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長沙盆景大師

長沙盆景大師

發布時間: 2023-07-17 03:11:08

A. 盆景為啥不能留三枝

「 三枝法」是盆景大師劉木申,發揚光大的。大概的意思是,以三點構成一不等邊三角形線輪廓,以三角形中的,結頂,飄枝,第二枝輔枝,構成一個到三角形的面。
是選出可以做為飄枝的第一枝:第一枝位飄枝,一般在樹樁的高度上2/3,下1/3的位置上,也就是整體高度,往上走的1比0.618黃金分割點位置上。飄枝確立。
選取第二枝輔枝:第二枝的位置在飄枝對立面。不能平行對生。大致角度在結頂枝與飄枝的中下1/3位置,角度以飄枝略有120度的角度。確定輔枝。
結頂枝,就是為了平衡樹勢穩定重心的位置枝條,一般以主幹為中心,截干時找到合適改為主幹過渡的枝條,調整位置,或者蓄養枝條,作為結頂枝。
以結頂枝為重心,兩邊不等的延伸,構成一個倒三角的輪廓。三枝確定以後,按照三叉九枝的方式。蓄養枝條。

B. 素仁是誰呀

素仁抄 (嶺南派風格創始人之一) 佛教界大師,廣州海幢寺主持。
風格:扶疏挺拔,兀立雲霄,技托雖少而不覺空虛,含蓄簡括,高雅自然,很有點鄭板橋「冗繁削盡留清瘦」,「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意。多仿倪雲林和八大山人畫意,干條清瘦,因樹取勢,不求枝茂,形成扶疏挺拔的「高聳型」盆景。

C. 中國著名盆景大師有幾個

第一批盆景大師名單(10人)
萬覲堂 孔泰初
王壽山 朱子安
朱寶祥 李忠玉
陸學明 陳思甫
周瘦鵑 殷子敏
第二批盆景大師名單(2人)
賀淦蓀 潘仲連
第三批盆景大師名單(15人)
王選民 呂 堅
伍宜孫 蘇 倫
陸志偉 汪彝鼎
林鳳書 胡樂國
趙慶泉 胡榮慶
賀淦蓀 徐曉白
盛定武 梁悅美
潘仲連

D. 願作春泥更護花:江城子

2011年5月23日,國務院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文化遺產名錄。由四川省盆景藝術家協會申報的「川派盆景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一代宗師陳思甫畢生以傳承、弘揚川派盆景藝術為己任,大師若泉下有知,此時當會大感快慰橘或亂了。
陳思甫,川派盆景陳氏第六代傳人。1924年1月20日,他出生於成都的一個盆景世家。其父陳玉山是川派盆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匠,不僅將掉拐、接彎掉拐、三彎九倒拐、滾龍抱柱、直身逗頂等規律類樹樁盆景製作得精美絕倫,更是挽救了瀕於失傳的自然類樹樁盆景技藝,為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上世紀初,在川西地區以蟠扎樹樁盆景為生的盆景藝人家庭有六十餘戶,他們各懷絕技,都有自己最擅長的造型樣式。如成都張彬如的掉拐身法,戴崇光、龔協之的滾龍抱柱身法,灌縣龔吉如的大彎垂枝身法,郫縣李洪泰的方拐身法,溫江紀成久的巧借身法等等。相比而言,陳玉山所掌握的身法樣式更多,技術更加全面。自幼,陳思甫即跟隨父親刻苦學習傳統川派盆景製作技藝。在嚴師慈父的言傳身教下,陳思甫練就了一身扎實的基本功。20歲時,陳思甫便因為一件名為《古道晚唱》的榆樹作品,開始在人才濟濟的川派盆景界嶄露頭角。
陳思甫學藝勤勉,善於觀察。他曾在一篇講解樹樁盆景蟠扎技藝的文章中這樣記道「掉拐法,有正面背面之分,主要是看第二個彎子,彎內向著你,就是正面:彎背向著你,就是背面。傳統製作中,都是成對造型:若蟠的第一彎都是同方向的,那末蟠第二個彎子,就須一正一背,才算成對造型;若兩株都現彎內或彎背,就成為『排隊伍趲趟子』了,舊時代要受師家訓斥,也會被同行取笑的。」
由於蟠扎技藝精湛,早在17歲時,陳思甫就被推選為成都市花果苗圃商業公會的執行委員。新中國成立後,他一直從事盆景的規模化生產工作。陳思甫的家鄉金牛區營門口鄉是個千年花鄉,有很多人從事花木培育工作。1958年建立公社後,陳思甫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培訓社員蟠扎盆景上。據曾采訪過陳思甫的作家劉盛陶撰文介紹,1960年代初期花木盆景開始逐漸走出公園,裝點城團羨市公共環境。與此同時,國家開始重視加強對花木園藝人才的培養。當時的成都,僅有陳思甫所在的公社花果生產隊可提供花木。在師資奇缺的情況下,身負絕技的陳思甫引起了城建部門的重視,時常被請去講課(如圖2)。

陳思甫舊時只讀過五年私塾,文化程度不高。為了講好課,他自學植物學、文學、歷史等學科知識,同時拜訪諸多川派盆景界耆老,虛心求教。通過細致的調查研究,他釐清了川派盆景的發展源流,總結出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的十種身法、三式五型枝法和自然類樹樁盆景的四種造型樣式。
關於川派盆景的歷史,此前鮮有人論及。陳思甫通過鑽研大量歷史資料和遺存,提出川派盆景起源於蜀漢,形成於五代十國,興盛於明清的觀點。這一觀點甫一提出,即得到了廣大盆景界同仁及省市城建園林部門領導的肯定,至今仍被各種盆景書籍徵引。
陳思甫對川派盆景的另一歷史性功績,就是總結出了川派各種盆景樣式的蟠扎技法與枝法。川派盆景分為兩類:規律類(也稱規則式)與自然類。陳思甫不僅研究總結了父親傳授給他的所有技藝,還拜訪川派盆景老藝人,深入探討那些獨家傳承以及業已失傳的技藝,較為全面地總結出川派盆景所獨有的掉拐、接彎掉拐、對拐、方拐、三彎九倒拐、滾龍抱柱、大彎垂枝、直身逗頂、逗身照蔸和巧借等十種身法,平枝式規格型、平枝式花枝型、滾枝式小滾枝型、滾枝式大滾枝型和半平半滾式等五種枝法,以及立式、卧式、懸崖式和雜式等四種自然類樹樁盆景型式。
舊時的手藝人都恪守「千金不賣道」的習俗,很多技能都是通過口授心傳的形式承襲,川派盆景技藝亦是如此。陳思甫力破這一陳規陋俗,在各種培訓班上,將這些圓檔歷來被視為祖傳秘笈的手藝悉數傳授給每一位學員。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頻頻邀請他參與各種書籍的編寫。據不完全統計,陳思甫先後參與了《成都市觀賞植物名錄》(成都市綠化委員會編著,內部資料,I[960年出版)、《中國盆景藝術》(1979年國家城建總局下達給廣州、上海、成都、蘇州、揚州等五個城市的有關部門編寫《中國盆景》,陳思甫代表成都市參與編著,此書終於1983年出版)、《成都盆景》(潘傳瑞編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等書籍的編撰工作。
1982年6月,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隆重推出陳思甫專著《盆景樁頭蟠扎技藝》。對於本書的創作初衷,陳思甫在《後記》中寫道:「雖然蟠扎技藝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但是至今並不普及,某些尚存的傳統技法甚至有失傳的危險。為了繼承和發展我國的這項傳統藝術形式,我決定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積累的樁頭蟠扎經驗寫成本書,貢獻給人民。這算是我對我們這座偉大的社會主義大廈增添一磚片瓦吧。」在書中,陳思甫用通俗的語言、明晰的圖解,概要地介紹了川派盆景的發展簡史,規律類與自然類樹樁盆景的蟠扎技藝,適宜蟠扎的樹種、時間、用具和用材,以及日常維護管理的方法。內容豐富,行文流暢,詞句優美,可操作性強。成都資深園藝專家潘傳瑞曾評論說:「這是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樹樁盆景蟠扎技藝的專著,劍南盆景(四川在唐時稱劍南道,因此有些人以『劍南盆景』代指四川盆景――筆者注)將因此而生色,四川古樁將為此而增輝。」

陳思甫畢生致力於傳承、弘揚川派盆景藝術。他曾動情地說:「我多麼希望自己的總結,能促使今天尚有實物借鑒,瀕於絕跡的傳統蟠扎身法,得以繼承,甚至發揚光大。」在他所總結的十種身法中,方拐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此法與對拐頗為相似,只是將弧形彎子蟠成缺一側的方格型,近似「弓」字形態。方拐乾的蟠扎須從幼樹開始,在枝條半木�化時進行,枝盤應達到層次分明的規整度,其基本成型的時間至少需要15年。這種技法在1930年代以前,只有郫縣的李洪泰一人運用。由於費時費工,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僅無人繼承這種技法,甚至連這種類型的盆景作品都絕跡了。陳思甫在深入研究之後,曾花費十數年創作了一件名為《方圓隨和》的方拐作品(如圖3),成功再現了這類盆景樣式的風采。時至今日,不僅四川有人傳承這種技藝,甚至外省都有愛好者執著探索這種獨特的技法。

近年來,有些盆景界人士在多種場合發表言論,認為規則式盆景的出現是經濟市場催生的產物,他們的理由是這類盆景成型快並可大批量生產。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解。規則式盆景講究精緻,以顯示創作者的耐心與技巧:同時,過於繁瑣的蟠扎會抑制植物的生長。陳思甫的後期代表 作《亭亭玉立》(如圖4),從1960年代開始蟠扎,直到1990年代才成型,前後耗費了30年時光。
如何繼承與創新,是晚年的陳思甫思考最多的問題。他認為,將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的規律性認識視作「僵化」了的公式的觀念是錯誤的,將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視為無與倫比的藝術絕品,墨守陳規,也是不可取的;應當從對傳統風格的再認識入手,吸取精華,去其糟粕,融進豐富的新的思想內涵與現代的加工技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談得上繼承、創新。
在陳思甫的倡導下,經過眾多川派盆景藝術家的研討,對於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內涵的解讀,基本達成了如下共識:一是要看樹樁形狀姿態上的古老性和奇特性,越是古老奇特的樹樁,其審美價值越高:二是要看樹樁蟠扎、修剪加工技藝的難度大小和技藝的精湛程度,表現出精湛的高難度技藝的樹樁,更有觀賞性;三是要帶著讀「格律詩」一樣的賞析眼光和審美興趣來欣賞規律類樹樁盆景那些比較對稱和規則的造型形式,只要讀懂了這類盆景在身法、枝法、絲法等方面的造型規律,就會領悟到其中的無窮之味和不盡之意(參見由四川省盆景藝術家協會、成都市園林管理局編著的《中國川派盆景藝術》一書)。蟠扎用材也由傳統的棕絲、席草轉變為更加便利的金屬絲,亦可謂是一種創新。
為表彰陳思甫對傳承和弘揚川派盆景藝術所作出的傑出貢獻,1989年9月,國家建設部城建司、中國園林學會、中國花卉盆景協會(現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等單位聯合授予其「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大師一生善於思索,勤於實干,甘於淡泊,樂於奉獻。在川派盆景藝術的園地里,大師傾其一生,用春泥般無聲的滋養,換得那一枝一時的芬芳。2006年5月26日,大師與世長辭,享年82歲。
大師的離去,意味著一個全面總結、傳承傳統川派盆景藝術時代的隱去。在當下這個浮躁的環境中,願意靜下心來用傳統棕絲蟠扎技藝製作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據陳思甫大師長子陳凡介紹,他和他的姐弟及後輩們還在堅持用祖傳的技藝蟠扎,但規律類盆景在他們作品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川派盆景技藝傳承人賴勝東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堅守、傳承著,他希望先輩們留下的傳統技藝能夠在被傳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讓優秀的文化遺產得到合理利用,讓中華之藝術永遠流傳!

(編輯劉少紅)

E. 揚派盆景技藝的主要作品


景名:巧雲,樹種:黃楊,該作品為揚派盆景傳人、中國盆景藝術大師萬覲棠先生的遺作。這是一件典型的揚派「巧雲式」佳作,根據中國畫「枝無寸直」的畫理,運用11種傳統棕法技藝,將枝葉精扎細剪成一層層極薄而平行的「雲片」,層次分明。嚴整平穩,富有工筆細描裝飾美的地方風格。1985年榮獲第一屆中國盆景評比展覽一等獎。 景名:岫雲 ,樹種:黃楊,揚派盆景風格在清代揚州最為盛行,當時的剪扎技藝已達爐火純青。該作品即出自晚清時期,也曾有過一度衰弱和荒疏,以至造成殘缺。但後經盆景藝人悉心養護和精心修整,逐漸恢復昔日風采,達到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的效果。1989年榮獲第二屆中國盆景評比展覽繼承傳統獎。2002年榮獲第三屆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金獎。
明末遺韻
景名:明末遺韻,樹種:園柏,揚派盆景風格開始形成於明代。此作品為明末遺物,至今約400多年。由於歷經戰亂,長期未得到很好的養護,新中國成立後移交園林部門時已經整個「長荒」。經盆景藝人精心照料,認真剪扎,又重現了昔日風采。近十多年來,在造型上有所改進,「片雲」適當加厚,中間稍微凸起,更接近自然界高山松柏之形態。 景名:青雲,樹種:黃楊,在揚派盆景中,主幹在兩干以上並且分離,但懸出盆面的根部連成一體的樹形,通常稱作「過橋式」。這件黃楊盆景即為「過橋式」代表作,兩干一主一次,一立一卧,看似兩株合栽,但懸出盆面的根部相連,如一座小橋。此類樹形由於其培育難度較大,故一般較為鮮見。該作品1997年榮獲第四屆中國盆景評比展覽三等獎。2000年榮獲第三屆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銅獎。

熱點內容
昭通花店 發布:2025-02-07 23:56:50 瀏覽:28
悅念花卉 發布:2025-02-07 23:55:24 瀏覽:167
盆栽苗評語 發布:2025-02-07 23:52:30 瀏覽:799
梔子花3月份剪 發布:2025-02-07 23:37:53 瀏覽:639
牡丹盆栽貼吧 發布:2025-02-07 23:27:31 瀏覽:847
紫羅蘭女王有香味 發布:2025-02-07 23:25:11 瀏覽:735
老樁盆景吧 發布:2025-02-07 23:18:49 瀏覽:660
玫瑰鑽口感 發布:2025-02-07 23:18:47 瀏覽:395
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在線播放版 發布:2025-02-07 23:08:46 瀏覽:983
五角硬幣梅花 發布:2025-02-07 23:02:32 瀏覽: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