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平面
A. 山水盆景的直立式是怎樣布局的
山水盆景的直立式:山石縱軸及其皴紋線基本上與盆面垂直,山體形象呈直立狀態。應用這種形式宜將峰嵴線處理成大起大落的起伏變化,以獲得生動效果。直立式是最常見的山體構圖形式,適合於偏重式、開合式、散置式、獨峰式及重疊式等多種平面布局形式結合應用。
傾斜式:山石縱軸及其皴紋線與盆面呈55度左右的夾角,山體有一定的傾斜角度。傾斜式常與偏重式布局結合應用,一般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盆內所有山峰都朝同一方向傾斜,具有較強的動勢。另一種是盆內主體山峰傾斜,隔江的客體山峰直立。後一種形式應注意客體山峰不應過高,使其僅為主峰的1/4左右為宜,若客峰過高會失去景物的統一性。
懸崖式:主山高聳,其上部向一側伸出做懸垂狀,下部虛空,山形常表現為上大下小,重心高而偏向一側。給人以挺拔險峻之感。應用懸崖式應注意險中求穩,其方法之一是加長與懸垂部分同方向的山腳,使總體上形成不規則的「C」字形;其方法之二是加強懸垂主峰背後次峰的重量以取得平衡。懸崖式常與偏重式、開合式、散置式結合使用,以懸崖式作主峰,客體山峰一般應低於主峰高度的1/3,以襯托主峰的險峻雄奇。
山巒式:山峰不高,但山與山相互連結構成山脈,如波狀起伏。主峰高一般是盆長的1/5左右。山巒式最適合與重疊式布局結合應用,也可與開合式結合應用,表現一派遠山景象。
象形式:山石的體形、輪廓大致象某種物象。或是象人物,或是象動物。象形式可以增加山水盆景的趣味性。採用象形式時,應注意對物象的摹仿,不能過於逼真,太逼真則無想像餘地,會顯得庸俗。對物象的摹仿應在「似與不似之間」。
B. 室內盆景擺放有哪些注意事項有什麼講究呢
室內盆景擺放有哪些注意事項?有什麼講究呢?
第四:如果多個盆景放在一起,就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有層次感,前後交替放置。不要將它們放在同一平面上,並以交錯的方式進行。應特別注意同一類型的盆景不應放在一起。盆的顏色和紋理在放置時也非常重要,必須與周圍環境協調。如果色彩對比過於誇張或色彩過於一致,則不會起到裝飾作用。
第五:在選擇盆景時,我們也應該避免尖葉植物,因為植物的葉尖會有一定的氣,所以把尖葉植物放在門外不會有太大的傷害。如果放在房子里,很容易導致凝結,影響人們的健康和財富。對於放置在房子里的盆景,最好選擇圓葉植物,如金錢樹。盆景的選擇很有學問哦。
C. 山水盆景的獨峰式是怎樣布局的
山水盆景的獨峰式:又稱孤峰式。一般盆內只放一塊體態高大的山石版形成孤峰權,孤峰必須形成一個完整的山峰形象,並且要有高聳、突兀之貌,不宜矮小平庸,一般峰高是盆長的80%左右,也可峰高大於盆長。山石不要置於盆中央,宜偏左或偏右。但也不能緊貼盆邊。
偏重式:偏重式由兩組山石組成,分別位於盆左、右兩側,一組較高大為主體,另一組較矮小為客體。切忌兩組山石高低、大小相似。兩組山石在結構上是斷開的,但又形斷意連,相互呼應,構成統一整體。
開合式:開合式由三組山石組成,盆前方左右兩側各置一組,有主有次,兩組山石中間的後方再置一組更加低矮的遠山。三組山石在平面位置上應形成不等邊三角形/
重疊式:山石可分為兩組或三組,每組山石均形成連綿不斷的低矮山脈,從盆的一側向另一側蜿蜒伸展,山脈與山脈穿插、重疊,表現一派遠山景象。要避免山脈在平面上排成直線,每組山脈寬窄、長短也要有變化。
散置式:散置式是由三組以上山峰組成,並且山峰多呈分立狀。散置式特別強調峰群的有機統一,山峰布置應有疏有密,有主有次,使賓主分明,否則將是一盤散沙。
D. 水石類盆景的平面布局形式有( )、( )、( )、( )和聚散式。
水石類盆景的平面布局形式有(獨峰式)、(偏重式)、(開合式)、(重疊式)和聚散式。
E. 川派盆景的規則式造型形式
川派盆景的造型有規則式與自然式兩 種形式。以規則式為主,因為它是川派盆景藝術的代表。規則式講究「身法」,所謂「身法」就是蟠縛主幹的造型方法,它是川 派盆景藝術的主要特色。和揚派盆景一樣,自幼培養以蟠扎技藝 見長,表現了川派盆景嚴謹、奇雄的風格。在川派盆景中,不同 的造型有不同的「身法」。規則式主幹有十種表現形式(身法)。
①掉拐法先選擇從未蟠扎過的小樹,帶土掘起,斜栽於盆 中,傾斜角度大約在300~40。之間。斜栽的目的,是為了便於蟠 縛第一個彎子。如果樹向右斜栽,則第一個彎子蟠向左邊。若樹 1日左斜栽,則第一個彎子向右邊。第二彎是全株的主要彎子。如 樹梢向東方傾斜,第一彎則將樹梢蟠向西方。此時若作者以背靠 北方,面對南方而站立,第二彎將指向西方的樹梢掉轉頭指向北力,第二彎的彎內面向作者,這是正面對著作者;相反,將樹梢 轉向南方,則彎背對著作者,作者看到的是彎子背面。這就是將 第一彎橫拐成第二彎,「掉拐」由此而得名,所以第二彎有兩種 蟠扎的方法。掉拐通常是一對,一株彎內向著作者,一株彎背向 著作者。陳設在門廳兩側。第三彎是再將第二個彎子拐回來。四彎、五彎是來回彎曲,五彎做成頂片,有時還再加一個六彎做成 頂片。習慣蟠成五個彎子,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一彎、二拐、三 出、四回、五鎮頂,或稱一彎、二拐、三懷、四抱、五照足。鎮 頂和照足都是做成頂片的意思,並且要求頂片和干基部(足)在一條與地面的垂直線上。
造型完畢後,從正面看,可以看見第一個彎子和第二個彎的一部分,三彎以上看不見了,是一段直干。所以稱「一彎大,二 彎小,三彎、四彎看不到」。由側面看,第一個彎子看不到,是 一段直線條,第二個彎子可見一部分,第三個以上的彎子全部可 以看見。此種形式在主幹蟠曲方面確實下了很大功夫,具有很深 的道理。巧妙地運用了露藏關系,從正面轉側面,各個彎子漸隱 漸現,隱現交替,不論站那一面,都不可能見到所有的彎子,確 實使人有一種變化莫測的感覺。
②對拐法又稱正身拐,主幹在同一立面上來回彎曲。彎子 的大小,自下而上逐漸變小,無帶子。從正面可以看到全部彎 子,在側面看不到彎子。此式適合於陳設門、廳兩側,左右各 一,頗為壯觀。
③滾龍抱柱法又稱螺旋彎。第一彎與第二彎的蟠曲方法與 掉拐相同,第三個彎子以上是盤旋麗上,經過蟠縛,主幹呈螺旋狀,如古代宮殿中龍柱形狀,故稱滾龍抱柱。又如旋卷的螺體,故又稱螺旋彎。
④方拐法又稱漢文彎,此形與對拐相似,只是對拐的彎子呈弧形,而方拐的彎子是方的「弓」字形。流傳於川西郫縣、灌縣、彭縣、新繁等縣。此型多用垂絲海棠、紫薇兩個樹種。蟠縛時,先在主幹兩側各立小竹竿一根,再扎以橫的小竹竿,紮成方格形。待嫩梢長到適當的時候,將嫩梢捆縛到方格上,並使嫩梢的轉角成為直角,形成方格狀的彎子。因為嫩梢不易斷裂,成型需要10—20年時間,費工較多。但形態別具一格,還是會給人 以一種新的藝術感受。
⑸三彎九倒拐法方法先是自莖基部(足)起向上,如對拐法一樣.蟠扎九個彎子至頂端。再在與九拐垂直的立面上蟠曲三個大彎子,三個大彎子形成正面,九個小彎子是側面。故稱三彎 九倒拐。樹種有羅漢松、垂絲海棠、紫薇、石榴、水杉等。此式盛行於川西重慶、大邑、溫江、灌縣等地。
⑥大彎垂枝法先將主幹蟠藍成一個大彎子,將大彎頂部以 上的主幹剪去,留下的彎子上的枝條也全部剪去。如果在彎背上。靠近彎頂處有可以蟠成後足盤的枝條也可留下不剪。此後足盤的要求是,下垂,且能蟠三個以上的枝盤,否則這個枝條也不要留下,用巴接(一種高接法)法接一枝條作後足盤。前足盤用倒接巴接法,在大彎的彎內頂部,後足盤枝條上一點的部位,倒接一枝條,蟠成前足盤,促其下垂,其上需蟠三至五個枝盤。大 彎頂部也巴接一枝條做成頂及四至五個枝盤。此法技術性強、難度大、時間長、用工多。蟠縛一株,需用四株,即主幹大彎一株,前足盤、後足盤、頂部巴接各一株,巴接植株宜栽植在高l 米的六方形花台內,高接者用花盆。此形動勢較強,垂枝倒 掛。
⑦接彎掉拐法又稱逗身掉拐法,先將樹干自40~50厘米 高處截去,大樹可高一些,小樹要低一些。掘起斜栽,傾斜度50度--70度為宜(與地面的夾角)。待新枝萌發後,選一粗壯枝條蟠 作主幹的延伸,最好在主幹上,選一側枝作前足盤,再選一後足盤和一個帶子。主幹蟠縛近視三彎九倒拐。頂部與掉拐的上部相同,因此稱接彎掉拐。上半彎子是逗上去的,故又稱逗身掉拐法。此法適用於樹干不能蟠成彎子,或雖能蟠成彎子,但缺少枝 條的樁頭,此造型別具一格。
⑧逗身照蔸法又稱立身照蔸法,立身照足法。選擇沒有主 乾的樹蔸,掘起,根據樹形栽植。待萌發新枝後,選二三根生長 位置合適的粗壯枝條蟠為主幹。選兩根枝條的一主一輔,選三根 枝條的一主二輔。主幹蟠三至四個彎子,副干兩至三個彎子。樹 蔸似山,主副於則是山上之小樹。
⑨直身逗頂法又稱直干接頭法和直身加冕法,此法適用於 大中型樹樁。主幹不宜彎曲,乾的基部具有能蟠縛成三層以上枝 盤的枝條。截去頂端,選留主幹延伸的枝頭要具有兩至三個可蟠 紮成枝盤的枝條。
⑩巧借法又稱綜合法,主幹一部分似掉拐法或對拐法,或 滾龍抱柱法,或主幹某一段為直干處理。此法根據樹木的形態特 點。至於選擇何種造型,要靈活自由,以畫面的需要為准。這也 是一種有趣的造型方法。
⑶規則式出枝(枝盤)的形式
由上面所述不難看出,川派樹木盆景規則式造型是以主幹的 形態來區分和命名的。但是不同的造型形式,出枝也不~樣,也 就是配以不同的「枝盤」。川派盆景規則式出枝形式主要分平枝、滾枝、半平半滾三個類型。
⑴平枝式
①平枝式「出枝」亦稱側枝,也叫「枝盤」,屬於樹木盆
景中的「枝片」。每一出枝必須做到無拱翹,分枝排列均勻,形 如葉脈。初期為卵形或狹卵形,數年後枝葉增多,即成闊卵形、 扇形、圓扇形。每一出枝即為一枝盤,又稱「平盤」。每株通常 蟠10—14個枝盤,也就是前後各5。7盤(從觀賞面看是左右出
枝),屬左右分枝類型。處於最下部著生在彎背的第一出枝稱後
足盤,第二出枝位於彎內稱前足盤。後足盤以上的出枝,習慣上 稱二盤、三盤、四盤……七盤。位於樹頂的一盤出枝稱頂盤,各 個出枝之間的距離,不論在主幹上著生的位置遠近,均以枝盤的 末端之間的距離為准,同一植株各枝盤之間的距離應相等或接近 相等。若在應蟠出枝的部位缺少枝條,形成了空虛部位,此時可 借上方粗壯的長枝,使其延伸下垂增加一枝盤,以填補畫面中空 白之處,此枝稱「飛枝」。此手法不僅使畫面平衡,而且十分美 觀(圖4 22、圖4 23)。
⑶規則式出枝(枝盤)的形式 由上面所述不難看出,川派樹木盆景規則式造型是以主幹的 形態來區分和命名的。但是不同的造型形式,出枝也不~樣,也 就是配以不同的「枝盤」。川派盆景規則式出枝形式主要分平枝、滾枝、半平半滾三個類型。 ⑴平枝式 ①平枝式「出枝」亦稱側枝,也叫「枝盤」,屬於樹木盆 景中的「枝片」。每一出枝必須做到無拱翹,分枝排列均勻,形 如葉脈。初期為卵形或狹卵形,數年後枝葉增多,即成闊卵形、 扇形、圓扇形。每一出枝即為一枝盤,又稱「平盤」。每株通常 蟠10—14個枝盤,也就是前後各5。7盤(從觀賞面看是左右出 枝),屬左右分枝類型。處於最下部著生在彎背的第一出枝稱後 足盤,第二出枝位於彎內稱前足盤。後足盤以上的出枝,習慣上 稱二盤、三盤、四盤……七盤。位於樹頂的一盤出枝稱頂盤,各 個出枝之間的距離,不論在主幹上著生的位置遠近,均以枝盤的 末端之間的距離為准,同一植株各枝盤之間的距離應相等或接近 相等。若在應蟠出枝的部位缺少枝條,形成了空虛部位,此時可 借上方粗壯的長枝,使其延伸下垂增加一枝盤,以填補畫面中空 白之處,此枝稱「飛枝」。此手法不僅使畫面平衡,而且十分美 觀(圖4 22、圖4 23)。
②花枝平枝式此式除將 過於稠密枝條剪去外,基本上 是「見枝蟠枝」。不僅左右出 枝,而且可以前後出枝,屬樹 分四類類型。枝盤交錯,層次 緊密,尚可在同一發枝處齊皤 三、四枝盤,其枝盤的蟠扎方 法與平枝式一樣。下部枝盤長 大一些,向上漸漸減小。此式 適用於掉拐法、接彎樣拐法、 滾龍抱柱法。全株枝盤要疏密 均勻。
圖4—23枝盤平面圖 1初蟠後的枝盤2老樹枝盤 ⑵滾枝式又分大滾枝式與小滾枝式兩種,通常根據傳統 的習慣和樹木的特性,不同的樹種採用不同的枝式。 小滾枝型:此種形式的蟠扎方法基本上與花枝平枝式相似,見枝蟠枝,所不同的是這種形式有立彎、斜彎和回曲三種枝。樹 頂為尖頂形,主幹頂端不蟠枝盤。此型蟠成的枝盤組合成一個圓 錐形樹冠。從上往下俯視為橢圓形,整個樹冠連成一個枝片。 立彎枝是將主幹或枝盤上的枝條,向上蟠扎,使之與主幹並 立,填補主幹上沒有枝的空處。立彎與主幹並列,猶如副干,在 樹冠空虛部位蟠扎枝盤。 斜彎枝是將著生在枝盤上的向上生長的直立短枝與向下生長 的短枝,往旁邊蟠一至兩個彎子。由於彎子傾斜,所以稱斜彎 枝。又因彎子如懸掛的弓,故又稱掛弓枝。 回曲枝是在出枝蟠曲時,在出枝附近發生空缺,可將此枝條 蟠曲回去,填補空白,這彎曲回去的枝條叫回曲枝。 此型的要求是各出枝間的排列均勻或基本均勻,多餘的枝條 可以剪除,適用於觀花的樹種,如蠟梅、桃花、梅花、櫻花、榆 葉梅、郁李等。 大滾枝型:此型的主幹處理,用掉拐法與滾龍抱柱法。枝法 是見枝蟠枝,所有的枝條均不剪除,所有的枝條都要蟠完。蟠枝 時彎欹自由,主要是填平補齊,哪裡缺就往哪裡蟠。上、下、 左、右均可蟠枝。唯一要求是樹冠是一個枝葉均勻分布,沒有空 缺的圓錐形。葉的正面和枝的頂端只能向外,不能向內。從上向 下俯視為橢圓形。 此式適用於常綠闊葉樹種和枝頂開花的樹種。如杜鵑、山茶 花、桂花等。亦可一盆兩花或三花合栽,使其枝條交錯蟠扎。如 杜鵑花、白杜鵑、疏節夏花杜鵑三花合栽;紅、白、粉三色山茶 花及丹桂、金桂、四季桂的合並,就會顯得更加五彩繽紛(圖 4—24)。 ⑶半平半滾式此式又稱代平代滾式,是介於平枝與滾枝 之間,為一種綜合性的形式。蟠扎時採用花枝平枝式與滾枝式小 滾枝型的扎法,不同之處是不蟠回曲枝和連續幾個彎子的立彎 枝,或偶爾蟠立彎枝。適用於此式的樹種有垂絲海棠、西府海 棠、貼梗海棠、木瓜海棠、海棠等(圖4—25)。 圖4—24滾枝式 圖4—25半平半滾式 川派規則式樹木盆景的剪扎方法,全部采棕絲扎法,稱為 「絲法」。絲法又有「雙絲」與「單絲」之分,成都多採用雙絲 法,重慶則採用單絲法。 川派自然式樹木盆景,取法自然,造型形式自由,不拘格 律,講究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統一。此式有直立式、斜立式、平卧 式、懸崖式和其他形式等。
F. 盆景如何做出滿意的造型有什麼創作技巧嗎可以具體解說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