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的綠植
㈠ 紅薯的植物文化
《金薯傳習錄》記述:明朝萬曆二十一年月下旬,福建長樂縣華僑陳振龍冒著生命危險將紅薯帶到福州,從此傳到大江南北。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並說海中之人食之長壽。中醫視紅薯為良葯。
入葯始見於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其性平味甘無毒,入脾、腎二經。能涼血活血,益氣生津解渴止血,寬腸胃通便秘,產婦最宜。
《本草綱目拾遺》載番薯「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白皮白肉者,益肺生津。煮時加生薑一片調中與姜棗同功;同紅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隨息居飲食譜》稱「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論生熟,食少許即安。」紅薯與醋煮食,消全身浮腫。若煮熟食,飲少許黃酒,再飲紅糖薑茶,治產婦腹痛。
《金薯傳習錄》:紅薯治痢疾下血症、酒積熱瀉、濕熱黃疸、白濁淋毒、月經失調、血虛遺精、小兒疳積。紅薯葉、藤亦可入葯。薯葉、冬瓜水煎日服兩劑,薯葉、鮮黃瓜水煎日服一劑,可治糖尿病。薯葉、雞內金水煎治小兒消化不良。藤與豬蹄煮食,治缺乳。還有治血崩、腹痛腹瀉、夜盲症等作用。 紅薯、紫薯是紅番薯和紫番薯的簡稱,紅、紫只是果皮顏色不同以示區別而已。番薯是家喻戶曉的作物,它的名稱卻易被混淆。地瓜,甘薯和紅薯等眼花繚亂。事實上,番薯才是正確的稱呼,其它都只是番薯的別稱而已。
番薯因果實長在地下,不少人稱之為地瓜,但它不是瓜,為什麼這么說呢?一方面,從植物分類學來說,番薯是旋花科番薯族;而我們熟知的冬瓜、西瓜、南瓜、黃瓜都是葫蘆目葫蘆科,二者分屬不同的植物科目;從口感形態上來說,瓜類有瓜仁和瓜瓢,口感清脆爽口,生吃熟食皆可;番薯沒有瓜仁,而且澱粉含量高,若生吃沒經過高溫,不易消化,容易產生腹脹,嗝氣等不適。另一方面,中國各地方言多稱「番薯」,沒有「地瓜」一詞,日本和韓國等多個國家也都統稱番薯。那甘薯是番薯嗎?甘薯只是番薯的別稱,番薯身為植物分類學中的「番薯族番薯屬」的「族長」,還是希望被以學名「番薯」稱之的。
在福建和江西等地,番薯因為憨厚大個的體態,老一輩還稱其為懵番薯,伴隨動漫文化的熱潮和賣萌搞怪元素的流行,現在大都改稱萌番薯。番薯因與台灣島形狀相似,台灣人都有稱自己為番土豆的習慣,並以自稱「番土豆」為榮呢!
番薯高產,紅軍當年打游擊時物資匱乏,飢一頓飽一頓。後來從山區農民那得知種番薯可有效應對飢餓,便和山區農民朋友一起房前屋後種些番薯,軍民們還有口號「土藏萌番薯,吃飽不辛苦」。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俗語來自戲劇「七品芝麻官」。清苑縣知縣唐成不畏權勢,與明朝大貪官嚴蒿之權貴做斗爭的故事,體現了七品知縣大智大勇,不畏權勢的勇氣和作為,體現了為官之道與其個人的人格魅力,在民間廣為傳唱。)
台灣
時到時擔當,無米再來煮番薯湯。(意思是船到橋頭自然直,不必多慮,到了危急的時候,自然會出現應變的方式。)
蕃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意思生命力很強。根深蒂固,只要你種下它,它就可以生生不息,就像台灣人的精神,吃苦耐勞,根性強。)
淮安
一斤山芋兩斤屎(促便,清腸。)
一擔山芋八十斤屎,身體不好還不止。
種植
夏至後壓,一擔苗,一擔薯
種種甘薯種種稻,產量年年高
黃鸝來,拔蒜薹;黃鸝走,出紅薯。
㈡ 很多人都把紅薯當植物景觀養殖,那麼紅薯好養嗎
紅薯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名字,包括地瓜、番薯等,紅薯就是原產於美洲地區的一種塊莖植物,現在已經變成世界各地流行的一種糧食作物,當然現在也有一些人會將紅薯養成水培或土培盆栽。
㈢ 地瓜的植物文化
起源和傳抄播
J.B.埃德蒙等認為甘薯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A.von洪堡援引哥馬拉記載:哥倫布初謁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薯獻給女王。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
甘薯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采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還說:「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種之,故又曰金薯。」又據:陳振龍 6世孫陳世元及其子陳雲,先後以甘薯傳種於鄞州(浙江寧波)、膠州、青州(山東省青島、益都一帶)、豫州(河南朱仙鎮一帶)各地,漸次在浙江各地傳播,時為清乾隆二十年前後。以上史實證明甘薯系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台灣省等地傳播。目前中國的甘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㈣ 這是什麼植物
番薯;
又稱紅薯、甘薯、紅苔、白薯、地瓜。之所以稱番薯,大抵是因為它是「舶來品」之故。番薯是家喻戶曉的作物,它的名稱卻易被混淆。地瓜,甘薯和紅薯等眼花繚亂。事實上,番薯才是正確的稱呼,其它都只是番薯的別稱而已。番薯因果實長在地下,不少人稱之為地瓜,但它不是瓜,為什麼這么說呢?一方面,從植物分類學來說,番薯是旋花科番薯族;而我們熟知的冬瓜、西瓜、南瓜、黃瓜都是葫蘆目葫蘆科,二者分屬不同的植物科目;從口感形態上來說,瓜類有瓜仁和瓜瓢,口感清脆爽口,生吃熟食皆可;番薯沒有瓜仁,而且澱粉含量高,若生吃沒經過高溫,不易消化,容易產生腹脹,嗝氣等不適。另一方面,中國各地方言多稱「番薯」,沒有「地瓜」一詞,日本和韓國等多個國家也都統稱番薯。那甘薯是番薯嗎?甘薯只是番薯的別稱,番薯身為植物分類學中的「番薯族番薯屬」的「族長」,還是希望被以學名「番薯」稱之的。而紅薯、紫薯是紅番薯和紫番薯的簡稱,紅、紫只是果皮顏色不同以示區別而已。
㈤ 地瓜是植物的什麼部分
塊根。
地瓜在中國南方與北方分別指兩種不同植物的塊根,北方地區主要指紅薯回,番薯;而南方部分地區答(四川、重慶等地)指豆薯(沙葛)。
http://ke..com/view/44357.html?hold=redirect
㈥ 地瓜屬於什麼植物
地瓜學名甘薯。 是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茄目旋花科甘薯屬。 一年生或多年生藤本植內物。又名金薯、朱薯容、玉枕薯、山芋、甘薯、地瓜、紅苕、白薯、地瓜、紅薯等,原產中、南美洲,主要用作糧食和蔬菜。明萬曆年間傳入我國。
㈦ 地瓜和紅薯是不是同一種植物
地瓜(又名白薯、紅薯、山芋、番菇、甘薯)【異名】土瓜、涼瓜、涼薯、葛專瓜、葛薯、土蘿卜(《中國葯屬植志》),草瓜茹(《陸川本草》),沙葛、地蘿卜(江西《草葯手冊》)。
北方地區主要指
紅苕(紅薯,番薯);而南方部分地區指
豆薯(沙葛)是不同的物種。
㈧ 相地瓜一樣的植物叫什麼
和地瓜一模一樣僅僅葉子發黃的叫金葉薯,根和地瓜一樣的叫大麗花,也叫地瓜花。
㈨ 地瓜屬植物的哪個部分
土豆(馬鈴薯)屬於塊莖。 馬鈴薯塊莖的芽眼一般按3/8的葉呈螺旋狀排列,基部芽眼少回,頂部多,芽答眼下方有殘存的葉痕,稱「芽眉」。
地瓜屬於塊根。 塊根是由側根或不定根膨大而形成的,它可以形成許多個塊根,而不像肉質根那樣只能由主根膨大而成。
土豆表面上長有芽眼,能發芽並可以生長成完整的植株,符合莖的特徵。紅薯雖然也會發芽,但是紅薯表面上是沒有芽眼的,它的分枝是由內部組織產生的。有沒有芽眼也是塊根和塊莖比較明顯的區別。
(9)地瓜的綠植擴展閱讀:
番薯是一種營養齊全而豐富的天然滋補食品,富含蛋白質、脂肪、多糖、磷、鈣、鉀、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8種氨基酸。
據科學家分析,其蛋白質的含量超過大米的7倍;胡蘿卜素的含量是胡蘿卜的3.5倍;維生素A的含量是馬鈴薯的100倍;糖、鈣和維生素B1、維生素B2的含量皆高出大米和麵粉。每100g鮮薯塊可食部分含碳水化合物29.5g,脂肪0.2g,磷20mg,鈣18g,鐵0.4g。
這些物質,對促進人的腦細胞和分泌激素的活性,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延緩智力衰退和機體衰老起著重要作用。日本衛生部已將其列為食療的重要食品。
㈩ 紅薯綠植應該怎樣放水
把它放在有陽光的地來方,如自杯子里沒水了,只需在往裡邊加水就可以。
要給它加水時,等容器中的水幹了之後再加,紅薯發芽的地方就會長出很多枝葉,這時就可以把它移栽到盆里,把它做成盆景。
紅薯不是特別喜水,平時土培養護時可保持盆土微干,但不要過干,盆土過乾的話,會導致根系缺水乾枯,會影響到後續的發芽生長。
(10)地瓜的綠植擴展閱讀
紅薯種植注意事項
1、紅薯在光照充足位置,枝條萌發能力很強,會越長越茂盛,將其放在朝南的窗邊養護即可。
2、紅薯盆栽要想長得好,還要有適宜的溫度,在20度以上溫度下,紅薯長得會更好,所以我們在冬季養護時,一定要注意保溫。
3、紅薯是室外植物,喜歡光照,要放在陽台有光照的地方,三周左右我們就不能再任其生長,需要修理造型成為一個真正的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