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山芪盆栽
⑴ 黃芪可以種植嗎,黃芪的種植需要注意哪些怎麼做
1.黃芪是可以盆栽養殖的,盆栽養護得當的話,它能生長的十分好,可以塵襪進行觀賞。
2.在賀沖盆栽養護時,需要把它放到光照好的地方,因為它喜歡陽光,不能在室內無光出養護。
3.養護溫度要在20攝氏度禪兄殲左右,避免低溫刺激到它。
4.澆水要及時,應該讓土壤保持一個濕潤的程度,太乾旱的話是會阻礙植株生長的。
⑵ 山茱萸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或許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山茱萸,其實山茱萸是一種我們常見的中葯,有著極大的功效和作用。在日常的應用中葉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山茱萸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山茱萸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山茱萸(學名: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落葉喬木或灌木;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葉對生,紙質,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葉柄細圓柱形,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傘形花序生於枝側,總苞片卵形,帶紫色;總花梗粗壯,微被灰色短柔毛; 花小,兩性,先葉開放;花萼闊三角形,無毛;花瓣舌狀披針形,黃色,向外反卷;雄蕊與花瓣互生,花絲鑽形,花葯橢圓形;花盤無毛;花梗纖細。核果長橢圓形,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橢圓形,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產中國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朝鮮、日本也有分布。生於海拔400-1500米,稀達2100米的林緣或森林中。在四川有引種栽培。該種(包括川鄂山茱萸)的果實稱“萸肉”,俗名棗皮,供葯用,味酸澀,性微溫,為收斂性強壯葯,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
葯用價值
果肉內含有16種氨基酸,另外,含有大量人體所必需的元素。另外,含有生理活性較強的皂甙原糖、多糖、蘋果酸、酒石酸、酚類、樹脂、鞣質和維生素A、C等成分。其味酸澀,具有滋補、健胃、利尿、補肝腎,益氣血等功效。主治血壓高、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萎遺精、月經過多等症。
山茱萸的成熟乾燥果實,去核後即為名貴葯材山芋肉。果葯入葯,為收斂性補血劑及強壯劑;可健胃、補肝腎、治貧血、腰痛、神經及心臟衰弱等症。其性味酸澀、入肝、腎經。酸澀收斂,有滋肝補腎、固腎澀精的作用,適用於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泄、眩暈耳鳴之症。
茱萸肉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功能成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歷代醫家應用山茱萸的經驗,把山茱萸列為補血固精、補益肝腎、調氣、補虛、明目和強身之葯。
經濟價值
以山茱萸為原料的綠色保健食品開發,可加工成飲料、果醬、蜜餞及罐頭等多種食品。
觀賞價值
山茱萸先開花後萌葉,秋季紅果累累,緋紅欲滴,艷麗悅目,為秋冬季觀果佳品,應用於園林綠化很受歡迎,可在庭園、花壇內單植或片植,景觀效果十分美麗。盆栽觀果可達3個月之久,在花謹友卉市場十分暢銷。
功效
補虛固脫
近代醫家張錫純雲:“茱萸救脫之功,較參、芪、術更勝哉!”又說:“救脫之葯,當以萸肉第一”。山萸肉善補肝,凡人身氣血將散者,皆能斂之,故其善治陰陽兩虛之喘息、自汗、怔仲、失精、小便失禁、大便滑瀉等危重證候。臨症常以山萸肉50~100克煎濃湯服。
滋陰斂汗
肝為厥陰,其虛極之時,可見虛汗淋漓,或但熱不寒,汗出而熱解,或又熱又汗之危候。因肝膽相為表裡,厥陰肝經之忽熱忽汗之症,尤如少陽膽經之寒熱往來之候,治療需補肝滋陰以除寒熱。《神農本草經》謂山萸肉主寒熱,其實為肝經虛極之寒熱,因山萸肉能斂汗,又善補肝,故用於肝經虛極、元氣欲脫之寒熱往來、大汗淋漓之症有效。
補肝舒肝
《內經》雲:“過怒則傷肝”,肝藏血、主筋。肝傷,氣血虛,則筋失所養而筋脈拘急,麻木不仁,伸曲不利而痛。又肝膽中藏相火,肝虛則疏泄失職,相火難以周流全身,以致郁於經絡之間,與氣血遲晌鏈凝滯而痛。治療宜補肝舒肝並舉,補血活血同施。《神農本草經》雲:“山萸肉主溫中,逐寒濕痹。”山萸肉不僅能補肝,且能舒肝通利氣血,故臨床常用於治療肝虛所致腿痛,有補肝行痹之功。
收斂固澀
山萸肉具有收斂之功,又兼開通之力,可補肺絡及胃中血絡,又不致有留瘀之患。久咳不愈而氣血上逆之咳血,或肝虛火旺損傷胃絡之吐血患者,臨床常用山萸肉加龍骨、牡蠣,或加三七粉沖服,常可起到意外之療效。
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山萸肉有強心作用,山萸肉注射液2-8mg/kg靜脈注射可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收縮性和心輸出量,提高心臟工作效率。犬注射後,動脈收縮壓、舒張壓及平均血壓、左心室內壓均升高。山萸碼孫肉注射液能對抗家兔、大鼠晚期失血性休克,使休克動物血壓升高,腎血流量增加,延長動物存活時間。
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山萸肉不同組分對免疫系統影響不同,水煎液可降低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抑制SRBC或DNCB(2,4-二硝基氯苯)所致遲發型超敏反應,抑制T淋巴細胞的活化。山萸肉總苷和熊果酸能明顯抑制T淋巴細胞增殖、轉化,抑制LAK細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生成和白細胞介素-2的產生,對器官移植產生的排斥反應有明顯的對抗作用,每日腹腔注射山萸肉總苷500mg/kg,連續給葯6天,可明顯延長小鼠移植心臟後的存活時間。而水煎液對體液免疫有促進作用,可加速血清抗體IgG、IgM形成。
抗炎、抗菌
山萸肉水煎劑對二甲苯、蛋清、醋酸等致炎物引起的炎性滲出和組織水腫及肉芽組織增生均有明顯抑製作用,對腫脹組織中PGE含量無明顯影響,能降低大鼠腎上腺內維生素C的含量,減輕腎上腺細胞損害。提示其抗炎機理與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有關,對PGE合成釋放無明顯抑製作用。山萸肉對表皮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對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也有抑製作用。
抗應激、抗氧化、降血脂
山萸肉能增強機體的抗應激能力,提高小鼠耐缺氧、抗疲勞能力,增強記憶力。山萸肉能提高紅細胞中SOD活性,對抗脂質過氧化。其醇提物還有降血脂作用,可降低血清甘油三酯、膽固醇的含量,抗動脈硬化。
其他作用
山萸肉在體外有殺死腹水癌細胞的作用.亦有抗實驗性肝損害的作用.對因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引起的白細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山萸肉甙毒性很低,不溶血,但有較弱的興奮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食用方法
山萸肉粥
原料:山萸肉15克,粳米60克,白糖適量。
製作方法:先將山萸肉洗凈,去核,與粳米同入沙鍋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稍煮即成。
服法:早晚各食1次。
功效:補益肝腎,澀精斂汗。
應用:肝腎不足之頭暈目眩,耳鳴腰酸,遺精,遺尿,虛汗不止,腎虛帶下,小便頻數。
注意事項:3~5天為1療程,疾病完全治癒後,即可停服,或再間斷食用一段時期,以鞏固療效。發熱及小便淋澀者不宜食用。
山茱萸湯膳
北芪山萸─固脾益陰
葯方:北黃芪 4錢、山萸肉 2錢。
用法:兩碗半水,煎取一碗,飯後溫服。如試用過三幾次身體適應得來,則每天服一次亦無所謂。但有傷風感冒,仍須暫停服用。脾虛而胃腸又有消化不良問題之人,欲求根治,用葯時間可能比較長。如果天天煲葯感到麻煩,不妨將北芪、山芪肉這兩味葯,依照上述配量,加重若干倍,煎用濃汁,藏在冰箱里,分作若干日服用,每日早、午、晚服一次,每次用三、四湯羹葯汁,調開水服用乃可。這個方法,不但對脾虛多汗之人適用,就是腎氣不足,中氣虛弱之人不妨試用。
理論:北黃芪─健脾胃、旺氣血,不但功效好,體弱者的胃腸又容易適應受納。北芪對於晚上多汗,而屬於「脾弱陰虛」所引起者,有固脾止汗之效。兒童老弱亦可用之。但兒童服用,分量不宜太多,每次用二、三錢足矣。
⑶ 什麼花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
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的五種花:
1、仙人掌:喜強烈光照,耐炎熱,乾旱、瘠薄,生命力頑強,生長適溫為20到30攝氏度。主要分布在美國南部及東南部沿海地區、西印度群島等熱帶、亞熱帶的乾旱地區;
2、依米花:依米花生長在非洲的荒漠地帶它的花瓣呈狀,與非洲大地上空的毒日爭艷。一株依米花往往瞎逗老需要七年的時間在乾燥的沙漠里尋找水源,然後一點點積聚養分,在完成蓓蕾所需要的全部養分後,開花;
3、沙打旺: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又名直立黃芪、麻豆秧等。主根粗壯,植株高2米左右,叢生指緩,主莖不明顯,由基部生出多數分枝,奇數羽狀復葉;
4、天山雪蓮:生於高山雪磨升線附近的岩縫、石壁和冰磺礫石灘中,海拔2400到4000米。以天山所產最多,質亦最佳,可作葯用,也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5、熏衣草:其葉形花色優美典雅,藍紫色花序頎長秀麗,是庭院中一種新的多年生耐寒花卉,適宜花徑叢植或條植,也可盆栽觀賞。
⑷ 請問這種植物是什麼
鳳仙花,又名指甲花、染指甲花、小桃紅等。因其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名金鳳花。鳳仙花屬鳳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產中國和印度。基本信息名稱拉丁語學名:Impatiens balsamina英文名字 :Garden Balsam,Rose Balsam中文別名 : 透骨草、金鳳花、灑金花、 芰芰草(區別於「芨芨草」)、假桃花、小桃紅(因為重瓣花的和碧桃花很像),指甲草,小點紅鳳仙花的身體有根、莖、葉子、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 生物學分類域:真核域 Eukarya界:植物界 Plantae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綱: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目:牻牛兒苗目 Geraniales科:風仙花科 Balsaminaceae屬:風仙花屬 Impatiens種:鳳仙花種 Impatiens balsamina花語別碰我,源於它的英文別名Touch me not美語為Don't touch me,因為它的籽莢只要輕輕一碰就會彈射出籽兒來 海娜[henna]系生長在熱帶地區的天然植物,一年生直立肉質草本,又名指甲草、小桃紅,因其花頭、翅、尾俱翹然如鳳狀,故學名又稱鳳仙花。因海娜含特有的天然植物色素,故海娜在新疆維吾爾族生活中非常普及,種植海娜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姑娘們用海娜汁染指甲、染頭發,還塗在手心、手背、胳膊和腿等部位做皮膚保養,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 海娜含單寧、類黃酮、茶醌等天然美發成份,其葉子與花中的染色成份,可使頭發轉變為棕色、咖啡色、棕紅色,染後色彩自然、均勻,不褪色。[編輯本段]形態特徵鳳仙花莖高0-100厘米,肉質,粗壯,直立。上部分枝,有柔毛或近於光滑。葉互生,闊或狹披針形,長達10厘米左右,頂端漸尖,邊緣有銳齒,基部楔形;葉柄附近有幾對腺體。其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粉紅、大紅、紫、白黃、灑金等,善變異。有的品種同一株上能開數種顏色的花朵。鳳仙花多單瓣,重瓣的稱鳳球花。據古花譜載,鳳仙花00多個品種,不少品種現已失傳。因鳳仙善變異,經人工栽培選擇,已產生了一些好品種,如五色當頭鳳,花生莖之項端,花大而色艷,還有十樣錦等。根據花型不同,又可分為薔薇型、山茶型、石竹型等。鳳仙花的花期為-月,結蒴果,蒴果紡錘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時彈裂為個旋卷的果瓣;種子多數,球形,黑色,狀似桃形,成熟時外殼自行爆裂,將種子彈出,自播繁殖,故采種須及時。[編輯本段]習性特徵鳳仙花性喜陽光,怕濕,耐熱不耐寒,適生於疏鬆肥沃微酸土壤中,但也耐瘠薄。鳳仙花適應性較強,移植易成活,生長迅速 生長季節每天應澆水一次,炎熱的夏季每天應澆水次,雨天注意排水,總之不要使盆土乾燥或積水 鳳仙花生存力強,適應性好,一般很少有病蟲害。如果氣溫高、濕度大,出現白粉病,可用0%基硫菌靈可濕性粉00倍液噴灑防治。如發生葉斑病,可用0%多菌靈可濕性粉00倍液防治。鳳仙花主要蟲害是紅天蛾,其幼蟲會啃食鳳仙葉片。如發現有此蟲害,可人工捕捉滅除。繁殖喜向陽的地勢和疏鬆肥沃的土壤,在較貧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長 用種子繁殖。—月進行播種,以月播種最為適宜,移栽不擇時間 生長期在—月份,種子播入盆中後一般一個星期左右即發芽長葉 長到cm左右時,每盆保留1—株 長到0—0厘米時摘心,定植後,對植株主莖要進行打頂,增強其分枝能力,株形豐滿 片葉以後,每隔半個月施一次腐熟稀薄人糞尿等,孕蕾前後施一次磷肥及草木灰 花開後剪去花蒂,不使其結籽,則花開得更加繁盛;基部開花隨時摘去,這樣會促使各枝頂部續開花,但容易變異 月上、中旬即可開花,花期可保持兩個多月。播種前,應將苗床澆透水,使其保持濕潤, 鳳仙花的種子比較小,播下後不能立即澆水,以免把種子沖掉。再蓋上約—毫米一層薄土,注意遮蔭, 約10天後可出苗。當小苗長出-片葉時就要開始移植,以後逐步定植或上盆培育 也可以在溫室里培養發芽,但在固定種植在外面以前,必須先在夜間實行堅苗。鳳仙花育苗技術種子撒播在培養土上,輕加覆土約0.公分,-天後發芽,真葉-片即可定植於花盆或花壇,株距0公分。原產地中國,印度和馬來西亞。栽培技術1.栽植一般於春季-月播種。可播種在苗床內,或直接播於庭院花壇。幼苗生長快,應及時間苗,經1次移植後於月初定植園地。如果延期播種,苗株上盆,可於國慶節開花。.光照與溫度喜光,也耐陰,每天要接受至少小時的散射日光。夏季要進行遮蔭,防止溫度過高和烈日暴曬。適宜生長溫度1-℃,花期環境溫度應控制在10℃以上。冬季要入溫室,防止寒凍。.澆水與施肥定植後應及時灌水。生長期要注意澆水,經常保持盆土濕潤,特別是夏季要多澆水,但不能積水和土壤長期過濕。如果雨水較多應注意排水防澇,否則根、莖容易腐爛。定植後施肥要勤,特別注意不可忽干忽濕。夏季切忌在烈日下給萎蔫的植株澆水。特別是開花期,不能受旱,否則易落花。.花期控制如果要使花期推遲,可在月初播種。也可採用摘心的方法,同時摘除早開的花朵及花蕾,使植株不斷擴大,每1 - 0天追肥1次.月以後形成更多的花蕾,使它們在國慶節開花。[編輯本段]病害防治一、鳳仙花白粉病a.症狀:此病主要發生在葉片和嫩梢上。一般在月開始發生,月份以後葉面布滿白色粉層。隨後,在白粉層中形成黃色小粒點,顏色逐漸變深,最後呈黑褐色 b.傳染途徑:病菌在病株殘體和種子內越冬。翌年,環境適宜時,病菌借風雨傳播。~月為發病盛期 c.防治方法:1.栽植不過密,適當通風,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植株的抗病力。將病葉、病株清除,集中銷毀,減少傳染源 .發病期間用1%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100倍液,或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在℃以上的高溫下避免噴葯,以免發生葯害。二、鳳仙花褐斑病鳳仙花褐斑病又稱風仙花葉斑病,在我國南北各地均有發生 a.症狀:病害主要發生在葉片上。葉面病斑初為淺黃褐色小點,後擴展成圓形或橢圓形,以後中央變成淡褐色,邊緣褐色,具有不明顯的輪紋。嚴重患病的葉片上,病斑連片,導致葉片變得枯黃,直至植株死亡 b.傳染途徑:病菌在風仙花病殘體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當環境條件適宜時,病菌借風雨飛散傳播。高溫多雨的季節,易發病 c.防治方法1·鳳仙花喜肥沃的砂質壤土,不耐澇。因此,種植以砂質壤土為宜,以利排水;盆栽鳳仙花,雨後應及時倒盆。秋末應將病葉、病株集中銷毀,減少來年傳染源 ·發病初期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00~00倍液,或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百菌清1000倍液防治。三、鳳仙花立枯病a.症狀:病菌主要侵染根莖部,致病部變黑或縊縮,潮濕時其上生白色霉狀物,植株染病後,數天內即見葉萎蔫、乾枯,繼而造成整株死亡 b.傳播途徑:1·主要以菌絲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殘體內越冬,土壤中的菌絲營腐生生活,不休眠 ·在田間,主要靠接觸傳染,即植株的根、莖、葉接觸病土時,便會被土中的菌絲侵染,在有水膜的條件下,與病部接觸的健葉即染病。此外,種子、農具及帶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傳播蔓延 c.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拔除病株後噴灑%百菌清可濕性粉劑00倍液,或0%多·福可濕性粉劑00倍液、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倍液。[編輯本段]用途及作用鳳仙花種子亦名急性子,莖亦名透骨草,均可入葯,有活血化瘀、利尿解毒、通經透骨之功效。鮮草搗爛外敷,可治瘡癤腫疼、毒蟲咬傷。種子為解毒葯,有通經、催產、祛痰、消積塊的功效,孕婦忌服;全草搗汁,外用治跌打損傷,花瓣搗碎後加大蒜汁等粘稠物,可染指甲,染甲數次以後可以根治灰指甲。種子含皂苷、脂肪油、甾醇、多糖、蛋白質、氨基酸、揮發油。我國南北各省均有栽培;供觀賞,除作花境和盆景裝置外,也可作切花 指甲花,在印度、中東等地稱為HENAA海娜,其本身帶有天然紅棕色素,中東人很早就種植這種植物,用它的汁液來染指甲和修飾自己。據記載,埃及艷後就是利用指甲花來染頭發的。著名的印度身體彩繪,也是用它來染色的。[編輯本段]指甲花染發法很多中老年人為染發煩惱,不染吧,太顯老,染吧又怕染發劑致癌。現在你不用煩惱了,有一種純天然、對身體沒有任何傷害的植物染發法,而且染出來的效果還是時尚的紅棕色 材料:海娜粉(指甲花粉,葯房可以買到)、適量蜂蜜、1個生雞蛋、橄欖油染發步驟:1】第1步將熱茶水、適量蜂蜜、1個雞蛋,加入海娜粉,攪拌均勻,加檸檬汁,有條件的最好加專業烏斯瑪油可以更好的烏發和生發,添加其它的油將引發頭皮屑,同時防止添加劑,這一步熱茶水可以換成桑葚水,桑葚的烏發作用更好,而蜂蜜和雞蛋可以不加,作用不大,就是增加了粘稠度而已 】第步用水濕潤一下干凈的頭發.最好是干發,更好的吸收在按摩過程中 】第步短發用0克左右,長發用0克左右,根據自己頭發的長度和厚度酌情增減.】第步用梳子把混合好的膏均勻塗抹在頭發上.,要區別化學染發,化學染發塗發梢兒不接觸頭皮,海娜粉染發護發,更強調的是護理和滋養,因為海娜粉的滋養和活血功效更針對的是滋養毛囊和發根營養頭皮,海娜的小分子物質會有效改善頭皮和毛囊的血液循環以增強頭皮和毛囊活性。因此特別提示,必須將海娜漿料充分塗到頭皮和發根處 】 第步用塑料浴帽或塑料袋包好頭發,外面最好裹上毛巾,~個小時以後用溫水洗凈 】日常護理,使用海娜粉後,已經是低碳的生活開始。因此請不要在使用護發素,和洗發時二合一的護發產品,使用海娜粉後,洗發液盡量的簡單,就是清潔作用就行了,因此海娜粉在敷到頭皮上時已經對頭皮做了深度清潔和滋養。因此,特別提示使用海娜粉後就不要在使用護發素了,這點要切記。否則會降低海娜粉的養發功能。第一次使用最好看看正確的流程,北京雙井家樂福石韻浩庭號樓1單元01就有演示過程。染發後的顏色分析:人的頭發顏色基本上是均勻的,正是由於基本所以用海娜粉護理後的頭發顏色也是基本一致的,更加自然 黑色頭發護理後是栗色,在燈光和日光下非常明顯 白發護理後前1-次會是棕色和咖啡色之間,次過後隨著使用增多白發會呈酒紅色。[編輯本段]染指甲的方法鳳仙花具有很強的抑制真菌的作用,同時它顏色艷麗,用它來染指甲既能治療灰指甲、甲溝炎,又是純天然、對指甲無任何傷害的染色方法。而且,用它來染指甲在中國也有很長的歷史~材料鳳仙花瓣(大紅色、紫紅的最好;粉紅、白色的顏色淺,不建議使用),茼麻葉子(也可用其它葉子,寬大柔軟堅韌即可;塑料袋也行,不過不太透氣),線繩,明礬或鹽(不建議用明礬,對身體有害)。步驟1,將花瓣放入適量食鹽後,搗爛 可放置半天,水份蒸發一部分後染色效果更佳 、取適量敷於指甲蓋,以蓋住指甲蓋為准 、用葉子包住,並纏好,包纏的方法都類似包粽子。其它指頭同樣方法操作。注意1、如一次效果不理想可再重復一次,搗好的花瓣可以放入冰箱保存,不影響下次使用 、染一次最少要個小時以上的時間,最好晚上包好,早上就全染紅了 、染好後,指甲的周圍部分也會被染紅,多洗幾次手,-天即可恢復正常顏色。[編輯本段]葯用價值基本信息【來源】本品為鳳仙花科植物鳳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的花。夏季花盛開時採收,鮮用或曬干 【性味歸經】甘,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活血通經,祛風止痛,外用解毒。用於閉經,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濕性關節炎,癰癤疔瘡、蛇咬傷、手癬 【用法用量】 1~錢;外用適量,鮮花搗爛敷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備注】(1)全草在南方地區作透骨草用 ()鳳仙花含有促癌物質!促癌物質不直接揮發,但會滲入土壤,長期食用種植在該土壤里的蔬菜,很危險。鳳仙花化學成分及其抗真菌作用研究1. 種子(急性子):含皂苷、脂防油,油中含鳳仙甾醇(balsaminasterol,ch0o)、杷荏酸(parinaric acid,c1ho)、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及β-谷甾醇。又含皂苷、槲皮素二糖苷、槲皮素三糖苷,並含揮發油、蛋白質、氨基酸及多聚糖 . 花:花中含-甲氧基1,-萘醯、黃酮類化合物:山奈醇(kaempferol)及槲皮素(uercetin) . 全草(透骨草):鳳仙地上部分含指甲花醯、指甲花醒甲醚和槲草素;全草含羥基苯甲酸、芥子酸、咖啡酸;莖含山奈酚--葡萄糖苷、天絲葵素、矢車菊素等;還含各種花色苷,有矢車菊素、飛燕草素、蹄紋天蘭素、錦葵花素、山奈酚、蛋白質、氨基酸及多糖,草酸鈣 美國愛普斯生物科學研究院對風仙花的主要化學成分及葯理葯效進行綜述。結果:鳳仙花含有大量萘醌元、黃酮類、香豆素類、甾醇類等成分。有些為首次從鳳仙花中得到的全新化合物;尤其萘醌元(MN-1)具有很好的抗真菌等作用。結論:鳳仙花萘醌元(MN-1)的研究開發的價值。關鍵詞:鳳仙花;化學成分;葯理作用鳳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為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中鳳仙花屬(Impatiens)一年生草本植物。鳳仙花屬共有植物00餘種,廣布於全球,我國約有00種,但葯用價值最高MN-1含量最高的鳳仙花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等寒冷潔凈的地方。(本草綱目)記載鳳仙花「蛇傷,擂酒服即解;又治腰脅引痛不可忍者,活血消積」。鳳仙花的全草(別名:透骨草、指甲花、小桃紅、鳳仙草、旱珍珠等)、花(別名:金鳳花、好女兒花等)、根(鳳仙根)、果皮和種子(急性子)均可入葯。葉甘、溫,有小毒;莖、種子味苦、辛、溫,亦有小毒;花活血通經,祛風止痛,外用解毒;莖、種子有破血、消積之功效,可治腰脅痛、蛇咬傷、鵝掌風、風濕性關節炎、癰癤瘡疔、胎衣不下、潰瘍日久不愈和經閉腹痛等症;種子作為葯材急性子收錄於中國葯典。目前,美國愛普斯對此屬植物的研究主要是對鳳仙花的化學成分及其葯理作用的研究 1 化學成分迄今為止,從鳳仙花的花、果皮、種子、根中分離得到多類化合物,其中包括萘醌元、黃酮、甾醇、多肽等。黃酮、香豆素、萘醌為主要成分,且為鳳仙花主要葯理作用的物質基礎。1.1萘醌元從鳳仙花花瓣中得到一羥基一1,一萘醌和一甲氧基一1,一萘醌(MN-1)即我們所說的「萘醌元」。研究人員採用含有0.1 mgL_1煙醯胺(NAA)[ 、0.1 mgL-1激動素和1.0 mgL_1細菌澱粉酶(BA)的B培養基℃培養鳳仙花的幼葉細胞周並從中得到萘醌類化合物,包括有一甲氧(羥基)一1,一萘醌、二一(一羥基一1,一萘醌一一)一甲烷(diphthioco1)等。從鳳仙花的地上部分得到口一還原酶抑制劑二一(一羥基一1,一萘醌一一_乙烷(impatieno1)L ;從果皮中得到具有抗癢作用的雙萘呋喃一,1一酮類化合物Balsaminone A、B(化學結構式見圖),此類化合物極少能從天然產物中得到。科學家首次報道鳳仙花中的新萘醌類化合物具有選擇性抑製作用。通過反復硅膠柱和凝膠柱Sephadex LH-0層析得到impatienolate和balsaminolate ,萘醌元的 種多肽Ib—AMP(1~)各約含0個氨基酸,具較好的抑制真菌和細菌的作用。1. 黃酮類採用毛細管電泳(電化學檢測)從Impa.tiens balsamina I (以下簡稱Ib)的粉色花瓣中分離出山柰酚及其衍生物,包括山柰酚、山柰酚--葡萄糖苷、山柰酚--芸香糖苷、山柰酚一一鼠李糖基雙葡糖苷和山柰酚一一P一對羥基桂皮酸葡萄糖苷。從白色花瓣的體積分數%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槲皮素及其苷的衍生物;此外從白色花瓣中還分離得到黃芪苷、楊梅素、各種花色素及苷(矢車菊素、飛燕草素、天竺葵素) 1. 香豆素類從鳳仙花的幼葉細胞培養體系中得到,一二甲氧基一一羥基香豆素、一甲氧基一一羥基香豆素、東莨菪素(苷)、異白蠟樹定等。另外,有研究者還得到. 雙香豆素。從Ib的培養體系中還得到a一菠甾醇和a一菠甾睜—0,D一葡萄糖苷。胡喜蘭等從鳳仙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豆甾醇等個化合物。從種子中得到一系列baccharane glycosides。1. 多肽類化合物及蛋白質Pa1分離得到佔Ib果皮總蛋白提取物組成%的高分子量多肽,此多肽由個亞單位組成,分子質量為.×10 U,由較多的酸性氨基酸組成,等電點.,可顯著抑制 肌動蛋白和F一肌動蛋白的聚合[1] 萘醌元實驗圖示 鳳仙花葯理作用鳳仙花應用廣泛,治療跌打、止疼痛、祛風濕、甲癬等。其主要葯理活性為抗過敏、抗炎、抗真菌等。實驗表明鳳仙花提取物中具有同時拮抗組胺H1受體和PAF受體成分,有較好的抗急、慢性過敏作用;提取物中還含有一定量抗炎和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其中抗菌效果明顯。.1 抗真菌作用愛普斯華裔專家Tellen Wung及美國專家Ritas Aira、Peter Stephen等用生物鑒定方法從鳳仙花地上部分分離出抗微生物系列化合物,一甲氧基一1,一萘醌(MN-1)對1種細菌(革蘭氏陽性、陰性菌)和種真菌鏈中的種革蘭氏陽性菌、種革蘭氏陰性菌和種真菌鏈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其中革蘭氏陰性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A對MN-1尤其敏感。另外,HPLC法分析證明傳統葯湯中有足夠量的MN-1存在從而起到抑制細菌的作用。對鳳仙草的不同提取物對導致手、足甲癬病的種主要致病真菌的抑製作用進行了研究,用打孔法篩選不同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發現只有體積分數%乙酸冷浸葯液效果顯著。用試管法求體積分數% 乙酸冷浸液抗菌的最低濃度MBC,結果顯示,種真菌的MBC均為.×10gL~,說明鳳仙花提取物中的萘醌元均有抗皮膚真菌的效果 . 促透皮作用對急性子的乙醇提取液進行促透皮實驗研究,以不同量的急性子乙醇提取液作為促透皮液,以撲熱息痛作為實驗葯物,採用離體小白鼠皮膚進行研究,發現體積分數% 乙醇提取液對撲熱息痛有較好的促透皮作用。葯理作用1. 種子(急性子):結花籽(1)急性子煎劑、酊劑、水浸劑對兔、豚鼠離體子宮均有明顯的興奮作用,麻醉兔在位子宮有明顯興奮作用 ()本品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 花:鳳仙花的鮮花汁,對紅色表皮癬菌、堇色發癬菌及腹股溝表皮癬菌、考夫曼高爾夫表皮癬菌均有抑製作用 . 全草:鳳仙地上部分有抗真菌、止血作用。性味功能1. 種子(急性子):甘,溫。有小毒。活血通經,祛風止痛,外用解毒 . 花:甘,溫,歸腎經;有小毒。活血通經,祛風止痛,外用解毒 . 全株:味苦、辛,性溫。歸腎經. 根:味甘,性平。主治1. 種子(急性子):閉經,難產,骨硬咽喉,腫塊積聚。孕婦忌服 . 花:閉經,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濕性關節炎,癰癤疔瘡,蛇咬傷,手癬。孕婦忌服 . 全草:祛風,活血,止痛,消腫。主治關節腫痛,跌打損傷,瘰厲,癰疽疔毒 . 根:祛風止痛,活血消腫。主治風濕關節疼痛,跌打損傷,咽喉骨粳。用法用量1. 種子(急性子):用量~克 . 花:花1.~克(鮮品~克);外用適量,鮮花搗爛塗敷患處 . 全草:全株10~1克(鮮品0~0克). 根:根~1克附方1. 治婦女經閉腹痛: 鳳仙花~朵,泡茶飲 . 治水腫: 鳳仙花根每次~個,燉豬肉吃 . 治百日咳: 鳳仙花10朵,冰糖少許,燉食 . 白帶: 鳳仙花1克(或根0克),墨魚0克,煮湯食,每日一劑 . 治腰脅疼痛: 鳳仙花克,曬干,研末,空腹服 . 治骨折疼痛: 干鳳仙花克,鮮品克,泡酒,內服 . 鵝掌風,灰指甲: 鮮鳳仙花數朵,外擦 . 治甲溝炎: 鮮鳳仙花或葉,加紅糖少許,搗爛敷患處 . 治毒蛇咬傷: 鮮鳳仙全株10克,搗爛絞汁服,渣敷患處;或用鳳仙花加酒搗汁服 10. 治跌打損傷: a.鳳仙花根適量,曬干研末,每次~1克,水酒沖服,一日1劑。b.鳳仙莖葉,搗汁,黃酒沖服 11.百日咳,嘔血,咯血:鮮鳳仙花~1朵,水煎服 1. 瘰厲,發背,癰腫:a.鮮鳳仙花搗爛敷患處 b.鮮鳳仙全株連根洗凈,搗爛,加水煮汁次。過濾,將二次濾汁合並再熬,濃縮成膏,塗紙上,貼患處,每日一換。注 意黃色鳳仙花此植物里的草酸鈣比較多,雖然在煮過後會消失,但依然不建議生吃,尤其有風濕症、關節炎、痛風、胃酸過多症、腎結石等病人不可以多食此物,若要做葯用也必須嚴格遵照醫囑。[編輯本段] 希望有所幫助,採納
⑸ 請問大師這種花和草的名稱
地黃(玄參科地黃屬植物)
地黃(拉丁學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玄參科地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30厘米,根莖肉質,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莖紫紅色。直徑可達5.5厘米,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葉脈在上面凹陷,花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花冠外紫紅色,內黃紫色,葯室矩圓形,蒴果卵形至長卵形,花果期4-7月。
生於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處。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地黃,其根部為傳統中葯之一,最早出典於《神農本草經》。依照炮製方法在葯材上分為:鮮地黃、乾地黃與熟地黃,同時其葯性和功效也有較大的差異,按照《中華本草》功效分類:鮮地黃為清熱涼血葯;熟地黃則為補益葯。此外,地黃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具有較好的觀賞性。
中文學名
地黃
拉丁學名
Rehmanniaglutinosa(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
別稱
生地,懷慶地黃,小雞喝酒
二名法
Rehmannia glutinosa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合瓣花亞綱
目
管狀花目
亞目
茄亞目
科
玄參科
屬
地黃屬
種
地黃
分布區域
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江蘇等省
1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1]地黃體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根莖肉質肥厚,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直徑可達5.5厘米,莖紫紅色。
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長2-13厘米,寬1-6厘米,邊緣具不規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花具長0.5-3厘米之梗,梗細弱,彎曲而後上升,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幾乎全部單生葉腋而分散在莖上;花萼鍾狀,萼長1-1.5厘米,密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具10條隆起的脈;萼齒5枚,矩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長0.5-0.6厘米,寬0.2-0.3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開裂而使萼齒總數達7枚之多;花冠長3-4.5厘米;花冠筒狀而彎曲,外面紫紅色,(另有變種,花為黃色,葉面背面為綠色)被多細胞長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鈍或微凹,內面黃紫色,外面紫紅色,兩面均被多細胞長柔毛,長5-7毫米,寬4-10毫米;雄蕊4枚;葯室矩圓形,長2.5毫米,寬1.5毫米,基部叉開,而使兩葯室常排成一直線,子房幼時2室,老時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無毛;花柱頂部擴大成2枚片狀柱頭。[2]
蒴果卵形至長卵形,長1-1.5厘米。花果期4-7月。[2]
植物形態
2生長環境
常生於生於海拔50~1100米的荒山坡、山腳、牆邊、路旁等處。[2]
3地理分布
分布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江蘇、湖北等省區。中國各地及國外均有栽培。[2]
4栽培技術
地黃喜疏鬆肥沃的沙質壤土,黏性大的紅壤土、黃壤土或水稻土不宜種植。地黃是喜光植物,植地不宜靠近林緣或與高稈作物間作。當土溫在11~13℃,出苗要30~45天,25~28℃最適宜發芽,在此溫度范圍內若土壤水分適合,種植後一星期發芽,15~20天出土;8℃以下根莖不能萌芽。[3]從種植到收獲需150~160天。
根莖繁殖
根莖繁殖為主。種子繁殖多在培育新品種時應用。種用根莖來源於倒栽法、窖藏及春地黃露地越冬等,但以倒栽法的地黃種產量高、質量好。
具體方法是:7~8月在當年春季栽種的良種地黃地內,選生長健壯、無病蟲的根莖,挖起折成4~5cm短節,稍風干後,按行距10~30cm,株距5~10cm,重新種到一塊充分施足底肥的地里,適當除草,追肥,雨後注意排水,第2年春季隨挖隨栽。栽種地黃一般在日平均溫度為18~21℃時最好。如北京在4月上、中旬,重慶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黃在4月上、中旬;晚地黃(或麥茬地黃),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栽種時在壟或畦上開溝,溝距33cm,每隔15~20cm,放種栽一節,覆土3~4cm,壓實表土後澆水。每壟種2行,每畦3~4行,苗出齊後,選陰雨天補苗,栽後1月左右勻苗,每穴留1株健苗,封行前,淺薅2-3次,並鏟去陸續生出的多餘苗。[3]
田間管理
每次中耕後都要追肥1次,可施人畜糞水或餅肥,多雨季節,要注意排水防澇,使地無積水,出現花蕾時,要隨時摘除。[3]
地黃栽培時,不宜選曾種植過棉、芝麻、豆類、瓜類等的土地,否則病害嚴重。如要混種,應選禾本科作物;地黃有「三怕」,即怕旱、怕澇和怕病蟲害。因其根系少,吸水能力差,稍微乾旱即易凋萎;土壤水分過多則肉質根莖易腐爛。所以得適當的灌溉。
病蟲防治
斑枯病可選抗病品種,清潔園地,發病初期用倍量式波爾多液噴霧。還有地黃枯萎病、大豆胞囊線蟲、輪紋病等為害。蟲害有棉紅蜘蛛,發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防治。蛺蝶,在其幼齡期用敵百蟲等防治。
5主要價值
地黃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創匯產品之一,產品遠銷港澳、東南亞及日本等國。[4]
葯用
來源:玄參科植物地黃 的新鮮或乾燥塊根。秋季採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鮮用;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干。前者習稱鮮地黃,後者習稱生地黃。[5]
炮製:(熟地黃)⑴取凈生地黃,照酒燉法燉至酒吸盡,取出,晾曬至外皮黏液稍干時,切厚片或塊,乾燥,即得。每100kg生地黃,用黃酒30~50kg。⑵取凈生地黃,照蒸法蒸至黑潤,取出,曬至約八成干時,切厚片或塊,乾燥,即得。[6]
性味:鮮地黃:甘、苦,寒。生地黃:甘,寒。[5]熟地黃:甘,微溫。[6]
歸經:歸心、肝、腎經。[5-6]
功能主治:地黃性涼,味甘苦,具有滋陰補腎、養血補血、涼血的功效。凡陰虛血虛腎虛者食之,頗有益處。此外,地黃有強心利尿、解熱消炎、促進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7]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5]
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早白。[6]
用法用量:鮮地黃:12~30g。生地黃、熟地黃:9~15g。[6][5]
貯藏:鮮地黃埋在砂土中,防凍;生地黃置通風乾燥處,防霉、防蛀。[8][6]
常用配方
⑴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葯三兩,牡丹皮二兩。右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⑵治暑溫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嚴語,目常開不閉,或喜切不開: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三錢,丹參二錢,黃連一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二錢(連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與也。(《溫病條辨》清營湯)
⑶治陽乘於陰,以致吐血、衄血: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上研,丸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婦人良方》四生丸)
⑷治吐血經日:生地黃汁一升,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末)。上葯相和,煎至半升,分為二服,溫溫食後服。(《聖惠方》)
⑸治肺損吐血不止:生地黃八兩(研取汁),鹿角膠一兩(炙燥,研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於銅器中煎,次下地黃汁及膠末,打令勻,煎令熔,十沸後,分作三服。(《聖濟總錄》地黃飲)
⑹補虛除熱,去癰癤痔疾:生地黃隨多少,三搗三壓,取汁令盡,銅器中湯上煮,勿蓋,令泄氣,得減半,出之,布絞去粗碎結濁滓穢,更煎之令如餳,酒服如彈丸許,日三。(《千金方》地黃煎)
⑺治勞瘦骨蒸,日晚寒熱,咳嗽唾血:生地黃汁二合。煮白粥,臨熟人地黃汁攪令勻,空心食之。(《食醫心鏡》)
⑻治產後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煩亂:生地黃汁半小盞,益母草計半小盞。上葯,入酒一小盞相和,煎三、五沸,分為三服,頻頻服之。(《聖惠方》地黃酒)
⑼治消渴:生地黃三斤(細切),生薑半斤(細切),生麥門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處於石臼內搗爛,生布絞取自然計,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貯,每服一匙,用溫湯化下,不拘時。(《聖濟總錄》地黃煎)
⑽治墜馬傷折手足,痛甚:生地黃一斤,生薑四兩。搗細末,入糟一斤同炒勻,乘熱以布裹罨傷處,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後整骨。(《夷堅志》)
中成葯: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膠囊、九子地黃丸、乾地黃丸
臨床應用
地黃
⑴導赤散(《小兒葯證直訣》)主治心經火熱證。生地黃6g,木通6g,生甘草梢6g。上葯為末,每服9g,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方中地黃入心腎經,甘涼而潤,清心熱而養血養陰,用以為臣。[8]
⑵清胃散(《蘭室秘藏》)主治胃火牙痛。生地黃6g,當歸身6g,牡丹皮9g,黃連6g,升麻9g。上葯為末,都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方中生地涼血滋陰。[8]
⑶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主治陰虛火旺盜汗。當歸、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熟地黃各6g,黃芪12g。上葯為粗末,每服15g,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服,小兒減半服之。方中當歸、生地、熟地入肝腎而滋陰養血,陰血充則水能制火,為方中君葯。[8]
⑷六味地黃丸(《小兒葯證直訣》)治腎陰虛證。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舌燥咽痛,牙齒動搖,足跟作痛,以及小兒鹵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熟地24g,山萸肉、干山葯各12g,澤瀉、牡丹皮、茯苓各9g。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6~9g),空心溫水化下。方中熟地味甘純陰,主入腎經,長於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葯。[9]
⑸泰山磐石散(《古今醫統大全》)治氣血虛弱,胎元不固證。胎動不安,墮胎,滑胎,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飲食,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人參、黃芪各3g,白術、炙甘草各1.5g,當歸3g,川芎、白芍葯、熟地黃各2.4g,續斷3g,糯米一撮,黃芩3g,砂仁1.5g。水煎服。方中熟地補血滋陰以養胎元,配伍人參以復沖任氣血不足之本,為君葯。[9]
⑹左歸丸(《景岳全書》)治真陰不足證。腰酸腿軟,頭暈眼花,耳聾失眠,遺精滑泄,自汗盜汗,口燥舌干,舌紅少苔,脈細。大懷熟地240g,山葯120g,枸杞120g,山萸肉120g,川牛膝120g,菟絲子120g,鹿膠120g,龜膠120g。上先將熟地蒸爛杵膏,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方中重用熟地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葯。[9]
食用
將地黃作為食品,在民間已有悠久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黃產區群眾就將地黃「腌製成鹹菜,泡酒、泡茶而食之。」至今人們仍把地黃切絲涼拌,煮粥而食。
宜忌人群
宜食:陰虛發熱、口乾渴、陰傷便秘、腎陰不足、虛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濕疹、神經性皮炎以及婦女月經不調、血崩、胎動不安等病症患者適宜食用。
忌食:脾虛腹瀉、胃虛食少者不適宜食用。同時,地黃不宜與薤白、韭白、蘿卜、蔥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時不宜用銅鐵器皿。[7]
觀賞
地黃適於盆栽,若在溫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開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優美,可在花境、花壇、岩石園中應用。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地黃為重要葯材。[3]
葯理作用
⑴降血糖:懷慶地黃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對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實驗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⑵止血:生地、熟地煎劑、生地炭、熟地炭灌胃, 對小鼠均可縮短血液凝固時間(毛細管法).
⑶抗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地黃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並有抗凝血酶作用, 對內毒素引起的大鼠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有對抗作用.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損害等作用.
⑷治療肝炎:臨床報道地黃和甘草合用,無論是肌注或口服對傳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進肝功能恢復,尤以ALT下降顯著且無局部及全身不良反應。
⑸治療白喉:以生地黃為主,配合連翹、黃芩、麥冬、玄參的抗白喉合劑,服用後多在4天內退熱,假膜消失,咽痛好轉。[12]
葯材鑒別
地黃
顯微特徵:鮮地黃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層細胞。皮層薄壁細胞排列疏鬆;散有較多分泌細胞,含橘黃色油滴;偶有石細胞。韌皮部較寬,分泌細胞較少。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廣;導管稀疏,放射狀排列。
生地黃粉末深棕色,木栓細胞淡棕色,斷面觀類長方形,排列整齊。薄壁細胞類圓形,內含類圓形細胞核。分泌細胞形狀與一般薄壁細胞相似,內含橙黃色或橘黃色油滴物。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直徑約至92微米。
地黃
理化鑒別:生地黃取本品2克,加甲醇20毫升,置於水浴上加熱迴流1小時,放冷,濾過,濾液回收甲醇至5毫升,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梓醇對照品,加甲醇配製成每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微升,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4: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茴香醛試液,105攝氏度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再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熟地黃取本品粉末1克,加乙醇10毫升,浸泡24小時,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5-羥甲基糠醛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毫升含0.5毫克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供試品溶液10微升、對照品溶液5微升,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燈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7植物文化
史載
地黃是「四大懷葯」之一,有著久遠的歷史記載。從周朝開始,四大懷葯被歷代列為皇封貢品;唐宋時期,四大懷葯已久負盛名,經絲綢之路傳入亞歐各國;明代鄭和將懷葯帶入東南亞、中東、非洲諸國;近代四大懷葯被海外人士譽為「華葯」。《紅樓夢》中亦有寶玉為晴雯改葯方加地黃的情節。
詩詞
作者:蘇軾(宋代)《地黃》。
地黃餉老馬,可使光鑒人。吾聞樂天語,喻馬施之身。
我衰正伏櫪,垂耳氣不振。移栽附沃壤,蕃茂爭新春。
沉水得稚根,重湯養陳薪。投以東阿清,和以北海醇。
崖蜜助甘冷,山姜發芳辛。融為寒食餳,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還生津。願餉內熱子,一洗胸中塵。
⑹ 請問,這是什麼花
翠雀,別名:鴿子花、百部草,拉丁文名:Delphinium grandiflorum L.為毛茛科、翠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花形別致,酷似一隻只燕子,故又名飛燕草、鴿子花。花徑4厘米左右。形態優雅,惹人喜愛。耐旱植物,喜光植物。陽性,耐半陰,性強健,耐乾旱,耐寒,喜冷涼氣候,生於山坡、草地、固定沙丘,忌炎熱原產於歐洲南部,中國分布在雲南、山西、河北、寧夏、四川等地。
翠雀為毛茛科、翠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花形別致,酷似一隻只燕子,故又名飛燕草、鴿子花。花徑4厘米左右。形態優雅,惹人喜愛。高35~65厘米,莖具疏分枝, 葉掌狀全裂。總狀花序具3~15花,軸和花梗具反曲的微柔毛;花左右對稱;小苞片條形或鑽形;萼片5,花瓣狀,藍色或紫藍色,長1.5~1.8厘米,上面1片有距,先端常微凹;花瓣2,較小,有距,距突伸於萼距內;退化雄蕊2,雄蕊瓣化,瓣片寬倒卵形,微凹,有黃色髯毛;雄蕊多數;心皮3,離生。蓇葖果3個聚生。花期8~9月。果期9~10月。適宜布置花壇、花徑,也可作切花。全草及種子可入葯治牙痛。
中文學名翠雀
拉丁學名Delphinium grandiflorum
別 稱鴿子花(東北),百部草(河北北部),雞爪連
二名法Delphinium grandiflorum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Magnoliidae)
目毛茛目(Ranunculales)
科毛莨科(Ranunculaceae)
亞 科金蓮花亞科(Helleboroideae Hutch)
族翠雀族(Delphineae Warming)
屬翠雀屬(Delphinium Linn.)
種翠雀D. grandiflorum
分布區域原產於歐洲南部,中國分布在雲南、山西、河北、寧夏、四川等地
目錄
1形態特徵
2生長習性
3分布情況
4栽培技術
▪ 繁殖方法
▪ 栽培方法
▪ 病蟲防治
5翠雀 - 用途
6主要價值
▪ 園林價值
▪ 葯用價值
7翠雀 - 育種
8翠雀 - 葯材採集
9翠雀 - 選方
10翠雀 - 中葯材的最佳採收期
11翠雀 - 生葯材鑒定
12翠雀 - 花語
1形態特徵
編輯
翠雀
多年生草本,高35~65厘米。全株被柔毛。莖具疏分枝。葉互生,掌狀深裂,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圓 腎形,三全裂,長2.2~6厘米,寬4~8厘米,裂片細裂,小裂片條形,寬0.6~2.5毫米。總狀花序具3~15花,軸和花梗具反曲的微柔毛;花左右對稱;小苞片條形或鑽形;萼片5,花瓣狀,藍色或紫藍色,長1.5~1.8厘米,上面1片有距,先端常微凹;花瓣2,較小,有距,距突伸於萼距內;退化雄蕊2,瓣片寬倒卵形,微凹,有黃色髯毛;雄蕊多數;心皮3,離生。盛花時更加一群藍色小鳥從天而降,十分動人。蓇葖果3個聚生。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本屬極近似烏頭屬,區別特徵為:上萼片具距,花瓣無爪,在雄蕊兩側外方各有1枚具爪的花瓣狀退化雄蕊(瓣片中央常有一簇髯毛)。本屬多種的花呈藍或紫色,且常有長距,似飛鳥,很美麗。中國只有翠雀一種被栽培作觀賞用。飛燕草屬極近似本屬,但2枚花瓣合生,無退化雄蕊,心皮只1枚(本屬為3~5枚)而與本屬不同,約有40種,產歐洲南部及亞洲西部一帶,在中國栽培供觀賞的飛燕草,原產歐洲南部和亞洲西南部。很多人把飛燕草當做翠雀的別名,因為二者英語都說larkspur。其實二者是不同的植物,甚至不同屬。
1[1]
植物形態
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提供並參與編輯
2生長習性
編輯
翠雀
生於山坡、草地、固定沙丘。[1] 喜涼爽通風、日照充足的乾燥環境和排水通暢的砂質壤土。耐旱植物,喜光植物。陽性,耐半陰,性強健,耐乾旱,耐寒,喜冷涼氣候,忌炎熱。
3分布情況
編輯
原產於歐洲南部,我國分布在雲南、山西、河北、寧夏、四川、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西藏等地,各省均有栽培。 [2]
4栽培技術
編輯
繁殖方法
分株:春、秋季均可進行。春季新芽長至15-18cm時扦插,生根後移栽,也可於花後取基部的新枝扦插。
扦插:繁殖在春季進行,當新枝長出l5cm以上時切取插條,插入沙土中。
翠雀
播種:多在3-4月或9月份進行,發芽適溫15℃左右。秋播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先播入露地苗床,入冬前進入冷床或冷室越冬,春暖定植。南方早春露地直播,間苗保持25一5Ocm株距。北方一般事先育苗,於4月中旬定植,2-4片真葉時移植,4-7片真葉時進行定植。雨天注意排水。栽前施足基肥,追肥以氮肥為主。老齡植株生長勢衰弱,2-3年需移栽一次。植株高大,易倒伏或彎曲,需支撐固定。[3]
栽培方法
切花主要特性:飛燕草對乙烯高度敏感,當其暴露在3徽升/升乙烯濃度下24小時,切花即受害。硫代硫酸銀(STS)處理和1-甲基環烯(1-MCP)處理(詳見附錄)可以減輕處源乙烯危害,增加采後壽命。[4]
采切發育階段:當花莖上大部分的花朵開放時采切。[4]
瓶插壽命:處理適當的切花瓶插壽命可達14天之久。[4]
儲藏和運輸技術:
零售商和消費者處理方法
(1)收到切花後應再剪截,在pH3.5~4.0的溫熱凈水中水合處理。如果切花先前未被硫代硫酸銀(STS)處理過,應在水合處理液中加入硫代硫酸銀(STS)。[4]
(2)使用一種保鮮液濕儲切花,儲藏溫度2~5℃。[4]
(3)切花展示區不要過冷或過熱,應避開風和成熟的水果。[4]
病蟲防治
常見病害有黑斑病、根頸軟腐病等。
5翠雀 - 用途
編輯
景觀用途: 翠雀花花形別致,色彩淡雅。或叢植,栽植花壇、花境,也可用作切花。
葯用價值:全草及種子可入葯治牙痛。莖葉浸汁可殺蟲。
6主要價值
編輯
園林價值
花壇花卉,花境花卉,岩生花卉觀賞類 ,自然式栽植、花境、花壇、岩石園。[2]
翠雀花花形別致,色彩淡雅。或叢植,栽植花壇、花境,也可用作切花。
葯用價值
全草及種子可入葯治牙痛。莖葉浸汁可殺蟲。
(果熟期不一致,熟後當自然開裂,故應及時採收。一般在6月將已熟種子先採收1一2次,7月份選優全部收割曬干脫粒。 全草漂洗,切段,曬干。)[4]
功用主治
①《東北常用中草葯手冊》:「瀉火止痛,殺蟲。」
②《高原中草葯治療手冊》:「抗菌除濕,殺蟲治癬。」
③治風熱牙疼:飛燕草五分至一錢。水煎含漱,不可咽下。(《東北常用中草葯手冊》)
④治疥癬:飛燕草配苦參研末調擦。
翠雀
(《高原中草葯治療手冊》)
⑤治頭虱:鮮雞爪連全草,搗碎,水浸洗頭。(《吉林中草葯》)[4]
葯材鑒定
根長圓柱形,長2-7cm,直徑1-3mm;表面深棕色,有明顯的橫紋;折斷面黃色。莖表面棕黃色,具棱,斷面中空。葉皺縮,黃綠色,濕潤展平後呈腎狀五角形,長0.8-1.4cm,寬0.7-2.3cm,3全裂,中央全裂片寬菱形,側全裂片近扇形,一至二回細裂,小裂片狹卵形;葉柄長。花單生枝頂,小苞片葉狀或橢圓形;花梗被短柔毛;萼片5,藍紫色,寬橢圓形,距圓筒狀鑽形,約與萼片等長;退化雄蕊2,花瓣狀,黑褐色,2裂,被黃色髯毛;子房被毛。蓇葖果長約1.8cm。種子倒圓錐狀四面體形。氣微,味苦。[4]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生物鹼甲基牛扁亭鹼,[5] 根含二萜生物鹼:牛扁鹼、甲基牛扁亭鹼(methyllycaconitine)。根有毒。對小鼠靜脈注射根的總生物鹼LD50為4.90mg/kg,主要症狀為四肢無力、呼吸困難、驚厥、急驟跳躍後死亡。全草可作土農葯,殺蒼蠅及其幼蟲。
7翠雀 - 育種
編輯
歐洲一些國家於17世紀就開始園藝化栽培,至今全球已培育出數千個觀賞栽培品種,並廣泛用於庭院綠化、盆栽觀賞和切花生產。
8翠雀 - 葯材採集
編輯
果熟期不一致,熟後當自然開裂,故應及時採收。一般在6月將已熟種子先採收1一2次,7月份選優全部收割曬干脫粒。 全草漂洗,切段,曬干。
9翠雀 - 選方
編輯
①治風熱牙疼:飛燕草五分至一錢。水煎含漱,不可咽下。(《東北常用中草葯手冊》)
②治疥癬:飛燕草配苦參研末調擦。(《高原中草葯治療手冊》)
③治頭虱:鮮雞爪連全草,搗碎,水浸洗頭。(《吉林中草葯》)
10翠雀 - 中葯材的最佳採收期
編輯
中葯材種類繁多,葯用部位不同,其最佳採收的時間也不相同。所謂最佳採收期,是
針對中葯材的質量而言的。中葯材質量的好壞,取決於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與產地、品種、栽培技術和採收的年限、季節、時間、方法等有密切關系。為保證中葯材的質量和產量,大部分中葯材成熟後應及時採收。中葯材的成熟是指葯用部位已達到葯用標准,符合國家葯典規定和要求。葯材質量包括內在質量和外觀性狀,所以中葯材最佳採收期應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外觀性狀如形、色、質地、大小等最佳的時期進行,才能得到優質的葯材,達到較好的效益。
現根據前人經驗,結合影響葯材性狀和品質的因素及葯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營養物質貯失規律,按中葯材葯用部分的不同,對中葯材的最佳採收期簡述如下。
一、以根及根莖類入葯的中葯材品種 此類中葯材一般以根及根莖結實、根條直順、少分叉、粉性足的質量較好,採收季節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長停止、花葉凋謝的休眠期及早春發芽前採收。大部分品種春季發芽前採收為最適時期,因為初春時葯用植物准備萌發,根莖部貯存的大量營養物質還沒有或剛開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營養物質最豐富,質量最好。但也有例外情況,如黃芪、草烏、黃連、黨參等在秋季採收,而太子參、半夏、附子等則以夏季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質量好。現把部分品種最適宜的採收期分述如下(見附表),供參考。
二、以花入葯的中葯材品種
花類中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時採收,質量較好,如花已盛開,則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氣逸散,嚴重影響質量。如,金銀花應在夏秋花蕾前頭蓬大由青轉黃時,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綠轉紅時,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開放時,玫瑰在春末夏初花將要開放時,槐米在夏季花蕾形成時,採收最適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質量好。但也有部分花類中葯材品種需在花朵開放時採收,如月季花在春夏季當花微開時,鬧羊花在4~5月花開時,洋金花在春夏及花初開時,菊花在秋冬花盛開時,紅花在夏季花由黃變紅時等,為最適宜的採收期。
三、以果實及種子類入葯的中葯材品種
果實類中葯材多在自然成熟或將近成熟時採收較好;種子類中葯材應在種子完全發育成熟、籽粒飽滿、有效成分含量高時採收較好。如火麻仁、馬兜鈴、地膚子、青箱子、五味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萊菔子、覆盆子、木瓜、山植、瓜蔞、苦杏仁、郁李仁、烏梅、金櫻子、沙苑子、草決明、補骨紙、胡蘆巴、枳殼、吳茱萸、巴豆、酸棗仁、胖大海、大風子、使君子、河子、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連翹、
女貞子、馬錢子、菟絲子、牽牛子、天仙子、枸杞子、牛蒡子、薏苡仁、砂仁、草果、益智仁等。對成熟度不一致的品種,應在成熟時隨熟隨采,分批進行。如急性子、千金子等。
翠雀
四、以葉入葯的中葯材品種
葉類中葯材品種宜在植株生長最旺、花未開放或花朵盛開時採收,此時植株已經完全長成,光和作用旺盛,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如大青葉、紫蘇葉、番瀉葉、臭梧桐葉、艾葉等。
五、以全草入葯的中葯材品種
全草入葯的中葯材應在植株生長最旺盛而將要開花前採收。如薄荷、穿心蓮、伸筋草、魚腥草、淫羊藿、仙鶴草、透骨草、馬鞭草、藿香、澤蘭、半枝蓮、白花蛇草、千里光、佩蘭、蒲公莢、茵陳、淡竹葉、石斛等。
11翠雀 - 生葯材鑒定
編輯
根長圓柱形,長2-7cm,直徑1-3mm;表面深棕色,有明顯的橫紋;折斷面黃色。莖表面棕黃色,具棱,斷面中空。葉皺縮,黃綠色,濕潤展平後呈腎狀五角形,長0.8-1.4cm,寬0.7-2.3cm,3全裂,中央全裂片寬菱形,側全裂片近扇形,一至二回細裂,小裂片狹卵形;葉柄長。花單生枝頂,小苞片葉狀或橢圓形;花梗被短柔毛;萼片5,藍紫色,寬橢圓形,距圓筒狀鑽形,約與萼片等長;退化雄蕊2,花瓣狀,黑褐色,2裂,被黃色髯毛;子房被毛。蓇葖果長約1.8cm。種子倒圓錐狀四面體形。氣微,味苦。
12翠雀 - 花語
編輯
清靜、輕盈、正義、自由
藍色:抑鬱
紫色;傾慕柔順
粉紅色:詩意
白色:淡雅
⑺ 野薔薇可以食用嗎
薔薇的形態特徵
薔薇、月季、玫瑰為薔薇科中三傑,均屬落葉灌木。薔薇高1~2主;枝細長,上升或蔓生,有皮刺。羽狀復葉;小葉5~9,倒卵狀圓形至矩圓形,長1~3厘米,寬0.8~2厘米,先端急尖或稍鈍,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銳鋸齒,有柔毛;葉柄和葉軸常有腺毛;托葉大部附著於葉柄上,先端裂片成披針形,邊緣篦齒狀分裂並有腺毛。傘房花序圓錐狀,花多數;花梗有腺毛和柔毛;花白色,芳香,直森汪徑2~3厘米;花柱伸出花托口外,結合成柱狀,幾與雄蕊等長,無毛。薔薇果球形至卵形,直徑6毫米,褐紅色。薔薇的浪漫由此形成。
薔薇花又稱白殘花,是自古有名的佳花。它屬於薔薇科落葉小灌木野薔薇,薔薇喜生於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分布於華東、中南等弊尺地。於5~6月間,當花盛開時,擇晴天採收,曬干作葯用。薔薇花,花色很多,有白色、淺紅色、深桃紅色、黃色等,花香誘人。明代顧磷曾經賦詩:「百丈薔薇枝,繚繞成洞房。蜜葉翠帷重,濃花紅錦張。張著玉局棋,遣此朱夏長。香雲落衣袂,一月留余香。」詩中描繪出一幅青以繚繞、奼紫嫣紅的畫面。薔薇是枝葉茂密,多花的植物,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新疆等地,花期一般在5~6月,其花清秀可愛,香氣怡人。
薔薇的食用功效
薔薇花可食用,亦可入葯。其味甘、涼,具有清暑化濕、順氣和胃、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暑熱胸悶、口渴、嘔吐、不思飲食、口瘡、口噤、腹瀉、痢疾、吐血及外傷出血等。其花含黃芪甙,揮發油,有較高的葯用價值。
現代研究
野薔薇原產於中國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及西南地區,主要分而與黃河流域以南各省區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其花的品種甚多,在平常的宅院與亭園都可見。朝鮮半島、日本也有分布。野薔薇性強健,喜光,耐半陰,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粘重土中也可正常生長。耐瘠薄,忌低窪積水。以肥沃、疏鬆的微酸性土壤最好。大家要注意的是,那些喜歡光的植物,只有在陽光充分的環境中,才能生長正常或生長良好,如果在比較陰涼的環境就會導致其生長不正常,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野薔薇在家宅或園林都較為常見,其花可愛秀麗,香氣逼人,可給家宅和園林帶來勃勃生機。園林主要用於花架、長廊、粉牆、門側、假山石壁的垂直綠化,其花對有毒氣體的抗性強。根、葉、花、果可入葯。以及基礎種植,河坡懸垂,也可植於圍牆旁,引其攀附。人工栽培的薔薇花並不會結果,不過野薔薇卻會結出嬌欲滴的紅色果實。除了模樣可以比美其他薔薇花外,果實也可以實用。這種花具有詩人般的氣質,因此它的花語是浪漫。受到這種花祝福而生的人具有羅曼蒂克的浪漫性格,是個喜歡做夢的孩子。不過處理事情卻具有敏銳的判斷力,適合從事藝術方面的工作。在感情方面,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但要給這類人一個忠告,在現實中並沒有完美的東西,所以,不要過於追求完人,否則會使自己深陷而無可自拔的。
盆栽薔薇整形方法
在不受限制的情況下,薔薇會長出很多很茂盛的枝葉,如果要做盆栽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容器要大一些,這樣才能滿足它的成長。盆栽薔薇通常當年11月或第2年3~4月份上盆,栽培容器宜大一些,便於根系伸展,移栽時先將根系稍作整理(剪掉受傷或過長的根)而後定植,定植深度宜淺,根莖部留出土面,而後澆足水。春季長出新芽後作適當疏芽,疏掉發育不良或過密的芽,保留健壯芽。整枝、整形一年中至少進行2次。第1次在春、夏花結束以後,大約在7~8月。第2次是在秋花後的12月或次年的3月。疏枝的原則:去弱、病枝,留強、健枝,去密成稀,使留存的枝條分布均勻,佔有合理的空間。剪梢:盆栽薔薇花後需剪梢,通常留15~20厘米。這樣做出的薔薇盆栽會非常的美觀。
薔薇的主要變種
隨著人工雜交,薔薇也有不少的變種。
粉團薔薇:這種薔薇顏色多為粉紅和玫紅色,適應於大別山、桐柏山及伏牛山、太行山等地。其花大、單瓣,冠徑3~4cm,扁平傘房花序具花多朵,花梗無毛,果實為紅色,較小,小葉較大此卜仔,5~7枚。這種薔薇的種子很少,有時甚至沒有。
荷花薔薇:這種薔薇與荷花有些相似,其顏色為白色,單瓣,芳香。屬於落葉灌木,高1~2米;枝細長,上升或蔓生,有皮刺。小葉通常5~9,倒卵形至橢圓形,長1.5~3厘米,寬0.8~2厘米,頂端急尖或稍鈍,邊緣有銳鋸齒,兩面有短柔毛,老時近於無毛;葉柄、葉軸有短柔毛或腺毛;托葉大部和葉柄合生,邊緣篦齒狀分裂,並有腺毛。多花,直徑為2~3厘米,成圓錐狀傘房花序;花柄有腺毛和柔毛;花柱合生成柱狀,無毛,與雄蕊近等長。薔薇果暗紅色,球形至卵形,直徑約6毫米。這種薔薇一般在5~7月開花,10月結果。
七姊妹:又名十姐妹,為半常綠蔓生灌木。花為深紅色,重瓣,6~7朵呈扁平傘房花序狀,葉較大,蔓性更強。這類薔薇在各地均有出產,它喜歡生曠野、路邊或林緣等地,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其花在葯用上,具有健胃、解渴、止血等作用;果實叫營實,能驅風濕、利關節,又作瀉葯及利尿葯;根能祛風活血;葉外用治腫毒;易扦插繁殖,作綠籬材料。這種變種較多。
金罌子:也是眾多變種花里的一種,它屬於常綠性攀援灌木。其高可達5m以上,莖有鉤刺和刺毛,小葉3枚,稀5枚,頂生小葉較大,背面沿中脈有褪色細刺,緣具尖鋸齒,托葉條形與葉柄分離,早落,花單生側枝枝頂,白色,芳香,柱頭塞於花柱口。以幾種只是其中最著名的幾種,還有很變種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⑻ 廣東省最常見的幾種大樹
1、榕樹
榕樹多生長在高溫多雨的氣候潮濕,雨水充足的熱帶雨林地區。樹形奇特,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既可以種植在大街上作為綠化植被,也可以修剪之後作為盆栽,放在家裡供人觀賞。榕樹的品種較多,我們常見的是小葉榕,是福州榕樹的主要品種,其次是高山榕,根肥如人參、如蘿卜。
2、杉樹
杉樹喜歡溫暖濕潤的生長環境,南方種植有很多的杉樹。並且杉樹的生長在地球上的時間非常久遠了,有活化石之稱。並且杉樹的壽命非常長能夠生長千年。
3、木棉樹
木棉花是廣州市花,五片擁有強勁曲線的花瓣,包圍著一束綿密的黃色花蕊,倒裝在碗口大的花托里,迎著陽春自樹頂向下蔓延。木棉花又稱英雄花,它的墜落也分外豪氣,從樹上落下時,仍保持厚實向上的原狀,英雄氣概十足。
(8)旱山芪盆栽擴展閱讀:
廣東省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中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從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時數由不足1500小時增加到2300小時以上,年太陽總輻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約為19℃~24℃。
全省平均日照時數為1745。8小時、年平均氣溫22。3℃。1月平均氣溫約為16℃~19℃,7月平均氣溫約為28℃~29℃。
廣東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777毫米。降雨的空間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趨勢。受地形的影響,在有利於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風坡有恩平、海豐和清遠3個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於2200毫米。
在背風坡的羅定盆地、興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島、潮汕平原少雨區,年平均降水量小於1400毫米。降水的年內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佔全年的80%以上;年際變化也較大,多雨年降水量為少雨年的2倍以上。
⑼ 有哪位同志知道什麼植物適合在鄂爾多斯地區生長要抗旱性好,成活率高且具有觀賞價值
在鄂爾多斯有很多土生土長的野生植物,可供園林綠化使用。1、木本植物有沙冬青、蒙古扁桃、霸王、蒙桑、綿刺、紅花海綿豆、半日花、鄂爾多斯小檗等旱生和超旱生樹種,適合於鄂旗、杭旗等乾旱區種植;狹葉錦雞兒、大白檸條、家榆等旱生樹種和杜松、樟子松、柳葉鼠李、互葉醉魚草、桃葉衛矛、亞洲百里香、羅布麻、蕤核、匙葉小檗、,遼東櫟、桑樹、黑果栒子、三裂綉線菊、土庄銹線菊、茶條槭、花葉海棠、蒙古蕕、沙棘、枸杞等中生和沙生樹種,分別適合於中東部地區的梁峁丘陵和水分條件較好的沙地栽植。2、草本植物有大苞鳶尾、沙蔥、荒漠風毛菊、華北駝絨藜等旱生和超旱生植物,適合鄂旗和杭旗栽植;馬藺、田旋花、直立黃芪、沙蔥、蒙新苓菊、香青蘭、北芸香、鵝絨委陵菜、紫花苜蓿等中生和沙生植物,適合我市沙區和中東部地區栽種。3、藤本植物有鵝絨藤、黃花鐵線蓮、掌裂草葡萄、烏頭葉蛇葡萄、田旋花等適合各城鎮栽植。百里香可作盆栽垂吊植物,適合中東部城鎮栽植。4、水生、濕生植物有萍蓬草、子午蓮、水燭、小香蒲、水蔥、千屈菜等。浮葉植物有水葫蘆苗、丘角菱、浮萍草等。上述植物不僅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而且還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和抗病蟲的特性。例如:羅布麻是典型的沙生植物,人稱「大漠牡丹」,其花色豐富,有人描述其花「紅若雞冠、粉若牡丹」,觀賞價值極高,可作開花籬牆或點植於綠地。羅布麻的纖維是紡織高檔衣料韻極好原料,品質優於亞麻,還是用途很廣的葯用植物,適合中東部地區和沙區栽植;素有「大漠迎春花」之稱的沙冬青,是我市和內蒙古西部地區唯一的常綠闊葉樹種,金黃色的蝶形花在早春4月頂著凜冽的寒風盛開於枝頭,給人們送來了春的信息,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沙冬青還是優良固沙樹種,並有較高的葯用價值,它除鄂旗,杭旗栽植外,中東部地區和沙區也可試栽;萍蓬草、子午蓮是極好的水生觀花觀葉植物,其根富含澱粉,可供食用和釀酒,前者只分布於伊旗,後者僅見於杭旗:田旋花既能作地被植物,又是作花蘺和盆栽垂吊植物的尚好材料,還可入葯;沙蔥是大家最熟悉的天然蔬菜,又是良好的地被植物,用它建造草坪絕不亞於禾草,我市各地都有分布,都可栽植;互葉醉魚草不僅花繁似錦,觀賞價值高,而且花香四溢,可提取香精,木材代檀香入蒙葯,在沙區城鎮都可引種;紅花海綿豆,葉片密集而嫩綠,形成緊密的墊狀沙包,晚春時節,紅色的蝶形大花覆蓋在株叢上,嫩綠與鮮紅相間,美不勝收,目前只分布在鄂旗的阿爾寨,鄂旗、杭旗可試引種;蒙古扁桃的花與山桃、山杏花一樣早春開放,是公認的春的使者,又都可入葯,主要分布在我市西部各旗,各地都可引種;蕤核的果在夏末成熟,酷似剔透的櫻桃掛滿枝頭,使人垂涎欲滴,極具觀賞價值,蕤核還是良好的中葯材,目前分布在鄂前旗珠和境內,毛烏素沙區都可引種;百里香植株矮小,匐地生長,葉小而密,紫色的唇形花綴滿枝頭,非常好看,招蜂引蝶,散發出誘人的馨香,使人心曠神怡,是極好的地被植物,我市中東部地區有較大面積的天然分布
⑽ 葯用植物的施肥是什麼
葯用植物施肥的目的有二:第一,是為了使葯用植物能良好地生長發育,從而達到增產並提高其品質。第二,是為了補充土壤養分的不足或彌補葯用植物從土壤中所消耗的養分。因此施肥最終必須以提高土壤生產力為目標,為葯用植物創造適宜的土壤生活環境。葯用植物施肥的核心問題是要解決施肥的種類、數量(包括其配比)、方法。
一、施肥的基本原理和施肥依據
施肥的基本原理一般有四點。
第一是「最小養分律」。這一施肥原理表明,作物生長受最小養分因子的制約,比如某種作物的產量限制因子為磷素,那麼只有補充了磷營養,作物產量才能明顯提高,所以最小養分律是關繫到正確選擇肥料種類的施肥原理。
第二是「限制因子律」。即把限製作物產量的因子擴展到影響植物生長的基本因素:光照、溫度、水分、空氣和機械支持等(限制因子)。實際上肥效的最大發揮受植物生長的其它條件的影響,所以植物生長的整個環境對指導其合理施肥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三是「最適因子律」。「最適因子律」的核心內容就是植物能適應變化的生活條件,但其適應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當植物處於最適條件時,其產量才能達到最高。所以最適因子律在施肥上的指導意義就在於要人們具備「養分平衡」的觀念,也就是說,作物施肥的種類和數量的搭配要以使作物生長在「平衡」的養分條件下為准則。
第四點是「報酬遞減律」。這一規律原廣泛應用於經濟學,是解釋「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的規律。但農業經濟科學家把此規律運用於施肥量與作物產量的增加關系也非常合適。它的基本含義是,隨施肥量的增加,單位肥料所獲的增產量是遞減的。由此可知,因施用肥料而投入的資金和由於作物所增加的產量而獲得的經濟效益並不是直線上升,而是以「報酬遞減」的形式出現,所以給作物施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經濟合理,即以經濟收益最大為原則。這一點在葯用植物的施肥上更有實際意義,因為葯材的價格常常以等級劃分,而等級差價很大,所以要提高上等葯材的產量,經濟收入才會高。總之,「報酬遞減律」是指導合理施肥選擇最佳施肥方案的重要的原理。
葯用植物的施肥依據是:葯用植物的營養特點、土壤的供肥能力、施用肥料的性質、氣候條件和葯用植物的栽培技術等。
二、葯用植物施肥的種類和數量的確定
葯用植物施肥的種類和數量的確定是葯用植物施肥的核心問題,也是比較復雜而難以解決的問題。它涉及到葯用植物本身的營養特點,預期的產量指標、土壤的肥力狀況及使用肥料的性質和利用率等方面。現僅簡略綜合地說明這一問題。
(一)葯用植物施用肥料的種類
葯用植物施用肥料的種類總的來說是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這是因為葯用植物多為多年生的草本或木本植物,而且50%以上以根、根莖為葯用部位,它們生長時間長,需要肥效持久的營養全面的肥料,而有機肥恰恰有這些長處。其二由於在植物的整個生長階段有某些需肥量多的時期,而某種葯用植物對某些營養元素吸收量較多,所以又需要以肥效快、有效養分含量高的化學肥料來補充有機肥的不足。
有機肥料雖然都是營養全面的長效肥料,但由於其成分組成不同,因此其養分含量、肥效快慢等性質也就不同。表6—4為葯用植物常用的有機肥料的成分、性質及施用要點。
表6—4 常用有機肥的成分、性質及施用要點
不同的葯用植物要施用不同的有機肥。如對三七施用以鉀素為主、氮磷為輔的有機肥比施用以氮為主的有機肥的產量高,而且還能大幅度減少炭疽病。又如人參施用樹葉肥比羊糞、雞糞等產量高。
60年代以來,葯用植物在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配合施用化肥的生產措施已普遍採用,尤其是根、根莖和種子、果實類的葯用植物施用過磷酸鈣肥料更為普及,氮素化肥主要用於追肥,一般多施用硫酸銨和尿素。鉀化肥的施用還較少。除此外,有些葯用植物,如人參、西洋參、枸杞、山茱萸等根外追施化肥也逐漸多起來,並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化學肥料的種類、養分含量、性質及施用略。
(二)葯用植物施肥量的確定
葯用植物的合理施肥一是確定施肥的種類,二是確定施肥的數量。多年來我國葯用植物的傳統施肥基本上是憑經驗施肥。近三十年,從事葯用植物栽培的工作者和科研人員致力於這一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總的可以歸納以下幾點。
1.研究方法
施肥的種類和數量的確定要通過肥料試驗。肥料試驗可採用盆缽和田間試驗,一般盆缽屬於定性試驗,田間屬於最實用的定量試驗。例如通過對浙貝進行三要素的盆缽試驗得知,浙貝對氮肥敏感需要量大,而對鉀肥需要量次之,對磷肥需要量最少(表6—5)。又如用砂培盆缽法研究丹參對三要素的肥效,發現丹參對氮素營養也最為敏感,其次是磷,最後是鉀(表6—6)。
表6—5 氮、磷、鉀對浙貝生長的影響(盆栽)
*對照:為不施肥。
表6—6 N、P、K營養元素對丹參根生長的影響表中數字為單株平均數。
據有關資料報道,日本大隅研究,在一定田間栽培條件下,每公頃人參需氮素28.5kg,磷6.7kg,鉀31.5kg。又衷維剛等對川芎干物質和氮磷積累的初步研究得知:每株川芎(不包括根)氮的吸收量為1049mg,磷的吸收量為159mg。
2.確定施肥數量的幾個重要參數
確定某種葯用植物達到一定產量的施肥數量要知道三方面的參數,即這種葯用植物所需的養分總吸收量及各個生育時期所需的養分量,這一參數是由這種葯用植物各生育期的植株養分含量(指全株)和其生物學產量的乘積而得到。第二個參數為土壤自然供肥能力,即土壤能提供的養分數量,一般用缺素肥料試驗來對供試土壤進行既定性又定量的試驗。如土壤三要素地力的測定,通常設五個處理:無肥區、無氮區、無磷區、無鉀區及氮、磷、鉀區。在各區種植供試的葯用植物,試驗結果是比較缺素區對三要素區的養分吸收量,或是以三要素區產量為100求缺素區的產量指數,用此鑒定有效養分數量。另外也可利用同位素法測定土壤的自然供肥量。第三個參數是肥料利用率。應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穩定性同位素測定肥料利用率是最先進的方法。據報道,氮肥利用率多用硫酸銨,旱地作物為40—60%,磷肥利用率多用過磷酸鈣,旱田為10—20%,鉀肥旱地利用率在40—70%。至於有機肥的當季利用率更為復雜,很難准確得知。據報道,家畜糞中氮的利用率為25%,磷(P2O5)為30—40%,鉀(K2O)為50—60%。肥料的利用率受作物的生長環境諸因素及作物種類等因素影響,所以是沒有固定不變的。
總而言之,葯用植物施肥數量的確定是一個復雜問題,需要經過多次、大量的田間試驗,還要配合作物、土壤的營養診斷,通過科學的肥料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才能得到具有指導生產意義的施肥方案。
三、葯用植物的施肥方法
(一)基肥為主,追肥為輔
由於葯用植物多是多年生草、木本植物,而且根莖類植物居多,所以非常重視基肥的施用。同時,隨著根系的深淺不一,又分為深施、淺施和面施。如山葯、牛膝、黃芪等深根作物要求深施。根系較淺的如延胡索,它的根系只集中在13—16cm的表面,所以基肥要淺施。而農田栽培人參時,常常是把腐熟好的基肥與土壤摻和均勻,等於全土層施肥。
在施基肥的基礎上,大多數葯用植物還需追肥,追肥的次數和數量根據其生育期的不同來決定。追肥也可用有機肥,但是多為腐熟程度高、速效養分含量高的有機肥,除此外,還常用化肥,如硫酸銨、尿素、過磷酸鈣等。
(二)土壤施肥與葉面施肥相結合
葯用植物的傳統施肥是土壤施肥,但隨著生產、科學的發展,葉面施肥(根外追肥)在某些葯用植物的生產中得以應用。如人參、西洋參、枸杞、山茱萸等,根外追施的肥料均為化學肥料,常用的有尿素、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和微量元素肥料。葉面施肥是土壤施肥的一種補充,主要是解決某些易被土壤固定的營養元素,如磷、微量元素等的虧缺問題。此外對花、果實、種子類葯用植物的開花率、座果、結實率及籽粒飽滿性有較好的促進作用。這一技術的應用要注意噴施的濃度,尤其是微量元素,以免造成危害。此外,噴施時間多在無風的下午,噴施次數根據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而定。
(三)施肥改土、培肥土壤
葯用植物中有些作物對土壤條件要求較嚴,尤其是一些名貴葯材,如人參、西洋參、三七等,所以施肥改土、培肥土壤在葯用植物的施肥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中國醫學科學院葯用植物資源開發研究所在農田栽培人參、西洋參的研究工作中,對於不同的土壤採用了不同的施肥改土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兩種方法是:對於中壤質的中等肥力的土壤,採用農田土加粗砂、草炭和有機肥配製成人參、西洋參的生產土,而對於砂壤質的低肥力土壤,則施用大量優質有機肥,施肥量高達每平方米50kg。3年後土壤理化性質得到很大改善。在這兩種方法培育的土壤上種植人參,西洋參都獲得了較高的產量,尤其是西洋參,其品質(人參皂甙含量和微量元素的種類及含量)與原產地基本相同。所以施肥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葯用植物的營養需要,更重要的是創造良好的土壤生態環境。
四、葯用植物的施肥與其有效成分的關系
施肥不僅對葯用植物的產量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其有效成分含量也有重大影響。劉鐵城等在北京懷柔地區砂質壤土上種植西洋參,大量施用優質有機肥,能使西洋參的人參皂甙含量提高27.86%。我們用砂培研究氮、磷、鉀三要素對西洋參的人參皂甙含量的影響得知:供試的三年生西洋參植株,以7月份採收的根作比較,其分析結果:缺氮者,人參皂甙含量降低28.77%,缺磷者降低2.11%,而缺鉀者與全營養的相差不多。由此可見,氮營養對西洋參的人參皂甙含量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磷,而鉀的影響最小。又如施用適量的氮肥或磷肥可以提高蘿芙木生物鹼的含量,尤其施氮肥更為明顯。然而過量施用氮肥卻又會降低顛茄的生物鹼含量。
當前,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還比較少,也不深入,所以今後需進一步研究施肥與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含量的關系。
總之,葯用植物的營養和施肥在葯用植物栽培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當前國內研究較少、比較薄弱的方面。我們期待著從事葯用植物栽培研究和生產的人們能重視這個領域的研究、應用、開發,並獲得滿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