書少你別騙我

B. 南京哪裡做模擬綠植牆的

大概在三山街那邊

C.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周圍的像牆一樣的綠色植物是什麼植物。叫什麼

爬山虎

D. 請問模擬植物牆能在太陽下暴曬嗎

顏料是不穩定的化學物質,長時間暴曬會褪色

E. 南京綠博園有哪些景點

南京綠博園中,70%的室外景點都有水景。溪流水池、噴泉湧泉、水幕瀑布、旱池旱噴、跌等各種水景類型應有盡有,水生植物的大量應用使這些水景更具魅力。
在綠博園的中部建有綠博園的標志性建築──主展館。主展館總面積15000平方米,建築採用鋼結構,主體2層,局部5層,高28米。建築造型採用不同規則的長條折線形,象一條昂首騰飛的龍,又象一個浮落江畔的綠色飄帶,又具有抽象簡潔的時代感,主展館臨水而建,景觀優美靈動,建築中部通空,透過玻璃幕牆可直接看到浩瀚的長江,形成自由流動、豐富多彩的景觀效果。
與主展館遙相呼應的是一座巨大的展覽溫室,總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結構採用玻璃幕牆,在細部設計上強調植物葉脈的概念,與主展館相互協調。溫室內展示國內外各地各優新植物品種,是集觀賞、科普、園藝為一體的植物王國,是青少年科普社會實踐的教育中心。
溫室根據功能要求共劃分為四個展區,考慮到景觀、地形、入口及分散口,各展區設有次一級的游步道,游覽順序為:盆栽植物區──沙生植物區──熱帶植物區──插花館。
走進盆栽植物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古老、姿態蒼勁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古樹,樹下置石,簇以梅花樁景和名品盆栽,該區又稱「梅都新韻」,隱意有「梅都」之稱的南京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錦綉的現代城市景觀,同時以草坪、地形、石頭、木製平台造景,將各地送展的近1000盆盆栽展品融入自然景觀中,其中包括各地區原生特有的植物品種、造型獨特稀有的植物品種和採用新技術繁育的植物品種;
順著步道走進沙生植物區,展區匯集了吹雪柱、霸王鞭、五倫柱、量天尺,將軍等鮮見的熱帶沙生植物,加上主沙丘附近的馬骨和其他大型動物的骨頭,讓人恍若置生於荒無人煙的熱帶沙漠,所以該區又被命名為「沙漠之旅」。
繼續往展廳深處步行,便可到達一片神秘的熱帶雨林,桫欏、椰子、蒲葵、魚尾葵、洋紫荊、菩提樹等植物構成了熱帶植物區,水池內一座巨蟒的石雕像營造出神秘的氣氛;最後進入的是面積約500平方米的插花館。
溫室設計通過小品、坡地、水池、溪流等造景手法營造出四幅各具特色的景觀畫面,既注重了各展區間視覺效果的過渡,又賦予了各展區相對獨立成景又相互聯系和映襯的景觀效果。
南京的氣候條件決定了這里是南北植物的過渡帶,而南、北方植物品種在綠博園種植成活,將對解決目前大型綠化景觀工程樹種單一的問題有借鑒意義。此外,依託濱江外江灘還坐落著三座特色室外景觀園,他們是江灘濕地園、旱溪園和綠色家園,總面積59000平方米。
優美的環境、獨特的園林景點。綠博園給人展示了我國國土綠化的偉大成就,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強了全社會參與綠化,造福社會的信心。綠博園選址在河西的濱江,不僅美化了,還為整個河西新城的生態帶來功能性改善,能有效地在河西局部地區調節溫濕度,堪稱一個城市新綠肺,同時綠博園已經逐漸成為現代化南京的新標志,不僅造福了城市及市民,也促進了濱江旅遊開發,給南京城市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飛翔空間。

F. 南京城牆的明朝南京城

【主詞條:南京明城牆、南京故宮】

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於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動用全國1部、3衛、5省、28府,15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歷時達27年,終完成國都應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
南京明城牆的營造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礎上,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鍾山為依託;北有後湖為屏障;西納山丘入城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其中京城城牆蜿蜒盤桓35.3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並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公里。
南京明城牆高堅甲於海內,據崗壟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古代都城建設的傑出代表。其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南京明城牆現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牆。1956年10月,分多段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全段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南京明城牆(京城城牆)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城市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歷史沿革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遠後採納大將馮國用:金陵「龍蟠虎踞」適宜建都的建議。三年後攻下集慶,改名應天府。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南京明城牆的建造由此正式拉開序幕。南京明城牆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統王朝都城城牆。明南京城在六朝國都建康城的基礎上修建並以此擴大,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北帶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歷代都城於其中,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1366年)8月,改築應天府城,並在鍾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宮,即南京故宮,此為第一期工程。
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開工,以築新城為主,向北拓寬舊城直至揚子江畔。
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隨即開工。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築後湖城」止,建造聚寶、三山、通濟各主要城門以及後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太祖朱元璋耗費二十多年時間,調動全國一部、三衛、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二十餘萬工匠修築城牆,同時在五省燒制城磚,建成面積43平方公里,京城城牆全長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時的建康城和南唐時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寬最窄處2.6米,最寬處19.75米,下寬14.5米左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後,朱元璋與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臨鍾山,觀察南京城的形勝,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對准紫禁城」的潛在擔憂。同時,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對都城防守極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牆,以彌補京城城牆之缺憾,外郭號稱180里,各段用磚砌的部分加起來約40里,外部土城高度約在8-10米,上寬6-8米。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牆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明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牆首次面臨戰爭損壞危機,燕王朱棣南下進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門,谷王朱穗與李景隆開門納之,京師失守」。而這次開門降迎,使得明城牆躲過一次大災。
明代時期,南京為「系祖宗根本之地,東南總會之所」,城牆都受到各級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僅《明實錄》中關於城垣大規模維修的記載就達40餘次。特別是在極具修城經驗的豐城侯李賢擔任南京守備期間,南京城牆的修繕進行得相當完備。
16世紀中葉先後3次抵達南京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稱:「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記載,當地人講了一個故事:兩個人從城的相反方向騎馬相對而行,花了一整天時間才遇到一起,南京城牆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清代南京作為兩江總督所在地和長江下游政治軍事中心城市,明城牆的保護雖然更趨弱化。不過還處於冷兵器與熱兵器結合使用的時代,南京城牆的維護還是有一定保證的。
清代作家吳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寫道:「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記述了南京城牆的來歷和規模。
清光緒十八年(1892),南京朝陽門城門修復城樓,為仿淮安府城樓樣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時期的小,分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均用城磚修葺。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局為交通運輸需要,方便到達秦淮河碼頭。在城西清涼門和定淮門之間,開辟草場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深約20米,寬約6米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舉辦南洋勸業會,為方便中外來賓游覽玄武湖,決定在靠近勸業會會場的城牆上開辟城門。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調走,次年繼任總督張人駿負責,因張人駿籍貫河北豐潤,故命名為「豐潤門」。
清宣統三年(1911),響應武昌起義,徐紹楨帥江浙聯軍由朝陽門攻打南京,朝陽門瓮城遭到破壞。
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派北洋軍復奪南京城,以重炮攻擊朝陽門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
民國十年(1921年),為繁榮下關碼頭岸線,時任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的支持下,在儀鳳門西南的城牆上破牆動工,從城門內八字山取土墊築城門口到江邊碼頭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熱河路),墊成基地2.7萬平方米。新開單孔城門一座,從而縮短了從下關江邊進城的路程。因韓國鈞是泰州人(韓國鈞是海安人,當時海安屬於泰州),泰州古稱「海陵」,這座南京的城門就被命名為「海陵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提出「以新都建設需要,將標賣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毀南京城牆。遭到了文化界的強烈反對及譴責,徐悲鴻等人連續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進行批評,城牆終得倖免。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國民政府為整治首都風氣,下令改將南京城門易名。朝陽門為中山門(紀念孫中山先生功績)、儀鳳門為興中門(喻振興中華之意)、海陵門為挹江門(因城門臨近揚子江)、神策門為和平門(喻世界和平之意)、豐潤門為玄武門(因城門臨近玄武湖)、聚寶門為中華門(喻中華之意)、正陽門為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
同年,國民政府改建單孔朝陽門為三孔中山門,內瓮城已拆,但外瓮城尚在。
民國十九年(1930年),張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環境》中分析沒有拆除城牆的原因是「蓋用城磚拆城,工費太巨,得不償失」,事情當然沒有這么簡單。客觀上促使1930年代至解放前南京明城牆得以保存的還是其與生俱來的軍事防禦價值因素。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在中央路筆直向北與明城牆的交點,神策門西側五百米處,破牆開路以便利南京城北交通,並取名中央門。同年為適應南京市的道路現代化建設和改造的需要,在中華門東西兩側開辟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同時滿足向南向北車輛通行。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開辟漢中路,在城牆上新辟西式牌坊三券城門,將城門命名為漢中門,介於清涼門與漢西門之間。同年,在原在明城牆上的一處豁口,改造興建為一處城門,命名為武定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開辟城門,位置在金川門西,現新民路西端的護城河西側,新民門修建而成。同時,還採用填土的方法鋪設了護城河中的一段路,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橋面長度約六米,跨度約四米的單孔水泥橋。同年,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提出《關於南京城防建議案》,將明城牆列入城防計劃,南京明城牆得到保護。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在南京明城牆基礎上開辟雨花門,用於將南京市內的京市鐵路在養虎巷處與江南鐵路連接,與京粵線貫通。抗戰勝利後,小鐵路逐漸荒廢。
1948年9月,「南京城防城垣暨護城河工事整頓會議」做出9項修復城牆及相關工事的決議。不過,這一次的防禦功能未能獲得實現。
1954年,於北極閣山下的台城靠近「後湖城牆」的位置,方便內外交通,並為防空疏散的需要,開辟解放門,為單券城門,位於玄武門以南、太平門以西,雞鳴寺東北、玄武湖南岸。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後,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同其他古都城牆一樣,修復和保護工作曾經走上曲折的歷程。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和「左」傾思潮的影響,南京城牆曾幾度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幸而時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的朱偰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領導提出緊急建議,下令停止毀城,四處奔走聯合各界人士共同呼籲。同時向中央文化部發電報,呼籲保護明城牆。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紛紛寫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評和責難」,最終使南京城牆得以倖存。
1984年,南京成立中華門文物保管所和渡江勝利紀念館,以保護固有文物,展現歷史風貌。
1988年,南京明城牆全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設立南京市城牆管理處,作為保護、維修、管理南京城牆的專業機構,由此明城牆全段保護開始得到重視。
1991年,南京市政府因城市建設和城內交通需要,通中華路,拓寬集慶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特邀南京東南大學建築系潘谷西教授設計建設集慶門,城牆具有宋代「過梁式」城門風格,且該城門是南京城牆中首座偶數門,就是說門洞的數為偶數,開南京城牆之先河。
1992年,《南京明城牆保護規劃》正式發布
1993年9月,南京市城牆管理處歸屬南京市文物局領導。
1995~1996年,解放門至玄武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1996年4月,江蘇省人大通過南京市為南京明城牆保護制定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
1997年,在國務院批準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明城牆的保護。
1996~1997年,石城門復城城牆修繕工程。
1997~1998年,後標營段城牆排險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門段城牆加固工程,同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立,與南京市城牆管理處共同承擔南京城牆維修保護的任務,並各有側重。
1998~1999年,九華山西段城牆搶險加固工程。
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行性報告》調研小組成立,標志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開始。
2000~2001年,集慶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1年,南京挖掘出西華門遺址,僅存三座門券的須彌座和磚石路面,這使得西安門被長期以來被誤傳為西華門的現象徹底被證實。
2002~2003年,石頭城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3~2004年,東西干長巷段、紅山土段、神策門瓮城城牆修繕工程。
2004年起,南京頒布《2005—2007年明城牆風光帶保護與建設計劃》。榮獲建設部頒發的「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
2006年,南京城牆、陝西西安城牆、湖北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2010年,《南京名城保護規劃》出台,規劃對明城牆一線建築高度作了明確規定。
2015年1月,《南京城牆保護條例》出台,將除南京京城(內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外郭城牆也納入保護范圍。
2015年8月,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已通過南京市政府批復。按照規劃,南京明城牆分為5段打造,成環狀分布,對於沒有牆體的缺失部分,將用綠植牆體補齊。部分城牆和城門今後也將有一定的改動。
2015年9月,南京模範西路的拓寬過程中發現定淮門城牆台基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所正根據國家局要求開展考古工作。
建築形制

南京明城牆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牆構成。其中,南京京城牆,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在鍾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5.267公里,比北京明城牆更長,是世界第一大城垣,而南京明城牆的外廓城周長更是超過60公里。
經歷數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廓三圈城牆已毀壞殆盡,惟有高大的京城牆,除城門等木構建築不復存在,城牆依然屹立。所以,如今通常所稱的「南京城牆」、「南京明城牆」即指京城牆。南京明代的四圈城牆,其營建思想既有創新又有繼承,在中國都城建造史上顯得標新領異,獨具魅力。
宮城
【宮城與皇城詳細內容參見南京故宮詞條】
宮城,又稱大內、內宮,俗稱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辦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見以及皇室成員居住之地,位於南京四重城垣最里邊一重,偏於南京京城東隅有御河環繞。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輿術的劉基占卜後填湖而建,因而地勢南高北低。宮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長方形,宮牆主體南北長約0.95公里,東西寬約0.75公里,周長約3.4公里。
該地原為「燕雀湖」,地勢低窪,經清淤、打樁、挑土填湖、鋪墊巨石等項措施。宮城內建築,分為前朝(三大殿)和內廷(六宮)兩部分。
在宮城牆體上,初期開有城門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內午門,添兩觀。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故共建有6座城門:南面的正門為午門,在午門左右兩側為左掖門和右掖門,西門為西華門,東門為東華門,北門為玄武門。玄武門,俗稱「厚載門」(即今誤稱的「後宰門」)
宮城城牆
修建時間: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元年(1366-1368年) 歷時2年
城牆高寬:城高6-7米,城寬2-3米
城牆長度:3.31千米
開啟城門:開有6座城門,午門、左掖門、右掖門、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
消失時間:清末-民國時期(午門、東華門地表建築保存至今,西華門地表僅有須彌座保留)
宮城城門 宮城城門午門(午朝門)左掖門右掖門東華門西華門玄武門(厚載門或後宰門)皇城
【宮城與皇城詳細內容參見南京故宮詞條】
皇城,是護衛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環繞宮城但並非等距而建。永樂年間拓皇城西垣,致使西華門至西安門的距離,要比東華門至東安門的距離長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與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築,合稱為「皇宮」。
皇宮在形制上,依照《禮記》設五門三殿的舊制,從外向內依次為「洪武門、承天門、瑞門、午門、奉天門」五門;在這五門之後,設「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正殿。六宮則依照《周禮》舊制,正殿之後設置乾清宮和坤寧宮,相對兩宮正門設有「日精門」和「月華門」,以喻帝、後之居猶如天地日月長存。
在皇城城垣上共開築城門七座:皇城的正南門是洪武門,位於京城正陽門(即光華門)內北面。進洪武門後,為南北向的千步廊,兩邊建有連續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門前的橫街分別轉向東西而成為曲尺形。千步廊後面兩側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過了外五龍橋即是承天門(相當於北京天安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大內金水橋,在宮城南面正中的午門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門之間,建端門以及端門和承天門樓各五間,端門兩旁的御道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向的宮牆,把東面的太廟、西面的社稷壇隔在外頭,使得這條御道更加森嚴,成為通向宮城的惟一交通線,因而承天門雖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實際上成為進入宮城的正南第一道門。承天門前南北走向的皇牆上,建有銜接長安街東、西相向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皇城主城的東面為東安門,西面為西安門,北面為北安門。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牆下,為宦官諸監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庫、房、廠等為朝廷服務的機構,有的設置在宮城裡,有的設在皇城內。
皇宮內、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內、外五龍橋,還在東長安門外附近建有「青龍橋」,在西長安門外附近建有「白虎橋」,即堪輿術中常用的所謂「左青龍,右白虎」之制。
皇城城牆
修建時間: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2-1393年)歷時1年
城牆高寬: 城高6-7米,城寬2-3米
城牆長度:9.95千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
開有城門:開有7座城門,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承天門。
消失時間:清末-民國時期(西安門等地標建築保存至今)
皇城城門 皇城城門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承天門京城
京城,又稱內郭城,全長33.676公里,建有雉堞(垛口)13616個、窩棚200座,開築城門13座。其城垣形制獨特,為明初朱元璋、劉基等人所獨創。
它一反《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營三門」、「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等傳統形制,放棄了中國古代都城自漢唐以來取方形或長方形的舊制,而是按照山川、湖泊、河流的地理形勢, 從防禦的需要,因形隨勢而建的不規則狀,成為中國古代都市建設史上的一個特例,使京城城牆的形製成為後人所樂道的特例。因此,民間說南京城牆是「寶葫蘆」形;有專家稱南京城牆是「非方、非圓的不規則的多角不等邊的粽子形」、 「呈宮扇形」等。
南京城牆是依照天上南斗星與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在被人格化的南鬥鬥勺內,設市為民居,既符合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民心的向背,又保護了元末明初南京城最繁華的區域,更重要的是道家隱喻在南京城牆建築語言中的設計思想,滿足了朱元璋秉承的封建帝王皇權「至高無上」、「永為人主」的慾望,體現了設計者的「天人合一」與「皇權神受」思想。
京城城牆
修建時間: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十九年(1366-1386年)歷時21年
城牆高寬:城高14-21米(最高26米),城寬7-14米(最寬處達30米)
城牆長度:35.267千米
城門水關:開有13座城門,正陽門內二瓮 、通濟門內三瓮、聚寶門內三瓮、三山門內三瓮、石城門內二瓮、清涼門內一瓮、定淮門、儀鳳門、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外一瓮、太平門、朝陽門外一瓮;設2座水關,東水關,西水關。
消失時間:60年代拆除部分城牆,城牆至今仍存25餘千米,是世界第一大的城牆。
【南京明城牆總長度為35.267公里,其中地面遺存為25.091公里,遺址部分10.176公里】 京城城門明代十三座城門正陽門(今光華門)通濟門聚寶門(今中華門)三山門(今水西門)石城門(今漢西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今和平門)太平門朝陽門(今中山門)明代後增闢城門
(後注開辟時間) 玄武門(1908年)草場門(1908年)小北門(1908年)挹江門(1921年)中央門(1931年)中華東門(1931年)中華西門(1931年)漢中門(1933年)武定門(1933年)新民門(1934年)雨花門(1936年)解放門(1954年)集慶門(1991年)華嚴崗門(2007年)長干門(2008年)標營門(2009年)【因字數限制詳細內容見各個詞條內鏈,其中小北門又稱四扇門】外郭
外郭,即外郭城,是為彌補和加強南京京城的防衛而營建,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開始建造。
外郭,俗稱土城頭,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只在城門等一些防守薄弱地段加築城磚。外郭平面形狀大致呈菱形,周長號稱 180 里,實際為120里。現今外郭城門無存,部分城門有址可尋,有址可考。其中麒麟門至仙鶴門等地還可以依稀看到當年的城垣遺跡。
史載:外郭全長達180里,洪武年間開築城門16座。城垣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只在城門等一些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築城磚,所以俗稱「土城頭」。就方位而言,外郭的形狀為菱形。最北的城門為觀音門、最東的城門為麒麟門、最南的城門為夾崗門,西邊的外郭城垣未合圍,留下的南北豁口分別延伸至長江邊。
外郭城牆
修建時間:明洪武二十三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0-1392年)歷時2年
城牆高寬:城高大概在8—10米左右,城牆上則寬6-8米,城下有過水涵洞。
城牆長度:超過60千米(明代官方稱為180里)
開有城門:開有19座城門,柵欄門、江東門、馴象門、小馴象門、安德門、小安德門、鳳台門、夾崗門、上坊門、高橋門、滄波門、麒麟門、仙鶴門、姚坊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外金川門、雙橋門。
消失時間:清末-民國時期 外郭城門外金川門上元門佛寧門(佛靈門)觀音門姚坊門(堯化門)仙鶴門麒麟門滄波門高橋門上方門(今上坊門)夾岡門(今夾崗門)鳳台門安德門(大安德門)小安德門馴象門(大馴象門)小馴象門江東門柵欄門雙橋門 【主詞條:浦子口城】
明朝洪武4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下令建築浦子口城,東門建鎮元年。
明初的浦子口城,方圓有兩公里,依山傍水而築,共有五門:東門「滄波」,南門「清江」,西門「萬峰」,北門「暘谷」,另有南便門「望京」。古鎮東門就是沿著明「滄波門」名稱一路發展而來,該名稱使用至今已有600多年。
萬曆丁巳(1617年)仲秋十月至戊午(1618年)季夏之望日,浦子口城重建,前後約一年功夫,「侍御三公者,復月輪一人往涖其事」,督促施工,築城很快完成。共補造南面近江一帶城垣899丈,同時增建了四個門券,一座瓮城,七座敵台,九個水洞。七座城門分別命名:東門「朝宗」,北門「拱極」,西門「萬峰」,南門「金湯」,便門則為「廣儲」、「攀龍」、「附鳳」。各門設門官,門軍若幹人。圓如滿月的浦口城至此變成弓形。為防禦江潮的沖擊,在金湯、廣儲兩門近江一帶又築起一道754.8丈的石堤。
洪武9年,(1376年)為擴大江北防衛,朱元璋又命建江浦縣,直屬應天府管轄,當時的縣衙就在浦口城內今東門大街街北上官林巷附近。 【主詞條:六合城牆】
南京六合明城牆位於南京市六合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是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六合明城牆遺址長約160米,高約6米,頂部寬4.8米。頂部外側設有雉堞,內側有女牆。和歷史上的「單邊城牆」不同,這段城牆里側外側,都用城磚砌築,保留了不少老城磚。和南京城牆的城磚相比,六合城牆城磚要小不少,比作為國都的南京明城牆要低幾個級別。
來自《江蘇省文物地圖》的資料顯示,根據清代光緒年間的《六合縣志》記載,六合城牆最初建於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明代初年廢止毀棄。明崇禎九年,六合地方政府重建夯土城牆,建成的城牆周長1323.6丈,高2.5丈,垛口多達1647個,大致上呈正方形,城外有護城河。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合城垣被水沖塌,其後的雍正、乾隆、道光、咸豐、光緒年間,地方政府相繼修葺城牆。民國時期,經過歷次修繕的六合城牆周長4410米,高達8.33米。1958年,「拆城運動」波及小城六合,六合城牆大部分被拆,僅殘存一小段。
六合城是明朝南京的「衛城」。相比南京主城的明城牆,六合城牆比較特殊,它是單邊城牆。所謂單邊城牆,就是外側城牆是用明城磚壘砌,而中間、內側城牆用夯土夯築的。之所以這么簡陋,是因為明城磚在當時屬於較貴重的物品。六合城牆雖然看似簡陋,但在軍事防禦中也發揮過作用。六合民間有「鐵打的六合紙糊的南京」的說法,就是形容六合城池的堅固。
1858年10月,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率部攻打六合,與清軍展開拉鋸戰,雙方死亡過萬。最後,面對六合城牆毫無辦法的陳玉成使出最後一招,他命士兵挖掘地道灌入炸葯,炸開城牆,殺入城內,六合清軍守將溫紹原戰死。

G. 南京綠化園林在哪裡

在居室內最適合放置以下二種類型的植物。
能吸收有毒化學物質的植物
蘆薈、吊蘭、虎尾蘭、一葉蘭、龜背竹是天然的清道夫,可以清除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有研究表明,虎尾蘭和吊蘭可吸收室內80%以上的有害氣體,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強。蘆薈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可以吸收1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90%的甲醛。
常青藤、鐵樹、菊花、金橘、石榴、半支蓮、月季花、山茶、石榴、米蘭、雛菊、臘梅、萬壽菊等能有效地清除二氧化硫、氯、乙醚、乙烯、一氧化碳、過氧化氮等有害物。
蘭花、桂花、臘梅、花葉芋、紅背桂等是天然的除塵器,其纖毛能截留並吸滯空氣中的飄浮微粒及煙塵。
能殺病菌的植物
玫瑰、桂花、紫羅蘭、茉莉、檸檬、薔薇、石竹、鈴蘭、紫薇等芳香花卉產生的揮發性油類具有顯著的殺菌作用。
紫薇、茉莉、檸檬等植物,5分鍾內就可以殺死白喉菌和痢疾菌等原生菌。薔薇、石竹、鈴蘭、紫羅蘭、玫瑰、桂花等植物散發的香味對結核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長繁殖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展開在居室內最適合放置以下二種類型的植物。
能吸收有毒化學物質的植物
蘆薈、吊蘭、虎尾蘭、一葉蘭、龜背竹是天然的清道夫,可以清除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有研究表明,虎尾蘭和吊蘭可吸收室內80%以上的有害氣體,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強。蘆薈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可以吸收1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90%的甲醛。
常青藤、鐵樹、菊花、金橘、石榴、半支蓮、月季花、山茶、石榴、米蘭、雛菊、臘梅、萬壽菊等能有效地清除二氧化硫、氯、乙醚、乙烯、一氧化碳、過氧化氮等有害物。
蘭花、桂花、臘梅、花葉芋、紅背桂等是天然的除塵器,其纖毛能截留並吸滯空氣中的飄浮微粒及煙塵。
能殺病菌的植物
玫瑰、桂花、紫羅蘭、茉莉、檸檬、薔薇、石竹、鈴蘭、紫薇等芳香花卉產生的揮發性油類具有顯著的殺菌作用。
紫薇、茉莉、檸檬等植物,5分鍾內就可以殺死白喉菌和痢疾菌等原生菌。薔薇、石竹、鈴蘭、紫羅蘭、玫瑰、桂花等植物散發的香味對結核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長繁殖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仙人掌等原產於熱帶乾旱地區的多肉植物,其肉質莖上的氣孔白天關閉,夜間打開,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時,製造氧氣,使室內空氣中的負離子濃度增加。
虎皮蘭、虎尾蘭、龍舌蘭以及褐毛掌、伽藍菜、景天、落地生根、栽培鳳梨等植物也能在夜間凈化空氣。
在家居周圍栽種爬山虎、葡萄、牽牛花、紫藤、薔薇等攀援植物,讓它們順牆或順架攀附,形成一個綠色的涼棚,能夠有效地減少陽光輻射,大大降低室內溫度。
丁香、茉莉、玫瑰、紫羅蘭、薄荷等植物可使人放鬆、精神愉快,有利於睡眠,還能提高工作效率收起

H. 南京中山植物園有什麼植物

(一)展覽溫室分為Ⅰ區、Ⅱ區和Ⅲ區。Ⅰ區收集和展示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熱帶果樹、、熱帶觀賞植物400餘種;Ⅱ區收集展示熱帶潮濕地區植物近千種,遊客在這里可看到藤蔓懸垂纏繞和附生植物形成的等熱帶雨林中的奇特景觀;Ⅲ區保存引自美洲、非洲和澳洲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植物600餘種,收集有澳洲特有的植物瓶干樹 (Brachychiton rupestris),原產南非的珍稀植物龜甲龍 (Discoria elephantipes) 和擬態植物生石花 (Lithops) 等。(二)禾草園禾草園以草坪和觀賞草為主進行整體造景,並對糧食作物、牧草、草坪草、觀賞草以及其他禾本科植物種類等進行集中展示。計劃搜集禾本科植物100餘屬400餘種(品種)。建成後的「禾草園」不僅作為該所研究成果的展示基地,也將成為南京及周邊地區中小學的科普基地和大專院校的實習基地。 禾草園位於南京中山植物園南園東側三角地位於新的主入口東側,地勢平坦,略具起伏,非常適合建設以草坪、觀賞草和地被植物為特色的專類園區。在這里,可以展示中國東部獨一無二的「四季常綠、四季花開」的草坪及地被植物景觀。 禾草園分為矮牆小院區、草坪休閑區和品種展示區三個主要部分。 1、矮牆小院區 。 由南園主入口進入並右拐,可以看到一組由石砌矮牆與綠籬圍合而成的小院落,其間並有木板平台與水池等,各種觀賞草和地被植物以矮牆為背景、以花鏡的形式布置在院中,向遊客們展示多姿多彩的觀賞草世界,也為人們在生活中布置自家庭院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範例。 2、草坪休閑區。 位於禾草園的中部區域,大草坪周圍安排較為密集的喬、灌、草立體配置樹叢及花鏡,。 3、品種展示區 。 禾草園的北部,集中展示國內外禾草植物100餘種,以自然彎曲的小徑把展示區分為若干小區,把草坪、牧草、經濟作物等不同種類的禾草植物分門別類予以安排,同時兼顧觀賞性及科學性。(三)水生園1、自然水生植物區。 主要安排在前湖的南側,在沿湖的淺水區布置蘆葦、茭草、菖蒲、香蒲、水蔥等挺水植物及萍蓬草、水浮蓮等漂浮植物,在較深的水區植苦草、狐尾藻、眼子菜、金魚藻等沉水植物。2、水生花卉區 。 在月牙池內及兩側湖岸,重點展示植物園已收集的260種荷花、16種睡蓮以及有「蓮中之王」美譽的克魯茲王蓮 (Victoria cruziana) 和亞馬遜王蓮 (Victoria amazonica) 。王蓮原產南美亞馬遜流域,不能在南京露地過冬,植物園科技人員早春在繁殖溫室里育苗,當室外溫度達到其生長要求時才能把王蓮種植到露天的王蓮池裡。王蓮具有碩大的綠葉、雍容華貴的花姿,被稱為水生花卉中的王者,待到夏季花繁葉茂時,王蓮池中百株王蓮競相開放的壯觀場面,可謂全國之最。3、水生經濟植物區。 位於月牙池的東南,成片有序地布置水生經濟植物如菱、茭白、席草、慈姑、荷藕、芡實等30餘種,可讓遊客了解形形色色的水生經濟植物。 4、濕生植物區。 位於月牙池的北部,現有部分沼澤地,模擬自然濕地植物群落布置池杉、垂柳、河柳、楓楊、兩棲蓼、水蓼、苔草、芒葦、海芋、蘆竹、毛茛等濕地植物50餘種,(四)城市景觀植物區城市景觀植物區位於展覽溫室西北部空間開敞的位置,主要向廣大遊客及城市園林綠化工作者展示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園林綠化適生植物種類,比如七葉樹、銀鵲樹、紫莖、樂東、擬單性木蘭、美國山核桃、連香樹、秤錘樹、南方紅豆杉、粗榧、山茱萸、綉球莢蒾、火炬花、石蒜等等。(五)岩石園位於展覽溫室北部,自然塊石之間留有種植空間,種上藿香薊、匍匐婆婆納、老鸛草、白芨、石蒜、桔梗、沙參、淫羊藿、酢漿草、水仙、各種石竹、景天類等植物。(六)森林休閑區位於南園北部,太平門路南側。以組團的種植方式配置林下灌木和耐陰地被,如八仙花、八角金盤、灑金東瀛珊瑚、厚皮香、石蒜、蝴蝶花、連錢草、吉祥草、沿階草、諸葛菜等,重點區域適當豐富植物種類。(七)孢子植物區孢子植物是一大類特殊的植物的總稱,它們以孢子而不是種子的形式進行繁衍。孢子植物主要包括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五類。主要是蕨類和苔蘚植物,如鱗毛蕨、星蕨、鳳丫蕨、蹄蓋蕨、仙鶴蘚、絹蘚、青蘚、灰蘚等,將遊客引入到又一個奇妙多姿的孢子植物世界。(八)竹園在前湖西側,展示華東地區的觀賞竹類,如毛竹、金鑲玉竹、桂竹、烏哺雞竹、茶桿竹、紫竹、淡竹、苦竹、孝順竹、鵝毛竹、菲白竹、菲黃竹等。(九)經濟植物展示區位於南園西部角落,主要收集和展示南京中山植物園有研究基礎的十字花科、傘形科、薯蕷科植物等有重大經濟利用價值的植物。

I. 南京市綠化園林局發布了一份植物凈化空氣能力榜單靠不靠譜

在居室內最適合放置以下二種類型的植物。

能吸收有毒化學物質的植物

蘆薈、吊蘭、虎尾蘭、一葉蘭、龜背竹是天然的清道夫,可以清除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有研究表明,虎尾蘭和吊蘭可吸收室內80%以上的有害氣體,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強。蘆薈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可以吸收1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90%的甲醛。

常青藤、鐵樹、菊花、金橘、石榴、半支蓮、月季花、山茶、石榴、米蘭、雛菊、臘梅、萬壽菊等能有效地清除二氧化硫、氯、乙醚、乙烯、一氧化碳、過氧化氮等有害物。

蘭花、桂花、臘梅、花葉芋、紅背桂等是天然的除塵器,其纖毛能截留並吸滯空氣中的飄浮微粒及煙塵。

能殺病菌的植物

玫瑰、桂花、紫羅蘭、茉莉、檸檬、薔薇、石竹、鈴蘭、紫薇等芳香花卉產生的揮發性油類具有顯著的殺菌作用。

紫薇、茉莉、檸檬等植物,5分鍾內就可以殺死白喉菌和痢疾菌等原生菌。薔薇、石竹、鈴蘭、紫羅蘭、玫瑰、桂花等植物散發的香味對結核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長繁殖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展開在居室內最適合放置以下二種類型的植物。

能吸收有毒化學物質的植物

蘆薈、吊蘭、虎尾蘭、一葉蘭、龜背竹是天然的清道夫,可以清除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有研究表明,虎尾蘭和吊蘭可吸收室內80%以上的有害氣體,吸收甲醛的能力超強。蘆薈也是吸收甲醛的好手,可以吸收1立方米空氣中所含的90%的甲醛。

常青藤、鐵樹、菊花、金橘、石榴、半支蓮、月季花、山茶、石榴、米蘭、雛菊、臘梅、萬壽菊等能有效地清除二氧化硫、氯、乙醚、乙烯、一氧化碳、過氧化氮等有害物。

蘭花、桂花、臘梅、花葉芋、紅背桂等是天然的除塵器,其纖毛能截留並吸滯空氣中的飄浮微粒及煙塵。

能殺病菌的植物

玫瑰、桂花、紫羅蘭、茉莉、檸檬、薔薇、石竹、鈴蘭、紫薇等芳香花卉產生的揮發性油類具有顯著的殺菌作用。

紫薇、茉莉、檸檬等植物,5分鍾內就可以殺死白喉菌和痢疾菌等原生菌。薔薇、石竹、鈴蘭、紫羅蘭、玫瑰、桂花等植物散發的香味對結核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長繁殖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仙人掌等原產於熱帶乾旱地區的多肉植物,其肉質莖上的氣孔白天關閉,夜間打開,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時,製造氧氣,使室內空氣中的負離子濃度增加。

虎皮蘭、虎尾蘭、龍舌蘭以及褐毛掌、伽藍菜、景天、落地生根、栽培鳳梨等植物也能在夜間凈化空氣。

在家居周圍栽種爬山虎、葡萄、牽牛花、紫藤、薔薇等攀援植物,讓它們順牆或順架攀附,形成一個綠色的涼棚,能夠有效地減少陽光輻射,大大降低室內溫度。

丁香、茉莉、玫瑰、紫羅蘭、薄荷等植物可使人放鬆、精神愉快,有利於睡眠,還能提高工作效率收起

J. 南京明城牆的歷史沿革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遠後採納大將馮國用:金陵「龍蟠虎踞」適宜建都的建議。三年後攻下集慶,改名應天府。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南京明城牆的建造由此正式拉開序幕。南京明城牆是中國歷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統王朝都城城牆。明南京城在六朝國都建康城的基礎上修建並以此擴大,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北帶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歷代都城於其中,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農歷八月(1366年9月),改築應天府城,並在鍾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宮,即南京故宮,此為第一期工程。
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
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開工,以築新城為主,向北拓寬舊城直至揚子江畔。
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隨即開工。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築後湖城」止,建造聚寶、三山、通濟各主要城門以及後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太祖朱元璋耗費二十多年時間,調動全國一部、三衛、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縣共二十餘萬工匠修築城牆,同時在五省燒制城磚,建成面積43平方公里,京城城牆全長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時的建康城和南唐時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寬最窄處2.6米,最寬處19.75米,下寬14.5米左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後,朱元璋與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臨鍾山,觀察南京城的形勝,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對准紫禁城」的潛在擔憂。同時,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對都城防守極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牆,以彌補京城城牆之缺憾,外郭號稱180里,各段用磚砌的部分加起來約40里,外部土城高度約在8-10米,上寬6-8米。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牆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明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牆首次面臨戰爭損壞危機,燕王朱棣南下進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門,谷王朱穗與李景隆開門納之,京師失守」。而這次開門降迎,使得明城牆躲過一次大災。
明代時期,南京為「系祖宗根本之地,東南總會之所」,城牆都受到各級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僅《明實錄》中關於城垣大規模維修的記載就達40餘次。特別是在極具修城經驗的豐城侯李賢擔任南京守備期間,南京城牆的修繕進行得相當完備。
16世紀中葉先後3次抵達南京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稱:「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記載,當地人講了一個故事:兩個人從城的相反方向騎馬相對而行,花了一整天時間才遇到一起,南京城牆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清代南京作為兩江總督所在地和長江下游政治軍事中心城市,明城牆的保護雖然更趨弱化。不過還處於冷兵器與熱兵器結合使用的時代,南京城牆的維護還是有一定保證的。
清代作家吳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寫道:「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記述了南京城牆的來歷和規模。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南京神策門城門修復城樓,仿淮安府城樓樣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時期的小,分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均用城磚修葺。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當局為交通運輸需要,方便到達秦淮河碼頭。在城西清涼門和定淮門之間,開辟草場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深約20米,寬約6米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舉辦南洋勸業會,為方便中外來賓游覽玄武湖,決定在靠近勸業會會場的城牆上開辟城門。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調走,次年繼任總督張人駿負責,因張人駿籍貫河北豐潤,故命名為「豐潤門」。
清宣統三年(1911年),響應武昌起義,徐紹楨帥江浙聯軍由朝陽門攻打南京,朝陽門瓮城遭到破壞。
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派北洋軍復奪南京城,以重炮攻擊朝陽門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
民國十年(1921年),為繁榮下關碼頭岸線,時任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的支持下,在儀鳳門西南的城牆上破牆動工,從城門內八字山取土墊築城門口到江邊碼頭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熱河路),墊成基地2.7萬平方米。新開單孔城門一座,從而縮短了從下關江邊進城的路程。因韓國鈞是泰州人(韓國鈞是海安人,當時海安屬於泰州),泰州古稱「海陵」,這座南京的城門就被命名為「海陵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提出「以新都建設需要,將標賣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毀南京城牆。遭到了文化界的強烈反對及譴責,徐悲鴻等人連續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進行批評,城牆終得倖免。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國民政府為整治首都風氣,下令改將南京城門易名。朝陽門為中山門(紀念孫中山先生功績)、儀鳳門為興中門(喻振興中華之意)、海陵門為挹江門(因城門臨近揚子江)、神策門為和平門(喻世界和平之意)、豐潤門為玄武門(因城門臨近玄武湖)、聚寶門為中華門(喻中華之意)、正陽門為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
同年,國民政府改建單孔朝陽門為三孔中山門,內瓮城已拆,但外瓮城尚在。
民國十九年(1930年),張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環境》中分析沒有拆除城牆的原因是「蓋用城磚拆城,工費太巨,得不償失」,事情當然沒有這么簡單。客觀上促使1930年代至解放前南京明城牆得以保存的還是其與生俱來的軍事防禦價值因素。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在中央路筆直向北與明城牆的交點,神策門西側五百米處,破牆開路以便利南京城北交通,並取名中央門。同年為適應南京市的道路現代化建設和改造的需要,在中華門東西兩側開辟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同時滿足向南向北車輛通行。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開辟漢中路,在城牆上新辟西式牌坊三券城門,將城門命名為漢中門,介於清涼門與漢西門之間。同年,在原在明城牆上的一處豁口,改造興建為一處城門,命名為武定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開辟城門,位置在金川門西,現新民路西端的護城河西側,新民門修建而成。同時,還採用填土的方法鋪設了護城河中的一段路,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橋面長度約六米,跨度約四米的單孔水泥橋。同年,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提出《關於南京城防建議案》,將明城牆列入城防計劃,南京明城牆得到保護。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在南京明城牆基礎上開辟雨花門,用於將南京市內的京市鐵路在養虎巷處與江南鐵路連接,與京粵線貫通。抗戰勝利後,小鐵路逐漸荒廢。
1948年9月,「南京城防城垣暨護城河工事整頓會議」做出9項修復城牆及相關工事的決議。不過,這一次的防禦功能未能獲得實現。
1954年,於北極閣山下的台城靠近「後湖城牆」的位置,方便內外交通,並為防空疏散的需要,開辟解放門,為單券城門,位於玄武門以南、太平門以西,雞鳴寺東北、玄武湖南岸。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後,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同其他古都城牆一樣,修復和保護工作曾經走上曲折的歷程。由於受歷史的局限和「左」傾思潮的影響,南京城牆曾幾度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幸而時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的朱偰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領導提出緊急建議,下令停止毀城,四處奔走聯合各界人士共同呼籲。同時向中央文化部發電報,呼籲保護明城牆。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紛紛寫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評和責難」,最終使南京城牆得以倖存。
1984年,南京成立中華門文物保管所和渡江勝利紀念館,以保護固有文物,展現歷史風貌。
1988年,南京明城牆全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設立南京市城牆管理處,作為保護、維修、管理南京城牆的專業機構,由此明城牆全段保護開始得到重視。
1991年,南京市政府因城市建設和城內交通需要,通中華路,拓寬集慶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特邀南京東南大學建築系潘谷西教授設計建設集慶門,城牆具有宋代「過梁式」城門風格,且該城門是南京城牆中首座偶數門,就是說門洞的數為偶數,開南京城牆之先河。
1992年,《南京明城牆保護規劃》正式發布
1993年9月,南京市城牆管理處歸屬南京市文物局領導。
1995~1996年,解放門至玄武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1996年4月,江蘇省人大通過南京市為南京明城牆保護制定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
1997年,在國務院批準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明城牆的保護。
1996~1997年,石城門復城城牆修繕工程。
1997~1998年,後標營段城牆排險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門段城牆加固工程,同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立,與南京市城牆管理處共同承擔南京城牆維修保護的任務,並各有側重。
1998~1999年,九華山西段城牆搶險加固工程。
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行性報告》調研小組成立,標志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開始。
2000~2001年,集慶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1年,南京挖掘出西華門遺址,僅存三座門券的須彌座和磚石路面,這使得西安門被長期以來被誤傳為西華門的現象徹底被證實。
2002~2003年,石頭城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3~2004年,東西干長巷段、紅山土段、神策門瓮城城牆修繕工程。
2004年起,南京頒布《2005—2007年明城牆風光帶保護與建設計劃》。榮獲建設部頒發的「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
2006年,南京城牆、陝西西安城牆、湖北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2010年,《南京名城保護規劃》出台,規劃對明城牆一線建築高度作了明確規定。
2015年1月,《南京城牆保護條例》出台,將除南京京城(內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外郭城牆也納入保護范圍。
2015年8月,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已通過南京市政府批復。按照規劃,南京明城牆分為5段打造,成環狀分布,對於沒有牆體的缺失部分,將用綠植牆體補齊。部分城牆和城門今後也將有一定的改動。
2015年9月,南京模範西路的拓寬過程中發現定淮門城牆台基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所正根據國家局要求開展考古工作。

熱點內容
情人節批發東西 發布:2025-01-17 21:53:37 瀏覽:923
白荷花像什麼在這些荷葉之間冒出來 發布:2025-01-17 21:52:45 瀏覽:857
內蒙綠植 發布:2025-01-17 21:52:45 瀏覽:883
丁香九月伊人 發布:2025-01-17 21:51:43 瀏覽:755
百合芍葯 發布:2025-01-17 21:51:32 瀏覽:616
孕婦夢到康乃馨 發布:2025-01-17 21:51:29 瀏覽:55
黑檀盆景好 發布:2025-01-17 21:49:50 瀏覽:731
鮮花寶座主題曲 發布:2025-01-17 21:31:57 瀏覽:240
百合網投訴電話 發布:2025-01-17 21:16:35 瀏覽:511
重慶花鮮花 發布:2025-01-17 21:16:26 瀏覽: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