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盆景展
① 什麼是盆景之源
在浙江餘姚市河姆渡古文化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器中,發現畫有萬年青盆景的圖版畫。有關學者權認為,這是中國原始盆景(跨今約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物證。
據專家考證,中國盆景藝術是沿著草本盆景的道路發展過來的,萬年青是盆景之源。餘姚四明山及鄰近地區,都有盆栽萬年青的習慣。當地民俗每逢喜慶節日,都要互贈用紅紙包著的萬年青作為禮品,願人壽年豐,萬事如意。很早以前萬年青只在東南沿海一帶種植,後來逐步擴大到西南、中東地區,並傳到日本及東南亞等地。
② 雲錦和插花的由來 何謂盆景有什麼特點
導讀:我國優秀的文化特色那麼多,每一個都有佼佼者的存在,可能有些聲名遠播,但是受眾並非很廣,不能成為普通大眾都能夠擁有的東西。那麼,雲錦和插花的由來是什麼?何謂盆景有什麼特點呢?想知道就來瞧瞧小編的介紹吧。
雲錦的由來
南京雲錦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因其絢麗多姿,美如天上雲霞而得名,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歷史。南京雲錦與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吳村梅有一句詩是描寫南京雲錦的:「江南好,機杼奪天工,孔雀妝花雲錦爛,冰蠶吐鳳霧綃空,新樣小團龍。」南京雲錦配色多達十八種,運用「色暈」層層推出主花,富麗典雅,質地堅實,花紋渾厚優美,色彩濃艷莊重,大量使用金線,形成金碧輝煌的獨特風格。
插花是什麼
插花藝術源於中國,早在1500多年前,我國就有在佛像前供奉應時花卉以示虔誠的習俗。這種供於佛前的花當時又被稱為「佛花」。「借花獻佛」這一成語正是來源於這個習俗。盡管這只是擺放於佛桌上的一種花束形式,但已構成插花的雛形了。
起初,僧侶們將鮮花插於佛龕中,豎直供於佛前,發現竟可令花保鮮更持久。後來,插花逐步有了講究,如由三支主枝形成的插花分別代表天、地、人,象徵宇宙;由七支主枝形成的插花,象徵佛門大千世界等觀念,使插花有了意境。
隋、唐、五代時期,插花藝術逐漸普及並盛行於世。在這個時期,全國普遍出現了以花為友、寄情花木的盛況。
西洋式插花起源於地中海沿岸的西方插花,時間早在公元前2000年時的尼羅河文化時期。從古希臘直到羅馬後期,經歷了中世紀的文化停止時期,14世紀至16世紀才奠定了現代西洋式插花的基礎。西洋插花與中國式和日式插花相比較,強調實用和設計理念,一般較能融入生活之中,達到裝飾日常生活的效果。
何謂「盆景」
盆景起始於新石器時期,形成於漢代,興盛於唐代。新石器時期以草木盆栽為主,漢代木本盆栽出現,有樹石盆景缶景,夏商的玉雕、石玩對漢代樹石盆景缶景的形成影響深遠。唐代是封建社會的繁盛時期,文化藝術輝煌發達,盆景的發展隨之突飛猛進,其歷程經過了由草木盆栽轉化到木本盆栽,由原始盆栽轉化到藝術盆栽,由以生產為目的轉向以觀察為主,以及由一般藝術盆栽升華到高級盆景這幾個階段。原始盆景經過了唐宋的意境飛躍、元代的體量飛躍和明清的理論飛躍才發展至今。1977年,在我國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遺址,距今約7000年的第四文化層中出土的兩塊刻畫,整個畫面是草本萬年青盆栽,布局統一均衡,比例協調,充滿生機。它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盆栽,是比較原始的盆景雛形。
嶺南盆景有哪些特點
嶺南盆景是我國盆景藝術五大流派(蘇派、揚派、川派、徽派和嶺南派)之一。嶺南盆景產生於明清,而形成獨特風格則是建國後。廣州盆景是嶺南盆景的重要組成部分。
嶺南派盆景有三種別於其他流派的特點:第一,創作手法獨特,師法自然,突出枝幹技巧,力求自然美與人工美的有機結合,故嶺南盆景被譽為「活的中國畫」;第二,著重景與盆的造型和選擇,力求盆與景和諧協調;第三,善用修剪又不露刀剪痕跡。
結語:以上是小編整理的「雲錦和插花的由來,何謂盆景有什麼特點」內容,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
③ 盆景藝術的歷史及現狀
盆景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源於中國的農耕文化,汲取了中國人文文化的營養,迎合了大眾的審美情趣。在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下,它既登大雅之堂,也入百姓庭院;能擺案頭賞心,可置屋角悅目。室外、街頭,廣場、公園,人們喜聞樂見,給人以溫馨的心情,優雅的心境。盆景製作凝結著人類追求自然,追求藝術的創作觀念,獨具特色。
盆景是由栽培觀賞植物,以及模仿自然山林堆砌假山造園發展演變逐漸形成的。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距今7000餘年)遺址中發現繪有盆栽植物的陶片,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盆景起源最早的證據。在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中(距今1700餘年)有盆栽花卉的畫面,畫面是一個圓盆,盆中栽著6支紅花,盆下配有方板幾架,形成植物盆缽幾架三位一體的藝術造型,與現代的盆景極為相似,有人認為這就是盆景的前身。至於盆景起源的確切時間,有待今後更多的出土文物加以證實。
對盆景形成的朝代,一致認為形成在唐代初期。其證據就是在陝西省乾陵發掘的唐代章懷太子李賢(武則天之子)墓的甬道東壁上,有侍女手捧盆景的壁畫。所繪這一盆景和現代盆景非常近似。可見當時盆景已成為觀賞珍品,作宮苑御用。同時受到魏、晉、南北朝山水畫興起的影響,應用寫意山水畫理的「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手法,使用山石與植物相互組「景」,則簡單的「盆栽」而發展成具有意境的「盆景」。另外,在故宮博物館內保存一幅唐代畫家閻立本繪的《職貢》圖,圖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在進貢的行列中,有一個手托淺盆,盆中立著造型優美的山石,這和現代山水盆景十分相似;在進貢的行列中,還有人手托山石和肩扛山石的。這些畫面足以證實在唐代盆景已經形成了。
今天,盆景藝術又重綻光彩,恢復了昔日的輝煌,且風格各異,流派紛呈。
中國古代的盆景與各地的氣候、文化、資源相結合,形成了揚派、蘇派、嶺南派、川派、海派這五大門派。每一個門派都有自己獨具的特色和相應的藝術與自然和諧的氣息。揚派即揚州、泰州一帶盆景風格,以層次分明、平穩嚴整見長;蘇派即蘇州、常熟為代表,以老乾蟠枝、清秀古雅見長;嶺南派即廣州、佛山為代表,以剛勁挺拔、飄逸豪放見長;川派即四川盆景,以傳統不露「做手」的蟠扎技藝見長;海派即上海風格,以明快、流暢、新奇為特色,歷史雖短,卻能博採眾家之長,自成一體。五大流派只是擇其要而述之,不免掛一而漏萬,故後來又續有增補,如加上徽派,稱之為盆景六大流派;如再加廣西、福建、浙江、北京,稱之為十大流派。這一切都表明了今天我國的盆景藝術日新月異,蓬勃發展。
④ 盆景是什麼最初的形式是什麼
盆景是我們古代花卉匠人,通過對野外自然形成的懸崖邊樹木的自然形態觀察,以及參天大樹,古樹為模本。通過移栽培養,造型將植物,花盆,水,土,山石等材料,經過立意構圖,藝術加工在花盆中再次展現大自然的自然秀麗景色,變現作者的思想,創作能力的藝術品。盆景是盆栽的一個升級演變的產物。除了達到普通盆栽的觀賞效果以外。還需要通過匠人的造型,精心的修剪,細心的養護,最後讓盆栽演變成盆景。在藝術的創作上「來源於自然,高於自然,最後回歸於自然」,變成具有較高藝術的形式。成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對於盆景的概念是什麼?我來說說我的見解?
第一,盆景起源於古代,有依據可以查到,是東漢時期,「缶盆」的出現。東漢時期通過對陶土燒制,將鳥獸,花草,山石等表現在一個花盆上。這就是起源。
第二,在盆景的發展,是通過對書畫的演變而來的,也就是先有了畫,才有了景。人盆景的發展和演化是有兩個部分組成的,也就樹樁,和奇石。古人將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植物,通過栽培,進行觀賞。這就是盆景的最初形似。
盆景的最初形式是什麼?
盆景最初的形式是盆栽花卉,在浙江餘姚的河姆渡考古時,就發現了用基本線條的勾畫出來的盆和花構成的簡易的盆栽圖畫。後來在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帶回了石榴過果樹是通過盆栽運輸的。那麼這就是盆景的第一次突破性發展。有花卉的盆栽升級到樹樁盆栽上來。
隨著人類的進步,文化水平的進步,藝術逐漸的發展起來,圖畫的種類增多,有最初的人物肖像,升級到樹木山水等種類來。開始有了以樹木和山,石,水等材料,融合到一個一張土中,這再次升級了盆景的構圖方面的進步。
在最早的繪畫中,關於盆景有據可查的就是唐代李賢的模內出現的兩幅壁畫。其中的一幅是侍女手拖住一個淺淺的花盆,花盆中有假山和小樹;另外的一幅是一個侍女手持有一個造型的花盆,盆中有樹,樹上有已經成熟的紅色果實。真是目前關於盆景最早有據可查的最早雛形。
盆栽最初有什麼樣式?
盆栽的初期其實就是簡單的將野外的老樁材,簡單的通過修剪,養出枝片,讓整體的觀賞面,出現層次的分明。簡單的藝術出現「對比」的手法:高低大小,疏密繁簡,藏露虛實,剛柔巧拙等內容。只是簡單的在「凡中出奇,平中出險」,然後調和變化和統一。在後期的發展中再爾出現的細分的盆景樣式。
盆景的主要演變樣式有以下12種:
(1)直干型:(單干高聳式、單干矮壯式、單干健壯式、雙干高聳式、雙干健壯式、高聳叢林式、健壯叢林式);
(2)斜干型:(折斜式、橫斜式、直斜式、斜干叢林式);
(3)直斜干型:(矮壯雙干直斜式、高飄雙干直斜式、健壯雙干直斜式);
(4)曲干型:(直曲式、斜曲式、迴旋式、雙曲式、曲干叢林式);
(5)卧干型:(橫卧式、曲卧式);
(6)懸崖型:(全懸式、半懸式、半懸飛旋式);
(7)臨水型:(單干臨水式、雙干臨水式);
(8)水旱型:(半水旱式、全水旱式); 假山叢林型(峯嶺叢林式、丘陵叢林式、峭壁叢林式);
(9)風動型:(單干風動式、雙干風動式、叢林風動式);
(10)過橋型:(單樹過橋式、雙樹過橋式、叢林過橋式);
(11)腐乾型:(洞穴式、斧劈式,); 枯朽型《枯梢式、枯枝式、枯乾式(舍利干)》;
(12)怪異型:(疙瘩洞孔式、靈芝式)。
以上是盆景的12個主要樣式,以及各種形式細分演變的小形式。
總結:盆景的初期形似,是以盆栽的形式進化人來的,在後期文化水平的提高,藝術造詣的提高後,經過我們的盆景大師的辛勤培育,巧手的造型。一步一步的發展到當今。盆景的發展和國民文化素質,經濟發展,生活安定是息息相關的。