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甘果盆栽
① 請問這是什麼植物,謝謝
余甘子, 屬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其果鮮食酸甜酥脆而微澀,回味甘甜,故名余甘,又名喉甘子、油柑子、庵羅果、牛甘果等。余甘子樹耐旱耐瘠,適應性非常強,喜光喜溫。產新時間: 一月,哪顫二月。生長期1~3年。
余甘子樹生長於海拔200至2300米的山地疏林,多見於日照強烈的向陽處,耐旱汪攜耐瘠,適應性極強,可在樹上掛果保鮮6-8個月之久。 由於特殊的生長環境造就了它超高光防護力與超強抗氧化力,維生素含量更是蘋果160倍、柑橘的100倍,具有高效的美白力。
困緩伏中文學名
余甘子
拉丁學名
PhyllanthusemblicaL.
別稱
庵摩勒、米含、望果、木波、七察哀喜、嚕公膘、油甘子、滇橄欖
② 牛甘果在植物學上的拉丁學名是什麼
中文學名:余甘子
拉丁學名:Phyllanthus emblica
余甘果又名牛甘果, 油甘果,因其吃起來「先苦後甜」得名。目前市場上也有野生牛甘果賣和水果型牛甘果兩種。與野生牛甘果相比,水果型牛甘果具有果大、肉厚、纖維少、營養豐富、產量高、效益好等特點,而且吃起來更加甘甜爽口。
余甘果,高可達10餘米,枝灰褐色。單葉互生,10~23對,排成兩列,著生於側生小枝上,極似羽狀復葉,葉線狀長橢圓,長2cm,先端圓鈍,葉柄短幾乎無柄,全緣,葉面濃綠色。單性花同株,花黃色,生於小枝中、下部葉腋,雄花多數,具細長的梗,花被6;雌花少,不具梗,花被6,子房上位,3室。果實扁球形,呈不明顯的6棱,黃綠色,直徑2~2.5cm,果皮肉質,有酸味,表面光滑有光澤,內果皮硬骨質,種子6枚,褐色。花期和果實成熟期依類型和地區不同,花期有春開一次,春秋兩次花和四季開花幾種情況,花期約1~1.5個月,座果率高。一般早熟品種7月成熟,中熟品種8~9月成熟,晚熟品種在10月成熟,二次開花的則翌年2月陸續成熟,但集中成熟期在冬季。大小年不明顯。
生長習性
余甘子喜光,耐乾旱,忌寒霜,對氣溫要求高,年均溫需達20度、降雨量要求在1000mm左右,尤其對熱帶,亞熱帶乾熱河谷的生態環境有著很好的適應性。
分布區涵蓋東經70~122、北緯1~29的廣大地域;世界分布范圍來看,北緣為我國的川、滇、黔交界地區,南緣為印度尼西亞;垂直分布高度為海拔80~2300m,具有很強的對不同海拔高度的適應性。
地理分布
原產地是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地。現已經引種到埃及、南非、肯亞、古巴、澳大利亞、美國等地。其中以中國和印度分布面積最大,產量最多。
在中國主要分布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海南儋州、海南瓊中等地等。
③ 牛甘果有何作用
油甘子果實中,維生素C含量高,且具有高穩定性和對N-亞硝基化合物的高度阻斷性;所含類似SOD活性物質,具有耐熱、耐貯藏和小分子透皮性以及抗氧化、抗衰老等多方面的特性,在果蔬中較為罕見。
油甘果又稱牛甘果、余甘果。油甘果營養豐富,每100克鮮果肉含維生素C多達500—1814毫克,還含有16種氨基酸、16種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
(3)牛甘果盆栽擴展閱讀:
牛甘果的形態特徵
1、生長結果習性
余甘根系發達, 主根有強的穿透性, 能扎入地下4~5m, 耐貧瘠、耐乾旱, 能適應瘠薄山地栽培。余甘的分枝力強, 幼年樹一年可抽生3~4次枝梢, 而成年樹主要抽發春梢和少量的夏、秋梢。枝梢的延伸, 主要靠頂芽向前伸長;在頂芽生長過程中, 枝梢上的腋芽也抽發一次分枝。
余甘的枝梢可分為永久性枝梢和脫落性枝梢, 其開花部位一般都在脫落性小枝上。開花期在立夏前後, 冬季落葉期脫落性花枝逐漸脫落。
余甘根據果實成熟期分為早熟、中熟和晚熟。福建泉州主栽品種以「六月白」、粉甘、扁甘、秋白和藍豐等為主, 其中早熟品種「六月白」成熟期在8月中下旬, 中熟品種粉甘、扁甘和秋白等果實成熟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晚熟品種藍豐在11月成熟。
2、生態習性
余甘抗逆性強, 耐貧瘠與乾旱, 對土壤要求不嚴格, 紅黃壤、沙質壤均可以正常生長。土壤過於肥沃潮濕地帶, 余甘反而易表現徒長, 不宜栽植。余甘趨光喜溫, 對溫度較敏感, 在年平均氣溫達到20℃以上、降雨量1000mm地帶均可生長, 較高的溫度有助於余甘的花芽分化, 促進植株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