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工書籍
1. 願作春泥更護花:江城子
2011年5月23日,國務院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文化遺產名錄。由四川省盆景藝術家協會申報的「川派盆景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一代宗師陳思甫畢生以傳承、弘揚川派盆景藝術為己任,大師若泉下有知,此時當會大感快慰橘或亂了。
陳思甫,川派盆景陳氏第六代傳人。1924年1月20日,他出生於成都的一個盆景世家。其父陳玉山是川派盆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匠,不僅將掉拐、接彎掉拐、三彎九倒拐、滾龍抱柱、直身逗頂等規律類樹樁盆景製作得精美絕倫,更是挽救了瀕於失傳的自然類樹樁盆景技藝,為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上世紀初,在川西地區以蟠扎樹樁盆景為生的盆景藝人家庭有六十餘戶,他們各懷絕技,都有自己最擅長的造型樣式。如成都張彬如的掉拐身法,戴崇光、龔協之的滾龍抱柱身法,灌縣龔吉如的大彎垂枝身法,郫縣李洪泰的方拐身法,溫江紀成久的巧借身法等等。相比而言,陳玉山所掌握的身法樣式更多,技術更加全面。自幼,陳思甫即跟隨父親刻苦學習傳統川派盆景製作技藝。在嚴師慈父的言傳身教下,陳思甫練就了一身扎實的基本功。20歲時,陳思甫便因為一件名為《古道晚唱》的榆樹作品,開始在人才濟濟的川派盆景界嶄露頭角。
陳思甫學藝勤勉,善於觀察。他曾在一篇講解樹樁盆景蟠扎技藝的文章中這樣記道「掉拐法,有正面背面之分,主要是看第二個彎子,彎內向著你,就是正面:彎背向著你,就是背面。傳統製作中,都是成對造型:若蟠的第一彎都是同方向的,那末蟠第二個彎子,就須一正一背,才算成對造型;若兩株都現彎內或彎背,就成為『排隊伍趲趟子』了,舊時代要受師家訓斥,也會被同行取笑的。」
由於蟠扎技藝精湛,早在17歲時,陳思甫就被推選為成都市花果苗圃商業公會的執行委員。新中國成立後,他一直從事盆景的規模化生產工作。陳思甫的家鄉金牛區營門口鄉是個千年花鄉,有很多人從事花木培育工作。1958年建立公社後,陳思甫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培訓社員蟠扎盆景上。據曾采訪過陳思甫的作家劉盛陶撰文介紹,1960年代初期花木盆景開始逐漸走出公園,裝點城團羨市公共環境。與此同時,國家開始重視加強對花木園藝人才的培養。當時的成都,僅有陳思甫所在的公社花果生產隊可提供花木。在師資奇缺的情況下,身負絕技的陳思甫引起了城建部門的重視,時常被請去講課(如圖2)。
陳思甫舊時只讀過五年私塾,文化程度不高。為了講好課,他自學植物學、文學、歷史等學科知識,同時拜訪諸多川派盆景界耆老,虛心求教。通過細致的調查研究,他釐清了川派盆景的發展源流,總結出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的十種身法、三式五型枝法和自然類樹樁盆景的四種造型樣式。
關於川派盆景的歷史,此前鮮有人論及。陳思甫通過鑽研大量歷史資料和遺存,提出川派盆景起源於蜀漢,形成於五代十國,興盛於明清的觀點。這一觀點甫一提出,即得到了廣大盆景界同仁及省市城建園林部門領導的肯定,至今仍被各種盆景書籍徵引。
陳思甫對川派盆景的另一歷史性功績,就是總結出了川派各種盆景樣式的蟠扎技法與枝法。川派盆景分為兩類:規律類(也稱規則式)與自然類。陳思甫不僅研究總結了父親傳授給他的所有技藝,還拜訪川派盆景老藝人,深入探討那些獨家傳承以及業已失傳的技藝,較為全面地總結出川派盆景所獨有的掉拐、接彎掉拐、對拐、方拐、三彎九倒拐、滾龍抱柱、大彎垂枝、直身逗頂、逗身照蔸和巧借等十種身法,平枝式規格型、平枝式花枝型、滾枝式小滾枝型、滾枝式大滾枝型和半平半滾式等五種枝法,以及立式、卧式、懸崖式和雜式等四種自然類樹樁盆景型式。
舊時的手藝人都恪守「千金不賣道」的習俗,很多技能都是通過口授心傳的形式承襲,川派盆景技藝亦是如此。陳思甫力破這一陳規陋俗,在各種培訓班上,將這些圓檔歷來被視為祖傳秘笈的手藝悉數傳授給每一位學員。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頻頻邀請他參與各種書籍的編寫。據不完全統計,陳思甫先後參與了《成都市觀賞植物名錄》(成都市綠化委員會編著,內部資料,I[960年出版)、《中國盆景藝術》(1979年國家城建總局下達給廣州、上海、成都、蘇州、揚州等五個城市的有關部門編寫《中國盆景》,陳思甫代表成都市參與編著,此書終於1983年出版)、《成都盆景》(潘傳瑞編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等書籍的編撰工作。
1982年6月,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隆重推出陳思甫專著《盆景樁頭蟠扎技藝》。對於本書的創作初衷,陳思甫在《後記》中寫道:「雖然蟠扎技藝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但是至今並不普及,某些尚存的傳統技法甚至有失傳的危險。為了繼承和發展我國的這項傳統藝術形式,我決定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積累的樁頭蟠扎經驗寫成本書,貢獻給人民。這算是我對我們這座偉大的社會主義大廈增添一磚片瓦吧。」在書中,陳思甫用通俗的語言、明晰的圖解,概要地介紹了川派盆景的發展簡史,規律類與自然類樹樁盆景的蟠扎技藝,適宜蟠扎的樹種、時間、用具和用材,以及日常維護管理的方法。內容豐富,行文流暢,詞句優美,可操作性強。成都資深園藝專家潘傳瑞曾評論說:「這是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樹樁盆景蟠扎技藝的專著,劍南盆景(四川在唐時稱劍南道,因此有些人以『劍南盆景』代指四川盆景――筆者注)將因此而生色,四川古樁將為此而增輝。」
陳思甫畢生致力於傳承、弘揚川派盆景藝術。他曾動情地說:「我多麼希望自己的總結,能促使今天尚有實物借鑒,瀕於絕跡的傳統蟠扎身法,得以繼承,甚至發揚光大。」在他所總結的十種身法中,方拐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此法與對拐頗為相似,只是將弧形彎子蟠成缺一側的方格型,近似「弓」字形態。方拐乾的蟠扎須從幼樹開始,在枝條半木�化時進行,枝盤應達到層次分明的規整度,其基本成型的時間至少需要15年。這種技法在1930年代以前,只有郫縣的李洪泰一人運用。由於費時費工,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僅無人繼承這種技法,甚至連這種類型的盆景作品都絕跡了。陳思甫在深入研究之後,曾花費十數年創作了一件名為《方圓隨和》的方拐作品(如圖3),成功再現了這類盆景樣式的風采。時至今日,不僅四川有人傳承這種技藝,甚至外省都有愛好者執著探索這種獨特的技法。
近年來,有些盆景界人士在多種場合發表言論,認為規則式盆景的出現是經濟市場催生的產物,他們的理由是這類盆景成型快並可大批量生產。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解。規則式盆景講究精緻,以顯示創作者的耐心與技巧:同時,過於繁瑣的蟠扎會抑制植物的生長。陳思甫的後期代表 作《亭亭玉立》(如圖4),從1960年代開始蟠扎,直到1990年代才成型,前後耗費了30年時光。
如何繼承與創新,是晚年的陳思甫思考最多的問題。他認為,將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的規律性認識視作「僵化」了的公式的觀念是錯誤的,將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視為無與倫比的藝術絕品,墨守陳規,也是不可取的;應當從對傳統風格的再認識入手,吸取精華,去其糟粕,融進豐富的新的思想內涵與現代的加工技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談得上繼承、創新。
在陳思甫的倡導下,經過眾多川派盆景藝術家的研討,對於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內涵的解讀,基本達成了如下共識:一是要看樹樁形狀姿態上的古老性和奇特性,越是古老奇特的樹樁,其審美價值越高:二是要看樹樁蟠扎、修剪加工技藝的難度大小和技藝的精湛程度,表現出精湛的高難度技藝的樹樁,更有觀賞性;三是要帶著讀「格律詩」一樣的賞析眼光和審美興趣來欣賞規律類樹樁盆景那些比較對稱和規則的造型形式,只要讀懂了這類盆景在身法、枝法、絲法等方面的造型規律,就會領悟到其中的無窮之味和不盡之意(參見由四川省盆景藝術家協會、成都市園林管理局編著的《中國川派盆景藝術》一書)。蟠扎用材也由傳統的棕絲、席草轉變為更加便利的金屬絲,亦可謂是一種創新。
為表彰陳思甫對傳承和弘揚川派盆景藝術所作出的傑出貢獻,1989年9月,國家建設部城建司、中國園林學會、中國花卉盆景協會(現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等單位聯合授予其「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大師一生善於思索,勤於實干,甘於淡泊,樂於奉獻。在川派盆景藝術的園地里,大師傾其一生,用春泥般無聲的滋養,換得那一枝一時的芬芳。2006年5月26日,大師與世長辭,享年82歲。
大師的離去,意味著一個全面總結、傳承傳統川派盆景藝術時代的隱去。在當下這個浮躁的環境中,願意靜下心來用傳統棕絲蟠扎技藝製作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據陳思甫大師長子陳凡介紹,他和他的姐弟及後輩們還在堅持用祖傳的技藝蟠扎,但規律類盆景在他們作品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川派盆景技藝傳承人賴勝東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堅守、傳承著,他希望先輩們留下的傳統技藝能夠在被傳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讓優秀的文化遺產得到合理利用,讓中華之藝術永遠流傳!
(編輯劉少紅)
2. 園藝專業書籍
園林專業應該看的書
歷史類:
一、 國內
01.《中國古典園林史》 作者:周維權 清華大學出版社
02.《江南園林志》 作者:童 寯 中國建工出版社
03.《中國建築史》 作者:梁思成 百花文藝出版社
04.《中國雕塑史》 作者:梁思成 百花文藝出版社
二、 國外
01.《西方造園變遷史》 作者:針之谷鍾吉
02.《造園史綱》 作者:童 寯 中國建工出版社
03.《西方園林》 作者:酈芷若,朱建寧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04.《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王向榮,林菁 中國建工出版社
05.《環境設計史綱》 作者:吳家驊 重慶大學出版社
06.《外國造園藝術》 作者:陳志華 河南科技出版社
理論類
01.《建築十書》 作者:維特魯威 知識產權出版社
02.《城市意向》 作者:凱文?林奇(譯者:方益萍等)
華夏出版社
03.《城市形態》 作者:凱文?林奇(譯者:林慶怡等)
華夏出版社
04.《建築的倫理功能》 作者:卡斯騰?哈里斯 華夏出版社
05.《總體設計》 作者:凱文林奇(譯者:黃富廂等)
中國建工出版社
06.《設計結合自然》 作者:麥克哈格
07.《景觀設計學》 作者:西蒙茲 中國建工出版社
08 《人性場所》 編者:克萊爾?庫珀?馬庫斯(譯者:俞孔堅等)
09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結構中心系列叢書 知識產權出版社
《建築的永恆之道》 作者:C?亞歷山大等(譯者:趙冰)
《建築模式語言》 作者:C?亞歷山大等(譯者:王聽度等)
《俄勒岡實驗》 作者:C?亞歷山大等(譯者:趙冰等)
《住宅製造》 作者:C?亞歷山大等(譯者:高靈英)
《城市設計新理論》 作者:C?亞歷山大等(譯者:陳治業等)
10.《外部空間設計》 作者:蘆原義信 中國建工出版社
11.《風景園林設計要素》 作者:
12.《建築形式美的原則》 作者:托伯特哈姆林 中國建工出版社
13.《建築:形式?空間和秩序》 作者:弗朗西斯?D.K.欽(譯者:鄒德儂)
中國建工出版社
14.《園冶圖說》 作者:計成(注釋:趙農)
山東畫報出版社
15.《說園》 作者:陳叢周 同濟大學出版社
16.《中國古典園林分析》 作者:彭一剛 中國建工出版社
17.《江南理景藝術》 編者:潘古西 東南大學出版社
18.《建築空間組合論》 作者:彭一剛 中國建工出版社
19.《環境行為學概論》 作者:李道增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廣義建築學》 作者:吳良鏞 清華大學出版社
21.《現代建築理論》 編者:劉先覺 中國建工出版社
22.《現代景觀規劃設計》 作者:劉濱誼 東南大學出版社
23.《景觀形態學》 作者:吳家驊 東南大學出版社
24.《理想景觀探源》 作者:俞孔堅 田園城市出版社
25.《景觀:生態.文化.感知》 作者:俞孔堅 中國建工出版社
26.《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作者:李 敏 中國建工出版社
27.《風景園林設計》 編者:王曉俊 江蘇科技出版社
28.《美國景觀設計的先驅》 作者:孟雅凡 中國建工出版社
實踐類
01.《德國景觀設計1-2》
02.《日本最新景觀設計1-3》
03.《台灣景觀設計98/99/2000/2001/2002/2003》
04.《世界景觀大全》
05.《環境空間—國際景觀建築》 作者:羅伯特霍爾登 中國建工出版社
06.《世界景觀設計叢書》 作者:弗朗西斯科 中國建工出版社
07.《90年代日本環境設計50例》 作者:章俊華河南科技出版社
08.《高科技園區景觀設計》 作者:俞孔堅 中國建工出版社
09.《日本景觀設計師系列》 作者:章俊華 中國建工出版社
(已出版《佐佐木葉二作品集》《升野俊明作品集》《戶田芳樹作品集》)
10.《美國現代景觀建築大師作品系列》 作者:夏建統 中國建工出版社
(已出版《點起結構主義的明燈——丹凱利》)
11.《當代國外著名景觀設計師作品集》 作者:詹姆斯 中國建工出版社
(已出版《馬里奧.謝赫楠作品集》)
12.《景觀細部圖集》 作者:邁克爾 大連理工出版社
13.《景園建築工程規劃與設計》 作者:吳為廉 同濟大學出版社
14.《景觀設計師便攜手冊》 作者:劉玉傑 中國建工出版社
15.《植物造景》 作者:蘇雪痕 中國林業出版社
16.《植物景觀造園應用實例》 作者:薛聰賢 浙江科技出
3. 關於植物的各種書籍
1、野生花卉:涉及自然、地理、動物、植物、天文、地質、科技、歷史、考古、藝術、人文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
4. 書籍 有哪些介紹蘇州的書籍文化類 歷史類 藝術類 設計類方面的都可以
這邊就先給你推薦3本個人覺得不錯的書,其實去當地書店裡找應該能找到不少的。
庭院深處
蘇州園林的文化涵義
作者:居閱時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06-7-1
中國古典園林
精華萃於江南,重點則在蘇州,大小園林數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所少見。東南最早私園為東晉蘇州顧辟疆園。由於蘇州具有經濟、文化、自然等優越條件,因而園林得以發展,在長期封建社會中,蘇州園林迭有興廢,至全國解放後,始廣為維修,累代名園遂重觀秀麗。
蘇州古典園林作為文人、官吏和富豪的私家園林,其布局、建設和布置多有深刻的意義,反映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園主的心態。
本書深入於各個歷史時段的文化堆積層,提示蘇州園林的裝飾、裝修的景點布置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縝密的分析、新穎的結論和數百幅圖片使你於賞心悅目之時豁然有所領悟,更可以為現代居住文化提供啟示。
蘇州盆景——中國盆景精品賞析
作者:邵忠
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1-1
蘇州盆景,發展於歷代文人薈萃、藝師輩出、文化發達的,以蘇州為中心的地區。蘇州盆景的發展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歷史條件和文化條件。這里風物清嘉,給創作盆景提供了最好的範本。現代蘇州盆景的造型特點是:注重自然,型隨樁變,成型求速。擺脫了過去成型期長、手續繁瑣、形式呆板的傳統造型的束縛。本書介紹了蘇派盆景的歷史演變和形成、蘇州盆景的造型特點和藝術手法、蘇州樹樁盆景製作、蘇州盆景賞析等內容。
蘇州狀元
作者:李嘉球
出版社:蘇州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9-8
蘇州的歷史源遠流長,建城二千五百多年以來,文化積淀十分濃厚。在這塊得天獨厚而又美麗富饒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蘇州人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燦爛的吳地文化,並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而在華夏文化史上佔有著重要的位置。蘇州地靈水秀,人文薈萃,先輩們在這里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其豐厚性體現在古城名鎮、園林勝跡、街坊居民以至絲綢、刺綉、工藝珍品等豐富多彩的物化形態,體現在崑曲、蘇劇、評彈、吳門畫派等門類齊全的藝術形態,還體現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圍的濃重,等等。千百年來蘇州人才輩出,如滿天繁星,閃爍生輝。文化底蘊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內涵的豐富博大,是蘇州成為中華文苑藝林淵藪之區的重要原因。
蘇州名門望族
作者:張學群等
出版社:廣陵書社
出版時間:2006-7-1
蘇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歷史上的蘇州人文薈萃,世家大姓人家更是人才涌流,影響深遠。六朝時期的「朱、張、顧、陸」,唐宋元明時的「歸、范、文、王」,清代的「彭、宋、潘、韓」等等,每每提及,蘇州人眉飛色舞,津津樂道,總有著說不完的話語和講不完的故事。
《蘇州名門望族》從很遠的過去,一直講到現在,講的都是蘇州的簪纓世胄,鍾鼎人家,在那個被人們曲解了的社會里,與國家同興亡,與民族共盛衰,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地為中國歷史,為蘇州文化書寫著動人的篇章。
本書詳細介紹了蘇州陸、顧、朱、張、吳、范、王、錢、彭、宋、潘、韓、汪、程、孔、費、貝、雷、席、嚴、尤、袁、施、曹等20餘個姓氏大家的淵源和演變,意在展示蘇州名門望族在長達1000多年的歲月里,為世人所作的貢獻,以便使人們能從這個獨特的角度,對蘇州的人文內涵有更深切的體會和了解。
5. 市面上種花的方法包羅萬象,又有哪些介紹花盆知識的書籍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比較喜歡種花的,而市面上的種花方法也千奇百種,可以去閱讀一些關於種花的書籍,比如《健康花草四季養》,《輕松學養草本花卉》,《野趣盆栽》等書籍。學習一些種花的技巧,以及養護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夠種植出漂亮的花卉。在種花之前也應該選擇一個好看的花盆,花盆的款式也是比較多種多樣的,最好是選擇堅固且勻稱的花盆,這樣才更有利於花草的生長。種花也是有很多講究的,花盆的選擇也應該根據植物的高度來進行判斷,花盆的材質也有很多。
除了要買花盆和植物以外,土壤,工具以及肥料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書籍當中還會有關於繁殖,修剪以及防治害蟲等方面的知識。可以降低新手在實操方面的難度,也能夠讓新手快速成為養花高手。
6. 《初級盆景工》這本書現在還有沒有賣的
這本書有些時間了,比較難找,書店不一定有,可以網上試試電子書。
作者: 李青貴
出版時間: 2007-08-01
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
圖書簡介
本書為《我跟綠化師傅學手藝》叢書中的一個分冊。它以初級盆景工應掌握的盆景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體,以介紹盆景的概念、起源和盆景的基本分類為起點,著重講解了樹樁盆景的栽培技術、造型技術和養護管理技能,以及常用樹樁材料和樹樁盆景製作工具。此外,還簡單介紹了山水盆景製作、山水盆景常用的石材和製作工具、盆景的藝術表現和陳設等知識。並針對初學者做盆景時易犯的錯誤,總結了10個基本法則。
本書可作為園林行業初級盆景工的基礎教材,也可作為盆景製作愛好者的學習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