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杜鵑舍利盆景

杜鵑舍利盆景

發布時間: 2024-09-02 00:12:43

㈠ 雜木盆景 [更多關注雜木盆景]

雜木,畫論也稱雜樹,泛指除松、柏、杉、柳外的多種樹木總稱,盆景界有時也將柳歸入雜木。 顧名思義,雜木盆景因「雜」而種類繁多,不同樹種間的生理特徵和生長特性諸多不同,因而具有更加廣闊的選擇餘地和造型空間。多種多樣、內涵豐富的造型和枝法,加之春意盎然、華蓋濃蔭、繁花碩果、鐵骨寒枝等不同表現手法,使得雜木盆景充分體現了中國盆景所具有的多種多樣、詩情畫意、追求內涵意境的民族特色。中國盆景走向世界,回歸起源國的應有地位,雜木盆景更具優勢、更具競爭力和說服力。但縱觀近些年來,相對於境外松樹的大量湧入和柏樹絲雕熱的升溫,雜木盆景似乎受到冷落,雖然去年在泉州舉辦的中國雜木盆景研討會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總的情況並沒有太大改觀,必須引起更多關注。緩亂鬧
雜木盆景的雜還在於其造型和枝法多種多樣,有點復雜,而又大都生長迅速,容易走形,培植製作、造型保型難度較大。而一件成功的盆景作品,首先必須具有符合美學法則的自然美的形象,然後才談得上內涵意境,也就是意象。如果缺乏對不同樹種生理特徵和生長特性的了解,以及對造型章法、枝法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就算得到優秀的樁頭素材,並有著很好的意象構思,相信也難以准確地塑造藝術景象,而作出理想佳作的。多年前筆者曾經見過的一些九里香、福建茶、紅花�木、對節白蠟等上乘樁材,至今多數未見作品露面,相信其中定有因培植不當或造型枝法上的欠缺而出不了成品的。未能掌握科學的養護管理方法,加之缺乏交流、探索和實踐,未能掌握造型枝法技藝,直接影響了雜木盆景的發展。
盆景藝術「師法自然」,相信「雲片式」、「兩彎半」等規則式盆景起初也都來自自然,片狀和有規律彎曲的樹木形態自然界原來就真實存在,但局限於一定歷史條件下審美取向和需求等原因,使造型枝法過於單調和匠氣,呈現模式化而成為傳統。當今盆景藝術普遍運用的自然式造型和枝法技藝,其形式和內涵都已非常豐富,只要遵循盆景藝術本身的藝術特徵,對各種造型形式和製作枝法認真探索理解,互相交流學習,不斷實踐掌握,相信會有效地增強培植製作的信心和技能,提高雜木盆景的創作水平,創作出更多雜木盆景的佳作而推動雜木盆景的發展。
雜木盆景的造型多種多樣,若以株數多寡劃分,可分為單干、雙干、多干,其中多干又可分為獨頭多千、連根多千、合栽多干、過橋多干:若以干型姿擾罩態劃分,則可分為直干、斜干、曲干、卧干、懸崖、臨水、抱月、回頭、附石、掛壁,以及不定型的奇特怪樁:若以樹姿觀賞效果劃分,也可分為觀葉、觀花、觀果、觀骨(寒枝)。還有人將其分為古榕格、紅棉格、素仁格等樣式。
雜木盆景造型的重點,是塑造根、干、枝、葉有機結合的統一整體,也就是造型,這個「型」要盡量做到立意鮮明,構圖新穎,枝法細膩,能給人以清晰明確的自然美視覺享受,而又富有內涵,既要好看,又要耐看,百看不厭,耐人尋味。其基本要求是:根盤裸露或半裸露於盆面,粗根清晰,並分級交錯四方延伸,與干型協調;根基隆起而有坑稔,干身老辣,過渡自然,取合適度:樹冠輪廓錯落有致,富有變化;枝托出位合理,各級分枝有起有伏,疏密有致,與橫角枝葉分布相銜接;枝片層次分明,片中有片;結頂流暢,順乎自然而生動。
樹干是造型的基礎,干型確定之後,要靠枝托調和創造整體效果。枝托的造型布局服從整體造型布局的要求,不同的造型有不同的枝托表現形式。畫論中雜樹的枝形一般是「枝有丁香枝、鹿角枝、螳螂枝陪前、蟹爪枝」和垂枝。雜木盆景的枝形更加豐富,比較常見的有雞爪枝、鹿角枝、飄枝、跌枝、拖枝、垂枝、風吹枝、平展枝、自然枝、蟹爪枝、風車枝、雲片枝、舍利枝、迴旋枝、點綴枝等。造型中的不良枝形(忌枝)有脊枝、腹枝、門閂枝、腋枝、單邊平行枝、霸王枝、頂心枝等。
枝托的枝法是雜木盆景造型的重點,掌握枝法技藝,往往是創作精品的先決條件。只有熟練的枝法技藝,才能熟能生巧,得心應手,造型寓意,精益求精。而嶺南盆景近樹寫實,「蓄枝截干」的製作技藝、表現形式多式多樣,「師法自然」,內涵豐富,在雜木盆景的製作上可以說是最為成功,也最具代表性,並正逐步形成理論支撐,具有較明確的可操作性。它既是嶺南的,更是中國的。筆者以為應該排除流派觀念和地域局限的影響,把嶺南盆景「蓄枝截干」的枝法作為製作雜木盆景的基本枝法全面推廣。也許有人會認為,嶺南地區因為環境氣候得天獨厚,樹木生長迅速,適宜「蓄枝截干」枝法,其他地方氣候環境不同,方法雖好,難以學習。其實,近些年來,嶺南以外不少地方的雜木盆景作品,也在採用「蓄枝截干」枝法,有的作品還相當不錯,但較多相對成型的作品,有些素材原本也很好,只是尚缺乏基本功,未能准確造型定位,枝法也尚欠火候或不得法,難以成為佳作。誠然,嶺南盆景自身也處在創新發展之中,「蓄枝截干」枝法將隨著推廣,不斷充實完善,而更好地促進嶺南盆景的發展。
「一景方成已十秋」,造型製作時間長是盆景藝術特徵之一,也是體現盆景藝術價值的一個方面。在嶺南地區,一件成功的雜木盆景作品,從素材到成熟,一般需要十至十五年的時間,在生長期比較短的地方,時間會更長。日本和台灣的雜木盆景,多數從小苗培育,很多作品年功都在幾十年以上。想創作出理想的佳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急功近利,心態浮躁,不講枝法,只想快出作品,定當適得其反。同時,科學的培植方法,可加速樹木的生長速度,如台州三角楓的育苗培植,可能比嶺南更快,就是因為科學的培植方法。另外,在實際製作中,除盡量發掘地方樹種的生長優勢外,對「蓄枝截干」的枝法可結合樹種和地域具體情況及傳統枝法,把以剪為主的方法適度掌握調整,剪扎並重,有些枝條也可以扎為主,以便有效地縮短成型時間。但總的來說,認真了解、熟悉和掌握枝法技藝,一開始就把造型形式、出托位置定;隹確,少走彎路,並勤於操作實踐,科學培植,精雕細琢,一絲不苟,則是成功作品縮短成型時間的最有效途徑。
盆景作品的藝術生命過短是中國盆景必須正視的問題,這在雜木盆景上尤為突出。有的作品成熟時間並不長,或許剛在展覽上出現過,就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殘缺出不了廳堂,甚至煙消雲散,「功成身退」了,作者的失落感可想而知。有些素材其實「功尚未成身已先退」,筆者就見過幾百株已嫁接成功的紅花�木野樁雖已栽種多年,但優秀樁頭卻幾乎全部偏枯老化,要出成功作品希望渺茫,深感可惜。這種情況困擾著很多雜木盆景愛好者,某種程度上挫傷了他們的信心。嶺南盆景原來有四大雜木樹種,除九里香乃深受追捧之外,對最具製作寒 枝特色的雀梅和榆樹的興趣則大減,而樹姿極美的福建茶也已少有人問津。上述情況,對雜木盆景的發展無疑產生了負面影響,究其原因,除了個人興趣和市場經濟的影響之外,主要還是我們的培植和養護管理過於粗放,缺乏科學辯證的方法以及認真嚴謹的態度,這也應是我們學習境外盆景的一個主要內容。
雜木盆景樹種多種多樣,不同樹種間生理特徵和生長特性差異很大,如杜鵑喜偏酸性土壤,石榴則喜偏鹼性:黃楊喜偏陰,紫薇喜強陽:赤楠喜濕潤,九里香喜乾爽;相思、榆樹重剪翻盆宜在大寒前後,福建茶和山桔宜過清明時節;多數樹木樹液輸送管道(水路)縱橫交錯,根干整體相互協調,但雀梅、紅花�木等水路縱向各行其道,根干對應分明,局部失調,都可能造成失枝;有的樹種如三角楓、榆樹等癒合能力很強,截口皮層會較快增生形成「馬眼」或完全癒合,而有的樹種,如雀梅、赤楠等癒合能力差,截口下端如沒留足枝葉拉動,就會因水路不暢而很快退縮。所有這些,假若在培植和養護管理中,沒有很好地了解掌握和尊重不同樹種自身生長特徵,針對性地科學培植、養護管理,而老停留在泛泛的粗放管理層次,就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如土壤、水肥、修剪、翻盆、病蟲害防治,乃至裝卸運輸各個環節的操作失當,均可能導致失枝、爛根、偏枯而影響造型甚至夭折。
相信有的人會把雜木盆景藝術生命短歸咎於雜木樹種的自然生長壽命短,其實大多數雜木樹種自然壽命都很長,除了極個別的樹種外,被認為最容易退枝腐乾的黃荊、山指甲、雀梅、福建茶等,其自然壽命也都在百年以上,養護管理得好,保型改作而傳代傳世應當不成問題。筆者的一株1975年培植的福建茶,一直在盆中養護,於近幾年送給朋友,至今從未發現退枝現象,生長良好。當然,若從純收藏的角度或個人偏愛出發,選擇壽命長、生長較穩定的樹種或者某些特定樹種,也應是明智的:如以贏利為目的,奇貨可居,則另當別論;但作為培植製作,作為藝術追求,則應盡可能不分貴賤,隨緣取材,因材制宜,盡量採用更多品種的素材,爭取開拓新的地方樹種,讓雜木鹽景更加豐姿多彩,以展示大自然真善之美,自己也可以從中得到更多愉悅和享受。
鹽景是有生命的藝術品,盆景成型後,製作並沒有結束,需要更加小心的養護管理、保型或改作,進一步精化、完善、完美,顯示年功。雜木盆景生長快,一年能多次不斷萌發,不定芽多,新陳代謝快,而樹性又各不相同,不定因素多,沒有松柏類盆景那樣相對穩定,因而成型後的養護管理比松柏類更加復雜,難度更大,也顯得更加重要,稍不留神,往往就會使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
雜木盆景根系細密,葉片多,葉面大,蒸發快,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也相對較大,而成型上盆後,盆中土壤較少,根系容易擠壓成團,導致發育受阻,細根相互盤繞積聚於盆底和盆壁四周成草墊狀(俗稱「草鞋底」),根團中間則泥土板結,導致發育不良。若簡單地採用少澆水、少施肥、少翻盆換土控制生長的辦法來保型,或再加上修剪不當,勢必造成樹勢持續減弱,病蟲害也會乘虛而入,嚴重時就會失枝、致殘,乃至萎縮。所以,雜木盆景成型後的養護管理,必須以科學辯證的態度,針對不同樹種不同情況分別採用相應的方法,適時翻盆換土,合理水肥供給,適時適度修剪整型,認真處理好生長養護和控型保型的關系,首要是養護,只有養護好才能保型,養護保型才能傳代。
雜木盆景上盆,一定要選用既松疏又透水保水性良好的土壤,並視樹種和生長狀況,一般小盆和花果類一、二年,大盆三、四年就應及時翻盆換土。翻盆換土不同於松柏類,應寧勤勿疏,如樹勢過於衰弱,還必須及時更換或套上大盆,嚴重的要地栽復壯。雜木盆景成型後配盆宣以大小適中略為淺色的釉面盆為佳,以利於觀賞,但若非送展或觀賞需要,平時可選用偏大一些的盆,養護管理會更加順當。
成型盆景水肥只在於維持樹木生命活力,並不在於生長造型,既要保持樹勢,又耍避免不斷生長而變形,所以必須科學合理。平時盆土除非為促使花芽分化而需嚴格控水外,應經常保持濕潤或偏干,不能過干影響生長。在施肥方面,除像黃楊、赤楠等以觀葉為主的樹種外,一般不宜施用氮肥,可選用養分比較全面的餅肥、魚肥或長效復合肥。在春季萌發期,應控制少施或不施肥,以免生長過快,節間過長而變形;夏季光合作用強,可間中略施薄肥,保持樹勢旺盛;秋季樹木要積蓄養分;隹備過冬或孕育花果花芽,可以磷鉀肥為主,適當多施:冬季樹木休眠,生長停頓,則忌施肥以防傷根。
成型雜木盆景的修剪應以疏剪輕剪為主,除果樹盆景外,可在生長期經常進行,主要是控制枝梢徒長,剪除霸王枝、老化過弱的內膛枝,及時抹除叢生芽及腋芽等不定芽。對頂端優勢明顯的樹種,還應特別注意控制頂梢的生長,防止結頂過高過重對留作枝托更新需縮剪的霸王枝或徒長枝,則必須按保型需要,對樹冠樹梢整體同步修剪,否則,個別保留的枝段可能退縮。如需要改作重剪,除紫薇等個別樹種外,只能在樹種萌發前或結合翻盆換土同時進行。雜木盆景的保型還可以使用矮壯素等生長調節葯物,但應嚴格掌握用量和方法,若濃度過大,會造成生長停頓而萎縮。
觀賞寒枝是雜木盆景的藝術表現特色,以嶺南盆景「脫衣換錦」表現手法最具代表性。但雜木盆景應盡量表現樹種的自然個性特徵,除果樹和梅花外,紫薇、杜鵑、三角梅以觀花為主,榕樹除板根和蔓根外,還是以觀葉為佳。當然,大多數雜木盆景均可摘葉觀賞寒枝。摘葉觀賞寒枝雖能促進樹木新陳代謝,是保型的一種有效方法,但也過多消耗體能,故成型雜木盆景摘葉參展觀賞不宜過頻,就算雀梅、榆樹、三角楓、相思等萌發力很強的樹種,一般一年摘葉也不要超過三次,以免削弱樹勢。有些較優秀的精品,頻頻修剪摘葉參展,使盆樹過度疲勞,元氣大傷,個別好幾年難以恢復,甚至有因此致殘夭折的。所以作品參展應視其狀態,提前半年以上做好准備,特別是需要摘葉或換盆的,更不能過於勉強,且裝卸、運輸一定要請有經驗的專業人士操作,防止發生意外。
成型雜木盆景上盆後因根系局限和缺乏地溫地氣調節,對氣候適應力減弱,加上不同地域的樹種間差異很大,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在冬季,除要預防盆土冰凍之外,氣溫降至5℃以下,對九里香、榕樹、福建茶等南方怕冷樹種,要進大棚溫室,在南方也要覆蓋薄膜,以防凍傷;在盛夏,一些偏陰性樹種,如黃楊,杜鵑等,要適度遮陰,特別是高溫時節,要採取措施防止盆面盆壁溫度過高,燒壞根系,對修剪摘葉後裸露面積較大的枝幹,則要防止局部皮層因暴曬灼傷而死。
雜木盆景的養護管理和造型枝法技藝需要進一步普及,可以通過舉辦雜木盆景展覽、現場演示、專題研討會、作品點評、報刊雜志宣傳介紹等,互相學習交流,認真探索實踐,逐步積累經驗,共同提高製作水平。但因雜木盆景的造型枝法絕非一日之功,一枝一托的造型也許就需幾年時間,整體造型時間更長,最直觀有效的現場演示只能局限於修剪保型或簡單改作,除非從裁樁培育開始,對造型製作的每個階段,或某一枝托的造型過程,製作視頻影像資料並建立檔案,待成型之後加以整理,再以電化形式進行交流,講解演示。這對年紀較輕的愛好者來說並非難事,應當引起重視,及早提倡推廣,結合技藝演示培訓,以便盡快造就一定數量能做、能講,善於表演,最好能』瞳外語的年輕造型技藝表演專業人才,更好地參加國內外交流活動,以便世人能更好解讀、認知中國雜木盆景、製作中國雜木盆景。總之,只要對雜木盆景更多關注,相信會有更多的辦法,更有效地推動雜木盆景的創新和發展,讓中國雜木盆景更加光彩奪目。
(編輯/劉少紅)

㈡ 贛州的名勝古跡

贛州名勝古跡簡介

竹園下商周古文化遺址

【竹園下商周古文化遺址】位於贛州市沙石鎮坪路村竹園下。1994年,為配合京九鐵路建設,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和完整的陶盆、陶罐、陶簋、陶紡輪等。同時挖掘出6座墓葬和100多個柱洞,可復原成幾間大小不等的房子,是一處十分典型的商周時期越民族的村落遺址。�

古城牆

【古城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贛州古城牆從西津門沿章江至八境台,再沿貢江至東河大橋頭(原百勝門),共3600米,是全國惟一保存的宋代磚城,是中國宋代文化古跡中的一件孤品。贛州古城牆是五代後梁時盧光稠擴城後奠定的基礎。因江水歲歲環城,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開始使用磚石修築城牆,後經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形成了一道環贛州城長6.5公里的磚城牆,牆垛、敵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鎮南、百勝、建春、涌金5座大城門,前3座城門還建有二重或三重瓮城。1949年後,因拓展市區,將南段城牆拆除,現存部分是古城牆的東、北、西臨江部分。尤為珍貴的是,古城牆上保留有數以萬計的銘文磚。據統計,共有各種不同內容的銘文磚506種,年代最早的是北宋熙寧二年(1069),最晚的是民國4年(1915)。�

通天岩石窟

【通天岩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西北12公里處水西鄉境內。岩深谷邃,樹木參天,丹崖絕壁,風景秀麗,是一處發育較好的丹霞地貌景區。該景區分東西岩兩大部分。大量的古代摩崖造像和題刻均集中在東岩的忘歸、觀心、龍虎、通天、翠微等5處岩穴與峭壁之上,唐朝末年便開創為石窟寺,共有唐宋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國的題刻128品,是著名的石窟藝術寶庫。通天岩石窟的摩崖造像共分為三大類型:一是位於通天岩的4尊唐代圓雕觀音;二是從忘歸岩起,沿龍虎岩、翠微岩一線300餘米布局的十八羅漢造像,造像略大於真人,採用高浮雕的手法,完成時間在北宋早期,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華所在;三是以通天岩華嚴三聖造像為中心而展開的五百羅漢浮雕造像,完成於北宋中期。通天岩石窟的摩崖題刻,以北宋熙寧年間莆陽陳進之的題刻年代最早,後歷南宋、元、明、清、民國900多年未曾間斷。其中以宋代胡榘,明代王陽明、唐邦佐的題刻為上品。通天岩景區還有一滴泉、玉水池、陽孝本墓、普同塔、仙人井等古跡,以及山門半山亭、玉岩亭、惜春亭、群玉閣等現代園林景觀建築。其中群玉閣位於景區最高峰,登臨可遠眺贛江,俗稱望江亭。�

文廟

【文廟】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內厚德路東段。文廟在唐代為紫極宮,宋代改為大中祥符宮,後屢經興廢。明永樂四年(1406),祥符宮擴建完工,道士劉淵然特捐大銅鍾一口,現仍存。清乾隆元年(1736),知縣張照乘將縣學遷於此,現存建築為乾隆年間所建。因縣學又為祭孔場所,故又稱文廟。文廟建築群整體布局和主要建築均保存完好,現有大成門、廂房、大成殿、崇聖祠、節孝祠、尊經閣及廣場,佔地7000多平方米。整個文廟建築受嶺南建築風格影響較大,山牆起伏變化多採用曲線。文廟大成殿採用重檐歇山頂,覆以黃綠相間的剪邊琉璃瓦,並飾以青花瓷的屋脊和吻獸,加上彩瓷寶頂,顯得富麗堂皇。木構件中採用異形雕花拱,廊柱採用紅石柱,體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格。大成殿高13米,佔地700多平方米,是贛南古建築中空間體量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築,也是江西省現存的形制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學建築。�

贛州古瓷窯遺址

【贛州古瓷窯遺址】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市東郊七里鎮,故又稱七里鎮窯。窯址沿貢江北岸一線分布,東西長約2公里,南北寬約0.5公里,在1平方公里多的地底下,均為古代的窯址,同時還保存有高出地面的大型窯址堆積16處。贛州窯始燒於唐末五代,盛燒於兩宋,終燒於元代,是江西省境內宋代的四大窯場之一。贛州窯的產品主要為民間日用品,器形有枕、瓶、杯、壺、罐、碗、盞、盤、碟、缽、盂、爐、硯等。產品的胎質以陶胎為多,瓷胎較少。釉色有青釉、白釉、青白釉、褐釉、黑釉、窯變釉等多種,近年來還發現有少量的白釉開片瓷產品。贛州窯的青白釉瓷器可與同時代景德鎮窯的同類產品相媲美,仿漆器赭黑色釉則是贛州窯獨具風格的產品。產品中有一種劃胎柳斗紋點釉鼓釘罐,是贛州窯獨特的產品,在宋元時期遠銷日本、朝鮮一帶。贛州窯產品的裝飾工藝以刻劃為主,還採用印、雕、捏塑等工藝,常見的裝飾圖案為花鳥走獸。裝燒工藝在唐末五代採用墊柱支釘迭燒,宋代以後則採用墊餅匣缽裝燒,窯型以龍窯為主。1986年,曾清理出2座並列的宋代龍窯,各長30多米,為古代窯址中所罕見。�

舍利塔

【舍利塔】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東南,是慈雲寺的附屬建築,故又名慈雲塔。塔身六面九級,高42米,用青磚砌成。是一座穿腹繞平座而上的樓閣式塔,磚疊澀出檐,飾斗拱。此塔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塔身有"天聖元年"、"舍利塔磚僧"、"天聖二年女弟子陶一娘舍錢二十吊"等帶有紀年銘文的塔磚。此塔原有木檐迴廊,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遭雷擊焚毀,現僅存磚塔身,是一座保存較好的珍貴宋塔。�

八境台

【八境台】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東北隅古城牆上。始建於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章江與貢江在八境台下匯合成贛江,登上此台,贛州八景一覽無余,故取名八境台。此台建成時,主持建造此台的地方官孔宗瀚曾將登台所見繪成《虔州八境圖》,請蘇東坡按圖題詩8首。紹聖元年(1094),蘇東坡貶官嶺南路經贛州時,曾親臨八境台,在遍覽贛州的旖旎風光之後,深感原詩"未能道其萬一",遂補作後續一篇。宋代的贛州八景是:石樓、章貢台、白鵲樓、皂蓋樓、郁孤台、馬祖岩、塵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於景觀發生變化,在八境台上所見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環流、玉岩夜月、寶蓋朝雲、儲潭曉鏡、天竺晴嵐、馬崖禪影、雁塔文峰。八境台建成後曾屢遭火災。1984年重建時,改為鋼筋混凝土仿古結構。新台於1987年落成,共3層,高28米,斗拱飛檐,畫梁朱柱,並採用琉璃瓦蓋面,內部裝修有天花、藻井、彩繪,整個建築溢彩流金,巍然壯觀,憑江而立,氣勢挺拔。登上此台,城外的山水田園之美、城內的亭台樓宇之秀盡收眼底,其風光之秀,為贛州城之最。1955年以八境台為主體闢建八境公園,佔地7.6公頃,其中水面5.5公頃。�

郁孤台

【郁孤台】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西北的賀蘭山上,是古城區的制高點。取其地樹木蔥郁、山勢孤獨而名郁孤台。郁孤台在唐代宗時就有記載,距今已有1200多年。南宋淳熙初年(1174),著名詞人辛棄疾在贛州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時,曾留有名作《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一詞,郁孤台從此名揚海內。郁孤台在1982年重建時改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其形制外觀均未改動,仍為3層,高17米。登上郁孤台,可俯瞰贛州城全景。�

浮橋

【浮橋】為了溝通城鄉交通,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知州劉瑾在章江上架設了第一座浮橋--西津橋;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知州洪邁在貢江上架設了東津橋(即現今的建春門浮橋);淳熙年間(1174~1189),知州周必正在鎮南門外的章江上架設了南河浮橋(即南橋)。贛州3座浮橋,從宋代開始建造,其架橋方法一直沿用到現代,對溝通城鄉之間的交通發揮了巨大作用。1985年和1990年西河人行橋、南河大橋建成後,先後拆除了西津浮橋和南河浮橋,目前仍保存了最長的建春門浮橋。此橋全長400米,共用100隻木舟,每3隻為1節,整座浮橋分為33節,每日定時開啟,以通行船隻。此古老的交通設施,已沿用900多年,構成了贛州特有的人文景觀。�

福壽溝

【福壽溝】系古代贛州城的城市排水系統。宋代劉彝在熙寧年間(1068~1077)主持修建。整個系統分為福溝和壽溝兩大部分,福溝排城東南之水,壽溝排城西北之水。福壽溝根據贛州城的地勢,採用明溝和暗渠相結合,並與城區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既可避免溝水外溢,又可利用廢水養魚和種植水生植物。福、壽二溝均通過城牆下面的水窗,將廢水分別排入章江、貢江。整個福壽溝排水系統,是古代城市建設中富有創造性的綜合性工程。福壽溝在清朝初年曾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直至今天,贛州城的下水道系統仍然利用了福壽溝的地下暗渠和城牆下的水窗作為排水通道。�

玉虹塔

【玉虹塔】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市贛江西岸。是一座風水景觀塔,系明萬曆年間(1573~1620)都御史謝傑所建。塔下舊有玉虹橋,塔因此而得名,又因塔身刷有白灰,故俗稱白塔。此塔六面九級,青磚塔身,底部設有紅石須彌座,高30米,塔磚上多處可見"萬曆寶塔"的銘文。此塔結構為壁內折上式,外牆採光窗與內外壁之中的梯道巧妙地相互對應,便於採光,為明代磚塔的佳作。�

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內西津路田螺嶺巷口。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是一棟嶺南風格的建築,屋面的主體部分採用石灣所產的琉璃瓦蓋面,山牆以曲線形的弓式山牆為主,構件多採用拋光的雕花青石,十分雅緻,別具一格。廣東會館還是革命紀念地。1926年11月,贛州工人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清代,贛州城內還有山西、陝西、安徽、福建、吉安、南臨等會館。�

虎崗"中華兒童新村"舊址

【虎崗"中華兒童新村"舊址】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市東北郊,原為一片黃土崗。蔣經國主政贛南時,於1943年6月在此創辦"中華兒童新村"。兒童新村依山臨江,建築物錯落排列有1公里長,村中兒童最多時達1000多名,多為抗戰時期無家可歸的難童。1945年2月日寇進犯,贛州淪陷,兒童新村停辦。現保留有坊式山門、村公所、迎賓館、小會場、教室、宿舍和蔣經國舊居。�

峰山

【峰山】位於贛州城南,主峰距市區10多公里。峰山古名崆峒山,由寶蓋峰、獅子岩、牛軛崬、玉屏峰、席帽峰、金標峰、丫髻崬等山峰組成,寶蓋峰最高,海拔1016米。峰山森林資源豐富,現已開辟為風景游覽區、森林公園,有公路直通山頂,主要景點有獅子岩、寶蓋峰、石角龍潭瀑布、天子地仙人造字石、寶蓋峰石城、玉屏峰崆峒精舍遺址、單橋滴水寨等。獅子岩建有峰山別墅及配套的景觀建築。�

贛州公園

【贛州公園】位於城區中心,總面積3公頃。明清時期為道署衙門。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於衙東建甓園。乾隆二十四年(1759)累土為山,取名豐台。舊有甓園12景、豐台10景。1933年辟為贛州公園。現今公園東南部有動物園、山茶杜鵑園,東北部有廣場草坪、盆景園,西南部有鏡湖、長廊。整個公園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涼亭、畫廊、碧池、修竹裝點宜人。鏡湖築有典雅的三小亭、兩水榭,曲廊回檻相通,假山疊石依託,水光山色,獨成天地

㈢ 請問下蘇州最好玩的旅遊景點是那幾個啊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自古就是旅遊的好去處,小編特收錄了今年09年,蘇州旅遊景點排行榜,希望對你的旅遊有指導作用哦
NO.1啟園
啟園
啟園,俗稱席家花園。始建於1933年,由旅滬工商業者席啟菘個人出資建造工程費時三年,耗資10萬銀圓。園林位於太湖之濱,依山傍水,風景獨好,為江南少有得山麓湖濱園林,園內藏山納湖,非同步易景,既融蘇州園林小巧玲瓏,曲折幽深的藝術特色,又具脈接七十二峰,波連三萬六千頃的粗獷氣魄。整個園內廳堂軒榭、廊舫齋館,花徑曲橋,散落其間,與天然山水渾然一體,風光旖旎,令人心曠神怡!
其主建築為"鏡湖廳",雄視於層林山水之間,端莊典雅。憑欄遠眺,青山為背,綠水鋪前,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確能添人游興。廳前一湖名:鏡湖,四周置滿假山。湖前為花園及小景,再往前就是太湖大堤,中以石橋兩座連接太湖和園內環河及鏡湖。人立石橋,但覺太湖碧波滔滔,近在腳下,遠處水天一色,大有海闊天空之感。
NO.2雕花樓
雕花樓
雕花樓原名春在樓,典出蘇州清代詩人俞樾名句「花落春仍在」。座落在蘇州東山古鎮上。
雕花摟佔地二畝,始建於1922年,為上海富商、東山人金錫之宅第,耗資十七萬銀元(合黃金3741兩),歷時三年才得以竣工。
整個建築處處有精美絕倫的雕刻。以質地論,有木雕、磚雕、石雕、金雕;以技法論,有浮雕、圓雕、鏤空雕、陰陽雕等。春在樓是整幢大樓的主體建築,廳內有金雕、磚雕、石雕、木雕,其分布密度堪稱天下之最。而據專家鑒賞,雕刻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正對著春在樓的磚雕門樓。它分上、中、下三欄:上欄為「八仙上壽圖」,以喻壽;中欄為「鹿十景」,以喻祿(鹿與祿諧音);下欄為「郭子儀拜壽」,七子八婿,子孫滿堂,以喻福。三根望柱分別雕福、祿、壽三星坐像,以示「三星高照,恩澤萬代」。中坊門額是磚雕陽文「隸修厥德」四個隸書大字;左右兩兜獨雕「堯舜禪讓」以喻德,「姜太公遇文王」以喻賢。在不足三平方米范圍內,雕刻的內容如此廣泛而又和諧同意,且造型古樸,結構嚴謹,雕工精湛,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作品,實極少見。
紫金庵
紫金庵位於東山古鎮的紫金庵創建於梁陳時期,唐貞元年間復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大殿左右兩壁十六尊泥塑彩繪羅漢像,相傳為南宋民間雕塑名手雷潮夫婦的作品;後壁八尊塑像,則是邱彌陀在明代末年增塑。
殿內十六尊泥塑彩繪羅漢像,比例適度,容貌各異,各顯妙相,姿態生動;它們面部表情細膩,富於性格特徵,衣褶流轉自如,能表現質感。稱頌它們「精神超忽,呼之欲活」實不為過。三尊大佛,形制古樸,為同類塑像中少見。觀音像神態安詳庄嚴,有唐塑「吳帶當風」之勢。殿內「慧眼」、「華蓋」、「經蓋」三寶著稱於世,表現了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寫實和傳神的優秀傳統,顯示了古代匠師們的高超藝術創造才能。羅漢群像等彩繪裝鑾工藝精湛,是清朝蘇州塑物彩畫方面的代表作品。世人稱紫金庵泥塑彩繪羅漢為「天下二堂半」之一堂,是我國雕塑美術史上少有的佳作。
NO.4天池山
天池山
「姑蘇名山無多少,唯有天池形勢好。四面山光施彩色,松柏常被白雲繞。」清代詩人王珏的一首七言絕句,是對天池山的最好的演繹。
位於蘇州西南藏書鎮境內的天池山,與姑蘇名山天平、靈岩一脈相連,是浙江天目山的余脈。因半山坳中有天池,故而得名。景區以山林、石景、泉水而著稱,山明水秀,環境清幽,這里有水底煙雲--半山中的天池清澈見底、藍天白雲、怪石嶙峋、林木蔥郁,皆倒映水中,浮影若現,美不勝收。這里還有奇峰秀石:巍然兀立,狀似含苞的蓮花峰;形象逼真,妙趣橫生的金蟾峰;峰嵐缺口,奇石林立的天門嶁,讓人目不暇接。
景區內最具歷史文物價值的,莫過於寂鑒寺內的三座石屋石佛,據考證,三座石屋相繼建於元代至正十七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此外,東西石屋內,還設有石佛,兩座石佛均因石制宜,天然渾成。石屋石佛,是研究元代建築與雕刻藝術的珍貴材料。
NO.5穹窿山
穹窿山
穹窿山景區歷史悠長,集政治、軍事、宗教、文化於一山,豐富的人文景觀是其又一資源優勢。古代大軍事家孫子隱居在此,並寫出了中國歷史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十三篇》。清帝乾隆六次臨山,留下無數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西漢大臣朱買臣,曾在此砍柴、讀書;抗金名將韓世忠與部下更相聚於此觀景賞月。全長12公里的盤山公路蜿蜒曲折,直達山頂,貫穿各個景點,著名景點有:孫武苑、朱買臣讀書台、望湖園、上真觀、寧邦寺、玩月台等。
穹窿山景區是我們秉承吳中區「做美太湖山水,打造吳中新城」的重點項目工程,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旅發公司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景區風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後的開發建設將在加強景區基礎配套的基礎上,更著眼於旅遊景區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的合理搭配,更注重於景區文化內涵的拓展和延伸。相信隨著景區的深度規劃策劃,穹窿山景區一定能成為一座以自然生態資源為基礎,以孫子文化為主題,以宗教文化、皇家文化、休閑文化為補充的太湖第一名山、聖山。
NO.6拙政園
拙政園
此地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後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借用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音:yù,<書>賣)蔬,以供朝夕之膳(饋)……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園名。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拙者)的「政」事。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4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復初名「拙政園」。拙政園全園佔地78畝(520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
NO.7獅子林
獅子林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江蘇省蘇州市城區東北角的園林路23號,佔地1.1公頃,開放面積0.88公頃。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禪師建菩提正宗寺,元末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中峰禪師曾倡道天目山獅子岩,取佛書「獅子吼」之意,易名為獅子林。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歲的大書畫家倪瓚(號雲林)途經蘇州,曾參與造園,並題詩作畫(繪有《獅子林圖》),使獅子林名聲大振,成為佛家講經說法和文人賦詩作畫之勝地。清乾隆初,寺園變為私產,與寺殿隔絕,名涉園,又稱五松園。1917年為顏料買辦商人貝潤生購得,經9年修建、擴建,仍名獅子林(園東為貝氏家祠、族學和住宅)。由於林園幾經興衰變化,寺、園、宅分而又合,傳統造園手法與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貝氏家族把西洋造園手法和家祠引入園中,使其成為融禪宗之理、園林之樂於一體的寺廟園林。
NO.8蘇州虎丘公園
蘇州虎丘公園
遠古時代,虎丘曾是海灣中的一座隨著海潮時隱時現的小島,歷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最終從海中湧出,成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們便稱它為海涌山。「何年海涌來?霹靂破地脈,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蒼壁。」宋人鄭思肖的詩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來。如今虎丘雖已遠離大海,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蹤影,海的信息。人們來到虎丘,未踏進頭山門,就看到隔河照牆上嵌有「海涌流輝」四個大字;進山門後,一座石橋跨過環山河,橋被稱作「海涌橋」;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沖刷而致;憨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湧泉」;擁翠山莊月駕軒內立有清代學者錢大昕書寫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過望海樓、海泉亭、海宴亭等勝景。在歷代文人筆下,更可見虎丘與海的淵源,「海當亭兩面,山在寺中心。」(白居易)「寶剎近城郭,峰從海涌來。」(顧瑛)「嘗疑海上峰,湧起自天外。
望採納

熱點內容
小盆栽起名 發布:2024-11-25 07:40:02 瀏覽:725
南京地區耐寒好養的綠植盆栽 發布:2024-11-25 07:38:27 瀏覽:893
梅花561 發布:2024-11-25 07:33:15 瀏覽:223
冬天開的茉莉花品種 發布:2024-11-25 07:33:14 瀏覽:179
男朋友情人節要出差 發布:2024-11-25 07:33:06 瀏覽:628
萊蕪黃花店 發布:2024-11-25 07:25:43 瀏覽:526
櫻花沒有香味 發布:2024-11-25 07:21:00 瀏覽:1000
客廳多放綠植有危害嗎 發布:2024-11-25 07:20:52 瀏覽:293
玲蘭花作文 發布:2024-11-25 07:20:50 瀏覽:701
植物修剪盆景 發布:2024-11-25 07:08:21 瀏覽: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