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派盆景園
❶ 揚派盆景的歷史
揚派盆景以揚州為中心,包括高郵、泰州、泰興、泰縣、興化、東台、鹽城、寶應等蘇中、蘇北縣市,是以揚州命名 的盆景藝術流派。
揚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建於248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曾稱過廣陵、江都等名,6世紀末的隋代稱揚州。揚州位於長江下游北岸,南隔江與鎮江相望,北靠蜀崗,東沿京杭大運河,長江與大運河在此處交匯,是蘇北水陸交通樞紐。自古以來 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隋唐時期就成為中國最大的商業都市。清 代為兩淮鹽運中心。市內有春秋時代開鑿的古運河;有1 500多 年歷史的古剎大明寺;有隋唐時代的瘦西湖;有明代古建築文昌 閣;以及清代園林。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寫道:「杭州以湖 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林勝,三者鼎峙,不可軒輊」。 觀賞揚州園林,則有湖石假山,迴廊曲徑,波光月影,橋畔簫聲,景色宜人;無論春蘭夏荷,秋菊冬梅以及長堤春柳,均得園林之趣,景色迷人。
古代揚州曾是人文薈萃,風流人物輩出之地,許多帝王將相,騷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他們的蹤跡和美好詩句,如:「故人 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等。清代中葉,「揚州八怪」畫派的大膽、潑辣的藝術風格對揚州盆景藝術的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如大畫家石濤和尚,又是著名的園林專家,他善於壘石植樹,他的作品至今令人贊美和推崇。
揚州盆景相傳在唐代就在社會上流傳。元、明兩代就有了扎片的造型技藝。清代揚州盆景進一步地發展,形成了形式多樣的 盆景。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多處記載揚州盆景的內容。「揚州八怪」畫家鄭板橋曾繪過梅花的盆景。現在陳設在揚州盆 景園的一盆古檜柏盆景,是明朝末年的盆景,幾經轉折,保存在 揚州天寧寺,後轉至園林。樹干高二尺許,枝幹屈曲,形如虯龍,樹皮僅存l/3,枝片為雲片,形若傘蓋,枝繁葉茂,蒼翠欲 滴,此型是揚州盆景的代表作品,由此可見,揚派盆景的形成, 一定在明代之前。
❷ 揚派盆景的史料記載
揚派盆景的史料雖少,但並不是沒有。例如明人李日華在《味水軒日記》卷一里,記作者與友人經過一家花圃時,看到一種天目小松,松針很短,樹干卻並無偃蹇之勢。本來這種細葉松樹,只要略加捆紮,就可以做成盆景的,但主人沒有這樣做。於是作者聯想到揚州豪門常以歌舞彈唱強行調教貧家女子,這種現象與工匠對花木施行砍削綁扎十分相似:「圃人習燒鑿捆縛之術,欲強松使作奇態,此如揚州豪家收畜稚女盈室,極意剪拂。」明代工匠已習慣於用火燒、斧鑿、捆綁、縛扎等技術,強迫松樹呈現出各種奇異姿態,這與揚州豪門收養幼女、恣意加以調教沒有兩樣。揚州人既然善於對稚女「極意剪拂」,自然也善於對花木「燒鑿捆縛」。作者以為,人和樹一樣,經過特殊剪裁之後,固然也有賞心悅目者,可供達官貴人一時之需,但世間最美的往往藏在深山,要像西施那樣等待范蠡去發現。作者想要表達的實際上是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這比龔自珍的《病梅館記》更早。
人工美也許永遠不及自然美,但從盆景發展史的角度看,《味水軒日記》依然不失為揚州盆景的重要史料。又如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卷二里,談到當時揚州已用盆景作為貴重物品送禮,但他十分懷疑揚州商人的審美水平:「在揚州商家,見有虞山遊客,攜送黃楊、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余未見其可也。」作者認為,作為盆栽植物,如若一味追求將枝葉盤如寶塔,把樹干曲如蚯蚓,便成「匠氣」。點綴盆中花石,最好是小景入畫,大景入神,一甌清茗在手,神能趨入其中,方可供幽齋之玩。作者談自己親手製作盆景的經驗尤為可貴:「種水仙無靈壁石,余嘗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黃芽菜心其白如玉,取大小五七枝,用沙土植長方盆內,以炭代石,黑白分明,頗有意思。以此類推,幽趣無窮,難以枚舉。如石葛蒲結子,用冷米湯同嚼噴炭上,置陰濕地,能長細菖蒲,隨意移養盆碗中,茸茸可愛。以老蓬子磨薄兩頭,入蛋殼使雞翼之,俟雛成取出,用久年燕巢泥加天門冬十分之二,搗爛拌勻,植於小器中,灌以河水,曬以朝陽,花發大如酒杯,葉縮如碗口,亭亭可愛。」沈復來自蘇州,寓居揚州大東門,他的記述對我們了解清代揚州盆景製作實況及文人情趣,極為寶貴。
記述揚州盆景的文字,以《揚州畫舫錄》最為豐富,但很少有人仔細搜羅。李斗談盆景的文字,至少有五處:清代湖上園亭,都有花園,為蒔花之地。「養花人謂之花匠,蒔養盆景,蓄短松、矮楊、杉、柏、梅、柳之屬。海桐、黃楊、虎刺,以小為最。」當時的揚州盆景,以景德盆、宜興土、高資石為上等,取材講究。種類則有以樹根、青苔為主的「花樹點景」,以石頭、水沼為主的「山水點景」。此見卷二。古代的盆景匠人,極少有記載。但揚州有一位張秀才,卻以製作梅樹盆景出名。「秀才名 ,字飲源,精刀式,謂之『張刀』。善蒔花,梅樹盆景與姚志同秀才、耿天保刺史齊名,謂之『三股梅花剪』。」其後又有張其仁、劉式、三鬍子、吳松山等人效其法,這都是非常珍貴的人物史料。此見卷四。現在的荷花池為清代九峰園舊址,園中曾有風漪閣,閣後池沼旁建小亭、門洞、長廊,「中有曲室四五楹,為園中花匠所居,蒔養盆景」。九峰園的花匠,為園主人所蓄,當與張秀才等人身份不同。此見卷七。揚州多徽人,其中也有盆景高手。「吳履黃,徽州人,方伯之戚。善培植花木,能於寸土小盆中養梅,數十年而花繁如錦。」文中的「方伯」,即康山草堂主人江春。江春精鹽務、善交往、愛戲曲、喜園林,吳履黃隨他來揚,則江春也必然好盆景無疑。此見卷十二。蘇揚盆景在清代已有交流。有個蘇州和尚,俗姓張,法號離幻,因唱崑曲得罪御史,憤而出家。他喜歡收藏宣德爐、紫砂壺。「自種花卉盆景,一盆值百金。每來揚州,玩好、盆景,載數艘以隨。」他插瓶花崇尚自然,不用針線和鐵絲之類的輔助材料,與揚派迥異。此見卷十五。
❸ 揚派盆景技藝的藝術簡介
揚派盆景是中國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融「詩、書、畫、技」為一體,堪稱漢族傳統盆景藝術代表作。「清秀、古雅、飄逸、寫意」的風格和「一寸三彎」的剪扎技藝,至今仍然是揚派盆景區別於其他各派盆景的最顯著特徵。揚派盆景既端莊大氣,又工筆細描,具有較強的裝飾性和深遠的意境。
揚派盆景是藝術與技術、技藝與文化的結合。它以樹木為主要素材,通過藝術處理和精心培育,在盆缽之中塑造出源於自然的形象美和高於自然的意境美。它需要創作者具有較深的文化藝術素養、精湛的剪扎養護技藝,還得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積累豐富的經驗。揚派盆景作品中寄託了作者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感悟,記錄了一定時期的社會風貌。
揚派盆景及技藝,是在揚(州)泰(州)地域內、在自然環境中發芽、生長起來的,她得益於漢族傳統文化的沃土,歷經風雨而茁壯,她見證了中國盆景的發展歷程,見證了該地區的文化傳統與文化史,見證了中華民族先人們天才般的生產技藝。
❹ 揚州鎮江二日游線路
你兩天玩根本玩不過來我8月10號才去的
完了三天光個揚州都還有許多景點沒去
你一早上就能玩個鎮江?
揚州一定要要去何園、個園、瘦西湖
雙博館也可以看看
告訴你我是怎麼玩的:(我是單位組織的)
第一天早上出發下午自由活動去商場逛逛推薦去沃爾瑪和大潤發這兩個商場比較有名)(再買些特產例如三把刀之類的)
第二天早上去無錫玩三國城下午黿頭渚
第三天早上瘦西湖下午揚派盆景園個園
第四天早上何園下午雙博館
第五天早上去富春茶社喝早茶(這里包子有名味道好不過特別貴我們3個人一早上吃了70元要吃的話要在8點以前遲了沒空位)
下午返回
我們住在揚州工人療養院再大虹橋路上這里離瘦西湖很近
建議不要去鎮江沒什麼好玩的兩天都游揚州把揚州主要景點玩完比較好
最好請幾天假多玩幾天(無錫的三國城好玩裡面有三英戰呂布表演還可以做戰船黿頭渚也不錯)(兩天確實玩不了)
在揚州的話午餐晚餐可以去共和春,將家橋,淮揚小吃,餃面、鍋貼最好吃.
也推薦福星小餐館一個,味美價廉,臭大元一定要嘗.
消夜去萬家福旁邊的巷子里吃烤魷魚,炒涼皮,還有爆米花也不錯.
住宿那附近有莫泰168,格林豪泰等連鎖酒店建議你提前訂好
給你推薦個路線:瘦西湖、大明寺、盆景園(可以不玩)、個園、何園,古運河水上觀光游。
以上至少要三天
最後祝你旅遊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