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安徽盆景吳

安徽盆景吳

發布時間: 2025-02-13 00:10:22

1. 安徽文化·徽派版畫、篆刻、雕塑與盆景·徽派篆刻

安徽文化·徽派版畫、篆刻、雕塑與盆景·徽派篆刻

約與版畫進入鼎盛期同時,中國傳統的篆刻藝術也步入一個新境界。徽州人為新境界的開辟立下了汗馬功勞,並發展成為一個在篆刻藝術舞台上居於舉足輕重地位的藝術流派,世稱「徽派」。需要說明的是,徽派在這里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含著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幾個小的流派。

徽派篆刻的鼻祖是何震。他是婺源人,久居南京,性格豪放,曾遍歷邊塞,飽覽北方雄闊的風光。大概正是由於這段經歷,他把行軍布陣的原理運用在治印上,開創了一代新風。在何震看來,篆刻並非文人們業余消遣的雕蟲小技,而是一項十分莊重的技藝。正是在這種認真態度指導下,他認真鑽研漢字的構造原理,提出以六書為准則的篆刻原則,有力地促進了傳統篆刻向漢印的回歸。他法古而不泥古,治印蒼潤古樸,一洗印壇頹風,後人贊譽他「海內推為第一」。

何震異軍突起於印壇後,一時追隨者極眾,較著名的有蘇宣、金光先、吳忠、吳迥、胡正言、程原等。蘇宣是歙縣人,他的篆刻之學並非全從何震學來。他曾在蘇州文彭家教書(文彭系著名畫家文徵明長子,篆刻極精,力開新風,何震就受到他的影響),因有機會得文彭傳授篆法。後來,他又博覽秦漢璽印,妙有獨得。可以說,他的篆刻很大部分屬於自創,但吸收了文彭、何震的一些風格。在當時,人們評他與文、何為「鼎足而三」,因其號泗水,後人又稱他的篆學為「泗水派」。他著有《蘇氏印譜》四卷。金光先是休寧人,治印雖學自何震,但也不拘泥於何震,曾專攻漢印,很有心得,所治印神韻佳勝。他不僅是篆刻的實踐者,還曾下功夫研究篆刻理論,對刀法、字法、章法均有論述,並著有《金一甫印選》。吳忠是歙縣人,曾師事何震三十餘年,墨守師門傳統,可以說是何震最忠實的追隨者,著有《鴻棲館印選》。吳迥亦歙縣人,深得何震篆刻精髓,曾受到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的高度贊揚,著有《曉采居印譜》。胡正言是休寧人,僑居南京,篆刻師法何震平實一路,運以己意,在豪放上雖趕不上何震,但能以工穩見勝,其風格曾風靡一時,著有《印存初集》《胡氏篆草》《胡氏篆草二集》。程原是歙縣人,師法何震,於細朱、滿白、爛銅、切玉、盤虯屈曲之文,各臻其妙。其子程朴,也精於篆刻,得何震篆法精微。

在何震風格主宰印壇的時候,也有一些徽州人能別開新面,大大豐富了篆刻藝術。這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汪關和朱簡。汪關為歙縣人,僑居婁東,治印擅長用沖刀,給人一種朴茂雄奇的感覺。他的篆刻布局平穩,章法一絲不苟,摹仿漢印,神形兼備,成為明人遠追漢法的直接開創者。他所做邊款多署雙刀行,隸書,極見功力。他被稱為「婁東派」,也有人將他與沈世和、林皋合稱為「揚州派」。朱簡是休寧人,治印非常強調筆意,運用切刀法刻石,自成面目,達到較高的藝術境地。他還下大力氣研究篆刻理論,在廣泛搜覽的基礎上,對前代印章得失以及如何向前人學習問題提出中肯看法。他有感於前人印譜內多偽贗乖謬,花費了十四年時間著成《印品》一書,對璽印考證、章法探討、真贗辨別、謬誤糾正做出詳細論述。此外,還著有《菌閣藏印》《印經》,為學篆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參考書籍。他自己的篆印也輯為《修能印譜》。

何震崛起印壇,一時後學如雲,其中許多人得其形而不得其意,使篆刻失去了藝術魅力。因而,歙縣程邃、江皜臣等人起而力矯其失,推動了篆刻藝術的發展。程邃先居南京,明亡後移居揚州,長於金石考證之學,收藏甚富,詩、畫造詣都很高。他治印朱文善用大篆,白文精研漢法,章法謹嚴凝重,字體蒼勁豪放,富有筆意。他雖然對何震的篆刻進行過系統研究,並有所借鑒,但在篆刻領域別樹一幟,後世多宗之,同鄉中師承他的就有巴慰祖、汪肇漋、胡唐、黃呂、黃宗鐸、唐燠、程奐輪、程錦波、江德量等人。其中以巴慰祖、胡唐、江肇漋最為有名,人們往往將這三人與程邃合稱「歙中四子」,也有的稱為「歙派」以標明之。巴慰祖長期浸淫於秦漢古印,曾摹漢印成《四香堂摹印》二卷,《百壽圖印譜》一卷,且用心揣摩,心摹手追,深得漢印精髓,章法構思精密,書體古茂挺秀,入於神境。胡唐是巴慰祖的外甥,得巴慰祖親傳。他對秦璽漢印獨有妙悟,每治一印,必殫精萃意為之,風格婉約清麗,神妙已入自然之境。汪肇漋篆刻古致,亦深得漢印之精髓。

順便說明「皖派」篆刻的創始人鄧石如受程邃的影響也很大。鄧石如是懷寧人,善書法,以小篆及《三公山碑》《禪國山碑》的體勢筆意入印,蒼勁莊重,流利清新,既吸收了程邃印派的精華,又改變了當時局限於取法秦漢璽印的風氣,形成獨特的藝術流派,世稱「鄧派」,後繼者有吳熙載、徐三庚等,因都是皖人,故被稱為「皖派」。

與程邃一起力矯何震末學之流弊的江皜臣臂力過人,善刻晶玉,行刀自然取勢,無凝滯之病,堪稱一絕。可惜,玉質堅硬,不易操作,世人又少有江皓臣之臂力,以致絕學難傳。

其時尚有吳晉,為休寧人,精於篆、隸書,擅長治印。他先僑居江蘇常熟,後又遷居松江。他的篆刻取法何震、蘇宣工穩一路,但又不被徽派風格所拘囿,也體現了矯正何震流風之失的努力。

在這些篆刻名家的影響下,一時歙縣治印成風,一族之中同出數人亦不少見。如項懷述、項根江、項道瑋、項綏德四人俱精擅繆篆與繪畫,被譽為「南河四項」。其中項懷述最為馳名,著有《伊蔚齋印譜》《黃山印冊》等。

降及晚清,徽州人雅擅治印者仍有不少,黃士陵的成就最為突出。黃士陵是黟縣人,擅長書法、繪畫,篆刻初學吳熙載,後來取法漢印,間用金文入印,在布局的疏密處理上匠心獨運,往往在極險中取得平衡之勢,在平實中透出超逸之趣,刀法剛健,堪稱前無古人,在浙派和徽派之外另闢蹊徑,為篆刻藝術的發展再開新天地。

2. 中國盆景流派的八大派

蘇州、揚州、嶺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嶺南盆景:蒼勁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蘇州盆景:清秀古雅
揚州盆景:嚴整莊重
安徽盆景:古樸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暢
浙江盆景:雄偉挺秀 造型特點:圓片式
傳統造型:「六台三托一頂」,屏風式、垂風式、垂枝式、劈乾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粗扎細剪
常用樹種:松、柏、雀梅、榔榆、黃楊、三角楓、石榴、鳥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鵑,
流傳地域:蘇州
特點:嬌媚。缺點:樹形變 化不大,形態嬌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龍盤(雀梅,樹齡400餘年)
醉卧(雀梅)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游龍彎」 ,雲片式(一至三層的稱「台式」,三層以上的稱「巧雲式」 ),疙瘩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藝術特點:嚴整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萬覲棠
流傳地域:以揚州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興化、高郵。
揚州盆景製作歷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為宮苑裝飾、觀賞的珍品,作為東南第一大都會的揚州,也受到京都影響流傳盆景;宋代蘇軾任揚州太守時,曾親自製作盆景;明代,揚州盆景形成地方風格;清代,揚州鹽商為迎合帝王南遊,廣築園林,大興盆景,有「家家有花園,戶戶養盆景」之說,明代形成的盆景風格,經不斷提高,形成了流派。
黃楊盆景《巧雲》、《騰雲》、《行雲》、《凌雲》、《碧雲》等榮獲一等獎,實現五連冠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以「兩彎半」(或「三彎半」)為主要特色。兩彎半」又稱「獅式」盆景,相傳為明代畫家所創,造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必須構成三彎九片一頂(三彎半),意態如獅。但「三彎半」的造型難度太大,很不容易達到標准,以後逐漸簡化為「兩彎半」。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傳地域:南通、如皋 造型特點: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強調主題性、層次性和多變性,在製作過程中力求體現山林野趣,重視自然界古樹的形態和樹種的個性。講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數量較多,沒有固定規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點:鐵絲蟠扎,扎剪並重
常用樹種:松柏類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榮慶、汪蠡鼎、胡運驊
流傳地域:上海 造型特點:薄片結扎,層次分明。擅長直干或三五株栽於一盆,以表現莽莽叢林的特殊藝術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技法特點:金棕並用,扎剪並重(針葉樹以扎為主,闊葉樹以剪為主)
常用樹種:松柏類(五針松)為主
代表人物:潘仲連,胡樂國
流傳地域:杭州、溫州兩地為中心 造型特點:徽派盆景風格獨特,形式多種多樣,造型技法受揚、蘇、滬諸派影響,以古傲蒼勁、奇峭多姿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傳統造型:規則類主要有「游龍式」(多見於梅樁)、「扭旋式」、「三台式」、「屏風式」、「疙瘩式」
技法特點:粗扎粗剪(棕皮樹筋纏繞)
常用樹種:以梅樁最為著名,稱為「徽梅」。黃山松,檜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鍾鈴
流傳地域:以歙縣賣花漁村(雄興鄉洪嶺村)為代表,包括績溪、休寧、黟縣等廣大地區。 造型特點: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多懸根處理。山石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傳統造型:規則類為主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講究身法
常用樹種: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鵑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傳地域:四川成都重慶等地。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後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後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後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盆景藝術大師陳思甫在他的專著《盆景樁頭幡扎技藝》一書中寫道:「若以規律類平技式樁頭論,成都和川西地區的主幹彎曲、校視下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長期被積雪壓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態,雪融化後,樹梢直立,枝椏由垂轉手或略帶傾斜狀。故爾平枝式規律類型樁頭,枝盤漸至盤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盤基部下傾、盤略下斜而平整。「在藝術形式上,它以嚴謹的格律作為基本的結構原則,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詩』。」(唐春來:《規律類樹樁美的探索》,載《成都盆景研究》) 風格特點
1)雄偉蒼勁,古樸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幹截斷,長側枝,當側枝長到主幹小一點又截去,這樣不斷去致下部粗壯);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傳統造型:大樹型,高幹型
常用樹種:九里香、福建茶、朴樹、榆、雀梅、榕、黃楊、羅漢松、五針松、杜鵑、水梔子、梅、銀杏等
流傳地域:廣州
傳統的廣東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龍彎」式,樹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橫出,作五托或七托,樹頂扁平,稱「古樹」,又叫「將軍樹」,這種盆景很費功夫、時間,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嶺南派盆景藝術風格的真正形成,則是本世紀30年代以後的事。 這時的廣東盆景分作三個流派:一是以盆景藝術家孔泰初為首的一派,樹形蒼勁渾厚,樹冠秀茂稠密,構圖嚴謹,表現曠野古木的風姿;二是以廣州三元宮道士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將要枯死的樹樁作材料,經過精心培育,從某一部分長出新芽,以瀟灑流暢為貴;三是以廣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雲霄,技托雖少而不覺空虛,含蓄簡括,高雅自然,很有點鄭板橋「冗繁削盡留清瘦」,「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意 。

3. 安徽盆景界誰的名氣大

傳統的五大流派而言分為南、北兩大派
南派以廣州為代表的嶺南派,北派包括版長江流域的川權派、揚派、蘇派、海派(後三派過去統稱江南派)等
還有徽派、浙派、閩派、桂派、京派、香港派、台灣派等。
——網路
不知道誰最大的名字,但是 盆景天地寫傳奇——王恆亮和他的新徽派盆景,這個人很出名的。

4. 安徽文化·徽派版畫、篆刻、雕塑與盆景·徽派版畫

安徽文化·徽派版畫、篆刻、雕塑與盆景·徽派版畫

中國版畫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到明代萬曆年間開始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階段,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而站在這個高峰之頂巔的,便是徽派版畫藝術。徽派版畫之所以能驟然崛起,冠蓋群倫,有著傳統和時代的雙重原因。從傳統方面來講,徽州自宋代以來文化一直比較發達,徽俗又特別重視宗法,各宗族紛紛纂修族譜,族譜上往往附有村落、墓地等的示意圖和祖先畫像,這可看作原始的版畫。現存有皖南望族刻印的幾種元末明初的《報功圖》,版畫都很大,卻並非整體刻成,而是分刻許多小塊圖像連續捺印而成。弘治十二年(1499)黃永旻等刻休寧流塘《詹氏宗譜》所附詹家祖上的鄉賢肖像,雖然猶嫌線條簡略、人物呆板,但繪、刻、印都已具有相當水平。這些民間作品雖然難於達到真正的「藝術」境界,但卻為版畫提供了社會的基礎,也使版畫藝人得到鍛煉。從時代方面來說,由於徽商集團迅速發展,徽州各項文化事業因有了財力資助,水平不斷提高。這至少從兩個方面促進了版畫的進步。第一個方面是,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徽州成為新興的刻書業中心。萬曆時人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雲:「余所見當今刻書,蘇、常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驟精,遂與蘇、常爭價。」謝肇淛《五雜俎》亦雲:「今杭刻不足稱矣,金陵、吳興、新安三地,剞劂之精,不下宋版。……近來吳興、金陵,漸漸陷此病矣。」明清時代的版畫不同於今天版畫藝術家的個人創作,而基本上是作為書籍的插圖形式存在的,只有發展出這樣規模宏大的刻書業才能為版畫提供廣闊的練兵場所和藝術天地。徽州文化發展對版畫的第二個促進是,隨著讀書人的普遍和書業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人和畫家涉足於這一領域,刻板藝人的文化水準也大有提高,這無疑促進了版畫品位的上升。

徽州刻書業能夠順利發展並一直保持高質量,與技藝在宗族內部世代相傳的習俗有關。徽州著名的刻工,絕大多數出自歙縣虯村黃氏宗族。根據《黃氏族譜》的記載,黃氏從正統時期開始刻書,萬曆以後從業者日多,一直持續到清道光年間,前後出過數百名刻工,全國聞名的亦不下數十人,不僅幾乎獨占徽州的板刻陣地,還大量流寓外地,在杭州、吳興、蘇州等地的版畫界造成雄厚勢力。如黃鍾刻有《註解傷寒論》《皇明名臣經濟錄》等,其父黃仕瓊、弟黃錫、黃鎡、黃銳、黃鉛,子黃守言,皆為名手。黃鎊所刻《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插圖,被認為是徽派版畫新舊兩個時期的分水嶺。黃鎬刻有《古列女傳插圖》。 黃 刻《籌海圖編》《玉玦記》《仙佛奇蹤》等插圖,又與其子黃應孝同刻《帝鑒圖說》,繪刻工巧,宏富璀璨,為徽派版畫的代表作。黃��所刻《汪虞卿梅史》,甚佳。黃應組刻有《孔聖家語圖集校》《鏡陽秋》等插圖,下刀點粒不苟,繁而不亂,有所革新,是徽派木刻的傑出代表,並對金陵版畫產生過重大影響。其弟黃應紳亦有精湛技藝,刻有《酣酣齋酒牌》。黃 刻有《北西廂記》《養正圖解》《程氏墨苑》等書插圖,不少圖刀法極為明凈。黃德時刻有《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玉簪記》等書插圖,其弟黃德寵刻有《仙媛紀事》《圖繪宗彝》等書插圖。 黃 是著名刻工,其子黃德懋刻有《方氏墨譜》《考古圖》等書插圖,黃德修刻有《古雜劇》《牡丹亭還魂記》等書插圖,黃德新刻有《秦漢印統》《弈圖史序》等書插圖,皆稱名家。黃應瑞刻有《大雅堂雜劇》《四聲猿》等多種插圖,與弟黃應泰合刻《狀元圖考》《女苑編》等,作品界劃精整,山水、樹木、樓台、仕女無不精絕。黃一楷作品很多,與弟黃一鳳、黃一彬合刻《北西廂記》《南琵琶記》等書插圖,十分精美。黃一彬之子黃建中亦為高手,刻有《新刻綉像評點玄雪譜》《博古葉子》等。以上所舉,只不過是黃氏作品中極小的一部分,已可看出繁盛程度。

一般認為,徽派版畫從萬曆十年(1582)以後,逐步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作為起點的標志是高石山房鄭之珍刊《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插圖。這套版畫的藝術水平已不遜於久負盛名的金陵富春堂版畫插圖,構圖極富想像力,黃珽、黃鎊的刀刻飛動流暢。但是,也應看到,這套版畫粗壯豪放有餘,工巧精雅不足,風格上與金陵派區別不大。在這以後,蘇州、杭州、吳興和徽州的書坊出現了相同的趨向,出版家們為了鞏固陣地,擴大影響,不惜工本,競相追求豪華富麗,老牌的書坊也紛紛將上圖下文的傳統插圖格式改為單面或全頁大版。在這場競爭中,新興的徽州版畫獲得成功。徽州墨庄和書坊的老闆花費重貲聘請名畫家丁雲鵬、吳廷羽、鄭重、黃應澄等人繪圖,請以黃氏諸人為主體的名手鐫圖,他們刊刻墨譜圖、譜錄、畫譜、民間故事、諸子百家、戲劇小說,書中的版畫以其高水平引起廣泛注意,聲譽鵲起,敗下陣來的外地書坊為了維持下去,不得不請徽人繪刻,徽州版畫藝人四處流寓,徽派版畫登上霸主地位。據周蕪先生在《徽派版畫史論集》中總結,徽派版畫的特色可以歸結為:「細密纖巧,富麗精工,典雅靜穆,有文人書卷氣,也有民間雅拙味,可以作文人的案頭讀物,也可以為村婦書童所理解。」線描的運用雖然是中國傳統版畫的共同特徵,但以徽派版畫的成就最為突出。徽派版畫體現了傳統中國人的欣賞習慣,構圖完整飽滿,不留空白,在結構畫面時總是以單線為主來敘事鋪陳,講究詩情畫意,常常配以詩、文和印章,強調裝飾效果。刻工對每一條線條都全神貫注地去刻畫,有時細如毛發,柔若絹絲,有時粗如鴻溝,壯若山脊。此外,彩色套印技術的發明是明末清初版畫的最大成就之一,這其中徽州人做出了突出貢獻,胡正言刊印的「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採用拱花、餖板的技術,使畫面五彩繽紛,促使木刻印刷術發生了質的飛躍。

熱點內容
戀櫻花溫泉 發布:2025-02-13 02:45:41 瀏覽:918
針縫梅花 發布:2025-02-13 02:37:05 瀏覽:692
夕屹盆景園 發布:2025-02-13 02:21:34 瀏覽:255
鴨子蘭花苗 發布:2025-02-13 02:17:25 瀏覽:266
梅花幣清洗 發布:2025-02-13 02:03:03 瀏覽:220
花卉小木頭 發布:2025-02-13 02:02:59 瀏覽:968
山茶花產自哪 發布:2025-02-13 02:00:49 瀏覽:368
盆景豆 發布:2025-02-13 02:00:08 瀏覽:766
陽光綠植書咖啡 發布:2025-02-13 01:46:30 瀏覽:931
葉子花語意 發布:2025-02-13 01:37:09 瀏覽: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