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盆景
⑴ 黃河、長江的上中下游主要景觀和主要支流分別是什麼
洮河是黃河上游的支流,在甘肅省西南部,源出甘、青兩省邊境西傾山東麓,東流到岷縣折向北,經臨洮縣到永靖縣城附近入黃河,全長500餘千米。
湟水在青海省東部,也是黃河上游支流。源出海晏縣包呼圖山,向東南流經西寧市,到甘肅省蘭州市西面的達家川入黃海,全長349千米。上遊河谷呈串珠狀,下游寬闊,水能資源豐富,灌溉條件便利。
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省中部。源出寧武縣管岑山,經太原市南流到新絳縣折向西,在河津縣西入黃河,全長716千米。上游穿行山地;中游經太原盆地,介休縣義棠鎮以下河谷變窄,過靈石峽進入臨紛盆地;下遊河谷開闊。
渭河在陝西省中部,是黃河最大支流,源出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流橫貫陝西渭河平原,在潼關縣入黃河,全長787千米。上游及經河、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挾帶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縱橫,有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農業發達。 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黃河因其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噸,相當於堆成1米見方的土堤繞地球27圈。每年淤積在下遊河床中的泥沙有4億噸,使黃河成為高出地面十餘米的「懸河」。黃河中游地處季風氣候區,降水年變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黃河下遊河床善淤,善決,善徒。從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決溢1590次,改道26次。黃河沿途流經的主要河段和名勝有:
充滿活力的上遊河段--這一河段號稱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其中從龍羊峽至青銅峽河段,川峽相間,河床比降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規劃利用落差超過1200米,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佔全河的近50%。平均年發電量近600億千瓦時。
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里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闊,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里物產豐富,名貴中葯枸杞和銀川大米品質優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稱。(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十分乾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這里「無水是荒漠,有水成綠洲」。黃河水給這里的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勇往直前的中遊河段--陝晉峽谷,黃河在這里劈開萬仞山,勢如破竹,形成了黃河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河段。在這一河段有以下兩個著名的地方:
壺口瀑布--黃河在這里以雷霆萬鈞之勢,奔騰過來,咆哮而去,壺口瀑布既是黃河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徵。「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雄壯的歌聲唱出了黃河的風采,更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戰無不勝,奮發圖強的英雄氣概。
龍門--流傳「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源於此。這里水流湍急,相傳鯉魚如果能跳過龍門就可成龍。這個傳說表達了人們對付出艱苦努力後到達理想境界的美好願望,也激勵著中華兒女頑強拼搏,奮斗不息。這里相傳是大禹治水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又稱禹門口。
黃河水和黃河精神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壯麗輝煌的劇目,回報母親河的養育之恩。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每年中華民族都要在陝西橋山的黃帝陵祭祖,每年無數的人們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尋根。黃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帶領中華民族象長流不息的滔滔黃河,奔向美好的未來。長江支流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9條,主要有嘉陵江、漢水,岷江、雅礱江、湘江、沅江、烏江、贛江、資水和沱江。總長100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漢江、嘉陵江、雅礱江、沅江和烏江;流域面積5萬平方公里的支流為嘉陵江、漢江、岷江、雅礱江、湘江、沅江、烏江和贛江;年平均徑流量超過500億立方米的有岷江、湘江、嘉陵江、沅江、贛江、雅礱江、漢江和烏江。長江沿岸景點
江城武漢
武漢市是中國中部最大的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會。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在這里交匯,形成武昌、漢口、漢陽三大重鎮,素有「九省通衢」之稱。三國時期為吳國的領地,在現代史上,武漢也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這里打響了第一槍,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武漢的主要景點有黃鶴樓、長江大橋、東湖、古琴台等。
蒲圻赤壁
位於蒲圻市北31公里處的長江南岸。赤壁山三山相連,面臨長江,群山逶迤,勢苦奔馬,蒼翠如繪,幽靜誘人,是湖北境內古三國旅遊線和長江三峽旅遊線上的重要人文景觀和必經之地,也是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戰場遺址。
洪湖
是長江流域江漢平原上最大的水質無污染的淡水湖泊,面積348平方公里,全湖呈多邊幾何形,湖岸平坦,湖水呈淡綠色。洪湖是全國第七大湖泊,是國家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白鰭豚:擁有量佔全球總量一半以上。洪湖是革命老區,湘鄂西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洪湖市西郊的長江大堤旁。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所在地的一條街為明代古街,其建築物被譽為「傳統建築之寶」。洪湖有豐富的魚類和野生資源供旅遊者垂釣、狩獵,此外水上漁家的生活也極有情趣,令你流連忘返。
洞庭湖岳陽樓
遊人若想領略洞庭湖的美,最理想的去處恐怕要算洞庭湖畔的岳陽樓了。岳陽樓位於湖南嶽陽市西門城頭,與黃鶴樓、滕王閣一起並稱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歷來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稱,堪稱湖南省第一名勝。相傳這里是三國時魯肅訓練吳國水軍的閱兵台。李白、白居易、杜甫、孟浩然、劉禹錫等唐代著名詩人,都先後登樓賦詩,留心峽了許多千古名篇。宋代名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盪盪,橫無際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擲地有聲,名揚中外,成為眾多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荊州
荊州位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境內的長江北岸,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歷史文化古城,也是我國南方著名的游覽勝地。「聞聽三國事,每到荊州」,提起荊州人們便會想起三國中「劉備借荊州」和「關公大意失荊州」的故事,荊州古城北據漢沔,南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戰略地位,更是古代文人騷客薈之地。
宜昌
宜昌古稱夷陵,是一座古老而發展的城市,全國最大的水電建設基地和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鄂西、川東的經濟文化中心,旅遊景點眾多,有三游洞、長江三峽、屈原故里、昭君故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大壩水利樞紐工程等。除此之外,宜昌盆景,宜昌彩陶還會使你如痴如醉。
三游洞
位於宜昌西陵峽的三游洞,洞奇景美。山水秀麗,唐代詩人白居易與其弟白行簡同行。路遇詩人元似、三人同游此洞,飲酒賦詩,並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寫於壁上。三游洞因此得名。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3人也游此洞並賦詩於壁上,自此,稱白居易3人為前三游,蘇洵父子3人為「後三游」,三游洞下臨琛谷,峭壁百丈,冬暖夏涼,高6米余,深30米,寬20米。洞內景色奇麗,洞壁間有無數小洞,洞中有洞,因此被喻為「仙洞幻境」。
三峽大壩
位於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門坪,三峽工程主建築物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三峽工程按照 「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方案建設,工程竣工後,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保護生態、凈化環境、開發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電站都無法比擬的!
姊歸
秭歸是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大國-楚國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楚國詩人屈原的故鄉,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在自己被放逐的情況下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多少年來,一直被人們傳為佳話,引來無限思念,傳說「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詩人的。屈原祠,又名清烈公祠,首建於唐元和十五年,宋、元、明、清屢壞屢建,1978年遷到向家坪,整個建築計有山門、大殿、左右配房建築。背依崇嶺,前臨大江,每逢端午佳節,江中五彩龍舟競渡,歡聲笑語,遊人如織。
巴東神農溪
源於湖北神農架,地處長江以北.流經巴東縣境內,在巫峽東口附近注入長江。漂流溪段長約20公里,由鸚鵡峽和龍船峽組成。沿溪兩岸風景奇幽,峽谷幽深蒼翠欲滴。溪流清澈見底,乘「豌豆角」人力小木船快速漂流,驚險刺激。漂流過程中時常見到古棧道、古岩棺溶洞、七色泉、金絲猴、鴛鴦等珍貴動物。在當地並能體驗到土家族朴實的民俗風儉。
巫山小三峽
大寧河古稱巫水,發源於川、鄂、陝交界的大巴山南麓,於巫峽西口注入長江,這里河道蜿蜒,重岩疊嶂,山水奇異。構成獨特的大寧河風光,大寧河小三峽由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組成,以山雄、水清、峰秀、灘險、石奇、景美著稱,這里不是三峽,勝似三峽。
奉節白帝城
白帝城位於奉節城東4公里,瞿塘峽西口,長江北岸草堂河與長江匯合處的紫色丘陵上。自古以來,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劉禹錫、陸游、范成大等相繼來此參觀游覽,並留下了著名的詩句,素有「詩城」之稱。這里有眾多古跡,如武侯祠、觀星亭、明良殿等。「火燒連營七百里」、「白帝城託孤」的傳說,更增添了白帝城的名氣。
雲陽張飛廟
張飛廟位於長江南岸飛鳳山麓,離重慶市區382公里,與雲陽縣城隔江而望、是為紀念三國名將張飛而建的祠宇。據史載,張飛廟始建於蜀漢末年,後經宋、元、明、清歷代擴建,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張飛廟面江背山,氣勢恢宏壯麗,廟內塑造有張飛像,珍藏有漢唐以來的大量詩文碑刻書畫及其他為文物數百件,多為存世珍品,號稱「文藻勝地」,為巴蜀一勝景。
忠縣石寶寨
石寶寨位於重慶忠縣境內的長江北岸邊,距現忠縣縣城45千米。孤峰拔地,四壁如削,形似玉印,名玉印山。傳說它是女媧煉石補天遺留下來的一塊五彩石,稱為「石寶」。清朝康熙年間,當地能工巧匠在王印山南側依山而建十二層樓閣,依岩取勢,建築精巧,被稱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築之一石寶寨塔樓倚玉山修建,依山傍勢,飛檐層冀,造型奇異。整個建築由寨門、寨身、閣樓組成,共12層,高56米,全系木質結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經康熙、乾隆年間修建完善。原建9層,隱含攀登「九重天」之意。頂上三層為1956年修補建築時增加。石寶寨自古有「江上明珠」之美譽。
豐都鬼城
豐都位於長江北岸,距重慶市區172千米。「鬼國幽都」之說由平都山而起。漢代王方平、陰長生兩方士 修煉成仙,道家於此山設天師,並將其列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名山古寺多達27座。「陰曹地府」塑像群分別模擬人間訴訟、法庭、監獄、酷刑等,集中反映了中國人的神和鬼、天堂和地獄的觀念。
山城重慶
重慶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是我國長江上游的工業重鎮、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古稱巴,地處中國內陸之西南,城市依山而建,人謂「山城」,冬春雲輕霧重,又號「霧都」,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四個中央直轄市,人口 3千餘萬。重慶最早稱江州,也稱巴郡、楚州、巴州、渝州、恭州,公元1189年,宋孝宗之子趙先封恭王。後即帝位(光宗),取「雙重喜慶」之意。改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重慶是著名的山城,入夜,萬家燈火由山上倒映江中。形成著名的「山城夜景」景觀,近郊有石雲山、北溫泉、釣魚城等景點。遠郊有著名的大足石刻,是中國宋代石刻的代表,著名景點有枇杷山、浮圖關、縉雲山、四面山、南北溫泉等風景名勝,以及大足石刻、紅岩村、渣滓洞、白公館、林園、孔園、蔣氏黃山官邸「陪都」遺址。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於距離重慶市區120公里處的大足縣境內,是分布在全縣76處石刻造像的總稱,共計6萬尊造像。其中寶頂、北山兩處摩岩造像規模最宏大,內容最豐富,雕刻最精細,1961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足石刻始鑿於初唐,歷經五代,到兩宋時,造像達到鼎盛時期,明清皆有造像延續。大足石刻是我國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作品,它不但內容豐富,「橫融儒、釋、道、縱貫千餘載」,而且雕刻技藝精湛,手法嫻熟,巧妙的將力學、採光、透視、等科學原理與造像內容和山形地貌相結合,被譽為「唐宋時刻藝術聖殿」。
⑵ 雲杉盆景的養殖技術
雲杉在我國西南高山地區,面積廣大、森林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林區之一。而且又地處大江大河上游,森林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作用顯著,對調節氣候,穩定流量,保障農業豐收,保護水利設施均具有重要的地位。
1、圃地規劃和選擇:
各營林單位設置1-2個中心苗圃,其任務培育1-2年生,圃地選在交通方便,地形開闊,海拔較低的陽坡,或半陽坡,含石量少,土層深在30厘米以上的壤土具有排灌條件的緩坡地為宜。土地應休床和輪作,輪作豆類後,雲杉育苗I級苗比率、苗高、基徑、根深、根幅等均有明顯的增大幹物質重也大50%以上。
2、整地作床:
整地一般應進行三次,一次在上年土壤結凍前,一次在次春解凍後,及土壤消毒再整一次。整地深度25-30厘米,必須做到「細、深、平、實」。全層碎土,不留暗硬,不亂土層,播前鎮壓,有利保墒。這樣落種深淺一致。「苗腳」均勻,苗齊苗壯。
緩坡地順山築床,有利排水。為了便於管理,苗床寬度1.0-1.1米,長度10米左右。苗床高度,乾旱地區作平床,少雨地區作矮床,床高8-10厘米,多雨地區作高床,床高15-20厘米。
整地作床時要重施肥。每畝施有機肥2500公斤。增施磷肥,土壤肥料均應消毒,用六六粉每畝4-7公斤或五氯硝基苯每畝3-3.5公斤。
3、種子處理和播種:
雲杉種子處理程序是:風選(去翅) 水選(去石塊雜雜)溫水浸泡(4小時去浮種) 冷水浸泡(20小時) 攤開涼干 消毒待播。
在種子處理過程中,要掌握浸水時間。據試驗,浸水3小時,種子吸水率為66.6%,6小時為75.0%,9小時為91.7%,24小時可達100%。如浸種時間過長,種子充分吸水下沉後再選種則良莠不分,故浸種時間以4-6小時為宜。浸後選種、消毒、催芽,能提高發芽率(16-23%)和苗木質量。
雲杉種子發芽的有效溫度為8℃,氣溫在8℃以上可播種。多年物候證明,山櫻桃桃花盛開時,正是雲杉播種時間。播種遲了,則越冬困難。撒播每畝播種15公斤。播種後,覆土用30厘米深的心土拌以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腐殖質土,過篩消毒。覆土厚度以0.6厘米為宜,覆土超過1厘米或淺到0.2厘米,會減少發芽率20-30%。
4、苗木管理:
根據苗木不同的生長發育期確定管理措施:
出苗期:雲杉播種後20-40天,及時除草。注意控制苗床流水作業發,在雨天用塑料布覆蓋床面。連續晴天注意灌溉,還需搭蔭棚,其透光度25-50%較好。雨水多時卷簾亮苗。至濕度大、雲霧多的地方,可實行全光育苗。
紮根期:開始出現側根,苗莖由紅變綠,要繼續重視防治病蟲害與水分管理。開始施肥,以混合肥為主,有機肥同化肥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濃度要低,半月一次。
木質化期:苗莖逐漸變為棕色,並出現縱向皺紋。加強施肥,以磷肥為主。促進干物質的積累。濃度1-2%,每畝用量3-5公斤。期末重施鉀肥,加速木質化。
封頂期:地上部分生長停止,頂芽形成。干物質大量積累。有早霜危害地區及時搭霜棚。重霜地區用硼酸鈉噴射苗木,濃度0.1-0.2%,7天一次。
休眠期:苗木生長基本停止。搭好霜棚,霜凍嚴重地區要注意密蓋。越冬期內要注意觀察床面干濕情況,注意防止凍拔,春旱時注意灌水。要適時間苗,苗木過密,則壯苗率、干物質重量明顯下降。實踐證明,雲杉1年生原床苗,每年不超過60萬株為宜。2年生苗各生育期管理措施:苗木萌幼期應早施氮肥,促進苗木萌幼生長。有機肥5%加化肥0.5-1%,每畝用量500公斤,保留霜棚,防止晚霜危害。
出葉期:葉芽開展至完全出葉時,應撤除霜棚。但有晚霜危害,特別乾旱的地區,仍需覆蓋蔭棚。施肥以氮為主,輔以磷肥。濃度逐漸加大,10天一次。
抽梢期:總醣總氮含量急劇降低,生長迅速。以速效肥為主,還可根外追肥。
木質化期:總醣總氮含量增加,干物質增加,莖干由綠變黃。木質化初期勤施氮肥。後期只施磷,鉀肥,加速木質化。
封頂期:頂芽形成,總醣總氮含量顯著增加,干物質大量積累占總量的31%,應停止施肥,凍拔嚴重地區,最後一次除草時,可適當保留部分雜草,以利苗木越冬。
休眠期:生長活動停止。在霜凍嚴重、春季乾旱的地區注意床面覆蓋灌水。3年生以上苗木管理措施與2年生苗木基本相同。原床苗應間苗,每畝保留20萬株左右。移床苗每畝以15-20萬株為宜。蔭棚可以揭去。但在氣候乾冷、霜凍嚴重、霜期又長的地區仍須保留,直至出圃前一年春開始揭棚,增強苗木出圃上山的適應能力。
雲杉苗的培育年限,因地區而異。在四川高山峽谷區,以3-4年生較好。高原丘陵區需5-6年。苗木須是生長健壯,莖粗葉茂,葉色正常,頂芽飽滿,冠幅均勻,細根較多,無病早侵染的苗木
⑶ 竹子的外形特點
竹子,學名 Bambusoideae(Bambusaceae),禾本科多年生木質化植物。
竹枝桿挺拔,修長,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我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
竹是多年生木質化植物,具地上莖(竹桿)和地下莖(竹鞭)。竹桿常為圓筒形,極少為四角形,由節間和節連接而成,節間常中空,少數實心,節由籜環和桿環構成。每節上分枝。葉有兩種,一為莖生葉,俗稱籜葉;另一為營養葉,披針形,大小隨品種而異。竹花由鱗被、雄蕊和雌蕊組成。果實多為穎果。
⑷ 如皋旅遊景點推薦
如皋旅遊景點有紅十四軍公園、水繪園、龍游水利風景區、如皋盆景大觀景區、金島生態園等。
1、紅十四軍公園
紅十四軍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如城街道福壽東路。佔地17.4公頃,由紅十四軍紀念館、紅軍歷史教育拓展訓練基地、如皋市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館三部分組成,是弘揚革命傳統,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家是我們大多數人呆的時間最長的地方,但是有時候一個人的時候會覺得孤獨,不想養寵物,所以選擇盆栽來種植,既增加了生活中的一些愛好,也凈化了屋內的空氣,讓房子看起來更有活力。所以這里有一些很好養的花和盆栽。
山龜是我國的傳統中葯,也可以作為盆栽來養。長得很好,基本不需要勤加打理。種植的時候可以放一根鐵絲在上面,它會順著鐵絲往上爬,長得很高。
以上是對良種盆花的介紹,包括綠蘿、蘆薈、仙人掌、康乃馨、吊蘭、山龜等。,都是非常好養的植物,強烈推薦新手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