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盆景盆窯
A. 造景的紫砂盆有哪些特點
紫砂盆主產於江蘇省宜興等地。質地細膩堅韌,透氣性好,風格古樸。既可用於樁景製作,又可用於山水盆景製作。
特點:紫砂陶盆人們習慣稱為紫砂盆。它自宋代問世以來,就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花卉盆景愛好者的青睞,從明代開始即風行全國。紫砂盆是採用宜興特有的一種粘土為原料(這種特殊粘土稱為「泥中泥」,深藏於岩石層下),經過開采、精選、提煉,製成陶胎,不著釉彩,再經過1000~1150℃的高溫燒制而成的。紫砂盆質地細密、堅韌,並有肉眼看不到的氣孔,但既不滲漏,又有一定的透氣吸水性能,適宜植物生長發育。因入窯時間長短不一,窯內溫度高低不同,盆色亦有深淺、濃淡之別。紫砂盆不上釉,均為泥土本色,樸素雅緻,古色古香,富有民族特色。
B. 家庭養花用瓷盆好呢還是用瓦盆好
參考抄消息:1)泥盆。泥盆又稱瓦盆,這是襲養花最普遍使用的花盆,這種盆用普通粘土製坯晾乾,經窯燒後即成,價格便宜,透氣性能及滲水性能好。唯外表不美觀。同時有些沒有燒熟透的瓦盆,用一二年會自行脆化破碎。2)缸瓦盆。這種盆外觀比泥盆光潔些,有的還塗有一層光釉,質地結實堅硬,可經久耐用,但透氣性能及滲水性能較差。可以製作家用和面盆,此盆在華南各省用者較多。
3)紫砂陶盆。這種盆產於江蘇宜興,故又稱宜興盆,現在河北、河南等省亦有不少類似產品問世。此盆外形美觀雅緻,適合客廳、居室陳設,可惜透氣、滲水性能不太好,是其美中不足。
4)瓷盆。這種花盆透氣性、滲水性極差,但由於其製作精細,塗有各色彩釉,有的還繪上精美的畫面或悅目的圖案,有的繪飾著閃亮的金邊,很具美化環境的作用,故常被用作套盆(瓷盆裡面放置較小一些的泥盆)。
5)塑料盆。這是近年來塑料工業發達後出現的新產品,質地輕巧、耐用,外表也頗美觀,但透氣、滲水功能較差,受溫度限制怕曬,質地輕適用於臉盆、洗衣盆,並不很受養花者的歡迎。
C. 四大名陶是怎樣燒制的
明代承襲兩宋特別是南宋以來商業貿易的飛速發展,明代的商業非常發達,民間也因此變得富裕。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陶器與明代一脈相承,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發展,形成了我國古代陶器史上的最後一個高峰,有「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稱。
這時最著名的就是成就了我國的四大名陶,即紫砂陶、坭興陶、建水陶和榮昌陶。
紫砂陶是指用江蘇宜興丁蜀鎮北黃龍山產的陶土即紫砂泥製成的陶器。
紫砂壺發源於江蘇省宜興,創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世稱「供春」,他創制的「供春壺」,當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
供春後來傳給時大彬、李仲芬,兩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朴雅堅致,妙不可思。
徐友泉手工精細,擅長將古代青銅器的形製做成紫砂壺,古拙莊重,質朴渾厚。傳說,徐友泉幼年拜時大彬為師學陶藝,懇求老師為他捏一頭泥牛,時大彬不允。
此時一頭真牛恰從屋外經過,徐友泉急中生智,搶過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對著真牛捏了起來,時大彬大加贊賞,認為他很有才華,於是欣然授其全部絕活,後來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4人為第一期的紫砂陶大師。第二期紫砂陶大師為清初人陳鳴遠、惠孟臣。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姑、荸薺、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力。
同時,陳鳴遠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陶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
第三期紫砂陶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陳鴻壽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
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
紫砂壺按工藝可分5類:光身壺、花果壺、方壺、筋紋壺、陶藝裝飾壺。
光身壺是以圓為主,它的造型是在圓形的基礎上加以演變,用線條、描繪、銘刻等多種手法來製作。
花果壺是以瓜、果、樹、竹等自然界的物種來作題材,加以藝術創作,使其充分表現出自然美和返璞朴歸真的原理。
方壺是以點、線、面相結合的造型。來源於器皿和建築等題材,以書畫、銘刻、印版、繪塑等當作裝飾手段。壺體莊重穩健,剛柔相間,更能體現人體美學。
筋紋菱花壺俗稱「筋瓤壺」,是以壺頂中心向外圍射有規則線條之壺,豎直線條叫筋,橫線稱紋,故也稱「筋紋器」。
陶藝壺是一種似圓非圓、似方非方、似花非花、似筋非筋的較抽象形體的壺,可採用油畫、國畫之圖案和色彩來裝飾,有傳統又非傳統的陶瓷藝術。
紫砂壺按行業可分為3類:
花貨即自然形,採用雕塑技法或浮雕、半圓雕裝飾技法捏制茶壺,將生活中所見的各種自然形象和各種物象的形態以藝術手法設計成茶壺造型,諸如松樹段壺、竹節壺、梅干壺、西瓜壺等,富有詩情畫意,生活氣息濃郁。明代供春樹瘩壺是已知最早的花貨紫砂壺。
光貨即幾何形,特點是壺身為幾何體,表面光素。光貨又分為圈貨、方貨兩大類。圈貨,即茶壺的橫剖面是圓形或橢圓形,如:圓壺、提梁壺、仿鼓壺、掇球壺等;方貨,即茶壺的橫剖面是四方、六方、八方等,如:僧帽壺、傳爐壺、瓢梭壺等。
筋貨是從生活中所見的瓜棱、花瓣、雲水紋干創作出來的造型樣式。這類壺藝要求口、蓋、嘴、底、把都必須做成筋紋形,使與壺身的紋理相配合。這也使得該工藝手法達到了無比嚴密的程度。近代常見的筋紋器造型有合菱壺、豐菊壺等。
紫砂名壺樹癭壺的造型模仿樹癭,壺面凹凸不平,有樹皮模樣刻紋,整把壺呈暗栗色。是明代制壺大家供春創制的一種壺式。
再如「冰心道人」壺,壺體顏色似瓷器中的茶葉末釉,壺身正面是一個凹進去的龕,內坐一人,龕外壁裝飾有桃樹、桃花、桃葉。壺身另外三側為雕刻的雲紋,壺底款為「冰心道人」。
另外還有「二泉」銘壺,是清末紫砂名家邵二泉銘的壺。這把壺形制古樸,壺為土黃色,周身竹造型,而一蝙蝠翩然而至,應和古人「祝福」意願。壺腹一側,陰刻行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句詩源於王羲之《蘭亭集序》,署名「二泉」。壺底有「唐冰」款。
坭興陶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古稱越陶,據史志記載可能發明於唐以前,至唐而益精緻。欽州城東平心村於山麓發現逍遙大冢,內藏寧道務陶碑一通,旁邊有陶壺一個,此碑刻有「唐開元二十年」字樣。
坭興陶在清朝中葉時期,還沒有確切的名稱,至清朝咸豐年間,欽州陶器發展鼎盛,坭器得以廣泛興用,故得名「坭興」。
坭興陶產品主要有茶具、文具、食具、咖啡具、花瓶、花盆、熏鼎及仿古製品8類,花色品種達600餘種。大的有高達2米的大花瓶,小的有直徑僅3厘米的小茶杯。其中以各式茶具、花瓶筆筒、盆景和食具最負盛名。
坭興陶盛行於清朝咸豐年間,坭興陶的祖師爺胡老六,是一個讓坭興化蛹成蝶的老陶人。胡老六當初在製作小煙斗時做了3個新嘗試:棄沙土改用城西紅泥、棄缸改窯高溫煅燒、燒成後反復打磨。
當時只是為了讓自己所製作的煙斗更細膩更堅硬,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已這一改,燒成後的煙斗經打磨後竟細膩柔滑猶如玉質,且呈現出神秘的古銅色。這是欽州陶器第一次出現窯變。
更沒想到的是,這一改制出的煙斗精良遠勝江蘇宜興而暢銷省內外,從而讓已有1000多年的欽州陶器開始有了一個自己的名字:欽州坭興陶。
隨後,鄭金聲、潘允興等坭興巨匠相繼而出,以至於一時間有40多家生產坭興工藝的人家聚居在欽州那條名揚全國的小小坭興巷裡,而來往官員無不購買坭興器分贈親友,這是欽州坭興繁榮的開始。
當時生產的產品有各種吸煙小泥器、茶壺、小花瓶和文具。從事此項生產的有40多家,其中較負盛名的有「黎家園」、「仁我齋」、「符廣音」、「麥興記」、「潘允馨」等家。
至清同治年間,從事坭興工藝的人家,大都聚居於市城南魚寮橫街設店經營,形成一條坭興巷,即「煙斗巷」。
清光緒年間,坭興陶已馳名於各省,自欽設道署後,官員來往較多,無不購坭興陶帶出外省,名傳各地。期間曾參加世界性的陶藝評比,均獲大獎。
坭興陶器中一件為風格獨特的白泥紋瓶,瓶高29.8厘米,器底落印陽紋「欽州官窯」款。從它的胎體和製作工藝斷定其使用的泥極細膩,燒成後都經過磨光,有玉質效果,這是它區別於其他窯口生產的陶器的主要特徵。
欽州坭興陶製作工藝是世代相傳的。藝人們利用具有很強可塑性的泥質,在器皿坯體上雕刻詩文和繪畫,詩文內容高雅,繪畫主要以山水花鳥為題材,富有國畫白描風格。
人們在坭坯上按預先設計好的圖樣雕刻,如仙女散花、桂林象山、水月洞、八仙過海或各種花、鳥等,刀法老辣、古拙,工藝精湛,運刀如運筆。
坯體上刻出花紋後,再在刻痕中填上另一種坭料,例如填以白色坭料,趁坭濕時填充融合,可以燒出紅器白花、白器紅花的效果,使坭興陶在單純古樸中透露出一種又醇又濃的人文味,是一種雅緻的工藝品,又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博得了人們的喜愛。
坭興陶在燒制過程中不添加任何陶瓷顏料可產生窯變體,在傳統工藝的燒制過程中,其顏色多為硃色或紫紅色。
偶爾有一個或少數幾個產品產生深綠色或古銅色的「窯變」體,是無法預測和控制的,素有「窯寶」之稱。欽州坭興陶的「窯變」技術,堪稱「中國一絕」。
坭興陶產品經窯變,表層還保留著硃色或紫紅的原色。經打磨去表層後才發現其真面目,形成各種斑斕絢麗的自然色彩,若隱若現古銅、墨綠、紫紅、虎紋、天藍、天斑、金黃、栗色、鐵青等諸多色澤,質地細膩光潤,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坭興陶耐酸耐鹼,無毒性,它獨具透氣而不透水的天然雙重氣孔結構,有利於食物長久儲存。實踐證明,茶葉置於坭興陶罐數年而無霉變。茶具泡茶,味正醇香,隔夜而色味不變。久用之空壺沖入白開水仍有芳香茶味,乃茶具上品。
坭興陶傳統的雕刻技法,是在坭興陶半成品的坯體上,用鋒利的鋼刀雕刻出文字和圖案,分為平雕工藝和浮雕工藝兩大部分,平雕是在半干稍濕的泥坯上進行,有線刻、鏤空、雕塑、鑲嵌等技法。浮雕是在全乾的坯體上進行,有高浮雕、低浮雕、陽刻與陰刻等技法。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產生於清代,始於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產昌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建水古城北郊有一個窯火燒出來的村落「碗窯村」。碗窯村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後人只知道這里世代以陶瓷為業,村落由制陶而生。村子後面的紅土坡由東向西綿亘數里沉寂著一大片行跡清晰的古窯遺址和堆積如山的陶瓷殘片。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內。傳統制泥方法是:將不同的制陶黏土分別搗成粉末,篩棄粗砂後,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進行配比,再放入缸內加水製成漿狀攪拌淘洗,待含砂漿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隻缸內作再次淘洗。
如此反復五六次之後,讓其在封閉狀態下自然凝干成泥,這時的泥料已經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由於泥料的細膩,在濕潤狀態下的可塑性相對較弱,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採取灌漿注模的方式製成器型,也不宜於製作大型器件,也因為此特性,也成就了建水紫陶可以在器物表面做細微雕刻填泥和無釉磨光的特殊工藝。這也是建水紫陶與其他含砂陶器最本質的區別。
建水紫陶的坯土是紅色黏土,填色的泥料則是白色黏土,一些灰綠的、淺絳的、橙黃的天然彩泥被奇妙地敷上了紫色的陶坯,這種人為的創新和發揮,極大地彰顯了建水紫陶的藝術表現力。
「殘貼」更是將在陶坯上施泥為彩的藝術演繹得出神入化。殘貼的做法是:將坯上的字畫分別以陰、陽兩種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過五六塊,少則兩三貼,讓觀者心隨神移,浮想聯翩。
建水紫陶生產之初,主要生產煙斗、茶具、花瓶、筆筒、印盒、燭台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樸典雅,別具一格;至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生產一種用於燉雞的造型獨特的「楊林鍋」,又稱為「楊捏」,獨具匠心,外表飾有花鳥、蟲、魚、草、木、山、水圖畫、詩詞題,精美絕倫,具有「陶具一秀」之譽。
文人的字畫移位於紫陶之上,將古老的建水陶藝點化為一種經典。以陶為紙,既要保留筆墨的法備氣至,又要兼顧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濕潤狀態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須由厚實的懸肘運筆功底。
紫陶上的字畫不以斑斕的視角沖擊取勝,而以一種純潔安詳的淡雅與觀者交流,傳導出的是一種優美單純的寧靜。
建水紫陶的魅力,還在於其雕刻填泥工藝所構成的陶制泐痕與纖毫圓勁之間的對比融合。對陶坯落墨後,刻工藝人立刻將濕潤狀態下陶坯上的墨跡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稜角分明,並無刻石般線條自然崩裂的糙刺邊沿。
然而,妙處在於,刻模經填泥、修坯、風干、焙燒、分次打磨拋光以後,線條居然呈現出好似經千年銹蝕風化而斑駁陸離的肌理變化,於是便有了金石之氣的天生古拙。刻工藝人多為女工,且大多不諳字畫之理,但她們對泥性和刀技十分熟悉。
「無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區別於其他陶品的特色,一件上好的作品需要經過七八道工序。使用先粗後細的打磨工具才能完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細砂石打磨留下的拉絲,最後用鵝卵石拋光,細致復雜的過程後,原本暗淡粗糙的陶體被磨出了鏡光,展現出其細潤的質感和光澤的變化。
建水紫陶代表作如紫陶殘貼、清香罐、三足筆筒、博古瓶、中號筆筒、仿青銅器台燈、大型紫陶花缸等陶器珍品。
榮昌陶器原產地為四川省榮昌縣安富鎮,清代以前叫磁窯里,有史可證的陶器最早出現在漢代,明清時代得到廣泛發展。
榮昌陶器主要生產日用陶、包裝陶、工藝美術陶、園林建築陶,由於榮昌的陶土黏性和可塑性強、燒制的容器具有不滲漏、保鮮好等特點,素有「泥精」的美稱,人們因此給了榮昌陶器「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這9個字的評價。
榮昌陶品種繁多,工藝陶中素燒的「泥精貨」,具有天然色澤,給人以古樸淡雅之感。以各種色釉裝飾的「釉子貨」,觀之有晶瑩剔透之形,叩之能發清脆悅耳之聲,裝飾大方朴質而富於變化,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安富鎮有優質紅、白陶土,質細色正,可塑性強,宜於制陶,尤其叫人稱絕的是,榮昌陶器對所儲藏的物品不串味、不變味、不滲色,可以長期保質、保味、保鮮,極具實用性。
榮昌陶器為我國陶瓷和工藝美術增添了不可缺少的一環。最早,榮昌主要生產缸、盆、缽、罐等粗陶產品,造型朴實自然,有粗獷、野性之美;從嘉慶時開始逐步發展到清咸豐時的「泥精」,屬細陶。
D. 種花的盆最好用是什麼
養花常用的花盆,根據其質地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陶瓷花盆
陶瓷花盆是用各種泥土,經過加工成型,人窯煅燒而成。由於加工方式不同,可分為:
1、瓦盆
最常用的一種花盆,這種花盆做工粗糙,價格便宜,排水、透氣性能好,對花卉生長非常有利,適合盆栽花卉。但這種花盆易風化,天長日久,盆外長出青苔,有礙觀賞,置於戶外養一般花尚可,但放在室內就不太雅觀。如放在室內,可在盆外加塑料套盆,或用竹編套筐加以美化。
2、釉盆
釉盆是將花盆泥坯上釉煅燒而成,盆面光滑,色澤艷麗美觀,色彩多種多戚雀樣,適合於不同環境。釉盆雖漂亮,但通透性較差,對那些要求排水、透氣良好的花卉,不宜用此種盆栽植。
3、紫砂盆
紫砂盆是用黃褐土先製成坯,再煅燒而成。它質地細密,色彩調和,素雅大方,裝飾風格純朴,品種多樣,古色古香。這種盆透氣滲水性能較好。故深受養花人的喜愛,用這樣的盆栽培花卉,特別是用於樹樁盆景或名貴花卉,較為理想。
4、瓷盆
瓷盆是用瓷土作述燒制而成,為陶瓷盆中的佼佼者。它色澤鮮艷、外形美觀、花色品種多,但透氣性、滲水性差,用這種盆養花,很難掌握盆土的干濕情況。此種盆最好不要直接種花,只適合作花卉的套盆使用。
二、塑料花盆
塑料花盆是家庭、賓館、會議場所近年來大量使用的養花容器。塑料花盆質地輕巧,不易碎,經久耐用,造型大方,容易清洗消毒,價格較低。用這種花盆栽植的花卉如脫盆蘆型移栽,較陶土盆要容易和方便得多,頗受養花者的喜愛。
塑料花盆滲水、透氣性差,適合栽培耐濕、喜濕的花卉,如龜背竹、旱傘草、吊蘭、蕨類、綠蘿、散尾葵等。如作瓦盆的套盆使用,也很適合。
三、木質花盆
木質花盆是用各種木材加工製作的養花容器。它重景輕,透氣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強,造價較低,適合各種花卉的栽植,此外,還可陪仔猜以根據陽台的形狀、大小及栽培花卉的要求定型和加工。這種盆易受水、肥、微生物的侵蝕而腐爛,使用壽命較短。
E. 造景的釉陶盆有哪些特點
釉陶盆主產於廣東石灣。質地疏鬆,透氣性好,風格素雅大方,但色澤較深,多用於植物盆景。淺口、底部無孔的釉陶盆是山水盆景用盆。
特點:釉陶盆是用可塑性好的粘土先製成陶胎,在表面塗上低溫釉彩,再入窯經900~1200℃的高溫燒制而成的。釉陶盆大多數質地比較疏鬆,如栽種花木用,應選內壁和底部無釉彩的,並在底部留排水孔,以利透氣吸水。如作山水盆景用,則可選四周及內壁均塗以釉彩的,底部也可不留排水孔。
F. 養花瓷盆好還是陶盆好
、陶瓷花盆
優點:色彩豐富,一般高溫燒制,使用時間久。
缺點:易碎,排水透氣回性不佳。
陶瓷花盆答也是目前應用比較久的種類,在家庭養殖中常見它的身影,它們的彩繪圖案可以很好的襯托盆中植物,耐光照,壽命更久。適合養殖大多數的花卉,不過因為透氣性不佳,對於忌濕的花卉要慎重選擇平常我們給花卉換盆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塑料盆、陶盆又或者是瓷盆,但是到底哪一種最適合養花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只是為了好看就買回家了,丸子咨詢過專家以後,專家很確定的說是——陶盆,為什麼呢?
其實是因為用陶盆的話,陶盆的透氣性比較好,而且,陶盆比較「養土」,如果我們選擇用陶盆來養護花卉的話,花盆裡的營養土半年以內都可以不用換了,而且,只要我們養護的方式正確,土壤也不容易板結,對花卉有很大的好處。
但是如果我們選擇用瓷盆的話,首先的一點就是瓷盆的透氣性不太好,因為他的表面是很光滑的,透氣性能比較差,這一點對花卉來說,不是很有利,所以我們一般建議不要用瓷盆來養護花卉。但是現在正值冬季,很多花卉正在休眠期,所以最好不要換盆,一般換盆的最合適的季節是春秋兩季,不管是氣候還是光照都很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