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盆栽園
① 打馬江南,在水鄉里等你
和江南的相遇,是在一個秋日的午後,細碎的陽光跌入高高的牌樓、斑駁的山牆,我踩著斑駁搖曳的樹影,跌跌撞撞地闖入了這昔日的「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幫」——南潯。
彷彿只一步的距離就從寬闊的柏油馬路踏入了濕漉漉的長滿青苔的石板街,都市的摩登與現代和古鎮的樸素與清雅,像影片鏡頭的轉換一樣自然而流暢。
循著東大街前行,一路上人影稀疏,與印象中的古鎮的熱鬧與喧嘩大相徑庭,沒有沿街的叫賣聲,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的只是微風中靜立著的商鋪,斑駁的灰白石牆及半掩半閉的木鏤門窗,在瓦藍的天底下生動地鋪展著。
穿過兩座石橋,便到了依河佇立的民居建築群——百間樓。百間樓是江南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建築群之一,相傳為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女眷家譜而建的房屋。《竹枝詞》中「參差闤闠壓溪流,長板橋連洗粉兜,夾岸珠簾風宕漾,春波影泛百間樓」,說的就是百間樓前的「百間港」,亦或稱之為「百間河」。因一河兩岸,有樓房百間,故得其名。
騎樓式長廊順古運河道蜿蜒逶迤,沿著長廊步行數百步便到了我此行的居處——留蔭廬。
這是百間樓其中的一間老房子,門廊上方爬滿了青黃的藤蔓,邁入一扇古樸的木門,撲入眼簾的便是高低錯落有致的各種綠色植物、嶙峋的山石、古色古香的器具。午後的陽光把石榴樹、楓樹的影子切割得細碎而柔和,和著綠色植被環繞著的一池清水丁淙聲,光影中流動著古鎮緩慢而律動的節奏。水池右邊是沿牆而立的木質長廊,左邊則是一個高台,一隻小白狗躺在檯子上曬著太陽,一隻鷯哥清亮地叫了聲「老闆」,一下子打碎了這慵懶的舊日時光。沿著曲折的鵝卵石小徑向前,穿過前廳,則是別有洞天的後花園。
廂房和花園分由兩拱石牆隔開,一拱隔開為兩間相鄰的廂房,一拱隔開後花園——逸園。跨進園子,客棧主人精心修飾的盆栽或倚牆透窗,或垂桌拂階,形態各異,色澤清亮。
在花木山石的掩映下,一架鞦韆使這百年古宅中更顯出一種特別的意韻,寧靜而清幽。坐在小亭里休憩一會兒或倚在鞦韆上慢搖輕晃,旅途的疲憊瞬間一掃而光。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中提到:「雖然算不得大園庭,但亭台樓閣,樹木山石,卻也點綴結構得幽雅不俗。」 這彷彿正是這座古宅的真實寫照。
我就住在這清幽的後花園的幽蘭居里。室中清潔雅素,屋內的陳設也是一例的古式傢具,黑光漆的木質雕花大床,衣架盥廂奩書燈之類一應俱全。
安置好住處,時間尚早,行走在溫暖的街巷中,明媚清靜。和我一起來到著清幽之地的,還有天上漫卷的白雲和在河面上盤桓的雁陣。兩岸的垂柳輕拂水面,一兩株破河岸石階橫亘在河面上的樹木,枝頭都要伸到另一岸去了。河兩邊禁止開發,因此這里還是鎮子里最古樸的模樣。形式各異的封火山牆、河埠石階、木柱廊檐將各樓相連,與映在水中的倒影,構成了一幅枕水人家的畫卷。
穿廊而過,古鎮人的閑適就在溪岸邊、檐廊下大嬸篩撿野菊花的笑容里、老者垂釣的目光里、阿婆淘洗青菜的手掌中、煮著菱角的炊煙裊裊中,所有的時光都被拉得悠長,一如一路踩踏著的細碎的樹影。
「碧溪深處絕世喧,自汲清流日灌園,卻笑漁船長共到,不知是否比桃源。」秋季的午後,狹長的河道里,烏篷船在船夫的槳下輕搖慢晃,穿過一座座連接著此岸與彼岸、歷史和現實的石橋,橋下船上的人和橋上看風景的人都成了各自眼中的風景。船槳和石階,滑動著歷史的滄桑,見證著時間的痕跡。吱呀的槳聲、婉轉的鳥鳴,驚散了悠悠的樹影,也驚醒了在秋韻中迷醉的遊人。
一路走走停停,檐廊上高旋的大紅燈籠間次亮起了橙黃的燈光,照著破瓦而出的枯黃的蒿草,照著河邊青濕的台階,也照著在河邊漫遊的人影。在臨河的書店前停下了腳步,靠窗而坐,隔絕了青石板街上的腳步蹬蹬,河畔的水聲淙淙,伴著咖啡的香氣,展開一卷書靜靜地讀上兩個小時,心事便也煙消雲散了。
走出書店,街上的行人更加稀疏了。在燈影中快步疾行,折回住處。簡單洗漱後打算找幾頁紙略作小記,竟發現了幾本留言簿,其實說是留言簿倒不如說是故事集、塗鴉紙。一頁頁翻開,記錄的或是曾經在這間屋子裡住過的遊人的所見所聞所感,或是孩子式的塗鴉,或是獨行人或憂或喜的故事。每一個有故事的旅人,在異鄉的水畔深宅,輕輕地用文字吐露心聲。我在讀陌生人的故事,彷彿也在訴說自己的故事。
第二天,沿著古洵溪向南,漫遊張石銘舊宅、劉氏梯號、小蓮庄、嘉業堂藏書樓這些標志性的旅遊景點。高大斑駁的圍牆、石獅蹲守的大門、高至膝蓋的門檻,無不彰顯著商賈雲集的繁盛和歷史的顯赫厚重。
張石銘舊宅前臨古潯溪,是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之孫張均衡所建,因其生平好石,故字取「石銘」。宅院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式各式樓房150間。既有防火防盜的兩疊、三疊徽式馬頭牆,又有私家西洋舞廳的洋樓;有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還有不染纖塵的彩色玻璃、洋紅磚瓦、壁爐和克林斯鐵柱,堪稱中西合璧的典範。
和張石銘舊宅隔溪相對而立的則是劉氏梯號。整座建築由南、中、北三部分組成。以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廳、堂、樓為主體,又融入西歐羅馬式風格,高大恢弘。梁坊、軒廊、落地長窗、地坪窗體現出家族品味,羅馬石柱、紅磚、立面精緻的磚雕、鐵欄桿、百葉窗盡顯巴洛克風格。
這里既是巨賈雲集的蠶絲貿易中心,也是煙火萬家的豪富居所;既走出過擁有「四象八牛」之稱的清末巨賈,也走出了「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文化大儒。財富與文化,在這里融合的完美無缺。
一路走馬觀花,未及細細欣賞雕梁畫棟的精細,認真品味富商巨賈的傳奇故事,倒是有幸趕上了鷓鴣溪邊的兩場演出:小劇場的一曲《游園初遇》的越劇,深沉雋永,纏綿柔和;小蓮庄的水邊舞台上,身著青葉紅荷舞衣的女子在溪畔翩翩起舞,舞姿曼妙,清新動人。
演出散場,到小蓮莊裡走走。這個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私家花園由外園、內園及劉氏家廟三部分組成,以「園中園」聞名遐邇。《江南園林志》中記載「南宋以來,園林之盛,首推四州。即湖,杭,蘇,揚也,而湖州,杭州為尤。宋時江南園林,萃於吳興。吳興園林,公實萃於南潯,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為江南所僅見。」小蓮莊主體為十畝荷花池,亭榭樓閣,曲橋長廊,環繞池周。橋畔古木扶疏,藤蘿蔓布。
嘉業堂藏書樓,隔溪與小蓮庄毗鄰,藏書樓掩映在園中,樓外有園,園中有池、有亭、有假山,古木參天,濃蔭蔽日。藏書樓系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後進正廳為「嘉業廳」;正中高懸 「欽若嘉業」九龍匾。建造考究的52間房屋均為藏書之庫房。每間書庫,地板堅固,書架整齊,多落地長窗,便於通風採光,樓下窗格都用"嘉業堂藏書樓"篆字樣作為裝飾,巧思匠心,殊饒別致。
逛完所有的景點,不覺已飢腸轆轆了。加快腳步,再折回百間樓品一品阿婆的「三碗茶」。其實昨天已經來過,但阿婆陪著上海來的女兒的朋友到鎮子上去了無福消受到。作為饕餮之客,怎麼會輕易放棄呢,為了這傳說中的先甜後咸再苦的「南潯三碗茶」,辛苦些也是值得的。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阿婆為我准備了一張小桌(其實就是一把寬木凳),一把小板凳,放置在岸邊的石板上,說是可以看景,也正合了我的心意,可以一邊欣賞清風拂柳的美景,一邊品嘗茶的香甜濃淡。第一道風枵湯,類似沖泡後的糯米鍋巴,香甜軟糯;第二道熏豆茶,配有薰青豆、桂花、橘皮、胡蘿卜絲、芝麻等,咸香醇厚。第三道是綠茶,因為還未吃飯且就我一人,也沒什麼特色,就聽從了阿姨的建議改成小食了。在一杯一盞中細品慢呷這甜鹹的味道,聆聽古運河的流水潺潺,傾聽一磚一瓦的故事,細數這打馬而過的水鄉時光,恍若夢回千年。偶有遊人經過,這河邊的一人一桌一椅,一碟一碗一茶竟也成了他們鏡頭中的風景。
除了茶,狀元樓的雙澆面、丁蓮芳的千張包、出了南潯方圓十里就變味的綉花錦、百年老店「野荸薺」的橘紅糕、定勝糕……各種地道的水鄉小吃和小菜,已經將視覺之旅變為饕餮之行。
這里,沒有十里洋場的聲色犬馬,沒有櫛次鱗比的商鋪和聲浪襲人的沿街叫賣,有的只是洗凈鉛華的厚重,濃淡相宜的閑適。
打馬江南,我在南潯秋日慵懶的時光里等你,等你說一說動人的陳舊故事!
(兩年前的舊文,讓我懷念起江南水鄉來,好想出去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