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感悟
1. [談雜木盆景] 雜木盆景
雜木在盆景材料的概念當中是指除松、柏、杉之外的所有喬灌木之類的植物,其種類多、分布廣,有常青類、花果類,有闊葉的、狹葉的,葉形葉色千變萬化。因樹種的不同,地形的變化,土壤的厚薄,南方和北方溫度的差異而形成樹冠千變萬化,進而導致樹與枝條的豐富變化。有很多適宜作盆景材料的雜木樹種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在製作過程中具備很強的可塑性,即耐修剪性,耐壓縮,適應性強。以上雜木類樹種的各種特性和特點決定了它在盆景樹種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微型組合盆景、小型盆景、花果盆景、水旱盆景、樹石盆景、山水盆景、附石盆景,以及各種形態的樹木盆景中都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令國際盆景界稱道的嶺南盆景、福建的榕樹盆景、趙慶泉大師的水旱盆景、賀淦蓀大師的樹石盆景大多都是以雜木類樹種製作的盆景。雜木類樹種的表現力最能體現中國文化和全國各地域的人文景觀,如江南的小橋流水,如詩如畫的山村小景:北國的崇山峻嶺,參天大樹:南國的叢林俊秀,花樹爭艷。這些充分表現詩情畫意的盆景作品,都是由雜木類樹種表現出來的。所以說松柏雖好,雜木亦不可缺。
我用三十幾年的時間摸索探究用扦插苗培育雜木盆景,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到追求的艱辛,同時也感受到盆景藝術的無窮魅力和極大樂趣。「老樵對木語,樹木對樵說」,這可能就叫物我兩忘吧。
我曾說過:「你教它生變,它教你如何;造化變千萬,順理自成章。」意思是說對苗木的造型修剪可以使之達到自己想像的形態,而植物的自身生長卻不然,它按照自然規律生長。自然界的樹木形態變化萬千,不管是懸崖的、斜乾的、直乾的、粗壯的,還是扭曲變化的,都是由於自然的、外界的因素所形成的。多觀察自然,多做試驗,就能找到盆景造型的正確方法。
為了各類造型的需要,要大變化就要大動作,小變化就要小動作細動作。在培養樹木盆缺含景的過程和植物生長中,植物的生長和造型修剪既是矛盾,又是統一的。為了達到一定的高度和比例關系,線條變化的協調統一,應當有一滑正個先後的程序,錯了就會事倍功半,有的甚至需要從頭再來。多修剪會影響樹木生長的速度,不修剪又會影響樹木的成型。這是一對矛盾關系,兩者之間應只取一方。如果為了增加枝幹粗度,達到各部分比例協調,就應該放養一段時間,直至收到預期的效果。後期階段則可以兩者兼顧,交替進行,修剪――生長――再修剪――再生長,直至達到目的。這就是我多年探究用扦插苗培養雜木盆景的一點體會。
盆景藝術是小中見大,縮龍成寸,源於自然,高於自然,是自然景觀的再現,是思想情感的表達。有人講玩盆景是一種樂趣,這當然不錯,但我認為應上升為一種追求,執著的追求,在追求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中追求升華,以達到一定的境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搞了一些松柏盆景,初始感覺不錯,但後來覺得不如山上的松樹自然,沒有廟宇中的柏樹有年代感和神秘感,由此對中國古畫中的松柏造型更是敬仰有加。松柏盆景怎樣才能達到古畫中的效果和意境,這是我多年的一個困惑。
在製作側柏盆景的過程中自覺不覺地運用扦插培養樹木盆景的一些方法,如:撕劈的方法,使之生長癒合形成自然的傷疤,結合用金屬絲初整放養幾年,然後回縮,再用金屬絲整形,將有的枝條用撕劈的方法伏讓笑作成枯枝,有的作成舍利干。我把培養雜木盆景的方法用到側柏盆景的製作上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由此我體會到:雜木類盆景的製作培養方法和松柏類盆景的培養製作方法是可以相互借鑒的,自然界的松柏形態中有雜木類的影子,雜木形態中也有松柏的枝理存在。我們製作盆景必須了解不同樹種的生理特性和形態,才能更好地掌握、運用,為盆景創作服務,提高盆景藝術水平。
2. 為什麼年紀稍大點的人喜歡養老樁盆景
1、老樁盆景的藝術性與年紀稍大點的人的藝術欣賞性緊密相連老樁盆景的造型有時看上去像一個人經歷過滄桑一樣,忍不住想去了解它、呵護它,欣賞它,去感受它的內涵和風韻。年紀稍大的人,生活閱歷也豐富,對老莊盆景的藝術性就會有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感悟,而沒有經歷過滄桑和磨難的年輕人,是很難感悟出來的。
2、盆景「以小見大」的特點與年齡稍大點的人心理特點有關
年輕人如初生牛犢不怕虎,遇到點兒事,常常與人爭的面紅耳赤,非要爭個高低不可。年紀稍大點的人,因為經歷過,感受過,所以遇到什麼事也看得開,放得下。就如盆景一樣:一峯則太華千里、一勺則江湖萬里,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
3、盆景指攔藝術的個性與年齡稍大點的人個性相連。
由於盆景作者的生活閱歷,思想性格,藝術才能及文化素養的不同,其作品往往會出現與眾不同的個性,每一份盆景滾肢,特別是老樁盆景,都是作者經過潛心研究,精心雕琢出來的,而有閱歷的人懂得生活,能讀懂每一份盆景的寓意,並且更加珍惜盆景,特別是老莊盆景。
4、盆景藝術上的自然性與年紀稍大點的人的生活追求有關
人類來自大自然,所以親近自然是人類的本性,雖然盆景只是一種藝術,但是更多人喜歡盆景的自然性,特別是造型上的自然。年齡稍大點的人,心中不再有那麼多的浮華和躁動,更加欣賞和追求自然的生活。
嘗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也歷經了人性的愛.恨.情.仇,只想在未來的歲月里,活出自我,做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的心.身.靈得到真正的釋放,創造自己夢中的伊甸園,花草世界無聲勝有聲,無形「用心」則有形,唯有靜心,皆能實現唯備胡!
養花:是一種良好的興趣,愛好和健康快樂生活方式!
養老樁:更是一種挑戰自我,讓小盆擁有大景的姿態,就得付出耐心造型,付出時間修剪,付出時間學習,讓有多年的老樁,在您的世界裡訴說它的故事!
老樁的特點:必須在山上去挖,有了多年的老樁,主幹蒼勁古樸,木質化程度高,根據特點給它反復的修剪,不斷的造型,讓它主幹,枝葉層次分明,造型奇特,優美,有非常高的觀賞性!
老樁的價值高:養花草不容易,養盆景就更不容易,可謂是千錘百煉,長年累月的呵護,才能造就它的觀賞性,價值自然就高了,少則幾百,多則上千!
老樁更具韻味:每個老樁都不一樣,因為樁形不同,可謂是千姿百態,再加上在製作的過程中,融入人的一種寄託和一種思索,更是一種藝術品,更是一種藝術欣賞,取決於我們製作的人,對美的發現!
老樁也好,小盆花草也好:在我們未能領悟生活的真諦,沒有歲月的沉澱,就是靜心了,沒有思索的過往,就養好養的,易活的小盆景吧,畢竟簡單,價格實惠,生命力強!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錢,有閑,有時間,有閱歷的您,還要特別喜歡的朋友,養養老樁,還是挺不錯的!
3. 青燈鎖記之盆景讀後感
一、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三、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四、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如果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呢?
(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准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4. 《盆景》艾青的內涵是什麼(多些)
《盆景》是艾青創作於新時期的一首詩作。
建國後,艾青這位「從彩色的歐羅巴帶回了一支蘆笛」的詩人為新生活而歡呼,為世界和平和友誼而歌唱。從1950年到1957年,他出版了《歡呼集》、《寶石的紅星》、《黑鰻》、《春天》和《海呷上》等詩集。
從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開始,詩人的歌喉沉寂了21年之久。1978年得到平反,同年4月在《文匯報》發表《紅旗》一詩,復出詩壇。在新時期,他共寫了200多首詩,出版有《歸來的歌》、《彩色的詩》、《雪蓮》、《域外集》等詩集和論文集《艾青談詩》。
作為「歸來詩人」,艾青的「歸來的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以宏闊的視野,思考重大的社會現實問題,並由此擴展、深化開去,試圖對人類歷史作出哲理性的概括,如《在浪尖上》、《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鬥技場》等。這是艾青在新時期影響最大,得到評價最高的詩作。二是詠物和哲理小詩,如《魚化石》、《山核桃》、《酒》、《蛇》、《盆景》、《仙人掌》等,這類詩抒寫一時的情緒感受,或記錄對社會、人生的感悟。第三類是域外題材的詩作,如《歐羅巴圓舞曲》、《牆》、《重訪維也納》、《巴黎》、《紐約》、《芝加哥》等,多為記游式的隨感和思考。艾青復出以後的詩作,一方面承續了他50年代詩歌的單純、樸素、明朗的特點,另一方面又融入了他30年代詩歌運用較多的現代派手法中的有活力的成分。他善於捕捉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現代生活,表現抽象的觀念、哲理;常常把象徵性的形象同哲理性的思考結合起來,抒發對時代、社會、人生的認識。
1979年2月,剛獲得平反不久的詩人隨作家訪問團到南方訪問,在廣州參觀了盆景展覽,此時卻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他由眼前的盆景,聯想到自己長達20年的坎坷和苦難,聯想到十年動亂中自由被踐踏、個性被壓制、人性被扭曲的社會現象,於是,把復雜的思想感情溶入客觀對象中去,寫下了《盆景》一詩。
全詩共4節。第一節寫盆景養尊處優,貌似珍貴,卻被禁錮了生命的處境。「好像都是古代的遺物/這兒的植物成了礦物/主幹是青銅,枝椏是鐵絲/連葉子也是銅綠的顏色」,這里哪有一點生命的感覺?第二節指出盆景被拘禁在花盆裡,「生長的每個過程/都有鐵絲的纏繞和刀剪的折磨」,以至於「一部分發育,一部分萎縮」,顯露出各種各樣的「怪相畸形」,「像一群飽經戰火的傷兵/支撐著一個個殘廢的生命」。它們都是以「不平衡」和「殘缺不全」為標準的病態審美觀念的犧牲品。這一節的描寫就是要指出「它們都是不幸的產物」。第三節是一個轉折,指出了花木應該具有的自然的生命狀態,可以看作是對植物「自由伸展發育正常」的呼籲。最後一節是這樣的:「如今卻一切都顛倒/少的變老、老的變小/為了滿足人的好奇/標榜養花人的技巧/柔可繞指而加以歪曲/草木無言而橫加斧刀/或許這也是一種藝術/卻寫盡了對自由的譏嘲」。「怪相畸形」被作為藝術來展覽,這是一種美醜不分的顛倒,詩人在這一節里把批判的鋒芒直指「橫加斧刀」的盆景的製造者,表明了本詩的主旨。當然,我們不應認為詩人對盆景藝術有什麼偏見,他不過是藉此來鞭笞極「左」思潮下踐踏自由、壓制個性、扭曲人性的社會現象。
詩人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對客觀事物的描述上升到更高的象徵的層次,把對現實的思考熔鑄在具體可感的意象之中。艾青年輕時曾受過繪畫的專業訓練,善於准確地把握事物的形態。在詩的第一節中,詩人用工筆畫的筆法寫出了盆景的外觀,並交代了環境,其中的線條、色彩是負載著否定式的思想情感的。第三節又這樣寫盆景的畸形:「像一個個佝僂的老人/誇耀的就是怪相畸形/有的挺出了腹部/有的露出了塊根/留下幾條彎曲的細枝/芝麻大的葉子表示還有青春/像一群飽經戰火的傷兵/支撐著一個個殘廢的生命」。在細致的描繪中,不斷向客觀事物進行思想情感的滲透,從而改變對象純客觀的屬性,塑造出能夠表情達意的意象。這是一個痛苦的形象,使人想到十年動亂中極「左」觀念對人的扭曲。
《盆景》反映出艾青所追求的樸素、單純、集中、明快的藝術風格,沒有繁復的技巧,在語言上沒有什麼雕琢和藻飾,而是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塑造意象,表達深刻的思想內涵。
5. 認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懸崖盆景這樣玩才夠勁
【盆景人感悟】
認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薦文|福建廈門周英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站到祖先和親人的墳前,明白了:
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向何處!
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從哪來?靜立塋冢默然,你便會追尋到這個答案。
你來自父母,父母來自祖父母,祖祖輩輩,總會有根,總歸有源。
開枝散葉。枝再繁,葉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處。
這就是融入血脈中的眷念,是我們的來處。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生者尋根,葉落歸根。
有人煙處,必有血脈傳承。
難怪有人說,清明節就是中國的感恩節!
清明時節,教我做人。
清潔、清廉、清凈,無非一個清白;
明事、明禮、明法,無非一個明白!
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風拂面滌心,自有明月皎潔般的真善美。
紅塵滾滾、功名利祿,如果你過於執著、拿不起放不下,為權、為錢、為名、為情黯然神傷,不妨清明時分去掃墓。
那裡,自有另一種答案,
讓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
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豈能事事如意,但求無愧於心!
到哪去?
不管是誰,多麼偉大,這世間終將忘記你的存在,「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這樣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樂然、坦然。
我是誰?
當你明白了「從哪來、到哪去」,「我是誰」似已豁然開朗!
認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花開花落,雲卷雲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華夏血脈,你是人類赤子。
難怪有人說,清明祭祖,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
來到這世間,你安身立命,擁有自己的角色,承擔相應的責任。
清明是責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靜,是思接千載、神遊萬仞,是傳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種精神。
認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懸崖型——峭壁蒼虯
1 、意境。
在百丈懸崖峭壁上一棵老樹,它的樹頭和樹根剛勁地咬定懸崖,樹干凌空挺 拔。因為它長年累月忍受著干早,日夕與強風搏擊,使樹干一節一節地曲彎著向下倒懸。給人一種剛正不阿,力拍雲天的感覺。
2、造型要領。
跌宕有勢。所謂跌宕有勢,就是無論正視、側視或仰視,都能看見樹干向不同方向曲彎,而不是直線的。植株主幹向下懸掛。樹頭、樹根咬定盆沿,臨危不懼。樹干伸延要流暢,一節一節也縮小,曲中頓挫分明,有節奏感,樹尾要有生氣。枝托部位適當,大小比例台理,枝型多採用雞爪枝,間或有用自然技。懸崖型有單干也有雙千。雙干懸崖育的上小下大,亦有上大下小,但伸延搭配要力求相互追逐成趣。枝托處理要爭讓得宜,疏密有致。既要照顧兩枝樹乾的 情感 呼應,又要考慮到全局美感。
3、配盆。
下懸跌宕較長的叫大懸崖,宜配高筒或斗盆加墊幾。下懸不超過斗盆的叫小懸崖,宜配斗盆或異型盆。配盆的位置要突出樹的根頭,而且盡量靠近盆角,此位置稱為「壓角法」,可使作品的構圖比較生動,避免呆板。
精彩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