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盆景
『壹』 江西52處美景天下一絕,你去過幾處
提起 江西 ,
你會想到什麼?
婺源?廬山?景德鎮?
為中國取了一個英文名China?
可是江西遠遠不止於此,
這個極其低調,
甚至「沒有存在感」的省,
卻藏著太多我們嚮往卻不知的美景。
江西,有
4個 世界地質公園
5個 世界遺產
1處 國家重要濕地
13家 國家5A級 旅遊 景區
194家 國家4A級 旅遊 景區
18個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還有無數鮮為人知的古村古鎮和美景
……
美麗江西秀天下
江西山清水秀,人文薈萃,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可謂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早在一千多年前,江西就以物產豐富、人文薈萃享譽華夏,成為中國經濟、文化最先進的地區之一。
江西景德鎮的瓷器舉世聞名,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也是傳統手工業的藝術瑰寶,更是江西乃至中國一張歷久彌新的亮麗的名片。
江西的名山
01 廬山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位於江西九江市廬山市境內,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
迄今約有3500名文人墨客為廬山留下了16000首詩詞……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都為廬山留下了千古傳唱,這里90多座高峰綿延不斷,常年雲遮霧罩,煙霞彌漫。
它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 旅遊 景區、中華十大名山、中國最美十大名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
02 三清山
三清山又名少華山、丫山,位於江西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巔而得名。
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將它評為「中國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
03 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鷹潭市,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發祥地,它與龜峰被一並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此外它還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AAAAA級 旅遊 景區。
影視劇《誅仙·青雲志》、《畫江湖之不良人》、2011年新版《水滸傳》、《龍虎山客棧》、《古劍奇譚2》等都在此處取景拍攝。
04 龜峰
龜峰,位於江西弋陽縣境內,素有「江上龜峰天下稀」和「天然盆景」之美譽!
它是世界地質公園龍虎山—龜峰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中國丹霞」的組成部分,因其「無山不龜,無石不龜」,且整座山體就像一隻碩大無朋的昂首巨龜而得名。
05 武夷山(江西鉛山縣)
提到武夷山,不少人第一反應是「福建武夷山」,別說外省人,就連江西人自己都以為江西和武夷山搭不上關系!武夷山其實跨閩贛兩省,介於江西的上饒、鉛山與福建的浦城、崇安等地之間。2017年7月9日,江西鉛山境內的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成為江西第一個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有「華東屋脊」之稱的黃崗山就位於江西武夷山境內。
06 武功山
武功山位於中國江西省與湖南省邊界中部,屬羅霄山脈北支,武功山觀賞特色可概括為「峰、洞、水、石、雲、松、寺」七個字,山區內河流,溪流,瀑布景觀眾多。
山區多雲霧,霧日超過廬山,是觀賞雲海的勝地。
07 井岡山
井岡之美,美在山清水秀的自然之景,美在淳樸善良的贛西人民,更美在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位於江西吉安市境內的井岡山,至今仍保留眾多人跡未至的大片原始森林。
微風穿過峽谷的山石,親吻澄澈的流水,再吹過青綠色的稻田,顫動那竿竿翠竹,一切恍如詩意,不忍離去。
08 明月山
明月山,位於全國第一個生態城市江西宜春市境內,巍峨壯觀,千姿百態,有的以綺麗著稱;有的以雄秀見長;有的以險峰爭奇;有的以幽靜取勝。
攝影/周應福
茫茫雲海,如入仙境,明月山有著"酷似黃山"的美稱!
09 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位於江西九江市永修縣,是中國著名佛教名山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其山頂真如寺是佛教禪宗(曹洞宗)的發祥地,為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這里自然風光秀麗,尤其百花谷被譽為人間仙境,沿途奇山異石,溪水瀑布,古寺牌樓,僧侶塔林,名勝古跡比比皆是,盛夏酷暑氣溫僅為22度。
10 鞋山
鞋山,又名鞋山島,位於江西九江市湖口縣(鄱陽湖中),因其形似仙女遺落鄱陽湖中的鞋而得名,這只被人譽為天下無雙的「第一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列。
江西的名水
11 鄱陽湖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湖區有41個島嶼和七個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鄱陽湖景色十分優美,擁有江南最密集的湖、最高貴的鳥、最多姿的水、最詩意的草。
12 廬山西海
廬山西海,原名柘林湖,位於九江市境內,是江西境內的第一大人工湖泊,也是亞洲第一大水電土壩攔河工程所在地。
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1600多座島嶼散落湖面,是名副其實的千島湖。這里的山水景色堪稱全國一流,由大大小小的6個景區構成。
這里還有一條水上公路,幾乎是中國最美的水上公路!它就是永武高速的武寧段,橫跨廬山西海,宛若仙境,美得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13 仙女湖
江西新余市境內的仙女湖,擁有「中國七仙女傳說之鄉」的稱號!它是「中國七夕情人節」,以及《搜神記》中「毛衣女下凡」傳說的發源地。
仙女湖還是亞洲最大的亞熱帶樹種基因庫,湖內有100餘座島嶼,數萬公頃原始森林。2013年熱播同名電視劇《仙女湖》就是在仙女湖取景拍攝。
14 陽明湖
陽明湖位於江西贛州市上猶縣陡水鎮,是一座面積巨大,風景秀麗的山水聖地。這里時常雲霧繚繞,煙雨朦朧,遠看時,常常猶如蓬萊仙境。
到了秋天,這里便成了一個繽紛的世界,綠如翡翠的湖水,和紅如火焰的楓葉,瞬間就鉤住了旅人的心魂。
15 龍源峽
攝影/逍遙人
在永修雲居山深處,有一個神秘的峽谷,它被世人譽為東方「亞馬遜」,也有「南國九寨溝」的美譽!
龍源峽的千福灘更是能夠拍出「魔界」的意境,像極了有著傳奇色彩的「亞馬遜」!
16 金灘古林
金灘古林,位於江西吉安市泰和縣麻洲,面積達200餘畝,這里空氣清新,是天然的負離子氧吧,到了夏季,這里綠樹成蔭,溪水叮嚀,更是難得的避暑聖地。
深秋的金灘古林,更是美得一塌糊塗,到處染上了點點橘色,碧綠的湖水靜卧在兩岸的紅葉之中。
江西的古村古鎮
17 婺源
婺源素有「書鄉」、「茶鄉」之稱,古徽州文化發祥地之一,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更有「婺源歸來不看村」一說!
這里的美麗古村落實在太多,譬如古楓成林、村舍聚集的石城村,被二百多棵百年香楓圍繞的長溪村,以「曬秋」聞名遐邇的篁嶺村,曾經拍攝過《閃閃的紅星》的察關村,被譽為「中國最圓的鄉村」的菊徑村,千百年保存著「徽饒古道」的嶺腳村,以及江嶺村、虹關村……
18 景德鎮
景德鎮,因為它才有了中國的英文名「China」!瓷器,是這座城市的靈魂,而景德鎮也成了瓷器的代名詞。
19 瑤里古鎮
瑤里古鎮,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東部,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
詩意的小橋流水,蒼翠的青山綠林,再加上古樸的田園人家,讓這里猶如一幅幅流動的中國水墨畫。
20 贛南圍屋
贛南客家圍屋,主要分布在江西贛州市龍南縣(龍南鎮)【龍南縣被譽為「中國客家圍屋第一縣」】、定南縣(歷市鎮)、全南縣(城廂鎮)、信豐縣(嘉定鎮)、安遠縣(欣山鎮)、尋烏縣(長寧鎮)6縣境內。電視劇《圍屋裡的女人》就是在贛南圍屋取景拍攝的。
歲月為她梳洗,一磚一瓦總關情。客家人入圍南方,根系繁榮至今,圍中塊塊方磚,亦是 歷史 風塵的凝聚。走進圍屋,回歸故里。有人說,讀懂了她們,也就讀懂了鄉愁。
龍南烏石圍(龍南最有名的圍屋)
安遠東升圍(全國最大的客家方型圍屋)
雅溪圍屋(《大魚海棠》圍屋原型)
21 安義古村
安義古村位於江西南昌市郊,由羅田、水南、京台三個自然村組成,是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被稱為「最具神秘色彩、最有田園風光、最有古郡風韻、最有鄉村風貌」的古村。
22 鶴舍古村
鶴舍村位於江西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這座山清水秀的原生態古村,距今已有1800多年 歷史 ,是一個耕讀並重,農商並立的 歷史 古村。
23 釣源古村
井岡山下,江西吉安城往西18公里,有一處凝結著1100多年 歷史 的「琥珀」——釣源古村,它盡顯廬陵文化風韻,是歐陽修後裔聚居地。兩萬余護村古樟綠意蔥蘢,猶如時光之簾,將這里的百餘棟明清贛派民居隔離於喧囂之外。
24 南惹古村
南惹村坐落在宜春明月山之下,這里空氣清新,竹林如海,流水潺潺,曲徑通幽,鳥語花香,再加上千年銀杏古樹的點綴以及與仰山寺較近,使得古村處處附有禪意。
25 黎川古鎮
黎川古鎮位於江西撫州市黎川縣,這是一座有著1700多年 歷史 的古城,是古時江西通往福建的重要關口之一。
古鎮橫跨於黎灘河上,長廊飛渡,橋堡聳立,青瓦鋪頂,飛檐翹角,至今古風猶在,氣度不凡。
26 流坑古村
江西撫州市樂安縣的流坑古村,這里有將近300座的明清建築,連綴一片,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朴實素雅。井然有序的建築格局,傳承了血緣宗親的原則。流坑,就像是中國古民居的文化縮影。
吳冠中畫
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像極了吳冠中筆下的舊時江南,白屋連綿成片,黛瓦參差錯落,曾經是尋常巷陌,多年後卻是很多人記憶中永遠回不去的故鄉。
27 鉛山 河口古鎮
河口古鎮位於江西上饒市鉛山縣,是江西四大名鎮之一。 歷史 遠去,曾經的商業重鎮早已褪去光彩,已然恢復寧靜。只是那一棟棟牆面斑駁的老房子,一條條被獨輪車磨損得不再平整的青石板路,彷彿還在證明著這座古鎮的 歷史 。
28 宜黃 棠陰古鎮
棠陰古鎮位於江西宜黃縣境內,始建於北宋年間,因盛產夏布而商貿興榮。歷經滄桑巨變,棠陰早已不是當初的大鎮,但它所留下的寶貴遺產,卻值得探究與銘記。
29 吳城古鎮
曾經繁華一時的吳城古鎮是江西四大名鎮之一,已有2200多年 歷史 。諸多文化遺跡、殘牆斷壁、碑文石刻,講述著過往的滄桑。每年冬天,這里還是候鳥最佳觀賞地之一。
30 瑞金 密溪古村
密溪古村深藏於江西瑞金市九堡鎮鳳凰山下,像是一位小家碧玉的女子,還遠不為人所知。這里歷經戰亂、時代變遷,很多建築呈現出美人遲暮的衰敗感,但同樣,也是一份不可忘卻的記憶。
31 廣昌 驛前古鎮
攝影/郭黎育老師(大象)
在江西撫州市廣昌縣的驛前古鎮,就算待上一整天都不會覺得悶。這里所有的建築都是高牆矗立,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的屋舍里,透著 歷史 浮華洗盡之後的淡然與寧靜。
攝影/郭黎育老師(大象)
每一條青石板路,每一個耄耋老人,彷彿都帶著一段美麗的故事,讓人嚮往、讓人好奇,讓人沉醉。
32 灶兒巷
灶兒巷是江西贛州保留下來的眾多 歷史 文化街巷的一個典型代表。灶兒巷明代稱作姜家巷。清初時很多衙役住在這里,而衙役統一穿的服裝是黑色服裝,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們叫做皂役,他們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兒巷」。後來諧音就變成了「灶兒巷」。
33 白鷺古村
白鷺古村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它位於江西省贛縣的最北端,有一腳踏三縣之稱。這里至今保留著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築,以及濃厚的客家文化。雖歷經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
34 溫湯鎮
地處宜春明月山的溫湯鎮,是中國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之一,也是江西最美的「溫柔鄉」。韓愈在宜春擔任刺史時,曾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贊美宜春。
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宜春南鄉三十五里,有溫泉,冬夏常熱,湧出,投生卵即熟,以冷水和之,可祛風疾。」溫湯溫泉使用 歷史 已有近2000年。2000年來水位一直未減,水溫一直未降,常年保持在68 -72 。
35 上湯小鎮
江西九江市武寧縣的上湯鄉,也是一個以「溫泉」出名的小鎮,清澈的泉水,安靜清幽的環境,讓這里充滿了靈動隱逸的氣息,被喻為藏在深山中的明珠。
江西的梯田
36 遂川高山梯田
吉安遂川高山梯田被評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有網友寫詩贊嘆:「銀階玉嵌砌雲端,四色風光季季妍。欲問桃源何處有,遂川深處展奇觀。」
37 崇義上堡梯田
贛州崇義上堡梯田同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主景區以水南、赤水、良和、正井四大片區為中心,三萬畝梯田在全鄉十幾個自然村莊中連綿,場景非常壯觀。
38 婺源江嶺梯田
這里是婺源田園風光的代表。從江嶺開始,公路始終在山間盤旋,從江嶺向下看,只見層層梯田,曲折的線條、山谷盆地中的小河、河邊聚集的三四個村莊、四周圍繞著的青山,共同構成了一副極美的婺源農村風光畫卷。
39 靈山高山梯田
靈山梯田,山高坡陡,落差大,此時的梯田上種滿了油菜花,如果你不想去婺源扎堆賞油菜花的話,靈山的梯田油菜花也絕對不會讓人失望。
江西的瀑布
40 廬山瀑布群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千年前李白的一句吟詠,讓廬山瀑布聞名天下!
廬山的瀑布群最著名的應數三疊泉,被稱為廬山第一奇觀!
41 三清山玉簾瀑布
42 宜春明月山五大瀑布
43 井岡山龍潭瀑布群
江西的物華天寶
44 滕王閣
45 贛州古城牆
46 東林大佛
47 贛州古浮橋
48 擬峴台
49 白鹿洞書院
50 煙水亭
51 鎖江樓
52 長江大橋
江西,處處有美景,處處有人文,處處有 歷史 ,處處有故鄉……抽時間,好好去走一次江西!
『貳』 深圳盆景批發市場在哪
1、在深圳花卉世界,位於深圳市福田區田面,上海賓館的北側。是深圳市最大的花專卉集散基地,也有盆屬景和室內植物,還有寵物和水生寵物。深圳每年舉辦的新年迎春花市,大部分花卉皆來自這里,品種非常齊全,也很便宜,100支以上就可以按批發價拿貨了。營業時間我就不清楚了,不過按慣例,一般花卉世界的營業時間是9:00-18:00。
5、蓮花山花木園 地址:蓮花二村東面
『叄』 黃荊樹是不是客家講的布驚樹
黃荊樹是客家講的布驚樹,馬鞭草科,牡荊屬灌木或小喬木。
小枝四棱形,掌狀復葉,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聚傘花序排成圓錐花序式,頂生,花序梗密生灰白色絨毛;花萼片鍾狀,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子房近無毛。核果近球形,4-6月開花,7-10月結果。
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北達秦嶺淮河。生於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非洲東部經馬達加斯加、亞洲東南部及南美洲的玻利維亞也有分布。
(3)客家盆景擴展閱讀
黃荊適應性很強。可採用春季播種、分株、壓條、扦插等法繁殖,以培育規格大小相對整齊的苗木。幼苗生長萌生速度快,掌狀復葉2-3輪時,可選擇多次摘心,同時加強苗圃地水肥管理,促進枝葉生長萌發。也可根據幼苗高度情況,適時進行截頂修剪。翌年,1年生苗,即可用於造林。
黃荊常作園林盆景栽培,管理比較粗放,也很適合家庭盆栽觀賞。綠化方面,可用作綠籬。
黃荊為小徑材,材質好,可加工小型用具;莖皮可造紙及制人造成棉,花和枝葉可提芳香油。黃荊俗有「千年鋸不得板,萬年架不得橋」的說法,也就是永遠長不大的意思。
因此,黃荊只可作為造林困難地綠化、水土保持之用,選擇立地條件較差的地栽種。是營造邊坡防護林,可以較快實現邊坡生態恢復,是一種較好的固坡和水土保持植物。
『肆』 這是客家酸桐樹,有沒朋友知道學名謝謝
雀梅 酸釘樹
別 稱 對節刺、雀梅藤,刺凍綠,碎米子,對角刺,
客家話稱酸專桐樹、酸釘樹、酸丁屬樹
雀梅,雀梅藤屬鼠李科,自古以來就是製作盆景的重要材料,素有盆景「七賢」之一的美稱,雀梅在園林中可用作綠籬、垂直綠化材料,也適合配置於山石中。雀梅,根干自然奇特,樹姿蒼勁古雅,是中國樹樁盆景主要樹種之一,為嶺南盆景中的五大名樹之一,也是中國入世後出口美國的盆景植物之一。雀梅果可食、味酸甜,故名酸梅果,嫩葉可代茶。雀梅原產我國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各省,日本和印度也有分布,為亞熱帶適生樹種。
它根干自然奇特,樹姿蒼勁古雅,是中國樹樁盆景主要樹種之一,為嶺南盆景中的五大名樹之一。
『伍』 客家文化的表現領域
客家精神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其核心在於團結和奮進。這在客家遷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體的表現。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團結的精神形成了很強的向心力。正是這種向心力使他們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把中原燦爛的文明帶到南方播衍而不被遷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贛南,廣東梅州地區的多層圍龍屋、永定的土樓、長汀的九廳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築,既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團結奮進的象徵。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樓內,有石柱雕聯、石鼓承柱、雕梁畫棟;有天井、花園、假山、盆景、魚池,美不勝收。甚至還有土樓附設學堂,樓有樓名,柱有雕聯,如「振成樓」、「振綱立紀,成德達才」、教人遵綱紀,重德才,奮發進取。這些文化印記無不閃耀著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精神光芒。
其次,這種團結奮進的精神特質,還表現在對異族文化的博採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遷,是中原的漢人與遷徙地土著長期斗爭而又走向團結的過程,並最終形成了共同體。今天的客家,絕不單靠入遷的中原漢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經過與當地民族融合而發展壯大起來的,也有其他民系遷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運動,提出「天生天養和為貴,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人,盡是姐妹之群」的口號,表現出客家人希望與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一視同仁那種樸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區,人們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寬容和親善的,儒、道、釋以及基督等教可以親如一家、同居一寺。連劉邦、項羽這對冤家也可合祀一龕接受人們的膜拜。媽祖本是沿海地區人們航行的保護神,客家人也把她請到山鄉,作為山鄉的保護神。客家文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長期的遷移養成了兼收並蓄取其長、開拓進取不保守的民風,使客家民系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客家先民進入贛南之前,這里的土著居住的多為干欄式(架空地面樓居)居所。而土圍子,則是明末清初時期,贛粵邊境匪盜四起,社會動盪不安,家客的大戶人家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財產,不惜耗費巨資苦心經營修築,其結構形式由梅州地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梅州2區1市5縣的粵東客家標准格式——圍龍屋發展變化而成。這一座座固若金湯的龐大建築,四角建有炮樓,樓內連通,相互呼應,火力交叉如網;御火攻,圍內設有多處消防注水口;防圍困,圍內置設多處糧倉……對於圍屋,如果分得細一些,還可以看出兩種基本模式:實心式空心式,實心式,圍內主體建築採用「廳堂式」,只是將兩側橫屋升高,連成全封閉式的方形圍屋平面,如關西新圍,面積10000多平方米,內有三條(一主二次)三堂式中軸線,門道重垂,廊環巷深,廳前還有禾坪、照壁、馬廊及花園等設施。空心式,如楊村燕翼圍,面積2500平方米,圍內不設主體建築,只沿圍的四周建房舍,中間除水井外,就是一個大禾坪。
如今的贛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著700多萬客家人。當遙遠的歲月成為往事,而這浸潤著客家人血與淚的圍屋形式,亦在世人眼裡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園構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徵符號。它凝聚了客家人整體的心靈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經歷的歲月滄桑,留存人們的心裡,構成飄泊他鄉客家人夢牽魂繞的呼喚。 客家人對於喪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過於繁文縟節。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識很濃,對慎終追遠的事,十分重視」。一般喪葬儀規可分為葬、埋葬和葬後三個部分,或謂之三個階段。
一般實行二次葬!
二次葬時,要把屍體拿出,清洗,然後拿去祭祀。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所以他們的婚姻禮俗深受古時風尚習氣的影響;客家人屬性成規,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為鄉閭譏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所謂六禮是: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 客家人多住山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以水稻為最。客家地區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車灌水入田。農家肥料,以漚糞或漚火爐灰作糞種,參上石灰肥田。
稻穀成熟後,收割時,不僱工; 約左鄰右舍的婦女,到時她們自帶鐮刀來田裡幫助割水稻。這叫「幫工」等她們各家收割水稻時,被人幫過工的婦女再幫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團結互助、平等相待的好傳統的充分表現。 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農村女子普遍系著的一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擺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綉,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勞動者則多穿對補救短衫的,俗稱褂哩。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
鞋襪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製的。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歲序節俗】
☆春分: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春節:有拜年,游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或者端陽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中元節):也即鬼節。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民間通稱八月節,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各地風俗大體相同。
☆重陽節: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客家人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齋戒日:為少數客家人所有;每年的4月20日【非回族齋戒日】
【禮俗】
婚姻禮俗:
說媒: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也叫「行大禮」,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門: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行大禮」前,有的在「大禮」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傢具等帶回男家。
迎親: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徵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鍾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而往往婆婆對兒媳會嚴格,嫁入3天後要開始幹活。
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催生: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客家的成年禮儀俗稱「出花園」)
祝壽: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3、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廣東揭西客家地區遷新居前要請相士「撿日」(即吉日吉時,吉日多為年頭年尾,吉時為晚上),在新居大門設八仙桌,擺酒席,由相士主持,請如門神、土地等諸神,及前三代祖宗前來享用,稱為「拜門神」(未拜門神先行入住稱為「借住」)。然後焚化由相士寫的地契,向諸神及祖先通告此處已有主。待神靈祖先食罷,焚燒紙錢及放鞭炮。後一家之主提燒旺的炭火爐,家眷各自拿新的廚具等小物件(家中人丁較少的則帶母雞及一窩小雞,寓意人丁興旺),新居每一處都要經過。次日早上,同族媳婦大早前來幫忙「擂茶」(地方客家人接待客人之食),做湯圓,接待前來祝賀的親友,中午的時候准備宴席款待親友等。禮節諸多,粗略描述。
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年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過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游神:潮汕地區客家村落(包括潮汕村落)會在每年年初固定的日子將村裡的宮廟的神明請出,組成一個少則幾十人,多則一二百人的游神隊伍,敲鑼打鼓穿街過巷。請求神明保佑村裡各家各戶事事順利(此處之神明幾乎都有潮汕守護神--三山國王)。
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正月初七,要吃「七樣菜」,這里的「七樣菜」指的是純素菜七樣加在一起燒炒而成。也就是擂茶,客家人都在人日這天吃擂茶,配上七樣素菜享用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船燈: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崇九風俗:
客家語九與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視為吉祥的象徵,有崇九風俗。
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選與九相關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樓房的層數和房間數也是九的倍數,認為這樣可以長久同居共處。九在客家人的婚煙嫁娶中顯得尤為重要,男女雙方相親、換帖,一般都選與九有關的日子,聘金尾數要帶九,如1999元,迎親的隊伍也要湊足9人,凡禮品都要9方為吉利。客家人做壽,壽粄要做81或360個,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鮮湯、燉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陽(九九)壽糕等等。
由於九與韭諧音,小孩破學啟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諭九,如:燕子含泥過九江,妹子送郎出外鄉,九月九日種韭菜,兩人交情久久長。客家人對九的重視,還表現在把正月初九視為良辰吉日。春節後,出門做工、經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這天才離家啟程,期望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諺語是熟語的一種,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客家諺語是客家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總結與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語言生動,內容豐富,韻味雋永,耐人尋味。
客家諺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①生產諺語。總結生產經驗,包括氣象、時令、耕作技術、家畜飼養、手工作業等內容。
如「早起紅霞晚落雨,晚起紅霞曬死魚」,「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春鋤泥,夏鋤皮;干鋤淺,濕鋤深」,「豬要喂得飽,牛要喂夜草」等。
②社會諺語。反映階級壓迫和社會人情世態等內容。
如「天下烏鴉一般黑,到處楊梅一樣花」,「有錢能使鬼推磨」,「缸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一時強弱在於力,千古勝負在於理」等。
③生活諺語。總結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經驗,反映人民的世界觀、生活態度和道德觀念。
如「兩腳站得牢,不怕大風搖」,「豐年當作歉年過,碰到歉年不挨餓」,「要得會,天天累;要得精,人前聽」,以及「飯後行百步,不用上葯鋪」等。
客家是一個善於歌唱的民系,童謠甚多。客家童謠,詞句長短不定,句式簡短,韻腳多變,節奏明朗輕快。 這些童謠與客家民謠一樣語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韻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時念熟到老不忘。與客家民謠不同之處就是客家童謠只朗誦而不唱。客家語的聲調有六或七個,頗富音樂韻味。下面列舉很久以來在客家民間流傳的一些童謠,以供欣賞。
★排排坐
排排坐,唱山歌,爺打鼓子涯打鑼。新婦灶背炒田螺。田螺殼,刺到家官腳,家官呀呀呀,新婦笑哈哈。
★小郎讀書
白飯子,白珍珠,打扮小郎去讀書。正月去,二月歸,挑擔籮夾等嫂歸,歸來花缸無滴水。鵝荷(kai)水,鴨洗菜,雞公礱谷狗踏碓,狐狸燒火貓炒菜,猴哥偷食熝瘌嘴。
★菱角子
菱角子,角彎彎,大姊嫁在菱角山。老弟騎牛等大姊,大姊割禾做事唔得閑。放撇禾鐮拜兩拜,目汁雙雙流落田。
★伯勞
伯勞嫲,嘴大大,有嘴說人家,無嘴說自家。
★火焰蟲(螢火蟲)
火焰蟲, 照草叢, 翻轉屎窟, 吊燈籠。
★月光光,秀才郎
月光光,秀才郎,船來等,轎來扛。一扛扛到河中心,蝦公毛蟹拜觀音。觀音腳下一朵花,拿給阿妹轉外家,轉去外家笑哈哈! 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頭一口塘,種誒鯉嫲八尺長,長誒拿來較酒食,短誒拿來較姑娘。
★兩姊妹,學種菜
兩姊妹,學種菜,種菜難彎腰,學打鳥。鳥會飛,走到半路哭累累。朋友問道哭么個?無爺無哀真蝕底。你去歸,貓狸子擔水,狐狸子煮菜,貓公上樓抓礤菜。
★先生教我人之初
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打野豬,野豬飈過河,先生無奈何,野豬飈過壁,先生襠恰恰。
客家戲曲,從源流分,可有這么三種:(一)來源於當地民歌,綜合其他藝術形式,吸收兄弟劇種養分而發展起來的本地戲曲劇種,如:採茶戲、山歌戲等。(二)外地傳入當地而逐漸地方化的劇種,如:漢劇、傀儡戲等。(三)外地劇種而以原來形式流傳於客家地區的。如:祁陽戲、京戲、越劇、贛劇等。
採茶戲分贛南採茶戲、閩西採茶戲、粵北採茶戲、廣西採茶戲、台灣客家採茶戲等。
釀豆腐是客家三大名菜之一。這道菜是根據北方釀餃子演化而來的,由於南方稻多而少麥,又盛產黃豆,人們便把豆腐當作餃皮釀進肉餡煎煮熟,發現味道特別鮮美,於是便成了客家名菜。餡料以各人口味或家庭豐儉而定。一般以五花豬肉為好,配上少許香菇、魷魚、蝦仁等,加上味精、鹽,將餡釀進火柴盒大小的豆腐塊中,用植物油熟炸再轉煲10多分鍾即可吃。興寧北部山區有用豬肉與蔥白釀豆腐的,別有一番風味。蕉嶺人喜用海烏咸魚或雞蛋瘦肉作餡。南雄人有油燒豆腐的作法。福建連城有著名「四堡釀豆腐「,濃香軟嫩,清爽可口,吃後不忘。寺廟膳食中的齋釀豆腐,餡料為花生仁、韭菜、蔥白、腐竹,植物油炸、煎、煮均宜,香味四溢,吃不膩口。釀法上,梅州市梅縣區人最奇特,以三角塊造型。烹制手法上,有紅燒,有炸、煎、煮、清蒸的,有半煎半煮的,也有打火鍋的。五花八門,爭奇斗艷。
客家擂茶
在祖國博大精湛的茶藝中,擂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 這一習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葯(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又一說,擂茶源於中原,盛於長江中下游,至今仍流傳於閩、粵、贛客家居住區。 客家人熱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葷素兩種。招待吃素的客人飲用,加花生、豇豆或黃豆、糯米、海帶、地瓜粉條、粳米粉干、冷盤等;招待吃葷的人飲用,則加炒好的肉絲或小腸、甜筍、香菇絲、煎豆腐、粉絲、香蔥等配料。
『陸』 這種植物學名叫什麼,客家人煮菜常用的一種香料,客家話俗稱經不份。
荊芥(Nepeta cataria L.),別名:香荊薺、線薺、四棱桿蒿、假蘇,是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植物。莖堅強,基部木質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入葯用其乾燥莖葉和花穗。鮮嫩芽小兒鎮靜最佳,荊芥葉黃綠色,莖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穗子稍黑紫黃綠色。味平,性溫,無毒,清香氣濃。荊芥為發汗,解熱葯,是中華常用草葯之一,能鎮痰、祛風、涼血。治流行感冒,頭疼寒熱發汗,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