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通海盆景
⑴ 遠古時代通海是什麼朝代有人居住的
通海縣地處滇中偏南,位於雲南省中南部,東經102°30′26″——102°52′53″,東西長37.97公里,北緯23°55′11″—24°14′49″,南北寬36.22公里,東與華寧縣接壤,西連紅塔區、南與石屏、建水交界,北與江川毗鄰,隸屬於玉溪市,全縣總面積721平方公里,壩區佔21.63%,山區和河谷佔78.37%。全縣轄三鄉六鎮,2000年末,全縣總人口26.3萬人,世居漢、彝、回、蒙古、哈尼、傣等19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13.9%,興蒙鄉是蒙古族在雲南的唯一聚居地。通海境內自然環境優美,縣境由盆地,中山、河谷三種地貌構成,全縣地勢北高南低,杞麓湖盆區由西南向東南傾斜。縣城海拔1820米,最高海拔2441米,最低海拔1350米,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高原涼冬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6℃,冷暖相宜,四季如春。年均降雨量875毫米。杞麓湖是本縣的重要湖泊、水位4.3米時,湖的東西長10.4公里,南北寬4.8公里,面積36.86平方公里,庫容1.486億立方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南部的曲江河、過境長度約19公里。風景秀麗、環境清幽的秀山,座落在縣城南邊。位置通海縣位於雲南省中部,介於東經102°30′25″-
102°52′53″,北緯23°65′11″-
24°14′49″之間,東西最長39公里,南北最寬36.15公里,縣城所在地秀山鎮距省會昆明市125公里,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紅塔區47公里。總面積721平方公里,四周分別與華寧縣、峨山縣、江川縣、紅塔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建水縣相鄰,是歷史有名的滇南重鎮及經濟和手工業發達的地區。其中秀山、四街、河西、楊廣、九街、納古、興蒙7個鄉(鎮)為壩區鄉鎮,里山、高大為山區鄉鎮。自然環境形態概述縣境以中山、平壩、河谷三大區組成,中山佔77.07%,平壩佔21.63%,河谷佔1.3%,在四面環山的平壩中鑲嵌著面積達36平方公里的杞麓湖,成為供給壩區用水及調節氣候的重要因素,湖四周為平坦肥沃的農田,是全縣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全縣湖、山、河相間,最高峰為位於河西鎮的螺峰山,海拔2441米,最低處為位於建水與通海交界處的馬脖子,海拔僅為1350米,高差1091米。氣候概述通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中亞熱帶濕潤涼冬高原季風氣候,年溫差小而晝夜溫差相對較大,2002年平均氣溫為16.5℃,極端最高氣溫為29.9℃(6月9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0℃(1月13日);全年降水量為1123.4毫米,最高日降水134.1毫米(6月30日);全年無霜期為276天,有霜日17天;年均日照總時數為2286.3小時,日照率52%,年輻射總量每平方厘米128.079千卡。行政區劃2002年末,全縣有6鎮3鄉,即:秀山鎮、河西鎮、四街鎮、九街鎮、楊廣鎮、納古鎮、里山彝族鄉、興蒙蒙古族鄉及高大傣族彝族鄉,下屬65個村民委員會和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30個村(居)民小組,360個自然村。人口民族據全省人口抽樣調查推算,2008年末,通海全縣常住人口為30.36萬人,420人/平方公里,為省內人口密度最大縣。比上年增加1700人,增長0.56%。公安人口統計年報,年末全縣9個鄉鎮,65個村委會、4個社區居委會,533個村(居)民小組,戶籍人口為87630戶,277382人,比上年增加1057人,增0.38%。歷史沿革春秋戰國時期——田勾町國故地春秋戰國時,古滇上百部落史稱百濮國,知名的有:以滇池為中心的古滇國;洱海周圍的昆彌國;哀牢山一帶的哀牢國;通海以南的田勾町國。這在顧炎武撰的《肇域志》中已有明白記述:「粵稽五典,已見三苗,及乎夏後殷周而降,或稱萬國來朝,而南方乃有百國,是為百濮:鄯闡國滇池,昆彌國大理也,田勾町國臨安也,牂牁國烏蒙也」。
通海歷來為臨安之地,而且在元初改設治於通海的南路為臨安路時,通海仍是滇東南政區的首府。則通海以南的臨安之地為田勾町古國無疑,通海為田勾町故地也應無疑。
通海現存的最早一部志書記述:「成周時,滇名百濮國,楚威王使庄蹻將兵略巴、黔以西,出苴蘭,至滇池,會秦奪黔中地,道不通,遂留王滇,立田勾町國(今之臨安郡),通海隸焉。秦惠王使司馬錯伐蜀,近蜀滇地,皆入於秦。漢武帝建元中,遣司馬相如通蜀、南夷。元鼎六年,遣中郎將郭昌、衛廣,將兵擊苴蘭,遂平西南夷為牂牁郡,改田勾町為縣,徙治通海」。乾隆《河西縣志田勾町縣考》也謂:「
田勾
町故縣在通海縣」。更有早者,明天啟《滇志》雲:「漢田勾町縣址,在通海縣北,即守御所城。蒙氏置都督府,段氏置節度使、改秀山郡,又為通海郡,元立宣慰司總管府,俱此地」。作為一省之志,別地未有此記述,獨指通海御城為田勾町縣故址這並非無稽之談。漢時期——漢與田勾町密切往來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遣中郎將郭昌平西南夷置牂牁郡,統縣十七,田勾町以故侯國與夜郎同屬漢侯爵,此時的滇、田勾町與夜郎一樣同屬西漢政權中的小侯國,只是到西漢?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武帝崩,由其子昭帝即位,益州二十四邑反,水衡都尉呂破胡擊平之。後三年,姑繒及葉榆(今大理)又反,田勾町毋波率其邑君長人民助漢擊反捕虜有功,與漢軍正王平、大鴻臚田廣明等大破益州。漢天子嘉之,以毋波功為第一,立
田勾 町波為田勾町因此,田勾町世世代代尊奉毋波為土主,建廟塑毋波像以祀。
東漢一段時間,田勾町故地通海與漢的交往密切,時局較為穩定,田勾町土著之民吸收漢文化大力發展農耕,這從縣境鎮海楊山出土的東漢燒水磚田模型可以看出。當時的通海漁耕興起,平整規矩的水田中有水池供四周之田所用,田裡刻劃魚形,表明當時通海漁耕經濟的繁榮,也正是通海成為田勾町國首府及田勾町國後若朝代為滇南重鎮的原因。唐時期——通海鎮與通海城路「通海」一名,最早見於史籍者,當數唐樊綽撰的《蠻書》及歐陽修、宋祁等編撰的《新唐書》。《蠻書》為唐人記唐事,記有通海之名三處:一是在敘述雲南界內程第一卷中,講從安南至南詔首府苴咩城日程「從賈勇步登陸至矣符館一日……至曲江館一日,至通海城一日……」一是在雲南城鎮第六中專列通海鎮記為「通海鎮,去安寧西第三程(原書有誤當為去安寧南第三程)」一是在漢舊黎州中記述:「從步頭船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蠻,夷人不解舟船,多取通海城路,賈勇步入真登州,林西原,取峰州路,行量水川西南至龍河,又南與青木香山路直南至昆侖國矣(今緬甸地那悉林)。」樊綽成蠻書在唐懿宗咸通(公元860—874年)初,以書中所記多處見通海之名,可見唐時通海地位之高。另從全書所列的雲南城鎮看,只有雄鎮東西又掌握諸蠻用鹽的安寧和鎖鑰南北、唐朝前即是滇南首府的通海稱鎮,而且通海設置比安寧更高一籌,既為鎮又設都督,是唐南詔的二都督之一。按唐制,置都督府於邊境,為軍事統治之據點。宋時期——大理國的孕育地唐南詔末,居於最高統治地位的蒙氏家族適應不了從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其落後性與民族狹隘性同更高社會形態及熟習封建制的貴族發生了矛盾,他們求救於神靈、普建寺廟,「大寺八百,謂之藍若,小寺三千,謂之伽藍」,並鋌而走險「兩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都未能挽回覆滅的命運,南詔政權終於在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被鄭買嗣所篡奪,鄭氏又被楊干貞所滅,不到10年,又被段思平推翻。
通海也正因為南詔時段氏的鎮守,段思平建大理國後對自己發跡地的修建,又因其是大理國東部的首府,其歷史地位大為顯現。如段思平因「卜於秀山神祠」許過願,得勢後既建秀山神祠,又大建廟宇,大塑佛像,歲歲建寺,鑄佛萬尊。今考通海秀山的寺廟基礎也就是在大理國時奠定,如現已確知的原秀山神祠(土主廟)和普光寺就是最早建於大理國時期,俗稱的畔富泉實為紀念段思平舅的判府泉。到元軍進入通海後,同樣跟段思平一樣,因為信佛而繼承了秀山建佛寺的傳統,續建了涌金寺、清涼寺、慈雲寺,元人尊崇段思平,還在駐地曲陀關建天子廟祀段思平,在原河西境縣西四十里的碌碑鄉天壽山建段將軍(思平)廟,近年從白塔心出土的大理國及元代墓之蓋片碑銘文中,出現「通海郡」、「秀山郡」地名也證實了古籍稱「段氏改秀山郡,復立通海郡」之史實。元時期——通海都督府、臨安路治通海自漢田勾町縣治於此後,唐南詔立都督府,宋大理國中置通海節度。到元·憲宗四年(公元1254年),忽必烈率元軍攻克大理,留兀良合台追大理國末王段興智至鄯闡(今昆明),虜興智而得雲南五城、八府、三十七部。削段氏帝號,賜以虎符,令其總管大理等處。安撫已附之民,招集未降之國。忽必烈北返後,留大將兀良合台率軍攻克未降之國,在攻克乾德哥城(今澄江)時,兀因病而委軍事於子阿術,阿術率軍繼續攻打有兵四萬的阿伯國(通海),攻入城而阿伯國舉國降,在通海置南路總管府領通海以南地。明時期——通海御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春,在明軍上年攻取雲南省城,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逃至晉寧投滇池自殺後,於今分遣將士略建昌、澄江、臨安、元江等處,雲南大定,分設軍衛、犬牙相制,以守其地。通海因是元臨安路治,路當要沖,雖然府治遷於建水,但在通海設守御城,在縣東北,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指揮陳鏞創立土城。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指揮儲傑砌以磚城。周二里,高一丈七尺。開四門,東泰和,西慶豐,南迎薰,北鎮海。池(濠溝)闊一丈八尺,深一丈。此城歷經明清二朝,經不斷修建,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中還在,南城濠一段於上世紀四十年代中縣長李璋倡建新市場時填埋。北城濠一段一直到1970年通海大地震時還在,後被填埋建公廁,為今煙草招待所東西延伸,鎮海門石額尚存。
明代縣城寺廟有,廣福寺、妙高寺、白龍寺、香岩寺、觀音閣、玄天觀、真慶觀、灝穹宮以及河西的天王寺(天子廟)、大福寺、慈蔭寺、海金寺、北極宮、碧山觀音閣。清時期——清之通海河西縣因明初已將臨安府治遷於建水,通海縣曾設御駐軍,政治仍由縣管。通海萬曆三十九年知縣楊翹瀛以土寇攻劫,民不寧居緊連御城建縣城於秀山之麓;又於大橋建一土城,防護客店,方便往來商賈。
明·永曆丁亥(公元1647年),土酋猖亂中,縣治城被毀,大橋迎恩城也毀於兵燹。至清初,縣署寄置於御城北門內。而且在康熙五年,上峰裁御歸縣,以通海地當要沖,凡附近州縣屯田,不準分割,仍屬通海。康熙六年,奉旨圈撥近省州縣衛所田,給平西親王吳三桂兵丁口糧,從此通海軍民田盡圈。通海旅遊秀山公園通海縣城南有山名「秀」,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點蒼山同列雲南四大名山。秀山翠樹蒼林間錯落有致地分布著眾多古寺觀,史載唐代山上始建廟宇,元、明、清時遂成佛教聖地,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譽。
通海縣城臨水依山,秀山緊靠其南,俯臨城鎮,點綴成一幅秀麗的山水圖卷:前有杞麓湖波光澄碧,中有城鎮屋舍儼然,後有秀山群峰列翠,頗具江南景色。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錢南園在其《雨宿通海》中雲:「孤城臨水背依山,記在江南煙雨間」,道出了此山水城郭的特點。
秀山最古老的寺院有三:一是山麓之句町王廟,今已廢。據說系大理國王段思平所建,原鑄有丈八全身句町王毋波像。廟之東,為三元官。據縣志載,宮內曾有一株茶花,花瓣落地,仰而不俯。此花早已不存,但有關它的傳說,卻引起騷人墨客的佳興,為之題詠甚多。
秀山的第二古寺為山腰偏東的普光寺。據稱此寺始建於五代,擴建於大理國道隆己酉十一年,即宋理宗淳
九年(公元1249年)。寺內有元碑,年代久遠,古色古香。寺內供奉神僧李畔富,傳說他是新興州(玉溪)人,到通海削發為僧,因見通海湖水浸淫田地,百姓稼穡艱難,於是他開鑿落水洞,讓湖水降落外地,湖四周出現良田萬畝,百姓安居樂業,故在此建堂以祀之。昔人楊仲瓊有詩贊他:
滔滔洪水一方愁,卓錫穿通入海流。
在昔若無僧畔富,至今哪得秀山幽。
寺內尚有磚石堆砌的「畔富塔」。靠山南有天然沙岩一塊,中凹可蓄泉水數挑。泉水涓涓,叮咚不息。其水清澗,名曰「洗地」。寺外石岩山下,芳草鮮美,雜樹豐茂,畔富坐化墓位於其間,有明崇幀年間刻石。
年代古老而規模最大的建築是位於秀山峰頂的涌金寺。相傳起於西漢,時稱青山寺。晚唐及元時擴建,更名涌金寺。其寺字規模宏偉,殿閣雅麗,山門前是一石砌平台,登此可以遠眺杞麓湖,波光粼粼,田疇平展,樹樹若頎,令人心曠神怡。入寺,正中為「秀山古柏閣」,其名乃書法家許弘勛題書。並懸有郡人,法家闞幀兆書寫的匾額「千峰翠」。閣有圓門,面北而開,高瞻遠望,使
人胸懷為之一爽。兩側是聯甚豐、許弘勛題的「湖空山氣靜,閣回樹光寒」,以其江瀟灑的筆法和典麗的詩意引人注目。
還有一副雅俗共賞的迴文對聯:
秀山輕雨青山秀;香柏鼓風古柏香。
寺內最為人稱許的是宋柏和元杉。古柏蒼勁虯枝,宛若一個垂須飄髯的長者。香杉蔭森蔽日,撐霄拂漢,巨干需四五人才能合抱。據說六棵香杉乃元僧鐵牛手植,距今已600餘年。遊人會聚最多、建築十分考究的是清涼台。台始建於晚唐,歷代重修。寺處山之中部,寺前濃蔭密蔽,遠處湖光依稀可見;寺後則山巒起伏,涼風不斷;寺內花木繁茂,積翠凝香。寺門有懸聯,恰道出了進入此寺的感受:層台雲斂雙湖碧;古殿民生六月寒。入門向左轉,進入「小西天」,乃一庭院,花台盆景,芳菲競妍。再往北,是一間高朗的殿堂,堂外為木欄長廊,清風徐來,山光照檻。在此簡檻寄興,飲茗小憩,即使炎夏酷暑,也使人頓覺爽氣襲人,清涼無限。正庭再往東,即步入「武侯祠」。祠內庭院中有一株杏樹,如巨傘長臂,使庭中綠蔭遍地。樓前懸匾「風流天下聞」。紀念諸葛武侯的對聯則懸在中樓,其聯雲:「千秋出師表;五月渡瀘人。」秀山建築的設計與布局頗具匠心。秀山有亭7座:在登瀛橋東有捐秀亭,枝葉拂著亭沿,確是「秀色可餐」。在竺國宮前杪林岩石上有供人促膝談心的綠杉亭。在紅雲殿的西側有
通翁亭,海月樓之西有「寄亭」,清涼台下東側有「三才亭」。慈仁寺之東北山頂有「曼倩鴻亭」,清人有聯雲:「斗酒狂邀千里月,片帆飛渡花湖秋」。由清涼台往西行,幽徑逶迤,翠筱夾道,與西山相對的松林里,便是「鳳儀亭」。昔人贈以美名曰「鳳亭花雨」。今修復,且立地震紀事碑於亭內。
通海秀山在明朝時曾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的蒼山共稱雲南四大名山,素有「秀甲滇南」的美譽。漢代在此辟山林,建古剎,立亭園,元、明、清進為佛教勝地,民國時期置為公園。經千百年來的擴建修繕,逐步成為聞名遐邇的游覽勝地;1987年12月被列為雲南省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杞麓湖杞麓湖位於通海縣城北,風光絢麗,婀娜多姿,每當風平浪靜,天空一碧如洗之時,湖面從東到西便出現一條長達數丈的湛藍色帶,古人稱這奇景為「湖水拖藍」,是通海八景之一。沿岸煙柳迷茫,平疇千頃,
村落棋布。
杞麓湖屬南盤江水系,又稱通海湖,面積4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最深處約15米,水容量1.49億立方米,盛產鯉、鯽、大頭魚等許多種魚類。湖畔平疇沃野,盛產稻、麥、煙等作物。
杞麓湖,在唐代時稱為「海河」,後又稱「通湖」。元代水位高到杞麓山(今鳳山)腳,故又名「杞麓湖」。迄今湖東面的落水洞,兩旁懸崖高峻,峭壁聳峙。相傳,遠古時杞麓湖湖面寬廣,茫茫蒼波,無出水口,是神僧畔富用錫杖鑿通以後現出千頃良田。湖北面的沙溝嘴,直伸進湖內。四周植柳種花,景色獨秀,是避暑的好地方。畇町王廟(土主廟)位於秀山北麓公園坊上數十米處,是秀山古建築群建築年代最早的寺廟之一。
後晉天福二年(公元九三七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起兵討伐大義寧國的楊干貞時,普在此地祈神護佑出師順利。出師後,果然勢如破竹滅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後,段思平重修了此廟。明、清兩代曾以修繕,一九八五年又作了部分的修繕和擴建,今為一進兩層四合大院。
畇町王廟正殿石基高1.42米,三開間,面闊13.1米,進深9.5米,通高10米,用柱18根,抬梁式木構架,一斗二升二迭大型斗拱支承前檐屋架。整體形貌古樸庄嚴,雄偉。
一九八五年擴建時,擴寬和加高了前殿並在前殿左前方臨縣城處新建一長廊,正前方空地辟為老年人娛樂健身的場地。通海曲陀關曲陀關在今通海縣河西以北30華里,是元代「臨安元江車里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所在地,這是當時設立在滇南的最高軍政機關。元代蒙古族的都元帥阿喇帖木耳曾經駐治此地。
景泰《雲南圖經》說:「曲陀關,一日萬松營,河西縣北20里,其頂平衍,中有甘泉38穴,400條崗環抱,茂林蔥翠,南望山光水色,奇勝莫比。」明代天啟《滇志》中也說:「元帥府,在縣(河西)北三十里,夷名曲陀關,又日萬松營,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皇慶、延民間人物繁盛,市肆輻輳」,這說明距今700年以前,曲陀關確實是一個繁華的軍事要塞。
在曲陀關半山腰上,有口水井叫「馬刨井」,常年四季,噴珠吐玉,水源旺盛,清澈見底。傳說當年忽必烈帶領蒙古族大軍征戰來到這里,險峻的山道上荒無人煙,軍困馬乏,無水可飲,行軍非常困難。正在無法可施的時候,忽必烈騎的高頭戰馬在懸崖上揚蹄嘶鳴,馬蹄不斷地在地下翻刨,塵土飛揚,不一會兒,馬蹄刨出了一個小凹塘,泉水滾滾而出,供人馬飲用,這就是「馬刨井」的來歷。宋朝古柏宋朝古柏植於秀山涌金寺大院內,距今已歷千年,是秀山"三絕"之一。樹高20餘米,干圍3米余,如一蒼龍盤恆凌空。老乾虯枝,雖歷盡滄桑,飽經風霜,仍黛色如初。賞之,使人頓生欽佩之感。清初通海書法家、詩人闞禎兆的七言詩《秀山古柏行》從諸多側面贊譽了她。白龍寺白龍寺創建於明成化年間,面積為334平方米,單檐歇山,抬梁式結構,為一進四合院。
白龍寺隱藏於秀山主峰"螺峰絕頂"東南側的蒼松之中,環境十分幽靜。寺側有"白龍、烏龍"二潭,潭水清冽甘甜,四季潺潺。相傳:"`白龍、烏龍`原是二蛟,常興風作雨,相互爭斗,鏖戰時,伴有傾盆大雨,危及民生,一仙人怒之,服二蛟置於秀山之麓。之後,二蛟不復為害成其為"龍",並常年湧出清泉供路人飲用"。人們為紀念服蛟的仙人和湧泉的二龍,遂於潭側建寺稱白龍寺。宋代瓦通海,自唐南詔設立軍事重鎮「通海鎮」,之後為「通海都督」,再後又為「通海節度」。到了大理國初期,改為「通海郡」,郡守亦稱「節度使」。因為歷史遠去,歷任官員姓名難以考據,所設行政區名稱只能在《蠻書》和《野史》中查閱得到。
五代後唐,南詔政權已數易新主,社會動亂,兵戈頻仍。此時的雲南,頻繁的戰爭使「西爨白蠻,東爨烏蠻」的各個部落分別割據。就在這時,天開慧眼,降生了一個神奇勇武的人物,這就是段思平。
段思平做了大理國王後,為了表答通海給與他成功的恩情,在通海做了幾件事。
第一,改通海郡為「秀山郡」,以對秀山的鍾愛之意。
第二,改秀山為「玉隱山」,因為思平一生信佛,做國君幾年後就出家在祥雲水目山當和尚,法號「玉隱」。與其「玉隱」來恩隱秀山,如今秀山上還能找到印有「玉隱山」的磚瓦(見圖)。
第三,在秀山廣辟寺院園林,故《野史》有:「祠秀山諸神」即為秀山諸神靈建蓋寺廟。
第四,特意派軍用幾十匹騾子馱來生銅為秀山鑄佛像七十餘尊,故《野史》有:「平年年建寺,鑄佛萬尊」的記載。
自段思平創立大理國到大理國被元朝滅亡前的283年中,通海一直是秀山郡的首府(元朝統一雲南後,通海一直沿稱「秀山郡」),兩百多年的文化積淀,如今還看得到大理國的磚瓦,大理國後期即南宋的古建築秀山古柏閣。而段思平在通海的傳說故事還在民間流傳。河西古鎮到通海,不到河西古鎮走一回,你將會感到遺憾。因為這里有千年的歷史、眾多的文物古跡、多彩的小城文化。歷史悠久的河西古鎮早在明成化年間就是縣治所在地。到明崇禎時已發展到有一定規模,政治、文化、經濟比較發達,城鎮設施基本完善的滇中名鎮。近幾年來,河西鎮**、**在發展小城鎮的戰略實施中,注重把小城鎮的建設與保護文化遺產有效地結合起來,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和民間資金的投入,按照原址原貌的原則,不斷修復了許多文物古跡,使河西這座千年古鎮依然風韻長存。納古鎮納古鎮,一顆閃耀在杞麓湖北岸的民族之星。這里居住著勤勞、勇敢、聰明的回族兄弟。這里是我國著名翻譯家納訓和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納忠的故鄉。這里有著雲南最大、宏偉壯觀的清真寺。這里是通海縣新近發展起來的民族工業園區。
一腳踏進納古鎮,彷彿進入了東方阿拉伯世界,寬敞綠樹成蔭的花園大街,豪華、氣派、典雅、造型各異,具有阿拉伯特點的建築物以及數百個民營、私營企業等將使遊客目不暇接。步入清真寺,令遊客驚嘆不已的是高聳直立著的教拜樓,豪華氣派的大廳,回族群眾在做禮拜的壯觀場面等等。從清真寺里出來,進入納訓、納忠兩位名人的故居,不久可了解到他們十分精彩的人生故事,還可研究通海納古舊時回族民居的建築結構。
納古民間有「三絕」,小刀、美食、「馬老表方便麵」。在大大小小的商店裡,你將買到這種手工製作的「納古回族小刀」。別看這種小刀平平常常,它的製作工藝可是這里回族群眾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其特點是鋼火好,刀刃鋒利無比,使用起來很方便。來一回納古不吃一餐回族特色菜叫做白來,這里的「油淋牛肉乾巴」、「牛肉冷片」、「涼白雞」等菜餚,口味可不一般。不信,你可親口嘗一嘗。還有「馬老表方便麵」很受顧客歡迎。例如2003年、該產品一在「昆交會」露面時,就被人們搶購一空。通海文化花燈花燈在通海是廣泛流行的劇種,老少喜愛。通海花燈有彝族花燈和漢族花燈兩燈。彝族花燈詳見本章節《多彩的彝族音樂舞蹈》部分。漢族花燈起源於明代漢人移入的小曲演唱,形成於清代中葉,厲家屯的祁竹卿、雲龍的張雲坤及七街的楊紹清等活動最早,先是在迎神賽會上邊走邊舞邊唱[十二屬]等花燈小曲,繼而演變為在年節和集市上作「團場」演出。由於通海是交通碼頭的貨物集散地,人員來往甚多,對文化藝術的需求量很大,加之年節廟會活動不斷,促進了花燈迅速發展。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正月,縣城由趙傳鎏主辦大放花燈三天,城鄉燈班雲集一堂,熱鬧非凡。民國初期,玉溪、昆明、彌渡、大姚等地花燈的大量傳入,使通海花燈成為集各地特色的綜合藝術。民國19年(公元1930年)河西一帶的花燈由葉索、馬開林等首次搬上舞台演出具有故事情節的《包二娃接姐》及《秦雪梅弔孝》,使通海花燈從「團場」向戲劇過渡為「新燈」,並使「新燈」與「老燈」共存。此後,全縣鄉鎮村的花燈班紛紛建立,興蒙蒙古族鄉也興起花燈熱,組建了「仙岩鄉下漁村游藝花燈隊」活躍在鄉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