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綠植街景
Ⅰ 綠化帶種什麼綠植比較好
綠化帶種綠化植物的選擇,主要考慮藝術效果和功能效果。
1.喬木的選擇。喬木在街道綠化中,主要作為行道樹,作用主要是夏季為行人遮蔭、美化街景,因此選擇品種時主要從下面幾方面著手:
(1)株形整齊,觀賞價值較高(或花型、葉型、果實奇特,或花色鮮艷,或花期長),最好葉秋季變色,冬季可觀樹形、賞枝幹;
(2)生命力強健,病蟲害少,便於管理,管理費用低,花、果、枝葉無不良氣味;
(3)樹木發芽早、落葉晚,適合本地區正常生長,晚秋落葉期在短時間內樹葉即能落光,便於集中清掃;(4)行道樹樹冠整齊,分枝點足夠高,主枝伸張、角度與地面不小於30度,葉片緊密,有濃蔭;(5)繁殖容易,移植後易於成活和恢復生長,適宜大樹移植;(6)有一定耐污染、抗煙塵的能力;(7)樹木壽命較長,生長速度不太緩慢。目前應用較多的有雪松、國槐、合歡、欒樹、垂柳、饅頭柳、杜仲、白蠟等。
2.灌木的選擇。灌木多應用於分車帶或人行道綠帶(車行道的邊緣與建築紅線之間的綠化帶),可遮擋視線、減弱雜訊等,選擇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枝葉豐滿、株形完美,花期長,花多而顯露,防止過多萌孽枝過長妨礙交通;
(2)植株無刺或少刺,葉色有變,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內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樹形和高矮;
(3)繁殖容易,易於管理,能耐灰塵和路面輻射。應用較多的有大葉黃楊、紫葉小櫱、月季、紫蔽、丁香、紫荊、連翹等。
3.地被植物的選擇。目前,大多數城市主要選擇冷季型草坪作為地被植物,根據氣候、溫度、濕度、土壤等條件選擇適宜的草坪草種是至關重要的;另外多種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應用,如棣棠等。
4.草本花卉的選擇。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為主,與喬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點部位點綴,不宜多用。
道路綠化中行道樹種植設計形式
(1)樹帶式。交通、人流不大的路段,在人行道和車行道之間,留出一條不加鋪裝的種植帶,一般寬不小於1.5米,植一行大喬木和樹籬,如寬度適宜,則可分別植兩行或多行喬木與樹籬;樹下鋪設草皮,留出鋪裝過道,以便人流或汽車停站。
(2)樹池式。在交通量較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設計正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空地,種植花草樹木,形成池式綠地。正方形以邊長1.5米較合適,長方形長、寬分別以2米、1.5米為宜,圓形樹池以直徑不小於1.5米為好;行道樹的栽植點位於幾何形的中心,池邊緣高出人行道8厘米--10厘米,避免行人踐踏,如果樹池略低於路面,應加與路面同高的池牆,這樣可增加人行道的寬度,又避免踐踏,同時還可使雨水滲入池內;池牆可用鑄鐵或鋼筋混凝土做成,設計時應當簡單大方。
行道樹種植時,應充分考慮株距與定干高度。一般株行距要根據樹冠大小決定,有4米、5米、6米、8米不等,若種植干徑為5厘米以上的樹苗,株距應定為6米--8米為宜;從車行道邊緣至建築紅線之間的綠化地段,統稱為人行道綠化帶,為了保證車輛在車行道上行駛時,車中人能夠看到人行道上的行人和建築,在人行道綠化帶上種植樹木,必須保持一定的株距,一般來說,株距不應小於樹冠的2倍。
Ⅱ 橫沔,被遺忘的「老上海」
自從鳳凰、西塘等古鎮搖身變成網紅景點之後, 古鎮 旅遊 項目愈發熱門 。每逢大小黃金周,那些古樸的青石板街道也逐漸出現摩肩接踵的擁堵場面。
每個人去古鎮的理由不同,有人想逃離城市生活的快節奏,也有人想感受 歷史 的余韻。然而一旦真正踏上「伊甸園」的土地,夢想瞬間轟塌。
古鎮的人口密度,居然比城市裡還要大!
以前為了瞧一眼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興沖沖趕赴鳳凰,結果在一方狹小的拱橋上被人流卡到動彈不得。夜幕下,潺潺流動的溪水倒映著兩岸商鋪通明的燈火,像是天上的銀河流進了溪水裡, 美則美矣,始終少了當初的靜謐和天然。
其實如果能夠去到一個不太知名的古樸小鎮,聽當地的老人講述 歷史 ,就著微風回憶逝去的時光,真的會是一件特別愜意的事。
01 橫沔曾經的上海貿易樞紐,浦東十八鎮之一
在街市如晝的上海,其實還真的有一座 低調了千年的古鎮——橫沔。
據史書記載,橫沔地區成陸於唐末至五代後晉時期, 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 歷史 。 因地形如盤,又名「吉氏盤」。到了元代,因該地多水,溪水常滿,而改名為「沔溪」。
橫沔一名始於明代,據說是因穿鎮而過的沔溪形狀像一隻旗桿,當地就流傳出歇後語 「旗桿跌倒——橫沔(橫眠)「,橫沔之名因此而得。
在交通以水路為主的年代,因其縱橫交錯的水道,橫沔與外地的貿易往來相當頻繁,逐漸成為 川沙、南匯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也被稱為「浦東十八鎮之一」。
街上商肆林立, 榨油鋪、棉布攤、百貨、麵粉店、酒樓、當鋪…… 大大小小100多家。甚至還 設置了2艘「小火輪」每天往返上海市區 ,貨運船隻進出頻繁。絲竹、琵琶、皮影戲、說書等民間藝術廣泛流傳。
「小哈同花園」:百年翊園
翊園又被稱為「陳家花園」,佔地2公頃,位於橫沔鎮東面。關於它的建造,說法不一,但都與橫沔人陳文甫有關。
*舊照片
有人說陳文甫是猶太裔房地產大亨——哈同的管家兼義子,其效仿「哈同花園」建造了園子,以自己小名翊斌命名;又有人說,是哈同請陳文甫選址修建,後因妻子嫌周圍環境不好,便轉送給了陳文甫居住。
1
2
3
不過,現在早已變成 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衛生中心 ,並不對外開放。
據說翊園 以奇石、古樹和地景著稱 ,園中亭台樓閣、湖山花樹,風光無限。地面以五色石子和瓷片等鋪成 「丹鳳朝陽」、「麒麟送子」、「松鶴延年」 等吉祥圖案。
園內還存有靈璧石和瑞雲峰,鎮園之寶——灌鉛漢白玉碑, 碑文以小孔鑽就,又填以鉛水抹平,技法非常罕見。
02 遺忘在時光的洗刷下,逐漸褪色
後來,由於陸路交通日益發達,水上運輸逐漸被替代,再加上橫沔(鄉)鎮政府搬遷到了二公里外的橫沔新鎮, 橫沔老街就逐年衰落,少有問津。
走出家門闖盪的年輕人,自然很少回來,老街上的原住民逐漸只剩下古稀老人。長街寂寂, 幢幢老屋沉默地立在時間里,鮮少聽聞人語 。只有在午間生火做飯時,才有稀疏的幾縷炊煙飄盪在屋頂上空。
天氣好的時候,老人們也會把被褥拿出來曬曬。舊式的褥子橫搭在橋頭,在太陽底下輕輕拍打,細小的灰塵撲撲簌簌飛出,用手隨意地揮了揮便轉身回屋。
偶爾有小貓從屋頂路過,雄赳赳氣昂昂地搖晃著尾巴,彷彿在巡視自己的領土。
橫沔,曾經繁華的貿易樞紐 日復一日地陷入了沉寂,再難見到熱鬧街景。
因為年久失修,橫沔變得 越來越邊緣化,越來越蕭條破敗, 也逐漸在上海新生代心目中被淡忘……
03 機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然而迪士尼度假區的出現,喚醒了沉睡的橫沔。
在《上海國際 旅遊 度假區「十三五」規劃》中,橫沔被列入保護開發計劃,其中度假區西片區改造的重點就是以橫沔古鎮為核心,集生態保育、古鎮休閑、文化體驗、生態人居、郊野遊憩等於一體的生態示範區,將與迪士尼樂園交相輝映。
橫沔老街的房子都是 雙層結構,上層住人,下層開店 ,店鋪的門頭上還用油漆漆上了一行行標語,不過如今都有些斑駁了。
行至中大街的拐角處,右手側的牆上用木炭書寫了大大的「理發店」三字,相當隨意的招牌,頗有些民國劇的街頭風格。
據鎮上人介紹這家曾經是「小李理發店」,老闆如今已是位古稀老人,幫街坊鄰居已經修理了近47年的須發。
平時呢就喜歡把自己打理得干凈清爽,連皮鞋都擦的鋥亮。店裡的紅燈牌收音機常年咿咿呀呀的播放著滬劇,每當來了客人,就笑臉盈盈地將人迎到那方生了銹的老方鏡前面,操作剃刀的手法相當老練。
「他手藝好、價格低,洗發、理發、刮臉,一套下來才7塊錢。」鎮上人誇獎道。不過這個 紅極一時的「網紅理發店」,如今大門緊閉,連聲貓叫都沒有了。
還有掛著木牌牌的鑲牙店,牆上掛了個危險勿近的招牌。 牆壁滿目瘡痍,石灰牆皮脫落了一部分 ,暴露出凹凸不平的青石牆磚。
透過上了鎖的老屋窗戶朝里看,傢具用品早就搬的空空盪盪,只有牆壁上 還沒來得及取下的掛歷,昭示著這屋主人生活過的痕跡。
左轉是矮矮的木製拱橋,橫跨河水兩岸。也不知是何時修建的,只是看著表面的紋路,確實像是經歷了些風霜。
拾階而上,你能看到破敗的房屋沿著河岸線向遠處延伸開去,有些矮房頂上的瓦片都脫落了, 破碎的石棉瓦低低的垂了下來。
微風撫過,水面漾起漣漪,河面上漂浮的水草也盪漾起來,時間突然變得緩慢而悠長。原來, 經歷歲月的厚重感,也會呈現一種別樣的美麗。
遠處灰撲撲的兩層樓房,顯然已經廢棄很久, 半掩在鬱郁蔥蔥的及人高的野草叢里,平添了幾分罕有人至的神秘感。
鄉政府的舊址, 上了鎖的鐵門銹跡斑斑,脆弱的好像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折斷 ,里頭盡是些斷壁殘垣,各色叫不出名字的綠植卻生長的得極其頑強。
可能搬走的時候過於匆忙, 孤獨的小黃車被遺忘在路邊 ,與那些老物件同時出現,有一種夢境與現實交疊的錯愕之感。
04 後記重建倒計時,期待見證橫沔的重生
查詢了下橫沔開發的資訊, 部分老建築會保留,部分危房會進行重建。
在梳理、修繕和整新 歷史 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橫沔古鎮的 歷史 文化內涵,打造有特色、有品質、有魅力的文化休閑古鎮。
不日, 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的橫沔老街,將以全新的面貌歸來。 到那時,我們再踏入這座經歷歲月洗禮的 歷史 古鎮,感受時光流轉, 用手中的鏡頭再次記錄橫沔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