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式盆景
⑴ 冬季細雨川盆景怎麼養護
公司
南大幼兒園
綠化環衛管理中心
物業管理中心
蘭達工程監理
西苑會議中心
友情鏈接
首頁 花卉介紹 家庭園藝
冬天盆景怎麼養
2019-10-29
進入冬季,隨著天氣逐漸轉涼,樹木也開始落葉,同樣地,為確保樹樁盆景的冬天養護
管理,總結了三點養護要點,1、水適量,勿施肥。2、不修剪,滅病蟲。3、保光照,防寒
凍。
有朋友問過花盆裡積了厚厚的雪還需不需要澆水?答案是一定要澆的裂攔陵。積雪融化變成水
後才能供植物吸收,堆雪是沒有用的,植物一樣會缺水旱死。所以該澆水的時候一樣得澆
。
1、水適量,勿施肥
冬季澆水應做到寧干勿濕,土不見白不澆水。要在中午澆水,一次澆透為好,晚間不宜
澆水,否則易受凍害。對針葉類、蠟葉類及葉層厚密、青翠婆娑的景觀樹,結合噴水沖洗
葉面也很有好處。冬季盆景樹不宜施肥,但在入冬前15天應結合除草鬆土,殺滅病蟲,施
一次以磷鉀為主的肥,爭取冬前植株生長健壯,提高禦寒能力。
2、不修剪,滅病蟲
冬季氣溫低,生長活力低,一般不宜修剪。
冬季除蟲可減少翌年的病蟲危害,入冬前要對整棵樹噴一次等量式的波爾多液,預防病害
。發現樹干有洞穴,可用葯棉堵塞,或以泥漿拌石灰粉、硫黃粉塗洞,以起到滅殺過冬蟲
卵的效果。地下部分(包括盆土)則衡洞採用樂果乳油及敵敵畏混合液稀釋澆灌殺蟲即可
3、保光照,防寒凍
不同植株需要不同光照時間,如針葉類的松柏、常綠細葉榕、雀梅、山指肆戚甲等光照時間
要長,一天照8小時最理想。對不耐寒的米蘭、五色梅、九里香等,在氣溫低於6攝氏度以
下時,用塑料薄膜遮蓋防護,或搬到向陽處。
⑵ 四川有哪些傳統文化
川劇的變臉
四川連廂及肉蓮花表演大師牟慶雲、四川相書表演大師魯國華及飛刀花鼓惟一傳人劉陶
川劇 【川劇】又稱川戲。四川的代表性戲曲劇種。流布於四川和貴州、雲南、湖北、台灣等省。分上壩、資陽河、川北河、下川東四條"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壩派的中心。川劇歷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間"花部"戲曲勃興,繼有柳子腔、皮黃腔入川,逐漸與四川語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間小調和秧歌相融合,衍化為川劇的崑腔、高腔、胡琴、彈戲及燈戲,形成了風格統一的四川地方劇種。民國初,三慶會劇社匯集五腔劇目於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劇擁有上千劇目,尤以喜劇著稱。傳統表演程式自成體系,常為其他戲曲劇種借鑒吸收。還有變臉、藏刀、踢慧眼等多種特技表演。1949年後,川劇藝術進一步發展,多次組團到全國各地及歐、亞數國演出,受到觀眾贊賞,被譽為"天府之花"。著名演員競華、楊淑英、笑非、曉艇、藍光臨、劉芸、陳巧茹等,著名鼓師王官福等,均在觀眾中享有盛譽。?
木偶戲
【木偶戲】成都木偶形成於唐代,此後遍及城鄉。當時的木偶叫精木偶,長約0.3米,短小精幹,操作方便。上演的劇目如《引鳳樓》、《金山寺》、《群仙會》等皆為川劇傳統劇目。班社有祥瑞班、瑞樂班、字均班、榮華班等,多在各種神會、廟會及茶館、院壩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戲逐漸衰落。1949年後木偶戲得到重視,組建了專業的木偶皮影劇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製作精細,造型美觀,已採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木偶的手簽子在衣服之外,稱為"外支棒"的杖頭木偶,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現代戲有《老公公種紅苕》、《調皮的小白兔》、《劉文學》、《雷鋒參軍》等。成都木偶曾先後應邀到德國、荷蘭、瑞典、泰國、日本等國訪問演出,受到好評和歡迎。?
諧劇
【諧劇】曲藝表演藝術家王永梭首創的一種"詼諧戲劇"。一人獨演,不講究服飾場面,道具極其簡單,演員是劇中唯一主角,即劇中的第一種人--看得見的人;通過舞台道具的依託和語言、表情、動作表演,以不同側面向觀眾顯示劇中的第二種人--看不見而似乎看得見的人。這是諧劇特有的表演手法。創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時期就創作出了《扒手》、《趕汽車》、《黃巡官》等20多個諧劇節目,1949年後又改編了《在火車上》、《結婚》、《十二點整》、《蘇二哥》、《打百分》等有影響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諧劇選》。1989年四川省舉辦了諧劇比賽,各省區方言諧劇紛紛登台獻藝。?
四川評書
【四川評書】又稱評話,清初盛行四川,以說為主,輔以動作,以四川方言講述見稱。說書人藉助一張桌子,一塊醒木,一把扇子,一條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時間,不擇地盤,書文可長可短,書資憑聽書人隨意給付。四川評書分"清棚"與"擂棚"兩大類。"清棚"重在文說,以清談為主,偏在文采,妙語連篇,以文取勝,以情動人。"擂棚"重在武講,以吼喊為主,摹擬形容,說書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講,手比足劃,眉飛色舞,力求形態逼真。當中又分"條書"與"墨書"。"條書"無底本,憑說書人編造故事;"墨書"有底本,說書人根據底本加工潤色,一部書能說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條書"傳統段子如《雙貴圖》、《十美圖》等,"墨書"傳統段子如《三國演義》、《水滸》等,總以野史、俠義、公案、神話、奇觀為主。現代書目有《紅岩》、《林海雪原》、《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等。?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又名道琴或道情。清初流行在成都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最早始於道教勸善說道,曲調為"玄門調"與"南間調"。光緒年間,曲藝藝人利用其改唱《東周列國》、《三國演義》等歷史故事。使用樂器是長約1米、直徑6.6厘米的竹筒一支,在其一端蒙上豬護心油皮(現用小腸皮),再以兩塊竹片子,長1.7米,加上碰鈴伴奏或自唱自奏。民國初年始稱竹琴。演唱形式有"群唱"與"單唱"。"群唱"是由5人組合坐唱。1953年首屆西南戲曲調演,由著名竹琴藝人楊慶文將坐唱的"群唱"改為站唱的一人獨演。竹琴唱腔"省調"又稱"壩調"、"上河調",流行於成都地區。著名竹琴老藝人賈樹三又將川劇、揚琴與竹琴融為一體,創出"賈派"竹琴。"賈派"竹琴擅說各地不同方言,描摹不同人物,字正腔圓,細膩入微。擊琴能奏出千軍萬馬之聲,似有波瀾壯闊之勢,曲目以《三戰呂布》、《華容道》等為代表。?
金錢板
【金錢板】曾名"金劍板"、"三才板"、"金簽板",是流行於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種民間曲藝演唱形式。形成於清初,早期多以跑鄉場、扯地圈為主,後進入茶社書場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詞多為節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語演唱,唱詞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劇曲牌與四川民歌為基礎形成。金錢板板質以楠竹或斑竹製成,共3塊,每塊長30厘米、寬3.3厘米、厚約0.5厘米,其中兩塊中嵌有小銅錢或金屬片,故名"金錢板"。它可擊出風雲雷雨九種不同節奏、音響。其流派分"花派"、"雜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熱鬧,且打且耍,眉眼身法靈活自如;"雜派"唱詞長短運用自如,不受節奏拘束,唱一段說一段,說中帶唱;"清派"重視咬詞吐字,字正腔圓,細膩准確,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虛字尾音出現,表演動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趕會》、《瞎子算命》、《貨郎子》、《繞口令》、《十八扯》、《老實話》、《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錢板藝人鄒忠新在1949年後吸取各藝術流派之長,不斷改革創作,演出了《倆相幫》、《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凱歌》、《雙槍老太婆》、《偷雞》等。?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成都在30年代成立"清音職業工會",後更名為"清音曲改會",即得現名"清音"。四川清音於清乾隆年間由民歌小調發展而成,屬於歌唱體牌子曲類的曲藝說唱藝術形式,曲調豐富,唱腔優美。流傳至今有8個大調、100餘支小調,唱段200多支。大調多以故事傳說為主,小調多採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調演唱。伴奏樂器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樂器。表演時由女演員一人獨唱,右手擊竹鼓,左手擊檀板,自擊自唱。近年來又開唱長篇曲目如《白蓮女傑》,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韻文、散文交錯演唱。四川清音分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調"為上河派,其唱腔輕盈,細膩圓潤,在運腔中有一種風格獨具、跳躍式的連續頓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藝術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詣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輕柔婉轉,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譽稱。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風箏》、《斷橋》、《秋江》、《綉荷色》、《黃繼光》、《趕花會》等。?
成都揚琴
【成都揚琴】源於成都,早在清乾隆年間即在成都等地流傳,主要以揚琴伴唱而得其名,並有"坐地傳情"之稱。它吸取了川劇、清音、竹琴諸家之長,通過唱腔道白,融敘事、抒情為一體,有層次地表現戲劇情節,多為生、旦、凈、末、丑5人演唱,分別操揚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邊唱邊奏,其唱腔優美,韻味濃郁。唱腔分大調、小調(越調),大調屬"板式變化結構",應用較廣;小調屬"曲牌聯套體結構",抒情較強。傳統曲本多採取敘事與代言相結合的體裁,曲本分大本與單折兩類。其流派分"南會"、"北會"兩派。"南會"因盲人多,對於唱腔非常講究;"北會"並非盲人,對詞本則特別考究。1925年,揚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人學唱,培養出了洪鳳慈、張大章、卓琴痴等風格獨特的"堂派"藝人。三四十年代,揚琴在省內日益盛行。1949後,四川揚琴發展很快,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揚琴演唱藝術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揚琴。"德派"揚琴以聲、腔、情、韻結合揚琴伴奏的急、徐、強、弱的諧美,來表達其感情、刻畫人物。代表傳統節目有《活捉三郎》、《碧蓮放子》、《祭江》、《祭塔》、《香蓮闖宮》等,現代節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等。?
成都燈會
【成都燈會】成都一年一度的燈會在青羊宮舉辦。這一中國古老的民間習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現。燈會盛況空前,各種燈競相展示,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吊燈、掛燈、走馬燈、鯉魚燈、荷花燈、壁燈、鰲山燈、大花籃等等,有濃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大多採用大眾所熟悉的川劇劇目、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市政建設、工業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當代的主要建設成就。製作精美,是成都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展示了成都民間彩扎技藝和書法繪畫等高超的傳統藝術。?
成都花會
【成都花會】成都是古代有名的"花城",它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根據傳統習慣,人們一般把"百花生日"(農歷二月十五日)--花朝節的前後定為成都"花市"。直到今天,仍然沿用這個延續千年的傳統習俗,年年在青羊宮舉辦"花市",從而發展成為民間喜愛的春遊盛會。屆時花農群集,城鄉居民紛紛前來趕會,賣花、賽花、賞花、交換良種和互相學習培種技術,各種小吃和地方土產沿街擺滿。成都海棠、梅花、玉蘭、山茶、迎春等享有盛名。宋陸游詩:"碧雞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從詩中可想見當年成都花市的盛況。遊人不斷,熱鬧非凡,當地稱之為趕花會。?
成都盆景
【成都盆景】成都盆景屬於川派,是中國盆景藝術的主要流派之一。盆景是我國傳統園林藝術,它運用"縮龍成寸"、"咫尺千里"的藝術手法,創作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我國盆景藝術,有江南、嶺南、劍南三大流派,劍南派以成、渝兩地為代表,著重表現四川名勝山水的獨特風貌。奇花異草、險峰怪石、青山綠水,無不進入成都的盆景之中,使人們從盆景中得以享受到成都的大好風光,深受人民的喜愛。?
木芙蓉
【木芙蓉】成都又名蓉城,源於五代時後蜀主孟昶愛植芙蓉花。現在成都人對蓉花仍懷有深厚的感情,公園、商店、街道的名稱多冠以"芙蓉"的稱謂。木芙蓉系落葉灌木,枝葉密被星狀短柔毛,樹冠開展,花大色艷。品種有醉芙蓉、白芙蓉、紅芙蓉、五色芙蓉等,開花時間在10~11月,正是百花凋落時節。?
成都茶館
【成都茶館】四川人飲茶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已有2000多年。成都茶館大都分布在成都市區、效區的大街小巷、公園名勝,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場所。成都人喝茶講究舒適、有味。茶館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穩、貼身,或靠或坐不覺累,閉目養神不怕摔。茶具用的是"三件頭",即瓷碗、瓷蓋和金屬托盤(又稱茶船子),以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為上品。沖開水用的長嘴壺,沖茶亦講技術,高明者從頭至尾點滴不漏,賞心悅目。茶館供應糕點糖果,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如下棋、說唱、相聲等。就其特色來說,可分老茶館、新茶廳、文化茶園、棋園茶座。茶品種極多,花茶、龍井、毛尖、沱茶,應各人不同喜好。?
蜀錦
【蜀錦】是成都歷史悠久的傳統絲織品,與南京雲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齊名。全系真絲織品,質地柔軟,色澤艷麗,品種多樣,牢固耐用,富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產品分被面、衣料、裝飾錦,以被面為主。其主要錦樣有方方錦、月華錦、雨絲錦、浣花錦、鋪地錦。蜀錦歷史悠久,秦漢末年已有大量生產,蜀丞相諸葛亮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唐代蜀錦技術有很大發展,並遠銷到日本、波斯。北宋建立成都錦院,元明以來品種更多,應用更廣。?
蜀綉
【蜀綉】同江蘇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廣東的粵綉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綉。它以嚴謹細膩的針法,淡雅清秀的色彩,優美流暢的線條,中國水墨畫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受到國內外的贊譽。蜀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晉代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中,把蜀綉稱為"蜀中之寶"。蜀綉的品種豐富多彩,根據它的用途,大體可分為日用品和欣賞品兩類,前者實用價值高,後者藝術效果強,其構圖取材於名家的山水人物畫。另外雙面綉亦很有名。?
漆器
【漆器】成都漆器在西漢時期就有很高的水平,中國出土的大批漆器中刻有成都製造的字樣,而且至今完整如初,令人驚嘆不已。主要原料為漆和丹朱,以"雕花填彩"見長,用煉制後的生漆塗飾在各種不同的底胎上,經反復研磨、雕花、填色彩,再拋光、清光而成。用刀如筆,剛柔兼備,線條流暢,平整光亮。紋樣常用梅、蘭、竹、菊等進行裝飾,用傳統工藝,造出了大量古色古香的仿古漆器;同時發展暗花、隱花、描繪等新工藝,使漆器更加豐富多彩。主要產品有瓶、盒、盤、缸以及漆塑人物、掛屏等。由於成都漆器把實用性同裝飾性有機結合,是富有使用價值的藝術品,深受國內外客人歡迎。?
銀絲工藝
【銀絲工藝】以白銀為材料,運用花絲和點鏨技法,按照設計要求,交互用填絲、累絲、炭絲、穿絲、搓絲和在銀片上鏨出點、線、面浮雕圖案組合而成。結構嚴謹、造型別致、虛實相間、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傳統產品有婦女用的首飾釵、環和兒童服飾品羅漢、八仙、獅子滾綉球以及生活用品銀耳碗、銀鑲筷子等。近年來的"底紋襯托"新技藝,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種。?
竹絲瓷胎
【竹絲瓷胎】又稱"竹絲扣瓷",是從優秀的民間工藝中發展形成的,屬於竹類編制中的一種工精藝高的特種編制工藝。它是用很細的竹絲、很軟的竹篾依胎編織而成,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的雙重價值。19世紀末葉,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質獎章,被譽為"東方藝術之花"。竹絲瓷胎選料嚴格,編制難度大。傳統色彩以古銅色為主,輔以竹絲本色和黑色竹絲。圖案各異,品種繁多,花色翻新,主要產品有花瓶、咖啡具、茶具、飯碗、首飾盒、煙具、竹壓盤等。?
絹扇
【絹扇】絹扇是宮扇的一種,原是貴族婦女的賞玩之物。成都絹扇繼承了古絹扇的造型,以鐵絲作框,楠竹片作柄,彩色線帶蝴蝶結為墜,價廉物美,大方實用。絹扇以扇畫面的格調高雅為主要特色。成都絹扇工筆重彩,與清麗淡雅的蘇杭絹扇不同,採用木版水印、印線填彩和手畫為表現手法。?
薛濤箋
【薛濤箋】即浣花箋,是唐代女詩人薛濤依照松花箋紙設計製造的一種小彩箋。因薛濤用以寫詩與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唱和,故名。以胭脂染成,花紋精巧,顏色鮮麗。唐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川》詩雲:"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鉤。"五代詞人韋庄《乞彩箋歌》雲:"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手把金刀擘彩雲,有時剪破秋天碧。"薛濤箋在我國制箋發展史上,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蜀箋
【蜀箋】古代成都的一種木刻彩印、圖文兼具的詩箋。在唐與蜀紙(即麻紙)齊名。成都浣花溪是歷代造紙制箋的中心。主要有松花箋、薛濤箋、十色箋等,其中尤以薛濤箋著名。文人學士寫詩多愛用蜀箋,蜀箋的發明,推動了後代詩書畫的發展。?
十色箋
【十色箋】又名謝公箋,俗稱鸞箋或蠻箋。謝景初(1019~1084)字師厚,北宋富陽(今浙江富陽)人,博學能文,尤長於詩。他創造的箋因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黃、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十色,故稱十色箋。韓浦《寄弟蜀箋》詩雲:"十樣蠻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即指此箋。?
詩婢家
【詩婢家】位於成都市春熙路北段。是一家字畫裝裱作坊,與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雲軒"、杭州的"西泠印社"齊名。建於1920年,在字型檔街,後遷羊市街。因主人姓鄭,便借用中國漢代經文學家鄭玄家的奴婢皆懂詩文,並能以詩句互相對答的故事取名。經營名人字畫,文房四寶,水印詩箋,木刻水印等,所制水印箋質朴雅緻。?
川菜
【川菜】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歷史悠久著稱。成都為川菜正宗。川菜可以用選料嚴、刀工精、調料鮮、烹制巧、造型美來概括。成都川菜又以高級筵席、聚餐宴會、大眾便餐、家常風味、民間小吃形成自己的風格體系,講究色、香、味、形,注重味多、味廣、味道變化多樣,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贊譽,有麻辣味、紅油味、椒麻味、魚香味、豆瓣味、醬辣味、怪味等。烹調方法多樣,而且每樣都有自己獨特的工藝要求。現川菜品種已達4000多種,其中名菜達300多種。成都著名川菜餐館榮樂園位於人民中路137號。最早建於1911年湖廣館街,由威樂齋、藍光鑒兄弟開辦,善於以美味湯菜調劑席面而形成獨具的特色,精心製作的奶湯使人回味不絕,傳統名湯"開水白菜"也博得中外遊客的稱贊。其他如"雙烤雞"、"干燒魚翅"、"酸辣海參"等都是榮樂園的名菜。努力餐也是成都著名的川菜館。位於成都市祠堂街55~57號,1929年由中共四川省軍委書記車耀先創立。所製作的生燒什錦、宮保雞丁、清湯三鮮、蒸碗飯、大眾面點等,以正宗川味、價廉物美而著稱,有歌謠贊道:燒什錦,名滿川,味道好,努力餐。被群眾稱為經濟實惠的平民飯。?
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川味名菜之一。清末丁寶楨在任四川總督期間,好用青椒烹飪雞丁,又因為他曾在京仕官宮保,故而取名宮保雞丁。後來發展為用干辣椒過油成棕紅色,將肥仔公雞腌肉切成丁爆炒,再放佐料和花生米合炒,色香味極佳。?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四川人喜愛吃的一種經濟小菜,是將鮮菜放入鹽水壇中泡製而成。開胃解膩,是筵席中調味佳品。成都餐館中專制泡菜的廚師利用各季的鮮蔬菜,泡製出光澤鮮艷、脆香可口、具有多種復合味型的泡菜。有些菜可泡多年不變味。?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川味名菜之一。清朝同治年間,陳麻婆在成都萬福橋頭開了一家餐館,因她煮豆腐色鮮味美,過往挑夫都於此歇腳就餐,生意興旺,又因她是麻臉,故名。其主要成分是豆腐和牛肉,豆腐和牛肉的製作亦有特色,豆子系精心選用,牛肉的品位要求很高,再配上原湯、紅油燒燴,加進適量的調味品製成。由於製作精細,價廉物美,頗負盛名。?
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是經過精製並加用調料的"涼拌牛肉"。據傳說創始人郭朝華和他的妻子,推車叫賣,因調製得法,香味濃郁,被稱作"車行半邊路,肉香一條街",兩人夫唱婦隨,生意十分興旺,因起初賣的原是些牛肉、牛心、牛肚等雜薈,而稱作"薈牛",因"薈"、"肺"發音相近,故得名。特點是肉料精選、香料精配、厚薄勻稱、攪拌入味。?
⑶ 何為盆景流派
我國抄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各襲地地理因素不同,文化風情有異,盆景流派也異彩紛呈。就樹木盆景而言,在1981年國家城市建設總局科研成果------《中國盆景藝術的研究》中,對我國樹木盆景的主要流派作了概述。它們是:①以廣州為代表的嶺南派,②以成都為代表的川派,③以江蘇省蘇州為代表的蘇派,④以江蘇省揚州為代表的揚派,⑤以上海為代表的海派。一時被稱為中國樹木盆景之「五大流派」。
除了上述主要流派之外,還有不少重要流派頗值一書,如歷史悠久的通派盆景(以江蘇省的南通、如皋為代表)、徽派盆景(以安徽省歙縣為代表),大氣磅薄的浙江盆景,形神別具的湖北盆景以及以榕著稱的福建盆景、以檉柳見長的中州盆景、以果樹聞名的徐州盆景,還有風格雄渾蒼勁的台灣盆景等,均有各自鮮明的藝術特色。
就山水盆景而言,由於它是自然山水景色的縮影,移天縮地,小中見大,富有詩情畫意。山水盆景的創作,既離不開師法自然,又少不了參照畫意。盡管各地所取石種有所不同,但反映的客體內容以及表現形式、加工方法等基本類似,故一般不作流派論。
⑷ 川派盆景的規則式造型形式
川派盆景的造型有規則式與自然式兩 種形式。以規則式為主,因為它是川派盆景藝術的代表。規則式講究「身法」,所謂「身法」就是蟠縛主幹的造型方法,它是川 派盆景藝術的主要特色。和揚派盆景一樣,自幼培養以蟠扎技藝 見長,表現了川派盆景嚴謹、奇雄的風格。在川派盆景中,不同 的造型有不同的「身法」。規則式主幹有十種表現形式(身法)。
①掉拐法先選擇從未蟠扎過的小樹,帶土掘起,斜栽於盆 中,傾斜角度大約在300~40。之間。斜栽的目的,是為了便於蟠 縛第一個彎子。如果樹向右斜栽,則第一個彎子蟠向左邊。若樹 1日左斜栽,則第一個彎子向右邊。第二彎是全株的主要彎子。如 樹梢向東方傾斜,第一彎則將樹梢蟠向西方。此時若作者以背靠 北方,面對南方而站立,第二彎將指向西方的樹梢掉轉頭指向北力,第二彎的彎內面向作者,這是正面對著作者;相反,將樹梢 轉向南方,則彎背對著作者,作者看到的是彎子背面。這就是將 第一彎橫拐成第二彎,「掉拐」由此而得名,所以第二彎有兩種 蟠扎的方法。掉拐通常是一對,一株彎內向著作者,一株彎背向 著作者。陳設在門廳兩側。第三彎是再將第二個彎子拐回來。四彎、五彎是來回彎曲,五彎做成頂片,有時還再加一個六彎做成 頂片。習慣蟠成五個彎子,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一彎、二拐、三 出、四回、五鎮頂,或稱一彎、二拐、三懷、四抱、五照足。鎮 頂和照足都是做成頂片的意思,並且要求頂片和干基部(足)在一條與地面的垂直線上。
造型完畢後,從正面看,可以看見第一個彎子和第二個彎的一部分,三彎以上看不見了,是一段直干。所以稱「一彎大,二 彎小,三彎、四彎看不到」。由側面看,第一個彎子看不到,是 一段直線條,第二個彎子可見一部分,第三個以上的彎子全部可 以看見。此種形式在主幹蟠曲方面確實下了很大功夫,具有很深 的道理。巧妙地運用了露藏關系,從正面轉側面,各個彎子漸隱 漸現,隱現交替,不論站那一面,都不可能見到所有的彎子,確 實使人有一種變化莫測的感覺。
②對拐法又稱正身拐,主幹在同一立面上來回彎曲。彎子 的大小,自下而上逐漸變小,無帶子。從正面可以看到全部彎 子,在側面看不到彎子。此式適合於陳設門、廳兩側,左右各 一,頗為壯觀。
③滾龍抱柱法又稱螺旋彎。第一彎與第二彎的蟠曲方法與 掉拐相同,第三個彎子以上是盤旋麗上,經過蟠縛,主幹呈螺旋狀,如古代宮殿中龍柱形狀,故稱滾龍抱柱。又如旋卷的螺體,故又稱螺旋彎。
④方拐法又稱漢文彎,此形與對拐相似,只是對拐的彎子呈弧形,而方拐的彎子是方的「弓」字形。流傳於川西郫縣、灌縣、彭縣、新繁等縣。此型多用垂絲海棠、紫薇兩個樹種。蟠縛時,先在主幹兩側各立小竹竿一根,再扎以橫的小竹竿,紮成方格形。待嫩梢長到適當的時候,將嫩梢捆縛到方格上,並使嫩梢的轉角成為直角,形成方格狀的彎子。因為嫩梢不易斷裂,成型需要10—20年時間,費工較多。但形態別具一格,還是會給人 以一種新的藝術感受。
⑸三彎九倒拐法方法先是自莖基部(足)起向上,如對拐法一樣.蟠扎九個彎子至頂端。再在與九拐垂直的立面上蟠曲三個大彎子,三個大彎子形成正面,九個小彎子是側面。故稱三彎 九倒拐。樹種有羅漢松、垂絲海棠、紫薇、石榴、水杉等。此式盛行於川西重慶、大邑、溫江、灌縣等地。
⑥大彎垂枝法先將主幹蟠藍成一個大彎子,將大彎頂部以 上的主幹剪去,留下的彎子上的枝條也全部剪去。如果在彎背上。靠近彎頂處有可以蟠成後足盤的枝條也可留下不剪。此後足盤的要求是,下垂,且能蟠三個以上的枝盤,否則這個枝條也不要留下,用巴接(一種高接法)法接一枝條作後足盤。前足盤用倒接巴接法,在大彎的彎內頂部,後足盤枝條上一點的部位,倒接一枝條,蟠成前足盤,促其下垂,其上需蟠三至五個枝盤。大 彎頂部也巴接一枝條做成頂及四至五個枝盤。此法技術性強、難度大、時間長、用工多。蟠縛一株,需用四株,即主幹大彎一株,前足盤、後足盤、頂部巴接各一株,巴接植株宜栽植在高l 米的六方形花台內,高接者用花盆。此形動勢較強,垂枝倒 掛。
⑦接彎掉拐法又稱逗身掉拐法,先將樹干自40~50厘米 高處截去,大樹可高一些,小樹要低一些。掘起斜栽,傾斜度50度--70度為宜(與地面的夾角)。待新枝萌發後,選一粗壯枝條蟠 作主幹的延伸,最好在主幹上,選一側枝作前足盤,再選一後足盤和一個帶子。主幹蟠縛近視三彎九倒拐。頂部與掉拐的上部相同,因此稱接彎掉拐。上半彎子是逗上去的,故又稱逗身掉拐法。此法適用於樹干不能蟠成彎子,或雖能蟠成彎子,但缺少枝 條的樁頭,此造型別具一格。
⑧逗身照蔸法又稱立身照蔸法,立身照足法。選擇沒有主 乾的樹蔸,掘起,根據樹形栽植。待萌發新枝後,選二三根生長 位置合適的粗壯枝條蟠為主幹。選兩根枝條的一主一輔,選三根 枝條的一主二輔。主幹蟠三至四個彎子,副干兩至三個彎子。樹 蔸似山,主副於則是山上之小樹。
⑨直身逗頂法又稱直干接頭法和直身加冕法,此法適用於 大中型樹樁。主幹不宜彎曲,乾的基部具有能蟠縛成三層以上枝 盤的枝條。截去頂端,選留主幹延伸的枝頭要具有兩至三個可蟠 紮成枝盤的枝條。
⑩巧借法又稱綜合法,主幹一部分似掉拐法或對拐法,或 滾龍抱柱法,或主幹某一段為直干處理。此法根據樹木的形態特 點。至於選擇何種造型,要靈活自由,以畫面的需要為准。這也 是一種有趣的造型方法。
⑶規則式出枝(枝盤)的形式
由上面所述不難看出,川派樹木盆景規則式造型是以主幹的 形態來區分和命名的。但是不同的造型形式,出枝也不~樣,也 就是配以不同的「枝盤」。川派盆景規則式出枝形式主要分平枝、滾枝、半平半滾三個類型。
⑴平枝式
①平枝式「出枝」亦稱側枝,也叫「枝盤」,屬於樹木盆
景中的「枝片」。每一出枝必須做到無拱翹,分枝排列均勻,形 如葉脈。初期為卵形或狹卵形,數年後枝葉增多,即成闊卵形、 扇形、圓扇形。每一出枝即為一枝盤,又稱「平盤」。每株通常 蟠10—14個枝盤,也就是前後各5。7盤(從觀賞面看是左右出
枝),屬左右分枝類型。處於最下部著生在彎背的第一出枝稱後
足盤,第二出枝位於彎內稱前足盤。後足盤以上的出枝,習慣上 稱二盤、三盤、四盤……七盤。位於樹頂的一盤出枝稱頂盤,各 個出枝之間的距離,不論在主幹上著生的位置遠近,均以枝盤的 末端之間的距離為准,同一植株各枝盤之間的距離應相等或接近 相等。若在應蟠出枝的部位缺少枝條,形成了空虛部位,此時可 借上方粗壯的長枝,使其延伸下垂增加一枝盤,以填補畫面中空 白之處,此枝稱「飛枝」。此手法不僅使畫面平衡,而且十分美 觀(圖4 22、圖4 23)。
⑶規則式出枝(枝盤)的形式 由上面所述不難看出,川派樹木盆景規則式造型是以主幹的 形態來區分和命名的。但是不同的造型形式,出枝也不~樣,也 就是配以不同的「枝盤」。川派盆景規則式出枝形式主要分平枝、滾枝、半平半滾三個類型。 ⑴平枝式 ①平枝式「出枝」亦稱側枝,也叫「枝盤」,屬於樹木盆 景中的「枝片」。每一出枝必須做到無拱翹,分枝排列均勻,形 如葉脈。初期為卵形或狹卵形,數年後枝葉增多,即成闊卵形、 扇形、圓扇形。每一出枝即為一枝盤,又稱「平盤」。每株通常 蟠10—14個枝盤,也就是前後各5。7盤(從觀賞面看是左右出 枝),屬左右分枝類型。處於最下部著生在彎背的第一出枝稱後 足盤,第二出枝位於彎內稱前足盤。後足盤以上的出枝,習慣上 稱二盤、三盤、四盤……七盤。位於樹頂的一盤出枝稱頂盤,各 個出枝之間的距離,不論在主幹上著生的位置遠近,均以枝盤的 末端之間的距離為准,同一植株各枝盤之間的距離應相等或接近 相等。若在應蟠出枝的部位缺少枝條,形成了空虛部位,此時可 借上方粗壯的長枝,使其延伸下垂增加一枝盤,以填補畫面中空 白之處,此枝稱「飛枝」。此手法不僅使畫面平衡,而且十分美 觀(圖4 22、圖4 23)。
②花枝平枝式此式除將 過於稠密枝條剪去外,基本上 是「見枝蟠枝」。不僅左右出 枝,而且可以前後出枝,屬樹 分四類類型。枝盤交錯,層次 緊密,尚可在同一發枝處齊皤 三、四枝盤,其枝盤的蟠扎方 法與平枝式一樣。下部枝盤長 大一些,向上漸漸減小。此式 適用於掉拐法、接彎樣拐法、 滾龍抱柱法。全株枝盤要疏密 均勻。
圖4—23枝盤平面圖 1初蟠後的枝盤2老樹枝盤 ⑵滾枝式又分大滾枝式與小滾枝式兩種,通常根據傳統 的習慣和樹木的特性,不同的樹種採用不同的枝式。 小滾枝型:此種形式的蟠扎方法基本上與花枝平枝式相似,見枝蟠枝,所不同的是這種形式有立彎、斜彎和回曲三種枝。樹 頂為尖頂形,主幹頂端不蟠枝盤。此型蟠成的枝盤組合成一個圓 錐形樹冠。從上往下俯視為橢圓形,整個樹冠連成一個枝片。 立彎枝是將主幹或枝盤上的枝條,向上蟠扎,使之與主幹並 立,填補主幹上沒有枝的空處。立彎與主幹並列,猶如副干,在 樹冠空虛部位蟠扎枝盤。 斜彎枝是將著生在枝盤上的向上生長的直立短枝與向下生長 的短枝,往旁邊蟠一至兩個彎子。由於彎子傾斜,所以稱斜彎 枝。又因彎子如懸掛的弓,故又稱掛弓枝。 回曲枝是在出枝蟠曲時,在出枝附近發生空缺,可將此枝條 蟠曲回去,填補空白,這彎曲回去的枝條叫回曲枝。 此型的要求是各出枝間的排列均勻或基本均勻,多餘的枝條 可以剪除,適用於觀花的樹種,如蠟梅、桃花、梅花、櫻花、榆 葉梅、郁李等。 大滾枝型:此型的主幹處理,用掉拐法與滾龍抱柱法。枝法 是見枝蟠枝,所有的枝條均不剪除,所有的枝條都要蟠完。蟠枝 時彎欹自由,主要是填平補齊,哪裡缺就往哪裡蟠。上、下、 左、右均可蟠枝。唯一要求是樹冠是一個枝葉均勻分布,沒有空 缺的圓錐形。葉的正面和枝的頂端只能向外,不能向內。從上向 下俯視為橢圓形。 此式適用於常綠闊葉樹種和枝頂開花的樹種。如杜鵑、山茶 花、桂花等。亦可一盆兩花或三花合栽,使其枝條交錯蟠扎。如 杜鵑花、白杜鵑、疏節夏花杜鵑三花合栽;紅、白、粉三色山茶 花及丹桂、金桂、四季桂的合並,就會顯得更加五彩繽紛(圖 4—24)。 ⑶半平半滾式此式又稱代平代滾式,是介於平枝與滾枝 之間,為一種綜合性的形式。蟠扎時採用花枝平枝式與滾枝式小 滾枝型的扎法,不同之處是不蟠回曲枝和連續幾個彎子的立彎 枝,或偶爾蟠立彎枝。適用於此式的樹種有垂絲海棠、西府海 棠、貼梗海棠、木瓜海棠、海棠等(圖4—25)。 圖4—24滾枝式 圖4—25半平半滾式 川派規則式樹木盆景的剪扎方法,全部采棕絲扎法,稱為 「絲法」。絲法又有「雙絲」與「單絲」之分,成都多採用雙絲 法,重慶則採用單絲法。 川派自然式樹木盆景,取法自然,造型形式自由,不拘格 律,講究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統一。此式有直立式、斜立式、平卧 式、懸崖式和其他形式等。
⑸ 欣賞自栽的盆景也是一種…
中國是世界的詩詞王國,歷代的詩人墨客對花草樹木情有獨鍾,以凝煉的語言,傳神的文字,十分生動地概括了山水花木的精神品格和風情韻致,還有不少是吟詠盆景藝術。
「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清玉片,截斷碧雲根。風氣通岩穴,苔紋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品賞山水盆景後發自內心贊美的詠嘆。「小松未盈尺,心愛手自移。蒼然澗底色,雲濕煙霏霏。栽植我年晚,長成君性達。如何過四十,種此數寸枝。得見成蔭否?人生七十稀。」這首詩是白居易自栽松樹盆景幾十年,對松樹盆景蔚然成林,蔥蘢突兀,富有強盛生命力的歌吟。
宋代的不少詩人、畫家如蘇東坡、陸游不僅親自製作盆景,且往往觸景生情,詩興勃發,對入畫的盆景加以吟詠,留下許多名句:「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蘇東坡《取彈子石養石》)「雁山菖蒲崑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足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丘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顏色。盆山芬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跡。根蟠葉茂看愈好,向來恨不相從早,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天功日衰稿。」(陸游《菖蒲》)。這些詩篇不僅表述了「小中見大」的藝術手法,還對山水盆景作了細致的描述和贊美。
元代強調盆景的「小中見大」,也要求畫理入盆的意趣。謝宗可《蟠梅》詩:「縈春絆碧裂蒼苔,歲晏寒香宛轉來;蛟蟄凍雲冰骨瘦。龍眠夜月玉鱗開。風霜氣勢從千折,鐵石心腸亦九回;只為東君甘自屈,不教枉點百花魁。」
清時,觀花盆景不僅在民間深受喜愛,在宮廷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康熙在《詠御制盆景榴花》中寫道:「小樹枝頭一點紅,嫣然六月雜荷風; 青葉里珊瑚朵,疑是移銀金碧中。」把盆中珊瑚配景的襯托,榴花的嬌艷欲滴寫的十分傳神。
同是用《小重山》詞格描寫盆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李符在《小重山》詞:「紅架方瓷花鏤邊,綠松則半尺,數株攢,斷雲根取石如拳。沉泥上,點綴郭熙山,移近小闌桿,剪苔鋪翠暈,護霜寒,蓮筒噴雨冥飛泉,添香靄,借與玉爐煙。」龔翔在其《小重山》中也寫道:「三尺宣州白狹盆,吳人偏不把,種蘭蓀,釵松拳石疊成村,茶煙里,渾似冷雲昏,丘壑望中存,依然溪曲折,護柴門,秋霜長為冼苔痕,丹青叟,見也定消魂。」兩首《小重山》詞把盆景的形象和意景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有觸景生情和浮想聯翩的感覺。
⑹ 系魚川真柏盆景,怎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