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巴黎盆栽
㈠ 巴黎塞納河上的十座名橋是
巴黎塞納河上的十座名橋是米拉波橋、比阿蓋姆橋、阿爾瑪橋、聖母院橋、雙倍橋、新橋、藝術橋、卡盧索橋、亞歷山大橋、伊阿納橋。
米拉波橋
橋身用青色的鋼鐵鑄成,滿是舊工業時代特有的羅紋、鉚釘,增添了許多滄桑的味道,兩邊的橋墩各有青銅雕刻的海之女神像;米拉波橋附近的河岸最寧靜,沒有喧囂的市井聲音,就像那首依然刻在橋側的短詩《米拉波橋》一樣。
比阿蓋姆橋
離開米拉波橋向東,是一條橫跨在塞納河上的雙層橋——比阿蓋姆橋,橋的上層是地鐵6號線的軌道,下層通汽車、自行車和行人。沿著人行道在河的中央處伸出了一個平台,上面是一尊青銅像,策馬賓士、手執長予,前進的方向正是埃菲爾鐵塔的方向。也許比阿蓋姆橋不是塞納河上最美麗的橋,但是卻能在這里看到巴黎最美的風景。
阿爾瑪橋
阿爾瑪橋墩上有4座法國士兵雕像,其中一座名叫「如阿夫」的雕像,它是由著名雕像家迪鮑爾製作,現在成為了塞納河水位的標記。阿爾瑪橋是塞納河上最「新」的橋,其設計非常簡潔。而真正讓它成名的原因是黛安娜王妃殞命於此,就是阿爾瑪橋右岸的隧道內的第13根柱子,讓這朵「英倫玖瑰」猝然凋謝。阿爾瑪橋也由此一夜成名。
聖母院橋
聖母院橋由兩岸分別向河中伸出一段石頭墩柱,中間是一段優美的金屬弧度,正是這並不被太多人注意的聖母院橋,連接著巴黎的兩個中心:巴黎聖母院和市政廳。
雙倍橋
雙倍橋有非常特別的木頭顏色,在永遠灰色的或者青銅色的塞納河橋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它建成的時候專門供當時在旁邊的教會醫院里的修女使用。如今橋中央寬闊的「雙倍」空間,成了玩滑板車的少年和手鼓藝術家們的天地。
新橋
新橋或許是塞納河上最出名的橋了,它曾經是無數電影和照片中美麗的取景地,雖然被稱為「新橋「,卻是巴黎最古老的一座橋,它建於1578年,是巴黎建橋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塞納河上第一座橋面上沒有建房屋的石橋。新橋還是巴黎的商業中心,橋上很熱鬧,有書商,自編自演的藝術家、流動攤販,甚至還有拔牙的。
藝術橋
藝術橋是座步行橋,沒有汽車通行,是一座墨綠色的小橋,由纖細的鋼架支撐著,用一塊一塊的杉木鋪成,橋中間種著鮮花和灌木盆栽,配上長條木椅,色調古樸,十分懷舊。在這里觀賞盧浮宮和西岱島最愜意不過了。
卡盧索橋
卡盧索橋建於1831年,原名「聖佩爾橋「,因橋頭正對塞納河左岸的聖佩爾街而得名。1834年,國王路易.菲得浦把它改成現在的名字。卡盧索橋初看雖然並不起眼,但這灰色的建築,沉重的石頭質地,褪去了花哨的修飾與後天的雕琢,是真正從中世紀流傳到今天的巴黎的感覺。而今,橋的兩端各保留了兩座17世紀的雕刻。這座橋連接起巴黎最重要的兩大博物館,盧浮宮和奧塞美術館。
亞歷山大橋
亞歷山大三世橋於1900年落成,有「世界最美的大橋「的美稱,全長107米,橋身由一個拱橋組成,橋身較低是為 不影響香榭里舍和榮軍院的視野。作為當時法俄友誼的象徵,橋以奠基人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父親亞歷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橋的兩側各有一個巨大的石柱,石柱上是鍍銅騎士群雕像,橋身是一群水生動植物圖案與一組花環圖案,橋上做工精緻的金屬路燈在夜間更添魅力。
伊阿納橋
伊阿納橋的左岸是埃菲爾鐵塔,右岸是夏樂宮。它本身沒有太多醒目的雕塑、花樣。但每天有無數人走過它,走向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