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盆景展
㈠ 中國盆景評比展覽其作品分類一般以什麼為主
中國盆景評比展覽其作品分類一般山石盆景為鬧液銷主。
盆景,中國優秀傳統藝術之一,是以植物和山石為基本材料在盆內表現自然景觀的藝術品。
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為材料,經過藝術創作和園藝栽培,在盆中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優美景色,達到縮地成寸、小中液游見大的藝術效果,同時以景抒懷,表現深遠的意境,猶如立體的美麗的縮小版的山水風景區。
元代高僧韞上人製作小型盆景,取法自然,稱「些子景」。明清時代盆景更加興盛,已有許多關於盆景的著述問世。「盆景」一詞,最早即見於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盤餘事》。
20世紀50年代以後,盆景製作在公共園林、苗圃和民間家庭有了很大的普及,並成立了盆景協會,經常舉辦盆景園和盆景藝術展覽等。
日本的樹樁盆景由中國傳入,稱「盆栽」。14世紀繪畫中已有出現。1909年,日本盆栽通過倫敦的一次展覽會而傳到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在歐美流行,並音譯為「bonsai」。
現美國、英國、聯邦德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都有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協會。1980年在日本大埋唯阪召開了世界第一屆盆景大會,同時舉行了世界盆景展覽。
㈡ 全國第三屆盆景展哪一年
全國第三屆盆景展是2016年。
第三屆中國精品盆景邀請展,是第四屆中國·沭陽花木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於2016年9月26日至10月7日在沭陽國際花木城隆重舉行。
邀請展共吸引來自廣東、上海、浙江等24個省市,以及江蘇各地市的600件盆景佳作參展。經過專家大師的嚴格評比,共評出金獎作品55件。
全部獲獎作品已被收錄於即將出版發行的《第二屆中國盆景製作比賽暨第三屆中國精品盆景(沭陽)邀請展紀念畫冊》。
獲獎作品作品
董仲愷作品《將軍柏》榮獲第三屆中國精品盆景(沭陽)邀請展金獎沭陽花木栽培與盆景創作歷史悠久。
目前,沭陽花木種植面積達50萬畝,年花木銷售額突破85億元,是江蘇省最大的花木生產縣,也是全國最大的花木產區之一,種植的花木主要有5大類3000餘種,全縣共有花木從業人員20餘萬人。全縣擁有大型花木盆景市場5個,個體盆景園53家,擁有各類盆景80餘萬盆。
㈢ 雜木盆景 [更多關注雜木盆景]
雜木,畫論也稱雜樹,泛指除松、柏、杉、柳外的多種樹木總稱,盆景界有時也將柳歸入雜木。 顧名思義,雜木盆景因「雜」而種類繁多,不同樹種間的生理特徵和生長特性諸多不同,因而具有更加廣闊的選擇餘地和造型空間。多種多樣、內涵豐富的造型和枝法,加之春意盎然、華蓋濃蔭、繁花碩果、鐵骨寒枝等不同表現手法,使得雜木盆景充分體現了中國盆景所具有的多種多樣、詩情畫意、追求內涵意境的民族特色。中國盆景走向世界,回歸起源國的應有地位,雜木盆景更具優勢、更具競爭力和說服力。但縱觀近些年來,相對於境外松樹的大量湧入和柏樹絲雕熱的升溫,雜木盆景似乎受到冷落,雖然去年在泉州舉辦的中國雜木盆景研討會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總的情況並沒有太大改觀,必須引起更多關注。緩亂鬧
雜木盆景的雜還在於其造型和枝法多種多樣,有點復雜,而又大都生長迅速,容易走形,培植製作、造型保型難度較大。而一件成功的盆景作品,首先必須具有符合美學法則的自然美的形象,然後才談得上內涵意境,也就是意象。如果缺乏對不同樹種生理特徵和生長特性的了解,以及對造型章法、枝法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就算得到優秀的樁頭素材,並有著很好的意象構思,相信也難以准確地塑造藝術景象,而作出理想佳作的。多年前筆者曾經見過的一些九里香、福建茶、紅花�木、對節白蠟等上乘樁材,至今多數未見作品露面,相信其中定有因培植不當或造型枝法上的欠缺而出不了成品的。未能掌握科學的養護管理方法,加之缺乏交流、探索和實踐,未能掌握造型枝法技藝,直接影響了雜木盆景的發展。
盆景藝術「師法自然」,相信「雲片式」、「兩彎半」等規則式盆景起初也都來自自然,片狀和有規律彎曲的樹木形態自然界原來就真實存在,但局限於一定歷史條件下審美取向和需求等原因,使造型枝法過於單調和匠氣,呈現模式化而成為傳統。當今盆景藝術普遍運用的自然式造型和枝法技藝,其形式和內涵都已非常豐富,只要遵循盆景藝術本身的藝術特徵,對各種造型形式和製作枝法認真探索理解,互相交流學習,不斷實踐掌握,相信會有效地增強培植製作的信心和技能,提高雜木盆景的創作水平,創作出更多雜木盆景的佳作而推動雜木盆景的發展。
雜木盆景的造型多種多樣,若以株數多寡劃分,可分為單干、雙干、多干,其中多干又可分為獨頭多千、連根多千、合栽多干、過橋多干:若以干型姿擾罩態劃分,則可分為直干、斜干、曲干、卧干、懸崖、臨水、抱月、回頭、附石、掛壁,以及不定型的奇特怪樁:若以樹姿觀賞效果劃分,也可分為觀葉、觀花、觀果、觀骨(寒枝)。還有人將其分為古榕格、紅棉格、素仁格等樣式。
雜木盆景造型的重點,是塑造根、干、枝、葉有機結合的統一整體,也就是造型,這個「型」要盡量做到立意鮮明,構圖新穎,枝法細膩,能給人以清晰明確的自然美視覺享受,而又富有內涵,既要好看,又要耐看,百看不厭,耐人尋味。其基本要求是:根盤裸露或半裸露於盆面,粗根清晰,並分級交錯四方延伸,與干型協調;根基隆起而有坑稔,干身老辣,過渡自然,取合適度:樹冠輪廓錯落有致,富有變化;枝托出位合理,各級分枝有起有伏,疏密有致,與橫角枝葉分布相銜接;枝片層次分明,片中有片;結頂流暢,順乎自然而生動。
樹干是造型的基礎,干型確定之後,要靠枝托調和創造整體效果。枝托的造型布局服從整體造型布局的要求,不同的造型有不同的枝托表現形式。畫論中雜樹的枝形一般是「枝有丁香枝、鹿角枝、螳螂枝陪前、蟹爪枝」和垂枝。雜木盆景的枝形更加豐富,比較常見的有雞爪枝、鹿角枝、飄枝、跌枝、拖枝、垂枝、風吹枝、平展枝、自然枝、蟹爪枝、風車枝、雲片枝、舍利枝、迴旋枝、點綴枝等。造型中的不良枝形(忌枝)有脊枝、腹枝、門閂枝、腋枝、單邊平行枝、霸王枝、頂心枝等。
枝托的枝法是雜木盆景造型的重點,掌握枝法技藝,往往是創作精品的先決條件。只有熟練的枝法技藝,才能熟能生巧,得心應手,造型寓意,精益求精。而嶺南盆景近樹寫實,「蓄枝截干」的製作技藝、表現形式多式多樣,「師法自然」,內涵豐富,在雜木盆景的製作上可以說是最為成功,也最具代表性,並正逐步形成理論支撐,具有較明確的可操作性。它既是嶺南的,更是中國的。筆者以為應該排除流派觀念和地域局限的影響,把嶺南盆景「蓄枝截干」的枝法作為製作雜木盆景的基本枝法全面推廣。也許有人會認為,嶺南地區因為環境氣候得天獨厚,樹木生長迅速,適宜「蓄枝截干」枝法,其他地方氣候環境不同,方法雖好,難以學習。其實,近些年來,嶺南以外不少地方的雜木盆景作品,也在採用「蓄枝截干」枝法,有的作品還相當不錯,但較多相對成型的作品,有些素材原本也很好,只是尚缺乏基本功,未能准確造型定位,枝法也尚欠火候或不得法,難以成為佳作。誠然,嶺南盆景自身也處在創新發展之中,「蓄枝截干」枝法將隨著推廣,不斷充實完善,而更好地促進嶺南盆景的發展。
「一景方成已十秋」,造型製作時間長是盆景藝術特徵之一,也是體現盆景藝術價值的一個方面。在嶺南地區,一件成功的雜木盆景作品,從素材到成熟,一般需要十至十五年的時間,在生長期比較短的地方,時間會更長。日本和台灣的雜木盆景,多數從小苗培育,很多作品年功都在幾十年以上。想創作出理想的佳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急功近利,心態浮躁,不講枝法,只想快出作品,定當適得其反。同時,科學的培植方法,可加速樹木的生長速度,如台州三角楓的育苗培植,可能比嶺南更快,就是因為科學的培植方法。另外,在實際製作中,除盡量發掘地方樹種的生長優勢外,對「蓄枝截干」的枝法可結合樹種和地域具體情況及傳統枝法,把以剪為主的方法適度掌握調整,剪扎並重,有些枝條也可以扎為主,以便有效地縮短成型時間。但總的來說,認真了解、熟悉和掌握枝法技藝,一開始就把造型形式、出托位置定;隹確,少走彎路,並勤於操作實踐,科學培植,精雕細琢,一絲不苟,則是成功作品縮短成型時間的最有效途徑。
盆景作品的藝術生命過短是中國盆景必須正視的問題,這在雜木盆景上尤為突出。有的作品成熟時間並不長,或許剛在展覽上出現過,就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殘缺出不了廳堂,甚至煙消雲散,「功成身退」了,作者的失落感可想而知。有些素材其實「功尚未成身已先退」,筆者就見過幾百株已嫁接成功的紅花�木野樁雖已栽種多年,但優秀樁頭卻幾乎全部偏枯老化,要出成功作品希望渺茫,深感可惜。這種情況困擾著很多雜木盆景愛好者,某種程度上挫傷了他們的信心。嶺南盆景原來有四大雜木樹種,除九里香乃深受追捧之外,對最具製作寒 枝特色的雀梅和榆樹的興趣則大減,而樹姿極美的福建茶也已少有人問津。上述情況,對雜木盆景的發展無疑產生了負面影響,究其原因,除了個人興趣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之外,主要還是我們的培植和養護管理過於粗放,缺乏科學辯證的方法以及認真嚴謹的態度,這也應是我們學習境外盆景的一個主要內容。
雜木盆景樹種多種多樣,不同樹種間生理特徵和生長特性差異很大,如杜鵑喜偏酸性土壤,石榴則喜偏鹼性:黃楊喜偏陰,紫薇喜強陽:赤楠喜濕潤,九里香喜乾爽;相思、榆樹重剪翻盆宜在大寒前後,福建茶和山桔宜過清明時節;多數樹木樹液輸送管道(水路)縱橫交錯,根干整體相互協調,但雀梅、紅花�木等水路縱向各行其道,根干對應分明,局部失調,都可能造成失枝;有的樹種如三角楓、榆樹等癒合能力很強,截口皮層會較快增生形成「馬眼」或完全癒合,而有的樹種,如雀梅、赤楠等癒合能力差,截口下端如沒留足枝葉拉動,就會因水路不暢而很快退縮。所有這些,假若在培植和養護管理中,沒有很好地了解掌握和尊重不同樹種自身生長特徵,針對性地科學培植、養護管理,而老停留在泛泛的粗放管理層次,就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如土壤、水肥、修剪、翻盆、病蟲害防治,乃至裝卸運輸各個環節的操作失當,均可能導致失枝、爛根、偏枯而影響造型甚至夭折。
相信有的人會把雜木盆景藝術生命短歸咎於雜木樹種的自然生長壽命短,其實大多數雜木樹種自然壽命都很長,除了極個別的樹種外,被認為最容易退枝腐乾的黃荊、山指甲、雀梅、福建茶等,其自然壽命也都在百年以上,養護管理得好,保型改作而傳代傳世應當不成問題。筆者的一株1975年培植的福建茶,一直在盆中養護,於近幾年送給朋友,至今從未發現退枝現象,生長良好。當然,若從純收藏的角度或個人偏愛出發,選擇壽命長、生長較穩定的樹種或者某些特定樹種,也應是明智的:如以贏利為目的,奇貨可居,則另當別論;但作為培植製作,作為藝術追求,則應盡可能不分貴賤,隨緣取材,因材制宜,盡量採用更多品種的素材,爭取開拓新的地方樹種,讓雜木鹽景更加豐姿多彩,以展示大自然真善之美,自己也可以從中得到更多愉悅和享受。
鹽景是有生命的藝術品,盆景成型後,製作並沒有結束,需要更加小心的養護管理、保型或改作,進一步精化、完善、完美,顯示年功。雜木盆景生長快,一年能多次不斷萌發,不定芽多,新陳代謝快,而樹性又各不相同,不定因素多,沒有松柏類盆景那樣相對穩定,因而成型後的養護管理比松柏類更加復雜,難度更大,也顯得更加重要,稍不留神,往往就會使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
雜木盆景根系細密,葉片多,葉面大,蒸發快,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也相對較大,而成型上盆後,盆中土壤較少,根系容易擠壓成團,導致發育受阻,細根相互盤繞積聚於盆底和盆壁四周成草墊狀(俗稱「草鞋底」),根團中間則泥土板結,導致發育不良。若簡單地採用少澆水、少施肥、少翻盆換土控制生長的辦法來保型,或再加上修剪不當,勢必造成樹勢持續減弱,病蟲害也會乘虛而入,嚴重時就會失枝、致殘,乃至萎縮。所以,雜木盆景成型後的養護管理,必須以科學辯證的態度,針對不同樹種不同情況分別採用相應的方法,適時翻盆換土,合理水肥供給,適時適度修剪整型,認真處理好生長養護和控型保型的關系,首要是養護,只有養護好才能保型,養護保型才能傳代。
雜木盆景上盆,一定要選用既松疏又透水保水性良好的土壤,並視樹種和生長狀況,一般小盆和花果類一、二年,大盆三、四年就應及時翻盆換土。翻盆換土不同於松柏類,應寧勤勿疏,如樹勢過於衰弱,還必須及時更換或套上大盆,嚴重的要地栽復壯。雜木盆景成型後配盆宣以大小適中略為淺色的釉面盆為佳,以利於觀賞,但若非送展或觀賞需要,平時可選用偏大一些的盆,養護管理會更加順當。
成型盆景水肥只在於維持樹木生命活力,並不在於生長造型,既要保持樹勢,又耍避免不斷生長而變形,所以必須科學合理。平時盆土除非為促使花芽分化而需嚴格控水外,應經常保持濕潤或偏干,不能過干影響生長。在施肥方面,除像黃楊、赤楠等以觀葉為主的樹種外,一般不宜施用氮肥,可選用養分比較全面的餅肥、魚肥或長效復合肥。在春季萌發期,應控制少施或不施肥,以免生長過快,節間過長而變形;夏季光合作用強,可間中略施薄肥,保持樹勢旺盛;秋季樹木要積蓄養分;隹備過冬或孕育花果花芽,可以磷鉀肥為主,適當多施:冬季樹木休眠,生長停頓,則忌施肥以防傷根。
成型雜木盆景的修剪應以疏剪輕剪為主,除果樹盆景外,可在生長期經常進行,主要是控制枝梢徒長,剪除霸王枝、老化過弱的內膛枝,及時抹除叢生芽及腋芽等不定芽。對頂端優勢明顯的樹種,還應特別注意控制頂梢的生長,防止結頂過高過重對留作枝托更新需縮剪的霸王枝或徒長枝,則必須按保型需要,對樹冠樹梢整體同步修剪,否則,個別保留的枝段可能退縮。如需要改作重剪,除紫薇等個別樹種外,只能在樹種萌發前或結合翻盆換土同時進行。雜木盆景的保型還可以使用矮壯素等生長調節葯物,但應嚴格掌握用量和方法,若濃度過大,會造成生長停頓而萎縮。
觀賞寒枝是雜木盆景的藝術表現特色,以嶺南盆景「脫衣換錦」表現手法最具代表性。但雜木盆景應盡量表現樹種的自然個性特徵,除果樹和梅花外,紫薇、杜鵑、三角梅以觀花為主,榕樹除板根和蔓根外,還是以觀葉為佳。當然,大多數雜木盆景均可摘葉觀賞寒枝。摘葉觀賞寒枝雖能促進樹木新陳代謝,是保型的一種有效方法,但也過多消耗體能,故成型雜木盆景摘葉參展觀賞不宜過頻,就算雀梅、榆樹、三角楓、相思等萌發力很強的樹種,一般一年摘葉也不要超過三次,以免削弱樹勢。有些較優秀的精品,頻頻修剪摘葉參展,使盆樹過度疲勞,元氣大傷,個別好幾年難以恢復,甚至有因此致殘夭折的。所以作品參展應視其狀態,提前半年以上做好准備,特別是需要摘葉或換盆的,更不能過於勉強,且裝卸、運輸一定要請有經驗的專業人士操作,防止發生意外。
成型雜木盆景上盆後因根系局限和缺乏地溫地氣調節,對氣候適應力減弱,加上不同地域的樹種間差異很大,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在冬季,除要預防盆土冰凍之外,氣溫降至5℃以下,對九里香、榕樹、福建茶等南方怕冷樹種,要進大棚溫室,在南方也要覆蓋薄膜,以防凍傷;在盛夏,一些偏陰性樹種,如黃楊,杜鵑等,要適度遮陰,特別是高溫時節,要採取措施防止盆面盆壁溫度過高,燒壞根系,對修剪摘葉後裸露面積較大的枝幹,則要防止局部皮層因暴曬灼傷而死。
雜木盆景的養護管理和造型枝法技藝需要進一步普及,可以通過舉辦雜木盆景展覽、現場演示、專題研討會、作品點評、報刊雜志宣傳介紹等,互相學習交流,認真探索實踐,逐步積累經驗,共同提高製作水平。但因雜木盆景的造型枝法絕非一日之功,一枝一托的造型也許就需幾年時間,整體造型時間更長,最直觀有效的現場演示只能局限於修剪保型或簡單改作,除非從裁樁培育開始,對造型製作的每個階段,或某一枝托的造型過程,製作視頻影像資料並建立檔案,待成型之後加以整理,再以電化形式進行交流,講解演示。這對年紀較輕的愛好者來說並非難事,應當引起重視,及早提倡推廣,結合技藝演示培訓,以便盡快造就一定數量能做、能講,善於表演,最好能』瞳外語的年輕造型技藝表演專業人才,更好地參加國內外交流活動,以便世人能更好解讀、認知中國雜木盆景、製作中國雜木盆景。總之,只要對雜木盆景更多關注,相信會有更多的辦法,更有效地推動雜木盆景的創新和發展,讓中國雜木盆景更加光彩奪目。
(編輯/劉少紅)
㈣ 我國古代盆景有哪幾個重大歷史飛躍
從我國盆景歷史流派試探中州盆景風格 正陽縣彭橋鄉鄉長 余春林 本文分析了我國盆景發展的歷史和各流派成長的過程,探討並提出以詩、畫為輔助手段,充分表現情和意的原則,根據我省的歷史特色提出中州盆景應具有古雅風格。在製作山水盆景時力爭表現秀、壯、險、疊、廣的山勢磅礴、平原廣闊、神韻豐富、氣象萬千的中原地理風貌特點;在製作樹樁盆景時,要充分利用我省豐富的樹種資源如檉柳、野山楂以及松、柏、榆、槐、黃荊、女貞、雀梅等,凝煉出中州大地的風姿神采,相材立意,寓情於景,製造出氣韻生動、意境深遠的藝術珍品。
中國盆景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她是栽培技術和造型藝術的有機結合,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人們譽之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活的藝術、有生命的雕塑品。中國盆景藝術,隨著我國文明歷史的長期發展形成了她獨特的風格。
中國素有「世界園林之母」的美稱,是盆景藝術的創始國。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期,已有「囿」的營造。秦漢時期,中國園林形式出現了「苑」、「別墅」、「王室靈台」,展現出園林之美。東漢--隋朝時期,盆栽興起,採用「掇山理木」的技術方法,人工山水園應運而生,講求意境表現。唐宋時期,由盆栽藝術加工而成的盆景與山水畫互為影響。詩人王維、杜甫、白居易、蘇軾、王十朋、陸游等有詠山石的詩篇及《宣和石譜》、《漁陽石譜》、《夢梁錄》等專著的相繼問世,繁榮和發展了盆景藝術。元、明、清時期,「些子景」(微型盆景)的出現,使盆景另闢蹊徑。畫家饒自然所著《繪宗十二忌》從理論上闡述了製作山水盆景及用石方法,豐富了盆景製作。《素園石譜》、《長物志》、《考槃余錄》、《廣群芳譜》、《花鏡》等專著的相繼出現,形成了研究盆景的學術空氣,對日本等國產生了深遠影響。
解放後,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人們文化素養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喜愛盆景的人愈來愈多。於是,這一古老珍玩,又煥發出青春。同時,盆景藝術作為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而倍受黨和政府的重視,各地盆景事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自1979年至今,先後舉辦了五屆全國盆景藝術展覽,隨之,全國很多地區也相繼舉辦了全省、市的盆景展覽。盛況空前,通過展覽盆景得到了正名,亦使人們認識到盆景是我國傳統的優秀園林藝術珍品,從而形成了全國性的盆景熱。我國盆景作為東方藝術珍品,近年來曾多次到國外展覽,受到世界各國朋友的贊賞,並多次獲獎、為國爭譽。
中國盆景藝術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地因取材和造型手法的不同,形成了具有不同藝術風格的流派。依歷史習俗來分。世人稱為「蘇、杭、滬、寧、徽、榕、穗、揚」八大家。綜觀我國盆景的源流,著名有揚派、蘇派、川派、嶺南派和海派五大流派。
揚派:發源地揚州。常用樹種有松、柏、檜、榆、黃揚。歷史上揚派的盆松以「獅式盆景」最為著名。造型特點為「雲片」。葉葉俱平而抑,平行而列,似藍天中朵朵「雲片」。藝術風格上層次分明,嚴整平穩。
蘇派:即蘇南派,常用樹種有雀梅、楓、梅、石榴、黃荊、六月雪等。造型特點為圓片,典型造型特點為三托六台一頂,傳統技法為粗扎細剪,以剪為主,以扎為輔。藝術風格上老乾虯枝,清秀古雅。
川派:發源於四川成都。常用樹種有瓶蘭花、貼梗海棠、六月雪、羅漢松、銀杏、梅、垂絲海棠、紫薇、撲地柏、金彈子等。典型造型為「三台五齣」。這是一種對雲霧多、日照少、樹木徒長自然風貌的藝術再現,造型特點為懸根露爪、虯曲多姿、蒼古雄奇。
嶺南派:常用樹種有九里香、福建茶、雀梅、榕、水橫枝、滿天星等。由於嶺南地處華南,樹體高大,這就決定了其造型特點為大樹型,傳統技術法是蓄枝截干,具有「起伏收尾」、「一波三折」的特點,其藝術風格飄逸豪放,挺拔自然。
海派:常用樹種為五針松、羅漢松、黑松、真柏、胡頹子等,造型特點不拘一格,自然式為主。微型盆景傳統技法是金屬絲縛扎,逐年細剪。在藝術風格上屈伸自如,自然流暢,雄健精巧。
上述各流派之所以發展到今天,都是充分發揮了當地特色的結果。各流派盆景藝術雖風格各異,但都強調意(境)、形(態)、精(神)三要素。在創作方法上都強調藝術誇張和強烈對比,構成虛實、動靜、肥瘦、疏密、顯隱等多種藝術變化,應物象形,形神兼備。雖一拳之谷,而能蘊千岩之秀,這就為我們創立中州盆景風格提供了構思基礎。
從盆景藝術的縱向發展和各流派的橫向發展看,都很著重表現詩情畫意。正象一位盆景專家所說的那樣:「盆景藝術不應該只是一種擺設,它也可以成為給人以教益或思索的藝術品。」看一件盆景的意境是否深遠,格調是否高雅,就是看作者能否借詩情立意,取畫意造景。一件成功的盆景往往是詩與畫的結晶,既飽含詩情,又極富畫意。而針對「詩情畫意」而言,「詩」、「畫」只是輔助手段,是為充分表現「情」和「意」服務的。真正能反映出盆景風格的還是「情」和「意」。因此,創立中州盆景風格,應在「情」和「意」上多下功夫。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特色上。
(一)歷史特色:中州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和中華民族的搖籃。其文化藝術源遠流長,與之相伴隨,中州盆景藝術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此,從歷史特色上講,中州盆景應具有古老文雅的藝術風格,在製作盆景時應突出古雅。
(二)地理特色:河南地處中原,北、西、南三面為山地環抱,東部平原遼闊。全省面積的56%為平原、河谷、盆地,26%為山地,其餘18%為丘陵。中州既有名山大川,又有一望無際的平原,可謂山清水秀,風光明媚。製作山水盆景時,應突出河南山川平原並舉的地理特色,既要有雋秀的山巒,又要有無垠的平原,使人一看便聯想到中州獨特的地理風貌。中州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淮河以南濕熱多雨,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根據這一自然特色,可製作一種獨特的水旱盆景形式,以表現出中州大地上常見的那種旱地、水面、山石、樹木兼而有之的完整景觀,自然氣息濃厚,表現內容豐富。就山水盆景的局部景觀而言,反映在中州地理特色上有秀、壯、險、疊、廣。
秀:南部的雞公山風景秀麗,景色宜人。山上有報曉峰,靈山寺等名勝,山下武勝關為古代中原南出湖廣的要道,是著名的避暑和療養用地,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
壯:中部的嵩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中的中嶽,其山勢峻拔,雄偉壯觀,山麓處多名勝古跡,有我國最早道教廟宇之一——中嶽廟,宋代八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中外聞名的佛教古剎、中華武術史上少林派的發源地——少林寺。
險:北部的太行山,呈陡峻的單面山形態,多懸崖峭壁,十分險要。
疊:南部大別山,西部及西南部的伏牛山和桐柏山,綿延數百里,山巒重疊,氣勢磅礴。
廣:中州大地位於華北平原,廣闊無垠,一瀉千里。此處,山區還有大大小小的盆地,如南陽盆地、林縣盆地和沁陽盆地等。構成一幅寬廣美麗的畫面。
(三)資源特色:河南屬溫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適宜多種植物生長,集亞熱帶植物和暖溫帶植物於中州之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為發展中州盆景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這樣,以資源特色而論就構成了中州盆景豐富多彩的風格。例如:中州沙區平原的檉柳(三春柳)柔軟多嬌,俏麗婀娜;豫西南的野山楂(小葉山楂)冠形優美,葉小枝密,分層排布,花果並茂;在山頂或絕壁上常有老乾虯枝,沉靜古雅的松、柏、榆、槐;由於風蝕或雨水沖刷,形成了懸根露爪、枯木逢春的樹樁;更有一些飄逸豪放的藤蔓植物和蒼勁挺拔的高大喬木;至於自然流暢、雄健精巧的盆景素材,在中州更是屢見不鮮。
「取山川來掌上,攜天地入壺中」。將中州植物、山石在大則數尺、小則寸余的盆盎內,概括、凝煉中州大地的風姿神采,相材立意,寓情於景,創造出氣韻生動、意境深遠的藝術品,以此作為中州盆景的風格,豈不美哉!
遼闊之中原,豐富之資源,使中州盆景極為豐富多采,加之勤勞智慧的我省人民,在繼承優秀傳統和博採眾家之長的基礎上,不斷地改革創新,使得盆景這一「高等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相信經過繼續加工提煉,盆景的製作將日臻完美,並逐漸形成中州盆景的獨特風格,而倍受中原人民和國內外廣大人民的喜愛。
㈤ 第二屆全國盆景展哪年舉辦的
淘寶網: 盛世鑫毅植物園 經營日本小葉迎春,對節白臘,水臘,黃楊等盆景,價內格合理容,多精心栽培。土植肥料,假山配件(動物人物房屋橋梁等),多肉擺件,園藝器皿等配套齊全。全場滿26元包郵,滿50元贈送小禮品。一景一世界,一石定乾坤。
經過多年深加工修剪栽培的盆景,容易長期存活,且具有藝術價值。盛世鑫毅植物園的盆景師傅具有30多年以上的栽培種植修剪經驗,精心養護的每一棵盆栽,都具備一定藝術功底。
各種造型,獨具一格(直桿式,斜桿式,懸崖式,石夾樹附石型,山水盆景,假山群峰,應有盡有)
花肥(水培王,大肥王,餅肥,復合肥,矮壯素等品種齊全)
㈥ 新中國第一屆盆景展是哪一年
197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之際,由國家城建總局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辦了全國第一屆盆景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