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盆景
Ⅰ 十大好養盆景樹種
好養,顧名思義就是容易成活,打理容易。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容易照顧和成活的樹種吧。排名不分先後喲。
一、黃荊
黃荊素有【養不死的黃荊】之稱,其生命力頑強,抗病能力強,蟲害少,生長速度也頗為快速,成型時間短,分布廣泛,獲得素材容易。
二、紫薇
紫薇也是非常棒的盆景植物,它的主要特點是分支非常多,美麗的粉色花兒也是非常艷麗的,也有白色和紫色的品種呢! 注意春季花開現蕾之後要搬到室內溫涼通風的地方,延長花期,養護得當,花期長達3-4個月。
三、平枝栒子
它往往是生長在岩石懸崖的縫中,它也是一種半落葉的灌木,非常適合作為盆景,屬於新手盆景植物,它可以保持長久的綠色,喜歡陽光,也比較耐陰。
四、石榴
石榴是我非常喜歡的品種之一,我也是喜歡看的,它有著迷人的樹干,還有艷麗的花朵和果子,都是非常美麗的。
五、福建茶
很多花友都喜歡,適合製作大小的盆景,它有著亮澤的葉子,如果溫度適宜,它那白色的小花能夠全年開花呢!當然也有小小的紅色小漿果可以欣賞!它喜歡陽光,溫度不高不低最好,不耐寒。
六、三角梅
三角梅也是最好的盆景植物之一,它的主要特點是豐富多彩,漂亮,美麗的花兒彷彿飄飛在樹上的彩蝶。它的生長比較快,能夠製作成各種風格,喜歡呆在每天有6個小時的環境,不耐寒。
七、火棘
非常棒的觀花觀果樹種,非常適合做小盆景。幾乎沒有什麼病蟲害。養護難度小。
八、榔榆
榔榆樹是我國比較常見的盆景植物了,是理想的盆景植物,因為它耐修剪,很容易做造型。比較好養,能夠適應大部分的溫度,耐寒性一般。
九、三角楓
最容易成活,養護的樹種之一,生長速度快,容易造型,成型快。
十、對節白蠟
有【盆景之王】的美譽,生長速度快,耐修剪,抗病能力強,傷口癒合能力強。適應性非常好。
Ⅱ 我養了一盆花不知道這花叫什麼名字
重瓣非洲鳳仙
非洲鳳仙,別名:蘇丹鳳仙花、玻璃翠、沃勒鳳仙、何氏鳳仙花、蘇氏鳳仙花,拉丁學名Impatiens wallerana Hook. f.。鳳仙花科、鳳仙花屬多年生肉質草本,高25-70厘米。莖直立,綠色或缺宴純淡紅色,不分枝或分枝,無毛或稀在枝端被柔毛。莖葉光潔,花朵繁多,色彩絢麗明快,周年開花,喜溫暖濕潤環境,是目前園林中優美的盆栽伏咐花卉之一,在國際上流行祥者,是著名的裝飾性盆花,也是常見的城市綠化景觀用花。
Ⅲ 揚州最著名的景點是什麼
瘦西湖——揚州最具代表性的景區
何園——晚清第一名園
個園——清代四大名園之一
大明寺——鑒真東渡紀念堂
汪氏小苑——揚州鹽商府邸,徽派建築
茱萸灣——生態旅遊景點,內設動物園
揚州是風景秀美的旅遊城。揚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集北方妙景之雄,兼南方佳境之秀,被譽為"淮東第一觀"、竹西最佳處。揚州園林始於漢代,唐代即"園林多是宅"。全國四大名園之一的個園,四季假山峰巒巧迭,移步換景,氣象萬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何園,樓台亭閣如畫,融中國古典園林與西方建築風格於一體。蜀岡-瘦西湖風景區是全國十大文明風景名勝區之一,以風光秀麗著稱。特別是瘦西湖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天下諸湖。漆器、玉器等傳統工藝品是揚州旅遊資源的重要內容,漆器形神俱臻、古樸典雅;玉器選玉精良、因材設計,度勢造型、雕琢精緻。揚州刺綉以劈絲精細、針法縝密著稱。揚州剪紙以明朗朴實、清新秀麗見長。著名的揚州盆景栽培藝術獨特,有"一寸三彎"之說,是我國盆景藝術的五大流派之一。揚州是由中國烹飪協會正式認定的"淮揚菜之鄉",素有"吃在揚州"的美譽。
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萬松蒼翠的蜀岡中峰,是始建於南朝劉宋時的古剎。殿宇宏敞,花木蔥蘢。唐代鑒真大師曾主持此寺,傳經講律。寺內古代建有九層的棲靈塔。大詩人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等都曾登臨賦詩、傳為佳話。南北朝時代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創建,年號就做寺名。清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行幸此寺時,親筆為此寺題了「法凈寺」山號,於是改名「法凈寺」,現又恢復為「大明寺」。
個園
揚州個園 位於江蘇省揚州市東關街的北段,是中國園林中以疊石見長的著名園林景觀,亦是全國的四大名園之一。個園建成於清朝的嘉慶年間,為大鹽商黃英泰的居所。園內有多種竹,園主人又特別愛竹,認為竹本固、心虛、體直、節貞,有君子之風。竹葉形狀類似「個」字,故取名「個園」。個園的名字令人想起宋朝文學家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的詩意。
個園中最大的特色便是"四季假山"的構思與建築。起布局之奇,用石之奇,在中國園林藝術中可謂是獨樹一幟。在面積不足五十畝的園子里,竟然開辟了四個形態逼真的假山區,分別命以春、夏、秋、冬之稱。整個園子以宜雨軒為中心,遊人沿著順勢真的方向,可盡覽四季秀景。"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從用石極奇的角度上講,個園採用了不同質料的石料,以體現不同的季節。十二生肖石象徵生機勃勃的春天,玲瓏剔透的太湖石象徵盛夏的江南秀色,引用黃石烘托秋天群山峻秀的挺拔身姿,更用顏色潔白的雪石突出冬日裡積雪未化的寒冷感覺。
何園
揚州何園 別稱寄嘯山莊,位於揚州徐凝門街的花園巷內,是清朝光緒年間,湖北漢黃旗道台-何氏增建的宅院,因此得名何園。何園是揚州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私家園林,既有江南私家園林特色,在細微處又兼有西洋特點,有著當時的鮮明特色。
瘦西湖
瘦西湖為我國著名的湖上園林,坐落在揚州市西北,自古以來便是江南的游覽勝地。瘦西湖總面積103.7公頃,其中水面面積 49.9公頃,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部分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長堤春柳、四橋煙雨、徐園、小金山、吹台、五亭橋、白塔、二十四橋、玲瓏花界、熙春台、望春樓、吟月茶樓、湖濱長廊、石壁流淙、靜香書屋等兩岸景點,儼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國畫長卷。湖面迂迴曲折,迤儷伸展,彷彿神女的腰帶,媚態動人。清朝時,康熙、乾隆二帝曾數次南巡揚州,當地的豪紳爭相建園,遂得"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說。
Ⅳ 綠巨人盆景放在卧室有什麼作用
綠巨人植株威武雄狀,氣度不凡,漸變的花色能給人帶來無限遐想,是布置賓館等大型廳室的理想盆花,擺放在較大的家庭居室中也非常氣派。
綠色的植物盆栽擺放在家裡,不僅僅可以怡情養性,更可以舒緩生活壓力,更重要的是還可以裝飾周圍的環境,吸收周圍空氣中有毒的氣體,來凈化的空氣,讓生活在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中。
適應能力是非常強大的,綠巨人的生長迅速極快,是一種很好養的植無,綠巨人能夠很好的吸收空氣中的甲醛和氨,對人們的身體的健康是有很大的幫助。
(4)何氏盆景擴展閱讀
盆土綠巨人選擇盆栽時,可用腐葉土、泥炭土,再加少許河沙、珍珠岩等混合配製成培養土,另加少量骨粉、腐熟的禽畜糞干或腐熟的豆餅等做基肥,最好能增施草木灰等鉀肥以助生長,使莖、葉挺立青翠,不致倒伏。
換盆為保持綠巨人植株勻稱,每隔半個月要轉動一次花盆,以防植株長偏。綠巨人的萌櫱力強,宜在每年的早春時換一次盆。
繁殖綠巨人常用分植方法進行繁殖。分株宜在開花後進行,分株時將整株從盆內托出,從株叢基部將根莖切開,每叢至少要有3-5枚葉片。
栽後要澆足定根水,用塑料薄膜遮蓋保濕,置於無陽光直射處。然後加強水肥管理,約3個月後即可上盆移栽。按該辦法處理,一年齡植株可以繁殖10~13株。除此而外,還可以用播種和組織培養方法進行繁殖。
Ⅳ 泰州盆景的藝術宗師
泰州盆景一代宗師、已故泰州籍中國盆景藝術大師萬覲棠、王壽山先生,分別為萬氏、王氏盆景世家的第五代傳人。清乾隆年間,萬家開始蒔花養草並剪扎盆景,咸豐年間萬家花園在通、泰、揚一帶頗有聲名。民國初年,王家在泰興設森茂花園。一九三二年春遷至泰州,在泰州八字橋南創建「景園」。萬覲棠、王壽山十歲左右隨父習藝。二十歲時,練就嫻熟的盆景剪扎技藝。他們以藝會友,吸取蘇(州)常(熟)、通(州)如(皋)派盆景之長,融入祖傳技藝之中,逐漸形成泰州盆景獨特的藝術個性。建國後,他們在泰山公園等處精心培育盆景,帶徒傳藝。其作品嚴整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在國內外盆景比賽、展覽中屢獲大獎。一九七九年九月,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辦的第一次全國盆景藝術展覽上,泰州盆景吸引了中外觀眾,受到盆景界的好評。原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接見了王壽山並合影留念。一九八五年九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中國盆景評比展覽會上,萬覲棠的《巧雲》、王壽山的《雲中繪石》雙雙獲得一等獎。一九八七年四月,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上,王壽山的《鶴立銜芝》榮獲最佳創作獎。
Ⅵ 鳳仙花的栽培方法
常見的鳳仙花栽培最容易,而新幾內亞鳳仙、何氏鳳仙栽培相對復專雜一點。
通常如屬下:
①播種:選擇環境溫度為22~26℃、濕度為50~85%之間的條件,要求光照充足時播種,但要事先將基質整理好,不能有大土坷垃,要整平整細,避免「吃種」。將苗床基質淋足水分,待水分完全滲下後將種子撒播均勻,然後覆蓋厚度為0.5~0.8厘米的細沙土或蛭石,5~6天即可出芽。
②苗期養護:子葉期要保持基質濕潤,不可乾旱,但也不宜過於濕澇,避免「猝倒病」的發生。真葉期就要控水,基質表層見干方可淋水,初生真葉展開後即可移植,當然,你的種植如果量小,可以直播,不需移植更利於根系的健壯。
③成苗養護:移植前澆足水分,然後帶土坨移植,移植時栽植深度以原深度或稍深一點為宜,立即澆足水分,夏季栽植時要適當遮蔭幾日,一周後即可正常養護,不見干無需澆水,再生長出來2片真葉後即可少量澆灌肥水,以促進生長,施肥最好營養全面,可得到較多較大的花朵。
鳳仙花很好養的,只要保持充足的光照,不幹旱、不濕澇,施肥少量多次進行即可。
Ⅶ 關於中國蘇州園林
中國四大園林: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蘇州四大園林:宋代滄浪亭、元代獅子林、明代拙政園、清代留園
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
拙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王獻臣在建園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其子孫後亦衰落。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名「歸田園居」。
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棨所有。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1877)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進行搶修,一代名園得到了保護,並於1952年正式對外開放中、西部部分,1960年東部整修完畢,東、西、中三部分完整開放,1961年3月4日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東北街178號,佔地面積52000平方米,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東部明快開朗,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主要景點有:蘭雪堂、綴雲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館等。中部為拙政園精華所在,池水面積佔1/3,以水為主,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主要景點有:遠香堂、香洲、荷風四面亭、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西部主體建築為靠近住宅一側的卅六鴛鴦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台館分峙、迴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裝飾華麗精美。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倒影樓、與誰同坐軒、水廊等。
世界文化遺產—獅子林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系,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
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元代流傳至今的獅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氣勢雄渾,奇峰怪石,玲瓏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條路線,21個洞口。橫向極盡迂迴曲折,豎向力求回環起伏。遊人穿洞,左右盤旋,時而登峰巔,時而沉落谷底,仰觀滿目迭嶂,俯視四面坡差,或平緩,或險隘,給遊人帶來一種恍惚迷離的神秘趣味。「對面石勢陰,回頭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繞勢嵌空。如逢八陣圖,變化形無窮。故路忘出入,新術迷西東。同游偶分散,音聞人不逢。變幻開地脈,神妙奪天工。」「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就是獅子林的真實寫照。
據史載,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獅子林賜額「獅林寺」後,乾隆皇帝六游獅子林,先後賜「鏡智圓照」、「畫禪寺」及現存「真趣」等匾額。乾隆還下令在北京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內仿建了兩座獅子林。可風當年帝皇對獅子林情有獨鍾。
蘇州園林甲江南,獅子林假山迷宮甲園林。歡迎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前來尋蹤、探幽、覓「真趣」,解開當年和尚造假山迷宮之謎。
世界文化遺產—網師園
網師園,地處蘇州古城東南隅闊家頭巷,被譽為蘇州園林之「小園極致」,堪稱中國園林以少勝多的典範。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網師園的造園歷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於此建萬卷堂,名其花圃為漁隱,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在萬卷堂故址,營造別業,為奉母養親之所,始名網師園,內有十二景。乾隆末,園為瞿遠春購得,增建亭宇,疊石種樹,由於瞿遠春的巧為運思,使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紆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雲水相忘之樂。」至今網師園尚總體保持著瞿氏當年造園的結構與風格。同治年間,園歸李鴻裔,因與宋代名園滄浪亭相近,李氏自稱「蘇鄰」,更園名為「蘇鄰小築」。1917年,張作霖購此園,改名為「逸園」。1940年,園為文物鑒賞家何亞農買下,並對此進行全面整修,悉從舊規,並復網師舊名。1950年何氏後人將園獻給人民政府。1958年,網師園再經整修後對遊人開放。
網師園是古代蘇州世家宅園相連布局的典型,東宅西園,有序結合。即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南部宴樂區、中部環池區、西部內園殿春簃和北部書房區等五部分組成。全園布局外形整齊均衡,內部又因景劃區,境界各異。園中部山水景物區,突出以水為中心的主題。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橋,低矮貼水,東南引靜橋微微拱露。環池一周疊築黃石假山高下參差,曲折多變,使池面有水廣波延和源頭不盡之意。園內建築以造型秀麗,精緻小巧見長,尤其是池周的亭閣,有小、低、透的特點,內部傢具裝飾也精美多致。
網師園意謂「漁父釣叟之園」,園內的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全園面積僅8畝多,做到了感覺寬綽而不顯局促,主題突出,布局緊湊,小巧玲瓏,清秀典雅,成功地運用比例陪稱關系和對比手法,獲得較好的藝術效果,是蘇州中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
世界文化遺產—留園
留園位於蘇州閶門外,原是明嘉靖年間太僕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巾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時臣)所作。清嘉慶年間,劉恕以故園改築,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園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為奇觀。咸寧年間,蘇州諸園頗多毀損,而此園獨存。光緒初年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園。
現全園佔地約50畝,大致可分中、東、西、北叫個景區。其間以曲廊相連。迂迴連綿,達700餘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中部是原來寒碧山莊的基址.中辟廣池,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築。假山以土為主,疊以黃石,氣勢渾厚。山上古木參天,顯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氣氛。山曲之間水澗蜿蜒,彷彿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樓是故園的上體建築,樓閣如前艙。敞廳如中艙。形如畫舫。樓閣東側有綠蔭軒,小巧雅緻,臨水掛落與欄桿之間,湧出一幅山水畫卷。涵碧山房西側有爬山廊,隨山勢高下起伏,連接山頂聞木樨香軒。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氣浮動,沁人心脾。此處山高氣爽,環顧四周,滿同景色盡收眼底。池中小蓬萊島浮現十碧波之上。池東濠濮亭、曲溪樓、西樓、清風池館掩映於山水林木之間,進退起伏.錯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澗壑隱現,可亭亢於山岡之上,有凌空欲飛之勢。
東部重門疊戶,庭院深深。院落之間以漏窗、門洞、廊廡溝通穿插,互相對比映襯,成為蘇州園林中院落空間最富變化的建築群。土廳五峰仙館俗稱楠木廳,廳內裝修精美,陳設典雅。其西,有鶴所、石林小院、揖峰軒、還我讀書處等院落,竹石倚牆,芭蕉映窗,滿目詩情畫意。林泉耆碩之館為鴛鴦廳,中間以雕鏤剔透的圓洞落地罩分隔,廳內陳設古雅。廳北矗立著著名的留園三峰.冠雲峰居中,瑞雲峰、岫雲峰屏立左右。冠雲峰高6.5米,玲瓏剔透,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系江南園林巾最高大的一塊湖石。峰石之前為浣雲沼,周圍建有冠雲樓、冠雲亭、冠雲台、佇雲庵等.均為賞石之所。
西部以假山為主,土石相間,渾然天成。山上楓樹郁然成林,盛夏綠蔭蔽口,深秋紅霞似錦。至樂亭、舒嘯亭隱現於林木之中。臀高望遠,可借西郊名勝之景。山左雲牆如游龍起伏。山前曲溪宛轉,流水淙淙。東麓有水閣「活潑潑地」.橫卧於溪澗之卜,令人有水流不盡之感。
北部原有建築早已廢毀,現廣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處建有葡萄、紫藤架。其餘之地辟為盆景園,花木繁盛,猶存田園之趣。
留園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豐間劉比。獨具風採的石峰景觀,成為江南園林藝術的傑出典範。
Ⅷ 花苑買的台灣香木,香紅薯一樣的盆景,有檀香味兒,是什麼東西,是活的嗎怎麼養
檀香樹是一種半寄生性常綠喬木,它與眾不同的是須根上長著千千萬萬個「吸盤」,這些「吸盤」緊緊地吸附在寄主植物上,從它們那裡掠奪水分、無機鹽和其他營養物質。雖然檀香樹的根系也從土壤中吸取少量營養,但主要還是靠掠奪盤剝寄主植物的營養而成活。檀香樹對賴以生存的寄主植物選擇還挺苛刻,主要選擇洋金鳳、鳳凰樹、紅豆、相思樹等豆科植物作寄主,並從它們的根瘤菌中吸取供自己不斷生長壯大的養料。 在培育檀香樹苗的同時,要種植一些它的寄主植物,等檀香樹苗長到一定高度時,再將它移植到寄主植物的身旁。如果寄主植物死亡,那麼檀香樹苗就必死無疑,除非及時補充一些寄主植物。檀香樹嫉妒心還特別強,不容許賴以生存的寄主樹長得比它高,比它長得好,若寄主樹長得比它茂盛,它就會很快地「含恨」而死。所以,往往是在生長得鬱郁蔥蔥的檀香樹下,長著幾株面黃肌瘦、垂頭喪氣的寄主植物。 仙人球的栽培 仙人球盡管能耐乾旱,但在乾旱條件下,生長很慢。在栽培中必須破除那種認為仙人球耐旱不用澆水、施肥的片面觀點,不僅要給予適當澆水、施肥,而且要努力創造一個高氣溫、高空氣濕度的局部環境條件。對大多數仙人球來講是非常適合的,仙人球在這種條件下,不僅生長快,面且晶瑩美麗。 仙人球根喜歡通氣,水澆多了,空氣不暢通,易使根系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