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木盆景
『壹』 旅遊資源潛力優勢評價
1.華夏文明之源宗
(1)三皇五帝的足跡追蹤
A.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
貴為「人祖」的太昊伏羲氏是上古時期東夷族的首領。傳說中的太昊伏羲氏之墟在河南淮陽,古時稱之謂「陳」地,今在淮陽縣保存大型陵園一座。豫西伊洛河地區是東夷族的重要活動區域,在河口東側的邙山嶺上現存伏羲八卦台遺址,相傳太昊在這里仰觀天象、俯視地理、觀鳥獸魚蟲之交,近取諸身、遠取於物,造書契以代結繩記事,畫八卦以通明之德。
B.火祖——燧皇燧人氏
相傳遠古人類茹毛飲血,遭受飢寒交迫疾病纏身之苦。燧人氏旅出南陲,見饕琢木發出燦爛火光,從中受到啟迪發明鑽木取火。該舉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受世人尊崇為「燧皇」。在河南商丘建起高大墓冢——燧皇陵一座,成為後人朝拜先祖的聖地。
C.女媧氏
「女媧補天」、「黃土造人」的傳說是對女媧統帥氏族部落戰勝自然災害,人民安居樂業的豐功偉績的頌揚。西華縣北部有女媧城遺址一處面積約100 m2,相傳是女媧氏在此建都的遺址。傳說女媧與伏羲為兄妹,他們制定了婚姻嫁娶制度之禮,是婚姻道德的基礎規范人。
D.五帝之首——人文初祖軒轅氏黃帝
黃帝,姬姓,因生於軒轅之丘,故稱軒轅氏。軒轅黃帝建國有熊,封國號為有熊氏。黃帝以畢生精力推動黃河流域氏族部落間的融合,共同創造光輝燦爛的黃河文化。相傳唐、堯、虞、舜及夏、商、周歷代帝王都是黃帝的後裔。中華民族亦自謂「黃帝子孫」,尊稱軒轅黃帝為「人文初祖」。如今在中原大地上仍然有保存完好的「軒轅丘」、「軒轅廟」、「黃帝祠」、「黃帝衣冠陵」等古代紀念性建築。
E.高陽氏顓頊
顓頊,黃帝之孫,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五帝之一。顓頊生於若水,居於帝丘,如今河南濮陽西南仍保存有元代重修的陵園。
F.高辛氏帝嚳
帝嚳,黃帝之曾孫,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五帝之一。帝嚳活動區域在黃河下游,葬於商丘辛集,現存20000 m2的陵園。
G.有虞氏舜
舜,顓頊第七世孫,父系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舜長期活動於黃河下游地區,《史記》中有:舜,「耕歷山,漁露澤,陶河濱」之記載。豫北濮陽瑕丘保存有「舜帝故里」遺址。
(2)華夏古都的風采展示
A.軒轅黃帝故都——有熊
鄭州西南新鄭市境內是軒轅黃帝主要活動區域之一。據《大戴禮記》雲:「黃帝有聖德,授國於有熊」。《史記·五帝本紀·集解》雲:「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括地誌》雲:「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如今在河南新鄭留下許多有關黃帝的傳說和先祖們奮斗的足跡……大隗山遺址相傳是黃帝的演兵場。黃帝在這里策劃了與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戰,與炎帝部落的阪泉之役。軒轅丘是黃帝故都。黃帝在這里選賢任能、設官司職,致力於各部落間的團結與發展,建立起完備的聯盟體制。黃帝為安撫百姓曾巡遊四方,東至東海,南抵長江,西至崆峒,北至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國的國家基礎。黃帝在位百年,逝於荊山(今河南靈寶),葬於上郡(今陝西黃陵)。
B.夏禹之都——陽城
夏氏大禹所開創的夏王朝,是中國父傳子家天下的開始。據《史記·周本紀·集解》雲:夏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在陽翟。王城崗屬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存,考古發現有東西兩城並列城堡遺址,與文獻記載中的「禹都陽城」相符。夏禹在這里臨天下、彪青史,完成了華夏大地奴隸制社會的奠基。大禹治水是我國膾炙人口的頌禹傳說。相傳大禹勞身焦思、頂風淋雨,和人民一道與大河洪水抗爭,採取「高高下下,疏川導澇」,「播九河入與海」。在如今的中原大地上,仍然可以探尋到大禹治水的足跡。
C.夏啟之都——陽翟
夏啟繼禹位,定都陽翟。有《竹書紅本》雲:「帝郡位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釣台」;據《穆天子傳》雲:「丙辰,天子南遊於黃台之近,以觀夏侯啟之所居」;依《河南一統志》:「陽翟、釣台、黃台在禹州市境」。
D.夏太康、仲康、後翌、桀諸王都——斟
據史書記載「夏啟死後,子太康都斟,後翌居之,仲康都之。中經有窮氏代夏40年,少康還都斟」。斟地望在伊洛河下游,今鄭州鞏義市西南稍柴村一帶,現存1100多平方米夏文化遺址。
斟歷經夏王朝四代君主和後翌等200餘年,特別是有窮氏成湯滅夏桀,東方夷族控制中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成湯革命」實現了中華民族自黃帝以後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人類遺傳基因的交融和文化的多源性,壯大了遠古華夏民族的生存能力和活動空間,華夏文明從此走向輝煌。
E.先商故地——南亳
據史料《帝系譜》記載:「帝嚳年十五佐顓頊有功,封為諸侯邑於高辛」;《左傳》雲:昔高辛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後帝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閼伯因而成為商族部落的領袖,被商人稱為始祖。閼伯觀星授時的高台——閼伯台即為商族部落的活動中心。先商民族在這里興起。
從契、相土到成湯共第十四世,先商部落逐漸壯大、強盛起來,勢力范圍已伸入到泰山南北、黃海岸邊、邙嶺腳下,完成了從原始部落向奴隸制方國的轉變。位於商丘北部的南亳是先商時期的第一個都城。現今商丘市有「成湯故都,先商故地」之稱。
F.成湯故都——新亳
據《史記》、《國語》雲:「湯自商丘遷焉,故從先王居」、「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商之興也儔杌次於丕山」。成湯於夏桀十五年,由商丘遷居殷地——新亳。殷地(新亳)位於丕山下(現鄭州市),距夏王都城數十公里,與「從先王居」相符。成湯在新亳完成了對夏桀王朝的戰爭准備,即而建立起殷商奴隸主政權。殷地(新亳)經成湯、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十王歷時百餘年。商王朝「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如今在鄭州市區內仍保存有3000000 m2的商城遺址。新亳,在華夏文明史中佔有重要位置。現存的商代古城牆、王室宮殿基址,手工作坊遺址和青銅重器等,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仍屹立於地面的規模最大年代最久遠的古代都城。「華夏第一都」受之無愧。
G.殷王仲丁都——敖(囂)
仲丁為太戊之子。他即位當年因國都新亳遭洪水威脅遷都於敖(囂)。據史書記載,「滎陽古城在鄭州滎澤縣西南十七里,殷時敖地也」《括地誌》;「濟水又東徑敖山北,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遷也」《水經·濟水注》。現鄭州西山小雙橋村考古發現有商代前期宮殿遺址。其文化年代與敖都時代相當。出土有大型青銅建築蝕件、特磬及夯築基址、壕溝等。其建築規模之大,非商王莫屬。
H.殷商故都——殷墟
盤庚,子姓,名旬,商王朝第十九代國君。盤庚於公元前1387年決定從「奄」(山東曲阜)遷都於「殷」(安陽小屯)。從此,殷地安陽新都成為殷商後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殷商政權在這里傳位八代,歷時273年。現存30 km2的殷墟遺址。在這里發現的「甲骨文」殘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它第一次真實地記錄了華夏文明光輝的史詩篇章。這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玉器、骨器、石器、漆器、木器和象牙雕等珍貴文物,特別是重達875 kg的「司毋戊鼎」,堪稱世界青銅器之最,是華夏文明的象徵。
2.大地地貌景觀之精華
(1)雄偉的大地台階——太行山
A.深邃的高山峽谷
高山峽谷地貌是太行風光的軸心。其溝谷蜿蜒深邃,長度可達百餘千米,地形切割亦在數百米以上,而大部分地段谷底寬度僅有百米之遙。峽谷兩側危崖高聳,非昂首不得天日。過棧道攀懸崖達於山頂者,征服之感便可油然而生。高山峽谷風光的精美之處是岩溶地貌和丹霞景觀。沿峽谷而上,山巒之巔的斷壁殘丘似有萬里長城之宏偉、金字塔之雄壯、古城堡之惟妙,而石灰岩峰林、峰叢更是跌宕起伏,流露出江南秀色。水流盡頭,圍谷環套,賦予山水「四神之砂」的神秘色彩。幽谷深處時有「世外桃源」閃出,這里有急流飛澗、有如詩如畫的梯田繞山、更有民居石屋升起的縷縷炊煙……。
B.美妙的峰林峰叢
溫帶季風型構造岩溶地貌是太行風光的一個亮點。這里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嚴寒冰霜,在化學風化和構造侵蝕的雙重地質營力作用下,沿峽谷兩側常出現寶塔狀峰林和錐狀峰叢等較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景觀。當地形切割極為強烈時,岩溶地貌多與類丹霞地貌相伴出現,形成石林、峰林、峰叢地貌與「金字塔」、「紀念碑」、「長牆」地形交相輝映的壯觀場景。峰、巒、台、壁、峽、瀑、潭、澗、溪、泉,自然融合;雄、奇、險、秀,渾然一體;是太行岩溶地貌景觀與桂林山水的不同特異之處。在春、夏時節,這里鳥語花香、綠映群山;深秋霜降,漫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降臨,銀裝素裹,一派林海雪原。更為稱奇叫絕的是,在赤日炎炎的盛夏可以欣賞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清新景象;在三九嚴寒,還能領略「桃紅柳綠洞中來」的詩情畫意。
C.神奇的類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特指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的紅色砂礫岩岩層,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和構造侵蝕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地貌景觀。其山體造型如同斧劈刀削,多呈塔狀、柱狀或古城堡狀、方山狀的殘山地形。千奇百態的紫紅色峰叢石林在碧水綠林的襯映下,猶如燒紅天邊的一片丹霞祥雲。
河南境內的類丹霞地貌景觀集中分布在太行尾閭及黃河三門峽谷兩側,僅在峪里一處便有九嶺十六峰對立相峙,在環翠峪深處可見百餘石柱刺破青山昂首聳立。當高峽平湖煙波浩淼水天一色時,奇山異峰如出水芙蓉爭奇斗艷,儼然一幅北國千島湖之美麗畫卷。
(2)天然界碑——伏牛、大別山
A.八百里峰嶺連天立
峰嶺地貌景觀由峰峰毗鄰相連成嶺而得名,因其主要發育在造山運動為構造表現形式的花崗岩出露區,故使伏牛-大別風光獨樹一幟。這里是我國陸內碰撞造山的前沿,花崗質岩石分布面積占區域面積的70%以上。其地貌營力以構造侵蝕、重力滑塌為主導,造成山峰挺拔聳立,形同鐵壁銅牆。在主峰兩側時有奇石突起如林似叢,山坡之上、溝谷之中可見萬道石瀑匯聚,猶如蛟龍戲水,翻江倒海,氣壯河山。
伏牛-大別風光有峰景、水景、洞景三部曲。即水秀,一瀑三折、急流飛澗、溫泉四溢、碧潭清泉珠漣;洞奇,洞內有天,天外有山,山下有水,水邊有田;峰險,似斧劈刀削直插雲霄。登高望遠,上可扶天挽月,下可觀黃河,如絲如辮。
B.大地盆景玲瓏剔透
石彈景觀是花崗質岩石遭受球形風化剝蝕以後,風化殘余物呈圓球狀、渾圓狀,石彈在原地堆放而成的一種特異地形。景觀分布受岩體出露規模的限制,加之石彈堆放錯落有致,在林木水域的點綴下更顯得嬌小玲瓏。故譽名「大地盆景」。
花崗岩石彈地形以奇峰怪石、深徑幽洞為勝景。雖亂石遍野,仍似獼猴嬉戲、似虎豹歸山、似烏龍探海;更有出水芙蓉者,各抱一勢絕無雷同。景觀之美妙,堪於峨眉之秀、黃山之奇、雁盪之怪異。
C.鐵流滾滾話火山
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火山地貌景觀主要分布在大別山區。西自信陽市郊龜山起,向東至金剛台,綿延達數百公里。且火山成礦豐富、熔岩造形生動,火山鏈、火山頸、火山地壘是大別火山地貌景觀的典型代表。火山地壘為火山熔岩隨岩漿侵入而隆升,形成的相對高差達1000 m以上的地壘狀地貌。在熔岩被上,時而有高達百米的火山頸、火山柱、火山針等尖銳山峰聳立。它們是火山通道的遺跡。火山鏈由火山熔丘和相伴產生的復合熔岩流呈線狀排列而成。熔岩流隨地形變化而造形各異,有石龍狀、翻花狀、繩狀和象鼻狀。有巨大的硅化木化石橫卧熔岩流之下,側旁荊棘叢生給人以「焦木逢春」之遐想。伴隨火山爆發,有珍珠岩、沸石、膨潤土和金、銀、鉬等礦產湧出,可使遊人休閑觀光之餘,感受大自然神秘的成礦過程。
3.地殼運動之奧妙
(1)地幔之窗——太行山超岩石圈斷裂帶
現代地質學研究表明,原始地球雲團在跟隨太陽系運轉過程中,通過冷凝固化及重力分異、化學分異作用的改造,逐漸從混沌狀態演化成具由鐵鎳地心、鐵鎂質地幔和硅鋁質地殼組成的同心環狀圈層結構的星體。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僅能對地殼表層范圍進行勘查和研究,深部的物質則主要依靠地球物理和隕石學研究推測。而當深部物質偶然被地幔柱送達地表時,即被視為研究地球深部物質特徵地「地幔之窗」。
在新構造運動時期,我國東部處於太平洋西側弧後擴張體系的動力學環境中。華北大陸受其影響,平原區地殼減薄地幔上隆,沿太行山超岩石圈斷裂帶形成幔源岩漿噴溢。幔源岩漿深度可達130~150 km。在岩漿通道中,伴生金伯利岩、橄欖岩的產出,有寶石級金剛石、含鉻鎂鋁榴石、鉻尖晶石和橄欖石礦物生成。
(2)地史學教科書——中嶽嵩山
在地質史學研究中,有一種學說叫「災變論」。災變論的核心是「全球性的強大而突發裂變強烈地改變了地球的面貌,反復多次的突變不斷地創造出有機體」。地質學家將這種全球性的大變革叫作「地殼構造運動」。根據地殼構造運動發生的順序,將地殼物質劃分出代表初始基底的太古宇、代表顯生宙蓋層的元古宇和由脊椎動物演變為代表的古生界、中生界及由哺乳動物演變為代表的新生界。即,用地質年代來概括地球演化歷史的流程。嵩山具體而生動地展現了這一地質理論。發生在2300 Ma前的嵩陽運動,使這里荒涼的原始古陸被「嵩陽海」淹沒。發生在1850 Ma前的中嶽運動迫使嵩陽海水退卻,巨厚的淺海沉積物從海底崛起,並褶皺成嵩山。此後發生的少林運動、加里東運動、海西運動、印支-燕山運動均造成頻繁的海侵、海退,留下了前古大陸冰川的遺跡、古海洋生物化石群和大地母親為迎接人類到來所准備的礦產資源。不能遺忘的是,在30 Ma前,這里曾經歷了一段烈日炎炎的「荒漠化」時期,中原大地變得一片赤紅,寸草不生。這種「溫室效應」從何而來,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3)中原金庫——小秦嶺
小秦嶺位於豫陝交界的華山山脈東段,其中有世界級的巨型金礦床。其黃金遠景資源量達千噸,現已探明黃金儲量數百噸,僅在靈寶市境內就有黃金企業百餘家,年生產黃金數十萬兩,是我國重要的黃金生產基地。利用大型礦山、工業基礎設施開展工業旅遊的項目,是一種新的嘗試。在小秦嶺金礦區,遊人不但可以領略大自然的壯麗畫卷,欣賞黃河文化的輝煌篇章,還可以通過黃金礦山的考察、黃金企業的參觀訪問,滿足求知慾和激發購物慾望。從而使旅遊產品不僅達到商業目的,而且提高到集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為一體的理想境界。
(4)水上長城——古黃河堤防工程
黃河自沖破中條山脈的束縛進入中原大地,河流發育階段即步入老年期。河流地質作用以堆積為主,從而決定了黃河下遊河道善淤善徙的特徵。有史以來,孟津以下黃河河道決溢1593次,大型改道26次,並形成面積達250000 km2的隆突三角洲沖積平原。在黃泛平原上,黃河故道以及相伴的古代防洪堤壩縱橫交錯,構成規模宏大的水上長城體系。在中原大地上,黃河在這里南北滾動數千年,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河流地貌景觀,其中不少地方還可找到黃河兒女同自然抗爭的身影與足跡。在這里,可以看到大禹治水開挖的「禹貢河」遺跡,戰國時期的南水北調渠首工程遺址,明清時代的特大洪水分流工程和三堤夾兩河工程遺跡……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利用地質規律改造自然的生動範例。
(5)中國中央造山系——伏牛-大別山
我國中部橫亘東西的秦嶺山脈是世界范圍內典型的碰撞造山帶之一。位於河南境內的伏牛-大別山脈是秦嶺造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中央造山系中構造發育、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它是在初始陸殼基礎之上,以初始裂谷發生、歷經不同構造體制,具深度地質背景的溝、弧、盆構造,板塊俯沖構造和陸內碰撞造山構造為發育特徵的強大復合型造山鏈。強烈的造山運動過後,山鏈開始拉張伸展,山間裂陷湖盆的生成為恐龍時代的到來奠定了物質基礎。因此,伏牛-大別山可稱之為現代地質學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