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哥盆景
㈠ 中國有哪些獨特的民族節目
川劇的變臉
四川連廂及肉蓮花表演大師牟慶雲、四川相書表演大師魯國華及飛刀花鼓惟一傳人劉陶
川劇 【川劇】又稱川戲。四川的代表性戲曲劇種。流布於四川和貴州、雲南、湖北、台灣等省。分上壩、資陽河、川北河、下川東四條"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壩派的中心。川劇歷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間"花部"戲曲勃興,繼有柳子腔、皮黃腔入川,逐漸與四川語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間小調和秧歌相融合,衍化為川劇的崑腔、高腔、胡琴、彈戲及燈戲,形成了風格統一的四川地方劇種。民國初,三慶會劇社匯集五腔劇目於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劇擁有上千劇目,尤以喜劇著稱。傳統表演程式自成體系,常為其他戲曲劇種借鑒吸收。還有變臉、藏刀、踢慧眼等多種特技表演。1949年後,川劇藝術進一步發展,多次組團到全國各地及歐、亞數國演出,受到觀眾贊賞,被譽為"天府之花"。著名演員競華、楊淑英、笑非、曉艇、藍光臨、劉芸、陳巧茹等,著名鼓師王官福等,均在觀眾中享有盛譽。�
木偶戲
【木偶戲】成都木偶形成於唐代,此後遍及城鄉。當時的木偶叫精木偶,長約0.3米,短小精幹,操作方便。上演的劇目如《引鳳樓》、《金山寺》、《群仙會》等皆為川劇傳統劇目。班社有祥瑞班、瑞樂班、字均班、榮華班等,多在各種神會、廟會及茶館、院壩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戲逐漸衰落。1949年後木偶戲得到重視,組建了專業的木偶皮影劇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製作精細,造型美觀,已採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木偶的手簽子在衣服之外,稱為"外支棒"的杖頭木偶,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現代戲有《老公公種紅苕》、《調皮的小白兔》、《劉文學》、《雷鋒參軍》等。成都木偶曾先後應邀到德國、荷蘭、瑞典、泰國、日本等國訪問演出,受到好評和歡迎。�
諧劇
【諧劇】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永梭首創的一種"詼諧戲劇"。一人獨演,不講究服飾場面,道具極其簡單,演員是劇中唯一主角,即劇中的第一種人--看得見的人;通過舞台道具的依託和語言、表情、動作表演,以不同側面向觀眾顯示劇中的第二種人--看不見而似乎看得見的人。這是諧劇特有的表演手法。創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時期就創作出了《扒手》、《趕汽車》、《黃巡官》等20多個諧劇節目,1949年後又改編了《在火車上》、《結婚》、《十二點整》、《蘇二哥》、《打百分》等有影響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台獻藝。�
四川評書
【四川評書】又稱評話,清初盛行四川,以說為主,輔以動作,以四川方言講述見稱。說書人藉助一張桌子,一塊醒木,一把扇子,一條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時間,不擇地盤,書文可長可短,書資憑聽書人隨意給付。四川評書分"清棚"與"擂棚"兩大類。"清棚"重在文說,以清談為主,偏在文采,妙語連篇,以文取勝,以情動人。"擂棚"重在武講,以吼喊為主,摹擬形容,說書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講,手比足劃,眉飛色舞,力求形態逼真。當中又分"條書"與"墨書"。"條書"無底本,憑說書人編造故事;"墨書"有底本,說書人根據底本加工潤色,一部書能說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條書"傳統段子如《雙貴圖》、《十美圖》等,"墨書"傳統段子如《三國演義》、《水滸》等,總以野史、俠義、公案、神話、奇觀為主。現代書目有《紅岩》、《林海雪原》、《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最早始於道教勸善說道,曲調為"玄門調"與"南間調"。光緒年間,曲藝藝人利用其改唱《東周列國》、《三國演義》等歷史故事。使用樂器是長約1米、直徑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豬護心油皮(現用小腸皮),再以兩塊竹片子,長1.7米,加上碰鈴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國初年始稱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與"單唱"。"群唱"是由5人組合坐唱。1953年首屆西南戲曲調演,由著名竹琴藝人楊慶文將坐唱的"群唱"改為站唱的一人獨演。竹琴唱腔"省調"又稱"壩調"、"上河調",流行於成都地區。著名竹琴老藝人賈樹三又將川劇、揚琴與竹琴融為一體,創出"賈派"竹琴。"賈派"竹琴擅說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圓,細膩入微。擊琴能奏出千軍萬馬之聲,似有波瀾壯闊之勢,曲目以《三戰呂布》、《華容道》等為代表。�
金錢板
【金錢板】曾名"金劍板"、"三才板"、"金簽板",是流行於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種民間曲藝演唱形式。形成於清初,早期多以跑鄉場、扯地圈為主,後進入茶社書場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詞多為節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語演唱,唱詞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劇曲牌與四川民歌為基礎形成。金錢板板質以楠竹或斑竹製成,共3塊,每塊長30厘米、寬3.3厘米、厚約0.5厘米,其中兩塊中嵌有小銅錢或金屬片,故名"金錢板"。它可擊出風雲雷雨九種不同節奏、音響。其流派分"花派"、"雜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熱鬧,且打且耍,眉眼身法靈活自如;"雜派"唱詞長短運用自如,不受節奏拘束,唱一段說一段,說中帶唱;"清派"重視咬詞吐字,字正腔圓,細膩准確,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虛字尾音出現,表演動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趕會》、《瞎子算命》、《貨郎子》、《繞口令》、《十八扯》、《老實話》、《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錢板藝人鄒忠新在1949年後吸取各藝術流派之長,不斷改革創作,演出了《倆相幫》、《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凱歌》、《雙槍老太婆》、《偷雞》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職業工會",後更名為"清音曲改會",即得現名"清音"。四川清音於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屬於歌唱體牌子曲類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餘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採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藝術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詣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輕柔婉轉,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譽稱。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風箏》、《斷橋》、《秋江》、《綉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
成都揚琴
【成都揚琴】源於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間即在成都等地流傳,主要以揚琴伴唱而得其名,並有"坐地傳情"之稱。它吸取了川劇、清音、竹琴諸家之長,通過唱腔道白,融敘事、抒情為一體,有層次地表現戲劇情節,多為生、旦、凈、末、丑5人演唱,分別操揚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邊唱邊奏,其唱腔優美,韻味濃郁。唱腔分大調、小調(越調),大調屬"板式變化結構",應用較廣;小調屬"曲牌聯套體結構",抒情較強。傳統曲本多採取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的體裁,曲本分大本與單折兩類。其流派分"南會"、"北會"兩派。"南會"因盲人多,對於唱腔非常講究;"北會"並非盲人,對詞本則特別考究。1925年,揚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學唱,培養出了洪鳳慈、張大章、卓琴痴等風格獨特的"堂派"藝人。三四十年代,揚琴在省內日益盛行。1949後,四川揚琴發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揚琴演唱藝術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揚琴。"德派"揚琴以聲、腔、情、韻結合揚琴伴奏的急、徐、強、弱的諧美,來表達其感情、刻畫人物。代表傳統節目有《活捉三郎》、《碧蓮放子》、《祭江》、《祭塔》、《香蓮闖宮》等,現代節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成都燈會
【成都燈會】成都一年一度的燈會在青羊宮舉辦。這一中國古老的民間習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現。燈會盛況空前,各種燈競相展示,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吊燈、掛燈、走馬燈、鯉魚燈、荷花燈、壁燈、鰲山燈、大花籃等等,有濃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採用大眾所熟悉的川劇劇目、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市政建設、工業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代的主要建設成就。製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展示了成都民間彩扎技藝和書法繪畫等高超的傳統藝術。�
成都花會
【成都花會】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據傳統習慣,人們一般把"百花生日"(農歷二月十五日)--花朝節的前後定為成都"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這個延續千年的傳統習俗,年年在青羊宮舉辦"花市",從而發展成為民間喜愛的春遊盛會。屆時花農群集,城鄉居民紛紛前來趕會,賣花、賽花、賞花、交換良種和互相學習培種技術,各種小吃和地方土產沿街擺滿。成都海棠、梅花、玉蘭、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陸游詩:"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從詩中可想見當年成都花市的盛況。遊人不斷,熱鬧非凡,當地稱之為趕花會。�
成都盆景
【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屬於川派,是中國盆景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國傳統園林藝術,它運用"縮龍成寸"、"咫尺千里"的藝術手法,創作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我國盆景藝術,有江南、嶺南、劍南三大流派,劍南派以成、渝兩地為代表,著重表現四川名勝山水的獨特風貌。奇花異草、險峰怪石、青山綠水,無不進入成都的盆景之中,使人們從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風光,深受人民的喜愛。�
木芙蓉
【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於五代時後蜀主孟昶愛植芙蓉花。現在成都人對蓉花仍懷有深厚的感情,公園、商店、街道的名稱多冠以"芙蓉"的稱謂。木芙蓉系落葉灌木,枝葉密被星狀短柔毛,樹冠開展,花大色艷。品種有醉芙蓉、白芙蓉、紅芙蓉、五色芙蓉等,開花時間在10~11月,正是百花凋落時節。�
成都茶館
【成都茶館】四川人飲茶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成都茶館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區、效區的大街小巷、公園名勝,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場所。成都人喝茶講究舒適、有味。茶館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穩、貼身,或靠或坐不覺累,閉目養神不怕摔。茶具用的是"三件頭",即瓷碗、瓷蓋和金屬托盤(又稱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為上品。沖開水用的長嘴壺,沖茶亦講技術,高明者從頭至尾點滴不漏,賞心悅目。茶館供應糕點糖果,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如下棋、說唱、相聲等。就其特色來說,可分老茶館、新茶廳、文化茶園、棋園茶座。茶品種極多,花茶、龍井、毛尖、沱茶,應各人不同喜好。�
蜀錦
【蜀錦】是成都歷史悠久的傳統絲織品,與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齊名。全系真絲織品,質地柔軟,色澤艷麗,品種多樣,牢固耐用,富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產品分被面、衣料、裝飾錦,以被面為主。其主要錦樣有方方錦、月華錦、雨絲錦、浣花錦、鋪地錦。蜀錦歷史悠久,秦漢末年已有大量生產,蜀丞相諸葛亮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唐代蜀錦技術有很大發展,並遠銷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錦院,元明以來品種更多,應用更廣。�
蜀綉
【蜀綉】同江蘇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廣東的粵綉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綉。它以嚴謹細膩的針法,淡雅清秀的色彩,優美流暢的線條,中國水墨畫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受到國內外的贊譽。蜀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晉代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中,把蜀綉稱為"蜀中之寶"。蜀綉的品種豐富多彩,根據它的用途,大體可分為日用品和欣賞品兩類,前者實用價值高,後者藝術效果強,其構圖取材於名家的山水人物畫。另外雙面綉亦很有名。�
漆器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漢時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國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製造的字樣,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驚嘆不已。主要原料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見長,用煉制後的生漆塗飾在各種不同的底胎上,經反復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拋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筆,剛柔兼備,線條流暢,平整光亮。紋樣常用梅、蘭、竹、菊等進行裝飾,用傳統工藝,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時發展暗花、隱花、描繪等新工藝,使漆器更加豐富多彩。主要產品有瓶、盒、盤、缸以及漆塑人物、掛屏等。由於成都漆器把實用性同裝飾性有機結合,是富有使用價值的藝術品,深受國內外客人歡迎。�
銀絲工藝
【銀絲工藝】以白銀為材料,運用花絲和點鏨技法,按照設計要求,交互用填絲、累絲、炭絲、穿絲、搓絲和在銀片上鏨出點、線、面浮雕圖案組合而成。結構嚴謹、造型別致、虛實相間、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傳統產品有婦女用的首飾釵、環和兒童服飾品羅漢、八仙、獅子滾綉球以及生活用品銀耳碗、銀鑲筷子等。近年來的"底紋襯托"新技藝,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種。�
竹絲瓷胎
【竹絲瓷胎】又稱"竹絲扣瓷",是從優秀的民間工藝中發展形成的,屬於竹類編制中的一種工精藝高的特種編制工藝。它是用很細的竹絲、很軟的竹篾依胎編織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的雙重價值。19世紀末葉,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質獎章,被譽為"東方藝術之花"。竹絲瓷胎選料嚴格,編制難度大。傳統色彩以古銅色為主,輔以竹絲本色和黑色竹絲。圖案各異,品種繁多,花色翻新,主要產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飯碗、首飾盒、煙具、竹壓盤等。�
絹扇
【絹扇】絹扇是宮扇的一種,原是貴族婦女的賞玩之物。成都絹扇繼承了古絹扇的造型,以鐵絲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線帶蝴蝶結為墜,價廉物美,大方實用。絹扇以扇畫面的格調高雅為主要特色。成都絹扇工筆重彩,與清麗淡雅的蘇杭絹扇不同,採用木版水印、印線填彩和手畫為表現手法。�
薛濤箋
【薛濤箋】即浣花箋,是唐代女詩人薛濤依照松花箋紙設計製造的一種小彩箋。因薛濤用以寫詩與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唱和,故名。以胭脂染成,花紋精巧,顏色鮮麗。唐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川》詩雲:"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五代詞人韋庄《乞彩箋歌》雲:"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雲,有時剪破秋天碧。"薛濤箋在我國制箋發展史上,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蜀箋
【蜀箋】古代成都的一種木刻彩印、圖文兼具的詩箋。在唐與蜀紙(即麻紙)齊名。成都浣花溪是歷代造紙制箋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箋、薛濤箋、十色箋等,其中尤以薛濤箋著名。文人學士寫詩多愛用蜀箋,蜀箋的發明,推動了後代詩書畫的發展。�
十色箋
【十色箋】又名謝公箋,俗稱鸞箋或蠻箋。謝景初(1019~1084)字師厚,北宋富陽(今浙江富陽)人,博學能文,尤長於詩。他創造的箋因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黃、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十色,故稱十色箋。韓浦《寄弟蜀箋》詩雲:"十樣蠻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即指此箋。�
詩婢家
【詩婢家】位於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畫裝裱作坊,與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雲軒"、杭州的"西泠印社"齊名。建於1920年,在字型檔街,後遷羊市街。因主人姓鄭,便借用中國漢代經文學家鄭玄家的奴婢皆懂詩文,並能以詩句互相對答的故事取名。經營名人字畫,文房四寶,水印詩箋,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箋質朴雅緻。�
川菜
【川菜】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歷史悠久著稱。成都為川菜正宗。川菜可以用選料嚴、刀工精、調料鮮、烹制巧、造型美來概括。成都川菜又以高級筵席、聚餐宴會、大眾便餐、家常風味、民間小吃形成自己的風格體系,講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味廣、味道變化多樣,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贊譽,有麻辣味、紅油味、椒麻味、魚香味、豆瓣味、醬辣味、怪味等。烹調方法多樣,而且每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工藝要求。現川菜品種已達4000多種,其中名菜達300多種。成都著名川菜餐館榮樂園位於人民中路137號。最早建於1911年湖廣館街,由威樂齋、藍光鑒兄弟開辦,善於以美味湯菜調劑席面而形成獨具的特色,精心製作的奶湯使人回味不絕,傳統名湯"開水白菜"也博得中外遊客的稱贊。其他如"雙烤雞"、"干燒魚翅"、"酸辣海參"等都是榮樂園的名菜。努力餐也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館。位於成都市祠堂街55~57號,1929年由中共四川省軍委書記車耀先創立。所製作的生燒什錦、宮保雞丁、清湯三鮮、蒸碗飯、大眾面點等,以正宗川味、價廉物美而著稱,有歌謠贊道:燒什錦,名滿川,味道好,努力餐。被群眾稱為經濟實惠的平民飯。�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川味名菜之一。清末丁寶楨在任四川總督期間,好用青椒烹飪雞丁,又因為他曾在京仕官宮保,故而取名宮保雞丁。後來發展為用干辣椒過油成棕紅色,將肥仔公雞腌肉切成丁爆炒,再放佐料和花生米合炒,色香味極佳。�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四川人喜愛吃的一種經濟小菜,是將鮮菜放入鹽水壇中泡製而成。開胃解膩,是筵席中調味佳品。成都餐館中專制泡菜的廚師利用各季的鮮蔬菜,泡製出光澤鮮艷、脆香可口、具有多種復合味型的泡菜。有些菜可泡多年不變味。�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川味名菜之一。清朝同治年間,陳麻婆在成都萬福橋頭開了一家餐館,因她煮豆腐色鮮味美,過往挑夫都於此歇腳就餐,生意興旺,又因她是麻臉,故名。其主要成分是豆腐和牛肉,豆腐和牛肉的製作亦有特色,豆子系精心選用,牛肉的品位要求很高,再配上原湯、紅油燒燴,加進適量的調味品製成。由於製作精細,價廉物美,頗負盛名。�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經過精製並加用調料的"涼拌牛肉"。據傳說創始人郭朝華和他的妻子,推車叫賣,因調製得法,香味濃郁,被稱作"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兩人夫唱婦隨,生意十分興旺,因起初賣的原是些牛肉、牛心、牛肚等雜薈,而稱作"薈牛",因"薈"、"肺"發音相近,故得名。特點是肉料精選、香料精配、厚薄勻稱、攪拌入味。�
龍抄手
【龍抄手】風味食品。位於成都市春熙路南段,1941年開設於成都悅來場,後遷商業場。傳說是幾位茶社伙計企圖用"濃花菜社"的地盤開店,諧"濃"字音,取"龍鳳呈祥"、"生意興隆"的意思,得名"龍抄手"。其特點是皮薄、餡嫩、湯鮮,主要有原湯、燉雞、海味、酸辣、紅油等抄手,用料講究,做工精細。
㈡ 四川有哪些傳統文化
川劇的變臉
四川連廂及肉蓮花表演大師牟慶雲、四川相書表演大師魯國華及飛刀花鼓惟一傳人劉陶
川劇 【川劇】又稱川戲。四川的代表性戲曲劇種。流布於四川和貴州、雲南、湖北、台灣等省。分上壩、資陽河、川北河、下川東四條"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壩派的中心。川劇歷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間"花部"戲曲勃興,繼有柳子腔、皮黃腔入川,逐漸與四川語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間小調和秧歌相融合,衍化為川劇的崑腔、高腔、胡琴、彈戲及燈戲,形成了風格統一的四川地方劇種。民國初,三慶會劇社匯集五腔劇目於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劇擁有上千劇目,尤以喜劇著稱。傳統表演程式自成體系,常為其他戲曲劇種借鑒吸收。還有變臉、藏刀、踢慧眼等多種特技表演。1949年後,川劇藝術進一步發展,多次組團到全國各地及歐、亞數國演出,受到觀眾贊賞,被譽為"天府之花"。著名演員競華、楊淑英、笑非、曉艇、藍光臨、劉芸、陳巧茹等,著名鼓師王官福等,均在觀眾中享有盛譽。?
木偶戲
【木偶戲】成都木偶形成於唐代,此後遍及城鄉。當時的木偶叫精木偶,長約0.3米,短小精幹,操作方便。上演的劇目如《引鳳樓》、《金山寺》、《群仙會》等皆為川劇傳統劇目。班社有祥瑞班、瑞樂班、字均班、榮華班等,多在各種神會、廟會及茶館、院壩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戲逐漸衰落。1949年後木偶戲得到重視,組建了專業的木偶皮影劇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製作精細,造型美觀,已採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木偶的手簽子在衣服之外,稱為"外支棒"的杖頭木偶,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現代戲有《老公公種紅苕》、《調皮的小白兔》、《劉文學》、《雷鋒參軍》等。成都木偶曾先後應邀到德國、荷蘭、瑞典、泰國、日本等國訪問演出,受到好評和歡迎。?
諧劇
【諧劇】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永梭首創的一種"詼諧戲劇"。一人獨演,不講究服飾場面,道具極其簡單,演員是劇中唯一主角,即劇中的第一種人--看得見的人;通過舞台道具的依託和語言、表情、動作表演,以不同側面向觀眾顯示劇中的第二種人--看不見而似乎看得見的人。這是諧劇特有的表演手法。創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時期就創作出了《扒手》、《趕汽車》、《黃巡官》等20多個諧劇節目,1949年後又改編了《在火車上》、《結婚》、《十二點整》、《蘇二哥》、《打百分》等有影響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台獻藝。?
四川評書
【四川評書】又稱評話,清初盛行四川,以說為主,輔以動作,以四川方言講述見稱。說書人藉助一張桌子,一塊醒木,一把扇子,一條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時間,不擇地盤,書文可長可短,書資憑聽書人隨意給付。四川評書分"清棚"與"擂棚"兩大類。"清棚"重在文說,以清談為主,偏在文采,妙語連篇,以文取勝,以情動人。"擂棚"重在武講,以吼喊為主,摹擬形容,說書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講,手比足劃,眉飛色舞,力求形態逼真。當中又分"條書"與"墨書"。"條書"無底本,憑說書人編造故事;"墨書"有底本,說書人根據底本加工潤色,一部書能說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條書"傳統段子如《雙貴圖》、《十美圖》等,"墨書"傳統段子如《三國演義》、《水滸》等,總以野史、俠義、公案、神話、奇觀為主。現代書目有《紅岩》、《林海雪原》、《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最早始於道教勸善說道,曲調為"玄門調"與"南間調"。光緒年間,曲藝藝人利用其改唱《東周列國》、《三國演義》等歷史故事。使用樂器是長約1米、直徑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豬護心油皮(現用小腸皮),再以兩塊竹片子,長1.7米,加上碰鈴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國初年始稱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與"單唱"。"群唱"是由5人組合坐唱。1953年首屆西南戲曲調演,由著名竹琴藝人楊慶文將坐唱的"群唱"改為站唱的一人獨演。竹琴唱腔"省調"又稱"壩調"、"上河調",流行於成都地區。著名竹琴老藝人賈樹三又將川劇、揚琴與竹琴融為一體,創出"賈派"竹琴。"賈派"竹琴擅說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圓,細膩入微。擊琴能奏出千軍萬馬之聲,似有波瀾壯闊之勢,曲目以《三戰呂布》、《華容道》等為代表。?
金錢板
【金錢板】曾名"金劍板"、"三才板"、"金簽板",是流行於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種民間曲藝演唱形式。形成於清初,早期多以跑鄉場、扯地圈為主,後進入茶社書場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詞多為節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語演唱,唱詞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劇曲牌與四川民歌為基礎形成。金錢板板質以楠竹或斑竹製成,共3塊,每塊長30厘米、寬3.3厘米、厚約0.5厘米,其中兩塊中嵌有小銅錢或金屬片,故名"金錢板"。它可擊出風雲雷雨九種不同節奏、音響。其流派分"花派"、"雜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熱鬧,且打且耍,眉眼身法靈活自如;"雜派"唱詞長短運用自如,不受節奏拘束,唱一段說一段,說中帶唱;"清派"重視咬詞吐字,字正腔圓,細膩准確,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虛字尾音出現,表演動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趕會》、《瞎子算命》、《貨郎子》、《繞口令》、《十八扯》、《老實話》、《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錢板藝人鄒忠新在1949年後吸取各藝術流派之長,不斷改革創作,演出了《倆相幫》、《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凱歌》、《雙槍老太婆》、《偷雞》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職業工會",後更名為"清音曲改會",即得現名"清音"。四川清音於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屬於歌唱體牌子曲類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餘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採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藝術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詣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輕柔婉轉,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譽稱。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風箏》、《斷橋》、《秋江》、《綉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
成都揚琴
【成都揚琴】源於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間即在成都等地流傳,主要以揚琴伴唱而得其名,並有"坐地傳情"之稱。它吸取了川劇、清音、竹琴諸家之長,通過唱腔道白,融敘事、抒情為一體,有層次地表現戲劇情節,多為生、旦、凈、末、丑5人演唱,分別操揚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邊唱邊奏,其唱腔優美,韻味濃郁。唱腔分大調、小調(越調),大調屬"板式變化結構",應用較廣;小調屬"曲牌聯套體結構",抒情較強。傳統曲本多採取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的體裁,曲本分大本與單折兩類。其流派分"南會"、"北會"兩派。"南會"因盲人多,對於唱腔非常講究;"北會"並非盲人,對詞本則特別考究。1925年,揚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學唱,培養出了洪鳳慈、張大章、卓琴痴等風格獨特的"堂派"藝人。三四十年代,揚琴在省內日益盛行。1949後,四川揚琴發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揚琴演唱藝術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揚琴。"德派"揚琴以聲、腔、情、韻結合揚琴伴奏的急、徐、強、弱的諧美,來表達其感情、刻畫人物。代表傳統節目有《活捉三郎》、《碧蓮放子》、《祭江》、《祭塔》、《香蓮闖宮》等,現代節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成都燈會
【成都燈會】成都一年一度的燈會在青羊宮舉辦。這一中國古老的民間習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現。燈會盛況空前,各種燈競相展示,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吊燈、掛燈、走馬燈、鯉魚燈、荷花燈、壁燈、鰲山燈、大花籃等等,有濃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採用大眾所熟悉的川劇劇目、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市政建設、工業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代的主要建設成就。製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展示了成都民間彩扎技藝和書法繪畫等高超的傳統藝術。?
成都花會
【成都花會】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據傳統習慣,人們一般把"百花生日"(農歷二月十五日)--花朝節的前後定為成都"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這個延續千年的傳統習俗,年年在青羊宮舉辦"花市",從而發展成為民間喜愛的春遊盛會。屆時花農群集,城鄉居民紛紛前來趕會,賣花、賽花、賞花、交換良種和互相學習培種技術,各種小吃和地方土產沿街擺滿。成都海棠、梅花、玉蘭、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陸游詩:"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從詩中可想見當年成都花市的盛況。遊人不斷,熱鬧非凡,當地稱之為趕花會。?
成都盆景
【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屬於川派,是中國盆景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國傳統園林藝術,它運用"縮龍成寸"、"咫尺千里"的藝術手法,創作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我國盆景藝術,有江南、嶺南、劍南三大流派,劍南派以成、渝兩地為代表,著重表現四川名勝山水的獨特風貌。奇花異草、險峰怪石、青山綠水,無不進入成都的盆景之中,使人們從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風光,深受人民的喜愛。?
木芙蓉
【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於五代時後蜀主孟昶愛植芙蓉花。現在成都人對蓉花仍懷有深厚的感情,公園、商店、街道的名稱多冠以"芙蓉"的稱謂。木芙蓉系落葉灌木,枝葉密被星狀短柔毛,樹冠開展,花大色艷。品種有醉芙蓉、白芙蓉、紅芙蓉、五色芙蓉等,開花時間在10~11月,正是百花凋落時節。?
成都茶館
【成都茶館】四川人飲茶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成都茶館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區、效區的大街小巷、公園名勝,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場所。成都人喝茶講究舒適、有味。茶館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穩、貼身,或靠或坐不覺累,閉目養神不怕摔。茶具用的是"三件頭",即瓷碗、瓷蓋和金屬托盤(又稱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為上品。沖開水用的長嘴壺,沖茶亦講技術,高明者從頭至尾點滴不漏,賞心悅目。茶館供應糕點糖果,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如下棋、說唱、相聲等。就其特色來說,可分老茶館、新茶廳、文化茶園、棋園茶座。茶品種極多,花茶、龍井、毛尖、沱茶,應各人不同喜好。?
蜀錦
【蜀錦】是成都歷史悠久的傳統絲織品,與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齊名。全系真絲織品,質地柔軟,色澤艷麗,品種多樣,牢固耐用,富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產品分被面、衣料、裝飾錦,以被面為主。其主要錦樣有方方錦、月華錦、雨絲錦、浣花錦、鋪地錦。蜀錦歷史悠久,秦漢末年已有大量生產,蜀丞相諸葛亮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唐代蜀錦技術有很大發展,並遠銷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錦院,元明以來品種更多,應用更廣。?
蜀綉
【蜀綉】同江蘇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廣東的粵綉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綉。它以嚴謹細膩的針法,淡雅清秀的色彩,優美流暢的線條,中國水墨畫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受到國內外的贊譽。蜀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晉代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中,把蜀綉稱為"蜀中之寶"。蜀綉的品種豐富多彩,根據它的用途,大體可分為日用品和欣賞品兩類,前者實用價值高,後者藝術效果強,其構圖取材於名家的山水人物畫。另外雙面綉亦很有名。?
漆器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漢時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國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製造的字樣,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驚嘆不已。主要原料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見長,用煉制後的生漆塗飾在各種不同的底胎上,經反復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拋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筆,剛柔兼備,線條流暢,平整光亮。紋樣常用梅、蘭、竹、菊等進行裝飾,用傳統工藝,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時發展暗花、隱花、描繪等新工藝,使漆器更加豐富多彩。主要產品有瓶、盒、盤、缸以及漆塑人物、掛屏等。由於成都漆器把實用性同裝飾性有機結合,是富有使用價值的藝術品,深受國內外客人歡迎。?
銀絲工藝
【銀絲工藝】以白銀為材料,運用花絲和點鏨技法,按照設計要求,交互用填絲、累絲、炭絲、穿絲、搓絲和在銀片上鏨出點、線、面浮雕圖案組合而成。結構嚴謹、造型別致、虛實相間、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傳統產品有婦女用的首飾釵、環和兒童服飾品羅漢、八仙、獅子滾綉球以及生活用品銀耳碗、銀鑲筷子等。近年來的"底紋襯托"新技藝,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種。?
竹絲瓷胎
【竹絲瓷胎】又稱"竹絲扣瓷",是從優秀的民間工藝中發展形成的,屬於竹類編制中的一種工精藝高的特種編制工藝。它是用很細的竹絲、很軟的竹篾依胎編織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的雙重價值。19世紀末葉,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質獎章,被譽為"東方藝術之花"。竹絲瓷胎選料嚴格,編制難度大。傳統色彩以古銅色為主,輔以竹絲本色和黑色竹絲。圖案各異,品種繁多,花色翻新,主要產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飯碗、首飾盒、煙具、竹壓盤等。?
絹扇
【絹扇】絹扇是宮扇的一種,原是貴族婦女的賞玩之物。成都絹扇繼承了古絹扇的造型,以鐵絲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線帶蝴蝶結為墜,價廉物美,大方實用。絹扇以扇畫面的格調高雅為主要特色。成都絹扇工筆重彩,與清麗淡雅的蘇杭絹扇不同,採用木版水印、印線填彩和手畫為表現手法。?
薛濤箋
【薛濤箋】即浣花箋,是唐代女詩人薛濤依照松花箋紙設計製造的一種小彩箋。因薛濤用以寫詩與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唱和,故名。以胭脂染成,花紋精巧,顏色鮮麗。唐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川》詩雲:"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五代詞人韋庄《乞彩箋歌》雲:"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雲,有時剪破秋天碧。"薛濤箋在我國制箋發展史上,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蜀箋
【蜀箋】古代成都的一種木刻彩印、圖文兼具的詩箋。在唐與蜀紙(即麻紙)齊名。成都浣花溪是歷代造紙制箋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箋、薛濤箋、十色箋等,其中尤以薛濤箋著名。文人學士寫詩多愛用蜀箋,蜀箋的發明,推動了後代詩書畫的發展。?
十色箋
【十色箋】又名謝公箋,俗稱鸞箋或蠻箋。謝景初(1019~1084)字師厚,北宋富陽(今浙江富陽)人,博學能文,尤長於詩。他創造的箋因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黃、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十色,故稱十色箋。韓浦《寄弟蜀箋》詩雲:"十樣蠻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即指此箋。?
詩婢家
【詩婢家】位於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畫裝裱作坊,與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雲軒"、杭州的"西泠印社"齊名。建於1920年,在字型檔街,後遷羊市街。因主人姓鄭,便借用中國漢代經文學家鄭玄家的奴婢皆懂詩文,並能以詩句互相對答的故事取名。經營名人字畫,文房四寶,水印詩箋,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箋質朴雅緻。?
川菜
【川菜】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歷史悠久著稱。成都為川菜正宗。川菜可以用選料嚴、刀工精、調料鮮、烹制巧、造型美來概括。成都川菜又以高級筵席、聚餐宴會、大眾便餐、家常風味、民間小吃形成自己的風格體系,講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味廣、味道變化多樣,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贊譽,有麻辣味、紅油味、椒麻味、魚香味、豆瓣味、醬辣味、怪味等。烹調方法多樣,而且每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工藝要求。現川菜品種已達4000多種,其中名菜達300多種。成都著名川菜餐館榮樂園位於人民中路137號。最早建於1911年湖廣館街,由威樂齋、藍光鑒兄弟開辦,善於以美味湯菜調劑席面而形成獨具的特色,精心製作的奶湯使人回味不絕,傳統名湯"開水白菜"也博得中外遊客的稱贊。其他如"雙烤雞"、"干燒魚翅"、"酸辣海參"等都是榮樂園的名菜。努力餐也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館。位於成都市祠堂街55~57號,1929年由中共四川省軍委書記車耀先創立。所製作的生燒什錦、宮保雞丁、清湯三鮮、蒸碗飯、大眾面點等,以正宗川味、價廉物美而著稱,有歌謠贊道:燒什錦,名滿川,味道好,努力餐。被群眾稱為經濟實惠的平民飯。?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川味名菜之一。清末丁寶楨在任四川總督期間,好用青椒烹飪雞丁,又因為他曾在京仕官宮保,故而取名宮保雞丁。後來發展為用干辣椒過油成棕紅色,將肥仔公雞腌肉切成丁爆炒,再放佐料和花生米合炒,色香味極佳。?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四川人喜愛吃的一種經濟小菜,是將鮮菜放入鹽水壇中泡製而成。開胃解膩,是筵席中調味佳品。成都餐館中專制泡菜的廚師利用各季的鮮蔬菜,泡製出光澤鮮艷、脆香可口、具有多種復合味型的泡菜。有些菜可泡多年不變味。?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川味名菜之一。清朝同治年間,陳麻婆在成都萬福橋頭開了一家餐館,因她煮豆腐色鮮味美,過往挑夫都於此歇腳就餐,生意興旺,又因她是麻臉,故名。其主要成分是豆腐和牛肉,豆腐和牛肉的製作亦有特色,豆子系精心選用,牛肉的品位要求很高,再配上原湯、紅油燒燴,加進適量的調味品製成。由於製作精細,價廉物美,頗負盛名。?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經過精製並加用調料的"涼拌牛肉"。據傳說創始人郭朝華和他的妻子,推車叫賣,因調製得法,香味濃郁,被稱作"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兩人夫唱婦隨,生意十分興旺,因起初賣的原是些牛肉、牛心、牛肚等雜薈,而稱作"薈牛",因"薈"、"肺"發音相近,故得名。特點是肉料精選、香料精配、厚薄勻稱、攪拌入味。?
㈢ 四川省有哪些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節目
川劇的變臉
四川連廂及肉蓮花表演大師牟慶雲、四川相書表演大師魯國華及飛刀花鼓惟一傳人劉陶
川劇 【川劇】又稱川戲。四川的代表性戲曲劇種。流布於四川和貴州、雲南、湖北、台灣等省。分上壩、資陽河、川北河、下川東四條"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壩派的中心。川劇歷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間"花部"戲曲勃興,繼有柳子腔、皮黃腔入川,逐漸與四川語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間小調和秧歌相融合,衍化為川劇的崑腔、高腔、胡琴、彈戲及燈戲,形成了風格統一的四川地方劇種。民國初,三慶會劇社匯集五腔劇目於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劇擁有上千劇目,尤以喜劇著稱。傳統表演程式自成體系,常為其他戲曲劇種借鑒吸收。還有變臉、藏刀、踢慧眼等多種特技表演。1949年後,川劇藝術進一步發展,多次組團到全國各地及歐、亞數國演出,受到觀眾贊賞,被譽為"天府之花"。著名演員競華、楊淑英、笑非、曉艇、藍光臨、劉芸、陳巧茹等,著名鼓師王官福等,均在觀眾中享有盛譽。�
木偶戲
【木偶戲】成都木偶形成於唐代,此後遍及城鄉。當時的木偶叫精木偶,長約0.3米,短小精幹,操作方便。上演的劇目如《引鳳樓》、《金山寺》、《群仙會》等皆為川劇傳統劇目。班社有祥瑞班、瑞樂班、字均班、榮華班等,多在各種神會、廟會及茶館、院壩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戲逐漸衰落。1949年後木偶戲得到重視,組建了專業的木偶皮影劇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製作精細,造型美觀,已採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木偶的手簽子在衣服之外,稱為"外支棒"的杖頭木偶,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現代戲有《老公公種紅苕》、《調皮的小白兔》、《劉文學》、《雷鋒參軍》等。成都木偶曾先後應邀到德國、荷蘭、瑞典、泰國、日本等國訪問演出,受到好評和歡迎。�
諧劇
【諧劇】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永梭首創的一種"詼諧戲劇"。一人獨演,不講究服飾場面,道具極其簡單,演員是劇中唯一主角,即劇中的第一種人--看得見的人;通過舞台道具的依託和語言、表情、動作表演,以不同側面向觀眾顯示劇中的第二種人--看不見而似乎看得見的人。這是諧劇特有的表演手法。創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時期就創作出了《扒手》、《趕汽車》、《黃巡官》等20多個諧劇節目,1949年後又改編了《在火車上》、《結婚》、《十二點整》、《蘇二哥》、《打百分》等有影響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台獻藝。�
四川評書
【四川評書】又稱評話,清初盛行四川,以說為主,輔以動作,以四川方言講述見稱。說書人藉助一張桌子,一塊醒木,一把扇子,一條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時間,不擇地盤,書文可長可短,書資憑聽書人隨意給付。四川評書分"清棚"與"擂棚"兩大類。"清棚"重在文說,以清談為主,偏在文采,妙語連篇,以文取勝,以情動人。"擂棚"重在武講,以吼喊為主,摹擬形容,說書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講,手比足劃,眉飛色舞,力求形態逼真。當中又分"條書"與"墨書"。"條書"無底本,憑說書人編造故事;"墨書"有底本,說書人根據底本加工潤色,一部書能說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條書"傳統段子如《雙貴圖》、《十美圖》等,"墨書"傳統段子如《三國演義》、《水滸》等,總以野史、俠義、公案、神話、奇觀為主。現代書目有《紅岩》、《林海雪原》、《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最早始於道教勸善說道,曲調為"玄門調"與"南間調"。光緒年間,曲藝藝人利用其改唱《東周列國》、《三國演義》等歷史故事。使用樂器是長約1米、直徑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豬護心油皮(現用小腸皮),再以兩塊竹片子,長1.7米,加上碰鈴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國初年始稱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與"單唱"。"群唱"是由5人組合坐唱。1953年首屆西南戲曲調演,由著名竹琴藝人楊慶文將坐唱的"群唱"改為站唱的一人獨演。竹琴唱腔"省調"又稱"壩調"、"上河調",流行於成都地區。著名竹琴老藝人賈樹三又將川劇、揚琴與竹琴融為一體,創出"賈派"竹琴。"賈派"竹琴擅說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圓,細膩入微。擊琴能奏出千軍萬馬之聲,似有波瀾壯闊之勢,曲目以《三戰呂布》、《華容道》等為代表。�
金錢板
【金錢板】曾名"金劍板"、"三才板"、"金簽板",是流行於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種民間曲藝演唱形式。形成於清初,早期多以跑鄉場、扯地圈為主,後進入茶社書場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詞多為節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語演唱,唱詞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劇曲牌與四川民歌為基礎形成。金錢板板質以楠竹或斑竹製成,共3塊,每塊長30厘米、寬3.3厘米、厚約0.5厘米,其中兩塊中嵌有小銅錢或金屬片,故名"金錢板"。它可擊出風雲雷雨九種不同節奏、音響。其流派分"花派"、"雜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熱鬧,且打且耍,眉眼身法靈活自如;"雜派"唱詞長短運用自如,不受節奏拘束,唱一段說一段,說中帶唱;"清派"重視咬詞吐字,字正腔圓,細膩准確,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虛字尾音出現,表演動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趕會》、《瞎子算命》、《貨郎子》、《繞口令》、《十八扯》、《老實話》、《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錢板藝人鄒忠新在1949年後吸取各藝術流派之長,不斷改革創作,演出了《倆相幫》、《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凱歌》、《雙槍老太婆》、《偷雞》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職業工會",後更名為"清音曲改會",即得現名"清音"。四川清音於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屬於歌唱體牌子曲類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餘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採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藝術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詣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輕柔婉轉,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譽稱。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風箏》、《斷橋》、《秋江》、《綉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
成都揚琴
【成都揚琴】源於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間即在成都等地流傳,主要以揚琴伴唱而得其名,並有"坐地傳情"之稱。它吸取了川劇、清音、竹琴諸家之長,通過唱腔道白,融敘事、抒情為一體,有層次地表現戲劇情節,多為生、旦、凈、末、丑5人演唱,分別操揚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邊唱邊奏,其唱腔優美,韻味濃郁。唱腔分大調、小調(越調),大調屬"板式變化結構",應用較廣;小調屬"曲牌聯套體結構",抒情較強。傳統曲本多採取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的體裁,曲本分大本與單折兩類。其流派分"南會"、"北會"兩派。"南會"因盲人多,對於唱腔非常講究;"北會"並非盲人,對詞本則特別考究。1925年,揚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學唱,培養出了洪鳳慈、張大章、卓琴痴等風格獨特的"堂派"藝人。三四十年代,揚琴在省內日益盛行。1949後,四川揚琴發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揚琴演唱藝術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揚琴。"德派"揚琴以聲、腔、情、韻結合揚琴伴奏的急、徐、強、弱的諧美,來表達其感情、刻畫人物。代表傳統節目有《活捉三郎》、《碧蓮放子》、《祭江》、《祭塔》、《香蓮闖宮》等,現代節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成都燈會
【成都燈會】成都一年一度的燈會在青羊宮舉辦。這一中國古老的民間習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現。燈會盛況空前,各種燈競相展示,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吊燈、掛燈、走馬燈、鯉魚燈、荷花燈、壁燈、鰲山燈、大花籃等等,有濃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採用大眾所熟悉的川劇劇目、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市政建設、工業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代的主要建設成就。製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展示了成都民間彩扎技藝和書法繪畫等高超的傳統藝術。�
成都花會
【成都花會】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據傳統習慣,人們一般把"百花生日"(農歷二月十五日)--花朝節的前後定為成都"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這個延續千年的傳統習俗,年年在青羊宮舉辦"花市",從而發展成為民間喜愛的春遊盛會。屆時花農群集,城鄉居民紛紛前來趕會,賣花、賽花、賞花、交換良種和互相學習培種技術,各種小吃和地方土產沿街擺滿。成都海棠、梅花、玉蘭、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陸游詩:"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從詩中可想見當年成都花市的盛況。遊人不斷,熱鬧非凡,當地稱之為趕花會。�
成都盆景
【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屬於川派,是中國盆景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國傳統園林藝術,它運用"縮龍成寸"、"咫尺千里"的藝術手法,創作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我國盆景藝術,有江南、嶺南、劍南三大流派,劍南派以成、渝兩地為代表,著重表現四川名勝山水的獨特風貌。奇花異草、險峰怪石、青山綠水,無不進入成都的盆景之中,使人們從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風光,深受人民的喜愛。�
木芙蓉
【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於五代時後蜀主孟昶愛植芙蓉花。現在成都人對蓉花仍懷有深厚的感情,公園、商店、街道的名稱多冠以"芙蓉"的稱謂。木芙蓉系落葉灌木,枝葉密被星狀短柔毛,樹冠開展,花大色艷。品種有醉芙蓉、白芙蓉、紅芙蓉、五色芙蓉等,開花時間在10~11月,正是百花凋落時節。�
成都茶館
【成都茶館】四川人飲茶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成都茶館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區、效區的大街小巷、公園名勝,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場所。成都人喝茶講究舒適、有味。茶館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穩、貼身,或靠或坐不覺累,閉目養神不怕摔。茶具用的是"三件頭",即瓷碗、瓷蓋和金屬托盤(又稱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為上品。沖開水用的長嘴壺,沖茶亦講技術,高明者從頭至尾點滴不漏,賞心悅目。茶館供應糕點糖果,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如下棋、說唱、相聲等。就其特色來說,可分老茶館、新茶廳、文化茶園、棋園茶座。茶品種極多,花茶、龍井、毛尖、沱茶,應各人不同喜好。�
蜀錦
【蜀錦】是成都歷史悠久的傳統絲織品,與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齊名。全系真絲織品,質地柔軟,色澤艷麗,品種多樣,牢固耐用,富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產品分被面、衣料、裝飾錦,以被面為主。其主要錦樣有方方錦、月華錦、雨絲錦、浣花錦、鋪地錦。蜀錦歷史悠久,秦漢末年已有大量生產,蜀丞相諸葛亮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唐代蜀錦技術有很大發展,並遠銷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錦院,元明以來品種更多,應用更廣。�
蜀綉
【蜀綉】同江蘇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廣東的粵綉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綉。它以嚴謹細膩的針法,淡雅清秀的色彩,優美流暢的線條,中國水墨畫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受到國內外的贊譽。蜀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晉代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中,把蜀綉稱為"蜀中之寶"。蜀綉的品種豐富多彩,根據它的用途,大體可分為日用品和欣賞品兩類,前者實用價值高,後者藝術效果強,其構圖取材於名家的山水人物畫。另外雙面綉亦很有名。�
漆器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漢時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國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製造的字樣,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驚嘆不已。主要原料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見長,用煉制後的生漆塗飾在各種不同的底胎上,經反復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拋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筆,剛柔兼備,線條流暢,平整光亮。紋樣常用梅、蘭、竹、菊等進行裝飾,用傳統工藝,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時發展暗花、隱花、描繪等新工藝,使漆器更加豐富多彩。主要產品有瓶、盒、盤、缸以及漆塑人物、掛屏等。由於成都漆器把實用性同裝飾性有機結合,是富有使用價值的藝術品,深受國內外客人歡迎。�
銀絲工藝
【銀絲工藝】以白銀為材料,運用花絲和點鏨技法,按照設計要求,交互用填絲、累絲、炭絲、穿絲、搓絲和在銀片上鏨出點、線、面浮雕圖案組合而成。結構嚴謹、造型別致、虛實相間、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傳統產品有婦女用的首飾釵、環和兒童服飾品羅漢、八仙、獅子滾綉球以及生活用品銀耳碗、銀鑲筷子等。近年來的"底紋襯托"新技藝,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種。�
竹絲瓷胎
【竹絲瓷胎】又稱"竹絲扣瓷",是從優秀的民間工藝中發展形成的,屬於竹類編制中的一種工精藝高的特種編制工藝。它是用很細的竹絲、很軟的竹篾依胎編織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的雙重價值。19世紀末葉,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質獎章,被譽為"東方藝術之花"。竹絲瓷胎選料嚴格,編制難度大。傳統色彩以古銅色為主,輔以竹絲本色和黑色竹絲。圖案各異,品種繁多,花色翻新,主要產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飯碗、首飾盒、煙具、竹壓盤等。�
絹扇
【絹扇】絹扇是宮扇的一種,原是貴族婦女的賞玩之物。成都絹扇繼承了古絹扇的造型,以鐵絲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線帶蝴蝶結為墜,價廉物美,大方實用。絹扇以扇畫面的格調高雅為主要特色。成都絹扇工筆重彩,與清麗淡雅的蘇杭絹扇不同,採用木版水印、印線填彩和手畫為表現手法。�
薛濤箋
【薛濤箋】即浣花箋,是唐代女詩人薛濤依照松花箋紙設計製造的一種小彩箋。因薛濤用以寫詩與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唱和,故名。以胭脂染成,花紋精巧,顏色鮮麗。唐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川》詩雲:"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五代詞人韋庄《乞彩箋歌》雲:"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雲,有時剪破秋天碧。"薛濤箋在我國制箋發展史上,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蜀箋
【蜀箋】古代成都的一種木刻彩印、圖文兼具的詩箋。在唐與蜀紙(即麻紙)齊名。成都浣花溪是歷代造紙制箋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箋、薛濤箋、十色箋等,其中尤以薛濤箋著名。文人學士寫詩多愛用蜀箋,蜀箋的發明,推動了後代詩書畫的發展。�
十色箋
【十色箋】又名謝公箋,俗稱鸞箋或蠻箋。謝景初(1019~1084)字師厚,北宋富陽(今浙江富陽)人,博學能文,尤長於詩。他創造的箋因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黃、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十色,故稱十色箋。韓浦《寄弟蜀箋》詩雲:"十樣蠻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即指此箋。�
詩婢家
【詩婢家】位於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畫裝裱作坊,與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雲軒"、杭州的"西泠印社"齊名。建於1920年,在字型檔街,後遷羊市街。因主人姓鄭,便借用中國漢代經文學家鄭玄家的奴婢皆懂詩文,並能以詩句互相對答的故事取名。經營名人字畫,文房四寶,水印詩箋,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箋質朴雅緻。�
川菜
【川菜】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歷史悠久著稱。成都為川菜正宗。川菜可以用選料嚴、刀工精、調料鮮、烹制巧、造型美來概括。成都川菜又以高級筵席、聚餐宴會、大眾便餐、家常風味、民間小吃形成自己的風格體系,講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味廣、味道變化多樣,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贊譽,有麻辣味、紅油味、椒麻味、魚香味、豆瓣味、醬辣味、怪味等。烹調方法多樣,而且每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工藝要求。現川菜品種已達4000多種,其中名菜達300多種。成都著名川菜餐館榮樂園位於人民中路137號。最早建於1911年湖廣館街,由威樂齋、藍光鑒兄弟開辦,善於以美味湯菜調劑席面而形成獨具的特色,精心製作的奶湯使人回味不絕,傳統名湯"開水白菜"也博得中外遊客的稱贊。其他如"雙烤雞"、"干燒魚翅"、"酸辣海參"等都是榮樂園的名菜。努力餐也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館。位於成都市祠堂街55~57號,1929年由中共四川省軍委書記車耀先創立。所製作的生燒什錦、宮保雞丁、清湯三鮮、蒸碗飯、大眾面點等,以正宗川味、價廉物美而著稱,有歌謠贊道:燒什錦,名滿川,味道好,努力餐。被群眾稱為經濟實惠的平民飯。�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川味名菜之一。清末丁寶楨在任四川總督期間,好用青椒烹飪雞丁,又因為他曾在京仕官宮保,故而取名宮保雞丁。後來發展為用干辣椒過油成棕紅色,將肥仔公雞腌肉切成丁爆炒,再放佐料和花生米合炒,色香味極佳。�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四川人喜愛吃的一種經濟小菜,是將鮮菜放入鹽水壇中泡製而成。開胃解膩,是筵席中調味佳品。成都餐館中專制泡菜的廚師利用各季的鮮蔬菜,泡製出光澤鮮艷、脆香可口、具有多種復合味型的泡菜。有些菜可泡多年不變味。�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川味名菜之一。清朝同治年間,陳麻婆在成都萬福橋頭開了一家餐館,因她煮豆腐色鮮味美,過往挑夫都於此歇腳就餐,生意興旺,又因她是麻臉,故名。其主要成分是豆腐和牛肉,豆腐和牛肉的製作亦有特色,豆子系精心選用,牛肉的品位要求很高,再配上原湯、紅油燒燴,加進適量的調味品製成。由於製作精細,價廉物美,頗負盛名。�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經過精製並加用調料的"涼拌牛肉"。據傳說創始人郭朝華和他的妻子,推車叫賣,因調製得法,香味濃郁,被稱作"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兩人夫唱婦隨,生意十分興旺,因起初賣的原是些牛肉、牛心、牛肚等雜薈,而稱作"薈牛",因"薈"、"肺"發音相近,故得名。特點是肉料精選、香料精配、厚薄勻稱、攪拌入味。�
龍抄手
【龍抄手】風味食品。位於成都市春熙路南段,1941年開設於成都悅來場,後遷商業場。傳說是幾位茶社伙計企圖用"濃花菜社"的地盤開店,諧"濃"字音,取"龍鳳呈祥"、"生意興隆"的意思,得名"龍抄手"。其特點是皮薄、餡嫩、湯鮮,主要有原湯、燉雞、海味、酸辣、紅油等抄手,用料講究,做工精細。
㈣ 銀杏樹的作用
一、冠大蔭濃具有降溫作用:在陽 光直射下與銀杏樹下相差5度;
二、適應強:對氣候土壤要求寬范
三、絕少有病蟲害;
四、抗煙塵、火災及有毒氣體;銀杏具抗污染、抗煙火、抗塵埃等功能。可在工業區、住宅小區、城鎮、人口密集地、休間小區、等按一定比例種植銀杏樹,形成銀杏林區,銀杏林帶,自然凈化空氣,減少大氣層懸浮物含量,提高空氣質量。
五、抗離子輻射:二戰期間,原子彈 在日本廣島爆炸,所有生物然無存, 唯有銀杏樹第二年又發新芽。 銀杏經火山爆發,原子彈爆炸核射,均能逢春吐綠,其抗核輻射之功能,令人驚嘆;可在軍工廠,軍事設施,核設施、核工業區 等周圍栽種一定面積和數量的銀杏樹,以最大限度地,天然地消除核輻射的影響.
六、葉形古雅壽命長;
七、樹干光潔愈傷力強:極適宜栽培在 公共場所及交通繁忙街道;
八、落葉早發芽晚利於增加光照;花形細小花色清淡,植於公共場所 及交通街道多為雄樹;
九、銀杏抗病蟲害,被公認為無公害的種樹,是觀賞綠化最理想樹種。公園,園林,住宅小區,行道兩旁,城市綠化,栽植銀杏,可謂「一勞永逸」。
十、萌櫱性強極耐修剪,利於樹體的修剪和整形,並可增添風景。銀杏具函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功效。在森林被伐,水土流失,風沙侵蝕地帶,栽培銀杏防護林區、防護林帶,護路林、護岸林、護灘林、防沙林等,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sdfghjkl;awertyjikl;
㈤ 四川有哪些人情風俗、傳統文化 急!急!快!快!
川劇的變臉
四川連廂及肉蓮花表演大師牟慶雲、四川相書表演大師魯國華及飛刀花鼓惟一傳人劉陶
川劇 【川劇】又稱川戲。四川的代表性戲曲劇種。流布於四川和貴州、雲南、湖北、台灣等省。分上壩、資陽河、川北河、下川東四條"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壩派的中心。川劇歷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間"花部"戲曲勃興,繼有柳子腔、皮黃腔入川,逐漸與四川語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間小調和秧歌相融合,衍化為川劇的崑腔、高腔、胡琴、彈戲及燈戲,形成了風格統一的四川地方劇種。民國初,三慶會劇社匯集五腔劇目於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劇擁有上千劇目,尤以喜劇著稱。傳統表演程式自成體系,常為其他戲曲劇種借鑒吸收。還有變臉、藏刀、踢慧眼等多種特技表演。1949年後,川劇藝術進一步發展,多次組團到全國各地及歐、亞數國演出,受到觀眾贊賞,被譽為"天府之花"。著名演員競華、楊淑英、笑非、曉艇、藍光臨、劉芸、陳巧茹等,著名鼓師王官福等,均在觀眾中享有盛譽。?
木偶戲
【木偶戲】成都木偶形成於唐代,此後遍及城鄉。當時的木偶叫精木偶,長約0.3米,短小精幹,操作方便。上演的劇目如《引鳳樓》、《金山寺》、《群仙會》等皆為川劇傳統劇目。班社有祥瑞班、瑞樂班、字均班、榮華班等,多在各種神會、廟會及茶館、院壩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戲逐漸衰落。1949年後木偶戲得到重視,組建了專業的木偶皮影劇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製作精細,造型美觀,已採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木偶的手簽子在衣服之外,稱為"外支棒"的杖頭木偶,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現代戲有《老公公種紅苕》、《調皮的小白兔》、《劉文學》、《雷鋒參軍》等。成都木偶曾先後應邀到德國、荷蘭、瑞典、泰國、日本等國訪問演出,受到好評和歡迎。?
諧劇
【諧劇】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永梭首創的一種"詼諧戲劇"。一人獨演,不講究服飾場面,道具極其簡單,演員是劇中唯一主角,即劇中的第一種人--看得見的人;通過舞台道具的依託和語言、表情、動作表演,以不同側面向觀眾顯示劇中的第二種人--看不見而似乎看得見的人。這是諧劇特有的表演手法。創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時期就創作出了《扒手》、《趕汽車》、《黃巡官》等20多個諧劇節目,1949年後又改編了《在火車上》、《結婚》、《十二點整》、《蘇二哥》、《打百分》等有影響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台獻藝。?
四川評書
【四川評書】又稱評話,清初盛行四川,以說為主,輔以動作,以四川方言講述見稱。說書人藉助一張桌子,一塊醒木,一把扇子,一條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時間,不擇地盤,書文可長可短,書資憑聽書人隨意給付。四川評書分"清棚"與"擂棚"兩大類。"清棚"重在文說,以清談為主,偏在文采,妙語連篇,以文取勝,以情動人。"擂棚"重在武講,以吼喊為主,摹擬形容,說書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講,手比足劃,眉飛色舞,力求形態逼真。當中又分"條書"與"墨書"。"條書"無底本,憑說書人編造故事;"墨書"有底本,說書人根據底本加工潤色,一部書能說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條書"傳統段子如《雙貴圖》、《十美圖》等,"墨書"傳統段子如《三國演義》、《水滸》等,總以野史、俠義、公案、神話、奇觀為主。現代書目有《紅岩》、《林海雪原》、《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最早始於道教勸善說道,曲調為"玄門調"與"南間調"。光緒年間,曲藝藝人利用其改唱《東周列國》、《三國演義》等歷史故事。使用樂器是長約1米、直徑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豬護心油皮(現用小腸皮),再以兩塊竹片子,長1.7米,加上碰鈴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國初年始稱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與"單唱"。"群唱"是由5人組合坐唱。1953年首屆西南戲曲調演,由著名竹琴藝人楊慶文將坐唱的"群唱"改為站唱的一人獨演。竹琴唱腔"省調"又稱"壩調"、"上河調",流行於成都地區。著名竹琴老藝人賈樹三又將川劇、揚琴與竹琴融為一體,創出"賈派"竹琴。"賈派"竹琴擅說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圓,細膩入微。擊琴能奏出千軍萬馬之聲,似有波瀾壯闊之勢,曲目以《三戰呂布》、《華容道》等為代表。?
金錢板
【金錢板】曾名"金劍板"、"三才板"、"金簽板",是流行於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種民間曲藝演唱形式。形成於清初,早期多以跑鄉場、扯地圈為主,後進入茶社書場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詞多為節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語演唱,唱詞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劇曲牌與四川民歌為基礎形成。金錢板板質以楠竹或斑竹製成,共3塊,每塊長30厘米、寬3.3厘米、厚約0.5厘米,其中兩塊中嵌有小銅錢或金屬片,故名"金錢板"。它可擊出風雲雷雨九種不同節奏、音響。其流派分"花派"、"雜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熱鬧,且打且耍,眉眼身法靈活自如;"雜派"唱詞長短運用自如,不受節奏拘束,唱一段說一段,說中帶唱;"清派"重視咬詞吐字,字正腔圓,細膩准確,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虛字尾音出現,表演動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趕會》、《瞎子算命》、《貨郎子》、《繞口令》、《十八扯》、《老實話》、《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錢板藝人鄒忠新在1949年後吸取各藝術流派之長,不斷改革創作,演出了《倆相幫》、《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凱歌》、《雙槍老太婆》、《偷雞》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職業工會",後更名為"清音曲改會",即得現名"清音"。四川清音於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屬於歌唱體牌子曲類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餘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採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藝術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詣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輕柔婉轉,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譽稱。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風箏》、《斷橋》、《秋江》、《綉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
成都揚琴
【成都揚琴】源於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間即在成都等地流傳,主要以揚琴伴唱而得其名,並有"坐地傳情"之稱。它吸取了川劇、清音、竹琴諸家之長,通過唱腔道白,融敘事、抒情為一體,有層次地表現戲劇情節,多為生、旦、凈、末、丑5人演唱,分別操揚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邊唱邊奏,其唱腔優美,韻味濃郁。唱腔分大調、小調(越調),大調屬"板式變化結構",應用較廣;小調屬"曲牌聯套體結構",抒情較強。傳統曲本多採取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的體裁,曲本分大本與單折兩類。其流派分"南會"、"北會"兩派。"南會"因盲人多,對於唱腔非常講究;"北會"並非盲人,對詞本則特別考究。1925年,揚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學唱,培養出了洪鳳慈、張大章、卓琴痴等風格獨特的"堂派"藝人。三四十年代,揚琴在省內日益盛行。1949後,四川揚琴發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揚琴演唱藝術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揚琴。"德派"揚琴以聲、腔、情、韻結合揚琴伴奏的急、徐、強、弱的諧美,來表達其感情、刻畫人物。代表傳統節目有《活捉三郎》、《碧蓮放子》、《祭江》、《祭塔》、《香蓮闖宮》等,現代節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成都燈會
【成都燈會】成都一年一度的燈會在青羊宮舉辦。這一中國古老的民間習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現。燈會盛況空前,各種燈競相展示,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吊燈、掛燈、走馬燈、鯉魚燈、荷花燈、壁燈、鰲山燈、大花籃等等,有濃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採用大眾所熟悉的川劇劇目、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市政建設、工業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代的主要建設成就。製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展示了成都民間彩扎技藝和書法繪畫等高超的傳統藝術。?
成都花會
【成都花會】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據傳統習慣,人們一般把"百花生日"(農歷二月十五日)--花朝節的前後定為成都"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這個延續千年的傳統習俗,年年在青羊宮舉辦"花市",從而發展成為民間喜愛的春遊盛會。屆時花農群集,城鄉居民紛紛前來趕會,賣花、賽花、賞花、交換良種和互相學習培種技術,各種小吃和地方土產沿街擺滿。成都海棠、梅花、玉蘭、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陸游詩:"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從詩中可想見當年成都花市的盛況。遊人不斷,熱鬧非凡,當地稱之為趕花會。?
成都盆景
【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屬於川派,是中國盆景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國傳統園林藝術,它運用"縮龍成寸"、"咫尺千里"的藝術手法,創作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我國盆景藝術,有江南、嶺南、劍南三大流派,劍南派以成、渝兩地為代表,著重表現四川名勝山水的獨特風貌。奇花異草、險峰怪石、青山綠水,無不進入成都的盆景之中,使人們從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風光,深受人民的喜愛。?
木芙蓉
【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於五代時後蜀主孟昶愛植芙蓉花。現在成都人對蓉花仍懷有深厚的感情,公園、商店、街道的名稱多冠以"芙蓉"的稱謂。木芙蓉系落葉灌木,枝葉密被星狀短柔毛,樹冠開展,花大色艷。品種有醉芙蓉、白芙蓉、紅芙蓉、五色芙蓉等,開花時間在10~11月,正是百花凋落時節。?
成都茶館
【成都茶館】四川人飲茶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成都茶館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區、效區的大街小巷、公園名勝,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場所。成都人喝茶講究舒適、有味。茶館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穩、貼身,或靠或坐不覺累,閉目養神不怕摔。茶具用的是"三件頭",即瓷碗、瓷蓋和金屬托盤(又稱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為上品。沖開水用的長嘴壺,沖茶亦講技術,高明者從頭至尾點滴不漏,賞心悅目。茶館供應糕點糖果,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如下棋、說唱、相聲等。就其特色來說,可分老茶館、新茶廳、文化茶園、棋園茶座。茶品種極多,花茶、龍井、毛尖、沱茶,應各人不同喜好。?
蜀錦
【蜀錦】是成都歷史悠久的傳統絲織品,與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齊名。全系真絲織品,質地柔軟,色澤艷麗,品種多樣,牢固耐用,富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產品分被面、衣料、裝飾錦,以被面為主。其主要錦樣有方方錦、月華錦、雨絲錦、浣花錦、鋪地錦。蜀錦歷史悠久,秦漢末年已有大量生產,蜀丞相諸葛亮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唐代蜀錦技術有很大發展,並遠銷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錦院,元明以來品種更多,應用更廣。?
蜀綉
【蜀綉】同江蘇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廣東的粵綉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綉。它以嚴謹細膩的針法,淡雅清秀的色彩,優美流暢的線條,中國水墨畫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受到國內外的贊譽。蜀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晉代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中,把蜀綉稱為"蜀中之寶"。蜀綉的品種豐富多彩,根據它的用途,大體可分為日用品和欣賞品兩類,前者實用價值高,後者藝術效果強,其構圖取材於名家的山水人物畫。另外雙面綉亦很有名。?
漆器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漢時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國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製造的字樣,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驚嘆不已。主要原料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見長,用煉制後的生漆塗飾在各種不同的底胎上,經反復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拋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筆,剛柔兼備,線條流暢,平整光亮。紋樣常用梅、蘭、竹、菊等進行裝飾,用傳統工藝,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時發展暗花、隱花、描繪等新工藝,使漆器更加豐富多彩。主要產品有瓶、盒、盤、缸以及漆塑人物、掛屏等。由於成都漆器把實用性同裝飾性有機結合,是富有使用價值的藝術品,深受國內外客人歡迎。?
銀絲工藝
【銀絲工藝】以白銀為材料,運用花絲和點鏨技法,按照設計要求,交互用填絲、累絲、炭絲、穿絲、搓絲和在銀片上鏨出點、線、面浮雕圖案組合而成。結構嚴謹、造型別致、虛實相間、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傳統產品有婦女用的首飾釵、環和兒童服飾品羅漢、八仙、獅子滾綉球以及生活用品銀耳碗、銀鑲筷子等。近年來的"底紋襯托"新技藝,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種。?
竹絲瓷胎
【竹絲瓷胎】又稱"竹絲扣瓷",是從優秀的民間工藝中發展形成的,屬於竹類編制中的一種工精藝高的特種編制工藝。它是用很細的竹絲、很軟的竹篾依胎編織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的雙重價值。19世紀末葉,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質獎章,被譽為"東方藝術之花"。竹絲瓷胎選料嚴格,編制難度大。傳統色彩以古銅色為主,輔以竹絲本色和黑色竹絲。圖案各異,品種繁多,花色翻新,主要產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飯碗、首飾盒、煙具、竹壓盤等。?
絹扇
【絹扇】絹扇是宮扇的一種,原是貴族婦女的賞玩之物。成都絹扇繼承了古絹扇的造型,以鐵絲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線帶蝴蝶結為墜,價廉物美,大方實用。絹扇以扇畫面的格調高雅為主要特色。成都絹扇工筆重彩,與清麗淡雅的蘇杭絹扇不同,採用木版水印、印線填彩和手畫為表現手法。?
薛濤箋
【薛濤箋】即浣花箋,是唐代女詩人薛濤依照松花箋紙設計製造的一種小彩箋。因薛濤用以寫詩與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唱和,故名。以胭脂染成,花紋精巧,顏色鮮麗。唐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川》詩雲:"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五代詞人韋庄《乞彩箋歌》雲:"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雲,有時剪破秋天碧。"薛濤箋在我國制箋發展史上,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蜀箋
【蜀箋】古代成都的一種木刻彩印、圖文兼具的詩箋。在唐與蜀紙(即麻紙)齊名。成都浣花溪是歷代造紙制箋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箋、薛濤箋、十色箋等,其中尤以薛濤箋著名。文人學士寫詩多愛用蜀箋,蜀箋的發明,推動了後代詩書畫的發展。?
十色箋
【十色箋】又名謝公箋,俗稱鸞箋或蠻箋。謝景初(1019~1084)字師厚,北宋富陽(今浙江富陽)人,博學能文,尤長於詩。他創造的箋因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黃、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十色,故稱十色箋。韓浦《寄弟蜀箋》詩雲:"十樣蠻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即指此箋。?
詩婢家
【詩婢家】位於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畫裝裱作坊,與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雲軒"、杭州的"西泠印社"齊名。建於1920年,在字型檔街,後遷羊市街。因主人姓鄭,便借用中國漢代經文學家鄭玄家的奴婢皆懂詩文,並能以詩句互相對答的故事取名。經營名人字畫,文房四寶,水印詩箋,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箋質朴雅緻。?
川菜
【川菜】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歷史悠久著稱。成都為川菜正宗。川菜可以用選料嚴、刀工精、調料鮮、烹制巧、造型美來概括。成都川菜又以高級筵席、聚餐宴會、大眾便餐、家常風味、民間小吃形成自己的風格體系,講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味廣、味道變化多樣,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贊譽,有麻辣味、紅油味、椒麻味、魚香味、豆瓣味、醬辣味、怪味等。烹調方法多樣,而且每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工藝要求。現川菜品種已達4000多種,其中名菜達300多種。成都著名川菜餐館榮樂園位於人民中路137號。最早建於1911年湖廣館街,由威樂齋、藍光鑒兄弟開辦,善於以美味湯菜調劑席面而形成獨具的特色,精心製作的奶湯使人回味不絕,傳統名湯"開水白菜"也博得中外遊客的稱贊。其他如"雙烤雞"、"干燒魚翅"、"酸辣海參"等都是榮樂園的名菜。努力餐也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館。位於成都市祠堂街55~57號,1929年由中共四川省軍委書記車耀先創立。所製作的生燒什錦、宮保雞丁、清湯三鮮、蒸碗飯、大眾面點等,以正宗川味、價廉物美而著稱,有歌謠贊道:燒什錦,名滿川,味道好,努力餐。被群眾稱為經濟實惠的平民飯。?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川味名菜之一。清末丁寶楨在任四川總督期間,好用青椒烹飪雞丁,又因為他曾在京仕官宮保,故而取名宮保雞丁。後來發展為用干辣椒過油成棕紅色,將肥仔公雞腌肉切成丁爆炒,再放佐料和花生米合炒,色香味極佳。?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四川人喜愛吃的一種經濟小菜,是將鮮菜放入鹽水壇中泡製而成。開胃解膩,是筵席中調味佳品。成都餐館中專制泡菜的廚師利用各季的鮮蔬菜,泡製出光澤鮮艷、脆香可口、具有多種復合味型的泡菜。有些菜可泡多年不變味。?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川味名菜之一。清朝同治年間,陳麻婆在成都萬福橋頭開了一家餐館,因她煮豆腐色鮮味美,過往挑夫都於此歇腳就餐,生意興旺,又因她是麻臉,故名。其主要成分是豆腐和牛肉,豆腐和牛肉的製作亦有特色,豆子系精心選用,牛肉的品位要求很高,再配上原湯、紅油燒燴,加進適量的調味品製成。由於製作精細,價廉物美,頗負盛名。?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經過精製並加用調料的"涼拌牛肉"。據傳說創始人郭朝華和他的妻子,推車叫賣,因調製得法,香味濃郁,被稱作"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兩人夫唱婦隨,生意十分興旺,因起初賣的原是些牛肉、牛心、牛肚等雜薈,而稱作"薈牛",因"薈"、"肺"發音相近,故得名。特點是肉料精選、香料精配、厚薄勻稱、攪拌入味。?
龍抄手
【龍抄手】風味食品。位於成都市春熙路南段,1941年開設於成都悅來場,後遷商業場。傳說是幾位茶社伙計企圖用"濃花菜社"的地盤開店,諧"濃"字音,取"龍鳳呈祥"、"生意興隆"的意思,得名"龍抄手"。其特點是皮薄、餡嫩、湯鮮,主要有原湯、燉雞、海味、酸辣、紅油等抄手,用料講究,做工精細。
㈥ 民族節目有哪些
川劇的變臉
四川連廂及肉蓮花表演大師牟慶雲、四川相書表演大師魯國華及飛刀花鼓惟一傳人劉陶
川劇 【川劇】又稱川戲。四川的代表性戲曲劇種。流布於四川和貴州、雲南、湖北、台灣等省。分上壩、資陽河、川北河、下川東四條"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壩派的中心。川劇歷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間"花部"戲曲勃興,繼有柳子腔、皮黃腔入川,逐漸與四川語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間小調和秧歌相融合,衍化為川劇的崑腔、高腔、胡琴、彈戲及燈戲,形成了風格統一的四川地方劇種。民國初,三慶會劇社匯集五腔劇目於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劇擁有上千劇目,尤以喜劇著稱。傳統表演程式自成體系,常為其他戲曲劇種借鑒吸收。還有變臉、藏刀、踢慧眼等多種特技表演。1949年後,川劇藝術進一步發展,多次組團到全國各地及歐、亞數國演出,受到觀眾贊賞,被譽為"天府之花"。著名演員競華、楊淑英、笑非、曉艇、藍光臨、劉芸、陳巧茹等,著名鼓師王官福等,均在觀眾中享有盛譽。�
木偶戲
【木偶戲】成都木偶形成於唐代,此後遍及城鄉。當時的木偶叫精木偶,長約0.3米,短小精幹,操作方便。上演的劇目如《引鳳樓》、《金山寺》、《群仙會》等皆為川劇傳統劇目。班社有祥瑞班、瑞樂班、字均班、榮華班等,多在各種神會、廟會及茶館、院壩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戲逐漸衰落。1949年後木偶戲得到重視,組建了專業的木偶皮影劇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製作精細,造型美觀,已採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木偶的手簽子在衣服之外,稱為"外支棒"的杖頭木偶,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現代戲有《老公公種紅苕》、《調皮的小白兔》、《劉文學》、《雷鋒參軍》等。成都木偶曾先後應邀到德國、荷蘭、瑞典、泰國、日本等國訪問演出,受到好評和歡迎。�
諧劇
【諧劇】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永梭首創的一種"詼諧戲劇"。一人獨演,不講究服飾場面,道具極其簡單,演員是劇中唯一主角,即劇中的第一種人--看得見的人;通過舞台道具的依託和語言、表情、動作表演,以不同側面向觀眾顯示劇中的第二種人--看不見而似乎看得見的人。這是諧劇特有的表演手法。創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時期就創作出了《扒手》、《趕汽車》、《黃巡官》等20多個諧劇節目,1949年後又改編了《在火車上》、《結婚》、《十二點整》、《蘇二哥》、《打百分》等有影響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台獻藝。�
四川評書
【四川評書】又稱評話,清初盛行四川,以說為主,輔以動作,以四川方言講述見稱。說書人藉助一張桌子,一塊醒木,一把扇子,一條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時間,不擇地盤,書文可長可短,書資憑聽書人隨意給付。四川評書分"清棚"與"擂棚"兩大類。"清棚"重在文說,以清談為主,偏在文采,妙語連篇,以文取勝,以情動人。"擂棚"重在武講,以吼喊為主,摹擬形容,說書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講,手比足劃,眉飛色舞,力求形態逼真。當中又分"條書"與"墨書"。"條書"無底本,憑說書人編造故事;"墨書"有底本,說書人根據底本加工潤色,一部書能說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條書"傳統段子如《雙貴圖》、《十美圖》等,"墨書"傳統段子如《三國演義》、《水滸》等,總以野史、俠義、公案、神話、奇觀為主。現代書目有《紅岩》、《林海雪原》、《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最早始於道教勸善說道,曲調為"玄門調"與"南間調"。光緒年間,曲藝藝人利用其改唱《東周列國》、《三國演義》等歷史故事。使用樂器是長約1米、直徑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豬護心油皮(現用小腸皮),再以兩塊竹片子,長1.7米,加上碰鈴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國初年始稱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與"單唱"。"群唱"是由5人組合坐唱。1953年首屆西南戲曲調演,由著名竹琴藝人楊慶文將坐唱的"群唱"改為站唱的一人獨演。竹琴唱腔"省調"又稱"壩調"、"上河調",流行於成都地區。著名竹琴老藝人賈樹三又將川劇、揚琴與竹琴融為一體,創出"賈派"竹琴。"賈派"竹琴擅說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圓,細膩入微。擊琴能奏出千軍萬馬之聲,似有波瀾壯闊之勢,曲目以《三戰呂布》、《華容道》等為代表。�
金錢板
【金錢板】曾名"金劍板"、"三才板"、"金簽板",是流行於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種民間曲藝演唱形式。形成於清初,早期多以跑鄉場、扯地圈為主,後進入茶社書場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詞多為節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語演唱,唱詞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劇曲牌與四川民歌為基礎形成。金錢板板質以楠竹或斑竹製成,共3塊,每塊長30厘米、寬3.3厘米、厚約0.5厘米,其中兩塊中嵌有小銅錢或金屬片,故名"金錢板"。它可擊出風雲雷雨九種不同節奏、音響。其流派分"花派"、"雜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熱鬧,且打且耍,眉眼身法靈活自如;"雜派"唱詞長短運用自如,不受節奏拘束,唱一段說一段,說中帶唱;"清派"重視咬詞吐字,字正腔圓,細膩准確,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虛字尾音出現,表演動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趕會》、《瞎子算命》、《貨郎子》、《繞口令》、《十八扯》、《老實話》、《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錢板藝人鄒忠新在1949年後吸取各藝術流派之長,不斷改革創作,演出了《倆相幫》、《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凱歌》、《雙槍老太婆》、《偷雞》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職業工會",後更名為"清音曲改會",即得現名"清音"。四川清音於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屬於歌唱體牌子曲類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餘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採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藝術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詣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輕柔婉轉,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譽稱。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風箏》、《斷橋》、《秋江》、《綉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
成都揚琴
【成都揚琴】源於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間即在成都等地流傳,主要以揚琴伴唱而得其名,並有"坐地傳情"之稱。它吸取了川劇、清音、竹琴諸家之長,通過唱腔道白,融敘事、抒情為一體,有層次地表現戲劇情節,多為生、旦、凈、末、丑5人演唱,分別操揚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邊唱邊奏,其唱腔優美,韻味濃郁。唱腔分大調、小調(越調),大調屬"板式變化結構",應用較廣;小調屬"曲牌聯套體結構",抒情較強。傳統曲本多採取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的體裁,曲本分大本與單折兩類。其流派分"南會"、"北會"兩派。"南會"因盲人多,對於唱腔非常講究;"北會"並非盲人,對詞本則特別考究。1925年,揚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學唱,培養出了洪鳳慈、張大章、卓琴痴等風格獨特的"堂派"藝人。三四十年代,揚琴在省內日益盛行。1949後,四川揚琴發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揚琴演唱藝術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揚琴。"德派"揚琴以聲、腔、情、韻結合揚琴伴奏的急、徐、強、弱的諧美,來表達其感情、刻畫人物。代表傳統節目有《活捉三郎》、《碧蓮放子》、《祭江》、《祭塔》、《香蓮闖宮》等,現代節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成都燈會
【成都燈會】成都一年一度的燈會在青羊宮舉辦。這一中國古老的民間習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現。燈會盛況空前,各種燈競相展示,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吊燈、掛燈、走馬燈、鯉魚燈、荷花燈、壁燈、鰲山燈、大花籃等等,有濃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採用大眾所熟悉的川劇劇目、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市政建設、工業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代的主要建設成就。製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展示了成都民間彩扎技藝和書法繪畫等高超的傳統藝術。�
成都花會
【成都花會】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據傳統習慣,人們一般把"百花生日"(農歷二月十五日)--花朝節的前後定為成都"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這個延續千年的傳統習俗,年年在青羊宮舉辦"花市",從而發展成為民間喜愛的春遊盛會。屆時花農群集,城鄉居民紛紛前來趕會,賣花、賽花、賞花、交換良種和互相學習培種技術,各種小吃和地方土產沿街擺滿。成都海棠、梅花、玉蘭、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陸游詩:"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從詩中可想見當年成都花市的盛況。遊人不斷,熱鬧非凡,當地稱之為趕花會。�
成都盆景
【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屬於川派,是中國盆景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國傳統園林藝術,它運用"縮龍成寸"、"咫尺千里"的藝術手法,創作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我國盆景藝術,有江南、嶺南、劍南三大流派,劍南派以成、渝兩地為代表,著重表現四川名勝山水的獨特風貌。奇花異草、險峰怪石、青山綠水,無不進入成都的盆景之中,使人們從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風光,深受人民的喜愛。�
木芙蓉
【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於五代時後蜀主孟昶愛植芙蓉花。現在成都人對蓉花仍懷有深厚的感情,公園、商店、街道的名稱多冠以"芙蓉"的稱謂。木芙蓉系落葉灌木,枝葉密被星狀短柔毛,樹冠開展,花大色艷。品種有醉芙蓉、白芙蓉、紅芙蓉、五色芙蓉等,開花時間在10~11月,正是百花凋落時節。�
成都茶館
【成都茶館】四川人飲茶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成都茶館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區、效區的大街小巷、公園名勝,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場所。成都人喝茶講究舒適、有味。茶館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穩、貼身,或靠或坐不覺累,閉目養神不怕摔。茶具用的是"三件頭",即瓷碗、瓷蓋和金屬托盤(又稱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為上品。沖開水用的長嘴壺,沖茶亦講技術,高明者從頭至尾點滴不漏,賞心悅目。茶館供應糕點糖果,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如下棋、說唱、相聲等。就其特色來說,可分老茶館、新茶廳、文化茶園、棋園茶座。茶品種極多,花茶、龍井、毛尖、沱茶,應各人不同喜好。�
蜀錦
【蜀錦】是成都歷史悠久的傳統絲織品,與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齊名。全系真絲織品,質地柔軟,色澤艷麗,品種多樣,牢固耐用,富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產品分被面、衣料、裝飾錦,以被面為主。其主要錦樣有方方錦、月華錦、雨絲錦、浣花錦、鋪地錦。蜀錦歷史悠久,秦漢末年已有大量生產,蜀丞相諸葛亮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唐代蜀錦技術有很大發展,並遠銷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錦院,元明以來品種更多,應用更廣。�
蜀綉
【蜀綉】同江蘇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廣東的粵綉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綉。它以嚴謹細膩的針法,淡雅清秀的色彩,優美流暢的線條,中國水墨畫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受到國內外的贊譽。蜀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晉代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中,把蜀綉稱為"蜀中之寶"。蜀綉的品種豐富多彩,根據它的用途,大體可分為日用品和欣賞品兩類,前者實用價值高,後者藝術效果強,其構圖取材於名家的山水人物畫。另外雙面綉亦很有名。�
漆器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漢時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國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製造的字樣,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驚嘆不已。主要原料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見長,用煉制後的生漆塗飾在各種不同的底胎上,經反復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拋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筆,剛柔兼備,線條流暢,平整光亮。紋樣常用梅、蘭、竹、菊等進行裝飾,用傳統工藝,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時發展暗花、隱花、描繪等新工藝,使漆器更加豐富多彩。主要產品有瓶、盒、盤、缸以及漆塑人物、掛屏等。由於成都漆器把實用性同裝飾性有機結合,是富有使用價值的藝術品,深受國內外客人歡迎。�
銀絲工藝
【銀絲工藝】以白銀為材料,運用花絲和點鏨技法,按照設計要求,交互用填絲、累絲、炭絲、穿絲、搓絲和在銀片上鏨出點、線、面浮雕圖案組合而成。結構嚴謹、造型別致、虛實相間、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傳統產品有婦女用的首飾釵、環和兒童服飾品羅漢、八仙、獅子滾綉球以及生活用品銀耳碗、銀鑲筷子等。近年來的"底紋襯托"新技藝,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種。�
竹絲瓷胎
【竹絲瓷胎】又稱"竹絲扣瓷",是從優秀的民間工藝中發展形成的,屬於竹類編制中的一種工精藝高的特種編制工藝。它是用很細的竹絲、很軟的竹篾依胎編織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的雙重價值。19世紀末葉,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質獎章,被譽為"東方藝術之花"。竹絲瓷胎選料嚴格,編制難度大。傳統色彩以古銅色為主,輔以竹絲本色和黑色竹絲。圖案各異,品種繁多,花色翻新,主要產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飯碗、首飾盒、煙具、竹壓盤等。�
絹扇
【絹扇】絹扇是宮扇的一種,原是貴族婦女的賞玩之物。成都絹扇繼承了古絹扇的造型,以鐵絲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線帶蝴蝶結為墜,價廉物美,大方實用。絹扇以扇畫面的格調高雅為主要特色。成都絹扇工筆重彩,與清麗淡雅的蘇杭絹扇不同,採用木版水印、印線填彩和手畫為表現手法。�
薛濤箋
【薛濤箋】即浣花箋,是唐代女詩人薛濤依照松花箋紙設計製造的一種小彩箋。因薛濤用以寫詩與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唱和,故名。以胭脂染成,花紋精巧,顏色鮮麗。唐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川》詩雲:"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五代詞人韋庄《乞彩箋歌》雲:"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雲,有時剪破秋天碧。"薛濤箋在我國制箋發展史上,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蜀箋
【蜀箋】古代成都的一種木刻彩印、圖文兼具的詩箋。在唐與蜀紙(即麻紙)齊名。成都浣花溪是歷代造紙制箋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箋、薛濤箋、十色箋等,其中尤以薛濤箋著名。文人學士寫詩多愛用蜀箋,蜀箋的發明,推動了後代詩書畫的發展。�
十色箋
【十色箋】又名謝公箋,俗稱鸞箋或蠻箋。謝景初(1019~1084)字師厚,北宋富陽(今浙江富陽)人,博學能文,尤長於詩。他創造的箋因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黃、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十色,故稱十色箋。韓浦《寄弟蜀箋》詩雲:"十樣蠻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即指此箋。�
詩婢家
【詩婢家】位於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畫裝裱作坊,與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雲軒"、杭州的"西泠印社"齊名。建於1920年,在字型檔街,後遷羊市街。因主人姓鄭,便借用中國漢代經文學家鄭玄家的奴婢皆懂詩文,並能以詩句互相對答的故事取名。經營名人字畫,文房四寶,水印詩箋,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箋質朴雅緻。�
川菜
【川菜】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歷史悠久著稱。成都為川菜正宗。川菜可以用選料嚴、刀工精、調料鮮、烹制巧、造型美來概括。成都川菜又以高級筵席、聚餐宴會、大眾便餐、家常風味、民間小吃形成自己的風格體系,講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味廣、味道變化多樣,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贊譽,有麻辣味、紅油味、椒麻味、魚香味、豆瓣味、醬辣味、怪味等。烹調方法多樣,而且每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工藝要求。現川菜品種已達4000多種,其中名菜達300多種。成都著名川菜餐館榮樂園位於人民中路137號。最早建於1911年湖廣館街,由威樂齋、藍光鑒兄弟開辦,善於以美味湯菜調劑席面而形成獨具的特色,精心製作的奶湯使人回味不絕,傳統名湯"開水白菜"也博得中外遊客的稱贊。其他如"雙烤雞"、"干燒魚翅"、"酸辣海參"等都是榮樂園的名菜。努力餐也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館。位於成都市祠堂街55~57號,1929年由中共四川省軍委書記車耀先創立。所製作的生燒什錦、宮保雞丁、清湯三鮮、蒸碗飯、大眾面點等,以正宗川味、價廉物美而著稱,有歌謠贊道:燒什錦,名滿川,味道好,努力餐。被群眾稱為經濟實惠的平民飯。�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川味名菜之一。清末丁寶楨在任四川總督期間,好用青椒烹飪雞丁,又因為他曾在京仕官宮保,故而取名宮保雞丁。後來發展為用干辣椒過油成棕紅色,將肥仔公雞腌肉切成丁爆炒,再放佐料和花生米合炒,色香味極佳。�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四川人喜愛吃的一種經濟小菜,是將鮮菜放入鹽水壇中泡製而成。開胃解膩,是筵席中調味佳品。成都餐館中專制泡菜的廚師利用各季的鮮蔬菜,泡製出光澤鮮艷、脆香可口、具有多種復合味型的泡菜。有些菜可泡多年不變味。�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川味名菜之一。清朝同治年間,陳麻婆在成都萬福橋頭開了一家餐館,因她煮豆腐色鮮味美,過往挑夫都於此歇腳就餐,生意興旺,又因她是麻臉,故名。其主要成分是豆腐和牛肉,豆腐和牛肉的製作亦有特色,豆子系精心選用,牛肉的品位要求很高,再配上原湯、紅油燒燴,加進適量的調味品製成。由於製作精細,價廉物美,頗負盛名。�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經過精製並加用調料的"涼拌牛肉"。據傳說創始人郭朝華和他的妻子,推車叫賣,因調製得法,香味濃郁,被稱作"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兩人夫唱婦隨,生意十分興旺,因起初賣的原是些牛肉、牛心、牛肚等雜薈,而稱作"薈牛",因"薈"、"肺"發音相近,故得名。特點是肉料精選、香料精配、厚薄勻稱、攪拌入味。�
龍抄手
【龍抄手】風味食品。位於成都市春熙路南段,1941年開設於成都悅來場,後遷商業場。傳說是幾位茶社伙計企圖用"濃花菜社"的地盤開店,諧"濃"字音,取"龍鳳呈祥"、"生意興隆"的意思,得名"龍抄手"。其特點是皮薄、餡嫩、湯鮮,主要有原湯、燉雞、海味、酸辣、紅油等抄手,用料講究,做工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