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採挖器
⑴ 盆景養青苔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苔蘚要生活在潮濕陰暗的環境中,所以一般是在陰暗潮濕的南牆根發現苔蘚,那麼盆景是怎麼養青苔的?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盆景養青苔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盆景養青苔的方法
一、選材
應選用野外灌木叢、樹林等環境中自然生長的青苔(品種較多,篩選出最適宜者),這種青苔根系發達,耐水、耐旱,生命力強,厚薄均勻,非常符合盆景鋪設的需要。採挖工具宜用薄且堅韌的鉤形刀具,既可以鏟,還可以切割。採挖時在盡量保護青苔根系的深度,將青苔整片地鏟挖下來,一層層地碼放在盒形容器中備用。但切不可為保鮮而澆水(再干都不會影響其生命力,保持一點潮濕度最好),以免散落開無法鋪設,而且過濕容易悶壞。
二、鋪設
把要鋪設青苔的盆景的表層土耙松,撿除不利根系附著的大塊雜物。如果土壤沙質過重,會影響青苔根系的附著及成活,進而影響青苔鋪設後的生長;可用挖回的生土曬干成粉狀,在盆土表面均勻地撒上薄薄一層。
用噴壺把表層土噴透水(如盆面過大,可分片操作),然後把青苔仔細鋪好,再用噴壺把青苔也噴透水。選用一個截面較大的木棍(以便於操作為宜,或直接用鉤刀柄)輕輕拍打青苔直到青苔表面冒出泥漿,這樣青苔的根系便和表層土完全融合了。
三、養護
把鋪設好青苔的盆景移到遮陰、少風的環境中,保持濕潤,一周左右青苔便會煥發出勃勃生機,此後只要水肥得當(以富含澱粉的淘米水為佳——簡便易行),青苔會旺盛生長,很快整個盆面就會長滿厚厚的地毯狀的青苔,再在上面點綴一些合適的配件,便會大大提升盆景的觀賞性,且室內室外皆可放置。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青苔會出現枯萎的現象,絕大部分是因為青苔的根系與盆土分離,無法正常吸收水肥的緣故。救治方法是:將細土和成較厚的泥漿倒在青苔上,再用木棒輕拍,使根系與土重新融合,養護方法同上。
正常情況下,只需觀察青苔的干濕及生長狀況,即可判斷盆景的干濕及生長狀況。蒸發量小時,噴、澆水的間隔可以長些;蒸發量大時,室內應隔天即噴水一次,室外應早、晚澆兩遍水。
盆景上青苔的方法
一、將製作好的盆景山石放在水裡浸泡數日,然後用山芋或馬鈴薯粉均勻地撒在山石或盆土上,再用潮濕雜草覆蓋放在潮濕處,每天噴水,一周左右即可生苔。
二、接種苔蘚法。選幾塊黃土,研細加水調至糊狀,將自然苔蘚放在泥漿中攪勻,用小刷子均勻地刷在經水泡雨浸的山石或土面上,經常噴水,數日後苔蘚可見。還可以將取回的鮮苔去雜曬干,研成粉末,用水或稀米湯調勻,塗在盆景需要的地方,移盆於陰濕處,保持潮濕,即可生出苔蘚。
三、自然上苔法。將做好的山石放到水盆中,經常澆陶米水、陶菜水,保持潮濕,放在見天不見陽的地方,吸水石更好。
四、盆面上苔法。樹木盆景的盆面所用苔蘚,可用一張薄膜平放在潮濕的、見天不見陽的地方,將原苔打成泥漿均勻地塗在薄膜上,保持潮濕,出苗後噴一次淡肥水,15天即可按需要使用。在苔盤根面粘上泥漿,盆土要濕潤,也刷上泥漿,然後貼上即可。
⑵ 野外的盆景樹樁如何採挖和培育
野外採挖樹樁是製作盆景的一個比較重要的素材來源。我從事盆景這一行已經有很多年,雖然不能說有多麼豐富的經驗,但是培養了不少盆景植株。與此同時,也見證過許多好的、野外採集的樹樁盆景材料被白白的浪費掉,很是心痛。為了讓一些盆友能夠很好的利用這些野外資源,讓它們不被浪費,需要盆友採取科學合理的採挖手段和養護。接下來,我就把我的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
一、樹樁的採挖
1、採挖的時間。不同的樹種都有自己比較獨特的生物鍾,因此我們在採挖的時候,要根據樹樁的自然習性,在合適的時間進行野外採挖。一般的樹樁都是在它的休眠期快要結束的時候進行,也有一些比較獨特的樹樁,是需要在它的休眠期進行。總的來說,就是要根據不同的樹種,來確定它的採挖時間,不可忽視,這是挖樁是否成活的關鍵因素之一。
2、選擇適合製作盆景的樹樁。為了不造成浪費,破壞環境,在採挖的時候一定要慎之又慎,選擇自己喜歡的,而且造型比較適合製作盆景的樹樁來進行採挖,不要盲目的採挖,造成資源的浪費,破壞生態環境。一般選樁材的時候,要看樹樁的根和枝乾的形狀,選擇造型奇特的進行採挖,這樣有利於後期的盆景造型。蠢搜
3、採挖。在採挖的時候,一般的做法就是把過長的主根截斷,保留樹樁的須根,在採挖的時候,一定要帶土球,可以起到保護須根和保溼的作用,也方便後期的嘩族運輸。如果是一些特殊的樹種,比如松柏類樹種,就需要適當的保留主根了。還是需要盆友有豐富的經驗,靈活應對。
二、樹樁的養護。
1、栽種前的修剪。這是的修剪下手不宜過重,先根據初步的造型設計進行粗剪,將一些枯枝、病枝、重疊枝修剪掉,對於保留下來的枝條,也可以適當的剪短一些。根部也是一樣,要將一些受損的根系及時的修剪掉,修剪掉過長的主根,根部的傷口處要處理平滑,塗抹癒合劑。
2、土壤。樹樁的生長離不開土壤,土壤好壞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樹樁的生長是否良好。因此,在土壤配製方面,還是需要盆友多下一些功夫的,不可以應付了事,以免好不容易得來的盆景樹樁付之東流。一般的樹樁都喜歡疏鬆肥沃、排水透氣好的微酸性或者中性土壤,因此在配製土壤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滿足這幾點。在使用前要先進行消毒,以免土壤中的病蟲害侵襲樹樁。
3、澆水。剛剛栽種的樹樁對水的需求比較多,要保證土壤保持溼潤,但是不可以積水。原因是,剛栽種的樹樁根部或多或少都有損傷,傷口處還沒有癒合,積水的話,很大可能傷口處會潰爛,嚴重的話樹樁就會發生死亡,因此一定要注意。溫度過高的話,可以給樹樁噴水,可起到保溼降溫的作用。
4、施肥。剛栽種的樹樁,由於根部損傷,生長出來的新根還不健壯,此時施肥的話,會對根部造成損傷。等到樹樁恢復活力以後,可以根據樹勢適當施肥。
5、光照。剛栽種的樹樁,樹體離開土壤,體內水分會流失掉一部分,是不適合讓陽光直射的,會灼傷樹樁。因此需要進行遮蔭,減少樹樁水分的流失,讓它能夠快一些成活。等到它成活以後,可以根據溫度、季節變換,給它提供合理的光照。
樹樁的採集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和想像中的不是一回事,是需要盆友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帶蘆歷經歷,細心做好每一個小細節,才能為樹樁成活,製作成盆景打下良好的基礎。
⑶ 盆景如何採集樁
盆景採集樁的最佳方式是在適當的季節,選擇合適的地點,採取科學的採挖和修剪方法。
盆景的樁材採集時間通常選在植物休眠期到萌芽期之間,這是為了確保樹樁在移植後有較高的成活率。具體採挖時間因地域和植物種類而異,但一般建議在春季樹液流動前進行,此時植物處於休眠狀態,採挖對植物的傷害較小,同時也有利於樹樁在移植後的恢復和生長。例如,常綠樹種如五針松、黑松等應在春季大寒、立春到驚蟄前後採挖,而落葉植物則稍晚一些,在驚蟄、春分前後為宜。
在採挖地點上,應選擇生長環境惡劣、樹齡較長、形態奇特的樹樁作為盆景素材。 這些樹樁通常具有蒼古奇特、遒勁曲折的特點,非常適合製作成盆景。貧瘠荒山、崖壁、溪邊路旁等地方往往是理想的採挖地點。在採挖前,應仔細觀察樹樁的形態、根系分布和周圍環境,確保採挖過程的安全和順利。
採挖過程中,應遵循「挖下不挖上,挖遠不挖近,挖濕不挖干」的原則。 這意味著應從樹樁的下部和遠處開始挖掘,逐漸向內收縮,以避免破壞主根和側根。同時,挖掘前應給樹樁澆水,使土壤濕潤,便於挖掘並減少土球鬆散的風險。對於根系發達、主根延伸較遠的樹樁,應提前進行斷根處理,以提高移植後的成活率。在挖掘完成後,應及時對樹樁進行修剪,去除多餘的枝條和根系,以減少水分蒸發和營養消耗。修剪時應注意傷口的平滑處理,並使用癒合劑或泥巴等物質封口,以防止病菌侵襲和樹液外流。
最後,採集到的樁材應及時進行移植和養護。 移植時應選擇疏鬆透氣的土壤,如河沙、腐殖土等,並確保土壤濕潤但不過濕。移植後應放置在陰涼通風處養護一段時間,待樹樁適應新環境後再逐漸增加光照和水分。在養護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樹樁的生長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和修剪,以確保盆景的美觀和健康生長。
⑷ 都說黃楊式製作盆景的好素材黃楊樁如何製作成盆景具體有哪些工序
對於盆景愛好者來說,製作盆景的過程比賞玩盆景更加地充滿了樂趣,而在眾多的易製作,對新手比較友好的盆景中,黃楊是排在前列的。黃楊的特點就是生長緩慢,不易變形,生命力強盛。新手們利用黃楊苗進行造型製作,能夠快速地積累動手能力和造型技法。從古至今,黃楊一直都是藝術珍品,10年才能長大一寸,能夠傳世的精品也是不多見。平時見得最多的,也就是我們人工栽培的中小型黃楊盆景,今天和大家分享下黃楊盆景的製作和養護。
⑸ 用自培苗做盆景,如何能解決樁頭小,成型慢的缺憾具體如何操作
⑹ 栽植的樹樁,想挖出來做盆景,什麼時候挖合適挖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採掘季節
樹樁的採掘是要注意採掘的時間的,一般來說,最佳的採掘時間是樹樁休眠期過後,未萌芽之前,這個時候的樹樁體內的樹液流動緩慢,進行採掘時,不論是採挖破壞或者截干斷枝,造成的傷口都能比較快的恢復,樹液流失較少,樹樁損傷也低,有利於後期的栽種成活。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樹種、不同的樹樁大小,採掘時間的選擇都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各位按照實際情況,現場進行調整採掘的時間了。但前後的誤差不會較大,一般都是在植物的休眠期前後。
我是@花房姑娘娟子,和大家分享的,樹樁採掘方面的一些經驗和注意事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來波關注、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